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1评课报告
评课稿鲁雪玉
关于于老师《因式分解—公式法》一课的评课稿
听了于老师的《因式分解—公式法》这节课,给我的印象很深,本节课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
首先,新课引入十分好,能把握好进一步解读课题的机会,精心设计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语言亲和力强,学生和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气氛高涨。
其次,学生主动思考,小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落实有效,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有独创性。
再次,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与常规教学方法相结合,加大了信息量,变式训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发挥练习题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过程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设计张弛有度,实施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衔接美。
最后,于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强,整节课学生在愉悦、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公式法因式分解(第一课时)》评课稿
八年级《公式法因式分解(第一课时)》评课稿《公式法因式分解(第一课时)》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听完郑老师的课,主要有以下亮点:亮点一、老师用她特有的温柔如水的声音,亲切的微笑,与学生课前交流“我的青春我做主,我们的课堂我们做主”,“老师喜欢在课堂上微笑的学生”,给学生提出课堂要求,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亮点二、整节课设计合理,讲解点拨细致,并善于给学生总结记忆规律,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且能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数学课堂上,你的胆子有多大,你的收获就有多少”,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亮点三、习题设置开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从学习者——命题者——阅卷人,角色的变化,使所有学生都“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
亮点四、老师整节课站位合适,能够走到学生之间,拉进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亮点五、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四个法宝: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用符号表示——学会思考,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素养。
建议:
1. 学习目标设置应简介直观,有异议的不能出现。
2. 语言需在精炼,评价学生语言单调。
3. 开放习题的设置风险过大,不适合赛讲。
4. 数学思想需渗透,数学方法要学生体会,而不是老师总结强加给学生。
《因式分解》一课的评课及反思
《因式分解》一课的评课及反思
1、教者通过设计小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思
考给出计算方法,得出平方差的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方差公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知做了准备。
2、让学生在活动中总结公式,感受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口述公式
描述数学事实,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3、通过几个小题的演练,进一步体会公式的特点与应用上应注意
的问题,规范数学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设计问题,让学生组合单项式,编题解题,进一步加深公式的
应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
5、设计综合应用的问题,两次实行分解因式,让学生了解因式分
解的最终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
6、整个课堂设计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时间分配合理,
课堂效果很好,师生的互动和谐。
反思: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有效的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效果,利用多媒
体的直观,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协助学生理解知
识的内涵,突破教学难点。
2、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问题,面向全体学
生,让不同水准的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激发学生的主动学
习的欲望,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3、适时的实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给出客观的评价,
持续地激励学生建立自信。
4、要学会取舍,让问题为课堂所用,而不是为问题所困,不适
合学生接受水平的问题再好也要学会舍。
【最新文档】因式分解评课稿-优秀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因式分解评课稿篇一:因式分解1评课报告《因式分解》《一次函数》复习课评课报告《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知识整理的过程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
宋洪玉老师的这节复习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我校实施的赛课活动中,我听了宋老师的《因式分解》《一次函数》的复习课,使我从中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这节课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求知欲的多种情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怎样恰当用新理念进行教学。
宋老师的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既有充分利用学案导学,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特色有四:1.设计合理。
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无论是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处理,宋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
教师个人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语调好,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宋老师从一开始上课就提出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很自然导入新课。
在整节课中也是围绕这个思想展开教学的。
而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虑,或者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一次函数的教学不能单纯的研究函数的式子,必须与函数的图像紧密联系,使数与形结合起来。
因式分解-评课
《因式分解---公式法》评课1、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本节课,于老师从生活实例“求两个正方形所围成的绿地面积”入手先让学生主动探究。
于老师的创造性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基础知识迁移作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知识间的联系。
新课的引入顺利自然,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课程既有新意又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
2、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根据教材的特点,于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引导学生自我完成探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知识。
在课堂上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把学习的空间还给了学生,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挖掘教材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于老师大胆进行教学从组,改变传统的因式分解教学,重视公式的特点的分析的,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为后继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很好的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于老师教学既用着教材又跳出教材,充分体现老师的教学智慧。
因式分解评课稿
《因式分解》复习课评课稿(校内听课评课)本节课,有亮点也有缺陷。
先来说说亮点吧。
这是一堂较好的复习课,张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氛围活跃,富有感染力,注重小细节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组织归纳能力的提升等。
教学环节中还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课堂,“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中足以体现。
整堂课,教师主要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学生都是自己动手的应用中。
课堂环节中,学生学习自然,教师教学自然,充分展现了一幅和谐自然的课堂。
这节课以例题讲练让学生回忆所学的基础知识,采用互答式在互助互长中掌握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
对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复习课的模式基本成型,对知识点的回顾、巩固比较到位;题目的设计也是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
不足之处,比如:1.○2-□2=(○+□)(○-□)及首2±2首尾+尾2这样的“非官方语言”不应该在板书中出现,而且初中数学正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用字母表示数,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字母可以表示的数、也可以表示代数式。
2.在“练一练”中,(1)的知识要点是:遇到首项为负因数时,应提负因数;并且提取公因式要提尽公因式;(2)的知识点也涉及到了提取负因数。
第二题建议改为36322a+-,这样既复习巩固原有的提取公因式,又能巩b-ab33ba固分解因式应该彻底分解。
3.在“每日一练”中,问题2建议改为“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
因为这样的题目在作业和教材中出现频繁,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因式分解的作用:可以给计算带来简便。
如:1.42+2.8×1.6+1.62,102-92+82-72+62-52+42-32+22-12这样的计算题。
部编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法》评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法》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对部编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法》一课进行的评课稿。
本课是九年级数学课程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因式分解法,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数的因子、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
本评课稿将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老师以因式分解法为核心,讲解了如何将代数式按照因式分解法进行拆解和简化。
具体内容包括:1.因式分解法的概念和基本步骤;2.对一元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3.使用因式分解法解决实际问题;4.因式分解法在二次方程求解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理解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能够对一元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3.了解因式分解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理解因式分解法在二次方程求解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培养和提高以下能力:1.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进行因式分解的能力;3.运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二次方程的能力;4.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培养和提高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3.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情景设置,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法的步骤时,老师以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因式分解法。
2. 合作学习法在学生进行练习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和补充,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堂讨论法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就特定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因式分解的评课及反思
《因式分解》一课的评课21中学高秀丽(2014年骨干)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本节课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经历研究平方差公式必要性和从不同角度论证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公式的意义,并通过自编与限编问题深刻体会公式的形式和特点,进而达到熟练应用公式的目的. 2.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教师教授的知识准确科学,更重要的是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创设背景,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思考状态.学生产生质疑,思考后给出算法,学生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图形的作用,在总结中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平方差公式,通过文字描述加深对公式的认识.通过规范书写加强对公式对应性的体验从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一般问题向综合问题过渡;强调分解因式的注意事项,通过归纳方法完善因式分解的解决策略.(2)看课堂结构安排这节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① 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讲与练时间搭配合理。
②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比例分配适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
③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合理。
学生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并且学生有充分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
每一节课因课程不同,因学生不同,因教师自身特点等变化,本节课教学方法灵活。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九年级《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评课稿
九年级《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评课稿今天, 在教务处的组织下, 我参加了柏老师的九年级数学课——《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开课活动。
这节课, 柏老师运用了“先学后导, 分层推进”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科学、严谨、合理。
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不照本宣科。
习题设计典型, 有梯度。
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最终教学效果理想。
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具体细节上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1、知识性错误。
因式分解是指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相乘的形式。
柏老师说成了分解成单项式相乘的形式。
整式既包含单项式也有多项式。
2、整个教学过程中, 还是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牵着学生走。
不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尝试。
其实, 我们从后面的课堂检测环节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
那几个比较难的解方程学生都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求解。
3、从新课前的复习环节可以看出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概念记忆不清楚, 对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不清。
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环节里基本都有“学习目标”出示和“归纳小结”的环节。
这两个环节看似不起眼, 但细细推敲来, 它们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清楚到底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 这两个环节教学到位了, 学生对所学知识也就是茶壶里煮饺子——心中有数了。
4、在“后导”环节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因为学生在先学环节已经掌握的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这时候教师适时的放手,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掌握知识, 从而才能水到渠成的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就不会像本节课在归纳小结时这么牵强。
5、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彻。
后面的六个解方程练习题是本节课的课后练习题, 必然是都可以因式分解法来求解的。
但是老师在个别辅导时强调用其他解法。
八年级数学《因式分解》评课稿
八年级数学《因式分解》评课稿八年级数学《因式分解》评课稿八年级数学《因式分解》评课稿1本节课开始就巧妙地从学生的旧知过度到对新知的讲授,抢答游戏的设置,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亦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探究问题的兴趣。
鼓励学生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因式分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上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已从理论深入到实践,重视关注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知识形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对于练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困难及易错题,能及时地一一解答并进行个别指导,及时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十分美观,知识信息量大,是二期课改理念深入课堂教学的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
八年级数学《因式分解》评课稿2本周X上午我听了X老师一节关于《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公开课,X老师以自己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细致严谨的数学解题思路,灵活轻松的师生互动,为我们献上了一节优质的数学课。
一、严谨细致的概念复习X老师针对本章内容所要用上了前面的.知识做了细致的复习。
实现了本章节知识点的联系与复习回顾,对接下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全面深入的教学,注重知识的联系X老师通过求长方形的面积来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出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法则,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对这个法则的理解更深入,同时突破了难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的新课改理念。
三、注重总结知识X老师通过练习,让学生观察步骤,并做出总结。
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观察,发现,总结知识。
《因式分解》评课
《因式分解—公式法》评课
受到很大的启发,受益颇多。
下面就我个人感受较深的地方进行点评:
1.评价语言及时、到位。
在学生每次回答出问题的时候,于老师都会针对学生回答的亮点进行简短、适当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并能与老师互动。
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于老师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探索、总结出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法则,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图形的作用,在总结中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平方差公式,通过文字描述加深对公式的认识。
对这个法则的理解更深入,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式子特征,自己试着动手写出符合特征的多项式,让学生自编习题,是学生的潜能得到最佳发展。
教师进行补充缺少的式子类型,师生配合默契,体现整节课在备课环节中
突出学生的整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思维发展迸发的最佳场所。
同时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特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让学生得到思维上的碰撞,通过交流学生的大脑细胞会更加活跃。
5、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案内容,体现了学生的学情,在知识上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把难点一一化解。
总之,通过这节课,让我在教材教法、课堂教学策略方面受益匪浅,并且会在今后的课堂中实践。
《因式分解——公式法》评课材料
《因式分解——公式法》评课材料
有机会聆听于立波老师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
下面就于立波老师的因式分解--公式法一课,说说我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好,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形两个方面得出公式,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发生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和参与的空间,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动,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小组汇报自然的
引出公式,然后对照整式乘法中平方差公式,学生总结得出公式,活动二让学生尝试写两个能用平方差因式分解的多项式。
活动三学生命题,点评,自己总结注意事项。
类似这样的开放式的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在给学生留了参与机会的同时,学生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较大程度的放手于学生,能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虽然学生活动比较多但进行的有条不紊,课堂完成的比较顺利,也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
于老师完成的很好,但在某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以及教师的语言表述上还有待商榷。
学生在本节课中参加与比较积极,思维活跃,语言表述清楚,在别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人认真倾听,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情感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总之,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注重强化体验,注重深化应用,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边解决问题边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因式分解》评课
《因式分解—公式法》评课
听了于立波老师的课后,受到很大的启发,也从这节课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知识,下面就这节课谈下个人的几点感悟:
1、于老师对教材的把握非常准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也非常到位,《公式法》因式分解是学习较难于掌握的知识,也是新版教材中最难的一种方法,但于老师把抽象的知识结合成图形面积,数形结合,使问题变化易于理解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教师为主导。
本堂课更令人佩服的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堂的调控能力。
教学理念的更新直接影响课的构思与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系列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探究欲,启发全体学生开展思考、讨论、交流,包括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一组组练习的判断,不断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的机会,从而完善概念,生成新知识。
3、于老师具有很好的数学素养,基本功扎实,课堂中
语言科学正确,富有感染力;板书正确,设计明了;教态自然大方,富有激情和活力。
同时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恰当把握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度”,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应变机智。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法》评课稿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法》评课稿一、教材概述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的《因式分解法》是一篇涵盖因式分解相关知识和技巧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因式分解法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和应用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理解因式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基本运算;2.一元一次方程的因式分解求解;3.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2. 教学设计2.1 导入环节通过提出一个生活实例,如“小明买了一些苹果和橙子,苹果的数量是x个,橙子的数量是y个,他一共花了3x + 2y 元,请问小明买了多少个苹果和橙子?”引发学生思考,引入因式分解的概念。
2.2 知识讲解介绍因式分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例如什么是因式、什么是因式分解等,并通过多个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运算。
同时,结合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因式分解的思考和解答。
2.3 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过程。
2.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例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进行因式分解的求解过程,通过分享答案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挑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
2.5 归纳总结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对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情境引入和实际问题解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因式分解》评课
《因式分解》评课
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是初中《代数》“因式分解”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完因式分解概念会提公因式的基础上,学习的一种分解因式的方法。
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式分解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及自学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识别平方差公式的特点,难点是如何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亮点有如下几点:
1、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对公式的理解,用面积问题来引入,利用面积差,很快进入到平方差公式,很顺利。
2、整节课注重落实,训练量比较大,从多角度,逆向思维对学生进行训练,效果较好,能够一定程度上形成肌肉记忆。
3、引入时,特点鲜明。
4、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进一步理解。
5、讲的细,对公式中的a、b有讲解有有针对性的训练。
、,让学生形成整体的思想,灵活的进行因式分解。
6、课堂上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竞赛、游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教学设计新颖,有突破。
学生自己编题。
8、8、习题配备有简单到复杂,有梯度,教师基本功扎实。
9、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虽然是课堂的一部分,但也很好了,体现出教师教学思想的变化。
10、参赛教师整体上来讲,个人素质较好,语言好听,板书工整、美观,大小适度。
教态自然大方,富有激情和活力。
同时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恰当把握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度”,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应变机智。
《因式分解公式法》评课稿
《因式分解公式法》评课稿授课人评课人《因式分解公式法》评课稿聆听了祁老师的课。
下面就祁老师执教的《因式分解公式法》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祁老师这堂课紧凑有序,课前提示温馨且有力度,学生准备好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端正坐姿。
课上,祁老师首先引领学生复习因式分解的定义,从具体题目出发再回归课本理论。
然后运用提公因式法做一道练习题,设置悬念。
师生活动中,学生尝试对22-ba进行因式分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达成小组合作,推进公式学习进程。
教师板书公式做了示范效果,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让平方差公式入脑入心。
随即跟踪练习,判断符合平方差公式与否。
引导学生观察多项式,再次确定平方差公式适用的范围。
将常见的几道题目作为例题进行讲解,然后稍作变形再练习,紧接着就是跟踪练习。
每次跟踪练习,祁老师都选取公式变形后的题型,易错题型。
将多项式的两项化成平方项减去平方项的过程和确定两个底数之间和差之间关系时,需要反复的计算,增长运用公式的经验。
正因为教师课前掌握学情,备课时做了充分准备,预设学生认识公式后有一个发展过程,理解字母的广泛含义也要由易到难地逐步安排,过渡语衔接有序,激励语言收放自如,学生在课堂中肯学,乐学。
教学思路清晰,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当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这节课也不例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公式运用出现纰漏,不知道降次,公式的真正内涵还没领会,含4次方项的题目还没练熟,使用两次平方差的经验还未积累。
在订正学生板书错误环节,时间用得稍微长了一些。
但瑕不掩玉,祁老师这节课仍是一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评课材料 《因式分解----公式法》
评课材料
听了于老师的《因式分解----公式法》收益颇深,于老师的课上得流畅自如、环节设计合理,我简单从以下几点评一下他的课:
1.“问题”让学生发现并由学生解决。
在课堂中将师生紧密连接起来的平台、纽带就是共同要探讨的“问题”,可以看到本堂课的“问题”设置、提出、剖析、探讨、解决且恰到好处。
设置“问题能让学生身心愉悦又让学生思维紧迫。
教师在本节课开始时设计了三个问题,学生很快,很自然的得到了前两个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设置为学生后续深刻研究问题,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紧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陷入短暂的运算挑战,气氛骤然降温,然后教师提出“有没有一种简便算法,可以快速算出结果”,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努力思考起来,让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想探究一种方式解决“问题”。
学习活动随之展开.
2.学生在活动中先是思考,再多次尝试,又跟同伴交流。
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教师问题的巧妙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问题由学生去发现,又由学生探究解决。
3.由于面积探究及写一写消耗时间过长,导致试一试环节时间紧张,学生在此感受、体验不够深刻,因此在前两环节节奏应可以快些,调控可以灵活些,会使后面的探讨跟深入,学生体验感悟更深刻,效果会更精彩。
《因式分解》评课
《因式分解—公式法》评课
听了于立波老师的课后,我对因式分解的教学设计受到很大的启发,受益颇多。
下面就我个人感受较深的地方进行点评:
1.评价语言及时、到位。
在学生每次回答出问题的时候,于老师都会针对学生回答的亮点进行简短、适当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并能与老师互动。
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于老师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探索、总结出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法则,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图形的作用,在总结中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平方差公式,通过文字描述加深对公式的认识。
对这个法则的理解更深入,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式子特征,自己试着动手写出符合特征的多项式,让学生自编习题,是学生的潜能得到最佳发展。
教师进行补充缺少
的式子类型,师生配合默契,体现整节课在备课环节中突出学生的整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思维发展迸发的最佳场所。
同时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特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让学生得到思维上的碰撞,通过交流学生的大脑细胞会更加活跃。
5、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案内容,体现了学生的学情,在知识上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把难点一一化解。
总之,通过这节课,让我在教材教法、课堂教学策略方面受益匪浅,并且会在今后的课堂中实践。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评课稿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评课稿1. 引言《因式分解》是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一节重要的内容。
因式分解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关键。
本评课稿将对该课进行详细的评述,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等方面。
2. 课程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 - 理解因式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因式分解; - 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包括公因式提取法和公式法; - 能够应用因式分解解决数学问题,包括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因式的概念在本节课中,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因式的概念。
因式是指能够整除某一数的数,也可以说是数的约数。
通过例题和讲解,学生将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
3.2 公因式提取法接下来,引入公因式提取法。
公因式提取法是将多项式中公共的因式提取出来,并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多个例题来讲解公因式提取法的应用,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
3.3 公式法在学习公因式提取法之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公式法。
公式法是指根据数学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平方差公式和平方和公式等,向学生演示公式法的应用。
3.4 应用问题解决在掌握了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后,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问题。
通过讲解这些应用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 教学方法4.1 激发兴趣在引入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展示有趣的例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因式分解的兴趣。
这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4.2 示范演示教师在讲解每个概念和方法时,可以通过示范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演示公因式提取法解决一个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和方法。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评课稿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点评点评人:宜城市流水镇讴乐初级中学王江涛因式分解法是针对那些可以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解法,它为今后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廖老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能站在知识系统的高度把握教材,从一般到特殊有节奏的处理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知识与能力并举”十四个字来概括。
1、概念引入自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由物理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建立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公式法来解感觉十分繁琐,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此方程左边和右边的特点,发现左边可以因式分解,右边等于零。
借此教师大胆提出设想:能否用因式分解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也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2、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活动1利用课本中的实际背景引出一个左边可以因式分解,右边等于零的一个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此时可以令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得到两个一次方程,从而求得原方程的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掌握因式分解法这个核心概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活动2主要采用自学的方式学习书中的例题,主要突破三个重点:一是选取恰当的因式分解的方法;二是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简单性;三是通过例题归纳出用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应用能力。
活动3教师设置一个学生极易出错的改错题,目的是再次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纠正他们在解题中的片面认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本节课的认识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三个活动的设置,学生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有一个新的认识:其基本思路是“降次”,解方程时要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技巧不和准确性。
3、精心设计习题,强化学生解题思路本节课教材设计较简单,如果不做补充,学生知识得不到拓展,能力得不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式分解》《一次函数》复习课评课报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知识整理的过程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
宋洪玉老师的这节复习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我校实施的赛课活动中,我听了宋老师的《因式分解》《一次函数》的复习课,使我从中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这节课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求知欲的多种情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索怎样恰当用新理念进行教学。
宋老师的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既有充分利用学案导学,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特色有四:
1.设计合理。
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无论是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处理,宋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
教师个人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语调好,注意了与学生的沟通,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宋老师从一开始上课就提出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很自然导入新课。
在整节课中也是围绕这个思想展开教学的。
而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研究问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虑,或者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一次函数的教学不能单纯的研究函数的式子,必须与函数的图像紧密联系,使数与形结合起来。
宋老师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引导学生画出图像,从图形上找出解题的思路。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3.针对此课的特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解决一次函数的定义问题时,往往忽视了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宋老师在教学中强调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这节课是一次函数,但通过y=kx+b这个一般形式,来研究当y=0,y>0,y <0时,x的取值,把函数与方程与不等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宋老师在注重知识点间的联系的同时,还注重了对知识点的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关系不清”,引导学生养成考虑问题要全面的好习惯。
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对例题,习题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及时总结,提炼出一般规律,从而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节课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宋老师做到了针对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恰当的处理,使本节课较为枯燥的内容变成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
这样不仅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而且生活化了数学知识。
达到了预期教学
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整个课堂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较大发展。
总之,从宋老师的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