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不同年纪的古代说法
不同年纪的古代说法
古代的说法和称谓在不同年纪之间常有区别。
以下是一些古代不同年纪的称呼:
1. 幼儿:襁褓中的婴儿被称为“孩童”或“婴孩”。
2. 童年:幼儿长大后,进入童年阶段,被称为“童子”或“童女”。
3. 少年:童年过后,进入少年时期,男性称为“少年”或“小郎君”,女性则称为“少女”或“小姑娘”。
4. 青年:少年成长到青年时期,男性被称为“壮年”或“青年”,女性则称为“少妇”或“青春女儿”。
5. 壮年:进入壮年的男性称为“壮士”或“家长”,女性则称为“贤妇”或“家母”。
6. 中年:壮年人逐渐进入中年,男性称为“中年人”或“中年士”,女性则称为“中年妇女”或“中年妇人”。
7. 老年:进入老年的男性被称为“老人”或“耆老”,女性则称为“老太太”或“老妇人”。
这些称呼在古代社会中有着一定的用法和礼节,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朝代和地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这些称呼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
1到100岁的古代称呼
1到100岁的古代称呼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如下:
1、1岁:牙牙。
2、2岁:孩提。
3、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4、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5、10岁:幼学、外傅之年。
6、12岁:金钗之年。
7、13岁:豆蔻、舞夕之年。
8、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9、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10、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11、24岁:花信年华。
12、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13、40岁:不惑(不惑之年)。
14、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15、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16、61岁:还历寿。
17、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18、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19、88岁:米寿。
20、90岁:上寿、鲐背。
21、99岁:白寿。
22、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7A文】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人们的年龄称谓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称谓通常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年龄称谓。
1.婴儿期:初度:婴儿出生满一年称为初度,此时要用彩色的丝线来为婴儿祈福,叫做“系五彩”。
2.儿童期:垂髫:儿童三四岁到八九岁称为垂髫,因为他们的头发是自然垂落的。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男子和女子都是把头发扎成两个角,因此叫总角。
3.少年期: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这个年纪的女子正如盛开的豆蔻花,含苞待放。
束发:男子十五岁称为束发,表示此时应该告别童年,束起头发成为一个成年人。
4.青年期:志学: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称为志学之年,意味着应该开始专注于学问。
及笄: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
5.成年期:弱冠: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之年,表示成年,行冠礼以示庆祝。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称为桃李年华,此时的女子正如同桃李盛开,美丽动人。
6.中年期:不惑:男子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意味着在这个年纪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世事有了清晰的认识。
半老徐娘:女子四十岁称为半老徐娘,这个词源于《南史•李祖冲传》中的“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表示虽然年纪稍大,但风韵犹存。
7.老年期:花甲:男子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因为此时六十甲子已过一半,比喻老人如花之甲。
古稀:女子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曲江二首》中杜甫曾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年。
8.耄耋期:耄耋:耄是年纪很大的意思,耋则是指八九十岁。
男子八九十岁称为耄耋之年,泛指老年人。
9.冥年:期颐:百年曰期,颐亦养也。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饮食起居需人照料。
也就是说,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要他人的照料。
总的来说,古代的年龄称谓非常丰富且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称谓不仅富有诗意,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这些称谓的传承和保护,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排序
古时候对年龄的称谓排序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年龄的称谓非常讲究,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以下是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襁褓,出生至一岁的婴儿。
2. 孩提,一岁至三岁的幼儿。
3. 童子,三岁至七岁的儿童。
4. 童女,三岁至七岁的女童。
5. 童蒙,七岁至十岁的儿童。
6. 童男,七岁至十岁的男童。
7. 童女,七岁至十岁的女童。
8. 少年,十岁至十五岁的青少年。
9. 少女,十岁至十五岁的女青少年。
10. 青年,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
11. 青年男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男子。
12. 青年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女子。
13. 壮年,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人。
14. 壮士,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
15. 壮妇,三十岁至五十岁的成年女子。
16. 中年,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人。
17. 中年男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男子。
18. 中年女子,五十岁至七十岁的中年女子。
19. 老年,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20. 老者,七十岁以上的老年男子。
21. 老妪,七十岁以上的老年女子。
古代的这些称谓,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在古代社会,年龄和地位、尊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不同的称谓,也是对其社会地位和尊严的一种体现。
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从小孩到老者,每个年龄段都有着相应的责任和角色,这些称谓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些古代称谓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是对年龄的尊重和关怀却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来更加尊重和关爱不同年龄段的人,让我们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尊重的社会。
总结,古代年龄称谓的大全,不仅仅是对年龄的简单称呼,更是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人对年龄的尊重和礼貌。
古代年龄段的称呼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各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各年龄段在古代的说法
垂髫:指童年。
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礼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一而立”,意思是男子三一岁独当一面
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十岁。
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期颐:指百岁老人。
出自《礼记》“百年日期颐”。
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襁褓——不满周岁。
黄口——婴儿。
孩提——二三岁始龀——(音称,指换牙时)七八岁。
如:“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垂髫——幼年。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总髻(总角)——幼年童年。
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氓》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及笄之年——(音机)女子十五岁。
“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束发成童——男子十五岁。
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冠弱冠加冠——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而立之年——三十岁。
如:“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
”《论语》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六十岁耆艾——(音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古稀之年——七十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耄耋之年——(音冒蝶)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百岁。
女子年龄: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_中国现代年龄划分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年龄特征来表示。
在古代年龄称谓中我们熟知的可能有二八年华、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等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垂髫:指童年。
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
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及笄:特指女子15岁。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
二八:16岁。
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
而立:出自论语“三十而立”,意思是男子三十岁独当一面不惑:同样出自论语,“四十而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就已经见惯各种情况,不会被迷惑了。
艾:语出《礼记》,“五十曰艾”。
知命:语出论云“五十而知天命”花甲/甲子:以天干地支轮回而得,天干十种,地支十二种,一轮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岁。
古稀:出自杜甫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因此作为七十岁的代指。
耄耋:指_十岁。
语出曹操的《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老人。
出自《礼记》“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说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后世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了<<<返回目录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称谓0-1岁: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
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生日。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2-3岁:孩提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
也有称之为“孩提包“或“提孩“的说法,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古代各年龄段专称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特定的称谓,这反映了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和价值观。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 童生:这个称谓适用于0-12岁的儿童。
在古代,童生是指尚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以学习为主,跟随长辈接受教育,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弱冠:弱冠一词用来形容20岁的年轻人。
弱冠意味着人刚刚过了成年的门槛,还处在稚嫩而有为的阶段。
他们开始展现自己的才华,踏入社会,在各个领域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3. 不惑:不惑适用于30岁的人。
此时的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事物能准确明晰地反应和判断,进入了人生的稳定期。
他们在家庭和职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开始为家庭的幸福和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4. 有为:有为用于40岁的人。
这个年纪的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开始享受生活的成果。
此时他们应该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并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5. 杞梓:50岁的人被称为杞梓。
这个年纪的人已经步入中年,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应该进一步规划未来的发展,以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6. 不老:不老用于60岁的人。
虽然岁月已经不可逆转,但人们对于60岁的人仍然充满敬意和尊重。
此时的人已经达到了智慧的巅峰,应该以身教和智谋为后辈树立榜样。
7. 耄耋:耄耋适用于70岁以上的老人。
这个年纪的人应该享受家庭的温暖,传承智慧和家族的传统。
虽然身体衰老,但心智依然年轻,他们应该在家庭和社区中发挥余热,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通过这些年龄段的称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评价。
从童生到耄耋,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些称谓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告诉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无论处在哪个年龄段,我们都应该珍惜时间,不断成长和进步,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各年龄段的古语称呼
以下是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8226;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8226;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8226;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8226;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8226;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大戴礼记&#8226;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8226;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8226;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古代不同年龄的称呼
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
“二七”之年
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女)
及笄或笄年
“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8岁
童龀[chèn]、总角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9岁
九龄
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
10岁
黄口
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
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
豆蔻年华
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
古代不同年龄的称呼
年龄
古代称谓、称呼
解释及出处
0-1岁
孩提、襁褓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3岁
孩提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7岁(女)
髫(tiaoˊ)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七十至八十岁。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八十至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襁褓:不满周岁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2~3岁垂髫(tiao,又称髫年):女孩7岁(髫)。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龆龀、龆年:指儿童7~8岁。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总角:幼年泛称,具体指八九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黄口:10岁以下。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豆蔻年华):女孩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勺之年:男子13~15岁。
束发:男子15岁。
古代男子到了15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
《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
语出《礼?曲礼上》舞象之年:男子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弱冠: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女子24岁梅之年、待年、待字:女子成人至出嫁前。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立,“立身、立志”之意。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子40岁。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男子50岁。
知命,“知天命”之意。
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杖朝之年、中寿:80岁耄耋之年、上寿:80~90岁鲐背之年:90岁。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10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另有: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古代各年龄段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七十至八十岁。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