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九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三黄汤

合集下载

《黄仕沛经方医话》《金匮要略·中风》乃启后世中风证治之先河

《黄仕沛经方医话》《金匮要略·中风》乃启后世中风证治之先河

《黄仕沛经方医话》《金匮要略·中风》乃启后世中风证治之先河《金匮要略》各方方证3.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外台》治风瘫。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

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4.风引汤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巢氏云:脚气宜风引汤。

5.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服。

续命汤显然为”内虚邪中”立论而设。

可惜“内虚邪中”之说,自金元之后,尤其是“真中”、“类中”说之后,已形同虚设。

特别是晚清近代医家,多认为中风病全属类中风。

如张山雷等明确指出:“晚近医家所谓真中、类中之界限,即外风、内风之畛域,然自真中、类中显然分别之后则类中之病,所在多有,而所谓真中者,不可复视。

”彻底否定了真中风的存在。

续命汤等汉唐一度流行的开闭治风良方,被视为鸠鸩。

如冉雪峰先生也说:“数千年来治疗中风,暗如长夜,不知枉杀多人。

”及至1986年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统一了中风的病名,但中风的治疗,仍按类中风的方药。

续命汤等治外风之方,不复再治中风了,诚为可惜。

另一首载于《金匮要略·中风》的方是“千金三黄汤”。

此方的特点是黄芪与麻黄同用。

麻黄有开闭还魂,破癥瘕积聚的作用,即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

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

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或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

古人这个样子看。

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

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

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紧者为风寒之邪,浮者为血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

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

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

但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这个就是络脉空虚,血少嘛。

这个时候风寒之邪它不出去。

偏于哪一侧特别虚,邪气就往那里去,去还就不动。

反到留在那个地方了,正不胜邪了,正气急于退出,正气越退,邪气就越进,变成正气引邪往里头走,形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邪在于络,只能使肌肤麻木不仁而已。

血一直往里退、邪气跟着它往前直进进入经了,就使得半身不遂了。

那么邪入于府呢,那就九窍不通了,九窍闭塞,那就即不识人了。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九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头重眩(术附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九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头重眩(术附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九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头重
眩(术附汤)
(二)、头重眩(脾胃虚寒中风)
【原文】《近效方》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

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右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第二个是头重眩,主要就是脾胃虚寒引起的中风,用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是《近效方》里面的方子,这个术附汤是受风,体质虚,头又觉得很沉,眼前还发黑,很严重,中医叫苦极。

“风虚头重眩苦极”,就是精气不足,外受风邪,严重头重。

“不知食味”就是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采用什么治疗法则呢?那就是暖肌补中,益精气。

用的方子就是术附汤。

术附汤一共五味药,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要点延伸】
这个术附汤就是“暖肌补中,益精气"这是它的功效,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益精需要从温补中焦脾胃着手,这才是正确的治疗思路。

在这个方子里面有一个三元饮,那就是姜、草、枣,这是补益脾胃的基本方,也就是脾胃不好的可以加上姜、草、枣,然后再加附子、白术,则温补脾胃作用会更强,正气充足,风邪自然消退。

这就是这个术附汤配伍最精要的地方。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引汤(二)、热瘫痫(风热中风)的治疗【原文】风引汤,除热瘫痫。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这个热瘫痫可能是风邪引起的,要不然怎么会叫风引汤呢?所以,这个风引汤首先就是治疗风邪引起的热、瘫、痫。

我们看这个方剂的组成,里面有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赤石指,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这里用了大量的金石类的药。

这个方剂组成共十二味药,把这十二味药打碎,用粗筛,不需要那么细,放入皮囊里面,用三个指头去拿那个药粉,这里的井花水,应该是井水吧,用井水三升,温服一升。

【要点延伸】1、"风引汤除热瘫痫”:说明风引汤是脑部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方剂。

也就是脑部感染引起的热瘫痫,用风引汤的效果就很好。

2、“热瘫痫”就是发热,抽搐,瘫痪,同时出现的这个病,一般好发季节是春、夏、秋,温暖时节,多为生物性风热湿邪导致的。

春天的时候,脑病人双球菌感染引起热、瘫、痫,夏天的时候,病毒性脑炎也会出现这个问题,秋天也会有病毒性脑炎,这些都是生物性的病邪。

3、这里面用了大黄,大黄是除湿热毒邪要药。

大黄是一个非常好的药,学中医不把大黄掌握好,只知道通便,那就差得太远了。

大黄是治疗湿邪,热邪,毒邪最好的一个药,所以,在温病里面必用的一个药。

4、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这一类金石类的药也是除湿热病邪非常有效的药。

5、龙骨、牡蛎,我们知道它有息风止痉的作用。

这个就是治疗那个痫,抽搐用的药6、干姜、桂枝、甘草,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散风寒湿邪的常用药。

有的时候,病人不单是有抽搐,有的还会有昏迷的,都可以用附子,麻黄,细辛之类,都不用干姜,桂枝,甘草了。

因为病人既有热又外受风寒,所以,这个热药是必须要用的。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本篇提示】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甚至昏不识人为特征;历节病,以关节递历疼痛为主证,因痛势剧烈,犹如虎咬,又有白虎历节之称。

此篇论述中风、历节病的脉象、症候及治疗;因都属于广义风病范畴,故合为一篇讨论。

一、【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①,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②。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注释】①半身不遂:治病人的左半侧或右半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②痹:指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使经络气血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动不利的疾病。

【白话解】凡属中风病,应当具有半身不遂的特征。

有的病人只出现一侧手臂不能随意活动,这是属于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形成的痹证,不属中风。

若寸口见到微而数的脉象,则多属中风病。

因为脉微主正虚,脉数主邪盛,而中风则多由正虚邪实所引起的。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中风的脉证与痹证的区别。

中风与痹证是两种症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的疾病。

中风多由内伤肝肾阴虚、肝阳亢逆化风所致,发病多急重,突发性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重者神志不清等;痹证则属外感风寒湿邪,发病较缓慢,则以四肢关节疼痛、麻木、或活动不利,但神志无妨碍为特征。

二、【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①,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②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③;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注释】①贼邪不泻:贼邪,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泻,外出。

本句话的意思是,外邪侵入人体后不能外出。

②㖞僻:即口眼㖞斜。

指口眼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③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白话解】寸口出现浮紧脉,其脉紧则反映有寒邪,其浮脉则反映络脉中血液空虚,体内络脉血液空虚与外来的寒邪相合,则首先使寒邪停留于皮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风痱(中风)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风痱(中风)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风痱(中风)第三节、附方(一)、风痱(中风)【原文】《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

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这个附方包含了中风又包含了历节,这个附方的第一个是风痱,首先是治疗中风的。

他的附方是续命汤,是治疗中风,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者是拘急不得转侧,我们前面讲过了,什么是风痱,就是指中风后出现偏瘫。

证见四肢废而不用,身无痛。

甚则可见口不能言,神志昏乱等。

续命汤这个方看看上面就知道了,一个九味药,煮好以后,温服,得小汗,用很薄的被子盖在脊背上。

“凭几坐”就是坐在条几旁边,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坐在茶几旁边一样。

只要出了汗,这个中风的病就好了。

如果还没有出汗,再继续吃,没有禁忌,但是,不要被风吹到。

续命汤还可以治疗,只能是伏在桌子上,不能平躺着,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这就是肺气病,心衰。

这个续命汤也能治疗,咳嗽,气上逆,不能平卧睡觉,面目浮肿。

风痱在《热病第二十三)“瘤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身体不能自收”完全性随意运动困难。

“口不能言”运动性失语。

“冒昧不知痛处”感觉丧失。

“拘急不得转侧”部分性感觉运动丧失。

“一斗”2000毫升。

“当小汗”微微汗出。

“薄覆脊”背部盖上薄被。

“凭几坐”茶几前趴坐。

【要点延伸】1、风痱:多发性神经炎,往往还有脊髓炎。

无论发病急缓,皆是重症。

2、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又称格林巴利综合症(Gullian-Barre 综合征),是由病毒感染或感染后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系统广泛性炎性脱髓鞘。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好,今天我们开始介绍第五篇......中风还有历节(《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这一篇呢就是专门在谈怎么样去预防中风,怎么样治疗中风,什么样的人会得到中风,那诸位了解了以后呢就应该以后你就不会中风了,那你哪一天到了五六十岁就中风,其实代表这一篇没有了解,哦,所以要重新再回来读,所以你不幸中风赶快想办法来找到我或者是找师兄弟,我们再把你救回来。

那当你如果很了解的话,不会中风的。

这个呢,中风基本上的一个,还没开始看之前的一个概念就是说,人是在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哦,气和血两虚的状态之下呢就会引发中风,这是中医的观念。

我们在讲中医的时候,你不要去想说啊高血压会中风,不要去想这些哦,那一般高血压,老师,这个血压很高,怎么会虚啊?应该是实才对?不对,都不要这样子去想。

中医就是中医,那西医讲的高血压中风如果有可以真的可以吃降血压药真的可以预防中风的话那世界上没有人中风了嘛?你跑到医院去看,很多人都是中风躺那边,你问他你在中风之前有没有吃西药?有啊,可是他照样中风,所以说中医的观念里面,如果说你是了解他是气血两虚的状态之下会得到中风,那预防中风的处方就已经出来啦,诸位以后看到,光是看这样子处方就出来了。

你说老师这个处方是什么?很简单呐气嘛......黄耆,对不对?那因为他是两虚,所以我们不会去开一个什么桂枝,去风的时候......因为桂枝有时候发汗发太多了,去风太强!所以呢我们开一些比如说独活啊,一些南派的药都没有关系,防风啊。

比较次级的去风的药,一点点微风进入身体以后就把它排掉,对不对?党参啊......能够补气,不用,人参都用不到,因为人参呢,最主要目的是在肠胃上面,津液不够的时候,肠胃胃气快没有的时候我们用人参。

那独参汤,中医我们北派像经方里面没有写独参汤,那温病派里面有用独参汤,独参汤的目的是干嘛?就是胃气将绝的时候,会用到独参汤。

那独参汤、胃气将绝,老师,你怎么知道他胃气将绝?一个是打嗝,还有脉一是如钩,摸上去脉像小鱼钩一样,一个个小鱼钩,就是这样子,一直是持续的状态,我们才会用,否则的话,用党参就好了。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六)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乌头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六)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乌头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六)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乌头汤(二)、虚寒历节【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右五味,叹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

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这个条文就是说疼痛得动都不能动了,这种就用乌头汤来治疗。

这个乌头止痛散寒,这个乌头汤又还治疗脚气疼痛,不能屈伸,这个脚气,千万不要理解成现在的这个脚气,如果理解成了现在的这个脚气,什么香港脚,那就风马牛不相接了,这完全是两回事。

乌头汤的这个方子,看看上面就行了,但是,要注意这个川乌的量是五枚,感觉还是有点大,把川乌劈开,用两升的蜂蜜去煎这个乌头,还剩一升的时候,把乌头去掉,这样就成了乌头蜜。

把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四味药用水三升,煮剩一升的时候,把药滓去掉,再把乌头蜜放进去,稍微再煮一下,服七合。

“不知尽服之”有的人解释为吃了七合以后,还是疼痛,还是不可屈伸,把剩下的汤药全部喝了。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喝了七合汤药以后,没有觉得有什么反应,也就是说口舌不麻,说明乌头的毒已经没有了,就可以把剩下的汤药全部喝了。

关于乌头五枚到底是多少呢?有人专门考证过,小的三克,大的六克,大概就在这个范围,也就是说五枚乌头最多就是三十史,乌头,如果是按药典还用量三克的话,那是肯定达不到效果的。

【要点延伸】1、这里我们把脚气说一下,不是现代的烂脚丫子,中医的"脚气”《诸病源候论》"脚气之病由人体虚,温、湿、风、毒之气先客于脚,从下而上,动于气,故名脚气也。

江东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

初得此病,多不即觉,或先无他疾,而忽得之,或因众病后得之。

此病初甚微,饮食嬉戏.气力如故,当熟察之。

其状从膝至脚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虫冲,或微肿,或酷冷,或疼痛,或缓纵不随,或有挛急;或有至困能饮食,或有不能食者,或有见饮食而呕吐、恶闻食臭者;或有物如指,发于腨肠,逆上冲心,气上者,或有举体转筋者,或壮热、头痛者,或心胸冲悸,寝处不欲见明,或腹内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语错乱,喜忘误者;或眼浊,精神昏愦者。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学习要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学习要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学习要点本章节了解中风、历节病正虚感邪的发病机理。

熟悉中风与痹证、历节与黄汗的区别;掌握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的组成和证治。

#痛风##历节##自学中医从何学起#【桃花岛陈药师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共有九条加附录方【第一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①,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②。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注释】①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②痹:痹者,闭也,指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使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动不利的病证。

【第二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①,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②。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注释】①贼邪不泻:贼邪,指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泻,即外出。

全句指外邪侵入人体后不能外出。

②喎僻不遂:指口眼歪邪,不能随意运动。

【侯氏黑散】治大风①,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②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穹穷③三分、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注释】①大风:此大风是指中风时证情急剧,随后半身不遂,无明显热象的一种中风后遗症。

②矾石:张锡纯认为矾石为皂矾,能通燥粪,清内脏蕴湿。

其色为黑,因此得名侯氏黑散。

③穹穷:川芎的别名。

【第三条】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①;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注释】①瘾疹:指皮肤上出现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则成块或片的疹块。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荨麻疹。

【风引汤】除热瘫癎。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原文】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趺阳脉浮而滑”这讲的就是胃脉,冲阳脉,也就是讲的是胃气。

“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谷气实,代表胃中有实,就是有宿食停在里面,此时就会摸到趺阳脉不但滑,而且实。

胃气很实的人,非常容易流汗,一吃东西就流汗。

流汗的时候,如果是在空调房中或者跳到水里面去,汗没有透发,就会产生这种历节。

“太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太阴大多是指的女人得到的历节,太阴脉指的就是我们手上关脉的地方,这里的太阴脉讲的是我们的脾脏,如果是弱脉表示血虚,而脾主四肢,主肌肉,当脾脏功能不好时,固表能力就不够。

当风进入体内的时候,正好遇到此人血不足,而血不足的原因,可能肠胃吸收不是很好,生血的过程不是很好,这也会造成疼痛如掣。

这种病大多出现在妇人身上的居多。

在过去,女人大多做针线活,过去的男人都是在外面做劳力的活,所以,过去的女人动得比较少,动得比较少的人,一般来说,血都不足,所以,象这种病在过去大多发生在女人身上。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什么叫盛人?这里的盛人,过去说的就是有钱人,家里环境很好的,每天都大酒大肉的吃,然后妻妾又很多,象这种人运动也是很少,养尊处优的人,也会有历节疼痛。

“脉涩小”是因为运动很少,于是脾阳不伸,没有办法到达四肢,肉很多只是外表看起来比较实,其实是中干,因为这些都是吃很厚腻的食物产生出来的肥脂,并没有固表能力,都是肥油在里面,这个时候脉就比较短小。

“短气,自汗出”。

平常喝酒喝的很多的人,身体里面湿就会很盛。

喝酒后感觉是身热,但是到身体里面就变成湿。

因为平常没有运动,喝酒又喝得多,结果表虚掉里面又湿,这又是一个很容易得到历节病的原因。

【《金匮要略》中风辨治3方】

【《金匮要略》中风辨治3方】

【《金匮要略》中风辨治3方】经方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承气类、柴胡类、抵当类、四逆类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风引汤、侯氏黑散和大续命汤三方。

侯氏黑散用于心脾不足,风痰阻络证;风引汤用于热盛动风证;大续命汤用于气血不足,卒感风寒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

笔者跟随全国名老中医和经方大家毛德西、李发枝、唐宋教授侍诊学习多年,现将其应用经方辨治中风的经验和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侯氏黑散经方原文:“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主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药物组成:菊花四十分(120克),白术十分(30克),细辛三分(9克),茯苓三分(9克),牡蛎三分(9克),桔梗八分(24克),防风十分(30克),人参三分(9克),矾石三分(9克),黄芩五分(15克),当归三分(9克),干姜三分(9克),川芎三分(9克),桂枝三分(9克)。

温酒调服。

临证加减:若夹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痰盛者,加瓜蒌、胆星、鲜竹沥;便秘者,加火麻仁、决明子;麻木重者,加蜈蚣、橘络、白芥子;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

功能主治:此方具有补益心脾,化痰息风之功,临床多用于风邪直中脏腑,心脾不足,风痰阻络之证。

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中风卒倒,四肢烦重,半身不遂,心中恶寒,胸闷短气。

或魂梦颠倒,精神恍惚,心悸,心烦,身体燥热,倦怠乏力,呕吐痰涎,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弱。

用药分析:方中用菊花祛风平肝,除致病之邪,为主药。

白术健脾安中,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充则风邪易祛;防风辅助主药以祛其风,二者共为臣药。

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干姜温中补气,辅助白术健脾之功;川芎、当归养血为助,即血行风自灭之意;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滋阴潜阳;桔梗升提气机,而使风邪得转,风邪得祛;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共为方中之佐药。

桂枝引导诸药以温通经络,酒引诸药至周身经络,共为方中之使药。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下面我们开始讨论历节病。

刚开始就是介绍历节这个病是怎么来的。

历节这个病分三种:第一种:风痹,第二种:血痹,第三种:历节风痹的主要症状是麻又痛,连皮肤都会又痛又麻。

血痹的主要症状是麻而不痛,单纯只有麻的感觉,没有痛症。

历节的主要症状是但痛不麻。

风痹有专治风痹的汤,例如象甘草附子汤;血痹有专治血痹的汤,像黄耆五物汤就是治疗血痹的。

治历节的处方有乌头汤,或是大乌头煎这一类处方。

中医有中医的名称,对西医来说可能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者是一般的风湿关节炎。

首先从脉诊上来看“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寸口脉是阳脉,出现脉沉,代表病在里,表示病在骨。

弱脉出现,是主筋病。

这也就告诉我们病在筋骨之间。

脉沉而弱,很多人都摸不准,其实这个并不重要。

当有病人来看病,问他就知道了,他来说是关节痛,这就已经足够了,所以,脉沉而弱,这个不是很重要。

再问他关节什么地方痛,他说在膝盖痛,摸脉的这一步就可以跳过去了,但是,我们一定心里要明白,病在筋骨之间。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得历节病的原因与黄汗一样,出了一身汗,跳到水中去,汗为心之液,所以,如水伤心。

也就是说,得历节的原因出汗跳到水中与得黄汗是一样的。

很多妇女手出问题,当然现在可能会少一些,在过去没有洗衣机,都是用手洗衣服,一会热一会冷,但是,现在就在家里做饭洗菜,一会热一会冷,这样寒热变化太快,这就是造成历节的原因。

可能有人会问,洗菜洗衣服的人很多,为什么有的人得历节,有的人没有得历节呢,其实,这个个人体质有关,凡是肝肾两虚的人,在寒热变化太快的条件下就最容易得历节。

这第一种会得到历节的原因就是,当汗流得很多时,立刻进到冷水里面,这会使得人体汗出不透,跟前面说的黄汗是同源的。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过迟缓的概念,这在脉象中讲得是比较多的,实际上这个迟缓可以延伸到人的很多方面,比如一个行动正常的人突然变得迟缓了,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生病了,一般来说这个人得的是阴病,阴代表的是静。

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就比较容易学中医知识了。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三条: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寸口脉的脉象是迟而且缓,脉象迟意味着病人身寒,我们都知道寒的状态下,人的思维与行动都会变得迟缓,其实这也是静的表象。

脉缓意味着病人身体虚,血脉如果是饱满的,那就是充实的状态,缓就代表血脉不足的状态。

营缓就代表病人的血不足,其实我们都是把营血连在一起说,营就是血、血就是营。

卫缓就代表病人的阳不足,表明病人得了邪风。

如果邪气到了病人的经络,那么病人就会出现身体的皮肤发痒、红疹。

此时可以考虑使用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方处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灸)、白术(四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

如果病人心气不足,邪气进入到心中,那么就会出现胸胀满、气短。

心气不足就造成病人身体胸部寒,肺寒就会造成呼吸问题,此时就是想办法祛除病人的胸寒。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一、概述中风:是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疾病。

发病突然,见症多端。

并且多由正气亏虚,受外邪所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痉挛、脑栓塞、脑出血等病。

历节:历者,数也,过也,历节,即病邪经过的骨节,节节疼痛,《圣济总录》曰:“所历之节,悉皆疼痛”,历节病是以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多由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二、中风病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一)中风病的病机寸口脉浮而紧:浮─气血不足;紧─感受风寒病机:经络空虚,外邪内中;虚寒相搏,贼邪不泄;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二)中风病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辨证邪在于络: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肤,则肌肤麻木不仁;邪在于经:经脉痹阻,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筋骨肌肉失养,则肢体沉重不用;邪入于腑:六腑不通,浊气上蒙清窍,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气血逆乱,心窍闭阻,舌即难言,口吐涎。

三、历节病(一)历节病的病因病机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2.胃有蕴热,外感风湿;3.阴血不足,风邪外袭;4.气虚湿盛,汗出当风;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二)风湿历节的证治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临床表现:主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痹阻关节,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兼症: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湿热上犯、中阻、下注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除湿白术、附子---温经逐湿止痛知母、芍药---滋阴清热生姜、甘草---和胃调中临床应用:本方证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

【金匮要略】第五章《千金》三黄汤

【金匮要略】第五章《千金》三黄汤

【⾦匮要略】第五章《千⾦》三黄汤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千⾦》三黄汤治中风,⼿⾜拘急,百节疼痛,烦热⼼乱,恶寒,经⽇不欲饮⾷。

导读:《⾦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编著《⾦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法,按照第⼏章第⼏条标注。

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欢迎⼤家留⾔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的注解!⼦恒试注风寒袭表导致营卫不和,⽓⾎运⾏不畅,故见恶寒,⼿⾜拘紧,周⾝关节疼痛。

风寒外闭,阳⽓内郁则⽣热,故⽽⼼中烦热,不欲饮⾷。

治疗选⽅《千⾦》三黄汤,⽅中以⿇黄发散风寒,细⾟、独活深⼊筋⾻关节,疏风散寒祛湿,以黄芪固表益⽓以御外邪,黄芩清泄内⽕。

清·沈明宗《张仲景⾦匮要略》肝主筋节,邪在肌表,筋节应之,⼿⾜拘急,百节疼痛。

肝风乘⼼则烦热⼼乱,然⼼虚则热收于内,外反恶寒矣。

⽊邪横格,胃⽓不伸,经⽇不欲饮⾷。

此邪尚在三阳经络,故⽤⿇黄开腠通阳,恐其虚风不任⿇黄发散,以黄芪制之。

独活、细⾟以疏⼼肾之⽓相交,邪即外出。

黄芩专清风化之热也。

清·陈修园《⾦匮要略浅注》徐忠可云:此风⼊营卫肢节之间,扰乱既久,因⽽邪袭肾府,⼿⾜拘急,阳不运也;百节疼痛,阴不通也;烦热⼼乱,热收于⼼也;恶寒经⽇,不欲饮⾷,肾家受邪,不能交⼼关胃也。

故以⿇黄通阳开痹,⽽合黄芪以⾛肌⾁,合黄芩以清邪热,独活、细⾟专攻肾邪为主,⽽⼼热腹满,⽓逆悸渴,及先有寒,各⽴加法,为邪⼊内者,治法之准绳也。

刘渡⾈《⾦匮要略诠解》本⽅是论述中风偏枯,风寒深⼊,郁⽽化热的证治。

病⼈营卫素虚,外感风寒邪⽓,故恶寒,⼿⾜拘急,百节疼痛。

风寒外闭,阳⽓内郁⽽化热,则烦热⼼乱,经⽇不欲饮⾷。

治以三黄汤,散寒清热,补益卫虚。

⽅中⿇黄、独活、细⾟散深⼊之风寒湿邪,温经络⾏营卫,黄芩清热燥湿,黄芪补卫⽓以杜风邪。

⽅后注有⼼热、腹满、⽓逆、悸、渴等证的治法。

由于湿热内郁,胃肠内有实热积滞,所以常见腹满、便秘,或见⼤便黏滞⽽臭,故加⼤黄泻实热,加积实⾏⽓消满。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术附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术附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术附汤我们前面介绍了两个最好用的中风方子,最后还有一个复方,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术附汤”。

既然是叫术附汤,当然是以白术和附子为主,比如白术开五钱、炮附子开三钱、白术的量一定要大于炮附子,后面还有生姜两片、炙甘草三钱、大枣五枚,一共五味药组成的术附汤。

我们在使用的时候,病人一定要有风症,风虚头眩,也是中风的现象,头昏,非常的昏眩,极度的晕眩。

晕眩到什么程度?病人眼睛都闭着了,不敢睁开,只要一睁开眼睛就头晕。

只要看到这种症状就是术附汤。

中焦的寒湿太盛,只眼睛一睁开,湿就会动得更厉害,我们眼睛下面是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巨髎,一路往下到胃。

当中膈寒湿很盛的时候,眼睛动一下,寒湿就动,寒湿一动,头就开始晕了,整个人平躺,枕头都不能要,只要头枕到枕头上就会开始头晕,平平的躺着,又不能动,这就是术附汤证。

我们在开术附汤的时候,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有的人又高又大,三百磅,四百磅,象这种体格大的人,白术可以用到一两,泡附子五钱,八钱都没有关系。

体格比较小,白术开五钱,炮附子开三钱。

当我们开第一次的时候,病人只好了百分之二十,第二次就就要相对开重一点。

当用熟了以后,看到病人体格,就大概知道开多大的量,一剂就中。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用比较轻的剂量,然后慢慢加上去。

有的时候也有例外,有的时候看到瘦瘦小小的小姐,娇小玲珑型,一看十枣汤证,以为一钱的十枣汤就够了,结果吃了一点感觉都没有,石沉大海,一般来说比她大的都有感觉,结果她一点感觉都没有,所以,有的时候还是有例外,但是,我们开药不能把例外包含进去。

术附汤的病人,吃东西都没有味道了。

这就要靠生姜甘草大枣去健脾胃,靠白术去通利病人的三焦去湿,靠附子来去寒,这就是术附汤证。

用汤剂的时候,我们用甘草或炙甘草都没有关系,病人有里虚的时候我们用炙甘草是最好。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湿盛历节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湿盛历节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治疗湿盛历节(三)湿盛历节【原文】矾石汤,治脚气冲心湿盛历节,就是湿气比较盛导致的历节。

用矾石汤来治疗脚气,这又是脚的一种,前面讲的那一个是可以治脚气,这个就是专门治脚气。

矾石(二两),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

脚气冲心,就是指的脚气病气上冲、心悸。

这个方就是矾石一味药,用了二两,这个矾石就是白矾,化学成分就是硫酸铝钾(KAl(SO₄)2)。

这个方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个是矾石,一个是浆水,浆水用一斗五升,煎三五沸,就是要让煮开三五次,这个不是用来喝的,是用来泡脚的。

也就是说用白矾和浆水来煮来泡脚可以治疗脚气冲心。

这个很有意思,这个里面有维生素B1吗?没有维生素B1,为什么能治疗脚气冲心呢?这个浆水就是指的南阳浆水,在过去就是象米汤一样,用来浆布的那种,现在考证,应该是南阳浆水,因为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

【要点延伸】南阳浆水的做法:以小麦、绿豆或红薯为原料。

①小麦做浆水是将小麦面粉和成面团后,放在清水中用双手不停地抓挪,将面筋挪出,这时取上面的液体放置1~2天后发酸即得;②绿豆做浆水是用水将泡过的豆打磨粉碎,待沉淀之后,取上面的液体放置1~2天即酸,就是浆水了;③红薯浆水的做法基本相同,将红薯打成细末,用细布过一下,将留在细布上的渣倒去,剩下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待沉淀之后,取上面的液体放置1~2天发酵后即得。

这样的浆水富含B族维生素,有利于脚气病的治疗。

为什么浆水富含维生素B1(1)谷物麸皮和胚芽中富含维生素B1. (2)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中容易分解变质。

酸碱度在3.5时可耐100C高温,酸碱大于5时易失效。

在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和受热破坏。

矾石可能没有治疗脚气的作用,其中矾石可能不是治疗脚气病的主要药物,浆水才是。

明矾水解后量酸性,可能是增强了维生素B1的稳定性。

矾石汤泡脚难道可以吸收维生索B1?缺乏研究资料,有待深入研究。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症状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症状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的症状一、历节的症状(一)、寸口脉沉而弱、黄汗出【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历节的第一组症状就是寸口脉沉而弱。

寸口脉在张仲景的书里,有时候讲的寸口脉就是寸脉。

寸脉不但沉而且弱。

“沉即主骨”这个“主”应该是“应”的意思,也就是说脉沉是与骨相关的,“弱即主筋”脉弱与筋有关。

也就是说脉沉是骨病的一个反应,脉弱是筋病的一个反应。

但是,这个实际上意义不大。

“沉即为肾”脉沉与肾相应的,前面“沉即主骨”后面来了一句“沉即为肾”,肾主骨,最后还是把肾与骨对应起来。

“弱即为肝”脉弱是与肝相应的,“弱即主筋”肝主筋,还是把肝与筋对应起来。

这样拐了一个弯,这到底有什么作用,是不是张仲景就是这么写的还是后人给加进去的,我们不知道,无法考证。

总之,这一段话,意义不是太大。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为历节”注意这句话标点,贾海忠老师重新打了标点。

很多地方是这样写的“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这个“汗出入水中”也就是说病人在生病之前,是一个出汗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汗,是因为热。

要是冷出汗,就不会往水里跳了。

所以,一定是因热而出汗,然后到池塘里去洗浴,这个时候“如水伤心历节”,如果水湿之邪伤了心了,停留在关节里面。

通过心,然后到关节,还伴随有黄汗出,所以,张仲景把这个病叫历节,这是一种。

这个汗入水伤心,这是怎么连起来的,其实,中医讲得很清楚,汗为心之液,出汗伤了心,入水中,水湿之邪通过心停留在了关节,同时伴随有黄汗出,并不是说黄汗出是历节必须具备的。

这一段,往往读不懂,很多书上就把这一段给删掉了,尤其是在选读的时候,不讲这一段。

【要点延伸】1、黄汗:色汗症之一,黄汗最多见,常合并腋臭。

(1)大汗腺黄汗约10%的人大汗腺分泌黄色汗液中含大量脂褐素,通常局限于腋窝,也可见于会阴部和腹股沟(保持清洁很重要),或由产生色素的细菌引起(六神花露水喷酒有良效)。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二)、趺阳脉浮而滑、汗自出【原文】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趺阳脉浮而滑”的“趺阳脉”就是指的足背动脉,摸上去是浮滑的。

“滑则谷气实”也就是水谷之气是旺盛的,也就是说,人体的脾胃功能还是很强的。

“浮则汗自出”这说明还是一个实证,热症,可能就出现出汗。

这个是在历节篇提到的,这又是一种类型,上一节是沉而弱的,这是一个趺阳脉浮而滑的历节,这有三部九侯讲的,这是其中之一,就是足背的趺阳脉,这种诊断方法,在古代用,其实,我们现在也在用,主要就是看足背动脉有没有搏动减弱,实际上,对其他病的诊断也是有意义的。

只是现在足背动脉诊断不方便,再一个大家习惯用寸口脉了,就很少用了。

【要点延伸】“趺阳脉浮而滑"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也就是告诉我们历节病的患者胃气充实,饮食良好。

这是指的一类人,也不是所有历节都是这样,结合下条看,更有现实意义。

(三)、少阴脉浮而弱、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

【原文】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这实际上是两类,“少阴脉浮而弱”,少阴脉指的是什么?我们人体有足少阴和手少阴,我们觉得应该是手少阴,如果是足少阴的话肯定要加一个足字的。

张仲景在写寸口脉的时候,是不加手字,但是趺阳脉,他是加了趺字的,这个趺字指的就是脚背。

所以,我们推测还是手少阴,手少阴脉是在寸口脉的对侧,也就是尺侧。

有时候,我们摸寸脉没有,一定要摸一摸少阴脉,寸口脉不通,但是手又没事,一定是从其他地方过来了,也就是少阴脉可能还行。

另外,怀孕以后是摸少阴脉,原来很弱,脉搏动大了,等到摸到脉强了,知道血流量多了,心搏强了,所以,说少阴摸到了,就说怀孕了,还有就是中指的两边能摸到脉的搏动,那就更证明是怀孕了。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是指手少阴心经腕横纹下的地方,也就是寸口脉的对侧能摸到脉,浮而且弱,弱的话就提示血不足,浮的话提示有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九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三黄

(五)、手足拘急百节搏痛
这是风寒化热伤了正气的中风历节。

【原文】《干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

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千金要方》里面有一个三黄汤,治疗手足拘急,关节疼痛,心烦意乱,怕冷,不想吃饭,这是一个什么病呢?中风,手足拘挛,屈伸不利,全身的关节都疼痛,整天不想吃饭,怕冷,见到这种情况的病人,就可以用三黄汤。

这个三黄汤中的三黄是黄芪,黄芩,麻黄。

在这三黄上加了独活和细辛,六碗水煮成两碗水,分三次服完,有心热加大黄,有腹满加枳实,有气逆也就是有喛气加人参,心悸加牡蛎,有口渴加天花粉,有寒加附子。

【要点延伸】
1、烦热心乱,恶寒,这是提示我们,这是一个感染性疾病。

首先是发热。

2、经日不欲饮食+腹满+气逆,这说明感染病灶是在上消化道。

3、百节疼痛,这是感染性疾病的非特异性症状,这个很多消化道感染的病人,先是觉得身上冷,拘缩,然后就觉得身上疼,他又不想吃饭,热量又不足,又怕冷。

这就是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表现。

4、手足拘急+悸,这往往是感染疾病不想吃饭,上消化道感染性低钙所致。

可能就出现了低纳,低钙的一种状态,当出现低钙的时候,容易出现抽。

低钙,抽的是筋挛,低纳,感觉到筋挛,但是看不见。

所以说,四肢拘急,不一定是要看到抽,只要感觉抽,就是四肢拘急。

5、渴+经日不欲饮食,这是消化道感染,水液摄入不足的一种表现
6、先有寒,这是消化道感染初期表现。

我们有时候消化道感染,莫名其妙的觉得冷,别人都没有觉得冷,你就有可能是消化道感染了。

这就是先有寒,就可以加附子了。

7、《千金》三黄汤: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是治疗上消化道部位相关感染,如急性胃炎,胰腺炎,胆道感染的方剂
8、麻黄,是消化道感染的有效药物。

麻黄醇酒汤治疗黄疸
9、痛风可用三黄汤,寒热虚实错杂的痛风也可以选用三黄汤。

有麻黄可以祛寒,有黄芩可以清热,有黄芪可以补虚,独活,细辛就是散寒止痛的。

所以,寒热虚实错杂的时候用三黄汤是很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