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1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风的辩证论治.PPT课件

中风的辩证论治.PPT课件
•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 • 中脏腑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治
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为要。 •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熄风化痰与滋养肝肾,益气活血通络等法并用。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1.风痰入络 证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 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肢体痠痛等, 舌苔白腻,脉浮滑。 审证要点: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甚则半身不遂,苔腻。 证候分析: 病机:脉络空虚,风邪挟痰窜犯经络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茯苓半夏生 白术天麻胆南星天竺黄丹参香附酒大黄; 或真方白丸子(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川乌) 全蝎木香枳壳。
邪热为主。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 若肢体瘫软,手足肿胀,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 • 若兼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 • 若兼心烦少寐,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
5.辨出血中风与缺血中风
出血
发作时 昏迷 状态
常在活 多有 动时发
血压 起病 速度
多高 突然
既往史 CT
高血压, 高密 A硬化 度影
• 加减
– 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等补气药益气通络; – 血瘀甚者—可加莪术、三梭等破血通络之品,甚或可加
用水蛭等药; – 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宣窍。
中脏腑
病因病 主症
兼症
舌象 脉象 治法 方剂
机 痰热内 闭 闭清窍 证
痰湿蒙 蔽心神
神昏燥扰不 宁,肢体强 痉,身热
神昏静卧不 烦,肢体松
中 风

辨 证 论 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中风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中风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 才标志着完善的
中风理论得以形成。 8
病机
1风
5虚
2火
中风
4瘀
3痰
9

1)、外风:风邪所致,“风气通于肝”; 2)、内风:七情所伤,劳倦过度,热极生风,或久病
耗血,年老精亏血少等。表现为手足震颤,肢体麻 木,屈伸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
10

包括肝火、心火、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火热。 实火常见原因:
半夏、橘红、茯芩、竹茹──燥湿化痰 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 枳实──降气利风痰下行。
26
(四)脱证
1、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 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
瘫。 苔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主方: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4、常用药: 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 附子──回阳救逆
49
注意事项
急性期强调综合救治 活血化瘀宜早用,痰瘀同治可常选 通腑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50
急性期强调综合救治
中风之病,病因病机复杂,重者病情危笃,变 化迅速,单靠内服药物,难以应付
在诊断、辨证明确的前提下,对中风病应早期 应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救治,充分发挥中西医 各自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是取二者之长,争取达 到最佳的疗效,而不是攀比各自在治疗中的比 重占多少
21
1、症状(:—)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 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2、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中医内科学课件_中风最终版.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_中风最终版.ppt
中风
主讲人:钟焕周
最新.课件
1
目录
❖ 概述:
概念 文献摘要 讨论范围
❖ 病因病机:病因 病机 小结
❖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相关检查
❖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 预防调护
❖ 结语
❖ 临证备要
最新.课件
2
一、定 义
❖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 斜等症状。
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 证机概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 神,神机闭塞
❖ 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 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
最新.课件
28
2 脱证 阴竭阳亡
❖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
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 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最新.课件
15
相关检查
❖ 脑脊液、眼底等CT、MRI
最新.课件
16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 肢体不用。
❖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 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但神昏 后时间短、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移时可自行苏 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 主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 长,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风病PPT课件

中风病PPT课件

本病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素有眩
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 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一 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若骤 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炽发病者,于急性期 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 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神或大或小,病 情危笃,多难救治。
编辑版ppt
13
四、病因病机
27
八、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气虚血瘀
阴虚风动
中脏腑 痰热内闭清窍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
编辑版ppt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28
(三)分证论治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 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如何防治清窍闭塞是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首先须区别闭证、脱
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 痉,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郁 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 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 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 舌象、脉象结合症状的变化来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 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 息低微,乃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开而外脱虚象 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 应引起高度重视。
5、应注意与痫证、厥证、痉证等鉴别 。
பைடு நூலகம்
编辑版ppt
16
六、病类诊断

中风ppt课件解析.ppt

中风ppt课件解析.ppt

中风ppt课件解析.ppt
文档介绍:三、分型论治(二)中脏腑【闭证】(2)阴闭证(痰浊蒙窍,痰浊淤闭)症状:闭证症状加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证机概要:痰浊雍盛,蒙蔽清窍治法:辛温开窍,化痰醒神代表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中成药:苏合香丸【治疗】兼有动风者,可加天麻、僵蚕、全蝎以平熄肝风。

若见戴阳证者,属病情恶化,宜重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三、分型论治(二)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症状: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证机概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中成药:生脉注射液等【治疗】若阴不敛阳,津液不能内守,汗出不止者,可加黄芪、牡蛎、龙骨、山萸肉等以敛汗固脱;若真阴亏损,虚阳浮越,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浮大无根者,可加龟板、鳖甲、牡蛎、龙骨、阿胶、山萸肉、熟地、枸杞等填补真阴以纳浮阳;若元阳渐复而痰浊壅塞喉间,欲吐无力者加菖蒲、远志豁痰降逆;若肾阴大亏,虚阳浮越,足冷面赤,宜选地黄饮子滋阴补阳,引火归元。

三、分型论治(三)恢复期针灸等药物治疗并进 1 风痰瘀阻症状: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代表方:解语丹加减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半夏、陈皮、地龙、全蝎中成药:中风膏【治疗】若痰阻络脉,半身不遂日久难复,可加丹参、红花、稀签草、鸡血藤以祛风活血通络;兼有风阳,头痛头晕,舌红苔黄,脉弦劲,宜去白附子、羌活、木香等温燥之品,加钩藤、夏枯草、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潜阳;。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 皮、地龙、全蝎
中医内科学——中风
32
2 气虚络瘀证 ❖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
黄,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或细弱
❖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中医内科学——中风
22
常用药 ❖ 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
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加减 ❖ 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 ❖ 痰瘀互阻,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
中医内科学——中风
23
2 风阳上扰证
❖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
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 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后遗症
根据有 无热象
气虚血瘀
中医内科学——中风
14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 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 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中医内科学——中风
21
三、证治分类
(一)中经络(急性期) 1 风痰入络
❖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 浮数
❖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课件-PPT文档资料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课件-PPT文档资料

祛邪开窍醒神; 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一)中经络:神志意识正常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中脏腑:神志意识障碍 1.风火闭窍(阳闭) 2.痰火闭窍(阳闭) 3.痰湿蒙窍(阴闭) 4.元气衰败(脱证)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2.言语不利
三、分证论治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出血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体弱 久病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脑脉失养

中风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劳倦 中气损伤 阴阳失调 风火痰瘀 (2)急性 劳神 阳气升张 挟痰
烦劳 过度 挟火 上壅清窍 劳体 内风旋动 挟瘀
六端,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病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2、中风病的分期
急性期 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者1个月以内;

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方法PPT课件

中风病中医诊治思路与方法PPT课件

有镇肝熄风滋阴的功效。
现代创新方剂展示
醒脑静注射液
由麝香、郁金、冰片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开窍醒脑的功效,适用于中风病神昏、偏瘫等症状。
脑心通胶囊
由黄芪、赤芍、丹参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 功效,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中风中经络患者。
灯盏生脉胶囊
由灯盏细辛、人参、麦冬等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健 脑的功效,适用于气阴两虚、瘀阻脑络引起的胸痹心痛、 中风后遗症等。
案例二
患者孙某,女,70岁,因反复发作性眩晕、肢体麻木就诊。西医诊断为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TIA),中医辨证为中风先兆。讨论焦点:如何预防TIA进展为中 风及中医治疗策略?
经验教训总结
1 重视中风先兆的识别与干预
对于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中风先兆症状的患者,应及 早进行中医辨证治疗,以降低中风发生的风险。
家庭关爱
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面 对疾病。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 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
在中风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 疗效。中医注重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西医则擅长急救 和对症处理。
3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对于留有后遗症的中风患者,中医康复治疗如针灸、推 拿、中药熏洗等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预防复发是关键
中风患者易复发,因此加强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中医注 重调理体质、改善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以降低复发风 险。
闻诊要点
听声音
患者语音低微、断续或謇涩,为 中风病表现。
嗅气味
口中有异味或臭秽之气,多为中 风病伴有内热或痰热。
问诊要点
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等中风病危险因素。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讲座ppt模板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讲座ppt模板

鉴别
1.中经络 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 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病位浅、病情轻) 2.中脏腑 神志不清,歪僻不遂, 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重)
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眩晕头痛,面红 耳赤,口苦咽干 ,心烦易怒,尿 赤便干。舌质红 绛,舌苔黄腻而 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 头晕目眩,痰多 而黏。舌质暗淡
5.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配合 在治疗局部病症时要兼顾条理全身的气血。
时配 合健侧一起使用。有人主张在偏瘫早期采用补 健侧,泻患侧的方法。
7.多取阳经穴 以阳经的穴位为主治疗。
8.适当配合阴经穴 对于防止上肢屈曲、手指挛缩、下肢内收、足 内翻疗效明显。
9.用透刺法,提高疗效 如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劳宫,足 三里透上巨虚等。
10.多种针法配合使用 体针、头针、耳针、眼针等综合使用。
思考题
1.哪些人容易发生中风? 2.中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如何鉴别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3.梅花针:叩打三阳 经、夹脊穴。
4.耳针:选脑、皮质 下、肝、三焦
5.推拿、按摩及功能 锻炼。
小结
1.急性期的治疗 对中经络者,应早期应用针灸治疗,尤其时
对于脑血栓形成,疗效明显。缺血性中风患 者,若没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 都可以针刺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需等血 压稳定、不再出血时行针刺治疗,为避免引 起病人精神紧张,一般在发病2~3周后针 刺治疗。
极泉、尺泽
醒脑开窍, 调神导气
委中、足三里 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三阴交— 滋补肝肾
内关
加减: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血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仅供参考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鉴〕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即经所谓偏枯也.或但臂不遂者.非中风也.即痹病也.盖痹为阴病.脉多沉涩.风为阳病.脉多浮缓.今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其脉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气胜也.故病风中之人.因虚而召风者.未有不见微弱之脉者也.因热而生风者.未有不见数急之脉者也.〔沈〕此分中风与痹也.风之为病.非伤于卫.即侵于荣.故当半身不遂.谓半身之气伤而不用也.若但臂不遂.此为痹.痹者闭也.谓一节之气闭而不仁也.于是诊之于脉.必微而数.微者阳之微也.数者风之数也.此中风使然.谓风乘虚入.而后使半身不遂也.〔尤〕风彻于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以此见风重而痹轻.风动而痹着也.风从虚入.故脉微.风发而成热.故脉数.曰中风使然者.谓痹病亦是风病.但以在阳者则为风.而在阴者则为痹耳.案字汇.遂.从志也.不遂.即不从志之谓.案脉微而数可疑.今验风病.多脉浮大而滑.而或数或不数.医通云.此即内经风论.所谓各入其门户.所中者之一证也.千金补金匮之不逮.立附子散.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僻.专以开痹舒筋为务也.(方附于下.)千金附子散附子(炮)桂心(各五两)细辛防风人参干姜(各六两)上六味.捣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脉经.作淤涎.案以上四字句.此似是.)〔尤〕寒虚相搏者.正不足而邪乘之.为风寒初感之诊也.浮为血虚者.气行脉外而血行脉中.脉浮者沉不足.为血虚也.血虚则无以充灌皮肤.而络脉空虚.并无以捍御外气.而贼邪不泻.由是或左或右.随其空处而留着矣.邪气反缓.正气即急者.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缓者为急者所引.则口目为僻.而肢体不遂.是以左者.邪反在右.右者.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则有邪正缓急之殊.而为表为里.亦有经络脏腑之别.经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小者为孙.是则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脏.则邪递深矣.盖神藏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舌本.脏气厥不至舌下.则机息于上.故舌难言.而涎自出也.〔沈〕僻者.邪犯阳明少阳经络.口眼歪斜是也.不遂者.半身手足不用也.周身之络.皆在肌肉皮肤之间.风邪痹于络脉.气血不行则为不仁.羁持经气.不能周行通畅.则重不胜.邪入于腑.堵塞胸间.神机不能出入鉴照.则不识人.入于五脏.并凑于心.脏真不能溉灌于舌.舌即难言.〔魏〕僻不遂.口眼僻.心有所使.而能给.则心遂.今举手.手不应.举足.足不应.故谓之不遂也.〔程〕不识人者.经所谓昧暴喑.此邪入腑.则昧不识人.入脏.则舌难言.而为喑矣.舌难言.则唇吻不收.而涎下也.案僻不遂.内经.所谓偏风偏枯.巢源.有风口候.又有风偏枯.风身体手足不随.风半身不随等候.即外台以降所谓瘫痪风也.肌肤不仁.巢源.有风不仁候云.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重不胜.巢源.有风腿候云.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又有风曳候云.筋肉懈惰.肢体弛缓不收摄.盖此之类也.不识人.内经.所谓击仆.巢源.有风候云.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即卒中急风是也.(详见于医说刘子仪论.)舌难言.内经.所谓喑痱.巢源.有风舌强不得语候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由以上数义观之.正知此条.乃是中风诸证之一大纲领也.张璐则以侯氏黑散主之.误甚.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原注〕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曰能助药力.(六十日止即药积七字.赵本作自能助药力五字.非.食下.曰字.赵本作自.是.)〔徐〕大风.概指涎卒倒之后也.〔沈〕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风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故用参术茯苓.健脾安土.同干姜温中补气.以菊花防风.能驱表里之风.芎宣血养血为助.桂枝导引诸药.而开痹着.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开提邪气.而使大气得转.风邪得去.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相交.以酒引群药.至周身经络为使也.案此方主疗文法.与前后诸条异.先揭方名.而后治云云者.全似后世经方之例.故程氏尤氏金鉴并云.宋人所附.然巢源.寒食散发候云.仲景经有侯氏黑散.外台风癫门.载本方.引古今录验.无桔梗.有钟乳矾石.方后云.张仲景此方.更有桔梗八分.无钟乳矾石.乃知此方隋唐之人.以为仲景方.则非宋人所附较然矣.又案根据外台.方中有矾石钟乳.而后方云.冷食自能助药力.后人因谓仲景始制五石散.信乎.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中经.沈本作入经.)〔尤〕迟者行之不及.缓者至而无力.不及为寒.而无力为虚也.沉而缓者为营不足.浮而缓者为卫中风.卫在表而营在里也.经不足而风入之.血为风动.则身痒而瘾疹.心不足而风中之.阳用不布.则胸满而短气.经行肌中.而心处胸间也.〔沈〕营卫未致大虚.邪气不能内入.持于经络.风血相搏.风邪主病.则发身痒瘾疹.邪机外出之征.若心气不足.正不御邪.进而扰乱于胸.大气不转.津液化为痰涎.则胸满短气.盖贼风内入.最怕入心乘胃.而成死证.案迟者数之反.缓者急之反.金鉴改迟作浮云.迟缓二脉.不能并见.必是传写之讹.此却非也.医方集成云.有中之轻者.在皮肤之间.言语微蹇.眉角牵引.遍身疮癣.状如虫行.目旋耳鸣.亦谓邪气中经也.风引汤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三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原注〕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经宜风引汤.○案巢源.脚经候云.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尤〕此下热清热之剂.孙奇以中风多从热起.故特附于此欤.中有姜桂石脂龙蛎者.盖以涩驭泄.以热监寒也.然亦猛剂.用者审之.案此方.亦非宋人所附.外台风痫门引崔氏甚详.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方.与本方同.)上十二味.捣筛.盛以韦囊.置于高凉处.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两沸.便纳药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滤去滓.顿服之.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日二三服.每以意消息之.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古今录验.范汪同.(千金风癫门.紫石散.即本方.主疗服法并同.)由此观之.风引.即风痫掣引之谓.而为仲景之方甚明.程氏尤氏辈亦何不考也.但除热瘫痫四字.义未允.刘氏幼幼新书.作除热去瘫痫.楼氏纲目.作除热癫痫.(王氏准绳同.)其改瘫作癫.于理为得矣.汪氏医方集解云.侯氏黑散风引汤.喻氏虽深赞之.亦未知其果当.以此治风而获实验乎.抑亦门外之揣摩云尔也.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赵本.分并作钱.非.)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尤〕赵氏云.狂走谵语.身热脉大者.属阳明也.此无寒热.其脉浮者.乃血虚生热.邪并于阳而然.桂枝防风防己甘草.酒浸取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用生地黄之甘寒.熟蒸使归于阴.以养血除热.盖药生则散表.熟则补衰.此煎煮法.亦表里法也.兰台轨范云.此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也.此等法最宜细玩.案此方程氏金鉴.并不载.盖以为宋人所附也.未知果然否.千金风眩门所收.却似古之制.今录于下以备考.防己地黄汤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防己甘草(各二两)桂心防风(各三两)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用二斤)上五味咀.以水一升.渍一宿.绞汁着一面.取滓着竹箦上.以地黄.着药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头风摩散方(千金.作头风散方.)大附子(一枚炮○千金云中形者炮裂)盐(等分○千金作如附子大)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上.令药力行.(已.徐沈作以.尤本无..赵本作疾.千金无已字.作顶.)案本草藏器云.盐去皮肤风.此方外台.引千金.程氏金鉴.并为宋人附方.是.三因附子摩头散治因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不可以出.至日则少愈.名曰首风.(即本方.)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程〕圣济总录曰.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或昼静夜发.痛彻骨髓.谓之历节风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十二筋.皆结于骨节之间.筋骨为肝肾所主.今肝肾并虚.则脉沉弱.风邪乘虚.淫于骨节之间.致腠理疏.而汗易出.汗者心之液.汗出而入水浴.则水气伤心.又从流于关节交会之处.风与湿相搏.故令历节黄汗.而疼痛也.〔鉴〕赵良曰.肾主水.骨与之合.故脉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与之合.血虚则脉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为水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湿.久变为热.湿热相蒸.是以历节发出黄汗也.〔尤〕案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案寸口脉沉以下.止即为肝二十二字.脉经.移于下文味酸则伤筋之首.文脉贯通.旨趣明显.盖古本当如是矣.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沈〕此诊趺阳.则知胃家内湿招风为病也.趺阳脉浮.浮为风邪入胃.滑为水谷为病.此显脉浮而滑者.乃素积酒谷湿热招风.为谷气实.然内湿外风相蒸.风热外越.津液随之.故汗自出也.〔程〕亦历节之脉.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程〕少阴肾脉也.胗在太溪.若脉浮而弱.弱则血虚.虚则邪从之.故令浮弱.风血相搏.则邪正交争于筋骨之间.则疼痛如掣.〔尤〕趺阳少阴二条合看.知阳明谷气盛者.风入必与汗偕出.少阴血不足者.风入遂着而成病也.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自.原本作血.今根据诸本改之.)〔魏〕盛人者.肥盛而丰浓之人也.外盛者中必虚.所以肥人多气虚也.气虚必短气.气虚必多汗.汗出而风入筋骨之间.遂历节疼痛之证见矣.〔尤〕缘酒客湿本内积.而汗出当风.则湿复外郁.内外相召.流入关节.故历节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条观之.汗出入水者.热为湿郁也.风血相搏者.血为风动也.饮酒汗出当风者.风湿相合也.历节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为从虚所得.则一也.诸肢节疼痛.身体HT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HT .赵本.作.沈尤金鉴同.魏作HT .案此当作.脉经.作瘰.非.)〔魏〕湿热在体.风邪乘之.而历节成矣.于是掣痛之势如脱.甚不可奈.湿上甚而为热.热上甚而引风.风上甚而耗气冲胸.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皆风邪热邪湿邪.合为患者也.主之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防风麻黄生姜之辛燥.治风治湿.白术甘草之甘平.补中.芍药知母之酸寒苦寒.生血清热.是风湿热三邪.并除之法也.其间加附子.走湿邪于经队中.助麻桂为驱逐.非以温经也.况此方.乃通治风湿热三邪之法.非为瘦人出治也.肥人平日.阳虚于内者多.非扶助其阳气.则邪之入筋骨间者.难于轻使之出.用附子于肥人.尤所宜也.勿嫌其辛温.而云不可治血虚内热之证也.瘦人阴虚.火盛之甚.加芍药.减附子.又可临时善其化裁矣.案历节.即痹论所谓行痹痛痹之类.后世呼为痛风.(丹溪有痛风论.见于格致余论.知是元以降之称.)三因直指.称白虎历节风是也.(白虎病.见于外台.引近效云.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乍歇.其疾如虎之啮.故曰白虎病.此即历节风也.而别为一证恐非.)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所发.痛久则邪盛正弱.身体即羸也.痹气下注.脚肿如脱.上行则头眩短气.扰胃则温温欲吐.表里上下皆痹.故其治亦杂揉.桂麻防风.发表行痹.甘草生姜.和胃调中.芍药知母和阴清热.而附子用知母之半.行阳除寒.白术合于桂麻.则能祛表里之湿.而生姜多用.以其辛温.又能使诸药宣行也.与越婢加术附汤.其意略同.沈氏则谓脾胃肝肾俱虚非也.温温.金鉴.改作.不必然.(详见于伤寒论证义.)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二两赵作一枚)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案千金外台.防风汤七升.作一斗.二升.作三升.)外台古今录验.防风汤.主身体四肢节解.疼痛如堕脱肿.案之皮急.头眩短气.温温闷乱如欲吐.即本方.去麻黄.千金防风汤主疗与外台同.于本方.无麻黄附子.有半夏杏仁芎.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四属.程作四肢.此条程魏接下乌头溥为一条.非.)〔徐〕此论饮食伤阴.致营卫俱痹.足肿胫冷.有类历节.但当以发热别之也.谓饮食既伤阴.然味各归其所喜.政酸为肝之味.过酸则伤筋.筋所以束骨.而利机关.伤则缓漫不收.肝气不敛.故名曰泄.咸为肾之味.过咸则伤肾.肾所以华发而充骨.伤则髓竭精虚.肾气痿惫.故名曰枯.肝肾者人之本也.肾不荣.而肝不敛.根销源断.故曰断泄.饮食伤阴.营先受之.乃营气不通.营卫本相根据.营伤卫不独治.因循既久.营卫俱微.三焦所以统领内气.而充贯四肢者也.失营卫之养.而无所恃以为御.御者摄也.四属之气.不相统摄而断绝.四属者.四肢也.元气既惫.身体羸瘦.足尤在下阳气不及.肿大胫冷.荣中气郁.则热而黄汗.然此皆阴分病.非历节.历节挟外之湿邪.而重且痛也.唯外邪必发热.故曰假令发热.是表分亦有邪.从肌肉而历关节.使为历节.〔尤〕虚病不能发热.历节则未有不热者.故曰假令发热.便为历节.后水气篇中又云.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盖即黄汗历节.而又致其辨也.〔鉴〕名曰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文相属.必是传写之讹.案平脉法.林亿注.四属者.谓皮肉脂髓.成注亦同.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脉经作疼.痛不可屈伸.是.)〔沈〕此寒湿历节之方也.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此风少寒湿居多.痹于筋脉关节肌肉之间.以故不可屈伸疼痛.即寒气胜者.为痛痹是也.所以麻黄通阳出汗散邪.而开痹着.乌头驱寒而燥风湿.芍药收阴之正.以蜜润燥.兼制乌头之毒.黄甘草.固表培中.使痹着开而病自愈.谓治脚气疼痛者.亦风寒湿邪所致也.乌头汤方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节.(尤本治上有亦字.程金鉴删治以下九字.案此后人所添.今从之.)麻黄芍药黄(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案甘草原本及赵程魏金鉴并欠两数俞徐沈尤并云三两未知何据)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张氏医通云.乌头善走入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必以乌头治之.然以蜜煎.取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兼制乌头燥热之毒.千金大枣汤.治历节疼痛.于本方.去芍药附子.加乌头大枣生姜.矾石汤治香港脚冲心.(赵作冲.程本金鉴.不载此方.至篇末五方并删.)矾石(二两○杂疗方作半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此方杂疗救卒死篇.无浆字.千金翼浸下.有洗字.)〔尤〕香港脚之病.湿伤于下.而气冲于上.矾石味酸涩性燥.能却水收湿解毒.毒解湿收.上冲自止.案千金论香港脚云.魏周之代.盖无此疾.所以姚公集验殊不殷勤.徐王撰录.未以为意.外台苏长史云.晋宋以前.名为缓风.古来无香港脚名.由此观之.此方亦是宋以前人所附.非仲景原方明矣.程云凡仲景方经.证在前而方在后.未有方在前而证在后者.固然.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原注〕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案外台风痱门.载古今录验.西州续命汤.即是.冒昧下.有不识人三字.千金名大续命汤.而西州续命汤.主疗与此同.无人参有黄芩.分两亦异.主疗与姚同.)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杏仁(四十枚千金用芎三两.外台麻黄三两.芎一两.余各二两.杏仁与本方同.俞本芎一两五钱.非)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浮.外台作洪.)〔沈〕灵枢云.痱之为病.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甚则不能言.不可治.故后人仿此而出方也.〔尤〕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为复气之需.乃攻补兼行之法也.案汉贾谊传云.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病.师古注.辟足病.痱风病也.圣济总录云.痱.字书病痱而发.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楼氏纲目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半身无气营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知是痱.即中风之谓.脉解篇.喑俳.即喑痱也.徐则谓痱者痹之别名.此说本喻氏法律.尤误矣.外台本方煎法后云.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汪为东晋人.而其言如此.正知此亦仲景旧方.原本失载.宋臣因而附之也.虞氏医学正传云.金匮要略本方.有石膏当归.无附子防风防己.愚案本方.石膏当归.固不可无.而附子防风防己.尤不可缺.此恐传写者之脱简耳.简案续命汤.千金外台所载.凡数十方.唯外台.风身体手足不随门.古今录验.小续命汤方中.附子石膏并用.虞氏之言.不可从.王氏古方选注云.古今录验者.其方录于竹简.从古至汉.始刊于金匮附方中.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功.案十六国春秋.有卢循.遗刘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续命汤.又欧阳修有细为续命丝之句.可征二字之谓延年矣.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千金贼风门云.仲景三黄汤.拘急.作拘挛.○三因云.兼治贼风.偏风.猥退风.半身不遂.失喑不言.)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二分)黄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心热.千金作心中热.千金翼.一枚下.有此仲景方.神秘不传.八字.)〔魏〕亦为中风正治.而少为变通者也.以独活代桂枝.为风入之深者设也.以细辛代干姜.为邪入于经者设也.以黄补虚.以熄风也.以黄芩代石膏.清热.为湿郁于下.热甚于上者设也.心热加大黄.以泄热也.腹满加枳实.以开郁行气也.气逆加人参.以补中益胃也.悸加牡蛎.防水邪也.渴加栝蒌根.以肃肺生津除热也.大约为虚而有热者言治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则无热可知.纵有热.亦内真寒外假热而已.云加附子.则方中之黄芩.亦应斟酌矣.此又为虚而有寒者言治也.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外台.此下.载甘草附子汤.主疗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云云.三十余字.)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徐〕肾气空虚.风邪乘之.漫无出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致头中眩苦至极.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此非轻扬风剂可愈.故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犹之冬月井中.水土既暖.阳和之气.可以立复.而浊阴之气.不驱自下矣.案外台风头眩门.所载近效白术附子汤.有桂枝而无生姜大枣.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初服得微汗.即解.能食复烦者.将服五合以上愈.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即是甘草附子汤也.而此所载.去桂加术附子汤.且煎法及分两.宋人所改.不知何以差谬如此.盖孙奇等失之不检也.。

最新中风的中医治疗分析ppt课件

最新中风的中医治疗分析ppt课件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加减应用
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 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 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镇静安神。 如有抽搐者,加全蝎、蜈蚣、僵蚕。 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
(三)闭证——阳闭、阴闭
阳闭: 1)症状: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 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②兼症: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③苔脉: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2)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3)主方: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九,用羚羊角汤加
减以清肝熄风。 4)常用药:
情志过激,气郁化火; 情志不遂,或忿郁化火,肝郁化火; 或劳神过度,五志过极,心火暴甚; 饮食失节,嗜欲偏颇,积热内蕴 虚火责之阴亏 水不涵木,水不制火,木火生风; 则肝阳化风,肝风内动,风火相煽。
3、痰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
肺、脾、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 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2、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3、主方:大秦艽汤加减。小续命汤、大续命散 4、常用药:
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 痿”―内伤肝肾 (9)
“盛人脉涩小,短气” ――气虚 (7) “(脉)弱则血不足” ――血虚 (6) “(趺阳脉)滑则谷气实”――胃有蕴热,再感风湿 (5) “汗出入水中”――寒湿外侵 (4) “浮则汗自出”――风(寒湿)邪侵入 (5) “少阳脉浮…浮则为风”――风(寒湿)邪侵入 (6) “饮酒汗出当风”――风(寒湿)邪侵入 (7)
病因:正气不足,感受风邪,痰火内发所致。 症状:多见突然昏倒,丧失神志,然后出现口眼
斜,半身不遂等。 特征:发病急骤,病症多端,有风性善行数变的
特征。
历节
概念:遍历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不可屈伸, 身体羸瘦为特征。
病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滞关节 而发病。
症状:关节肿大疼痛等。
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分,善
解风邪,最调木气 人参、白术、茯苓——补益中气,健脾化湿 当归、川芎——养血行血,治风先行血
细辛——本草曰“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 风湿痹痛,死肌”
干姜——温阳化湿 牡蛎、矾石——固涩敛阴、化湿开结 桔梗——化痰通络,开宣肺气 黄芩——燥湿解毒,清肝达木 酒——行药势,散风邪
邪入于腑(更重)——腑热盛,神明扰——病不 识人(意识障碍)
邪入于脏(更重)——邪并于心,神明无主—— 舌即难言,口吐涎(语言障碍)
分型 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
症状 病位
舌即难言 肌肤不仁 即重不胜 即不识人 口吐涎
肌肤
筋骨


病势 较轻
加重
更重
危笃
预后
尚可
较差
目的: 以测知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轻重,预后的良否。
风引汤 除热癫痫
病机——肝阳亢盛,热极动风 治则:重镇潜阳,清热熄风 ❖ 石膏、寒水石、滑石——清泻风化之火 ❖ 赤石脂、白石脂——入气入血,敛心肺安神气 ❖ 牡蛎、龙骨、紫石英——潜阳安神、益阴固脱 ❖ 大黄——苦寒泻下,使火降风熄 ❖ 干姜、桂枝——通血脉行营卫,制诸石之寒,
“火郁发之” ❖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以及与痹证的鉴别。
中风脉象 微——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数——风邪入中
鉴别 中风病——半身不遂——风邪入中经络 痹证——以疼痛为主证——风寒湿杂至,经脉闭塞 临床实践中,中风病的脉象并非仅仅如此而已,应
加以注意。
中风——麻木不仁,足曳不能行,手废不能 握,病重。
传变:日久不愈
邪气闭郁肢体关节
郁而化热 停湿留瘀。
第一节 中风病
一、脉证与病机
【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 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第五 1)
▲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 随意运动。
▲痹:痹者,闭也,指风寒湿侵犯人体,使 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 动不利的病症。
邪气反缓——患侧受邪,邪阻络脉,气血不畅,经脉失养 而致松弛
正气即急——健侧无邪,气血流畅,相对而急
正气引邪——病侧松弛不用,健侧相对紧张
向左喎者,病反在右
喎僻不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向右喎者,病反在左
邪中络脉(浅)——营气受阻,肌肤失养——肌 肤麻痹不仁(感觉障碍)
邪在于经(较重)——血气阻滞,经脉不畅—— 肢体沉重 (运动障碍)
痹证——手指掌握不常,举臂则痛楚转甚, 病轻。
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病名 中风
痹证
病因病机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为主) 风寒湿杂至, 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
(邪实为主)
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 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 神志清楚,脉涩
二、成因和辨证
【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 言,口吐涎。(第五 2)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 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 医家认识颇不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地黄汤
阴血不足 ——虚热内扰——神不内守——如狂、独语不休 ——化燥化风——妄行、眩晕 ——阴不涵阳——脉浮 治则:滋阴养血,清热祛风 方剂:防己地黄汤 生地黄汁——滋阴降火,养血熄风 防己、防风、桂枝、甘草——酒渍轻取,疏风通
三、辨证论治
候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大风——古代的证候名称,从其症状及其用药来 看,应是阳虚血虚之体,风邪由外入内,直中脏 腑经络,病变迅速的病证。
候氏黑散
治则:益气养血,去风解毒,化痰通络 菊花——本草曰“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防风——本草曰“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
第九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熟悉中风病和历节病总的病因病机。 2.掌握风湿历节和寒湿历节的主证、病机、
治法和方药。 3.背诵原文8、10条。
合篇意义
1.均属于广性风病范畴: 临床特点具有风性特点,善行而数变 致病因素与风邪有关 2.病势发展转归——向愈
——致残
中风
概念:卒然昏倒或未经昏仆即出现半身不遂,口 眼歪斜,语言不利。
脉,和中祛邪
头风摩散方
头风——风寒犯及头部,经络阻滞 外治法——药物涂擦局部,效捷便利 治则:散寒通经止痛 附子——味辛大热,散经络风寒,通经止痛 盐——味咸微辛,入血分祛皮肤风毒 本方可用于治疗中风中经络之口眼喎斜
第二节 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肝肾 先虚 (4)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即口眼(角)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肌肤不仁:即肌肤麻木不仁。 ▲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本条从脉象进一步论述中风的发病和辨证 分型。
浮——血虚气浮,络脉空虚
寸口脉
邪留虚处,或左或右
紧——风寒入侵,乘虚留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