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合集下载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上,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回溯农业的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驱动农业进步的根本动力。

作为人类生产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本身是发明和使用工具的结果,是创新的产物。

自农业产生以来,农业生产技术作为衡量农业发展的标准和动力,决定着农业生产方式和效率。

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科技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耕作方式、灌溉技术等,其中生产工具起着基础决定作用。

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科技又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现代化农业机械和设施几乎覆盖了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极大地解放了劳动者本身;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应用于育种、种养等各个环节,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科技革命,是引领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关键引擎,也为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农业生产的起点。

历史上我国农业在单位面积产量上位居古代世界前列,与悠久的选种育种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仅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建设,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基本完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已建成运行,国家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健全,供种保障能力由三年前的70%提升至75%。

目前,种业振兴正处在“打基础”的阶段,要抓住关键环节,重点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弥补豆类、蔬菜、水果、畜禽等品类的种源短板,为种质资源的发现和保护建立起长效机制。

农业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

农业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

农业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而新质生产力是指以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

农业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量大、效率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而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生物技术、精准农业、农业机械化等,可以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和资源投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而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和养殖方案,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很多品质安全隐患,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

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可以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确保农产品原料的安全和质量。

同时,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全面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现代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农业生产的提高,还能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引入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新农业模式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实现农业与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五、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支撑。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效益低下。

而通过引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业高级工考试题及答案

农业高级工考试题及答案

农业高级工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特点?A. 高效性B. 经济性C. 舒适性D. 复杂性答案:D2.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什么?A. 农业机械化B. 农业信息化C. 农业产业化D. 农业生态化答案:B3. 以下哪种作物不是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的?A. 杂交水稻B. 杂交玉米C. 转基因大豆D. 杂交小麦答案:C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项?A. 经济原则B. 社会原则C. 生态原则D. 技术原则5. 以下哪种肥料属于有机肥料?A. 尿素B. 硫酸钾C. 农家肥D. 复合肥答案:C6. 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什么?A. 劳动强度B. 劳动效率C. 劳动时间D. 劳动成本答案:B7. 以下哪种病虫害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A. 化学农药B. 物理隔离C. 天敌防治D. 基因工程答案:C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产量B. 提高效益C. 提高质量D. 提高效率答案:B9. 以下哪种作物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种植?B. 高粱C. 马铃薯D. 茶树答案:D10.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提高产量B. 提高效益C. 提高质量D. 提高效率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作物的产量?A. 土壤肥力B. 气候条件C. 种植技术D. 机械化程度答案:ABCD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高度自动化B. 智能化C. 信息化D. 绿色化答案:ABCD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以下哪些?A. 资源节约B. 环境友好C. 生态保护D. 社会和谐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A. 农业大数据B. 智能农业C. 农业物联网D. 农业电子商务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A. 优化种植结构B. 提高作物品质C. 降低生产成本D. 增加产品附加值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27【作者简介】罗涛(1978—),男,讲师,博士,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研究方向:经济统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2019CSLKT3-171)。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罗涛(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摘要】 本文采用2005~2014年农业现代化数据,利用面板VAR模型研究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原因,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

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在逐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但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没有改变以农户个人经营为主的模式,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同样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理论上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但现有研究并没有将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探讨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Martín,Maria&Juan (2016)指出哥伦比亚农业现代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1]。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农业部门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投入的劳动力所产出的农产品数量或价值,在一定时间内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既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农业劳动生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等。

首先,技术水平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在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应用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可以提高单位劳动力的生产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其次,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对农业劳动生产率起着重要作用。

培训农民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再者,充分的资本投入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进现代农机设备,提高劳动效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都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国际比较和优化路径在国际上,各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明显差距。

发达国家由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通常具有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为了提高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技术引进、人才培训、政策激励等措施来优化农业生产方式。

在技术方面,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积极应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

在人才方面,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在政策方面,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激励农业生产者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而且,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减少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实现农田的高效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规律

农业经济规律

农业经济规律农业经济作为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形态之一,其发展变迁与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

农业经济规律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农业经济规律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的本质特征、农业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农业经济规律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农业经济的本质特征农业经济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本生产要素,通过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

农业经济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依赖性与脆弱性: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这使得农业经济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粮食危机。

2. 周期性与季节性: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农作物的生长、繁殖和收获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循环。

此外,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况也存在差异,表现出季节性特征。

3. 地域性与差异性: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资源等因素的差异,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这种地域性和差异性使得各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各不相同。

二、农业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农业经济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规律: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

土地利用规律要求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 劳动生产率规律: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劳动生产率规律要求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生产组织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3. 农业生态规律:农业生态规律强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近年来,中国农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多样化、高品质、安全、可持续的需求。

首先,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率。

加大土地整治投入,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推广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此外,要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推广适应性强的抗病虫害、逆境适应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研发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户。

其次,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资源系统,提供农业管理、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信息支持。

此外,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

首先,要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覆盖率,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其次,要加强农村电力建设。

扩大农村电网建设,提高乡村供电能力,推动农村生产发展。

此外,要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竞争力。

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升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可以提高农业附加值,调整农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考核试卷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考核试卷
()()()
7.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需要加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环节的建设。
()()()
8.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
9.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
A.政策支持
B.资金投入
C.科技创新
D.市场需求
1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以下哪种服务?()
A.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
B.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C.农业保险服务
D.以上都是
14.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
A.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B.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C.增加农业劳动力
D.促进农业产业化
1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对农民的直接影响是:()
A.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
B.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C.农产品加工服务
D.农产品市场推广服务
14.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效率?()
A.完善服务基础设施
B.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C.加强服务监管
D.优化服务流程
15.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以下哪些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A.资源利用效率
B.环境保护
C.农业产业化经营
D.农业科技创新
16.以下哪些选项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的主要内容?()
A.优化服务结构
B.提高服务质量
C.降低服务成本
D.创新服务模式
17.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以下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A.农业科技交流
B.农业投资合作
C.农产品市场拓展

农业现代化创新技术研究

农业现代化创新技术研究

农业现代化创新技术研究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实现重大变革,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创新技术研究,并分析其作用和发展趋势。

一、农业现代化的背景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因此必须依靠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

这些现代化的要素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中,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三、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主要涉及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等方面。

农业机械化包括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

智能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信息化则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分析处理。

生态化则是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为重点,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型农机具如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等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农业智能化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智能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农民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种植、灌溉、施肥等,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了对环境和资源的污染。

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了各国都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保护环境。

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技术现代化,它通过引入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浪费和损失,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还能够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农业现代化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利,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提高农业产值和农业贡献率,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同时,农业现代化还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农业现代化还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培养出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专业人才,推动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此外,农业现代化还可以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保护环境。

因此,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社会作出贡献。

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整合方案

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整合方案

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整合方案第一章农业现代化概述 (3)1.1 农业现代化背景 (3)1.2 农业现代化目标 (3)1.3 农业现代化意义 (3)第二章农业产业链整合基础分析 (4)2.1 农业产业链现状分析 (4)2.1.1 农业产业链结构 (4)2.1.2 农业产业链发展特点 (4)2.2 农业产业链存在问题 (4)2.2.1 产业链条不完整 (4)2.2.2 产业链内部协同不足 (4)2.2.3 产业链技术创新滞后 (4)2.2.4 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 (5)2.3 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必要性 (5)2.3.1 提高农业产业链运行效率 (5)2.3.2 促进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 (5)2.3.3 推动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 (5)2.3.4 优化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 (5)第三章农业产业链整合策略 (5)3.1 整合模式选择 (5)3.2 整合关键环节 (6)3.3 整合实施步骤 (6)第四章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6)4.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4.2 农业产业布局优化 (7)4.3 农业产业链延伸 (7)第五章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 (7)5.1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7)5.2 农业生产管理体系 (8)5.3 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8)第六章农业科技与信息化 (9)6.1 农业科技创新 (9)6.1.1 创新背景及意义 (9)6.1.2 创新方向与重点 (9)6.1.3 政策支持与保障 (9)6.2 农业信息化建设 (10)6.2.1 信息化建设现状 (10)6.2.2 信息化建设目标 (10)6.2.3 信息化建设措施 (10)6.3 农业科技服务 (10)6.3.1 服务体系构建 (10)6.3.3 政策支持与保障 (11)第七章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11)7.1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11)7.1.1 市场定位与目标 (11)7.1.2 市场主体培育 (11)7.1.3 市场基础设施完善 (11)7.1.4 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1)7.2 农业要素市场体系建设 (12)7.2.1 资源配置与市场机制 (12)7.2.2 农业要素市场培育 (12)7.2.3 农业要素交易平台建设 (12)7.2.4 农业要素市场政策支持 (12)7.3 农业市场服务体系 (12)7.3.1 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12)7.3.2 农业市场服务内容 (12)7.3.3 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12)第八章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 (13)8.1 农业产业链金融需求 (13)8.1.1 农业产业链资金需求特点 (13)8.1.2 农业产业链金融需求规模 (13)8.1.3 农业产业链金融需求结构 (13)8.2 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 (13)8.2.1 政策性金融服务 (13)8.2.2 商业性金融服务 (13)8.2.3 保险金融服务 (13)8.3 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 (14)8.3.1 金融科技创新 (14)8.3.2 跨界合作创新 (14)8.3.3 政策创新 (14)第九章农业产业链政策保障 (14)9.1 农业产业链政策制定 (14)9.1.1 政策背景与目标 (14)9.1.2 政策制定原则 (14)9.1.3 政策内容与措施 (14)9.2 农业产业链政策实施 (15)9.2.1 政策实施主体 (15)9.2.2 政策实施流程 (15)9.2.3 政策实施保障 (15)9.3 农业产业链政策评估 (15)9.3.1 评估指标体系 (15)9.3.2 评估方法与流程 (16)9.3.3 评估结果应用 (16)第十章农业产业链整合效果评价与展望 (16)10.2 整合效果评价方法 (16)10.3 农业产业链整合展望 (17)第一章农业现代化概述1.1 农业现代化背景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农业与农村经济知识点总结

农业与农村经济知识点总结

农业与农村经济知识点总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与农村经济密不可分。

本文将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

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包括提高农业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工作。

1. 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任务。

通过引进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实施良好的耕作措施,合理施肥、科学用药、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

2. 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通过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农民职业结构等手段,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农业生产、加工与质量监管的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4. 加强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通过推广农机具和农机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减轻农民体力劳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农村经济发展既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包括农村工商业和农村就业的发展。

1.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通过将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相结合,推动特色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2. 农村工商业发展农村工商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方向。

通过支持和鼓励乡村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3. 农村就业的发展农村就业的发展是缓解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关键措施。

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引导农民走出农村,发展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保障粮食供应、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及实现农民增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以及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灌溉、道路、通信网络等,以提高农业生产的便利性和效率。

其次,农业生产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建设绿色农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在作物选择上,要注重推广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耐逆性强、丰产稳产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

此外,还要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培育农产品的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农机化、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等,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此外,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技术队伍,引进和推广新的技术和理念。

在管理上,要加强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行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加强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需要加强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

政府可以组织培训班,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

此外,可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动农民互助合作,共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总结起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只有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以及加强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才能够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并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机会和保障。

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及提升路径——以江苏省为例

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及提升路径——以江苏省为例

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及提升路径高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04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结构-功能-效应”理论框架,探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提升路径。

以江苏省为案例,从条件、手段、目标等方面分析了1978年以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着重观察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江苏省率先进入农业现代化后半程阶段,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农业要素投入过高及农产品竞争力不足、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依然存在。

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滞后于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

单一化的就业、收入及产业结构、功能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因此,文章提出建立复合型生产经营结构、大力拓展农业功能、彻底转移劳动力、加大制度创新等路径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结构;功能;江苏省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2021)01-0054-08收稿日期:2021-02-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规模经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机制研究”(41501188);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农村经济学”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高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农村经济。

第19卷第1期19(1):54~612021年2月February 2021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放到了事关全局的重要地位。

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追求是一致的。

为顺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业、农村[1]。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国际竞争激烈、全球气候变化及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对乡村产生不利影响,农业吸引力降低、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空心化等现象难以在短期内逆转。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呢?本文将从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人力培训和市场拓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应运而生,如粮食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以粮食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为例,通过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科学施肥、科学浇水、合理植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此外,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可以提高农田的作业效率,减少人力劳动,降低生产成本。

管理优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产的管理环节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优化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生产监督和生产调度等方面。

通过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科学组织生产,严格监督生产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生产调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收益。

例如,对种植业来说,及时、合理、科学的施肥、浇水、除草等管理措施,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养殖业来说,合理的饲料配比、科学的圈舍管理等管理措施,可以提高牲畜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人力培训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农业生产涉及到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因此,加强农民的人力培训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选择。

农民通过接受生产技术培训和管理知识教育,可以提升其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其更加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例如,在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农民培训中心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讲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引导农民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市场拓展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业现代化考核试卷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业现代化考核试卷
A.农业产出率
B.农业资源利用率
C.农业环境污染程度
D.农民收入水平
9.以下哪些措施能够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改革?()
A.增强服务组织的自主性
B.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C.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D.完善服务组织的管理制度
10.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A.提供市场信息
B.引导农民种植高效益作物
10.环保技术推广环境监测污染防治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技术支持、物资供应、市场信息等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B.增加服务人员培训
C.提高服务效率
D.降低服务成本
4.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提升农业技术水平
B.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C.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D.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
5.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A.政府政策支持
B.农业市场需求
C.农业科技进步
D.农民经济条件
C.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D.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7.下列哪个组织不属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A.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B.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C.农业银行
D.农业保险公司
8.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是:()
A.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B.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考核试卷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考核试卷
B.农业金融、农业保险、农产品加工
C.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旅游、农村教育
D.农业土地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
7.以下哪个环节不属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农产品销售服务?()
A.农产品收购
B.农产品加工
C.农产品运输
D.农产品种植
8.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是:()
A.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20.______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_________。
答案:_________
2.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技术的_________。
答案:_________
3.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_________。
A.农村土地制度
B.农业税收政策
C.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D.农业环境保护法规
19.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融合?()
A.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B.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C.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D.严格监管农产品市场
20.下列哪项措施不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同推进?()
5.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是最关键的环节。()
6.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无关。()
7.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8.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不需要农民的参与。()
9.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然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
10.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进行农产品市场预测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探索考核试卷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探索考核试卷
A.财政补贴
B.税收优惠
C.信贷支持
D.市场准入
10.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是什么?()
A.核心地位
B.支撑地位
C.基础地位
D.辅助地位
1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A.高效节能
B.环保低碳
C.自动智能
D.大型化
12.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以下哪个环节最需要加强科技创新?()
A.农业机械化生产
A.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B.农业现代化包含农业机械化
C.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D.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机械化无关
5.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A.政策扶持
B.科技创新
C.金融支持
D.市场竞争
6.农业机械化技术包括哪些方面?()
A.耕作机械化
B.播种机械化
C.收获机械化
4.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5.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现场演示
6.技术服务、维修服务、信息服务
7.技术研发与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布局优化
8.科技创新、政策支持、资金投入
9.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
10.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产品质量
四、判断题
1. ×
2. ×
A.农业机械化生产
B.农业机械化服务
C.农业机械化管理
D.农业机械化研发
17.以下哪些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A.科技创新
B.政策支持
C.资金投入
D.人才队伍
18.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A.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考核试卷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考核试卷
A.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
B.加强土地流转政策宣传
C.提高流转土地的经营效益
D.加强对流转土地的监管
15.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是()
A.提高农产品产量
B.提高农产品质量
C.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D.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6.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A.农业科技水平
B.农业产业结构
C.农村人口结构
A. 5年
B. 10年
C. 20年
D. 30年
11.下列哪种情况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无效?()
A.未经农村集体同意
B.土地流转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
C.流转期限超过法定期限
D.土地流转双方自愿解除合同
12.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
A.提高农产品产量
B.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C.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D.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3.下列哪项不是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C.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D.减少农村人口
14.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
A.转包
B.出租
C.互换
D.转让和互换
15.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范围?()
A.农村集体土地
B.农民承包地
C.国有土地
D.农村建设用地
1.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包括()
A.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B.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C.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D.降低农民的就业机会
2.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措施有()
A.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B.推广农业先进技术
C.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强的概念

农业强的概念

农业强的概念农业强的概念是指国家或地区农业在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竞争力和领先水平。

农业强要求农业生产模式先进、农产品供应充足、农业产业链完善、农民收入稳定,并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

农业强的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包括高效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生物技术和智能农机等,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益。

农业强还要求农产品供应充足。

农业生产的目标是满足人们对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农业强要求农产品能够稳定供应市场,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并能够满足突发情况下的紧急需求,如自然灾害和疾病爆发。

为了实现农产品供应的稳定,需要建立健全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农业强的概念还包括农业产业链的完善。

农业强要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能够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农业强不仅关注农产品的生产,还关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以增加附加值和利润。

同时,农业强还要求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合作机制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

农业强的概念强调农民收入的稳定和提高。

农业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农业强需要通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更好的农村金融服务和保障制度,加强农民组织和合作社的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最后,农业强的概念还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很大,农业强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可以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字号∙∙∙评论邮件纠错2015-07-20 09:34:00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叶兴庆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竞争力不断下降,农民收入难以达到全社会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过早失去劳动力再配置的库兹涅茨效应。

从“地”的因素看,特殊的资源禀赋、产权制度和配置偏好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人”的因素看,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城镇化路径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十三五”期间,应下决心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核心。

应以新型城镇化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永久定居城镇、彻底离开农村,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地关系。

以“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用地流转与集中,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步伐。

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劳动时间的均衡利用。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短板是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

这一短板,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竞争力不断下降,农民收入难以达到全社会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过早失去劳动力再配置的库兹涅茨效应。

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条件,使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面临特殊的难题。

“十三五”期间,应下决心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核心。

劳动生产率低是我国农业的短板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就。

2014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农田有效灌溉率超过51%,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超过95%,三种粮食作物平均商品率超过86%。

我国农业的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商品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今日之农业远非传统农业可比。

总体而言,我国已进入农业现代化实现阶段的中后期。

即便就农业劳动生产率而言,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也有明显提高。

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在稳步提高。

由于亩用工量减少和亩产量提高,以实际用工量和产品产量衡量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更快。

据全国农产品(000061,股吧)成本收益调查,1990年至2013年,平均每个劳动工日生产的主要农产品,稻谷年均提高9.9%,小麦年均提高12.3%,玉米年均提高10.3%,大豆年均提高14.3%,棉花年均提高8.7%。

但与先行国家比较,我国农业不同领域的现代化进展差异较大,农作物单产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就业占比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则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畸形局面。

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尽管我国水稻和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美国的1%。

这种局面无论对我国农业发展还是对整个经济增长而言,都是不利的。

第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产品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2001年加入WTO以来,由于农业劳动力价格起点低,尽管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仍具有国际竞争力。

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迈过“刘易斯拐点”,尽管农业生产的用工量减少,但农民工工资开始明显上涨,带动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农业生产的人工成本快速上涨。

2008年至2013年,全国三种粮食平均亩总成本年均增长12.78%,其中亩人工成本年均增长19.68%。

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进口农产品到岸税后价,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遭遇“天花板”制约。

这种局面的出现固然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降有关,但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国内农产品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已大大高于国外水平。

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每50公斤总成本比美国高40%至80%,其中人工成本比美国高6至20倍,土地成本比美国高10%至170%,物质与服务费用比美国低5%至55%。

生产成本高、特别是人工成本高是我国农产品价格竞争不过美国的主要原因。

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民收入无法达到全社会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是我国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之一。

按国家统计局原口径计算,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7∶1。

尽管调整统计口径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原口径计算的要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原口径计算的要高,但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仍高达2.75∶1。

这在全世界范围都是少见的。

在工农产品价格已市场化、“剪刀差”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差距大。

2014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29.5%、增加值占比为9.2%,近3/10的劳动力只创造了近1/10的增加值,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收入无法达到全社会平均水平。

第三,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经济增长过早失去库兹涅茨效应。

在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向高生产率的城市部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因素。

据青木昌彦研究,在日本1955-1970年、韩国1970年至199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库兹涅茨效应在人均GDP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和韩国的农业就业占比分别于1970年和1990年下降到20%左右,过了这个临界点后,两国农业就业占比下降的过程变得相当平缓,库兹涅茨效应明显减弱,经济高速增长期随之结束。

在我国1982年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大规模、快速度的库兹涅茨过程,即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样在人均GDP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将会明显放缓。

这很有可能导致我国在农业就业占比还未下降到20%左右,就提前出现库兹涅茨效应减弱、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

对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难度要有充分估计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会逐步提高。

从国外情况看,这个过程顺利与否,取决于土地制度、农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据对墨西哥土地制度改革的案例研究,1993年以前,农民从政府手中分配到的土地不能出售、出租和撂荒,要靠自己经营来维持土地产权,导致大量小农为守住土地而不得不留在农业,农业经营规模细小、劳动生产率低下;1993年至2006年墨西哥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确权改革、为农户提供土地产权证,并允许土地自由交易,大量农民得以进城务工,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王绍达,2015年)。

从我国情况看,受“地”和“人”两方面特殊因素的牵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尤为艰难。

从“地”的因素看,特殊的资源禀赋、产权制度和配置偏好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0%、巴西的1/3、美国的1/6,我国户均经营规模约为日本的1/4、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使种植业特别是粮棉油糖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农户平均承包,所有权不能买卖使所有权主体以村(组)为界画地为牢、不能做大,承包权在集体成员中平均分配使地块进一步细碎化,经营权流转期限短使租地经营者缺乏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稳定预期。

以色列、荷兰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下,没有粮食自给率的包袱,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农产品价格竞争力很强。

但我国由于对粮食自给率有特殊要求,大量土地资源配置于缺乏比较优势的粮食生产,使按价值量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难以提高(楼继伟,2015年)。

从“人”的因素看,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城镇化路径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大量从农业中转移出去的青壮年劳动力未能实现市民化,家中的老人、妇女、儿童不得不留在农村生活,家中的高龄劳动力、辅助劳动力不得不留在农业中谋生,甚至部分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农忙季节不得不回家务农。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由于不能市民化,第一代农民工开始返乡。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结果,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比,从2010年的12.9%上升到2014年的17.1%。

据此推算,2014年50岁以上农民工已达4685万人。

这些人户籍仍在农村,今后落户城镇的可能性较小。

据典型调查,部分返乡的高龄农民工不得不继续从事农业。

这种劳动力转移轨迹,使我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为复杂的体制难题。

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急不得,也等不得。

应吸取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固守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土改成果,丧失促进农用地流转与集中、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最佳时机的教训,根据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户籍、土地等制度安排,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

——以新型城镇化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永久定居城镇、彻底离开农村,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地关系由于户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城镇公共服务覆盖不足、就业不稳定,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实现市民化。

2亿多人处于游移不定的就业和生活状态,既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城镇产业工人素质,也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与集中。

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应从三方面加大力度:一是消除落户城镇的隐形障碍。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现有人口规模提出了差异化的放开落户限制的要求,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制度门槛大大降低。

但各种隐形障碍依然存在,落户大门开而未放。

实行积分制的地方,应降低积分标准,取消落户指标控制。

二是加快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公共服务。

禁止新出台任何与户籍挂钩的城市公共服务政策。

对已经与户籍挂钩的各种公共服务政策进行全面清理,从易到难排出脱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三是加快实施“人钱挂钩”和“人地挂钩”。

为调动城市政府开放户籍、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的积极性,应尽快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挂钩的操作办法。

——以“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用地流转与集中,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步伐自1984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后,承包到户的农用地实行有偿流转在政策上是许可的。

但30多年过去了,农用地的流转与集中并不顺利,副业化农业、兼业化农户占主导地位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

这固然与城镇化政策有关,与农村土地制度也有密切关系。

尽管承包期从15年延长到30年,并作出了长久不变的政治承诺,但在集体所有、成员承包的体制下,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需要以“在村”来证明其成员身份和维持其成员权,农业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很低但仍要留守部分家庭成员务农,住房长期空置但仍要保留宅基地和住房。

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有望打破这一僵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