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要点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要点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局部缺血性神经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疲劳、活动受限等症状。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在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观察疼痛部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疼痛部位多为下肢,特别是腓肠肌和胫骨前肌。
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
通常来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呈现钝痛或刺痛状。
2、观察肿胀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还伴有局部肿胀的情况,因为慢性缺血使得局部血流减少,引起代谢物质的堆积和水分潴留,从而导致局部肿胀。
需要观察患者肿胀的部位、程度和伴随的其他症状。
3、观察运动受限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另一个典型症状就是运动受限,患者的疼痛和疲劳会导致其运动能力下降,特别是在下肢运动时会更加明显。
需要观察患者在运动时的表现,如步态、步频、步幅等,以及运动过程中疼痛和疲劳的情况。
4、观察神经系统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神经性疾病的一种,因此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反射减退等。
这些表现能够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观察年龄和生活习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中有所不同。
对于长期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的人群,如教师、服务员等,患病风险较高。
同时,与缺乏锻炼的久坐人群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因此,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其年龄和生活习惯。
总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要点包括疼痛部位、肿胀情况、运动受限情况、神经系统表现以及年龄和生活习惯等方面。
对这些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够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筋膜室综合征
压迫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或石膏对 受伤部位进行包扎,减
少肿胀和出血。
手术治疗
切开减压
通过手术切开筋膜室,减轻肌 肉和神经组织的压力,防止缺
血坏死。
修复损伤组织
对损伤的肌肉、肌腱、韧带等 进行修复,恢复其正常结构和 功能。
植骨与内固定
对于骨折等严重损伤,需要进 行植骨和内固定手术,促进骨 折愈合。
功能重建
特点
多见于前臂和小腿,常由创伤、骨折 、血管损伤等引起,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 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产生症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创伤、骨折、血管损伤等是导致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制
创伤、骨折等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 内的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引起 一系列症状。
、避免剧烈运动等注意事项。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循环障碍
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可引起肢体远端缺血、坏死等
严重后果。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治疗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
停止活动,使受伤部位 得到休息,减少炎症和
肿胀。
冷敷与热敷
早期使用冰敷减轻疼痛 和肿胀,后期可改用热
敷促进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如非 甾体消炎药、活血化瘀 药等,缓解疼痛和消炎
经过医生仔细检查和诊断,确诊为右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
案例二:误诊与鉴别诊断
患者情况
患者李女士,52岁,因左膝关节 疼痛就诊,医生初步诊断为关节 炎,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症状
未缓解。
诊断过程
经过进一步检查和鉴别诊断,确诊 为左膝关节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诊断方法:研究 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诊断方法,包 括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等。
治疗方法:研究 骨筋膜室综合征 的治疗方法,包 括手术治疗、非 手术治疗等。
预后和并发症: 研究骨筋膜室综 合征的预后和并 发症,包括功能 恢复、感染、神 经损伤等。
临床研究
01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发病机制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治疗方法
03
适当运动:进 行适当的运动, 增强肌肉力量
04
定期体检:定 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 疗相关疾病
早期诊断和治疗
01
早期诊断:及时发现症状,如疼痛、
肿胀、皮肤颜色变化等
02
早期治疗:及时采取措施,如冷敷、
抬高患肢、抗感染等
03
预防措施: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04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诊断方法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 预后和预防措施
发展趋势
01
研究方法:从传统的临床研究到现代分子生 物学、生物力学等跨学科研究
02
研究重点:从单纯关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 病机制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注其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
03
研究对象:从关注单一疾病到关注多种疾病 引起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04
研究领域:从关注骨科疾病到关注全身系统 性疾病引起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演讲人
目录
01. 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定义和分类
01
定义:骨筋膜室综合征是 指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升 高,导致肌肉、神经和血 管等组织受到压迫,从而 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
骨筋膜室综合征张邦学
目录
• 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01
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 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产生的症状。
特点
多见于前臂和小腿,常由创伤或慢性 积累性劳损引发,导致骨、骨间膜、 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 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
职业治疗
理支持
对于因伤病导致的心理问题,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克服困难和 障碍。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合理运动
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如长时间弯腰 、久坐等,应适时进行伸展活动,缓解肌 肉紧张。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增强肌 肉力量和柔韧性,预防肌肉拉伤和撕裂。
修复与重建手术
对于严重损伤或断裂的肌肉、肌腱、韧带等 组织,需要进行修复或重建手术。
神经修复手术
对于神经损伤,需要进行神经修复手术,恢 复神经功能。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因子治疗,如电刺激、超声 波等,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康复训练
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 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恢复肢体 功能。
疾病或家族史。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患部是否有肿胀、 压痛、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等 症状,以及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CT或MRI等影像学 检查,观察骨骼、肌肉和软组 织的结构变化,以辅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液生化检查,了解肌酶 、肌红蛋白等指标是否异常。
骨筋膜室综合征
症状和表现
疼痛: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处疼痛、压痛和牵拉痛。 肿胀:由于炎症反应,患处可出现肿胀,触之有硬结感。 肌肉痉挛:由于疼痛和炎症反应,患处的肌肉可出现痉挛,导致关节僵硬。 感觉异常:患处皮肤可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过敏或感觉减退。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与急性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注意事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第三章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早期切开减压,解除压迫,恢复血液循环
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减压术、清创术、修复术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 术后护理: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进行康 复训练
康复和预后
康复治疗:在恢复期,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以促进肌肉和关节功能 的恢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概述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05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06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案例分析和讨论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案例
案例描述:详细介绍案例的病情、病史和治疗过程
骨筋膜室综合征[专业参考]
专业参考
9
2.病因
引起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的因素多为外 伤或挤压。
组织压增高由两方面因素促成,其一是间 室容量减少,其二是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
专业参考
1、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 (1)肢体创伤骨折后出血、水肿 (2)严重软组织挤压伤 、挫伤 (3)肢体血管损伤(断裂、痉挛、栓塞) (4)肢体血管损伤修复后, 反应性肿胀及再 灌注损伤。(通透性↑↑)
专业参考
14
(3)被动牵拉受累区远端肢体时,产生剧烈疼痛, 这是该征早期的可靠体征。
(4)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先出现肌肉无力,进 一步发展则可致完全丧失其收缩力。受累神经支 配区的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
(5)脉搏 肢体远端脉搏在早期可不减弱,因此 脉搏存在不能否定本综合征的存在。脉搏消失和 肌肉坏死挛缩为本征的晚期表现。
只要具备上述5项中的3项即可确诊,同时也 具备了手术切开减压的指征。且不可等到 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体征均明显时 方确诊和手术。
专业参考
19
(四)预防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是一连续的进行 性的病理过程,对于挤压伤和严重创伤者, 应立即给予护理干预处理。
伤后怀疑本征者,应松解一切敷料及外固 定物。因为只要肌肉组织处于肿胀或受压 状态,即会发生微循环减弱,就会发生缺 血、缺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将发 展为骨筋膜综合征。
神经:30min----神经功能障碍 6h ----不完全坏死,部分功能障碍 12h/12-24h后-----永久性功能障碍。
专业参考
12
(二)全身病理变化:
1)低血压和休克 软组织的坏死--析出大量血浆和体液--渗出毛细血 管--低血压和休克。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症编辑目录1概述2症状3病理4临床表现5治疗1概述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2症状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
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病理骨筋膜室的室壁坚韧而缺乏弹性,如果室的容积骤减或室内容物体积骤增,则骨筋膜室内的压力急剧增加,阻断室内血液循环,使骨筋膜室内的肌和神经组织缺血。
肌组织缺血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缺血-水肿-缺血恶性循环。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发生下列后果: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的早期,经积极抢救,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以避免发生或只发生极小量的肌坏死,可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极小。
2.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在积极恢复其血液供应后,有大部分肌组织坏死,尚能由纤维组织修复,但因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骨筋膜室综合征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5P征及临床表现:
典型的5P征(疼痛、苍白、无脉、麻痹、感觉异常) 1.疼痛,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创伤后持续性剧烈疼痛, 进行性加剧。被动牵拉痛是该病早期最敏感的指标,提示 肌肉已经发生明显缺血。 2.肢体擦皮肤苍白,血液供应被中断后会表现为肢体远端缺 血而出现皮肤苍白 症状。 3.肢体远端脉搏消失,如尺桡动脉扪不清,手指肉肤温度降 低。 4.肌肉麻痹,肢体肿胀严重导致肌肉活动障碍,出现肌肉麻 痹现象。 5.感觉异常,神经严重缺血导致肢体远端感觉功能异常。
康复评定
1.观察有无肢体肿胀、肌肉萎缩、局部瘢痕、皮肤颜色改变,触诊肢端动脉搏动有无明显减弱等。 2.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用手判断伤后关节障碍程度以及康复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3.肌力评定: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还可以使用特殊器械进行肌群的等张肌力测定及等速肌力评定 4.肢体围度测量:可以发现有无肌肉萎缩或肢体肿胀,注意与对侧对比。 5感觉功能评定:针刺觉、触觉、温度觉、两点辨别觉等 6.疼痛评定:通常用VAS法评定疼痛的程度 7.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可用Barthel指数等评价 8.生活质量评定:可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等评价
手法治疗及运动疗法
按摩与牵引;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肌力和耐力训练;作业疗法;感觉训练; 夹板支具等。运动疗法可牵拉伸展挛缩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部分变性的肌 肉组织在应力作用下,增加胶原纤维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残存肌细胞 恢复功能,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主动活动还可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消除水 肿,增强肌力,使瘢痕粘连减少到最小程度。作业疗法可训练肢体的灵活性和 协调性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 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缺血而产生的一系 列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课件
PART 0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康复与 护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
被动运动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对受影响的部 位进行被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 关节活动。
主动运动
在疼痛可忍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 行主动运动,如肌肉收缩练习,以增 强肌肉力量。
案例二
一位爱好健身的中年人,在锻炼过程中因为不注意肌肉的拉伸和热身,导致腿部 肌肉拉伤并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经过及时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该患者的病情逐 渐好转,并重新回到健身行列。
PART 0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REPORTING
保守治疗
01Biblioteka 020304休息与制动
避免剧烈活动,使用石膏或支 具固定患肢,减轻疼痛和肿胀
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有助 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因病痛带来的不便和 困扰。
促进健康意识
加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 防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 的关注和意识,促进整体 健康水平的提升。
预防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白领,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腰部肌肉疲劳 ,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通过调整坐姿、适时起身活动以及进行适当的腰部 锻炼,该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临床表现
患肢感觉异常、疼痛、压痛、牵拉痛、肌肉无力、肿胀、苍 白或发绀等。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 ,如X线平片、CT或MRI,可明确诊断。
PART 0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
REPORTING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 势,如久坐、久站等, 应适时活动身体,缓解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症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compartment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一、概述: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二、症状: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三、分型: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
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四、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
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
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
《骨筋膜室综合症》课件
临床研究与实践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方向。医生们通过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手术治疗是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手术技术和设备不断改进,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例如,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环。
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如非 甾体消炎药,以缓解疼
痛和消炎。
压迫包扎
使用绷带或石膏对受伤 部位进行包扎,减少出
血和肿胀。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切开减压术
通过手术切开筋膜室,减轻内 部压力,防止肌肉和神经进一
步受损。
清创缝合
清理创口,对受损的肌肉和神 经进行修复和缝合。
植皮术
对于皮肤缺损的区域,进行植 皮以覆盖创面。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疼痛、感觉异常、肌肉无力、苍白、发冷、麻痹等。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进行诊 断。
02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制动
停止活动,使受伤部位 得到休息,防止损伤加
重。
冷敷与热敷
在损伤初期,使用冰敷 缓解疼痛和肿胀;后期 可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
03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预防
健康教育与宣传
宣传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预防知识 ,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程度。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授 预防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技巧和方
法。
制作和发放宣传资料,包括海报 、手册、视频等,方便公众获取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定义: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及深筋膜所构成。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病因: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的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长时间的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他组织。
根据缺血的不同程度分为: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早期):在严重缺血的早期,经积极抢救,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以避免发生或只发生极小量的肌坏死,可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极小。
2.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在积极恢复其血液供应后,有大部分肌组织坏死,尚能由纤维组织修复,但因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范围广、时间久的完全缺血,其结果为大量肌坏疽,无法修复,常需截肢。
大量毒素入血可以导致休克、心律不齐和急性肾衰。
常需截肢。
以上三种结果是骨筋膜室或肢体缺血的三个不同阶段,发展很快,急剧恶化,直至坏疽。
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
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骨筋膜室综合征ppt课件
病因学研究表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伤、骨折、血管损伤、 石膏或绷带包扎过紧等。此外,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可能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02
CATALOGUE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疼痛和压痛
疼痛
THANKS
感谢观看
由于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活动受限,肌肉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导致肌肉萎缩。
无力
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由于疼痛和压痛,常常感到患肢无力,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
皮肤温度和颜色变化
皮肤温度升高
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由于炎症反应,患肢的皮肤温度常常升 高。
肤色变化
由于血液循环不畅,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患肢肤色可能发 生变化,如变苍白或发绀。
案例二:前臂骨折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结词
前臂骨折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运动损伤,由于前臂骨折后,局部组织受到压迫,导致 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详细描述
前臂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较差,局部组织受到压迫,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骨筋 膜室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肌肉坏死和神经损伤。
案例三:髋关节骨折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结词
髋关节骨折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 种严重的运动损伤,由于髋关节骨折后 ,局部组织受到压迫,导致血液循环不 畅,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VS
详细描述
髋关节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较差,局部组织受到压迫,导致血液循环 不畅,进而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通 常会出现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肌肉坏死和神经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手术治疗
• 1 手术时间/指征:
• a 以发病后6~8h为宜, • b 若保守治疗4 小时后效果不佳,观察2~3h,如症状体征 无缓解,进行性加重,或进入中期的病例,要及时手术。 • c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筋膜切开减压术 • d 最直观的作法是测定各筋膜室压力,达>30mmHg/室内压 增高比动脉舒张压低10-30mmHg时,就要切开减压。 • E 如果患者伤肢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重,高度肿胀筋膜室高张力, 足趾被动牵拉引起小腿肌肉疼痛,有一定的神经功能障碍体征, 就具备手术指征。(典型症状) • 总之:手术时机选择应以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为前提,以筋膜室 测压为根据,勿以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是否存在为指征,宁早勿晚。 由于本症发展迅速、后果严,对其治疗,宁可失之于过早切开, 而不可失之于观察。
骨筋膜室综合征
一 定义
• 指四肢因外伤或受压后导致骨筋膜内的 肌肉及神经缺血而发生肌肉挛缩,甚至 肌肉坏死及神经 • 是四肢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发病急,进 展快,不及时诊治,可产生严重肢体功 能障碍,甚至发展为挤压综合征,肾功 能衰竭危及生命。
二 解剖
• 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 和深筋膜所形成的间室 • 室壁是坚韧而缺乏弹性的 深筋膜、骨壁或骨间膜 • 室内为丰富的肌肉组织、 神经、血管。
2 手术原则:
• 1)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具有恶性循 环、进行性坏死的疾患,原则是:无 论采取何种措施打开恶性循环圈。 • 2) 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合并胫腓骨 骨折、血管损伤者,同时行骨折内、 外固定或血管修补、吻合。
3 切开减压方式
• 1)大切口(皮肤筋 膜全部切开) • 2) 皮肤多处小切口 皮下潜行筋膜切开 • 3) 皮肤平行交错小 切口皮下潜行筋膜切 开等方式。
4) 半量甘露醇治疗
用法: • 静滴甘露醇125ml,15~20min滴完,间隔 2~4h重复一次,可连续重复2~3次,24h 内可重复6~8次 • 可联合应用维生素C、丹参、激素等药物。肿 胀、疼痛缓解后用药次数可相应减少,间隔时 间相应延长,可持续应用3~6d。 • 对于患肢麻木、苍白,肿胀、疼痛剧烈,皮肤 紧张、发亮,局部触压较硬、压痛明显,主动活 动障碍,被动牵拉痛等表现进行性加重者,前 三次用药间隔时间可缩短到2h。
(三)检查
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金标准:测定室内组织的压力 Whiteside法:简单有效 骨筋膜室内压:正常<10mmHg 10-30mmHg -----增高 30~40mmHg------明显增高 被认为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迫近期 > 30/比动脉舒张压低10-30mmHg-----可确诊
2 组织液压测量仪 /近红外光谱/ 肌内氧分压和 腓深神经反应电位。 3 胫前间隙无损伤测压法:无需任何装置 于趾长伸肌腱与胫前肌腱之间触及动脉搏动, 此位置上放置听诊器,患者平卧,患肢尽量 抬高,缓缓放下,闻及动脉搏动音后继续缓 缓放下至声音消失。测声音消失的平面距肱 动脉平面的高度(H),再测肘窝血压。 • 胫前间隙内压力=肱动脉舒张压-0.8*H
血运障碍:远端动脉搏动减弱,皮肤颜色 发紫。 5 肌肉活动受限。(主动) 6 神经功能障碍: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 主要是感觉障碍,尤其是两点分辨力的变化。 Rollins报告皮肤感觉紊乱(触觉、两点分辨觉) 是神经缺血最敏感的早期体征。 • 1和2、3、4中任一项联合出现即可诊断/符合2 、 3 、 5三项可诊断/压力测定可确诊。 • 值得注意的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迅速,早期 症状及体征易被误认为是外伤后的正常现象
四 病理变化
• (一)局部变化: 1 室内容物体积↑ +室壁坚韧无弹性 →恶性循环圈:内容物体积↑--室内压↑--血液回流受阻 →筋膜室内压力↑↑(缺血-肿胀-缺血) →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 2 室内压力增高大于30mmHg/比动脉舒张压 低10-30mmHg(临界压) ,肌性小动脉主 动闭合→缺血进行性加重。
三 病因:筋膜室内压力增高
• • (解剖因素:室壁是坚韧无弹性) 1 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 (1)肢体创伤骨折后出血、水肿 (2)严重软组织挤压伤 、挫伤 (3)肢体血管损伤(断裂痉挛栓塞) (4)肢体血管损伤修复后, 反应性肿胀及再 灌注损伤。(通透性↑↑) • 2 筋膜室容积骤减 (1)不适宜的外固定:石膏或小夹板固定 (2) 昏迷或全麻患者肢体长时间压在身下 (3) 筋膜缺损缝合过紧(肌筋膜疝:慢性代偿) (4) 抗休克裤 ( >40mmHg易发15-40安全又止血) 3 慢性筋膜室综合征 :新兵及运动员可见(前室功能丧失,运 动后发作,休息后缓解)
六 治疗(早诊断早治疗)
• (一)保守治疗(综合治疗)(术前术后治疗): 强调综合治疗应早期规范,要特别重视 甘露醇的应用 1)适应症: 病程在 6小时内//骨筋膜室综合症早期//Whiteside 法测压<30mmHg。---------可以保守治疗 2)方法:脱水和激素的应用 内服外用中药 抗感染 防止血栓形成(低分子右旋糖酐) 血管扩张剂 保护肾功能衰竭 应用碱性 药物 碱化尿液 自由基清除剂VE,VC 辅以间歇高压氧 关键是强力脱水和激素的应用
• 优点: 1 减少感染率 2 皮肤缺损小 ,多能在无张力情况下直接 缝合伤口,美观,愈合后仅形成线状瘢 痕,不遗留大片瘢痕,局部皮肤质量恢复 较好,患者可免受取皮之痛苦及因此造成 的弊端。 • 缺点:减压可能不彻底
4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压方 式
1)双切口筋膜切开减 压。 (最常用) • 内侧切口在胫骨后缘 的后方2cm处,减 压深、浅后室; • 外侧切口在腓骨干前 方2cm处,减压胫 前室、外侧室
5) 七叶皂甙钠联合小剂量甘露醇
• 七叶皂甙钠25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 静脉滴注,1次/d,+联合应用20%甘露 醇50ml,2次/d。
• 1 七叶皂甙钠是由中药娑罗子干燥成熟果实中提取 • a) 抗炎、抗渗出、消肿胀方面作用显著,能恢复 毛细血管的 正常通透性,增加静脉张力、改善血液循 环。 • b) Susumo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实七叶皂甙钠 能提高血浆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与氢化可的 松的浓度高达10~20倍,能提高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 能。 • c) 七叶皂甙钠无肾脏毒性作用。静脉滴注后大部 分以原形从胆汁排入肠道,小部分从肾脏排泄,故一 般不会出现肾功能损害。 • 2 甘露醇 1) 90%以上从肾脏排泄,可导致肾小管细 胞肿胀及空泡样变,并对肾血管有收缩作用,使肾小 球滤过率降低等导致肾脏损害。2)大剂量可加重心、 肾功能衰竭,致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3)有扩 容作用和反跳现象 • 3 七叶皂甙钠+甘露醇联合应用,既可发挥两者抗炎消 肿、降低组织间压及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 用,又最大限度减少了甘露醇的副作用。
--毛细血管静水压↑ --渗出↑ --内容物体积↑↑
• 注意: • 此时足以造成小动静脉毛细血管关闭, 组织缺血,但距动脉收缩压有较大压力 差,对其影响小,动脉搏动仍存在,并 可存在肢体远端毛细血管的充盈。 • 因此应避免把动脉搏动是否存在作为诊 断筋膜间隔综合症严重程度的指征。否 则,可能因动脉损伤并血栓形成,最终 因肌肉坏死行截肢术
• 3)强力脱水和激素的应用:
a 甘露醇、速尿、氟美松组成最佳最脱水剂 甘露醇可迅速消除肿胀,速尿静脉维持缓滴,可避免 脱水后的伤肿反跳。利尿中要注意酸碱电解质平衡和 血容量的补充,观察处理相关并发症。 • b 脱水治疗:20%甘露醇250ml+速尿40mg+ 氟美松5-20mg 每 6小时快速静脉点滴 速尿40-60mg+氟美松 10-20mg 加入 500ml液体静脉缓滴 强化 48小时 -72 小时。
4
• 2 晚期临床表现是: • 典型的5P征: 无痛 Painlessness 苍白或大理石花纹 Pallor 感觉异常 Paresthesia 麻痹 Paralysis 无脉 Pulselessness • 常表示病情已进入后期阶段。 • 缺血对神经及肌肉组织造成的损害已不可逆转, 并出现往往已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 导致肢体残废甚至截肢的严重后果。
五 临床表现及诊断
• (一)早期临床诊断依据:
1 持续性剧烈疼痛 即持续加重不缓解。是最普遍 最可靠的症状。 特点:1)疼痛难以用骨折后局部疼痛来解释, 常呈深在性烧灼状,超出骨折区的范围。 2)不随骨折整复固定后减轻,反而加重 3)止痛药不能缓解 缓解---肌肉完全坏死 2 肢体肿胀、触压痛明显(肌腹处)为最早出现的体征 尤应密切注意。此时肢端脉搏尚可能触及,感觉检查 尚可存在。 3 肌肉被动牵拉痛 最重要的体征 被动牵拉实验(+) (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6) 保护肾脏功能 碱化尿液
• 应用碱性药物 • 1作用:碱化尿液,溶解血红蛋白结晶;纠正 酸中毒 2 剂量必须严格掌握,以防微环境的碱化,影 响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加重组织的缺氧。 3 在临床上,一般采取小剂量分次给药的方 法,每次静点5%碳酸氢钠100~125ml, 2次/d,连用2d,如当日症状已控制,停用。
• 许多研究都指出间隔内压力很少高到闭塞其内 主要动脉血流,压力常低于舒张压。因此应避 免把动脉搏动是否存在作为诊断筋膜间隔综合 症严重程度的指征。否则,可能因动脉损伤并 血栓形成,最终因肌肉坏死行截肢术。 • 如果不能触及动脉搏动常常是动脉损伤而不是 间隔内在压力增高的结果,最好做动脉造影明 确诊断。
2)腓骨周围切开减压
单一外侧切口----进入四个间室
3) 腓骨切除筋膜切开减压
外侧切口---切除中段2/3—保留远近段810cm
4)小切口
肿胀明显处内外各作一510cm切口,向远近端潜行减压 (不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