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服饰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

摘要

丰富多彩的傈僳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傈僳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服饰作为傈僳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符号,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而且体现了一定的等级特点,它完整体现了傈僳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蕴涵着傈傈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出我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美丽的滇西北,以其独特豪放和宽广的胸怀孕育了滇西北丰富的民族文化,其间傈僳族服饰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风格在云南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挖掘研究傈僳族服饰文化,对继承与革新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服饰的种类、对色彩的应用、形式美的应用、审美观等四个方面揭示其服饰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傈僳族;服饰艺术;审美观;形式美;色彩;

By Yunnan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art

Abstract: the richly colorful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has the glorious history and the brigh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one unique culture which and art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reates, the clothing takes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one kind of carrier, one kind of mark, not only has manifested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and has manifested certain rank characteristic, it has manifested aspect the completely and so on esthetics which, religion, politics, philosophy Lisu national minority people a lot of years form traditional ideas, contains the Lisu nationality Lisu nationality race people to accumulate in the cultural structure in-depth psychology. As the saying goes,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a side person, north mysterious beautiful Dianxi, it has bred north Dianxi by unique bold and the broad mind the rich national culture, during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culture the national style which is in sole possession of by it holds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Yunnan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unearths earnestly studies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culture, to inherits with the innovation national culture, impels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al prosperous, the promotion national unity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without doubt.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clothing culture source and course, the type, the manifestation as well as Lisu national minority's black worship view and so on five aspects promulgates its clothing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isu; apparel arts; aesthetics; formal beauty; color;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

研究方法 (2)

讨论与分析 (2)

一、傈僳服饰的种类 (4)

二、傈僳族服饰艺术的特色 (5)

1.傈僳族服饰中对色彩的应用 (5)

2.傈僳族服饰对形式美的应用 (7)

3.傈僳族服饰再现了自然形象的审美观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引言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由于它的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与之俱来的审美价值使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的多样化,意味着族群文化的发展也是人的文化性需要强化的标志。原来仅以满足护体保暖等实用需要的衣服在形制、种类等方面日渐丰富起来附着上政治、伦理、宗教、审美等诸多文化功能。在形制上,已由单层整块裹体或局部遮护,变为多层分装穿着包括内衣、外衣、上衣、下衣等越来越多样化;在种类上,则将衣着分为若干类型,比如,按性别有男装、女装;按年龄有童装、青年装老年装等形形色色的礼服便装和行业服装。尽管这些民族服饰使人眼花缭乱,但是它们终究还是依着一定方式或样式来制作的,这便是以人体为标尺并蕴涵有本民族文化所指内涵的传统规范。它们构成了服饰的形式要素,形成了民族文化传达的符号,再与其他形式要素的结合,就起到了负载的意义,传达信息的文化符号作用。只有当服饰的形式要素逐渐从历史文化观念的重负中离析或独立出来,其形式的要素才有了独立的意义,即形式的审美。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含义。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艺术的内涵。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要了解各民族服饰的独特风采,就应该去挖掘民族服饰艺术深刻的底蕴。

文献综述

傈僳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在国外很少有人对此民族服饰进行研究,惟有一些旅游人士处于好奇,对此民族生活习惯、节庆活动等有一些了解。他们认为,服饰文化如同语言文化,是各民族相互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大量吸纳与融化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演化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艺术。这就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

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在国内,人们一般都把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看作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服饰又常常作为群体意识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表象,成为“氏族的旗帜”和“族徽”。郭沫若曾经说过,由服饰“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所以我们研究考察某个民族服饰发展演变的过程,也可以比较清楚地明了该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偏重民族历史、民族政治、民族经济和民族政策等问题的研究,总把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当作是“第二性”的问题而予以忽视。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就更不用说了:或许,当识别民族需要时调查一下服饰;或许,讲到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时列举一下服饰;或许,个别研究者出于个人兴趣专门调查过服饰。这样一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处在一种直观、零散、无序的无理论状态,服饰资料虽多但缺乏归纳整理和理论升华,许多有关问题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从而出现某些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

研究方法

本文对傈僳族服饰艺术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举例分析法

3.总结归纳法

讨论与分析

傈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只是由于其文字产生的时间较晚,对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书面记载的并不多,无法作出全面准确的评析,

因而对傈僳族的研究大多只能从神话、传说以及其它形式的传播途径及其他民族的文献(主要是汉族)典籍入手。经过历史的演变,傈僳族不断的生息繁衍,至今,傈僳族人口已上百万。云南的傈僳族主要居住在怒江州和迪庆维西县两个自治地区,其他分布在滇西各地。傈僳族的历史大约经历了3300年,在这个慢长的历史中,傈僳族人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饰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有的人认为它并非源于审美,而是源于原始人的直接功利需求。[1]在社会生活中,早期人类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受风雪霜雨的袭击;在从事采集狩猎活动中,原始人赤裸裸的身体常被荆棘戳的鲜血淋漓。在此种情况下,原始人的保护意识便开始产生,他们把兽皮树皮以不同的方式捆缚在身上,以防止来自自然的伤害,于是最初的服饰就出现了。而有的学者认为民族服饰源于万物有灵的宗教或巫术,有的则认为源于图腾。民族服饰虽然产生于原始人对物质的直接需求,但在其服饰的发展过程中却受到了“万物有灵”等宗教观念的影响,包含了一定的宗教和巫术因素。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获取食物,人们每天都要出没于密林深处进行采集和狩猎,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被猛兽袭击的危险,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所以以树皮兽皮为服饰这一现象除了满足人们的直接需求外,实际上也起到了伪装自己的作用。当然原始先民却还未能完全认识到其伪装的功能,到把服饰看作是有灵性的东西,进而崇拜它。这样宗教和巫术便逐渐渗透到原始的服饰观念中,赋予原始服饰以不同的色彩、款式和图案,使宗教和巫术同原始人的直接功利需求一样具有了发生学的意义。[2]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超现实的保护者,而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于是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幻想,从而创造了山神、水神、路神、夜神、花神、树神等等。而这些神的形象也千奇百怪,如人身鱼尾、人头鸟身、人头蛇身等等都有,并让人神的沟通者巫师去装扮之,让巫师去完成原始人的思想和愿望。久而久之,各种神或诸多奇异的形象也就逐渐进入了服饰之中,使服饰原先的单一逐渐向复杂多样的外在形式演变,逐渐趋向于多

元化。这不仅有助于式样的革新,而且在色彩的利用搭配、图案的合理安排和如何适应人的审美等多方面都予人以启迪,使服饰随着社会进程得到创新。

傈僳族服饰之所以艳丽多姿,主要是傈僳族人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对自然的模仿,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学习,也有助于丰富本民族文化,滇西各少数民族服饰有一些相似之处,正是民族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影响的佐证。

一、傈僳服饰的种类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除了怒江傈僳族居住相对集中外,其余都比较分散,对傈僳族服饰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困难。目前流行的有三种分法:一、按性别分出男式和女式;二、按分布地域,主要有德宏式、维西式、华坪式、大理式、泸水式、福贡式、腾冲式等;三、按颜色的主次搭配运用分为黑、白、蓝,其中每一类又相应代表了附近区域的傈僳族服饰类的特征。[3]但无论怎样分都无法准确的概括、限定或包容其类的所有属性特征。另外,在一些地区傈僳族服饰与异族同化现象较明显。如维西傈僳族妇女服饰,只有上身服饰保留有本民族特色,其余部分趋向于藏式化,男式与贡山福贡一带尚有诸多相似之处。[4] 大理傈僳族女式服装除裙子外与白族服饰很相似。兰坪傈僳族女式服装从上身与头饰看与纳西族与白族服饰多有相似之处,其余地区也有类似情况。[5] 相比之下男子服饰相对稳定,在各地区的傈僳族男子服饰中尚能找到许多共同点。如兰坪,泸水,四川等一些地区的男包头一般用黑色布料。所有傈僳族男子上身服饰不外乎右衽长短衫和对襟长短衫两种样式,只有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不同而已。有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男式服装,大多是上着右衽或者对襟长衫,束腰,长衫下部分近似于旗袍,前围稍短,后围较长至脚踝,头戴白色圆筒“兰透”帽,顶部缀一条红绸带约一尺来长,下穿长裤,其色一般为黑。还有的上穿右衽或对襟短衫,前者一般蓝色为主,束腰并系白色前后围,下身穿长裤。“兰透”帽大多为临时用带缠绕而成。男式服装中,长衫类一般是在休闲或是节假日才穿戴,短衫服主要是便于从事生产劳动而设计的,所以穿的较多也较常见。女子服饰则比较复杂,上身主要穿红

蓝或黑绿色右衽短衫,红者,一般内穿长袖百衬衫搭配,束腰,下穿长裙,裙摆至脚踝,多褶,走起来,如细浪翻滚,圆满丰厚,婀娜多姿。包头一般是呈牛角、云朵或花束般的一梭型帽,背后下缀若干大小不一的花带,整个外表给人以轻盈雅致,纯净素洁之美。此外,花傈僳女式服装中,还有一种是,上衣以黑色为主,长袖,袖端镶有各种彩条,前后围裙长短基本一致,均至脚踝,全部由各种图案或大小花边组成。双肩各披一条长宽一致约一尺长的花带,给人以端庄典雅之感。

二、傈僳族服饰艺术的特色

1.傈僳族服饰中对色彩的应用

色彩是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民族服饰色彩语义的传达,是通过视觉被被人们认知的,不同的色彩其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相同。在傈僳族服饰中,黑色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力量,因而我认为傈僳族对色彩的应用有着独特的“黑色崇拜观”。

傈僳族服饰,最早以火麻、大麻、苘麻等原料织成,一般都比较粗糙且均为灰白色。当时无从可得黑色颜料,不可能在服饰中体现对黑色的崇拜。而能得到黑颜料时由于科学技术与先进思想的逐步普及,“黑色崇拜”这种宗教因素已经逐渐淡化,但在今天傈僳族服饰中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黑色成分,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即实用。普列汉诺夫说过:“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傈僳族人因地理环境的因素,自古以来以刀耕火种和采集狩猎为其主要生活方式。山上风大,若不是黑衣服,一天下来,就会被灰尘涂得人面目全非,而且,山上又缺水,有些人家离水源三四里远,十天半月难得洗上一次衣服。屋里又常年生火,不是黑色的经不住两三天熏,况且衣服被熏黑后很难清洗,而黑色服饰既耐脏又耐熏,比较适合傈僳族人的生活习惯。二是黑色体现了傈僳族的某种审美观。在众多色彩中,黑白黄红等色较鲜明,适当加以搭配具有极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以最佳的视觉效果。在傈僳族服饰中,黑色与其它颜色的配合使用,是从实用价值

向审美价值的一个过度,也是傈僳族服饰发展的一个飞跃,因而服饰的内涵也相继发生了变化。

现行傈僳族服饰对黑色的运用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用作主体色。如女童服饰,裙子与包头均为黑色,上

衣虽然以红为主,但红中仍然有黑色的经纬线;德宏傈僳族妇

女服饰,前围与裙子均以黑料为主;泸水傈僳族妇女包头、前

后围及裙子均以黑料为主体。花服饰中也有一种是上衣及后围

以黑料为主的。相比较而言,福贡傈僳族女式服中黑白红绿所

占的比例基本对等。一般是上衣为右衽坎肩,主要以黑色为主

体色,内穿长袖衬衣,下裙以白底镶蓝或绿线作纬,头戴“欧

勒帽”搭配。

(2)用作陪衬色。如福贡傈僳族男式服长或短衫的前后端

用黑或蓝色条作点缀。此外,华坪、瑞丽、耿马、永胜等地的傈

僳族服饰中,黑色的地位也不是很突出,大多是以点缀色出现的。

此外,服饰的色彩还起到了传达某种微妙情感的作用。红色

为主的,表现热情、青春、激昂、泼辣、大胆、直爽等等;蓝色为主的,传达恬静、闲适、轻柔、飘逸及雾里看花似的心境;黑色为主的,表现深沉含蓄、老练成熟、厚重憨实等等。因而傈僳族青年男女,往往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依据自己的年龄特征和所处的环境选择相应的服饰。如情人约会、对歌、祭祀、节日、宴会等场面的着装就大不一样。青年男女的服饰花样多,色彩鲜艳,有一种活泼明快之感。老年人服饰色彩趋向于单一且大多为浅色,给人以清淡庄重之感。

傈僳族服饰中,色彩的运用,除了造成视觉上的美感以外,还体现了傈僳族的某种审美观。傈僳族常年生活在高山峡谷,出没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中,日月星辰,山河湖泊花草树木等自然天成的形体和色彩赋予了他们不禁的创作灵感,尤其造就了傈僳族人民对色彩的特殊的审美能力。

傈僳族服饰中色彩的应用同时用做主体色 用做陪衬色

也体现了傈僳族人民对充满色彩的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渴望。

2.傈僳族服饰对形式美的应用

傈僳族重视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中,逐渐丰富和完善了本民族文化,使之从单一向综合,从低级向高级的审美层次发展。从中,人们发现并利用了关于美的形式的诸多原则,对创造新型的民族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这在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方面都有所体现。美的形式原则的利用,不仅使服饰的内涵日趋丰富,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更加变化多端,从而更具特色,更具新意,更有民族性。

首先,运用“反复”的手法,造成一种明凈、纯洁、整齐之美。[6] 反复即以同一形式(诸如图案、线条、色彩的组合规律)连续

(含间隔反复)出现的方式构成服饰的外在形式,给

人以某一种或多角度美感。如福贡、兰坪等地傈僳族

男式上衣以淡些的白色为底,适当搭配蓝、黑色作纬

线并使之间隔出现,有始而终,给人以明如晴空,洁似 清流,超凡脱俗之气和百看不厌之美感。保山、德宏、腾冲等地的傈僳组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尤为讲究,特别是下身围裙,整个外表都是由各种花草图案构成的,但由于每一组或是每一条花带都采用了图案的反复再现手法,也不使人感到杂乱无章,反而显得丰满富实。傈僳族服饰对色彩的运用达到如此精湛的境界,不能不令人叫绝。

其次,均衡和对称是组成傈僳族服饰外在形式的又一

个原则。[7]无论是黑白或是花服饰,在反复的同时又很讲

究对称。虽然用色众多但由于采用了对称组合式,从总体

上看,依然是有章可寻的,也给人以稳定静谧之感,同时

也充分体现了时代和民族特色。西方美学家说过:“人体

美,实在于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8]

从现今流行的服图案的反复应用 均衡和对称

饰中可以看出,傈僳族人民不仅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对称形式,而且已经进入了自觉的利用其特点于生活实践中。

其三,色彩对比与调和原则在傈僳族服饰中也具有突

出的地位和作用。[9]对比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鲜明

特色的事物(颜色)并列在一起,使人觉得醒目、强烈、

富于层次与立体感。调和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相接近的

事物(色彩)的并列运用或对同一色彩的浓淡深浅的变化

运用。如花傈僳女子服饰正前束要处的缀花带上的红绸条

或前袖端的镶边红条以及裙摆图案上的红色就有浓淡深浅

之别。此外,蓝与青、紫与红、绿与蓝、红与橙等色彩的

搭配运用都是属于调和的原则。 其四、适中的比例,充满情感的韵味极其多样化的统一,即和谐。[10] 布鲁诺说过:“物质世界如果由完全想象的部分构成的就不可能

是完美的了,因为美表现于各种不同部分的结合中,美就在

于整体的多样性。”[11] 和谐是组成任何一种完美事物的主

要法则,失去和谐就失去了美。和谐也是傈僳族服饰美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傈僳族服饰美的较高一级法则。构成服饰美

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每一种都以独特的形式存在着。

人们把事物的大小、高低、深浅、浓淡、曲直、粗细、强弱、

动静、进退等因素经想象加工后统在服饰上体现出服饰在整

体上的和谐美。如花服饰中各种色彩的搭配运用,图形的大

小、缀带的长短、裙褶的多少、线条的粗细等诸因素互相配 合,合理安排,共同实现和谐美。此外,傈僳族服饰中还可以看到节奏的因素,如当褶裙在行走时产生的波浪式的节奏,缀饰物左右前后曳动的节奏,在簸米筛面时手镯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等等。普列汉诺夫说过:“对于一切原始民族,节奏具有真正巨大的意义。”[12]

傈僳族文化中蕴涵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那“原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适中的比例

始先民敏感的节奏”难免依附其上。对原始民族而言,节奏是协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方式,每个民族文化中均有节奏因素,而在傈僳族服饰中,节奏同时是产生和谐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3.傈僳族服饰再现了自然形象的审美观

傈僳族人民有史以来都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依为命,因而诸多自然形象以多姿多彩的审美形式渗透到民族文化中,成为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对今天的傈僳族服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渗入服饰中的自然形象主要有三种方式:

(1)以具体的实物形象直接反映到服饰中。如海贝、玛瑙竹器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的羽毛、爪子和头角等。其中如竹器或竹片(饰物)是把实心竹的根部锯成等节后沿着纵向分成两半,稍加打磨,嵌于“皮莱香”的正上端,下摆或背带上。这种饰物时间一长就变成深红色,极为美观。有的地方还用作钮扣,同样也能达到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此外海贝也是不可少的饰品,它不仅具有审美的意义是傈僳族审美观念的反映,而且在傈僳族的价值观念中,服饰或身上缀的海贝越多就越能说明其人富有。贝在南诏时期是乌蛮和与白蛮等少数民族通用的货币。后来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贝的货币地位被其它形式所取代,可人们一直舍不得丢弃而用于服饰。

(2)自然界的诸多实物形象经过整合加工并赋予一定的审美意义后用作服饰品。如贡山傈僳族用野猪的两颗缭牙经加工后用皮对接(猪尾巴掏空后把牙插入对接晾干即可)后缀于婴儿的背袋或老人的烟袋上,认为这样可以避邪。同时因此物难得而显贵,也很能显示主人的某些身份。此外,还有用实心竹或某些特殊的山藤经加热弯成圆环用作手镯的情况。这些手镯随时间的推移其色由白变黄至光亮深红,也是难得的佳品。现在这种工艺逐渐失传,成品难得一见。腾冲傈僳族还有用藤篾编成圆环紧箍小腿的现象,走路时还能发出声音,毒虫闻声而避,起到保护和节奏的作用。此外如花朵、树叶、河流、高山之类物,经过概括提炼或再创造后描绘到服饰中的也常见。花傈僳服饰中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和图案,也

都是杂取了自然界中各种花的美的特征综合而成的。其束腰带上的图案,象葵花、又想太阳或是梅花;“莱香”上的图案似鱼,似蝶,似苗,而都不能简单地与自然界的某种形象一一对应,因为服饰上的图案中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都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审美载体。这里体现了傈僳族人民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花一般美好的生活的憧憬,也表达了本民族善良的心地和热情大方的火辣辣的风格。

(3)近似于几何图形的形式反映自然现象,从而表现某种审美观。艾伦莱特说过:“所有一切具有几何图形的花样,事实上都是一切非常具体的对象的,大部分是动物的缩小的,有时甚至是模仿的图形。”如腾冲地区的傈僳族刀带上,镶嵌有不同色彩的三角图案和重复构成的正面蹲式白兔图形。福贡、贡山一带的傈僳族“莱香”正面图案中有≈※等等图案。这些图案,看起来有蝴蝶的、有像鱼尾的、有像春芽的、有像箭头的、有像山藤流水的,但无论哪一种都在自然界中相应的存在着的自然形象。[13]

结论

社会的革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审美观念也在变化。不同的着装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思想追求、审美情趣和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符号化视觉语言透视出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本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并体现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14]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文化的选择。民族服饰的表现材料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它的运用、发展和终结均与各民族服饰审美意识和民族心理密切相关。因此,民族服饰具有了标志性的特征,成为了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的媒体,并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确证。[15]

参考文献

[1]马义民.怒江州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98.

[2]张运贵.实用美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68.

[3]赵伯乐.新编怒江风物志[J].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73.

[4]杨光民.峡谷封不住的女性[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48.

[5]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25-27.

[6][7][9][10]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8-142. [8]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5. [11]布鲁诺.拉丁文著作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7.

[12]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8-125.

[13]安康正,于信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5-148. [14]斯陆益.傈僳族文化大观[J].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58.

[15]纳溪子樱.云南怒江乡土文化丛书[J].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57.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医学【含答案】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医学【含答案】(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面的整理归纳备考公考之用。) 一、单选题 1. 男性,37 岁,患胃溃疡9 年余。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第 5 日,突发右上腹剧痛,腹部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首先考虑并发了()。 A、吻合口出血 B、急性输入襻梗阻 C、倾倒综合征 D、吻合口梗阻 E、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参考答案】 2. 下列哪项不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 3. 下列哪项可以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 A、血红蛋白 B、血清铁 C、血清铁蛋白 D、红细胞计数 E、肌红蛋白 【参考答案】C 4. 某女士35 岁,1 月前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目前进行化学药

物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最早的转移部位是()。 A、肺 B、脑 C、肝 D、阴道 E、肾 【参考答案】A 5. 人工流产行负压吸引术时,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其处理哪项错误。()A、吸氧 B、发现症状立即停止手术 C、为了减少出血尽快吸出妊娠物 D、阿托品0.5~lmg 静脉注射 E、观察生命体征 【参考答案】C 6. 肺癌的病理分类中最常见的为()。 7. 预后最差的食管癌为()。 A、髓质型 B、溃疡型 C、腔内型 D、缩窄型 E、混合型 【参考答案】D

8. 在高温灭菌方法中,最理想的方法是()。 A、干热灭菌法 B、熏蒸法 C、煮沸法 D、高压蒸气灭菌法 E、焚烧 【参考答案】D 9. 脂肪过度综合症()。 A、腹泻、便秘、胃潴留 B、周围静脉炎 C、呼吸困难、发热、背痛 D、气胸、血胸、空气栓塞 E、寒战、发热 【参考答案】C 10. 确诊子宫颈癌的检查方法是()。 A、宫颈刮片 B、阴道镜检查 C、碘试验 D、宫颈及颈管活体组织检查 E、B 超检查 【参考答案】D 11. 有关肠梗阻的呕吐,以下说明哪些是错误的()。

傈僳族阿尺木刮

傈僳族阿尺木刮 傈僳族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在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歌舞中,要数阿尺木刮最有代表性。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发源于维西县澜沧江流域,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

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木刮"唱几天几夜 尚不能完。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 裤”。如今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现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缨络缀 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目前, 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阿尺木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本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 "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木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木前,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表现形式 “阿尺目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乡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地带,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每队 1 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绝。 “阿尺目刮”舞蹈的跳法共有十多种,包括“左倮邓”舞(圆环)、“腊腊邓”进(退舞步)、“洒托闭”三(步跺脚)、“阿尺邓”跳(山羊)、“别别玛”舞(旋风)等,其中“玛夺担”寻(求爱侣)、“矣然邓”迎(宾客、)等在特定场合才跳,不同的跳法还配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等不同的队形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5 月20 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情况 阿尺木刮自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走出山乡,跳到县城、州府之后,受到观众广泛称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得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得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个地方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得进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得不断深入,新兴得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得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1],随着对外联系得媒介如交通、通讯等得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得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论文联盟样得“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得人尤其是青青年对这些新奇、时髦得文化产生了强烈得好奇心和浓厚得兴趣,如此一来,少数民族得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得受众群[2]. 一、传统文化得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得由历史上流传下来得文化,是每个民族得“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得物质文化,但更多得体现在无形得精神文化方面[3],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适应、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得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一辈子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4].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基本上一个民族得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得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得结果,各少数民族得文化基本上中华文化不可分割得一部分,她得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得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WwwM同时,各民族得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得凝聚力,关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得重要工具,依然维系本民族得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得传统文化也是那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得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得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得确实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得多变得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得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得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得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得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得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得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得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专门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得流通和交换所存在得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得一种威胁”[5],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爱护措施明显增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得现象并没有得到全然性地缓解.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得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得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得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得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得情况,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逝得可能[6].关于像白族如此没有自己文字得民族,因为没有文字,因此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得同意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基本上要求一般话授课,如此一来,白语得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得交流与沟通[7],白语得传承遭遇困境. 少数民族得服饰差不多上是纯手工制作,同时还要配以大量得刺绣、银饰、珠宝等装饰物,因而制作得周期相对来讲较长,花费精力较大,相比较于市场上得服装而言,这成本就显得有点高了,甚至有得条件较差得少数民族还穿不起自己得民族服装,因此选择了汉服.同时,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由于装饰物较多,穿起来不如汉服那样简洁,因此大多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平常

2020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教师教育

2020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教师教育(说明:本卷共10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 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答案】C 2.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答案】C 3.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答案】B 4. 体育是以()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答案】C 5. 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这种教育目的观体现的是()的观点。 6. 21 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21 世纪的人才应是()。 A、创造型 B、全面型 C、知识型 D、特长型【答案】A 8. 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是()。 A、具体目标 B、行为目标 C、心理目标 D、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答案】B 9.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时,要()。 A、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B、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C、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D、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答案】A 10. 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称为()。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C、远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有关周总理的资料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周恩来是新中国重要的缔造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贡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故居为周恩来祖父与二伯父从浙江祖籍迁居淮安后,共同买下的东西两个宅院。两院中间有一块很狭长的空地,有隔墙和腰门相连。原来有房屋31间,其中东院共三进12间,西院三进19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间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西院北屋靠东两间是周恩来读书之处,在这里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维西傈僳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SWOT分析

维西傈僳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SWOT分析-旅游管理 维西傈僳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SWOT分析 王博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有丰富的地理、自然以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是傈僳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地区。然而由于其生态的脆弱性,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促使旅游业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耦合与创新成为发展其旅游产业的重要途径。傈僳族不可复制的民族文化内涵,为维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越来越深入。文创产业是目前国内外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已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力量。维西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因子有着难以替代、不可复制的差异化优势,它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的特征,将为旅游业注入持续发展的生机和动力。 一、维西县的资源优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具备开发大型梯级电站的优良条件。早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通往印、缅、康藏的驿运孔道之一,也是滇西北“茶马互市”的汇集点。县境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是继大熊猫之后的又一国宝。维西县内各民族文化自成体系又相互融合。傈僳族服饰典雅大方、建筑别具一格、注重风水。此外,傈僳族的天文、历法、占卜、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县内流传着“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之称的大词戏,而民间歌舞《阿尺目刮》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平民洼忍波经过苦心钻研和不断探索,

创造出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傈僳族音节文字,成为傈僳族音节文字发展史上的丰碑。县内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大教派共存,同时各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原始宗教,多种宗教和不同教派友好相处,形成了宗教现象的奇观。云南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发挥着面向西南开放重要门户作用。傈僳族又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极大丰富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文景观的内涵,为维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维西县的发展劣势 1978-2005年,维西县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折,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虽然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该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产业结构中农业占有较大比重,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比例很低。同时,县内大多区域处于工业化初期,有些甚至处于工业化萌芽阶段,基本上仍为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力要素影响经济发展,传统产业比重高,传统的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粗放式发展,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将促使各种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部门转移,从而提高生产力及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三、维西面临的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维西在对县情的把握上经历了认识转变和深化的过程。1998年维西根据国家政策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水电、矿产、生物和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使全县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服

傈僳族的节日:傈僳族火把节文化

傈僳族的节日:傈僳族火把节文化 在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是傈僳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在火把节这一天当地人民聚在一起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等活动来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想更了解傈僳族的火把节吗?那就关注本期的傈僳族文化吧。 火把节是德宏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傈僳族过火把节别有一番情趣,节日这天,寨子里热热闹闹,人们喜笑颜开穿上节日盛装,全家团圆,杀猪宰羊,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美美地喝着水酒,唱歌跳舞,人人讲团结、家家户户互相祝福。 这天,待到倦鸟归林、夕阳衔山时,人们点起火把从屋里到屋外,从院内到院外熏烧灾虫。火把左右摆动,上下舞动。老年人边舞动火把边念叨:“烧死跳蚤、烧死老鼠、烧死魔鬼、烧死一切害人虫!……”然后,老人又拿着火把去照果树,念道:“开花吧!结果吧!让人们收获吧!”众人同呼:“开花吧!结果吧!花果满山,粮食满仓!”入夜,火塘通明,人们欢欢乐乐跳起芦笙舞、三弦舞。亲亲热热手拉手举行跳戛、唱民间叙事长诗《火把节调》。这个调子也称“半年生产调”,其内容是总结半年生产经验的。这时春播夏收的作物,如荞子、洋芋等等已成熟收进了家。人们唱丰收鼓干劲,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傈僳族火把节的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云南维西地区有三多:石头多,树多,野兽多。还有三少:人少,地少,粮食少。在这里住的人主要靠打猎捕鱼为生。另外也种一些火烧地,在乱草棵子里点起一把火,烧出一片空地,不耕也不锄,用梭镖拨弄拨弄就下种。种玉米,也种麻,就是不会开水田,种水稻。后来他们怎么又开水田、种水稻了呢?这有一段故事: 有一年天大早,太阳象一团大火,把山上石头都烤红了,天热得连野兽都躲在岩洞里不出来,打猎也打不着;种下的玉米刚长到齐腰那么高,就全枯死了。人民饿得前胸贴后胸,家家户户都牵着饿得精瘦的小猪到森林里去找野菜;因为小猪知道野菜当中哪种有毒哪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幼儿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师教育与答案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幼儿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师教育与答 案 (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面的整理归纳备考公考之用。) 一、单选题 1. 在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福禄倍尔 【参考答案】B 2. “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参考答案】C 3.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水平应当()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A、相当于 B、不低于 C、略高于

D、略低于 【参考答案】B 4. “君子之教,喻也”体现了教学的启发式原则,这一句话出自()。 5. 以下关于专家~新手比较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6.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参考答案】A 7. 教师道德内化能够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的升华。 A、行动 B、意识 C、自律 D、思想 【参考答案】C 8. 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发展()。 A、要遵守顺序性 B、只能从晓之以理开始 C、可以具有多开端

D、不能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参考答案】C 9.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参考答案】C 11. 以下关于职业选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职业选择是个人的事,与社会发展要求无关 B、人们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但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职业 C、职业选择自由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相矛盾 D、树立职业理想容易导致人们在择业上不顾社会需求 【参考答案】B 12. 力求在本学期取得好成绩,争取拿到奖学金,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高尚的动机 D、认知内驱力 【参考答案】B 13.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 偶。(傣族)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 或竞赛。(白族)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

(基诺族) (拉祜族)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

傈僳族服饰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 摘要 丰富多彩的傈僳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傈僳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服饰作为傈僳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符号,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而且体现了一定的等级特点,它完整体现了傈僳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蕴涵着傈傈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出我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美丽的滇西北,以其独特豪放和宽广的胸怀孕育了滇西北丰富的民族文化,其间傈僳族服饰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风格在云南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挖掘研究傈僳族服饰文化,对继承与革新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服饰的种类、对色彩的应用、形式美的应用、审美观等四个方面揭示其服饰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傈僳族;服饰艺术;审美观;形式美;色彩;

By Yunnan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art Abstract: the richly colorful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has the glorious history and the brigh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one unique culture which and art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reates, the clothing takes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one kind of carrier, one kind of mark, not only has manifested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and has manifested certain rank characteristic, it has manifested aspect the completely and so on esthetics which, religion, politics, philosophy Lisu national minority people a lot of years form traditional ideas, contains the Lisu nationality Lisu nationality race people to accumulate in the cultural structure in-depth psychology. As the saying goes,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a side person, north mysterious beautiful Dianxi, it has bred north Dianxi by unique bold and the broad mind the rich national culture, during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culture the national style which is in sole possession of by it holds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Yunnan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unearths earnestly studies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culture, to inherits with the innovation national culture, impels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al prosperous, the promotion national unity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without doubt.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clothing culture source and course, the type, the manifestation as well as Lisu national minority's black worship view and so on five aspects promulgates its clothing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isu; apparel arts; aesthetics; formal beauty; color;

傈僳族族称来源及其含义

傈僳族族族称来源及其含义探析 侯兴华 (保山学院政史系,保山 678000)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从傈僳族族称来源与含义作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并对“粟栗”与“栗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期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关键词:傈僳族,族称,来源,含义 Based on the studies from former scholars, the article is going to do a further study and exploration on Lisu ethnic minotiry’s name,and give the author’s view on “Suli” and“Lisu”,hoping to reach the goal of finding more good studies on the topic. Key words: Lisu ethnic minority;minority’name;origin;meanings 民族族称犹如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民族的名片,对一个民族来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含义。同时,探究一个民族的族称不仅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是尊重该民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之所需,具有现实意义。“傈僳”是全世界一百多万傈僳族同胞共同的称呼,有一定的含义,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史料中有关傈僳族的记载较少,更没有关于其族称考释的直接记录,因此,探讨傈僳族族称来源及其含义的难度较大。近现代以来,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出发,对傈僳族族称的来源及其含义进行推测和解释。笔者就所掌握的国内外有关资料,在对这些推测和解释一一阐述的基础上,拟就傈僳族族称的来源及其含义作初步探析,并对“粟栗”与“栗粟”之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相信这会帮助读者对傈僳族族称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一、文献中的傈僳族族称 与许多民族族称分为自称和他称两种不同,对傈僳族的称呼,从古至今,国内国外,不论自称还是他称,都是比较统一的“傈僳”(lìsù)。①但由于方言、个体差异和社会的发展,加之汉语的同音异体字较多和不同的作者采用不同的汉字标注等原因所致,一直以来,“傈僳”二字的音译,在汉语典籍中有近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即栗粟、栗此 夕、力些、力苏、犭栗犭粟、力梭、黎苏、狸苏、卢等。 关于傈僳族族称的直接史籍记载,最早见于唐樊绰《蛮书》,写作“栗粟”。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载:“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②同样的书写形式还见于清代余庆远的《维西见闻纪》“夷人”条:“栗粟,近城四山,康普、弓笼、奔子栏皆有之。”③ 其次又见于明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载北胜州风俗:有名栗此 夕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居山林,无室屋,不事产业,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其妇人则掘取草木之根以给日食。岁输官者,惟皮张耳。④ 又见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三十《羁縻志?种人》载:力些,惟云龙洲有之。男囚首跣足,衣麻布直撒衣,被以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衣。善用弩,发无虚矢。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跨界民族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编号为:09BMZ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侯兴华(1975-),男,保山学院讲师,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东南亚民族与民族问题。 ①云南省楚雄禄劝、武定的傈僳族自称“傈坡”。 ②樊绰撰,向达、木芹注:《云南志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卷4,第65页。 ③余庆远撰,李汝春校注:《维西见闻纪》,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印,1994年,第51、52 页。 ④《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81册,第88页。

2020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财务会计知识》事业单位考试

2020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财务会计知识》事业单位考试(说明:本卷共10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 卫育路小学图书馆一个书架分上、下两层,一共有245 本书。上层每天借出15 本,下层每天借出10 本,3天后,上、下两层剩下图书的本数一样多。那么,上、下两层原来各有图书多少本?()A.108,137B.130,115C.134,111D.122,123【答案】B 2. 我国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是()。 3. 提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是()。 4. 下列选项中,效力最高的为()。 A、法律 B、行政性法规 C、部委规章 D、地方性法规【答案】A 5. 下列属于执法活动的是()。 A、李某遭王某殴打而向公安局报案 B、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査 C、税务人员认为张某有偷税嫌疑而査办该案件 D、法官出差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发生口角,依法律和事实对两人进行劝解【答案】C 6. 在某状态下,将 28 克某种溶质放入 99 克水中,恰好配成饱和溶液。从中取出 1/4 溶液,加入 4 克溶质和 11 克水,请问此时浓度变为多少?()A.21.61%B.22.05%C.23.53%D.24.15%【答案】B 7. 一话剧共分三幕。第一幕的演出时间比第三幕短18 分钟;第二幕的演出时间是第一幕的两倍。如果全剧的演出时间是138 分钟,问第三幕的演出时间是多少分钟()。 A.30 B.39 C.46 D.48 第127 页,共262 页 【答案】D 8. 0.0016 的开方的值是()。

A.0.08 B.0.04 C.0.004 D.0.008 【答案】B 9. 某班有 60 名学生,在第一次测验中有 32 人得满分,在第二次测验中有 27 人得满分。如果两次测验中都没有得满分的学生有 17 人,那么两次测验中都获得满分的人数是多少?()A.13 人B.14 人C.15 人D.16 人【答案】D 10.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11.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12. 下列关于国家对维护资源安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能源,有效管控战略资源能源的开发 B、加强国际资源能源合作,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 C、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源能源储藏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D、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源能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答案】C 13. 一个四位数“□□□□”分别能被15、12 和10 除尽,且被这三个数除尽时所得的三个商的和为1365,问四位数“□□□□”中四个数字的和是多少()。A.17B.16C.15D.14【答案】C 14. 随着我国民主法律建设日益完善,服刑人员的基本人身权利得到了法律保障。这体现了()。 A、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B、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C、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 D、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答案】B 15. 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A、三日 B、五日 C、七日 D、十日【答案】C 16. 某人租下一店面准备卖服装,房租每月 1 万元,重新装修花费 10 万元。从租下店面到开始营业花费 3 个月时间。开始营业后第一个月,扣除所有费用后的纯利润为 3 万元。如每月纯利润比上月增加 2000 元而成本不变,问该店在租下店面后第几个月收回投资()。 18. 某商铺甲、乙两组员工利用包装礼品的边角料制作一批花朵装饰门店。甲

德昌傈僳族Microsoft Word 文档

德昌傈僳族是古老的狞猎民族,属于“花傈僳”族支系。据史料记载,德昌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由于躲避土司械斗,一部分傈僳族于清嘉庆年间迁入四川德昌等地定居下来。 “傈僳女儿不勤快,傈僳男儿无衣服”是对德昌傈僳族女人的赞誉。以前所有家庭成员的衣服穿戴,都由妇女们用心编织、缝制。傈僳族服饰,也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辛酸的裙布 德昌傈僳服饰精美绝伦,堪称少数民族工艺品中一绝。特别是女性服饰,全身都体现了一个“花”字。鲜艳花领袖口花排边上衣下,是白色或青色的“火草麻布”裙。傈僳族妇女聪明伶俐,古时布料精贵一般人买不起,便自种火麻、捻麻、纺麻。且上山找寻一种叫“火草”的植物,同麻线捻在一起。麻线的硬搭“火草”的软;麻线的麻色加“火草”的白色,成了美观、耐用、暧和的裙子…… 德昌傈僳族女性的裙下摆,都绣有水波纹。 传说在迁徙逃难途中,过江时船遇到了巨大漩涡船受阻不能前也不能退后。船上的男女老幼惊作一团。这时,有位年长的老奶奶心头一急,撕下自己裙子前面的一片裙布,丢入漩涡里。船上的人化险为夷……为了记住这个动人的故事和逃难的惊险,德昌傈僳族的裙子从此都绣上了水波花纹。且裙子前下摆的水波纹,有巴掌宽的地方是不相连的。花纹好比是路,裙门布表示大江,寓意通往老家的路被江水阻隔了。连续不断的水波纹,表示大迁徙的路弯弯曲曲,十分艰辛…… 美丽红腰带 漂亮的衣裳配上水波纹花裙子,傈僳女人也忘不了腰扎一条用羊毛编织成、带宽5至6寸的红腰带。至今傈僳族人传说,天管师的女儿看上了勤劳、憨厚的傈僳“打山匠”(猎人),

便私自下凡来同傈僳小伙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天管师,他送一条腰带化为彩虹给女儿。聪明的天管师女儿剪下一段彩虹,围在自己腰上,便成了而今傈僳族女人红色间黑条纹的腰带。细看还有点像彩虹的味道呢。 传说是美丽的,傈僳女人们着实也够机敏。通过繁杂的工序把腰带织成后,她们用野生“大血藤”、“倒钩刺”果煮成血红色染在腰带上,衬以黑纹路。经久都不会脱色。 据说腰带加裙带,比较暧和,相当于一件毛线衣。鲜红的腰带也显现出了傈僳女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个性。裙带、腰带一起用,也可以起到“双保险”作用。无论劳作时怎么用力,裙子都不会脱落。任何一名“发福”的女人,若穿上傈僳族裙子扎上红腰带,“胖”字就大打折扣了。因此,“蜂腰”美女在德昌的傈乡随处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