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八下10《题破山寺后禅院》-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字词解释:①初日:早上的太阳。
②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③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④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⑤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⑥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内容描述:清晨,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树林。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处,僧人住的房舍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中影像使人心中的俗念消失。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有敲钟击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全诗赏析: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潭水,听着袅袅的钟磬声,使诗人顿去杂念。
全诗咏禅房寺院,抒发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尾联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悠长的钟磬声,洪亮而深邃,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诗人的心灵愈加沉静,超拔脱俗。
主旨: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诗人描写了清晨游览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了旷远淡泊和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写作特色:1.情景交融:“曲径”两句和“山光”两句情景交融。
借山林寺后禅院静谧祥和的环境,写出诗人内心的空净和旷远淡泊的胸襟。
2.动静结合:最后两句以静写动,动静结合,进一步写出寺院的幽静、空灵。
考点精炼:题组一1、[画面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山光悦鸟性,潭影人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题组二3、[画面描绘]“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4、[表达技巧分析]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蘑音”是否矛盾?为什么?题组三5.诗中的“初日”和“悦”是什么意思?6.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组四7.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句子详细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句子详细解析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文】清晨,我走进破山寺,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解析】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文】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的房舍在花木的深处。
【解析】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成语“曲径通幽”出于此句。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山光使野鸟性情愉快,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
【解析】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音乐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各种声音在这里都寂静了,只留下钟磬的声音。
【解析】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出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词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他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河中,古诗词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的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的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的诗人,他独登高楼,难觅知音。
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目标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诗歌的意境。
3、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五、诗意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六、赏析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
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远和后禅院景色幽静迷人,含蓄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析:颈联中“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悦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的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共22张PPT)
创作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
年版)。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江苏常熟 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现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 教寺院,景致迷人。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于山水,游览名山古刹 ,云游四海,寻幽探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深入探究
2、如何理解“高林”呢?
“高林”即“丛林”,一语双关,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 “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 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课文赏析
3.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远和后禅院景色幽静 迷人。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 景色的幽静迷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常建
新课导入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 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初名“大慈寺” 。 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 旁,故又称“破山寺”。
破山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常建在 此游览后,被寺庙的宁静与禅意所打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与深远。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林升的《题临安邸》等,都 是流传千古的题壁诗。
课文赏析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停顿。
课文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阅读分析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阅读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1.请描述颔联画面: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禅房掩映在花丛树林深处。
2.“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这是以声衬静。
当万物之音全都沉寂,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使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诗中通过描写后禅院的幽静,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送友人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画面)。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动静结合,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横”是横卧之意,青山横卧外城北面,“横”字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青山的静姿,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绕”是围绕之意,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绕”字,生动地描绘出白水的动态,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运用比喻,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6.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
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
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
用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全词的内容上来看,词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词人是怎样来描写其形象的?2、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宗的向往和追求。
全诗用笔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佛教禅宗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佛教禅宗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穿插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存在疑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答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佛教禅宗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4.能够运用诗文中的意境和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佛教禅宗的基本知识。
3.诗文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介绍佛教禅宗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加深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2.收集相关的佛教禅宗资料,以便为学生讲解禅宗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佛教禅宗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诗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同时,讲解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确保学生能够流畅地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诗文,注意纠正发音和读音。
接着,让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文的记忆。
4.巩固(5分钟)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诗文,并分享自己对诗文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文学常识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2、《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参考译文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名句默写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思考探究:1、请你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你认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小试牛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件
2.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中“深”字 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4.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句是从什么 角度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1)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 (2)运用以动衬静/衬托的手法,以“钟磬”的 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表现了作者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 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流露了作者怀才不 遇的淡淡忧伤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诗歌主旨
? 悟诗情
本诗是一首题壁诗,描写了清晨破山寺寺 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 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时的 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思路导图
题 破 山 寺 后 禅 院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隐寄 逸情 之山 情水
的
1、诗中交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深”即“幽深”,生动形象写出了禅院中花木 繁盛、幽深安静的环境。
3.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从炼字的角度赏 “悦”“空”的妙处。
悦”即“使……愉悦”,“空”即“使……空”, 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 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悦” “空”两字,表现 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诗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
朗读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目解读及写作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目解读及写作背景
一、题目解读
常熟兴福寺,又名大慈寺、破山寺,是南齐时滨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二、写作背景
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ppt课件(19页)
简析: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写出古 寺清新幽静的环境。
明诗意
新知讲解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弯曲的小路 幽静的深处
曲径通幽处,
僧人居住的房舍。
禅房花木深。
今译: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 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简析:颔联用小径的曲折,禅房的幽深 渲染了古寺所特有的幽静氛围。
明诗意
新知讲解
读古诗赏佳句知今译
新知讲解
解释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题意思:通过 对“后 禅院〞的描写,抒 发的是作者忘却世 俗、寄情山水的隐 逸胸怀。
新知讲解
读准字音
chán 禅院
lài 万籁
qìng 钟磬
新知讲解
读诗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出色赏析
新知讲解
7、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 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 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 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为什么只有老河 兵的方法是对的?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 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 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 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新知讲解
知作者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元十五年 〔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 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 今存诗五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 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 幽静的境界。
新知讲解
常建题诗时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 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 竹径,山光、潭景等,尚可一一指出, 让人们从中体会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 意境。常熟虞山是苏南风光名区,现已 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共四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旨】这首诗抒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描写了一个宁静、清幽的独特境界,表达了诗人淡泊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1)《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美丽的山光使鸟儿欢悦,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李白《送友人》【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主旨】这首诗写送别的环境,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令人回味。
【理解性默写】(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说课稿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写景入手,通过对山、水、林、寺的描绘,展现了禅宗文化的内涵。
在教材中,这首诗作为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其中的禅宗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背诵并默写《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禅宗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生命、宇宙等深层次的思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禅宗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同时,深入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破山寺后禅院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常建及其作品《题破山寺后禅院》。
2.新课教授:a.让学生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b.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之间的联系。
c.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背诵:让学生集体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感悟文章。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一.作者简介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二.写作背景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三.古诗原文和译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一作:竹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闻)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指钟、磬之声。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参考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名句赏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答:用词准确,“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答:以动写静,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而耳中只有钟磬音,也表现了一心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
【真题演练】1.《题破山寺后禅院)并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而忘却尘俗的隐逸情怀。
2.《题破山寺后禅院》尾联两句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不矛盾。
诗人采用以动衬静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裊袅来反衬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参考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名句赏析】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首联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 学会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内容的理解1. 理解诗歌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二)诗歌结构的分析1. 分析诗歌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结构特点。
2. 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感受诗歌的层次美。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意境的感悟1. 感悟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2. 理解诗歌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诗句的深层含义。
(二)诗歌语言的赏析1.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炼字、修辞手法等。
2. 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与情境创设展示破山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寺庙的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激发他们对诗歌背景的兴趣。
提问:“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初步感受寺庙的宁静与神秘。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简介常建的生平,强调他仕途不得意,常游历名山胜景,以此来引出他创作《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背景。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常建为什么写这首诗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创作动机。
3. 诗歌主题引入通过提问:“你们认为这首诗会写些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
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景致,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 诗歌朗读示范教师示范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注意节奏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提问:“你们听出了哪些景物?感受到了哪些情感?”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捕捉诗歌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河中,古诗词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的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的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的诗人,他独登高楼,难觅知音。
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目标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诗歌的意境。
3、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五、诗意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六、赏析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
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远和后禅院景色幽静迷人,含蓄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析:颈联中“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悦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的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赏析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
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七、文学常识律诗的特点1、律诗多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2、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4、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5、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
八、问题探究(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示的画面。
参考: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一一幅图景: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在阳光灿烂的美丽山色中,活泼的小鸟在茂林修竹之间欢快地、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2)颈联中的“空”字写得极好,请赏析。
参考:“悦”有“使……高兴、喜悦”的意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鸟鸣山幽的美丽画面,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鸟的喜悦之情,实际上是写这样的景色给人带来的喜悦。
(3)请说说“山光悦鸟性”一句中,“悦”字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参考:“辗”既写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参考:“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乌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参考: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6)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参考:不矛盾。
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7)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九、诗歌主旨《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描绘出了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淡薄情怀。
十、板书设计【基础过关】常建,大诗人。
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初日:(2)曲径:(3)幽处:(4)悦:(5)空:(6)人心:(7)万籁:(8)但:【实战过关】一、默写记忆型默写:1、清晨入古寺,。
2、,禅房花木深。
3、山光悦鸟性,。
4、,但余钟磬音。
理解型默写: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4、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5、写悠长的钟磬音,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6、中华民族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能表现这种美学思想的两句诗是:,。
7、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悦情悦心,读一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让我们在清幽的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宁静。
二、课内诗歌鉴赏(一)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示的画面2.诗中“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题破山寺后禅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4.这首诗中写出环境幽静的一联是:,。
5.此诗的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三)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小题(5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颈联中的“空”字写得极好,请赏析。
(2分)7.“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3分)(四)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词,完成小题。
(5分)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9.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分)(五)阅读下面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六)阅读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5.诗中的“万籁”是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9.这首诗隐含的两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人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和宁静,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1.颔联中“深”字历来为人称道,写出你的理解。
22.结合具体词语谈谈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九)古诗词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品味词语,赏析颈联中“悦”和“空”字的妙处。
(2)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十)诗歌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25.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6.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
(各用诗中一字概括)27.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十二)诗歌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