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合集下载

简述薄层色谱法用于化学药品杂质检查的方法

简述薄层色谱法用于化学药品杂质检查的方法

简述薄层色谱法用于化学药品杂质检查的方法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品杂质检查。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薄层色谱板上的吸附性质和迁移速度的差异来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化学物质。

其方法包括样品的制备、样品在色谱板上的上样、色谱板的开发等步骤。

在化学药品杂质检查中,薄层色谱法常用于检测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或掺假成分。

具体步骤包括样品的制备,通常是将药品与适量的溶剂混合后进行搅拌和过滤,得到样品溶液;然后将样品溶液倒在预先涂有吸附剂的薄层色谱板上,然后将色谱板放入开发槽中,使溶液中的化学物质按照一定的迁移速度在色谱板上分离;最后,通过显色、目视或者使用光谱仪等设备观察色谱板上化学物质的分离情况并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薄层色谱法具有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在化学药品杂质检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分析技术,如质谱联用,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薄层色谱法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法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法操作规程目的:建立薄层色谱法的操作规程,以规范操作过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适用范围:原料、中药饮片责任人:质量管理部主任、检验员内容:1 简述薄层色谱法系指以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铝箔片或聚酯薄膜上使成一均匀的薄层,将供试品与相应的对照物点于薄层板的一端,以适宜的溶剂置展开容器内展开,使供试品所含的相应成分分离,采用适宜的显色剂或显色方法显色,将供试品色谱与对照物色谱相比较,或采用薄层扫描仪扫描,以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2 仪器与材料2.1 薄层板按照固定相的种类,薄层板可分为正相薄层板(如硅胶薄层板、聚酰胺薄膜)、反相薄层板(如C18键合相薄层板)等。

硅胶薄层板是目前使用最广的薄层板,如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和硅胶HF254等。

高效薄层板所使用的固定相较普通薄层板平均粒度小,颗粒分布范围窄,因此在相对短的展开距离中可以达到更好的分离效果。

目前使用的薄层板有市售薄层板和自制薄层板两种。

一般市售薄层板分离效果较自制薄层板好。

如需特殊薄层板(如改性板)时,可采用自制薄层板。

2.2 点样器2.2.1 手动点样主要用微升毛细管配合与之相应的手动点样仪等。

2.2.2 自动点样采用半自动点样仪或全自动点样仪,按预设程序自动点样。

2.3 展开容器又称展开缸,为大小适宜的密闭展开容器。

有双槽展开缸及平底展开缸等。

此外,也有自动展开仪器,可将薄层板按预定程序单次或多次展开,提高薄层展开的重现性。

2.4 显色设备包括喷雾显色、浸渍显色以及蒸气熏蒸显色的设备。

2.4.1 喷雾显色多用玻璃喷雾瓶或其它专用的喷雾设备,喷雾形成的雾滴应细小并且均匀。

2.4.2 浸渍显色多在盛有显色剂的展开缸中进行。

2.4.3 蒸气熏蒸显色可在密闭的展开缸、干燥器等设备中进行。

如薄层板需加热,可使用烘箱或专用的薄层加热台。

2.5 检视和记录设备由暗箱及摄像设备组成。

2.5.1 暗箱配备可见光、254nm 和365nm紫外光光源以及相应的滤光片。

薄层色谱法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法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法测定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附录)范围:适用于薄层色谱法的测定。

职责:检验员,QC主管。

内容:1 简述: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上,成一均匀薄层。

等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2 仪器与材料:2.1 薄层板:2.1.1市售薄层板市售薄层板分普通薄层板和高效薄层板,按固定相种类又可分为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微晶纤维素、硅藻土、氧化铝、聚酰胺薄膜等薄层板。

2.1.2 自制薄层板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如需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供试品分离的要求时,也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自制薄层板系指手工(或借助涂布器)将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或其他适宜载板上使成为有一定厚度的均匀薄层。

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微晶纤维素等,其粒径一般为10~40um。

2.2 点样器:采用手动、半自动或全自动点样器材,手动点样时一般采用微量毛细管。

2.3 展开容器:应使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平底或双槽薄层色谱专用展开缸,并配有严密的盖子。

水平展时使用专用水平展开缸。

2.4 显色与显色装置按各品种项下规定。

可采用喷雾显色、浸渍显色或蒸气熏蒸显色,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渍显色可用玻璃容器或适宜的展开缸代替;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2.5 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或紫外光(254nm及365nm)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色谱图用,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3 操作方法:3.1 薄层板制备:3.1.1 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min,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

铝基片薄层板或聚酰胺薄膜均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涂层不得有破损,如在储放期间被空气中杂质污染,使用前可用甲醇、二氯甲烷与甲醇的混合溶剂在展开容器中上行展开预洗,取出,晾干,活化后使用。

薄层色谱操作

薄层色谱操作

薄层色谱操作
薄层色谱是一种在实验室中广泛应用的色谱技术。

它可以用于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以下是薄层色谱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1. 准备样品和薄层色谱板。

将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 然后在薄层色谱板上刷上一条样品线。

2. 将薄层色谱板放入色谱槽中, 槽中可以加入一定的溶剂, 使其与样品线平齐。

等到溶剂逐渐向上爬升并到达一定高度时, 停止操作。

3. 取出薄层色谱板, 然后标记各化合物的RF值。

4. 如果需要, 可以使用紫外光或其他检测方法进行分析验证。

注意事项:
1. 选用合适的薄层色谱板和溶剂。

不同的化合物需要使用不同的薄层色谱板和溶剂。

选择错误的材料可能会导致不准确的结果。

2. 操作时应避免色谱板上有空气泡。

空气泡可能会对结果产生误差。

3. 薄层色谱板应在封闭的环境下储存。

开盖情况下储存的薄层色谱板
可能会受到空气中湿度和灰尘的影响, 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4. 建议使用培养皿盖板盖住色谱槽。

这可以减少溶剂挥发, 从而提高色谱板的稳定性。

总之, 在进行薄层色谱操作时, 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并遵守注意事项。

这将有助于获得准确和可重复的结果。

实验三薄层色谱法

实验三薄层色谱法
实验五 中药薄层色谱法
整理ppt
1
1.1 概念:
薄层色谱法通常是指以吸附剂为固定相,将供试品溶液点在薄层 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 谱图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 行扫描,用于中药的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由于吸附剂 对不同成分的吸附能力不同(或不同成分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中的分配 系数不同),在板上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可以分离。
三.操作步骤 供试液制备 取本品粉末0.1 g,加甲醇20ml浸渍1小时,滤过,取 滤液5 ml.蒸干,加水1Oml使溶解,再加盐酸l ml。 置水浴上加热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提取两 次.每次 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氯仿溶 解,使成l ml,作为供试品溶液。
整理ppt
13
对照液制备 取大黄对照药材0.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另取大黄酸对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薄 层 板:硅胶G板 点 样:供试液与对照药材溶液及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4 ul
整理ppt
10
试验方案格式 1.试验操作详细步骤 2.预期结果 3.参考文献
整理ppt
11
大黄薄层色谱鉴别
一. 试验目的 为了建立大黄的质量标准检测,以及学习中药薄层
鉴别方法。 二. 试验器材 三角瓶2个、1mL移液管2只、10mL和5mL移液管各1 只、分液漏斗2只、小烧杯4只。
整理ppt
12
如果参照别人的方法进行试验不行,我们就考虑换 展开剂,或者找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整理ppt
6
4. 注意事项及影响TLC的因素
4.1 注意事项
4.1.1 边缘效应
增加展开缸中展开剂蒸气的饱和度;选用适宜的单一展开剂代 替混合展开剂;在薄层板两边个刮去约5mm的吸附剂。

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薄层色谱的操作。

三、职责:检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四、正文:1 定义及概述: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样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标准物质按同法测定所得的色谱图作对比,亦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2 仪器与材料:2.1 薄层板按支持物的材质分为玻璃板、塑料板或铝板等;按固定相的种类分为硅胶薄层板、键合硅胶板、微晶纤维素薄层板、聚酰胺薄层板、氧化铝薄层板等。

固定相中可加入黏合剂、荧光剂。

硅胶薄层板常用的硅胶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和硅胶HF254,G、H表示含或不含石膏黏合剂。

F254为在紫外光254nm波长下显绿色背景的荧光剂。

将固定相粒径大小分为普通薄层板(10-40um)和高效薄层板(5-10um)。

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可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分离的要求,可以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

固定相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um。

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2.2 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2.3 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需能密闭。

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槽。

2.4 显色装置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渍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皿或用适宜的玻璃缸代替;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2.5 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源及相应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用。

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2.6 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对薄层板上有吸收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谱图和积分数据用于物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仪器。

3 操作方法3.1 薄层板制备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分钟。

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 的:建立薄层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薄层色谱法。

责 任:质检员实施本操作规程,检验室主任负责监督本规程正确执行。

程 序:薄层色谱法,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

待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行的色谱图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1.仪器与材料(1)玻板 除另有规定外,用5cm ×20cm ,10cm ×20cm 或20cm ×20cm 的规格,要求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珠,晾干。

(2)固定相或载体 最常用的硅胶G 、硅胶GF 254、硅胶H 、硅胶HF 254,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 、氧化铝、氧化铝G 、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F 254等。

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μm 。

薄层涂布,一般可分无黏合剂和含黏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板上,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黏合剂,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CaSO 4·2H 2O 在140℃加热4小时),混匀后加水适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5%~0.7%)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玻板上。

也有含有一定固定相或缓冲液的薄层。

(3)涂布器 应能使固定相或载体在玻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匀薄层。

(4)点样器 同纸色谱法项下。

(5)展开室 应使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玻璃制薄层色谱展开缸,并有严密的盖子,除另有规定外,底部应平整光滑,应便于观察。

2.操作方法(1)薄层板制备 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

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或通过透射光和反射光检视)。

(2)点样除另有规定外,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2.0cm,样点直径及点间距离同纸色谱法,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物质的方法。

薄层色谱是一种在平面上进行的色谱技术,它主要依靠样品组分的吸附、分配和迁移现象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以下是对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进行详细介绍的文章。

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且易于操作的物质分离和鉴定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固定在薄层支持剂上的吸附剂对物质进行分离,通过比较样品与标准物质的色谱行为来进行鉴定。

薄层色谱实验的基本步骤如下:1.准备薄层板:薄层板通常由玻璃或铝质材料制成,其表面涂覆有吸附剂(常见的有硅胶、藤黄果酸等)。

准备薄层板时,首先需使用刮刀将吸附剂涂抹在板面上,待其干燥后即可使用。

2.准备样品:样品可以是单一化合物或混合物,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分离方式。

对于固态样品,通常需先进行溶解、萃取等预处理。

3.样品上样:将准备好的样品点滴于薄层板上,一般可使用微量移液管逐点滴于吸附剂上。

注意,每次滴液的量应尽量相同,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

4.色谱开展:将装有样品的薄层板放置于色谱槽中,加入溶剂并封闭。

溶剂的选择应根据待测物质的极性特征进行,一般常用的有甲醇、二氯甲烷等。

溶剂的极性需根据样品的极性进行调整。

5.迁移与可视化:将色谱槽置于恒温槽内,通过升温、降温或恒温的方式进行迁移。

当样品迁移至一定距离后,取出薄层板并进行可视化。

常用的可视化方法有紫外灯照射、碘蒸气显色法等。

6.数据分析:根据样品与标准物质的色谱行为进行对比,进一步进行鉴定和分析。

可以通过Rf值计算、色谱图形态分析等方式进行。

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的优点在于其操作简便、快速、准确。

由于其样品用量少、试剂费用低等特点,常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但其缺点在于分离度相对较低,不适用于样品数量过大或分离度要求较高的情况。

综上所述,仪器分析实验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待测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和色谱条件进行分析。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一、实验目的
通过薄层色谱进行化合物分离和鉴定,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仪器和试剂
1. 薄层色谱仪
2. 薄层色谱板
3. 色谱柱
4. 样品溶液
5. 各种溶剂
三、实验操作步骤
1. 准备薄层色谱板,标出样品点和色谱进样位置。

2. 准备好样品溶液,进行前处理工作,如筛选、过滤等。

3. 用吸头将样品溶液均匀地吸附在薄层色谱板上的样品点上,待干燥后再进行操作。

4. 将干燥后的薄层色谱板放置在色谱槽中,加入适量的色谱溶剂,使之在薄层色谱板上上升,直至触及顶部。

5. 将色谱板拿出,标记出色带位置,用紫外灯照射和标记,记录色带的长度和颜色。

6. 根据色带的长度和颜色,与标准色谱图对照,确定其成分。

7. 根据色带的长度和颜色,计算Rf值,并与标准值对照鉴定
成分。

四、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需轻拿轻放,避免薄层色谱板受损。

2. 使用各种溶剂时,要注意其挥发性和易燃性。

3. 色带观测和鉴定时,要在相应的波长下观察,如紫外灯波长254nm。

4. 操作结束后,要对薄层色谱仪进行清洁和维护。

通过《薄层色谱操作规程》的实验操作,可以掌握薄层色谱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提高化合物分离和鉴定的能力。

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谢沐风(上海市药品检验所上海 200233)摘要本文就如何建立TLC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进行论述,系统地阐述了薄层色谱法各条件确定的原理,并列举了质量标准制订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薄层色谱法(TLC法)有关物质方法建立有关物质是研究药品中除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它可能是原料药合成过程中带入的原料、中间体、试剂、降解物、副产物、聚合体、异构体以及不同晶型、旋光异构的物质,也可能是制剂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或是在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等[1]。

这些杂质的存在直接反映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要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在药品申报的质量研究资料中需建立其检测方法,并根据生产、稳定性考核等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在质量标准中制订该检查项,规定其限度。

目前,有关物质的常用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薄层色谱法(TLC法)。

TLC的特点是快速、简便,尤其是对无紫外吸收的杂质测定,更具有其应用价值。

如能将TLC法与HPLC法有机地结合、或彼此间进行比对研究,便可得到更多、更为准确的有关杂质信息,做到两方法间的相辅相成,相益得彰!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1.测定方法类型常用的方法有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和自身(稀释)对照法(适用于一般杂质检查,杂质成分少且尚不能取得杂质对照品)。

目前国内由于难以获得杂质对照品、故一般均采用自身对照法。

2.展开剂的确定(即专属性试验)专属性的研究是提供被分析物在杂质和辅料存在时能被区分的证明,该点是色谱条件建立的关键。

通常采用在被分析物的对照品或精制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证明色谱条件可将各杂质与被分析物分离[1]。

这里的关键是:将多少量的杂质加入到多少量的主成分中。

正确的作法是将1%(w/w)浓度量的各杂质加入到100%浓度的主成分中,配制这样的溶液来验证系统适用性。

之所以如此配制,目的是模仿样品中有可能存在的状态,即有少量(1%左右)杂质存在时是否能与主成分达到完全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反映样品中实际存在情况的(见图1);而不应把该溶液配制成:主成分与中间体相同浓度的。

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1、简述薄层色谱法,是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上,成一均匀薄层。

等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2、仪器与材料 2.1 玻板:除另有规定外,用5cm 乘以20cm,10cm 乘以20cm 或20cm 乘以20cm 的规格,要求光滑,平整、洗净后的不附水珠,晾干。

2.2 固定相或载体:最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硅胶H、硅胶HF254,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氧化铝、氧化铝G、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F254 等。

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µm。

薄层涂布,一般可分无粘合剂和含粘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璃板上,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剂,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CaSO4-2H2O 在140℃烘4 小时),混匀后加水适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50.7%)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玻璃板上。

也有含一定展开液或缓冲液的薄层。

2.3 涂布器:应能使固定相或载体在玻璃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匀薄层。

2.4 点样器:常用具支架的微量注射器或定时毛细管,应能使点样位置正确集中。

2.5 展开室:应使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玻璃制薄层色谱展开缸,并有严密盖子,除另有规定外,底部应平整光滑,应便于观察。

3 操作方法 3.1 薄层板制备:除另有规定外,将1 份固定相和3 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璃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璃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 分钟。

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

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可通过透射光和反射光检视)。

3.2 点样:除另有规定外,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

简述薄层色谱操作步骤。

简述薄层色谱操作步骤。

简述薄层色谱操作步骤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以下是薄层色谱操作的简要步骤:
1. 制备薄层板:将硅胶、氧化铝等吸附剂与粘结剂混合均匀,涂布到玻璃、金属等基板上,制成薄层色谱板。

2. 点样: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溶于适当的溶剂中,用微量移液器将样品溶液滴在薄层板上,吹干后,重复点样 2-3 次。

3. 展开:将点样后的薄层板放入密闭的层析槽中,下端浸入展开剂高度不超过 0.5cm。

展开距离一般为 10~15cm。

根据溶剂移动的方向,分为上行展开和下行展开。

4. 晾干:取出薄层板,晾干,使其易于显色。

5. 显色:用喷洒显色试剂或紫外光线照射的方法使被分离的化合物显色。

常见的显色试剂有碘蒸气、磷钼酸、紫外灯等。

6. 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显色后的薄层板,可以分析化合物的分离情况。

根据 Rf 值(相对移动距离)比较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7. 收集和鉴定:将分离后的化合物进行收集,可以通过复溶、浓缩等方法纯化化合物。

然后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如质谱、红外、核磁共振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溶剂系统等,以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写TLC)是物理化学的分离技术,常用于药物的分离与分析现对此方法的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提点建议。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完成TLC分析通常需经制板、点样、展开、检出4步操作。

⑴制板在一平面支持物(通常玻璃)上,均匀地涂制硅胶、氧化铝或其他吸附剂薄层、样品的分离、检测就在此薄层色谱板上进行。

一般选用适当规格的表面光滑平整的玻璃板。

常用的薄层板规格有:10cm×20cm、5cm ×20cm、20cm×20cm等。

称取适量硅胶,加入0。

2%~0。

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CMC —Na),充分搅拌均匀,进行制板。

一般来说10cm×20cm的玻璃板,3~5g硅胶/块;硅胶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比例一般为1:2~1:4。

制好的玻璃板放于水平台上,注意防尘。

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置1l0℃烘箱中烘0.5~lh,取出,放凉,并将其放于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薄层板应无花斑、水印,方可备用。

⑵点样用微量进样器进行点样。

点样,先用铅笔在层析上距末端lcm 处轻轻画一横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液在横线上轻轻点样,如果要重新点样,一定要等前一次点样残余的溶剂挥发后再点样,以免点样斑点过。

一般斑点直径大于2mm,不宜超过5mm.底线距基线1~2.5cm,点间距离为lcm左右,样点与玻璃边缘距离至少lcm,为防止边缘效应,可将薄层板两边刮去1~2cm,再进行点样。

⑶展开将点了样的薄层板放在盛在有展开剂的展开槽中,由于毛细管作用,展开溶剂在薄层板上缓慢前进,前进至一定距离后,取出薄层板,样品组分固移动速度不同而彼此分离。

①展开室应预饱和。

为达到饱和效果,可在室中加入足够量的展开剂;或者在壁上贴两条与室一样高、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展开剂中,密封室顶的盖。

②展开剂一般为两种以上互溶的有机溶剂,并且临用时新配为宜。

薄层色谱法验证方案

薄层色谱法验证方案

白术薄层鉴别方法验证方案一、试液的配制1、重现性取相同的供试品、对照药材溶液,由两名检验员同时做,做薄层鉴别实验,由色谱图实验结果,验证其重现性。

2、专属性取相同的供试品、对照药材溶液,利用正己烷试剂作为空白溶液,做薄层鉴别实验,由薄层色谱图结果,验证其专属性。

3、耐用性按1、2方法下做薄层色谱实验,分别点样于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烟台大学生物科技与工程研究所制备的硅胶G 薄层板,由薄层色谱图结果,验证其耐用性。

一、试液的配制1、重现性取相同的供试品、对照药材溶液、对照品溶液,由两名检验员同时做,做薄层鉴别实验,由色谱图实验结果,验证其重现性。

2、专属性取相同的供试品、对照药材溶液、对照品溶液,利用丙酮试剂作为空白溶液,做薄层鉴别实验,由薄层色谱图结果,验证其专属性。

3、耐用性按1、2方法下做薄层色谱实验,分别点样于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烟台大学生物科技与工程研究所制备的硅胶G 薄层板,由薄层色谱图结果,验证其耐用性。

一、试液的配制1、重现性取相同的供试品、对照药材溶液、对照品溶液,由两名检验员同时做,做薄层鉴别实验,由色谱图实验结果,验证其重现性。

2、专属性取相同的供试品、对照药材溶液、对照品溶液,利用三氯甲烷试剂作为空白溶液,做薄层鉴别实验,由薄层色谱图结果,验证其专属性。

3、耐用性按1、2方法下做薄层色谱实验,分别点样于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烟台大学生物科技与工程研究所制备的硅胶G 薄层板,由薄层色谱图结果,验证其耐用性。

HPLC法测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方法验证方案一、标准曲线的制定利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溶液,设计5个不同浓度,每个浓度制定一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以峰面积作为Y轴,浓度为X轴,并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得出相关系数r。

二、方法的验证1、准确度的测定用已知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利用加样回收率实验的方法,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6份,计算回收率的大小,并计算出RSD的大小。

2、精密度的测定取一批原药材,分别制成6份溶液,测定峰面积,计算平均值,并计算出RSD大小。

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薄层色谱法!这玩意儿可有意思啦,就像是一场小小的实验冒险。

先说说操作步骤哈。

你得准备好那薄如蝉翼的层析板,这就好比是冒险的舞台。

然后呢,把样品小心翼翼地配好,就像给舞台上的主角化好妆。

接着,用那细细的毛细管或者微量注射器,把样品轻轻地点在层析板上,可别太用力啦,不然就把舞台给戳破咯!点好样后,把层析板放进那装着展开剂的层析缸里,看着展开剂慢慢地往上爬,就像看着主角在舞台上慢慢展现风采。

等展开到合适的位置,赶紧把层析板拿出来,让它晾干或者烘干。

嘿,这不,一幅漂亮的图谱就出来啦,就像主角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表演!那注意事项可不少呢!你想啊,要是不注意,这表演不就搞砸啦?首先呢,层析板得选好,质量差的可不行,那不是给表演添乱嘛!然后,样品的浓度可要把握好,太浓了就像化了个大花脸,太淡了又看不出来,这可得拿捏准咯!展开剂也很关键呀,得选对适合的,不然怎么能让主角好好发挥呢?还有啊,操作的时候要轻手轻脚的,别毛手毛脚把一切都搞乱了。

在这个过程中,就像烹饪一道美味佳肴,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你要是不小心在点样的时候手抖了一下,哎呀,那图谱可能就不那么完美啦!就像做菜时盐放多了一样。

又或者展开剂没选对,那图谱就可能变得乱七八糟,好比做出来的菜味道怪怪的。

所以呀,每一步都得认真对待,可不能敷衍了事哟!咱再想想,这薄层色谱法不就像是人生的一场小旅途嘛!每一步都要走得稳稳当当,注意着各种细节,才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要是粗心大意,那可能就会错过很多精彩呢!总之呢,薄层色谱法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只有用心去体会,认真去操作,才能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可别小瞧了它哟,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呢!大家都好好去试试吧,相信你们会爱上这个小小的实验冒险的!。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流程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流程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流程
要做薄层色谱法啊?首先,你得有个好的薄层色谱板。

这板子得选对硅胶,然后跟粘合剂混合好,晾干后再烤一烤,这样板子就准备好了。

接下来,就是点样了。

用毛细管或移液管,在板子底部边缘附近滴一小滴样品溶液。

注意啊,点样量别太多,大小也别太大,不然分不开。

点样间距得够大,不然也会混在一起。

然后,就是最关键的展开色谱了。

把板子放进色谱室里,加入展开剂。

这展开剂得选对啊,不然分离效果不好。

等溶剂前沿展开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拿出来了。

这时候,你可以看到样品组分已经分开了。

显色环节也挺重要的。

有的样品本身就有颜色,直接看就行;有的得喷点显色剂才能看出来;还有的样品在紫外光下才能看到荧光。

这一步就是为了让样品组分更明显,好观察。

最后,就是结果计算和分析了。

通过比较和计算Rf值,你可以知道样品里都有哪些组分,纯度怎么样。

把这些结果整理一下,写
个报告,就完事了。

薄层色谱法就这么简单,但也挺有用的。

通过这几个步骤,你就能知道样品里有哪些组分,对科研实验挺有帮助的。

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程序

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程序

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程序1.目的:建立薄层色谱法标准操作程序,使薄层色谱法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范围:适用于薄层色谱法检验。

3.职责:质量管理部QA、QC负责本规程的实施;质量管理部负责人负责本规程实施情况的监督。

4.规程4.1原理: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上,成一均匀薄层。

待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

4.2仪器与设备:玻板(除另有规定外,用5cm×20cm,10cm×20cm,20cm×20cm 的规格)、定量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展开缸。

4.3试液与试剂:固定相或载体[最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硅胶H、硅胶254。

、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5~0.7%)等]。

HF2544.4操作方法4.4.1薄层板制备: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调均,去除表面的气泡后,用勺子涂布于玻板上,平稳地振动30秒,(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布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立即置于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

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可通过透射光和反射光检视)。

4.4.2点样:除另有规定外,用定量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2.0cm,点样直径为2-4mm,点间距离约为1.5~2.0c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情况以不检出为宜。

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4.4.3展开:展开缸先放入展开剂,再把点样后的玻板放入展开缸内展开,待展开至规定距离(一般为10~15㎝),取出薄层板,晾干,然后在紫外灯下检视其斑点。

并将对照品在同一块板上展开,进行比较。

4.5注意事项4.5.1玻璃板应洗净不挂水珠,光滑平整。

4.5.2点样点一般为圆点,不能太大。

5.标准依据:《中国兽药典》2000年版。

6.变更记载及原因:。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这可是个挺有趣的小实验呢。

第一步呀,得准备好咱们要用的东西。

比如说薄层板,这就像是咱们画画的画布一样。

还有展开剂,这可是让样品能在板子上跑起来的关键。

另外,样品溶液也不能少,这就是咱们要观察的主角啦。

还有各种小工具,像点样毛细管、显色剂等等。

准备好东西之后,就该处理样品溶液啦。

把咱们要检测的东西溶解在合适的溶剂里,让它变成均匀的溶液。

这一步可得细心点,要是溶液不均匀,后面的结果可能就不准确喽。

点好样之后,把薄层板放进装有展开剂的层析缸里。

这就像是让样品们开始赛跑啦。

展开剂会慢慢地沿着薄层板往上爬,带着样品一起跑。

这个时候咱们得耐心等待,看着展开剂一点点往上走,就好像在期待一场精彩的比赛结果。

等展开剂差不多爬到板子的顶部了,就把板子拿出来,放在通风的地方让它晾干。

这时候呀,样品们已经在板子上跑出了不同的距离,形成了一道道的痕迹。

然后就是显色啦。

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显色剂。

把显色剂喷在板子上或者把板子泡在显色剂里,这时候样品的痕迹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有的会变成五颜六色的斑点,可好看啦。

呢,咱们就可以观察和分析结果啦。

看看样品在板子上形成的斑点位置、形状、颜色等等。

通过和标准样品的对比,就能知道咱们检测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啦。

怎么样,朋友,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是不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呀?只要咱们一步一步认真做,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啦。

多练习几次,你一定会越来越熟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就如何建立TLC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进行论述,系统地阐述了薄层色谱法各条件确定的原理,并列举了质量标准制订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薄层色谱法(TLC法)有关物质方法建立
有关物质是研究药品中除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它可能是原料药合成过程中带入的原料、中间体、试剂、降解物、副产物、聚合体、异构体以及不同晶型、旋光异构的物质,也可能是制剂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或是在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等[1]。

这些杂质的存在直接反映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故要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在药品申报的质量研究资料中需建立其检测方法,并根据生产、稳定性考核等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在质量标准中制订该检查项,规定其限度。

目前,有关物质的常用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薄层色谱法(TLC法)。

TLC的特点是快速、简便,尤其是对无紫外吸收的杂质测定,更具有其应用价值。

如能将TLC法与HPLC法有机地结合、或彼此间进行比对研究,便可得到更多、更为准确的有关杂质信息,做到两方法间的相辅相成,相益得彰!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建立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方法。

1.测定方法类型
常用的方法有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和自身(稀释)对照法(适用于一般杂质检查,杂质成分少且尚不能取得杂质对照品)。

目前国内由于难以获得杂质对照品、故一般均采用自身对照法。

2.展开剂的确定(即专属性试验)
专属性的研究是提供被分析物在杂质和辅料存在时能被区分的证明,该点是色谱条件建立的关键。

通常采用在被分析物的对照品或精制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证明色谱条件可将各杂质与被分析物分离[1]。

这里的关键是:将多少量的杂质加入到多少量的主成分中。

正确的作法是将1%(w/w)浓度量的各杂质加入到100%浓度的主成分中,配制这样的溶液来验证系统适用性。

之所以如此配制,目的是模仿样品中有可能存在的状态,即有少量(1%左右)杂质存在时是否能与主成分达到完全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科学地反映样品中实际存在情况的(见图1);而不应把该溶液配制成:主成分与中间体相同浓度的。

因为一者实际检测时样品中不可能存在此种情况;二者该浓度不易确定,目前国内申报资料中一般的作法均是配制成较低的一致浓度,这样各斑点当然易于完全分离了(见图2),但在实际测定时,由于主斑点急剧增大,很易将相邻杂质包含于主成分斑点中。

同样,质量标准中的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亦如此。

(1,3,4为杂质,2为主成分)
图1 图2 (杂质浓度均为供试品溶液浓度的1%)
3.检出条件的确定
其基本出发点是:主成分与相关杂质均应在该条件下显色,且在相同浓度下,斑点大小应基本一致。

薄层板的类型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来选用,测定有紫外吸收的物质通常选用GF254或GF365板;测定无紫外吸收、需喷显色剂的,常选用硅胶G板或H板,选用该类薄层板时,显色方法根据被测物质的结构式选取,但当有多个显色方法时,应分别进行试验,选取灵敏度最高的显色方法。

如醋酸氢化可的松有关物质的测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采用碱性四氮唑蓝试液显色,美国药典26版采用硫酸-乙醇(10:90)溶液显色,两者均为激素类药物的显色方法。

醋酸氢化可的松属于激素类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四氮唑法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重要显色方法;而硫酸-乙醇显色法则主要是针对激素类中的雌激素的显色反应,对于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醋酸氢化可的松则反应活性不强,结果两法的灵敏度相差10倍以上。

因此,检出条件的确定,一定要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4.供试品溶液浓度的确定(灵敏度试验——最低检出限的测定)
供试品溶液浓度的设定在有关物质检测中是至关重要的,浓度越高、越能反映样品中杂质存在的情况,但若设定得过高,则会产生主斑点严重拖尾、“断腰”等超载现象的发生,产生错误结论;若设定太低,又将达不到检测杂质的目的,观测不到杂质量的变化。

其设定是根据最低点样量和最大点样量来综合考虑的。

最低检出限虽然是个绝对值,但真正的意义却是其相对值,即相对于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多少而言,所以测定结果不仅要罗列出其绝对值又应列出其相对值,这样最低检出限才有意义!最大点样量则是通过不断加大供试品溶液浓度,直至主斑点严重拖尾、“断腰”等情况出现时来得到的。

然后根据最低检出限,采用“上推法”来确定:如一般设定杂质斑点小于1.0%对照斑点,对照溶液的浓度至少应为最低检出浓度(即最低检出限)的20~50倍,则供试品溶液浓度是最低检出浓度的2000~5000倍;反过来,最低检出浓度应至少达到供试品溶液浓度的0.02%~0.05%。

应注意的是:由于最低检出量和最大点样量因试验环境、薄层板质量以及即时试验时其他各因素的不同而改变(即耐受性因数),故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在保证小于最大进样量的情况下,可在此基础上设定得再高一些,以保证该浓度可适用于各种条件下。

举例说明见表1(规定杂质限度为1.0%)。

表1 最低检出量、最大点样量、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5.加样回收试验(即准确性试验)
准确性试验可采用在预经有关物质测定后的样品中,加入已知量杂质的方法来评价。

准确称取各杂质,将含有1%(w/w)浓度的各杂质加入到样品溶液中,以验证所采用的薄层测定条件是否可分离检测出相应的各杂质以及样品中已存在的杂质是否累加,斑点是否加深。

该原理同前面所述的专属性研究是一致的。

6.强力破坏试验
该项研究是为了揭示原料药内在稳定性的特性,它是开发研究的一部分。

这些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剧烈的条件下进行的,其能够包含药品在销售过程中所遇到的剧烈条件。

可取一批样品通过强光、高温、高湿、氧化破坏、以及酸碱破坏来证明该展开条件能分离检测出杂质。

7.展开距离
测定时一定要采用25cm、长薄层板,展开距离应尽可能长一些,以使杂质与主成分尽量分离。

如用短板,易造成临近主斑点的杂质斑点“躲进”主斑点中。

但同时又应注意,距离拉大,斑点分散,会损失最低检出限,降低灵敏度,故应综合考虑。

8.其它的因素
展开温度应尽量控制在20~25℃之间,尤其在冬季,应注意环境的温度,如太低,将严重影响展开效果。

另层析缸的盖儿,应涂抹凡士林油,以保证整个试验过程中,层析缸的密封,避免展开剂挥发;并应在展开前,预先倾入展开剂,以使层析缸内的空气饱和,达到最佳的展开效果。

薄层板由于有自制、市售,质量不一也应注意。

二.讨论
1.质量标准中的系统适用性试验,最好能将最难分离的杂质订入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溶液的配制,将此杂质的浓度配制为主成分浓度的1%,或0.5%,或0.2%(依据杂质限度而定)进行试验,验证分离度后,再进行样品的测定,以确保试验的准确进行。

2.质量标准中,应配制系列浓度的对照溶液(即梯度对照),以对杂质有“半定量”的概念,这可更好地评价杂质存在的情况;并应规定杂质的个数及最大杂质斑点的限度,使质量标准更完善、科学。

经查阅,中国药典薄层色谱法测定有关物质的有70个品种,仅有2个品种采用了梯度对照,绝大部分品种仅是制定了对照溶液,均未规定杂质个数,和最大杂质斑点限度,如有若干个杂质斑点也无法判定;而英国药典和美国药典则几乎每个品种均采用梯度对照,并规定杂质个数和最大杂质斑点限度,这一点值得学习和推广。

3.错误的一种误区,认为HPLC法完全替代了TLC法,这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论证、相互参考才是最客观、最科学的!
本文是在参阅了日本《分析方法验证》一书和大量日本国内新药申报资料中质量研究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