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2)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2)

(3) 按信号流向将各框图连起来
Ur(s) + _ I1(s) 1/R1
Uc(s)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机电学部 自动控制理论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方框图等效变换 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并联、反馈 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1.串联方框的等效变换 1.串联方框的等效变换
R(s) C(s) G1(s) G2(s) R(s) C(s) G1(s) G2(s)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机电学部 自动控制理论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例3 试化简如下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试化简如下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H2(s) R(s)
_ _
G1(s)
G2(s)
_
G3(s) H3(s)
G4(s)
C(s)
H1(s)
解:①将G3(s)输出端的分支点后移得: (s)输出端的分支点后移得: 输出端的分支点后移得
x1 = xr gxc x2 = ax1 fx4 x3 = bx2 exc x4 = cx3 xc = dx4
xr x1
a x2 b -f
x3 c
-g
x4 d
-e
xc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机电学部 自动控制理论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 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小圆圈标志出传递的信号, ①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小圆圈标志出传递的信号,得到节点 用标有传递函数的线段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 ②用标有传递函数的线段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得到支路
G(s) H(s)
R(s)
C(s) G(s) 1m G(s)H(s)
化简一般方法:移动分支点或相加点 化简一般方法: 交换相加点 合并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


求例2-4机械系统与电路系统的传递函数Xc(s和) Uc (s)
解:
Xr (s)
U r (s)


(B1 B2 ) X c (K1 K2 ) X c B1 X c K1X r
(B1 B2 )SXc (s) (K1 K2 ) X c (s) B1SX r (s) K1X r (s)
X c (s)
B1s 机K械1 系统传递函数
X r (s) (B1 B2 )s K1 K2
(R1
R2

)U
c
(1 C1
1 C2
)U
c

R1 U r
1 C1
U
r
5/18/2020 5:55:56 PM
3
(R1
R2 )SUc (s)
(1 C1
1 C2
)U c (s)
R1SU r (s)
1 C1
E(s) R(s)
1
1 H (s)G(s)
1 1 开环传递函数
5/18/2020 5:55:56 PM
20
(6)输出对扰动的传递函数 假设R(s)=0
N(s)
C(s) G(s) R(s) 1 H (s)G(s)
+ E(s)
++
C(s)
R(s)
G1 (s)
G2 (s)
-
B(s)
H(s)
打开反馈
2.3.3 方块图的绘制 (1)考虑负载效应分别列写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或传递 函数,并将它们用方框(块)表示。 (2)根据各元部件的信号流向,用信号线依次将各方块连接 起来,便可得到系统的方块图。 系统方块图-也是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

控制课件2-3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控制课件2-3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设设系系统统的的传微递分函方数程如如下下
0.2(cs)(t)10 2r(t)
s
试求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k(t),和单位阶跃响应h(t). 已知初始条件为零。传递函数 微分方程 S域方程
C(s) 10 R(s)
R1 ( s)
s
1
1
C1 ( s )
10 s
R2 (s) s
C2
(s)
10 s2
零初始条件
1)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
2)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 和参数,与输入量的形式无关
3)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相通 d/dts
4)传递函数G(s)的拉式反变换是脉冲响应 g(t)
由传递函数求响应

在例2.1.2中,若已知RLC网络电容初始电压
uo(0)和初始电流i(0),试求电容电压uo(t)的单
(s zi )
i 1 n
(s pj)
j1
zi(i=1,2,…m)是传递函数的零点 pj(j=1,2,…n)是传递函数的极点
自由运动的模态 e p jt
3)传递函数的常用表示形式
m
G(s) b0 (s z1)(s z2 )...(s zm ) K * a0 (s p1)(s p2 )...(s pn )
位阶跃响应。
L
R
已知RLC网络传递函数
G(s)
Uo(s) Ui (s)
LCs 2
1 RCs 1
ui (t)
C uo (t)
图2.2.2 RLC无源网络
由传递函数求响应
传递函数
微分定理 微分方程
初始条件
S域方程 解方程
F(S)表达式
部分分式
附录拉氏变换

第二章_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_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R
a
La
Ea
+
if -
i a (t ) U a (t )
m Mm
Jm fm
MC
dia ( t ) R a i a (t) E a dt E a C e m ( t ) u a La M m (t) M c (t) J m M m (t) C mi a (t) dm ( t ) f m m ( t ) dt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1、传递函数的定义
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 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定义为线性定常系统 的传递函数。 即,
传递函数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可用结构图表示:
若已知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dnc(t ) dn 1c(t ) dc(t ) a0 a1 a n 1 anc(t ) n n 1 dt dt dt m m 1 d r(t ) d r(t ) dr (t ) b0 b1 b m 1 b mr(t ) m m 1 dt dt dt
设 c(t)和r(t)及其各阶导数初始值均为零,对上 式取拉氏变换,得
(a0s a1s
n m
n 1
an 1s an )C(s)
(b 0s b1s
m 1
bm 1s bm )R(s)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C(s) b 0sm b1sm 1 bm 1s bm G (s ) R(s) a0sn a1sn 1 an 1s an
L[f (t )] e sF(s)
F ( s ) f ( 1 ) ( 0 ) ( 1 ) L[ f (t )dt ] , f (0) f (t )dt t 0 s s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域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域模型

(2) G(s) 只与系统自身的结构参数有关; 1. 原则上不反映非零初始条件时系
(3) G(s) 与系统微分方程直接关联;
统响应的全部信息;
(4) G(s) = L[ k(t) ];
2. 适合于描述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5) G(s) 与 s 平面上的零极点图相对应。 3. 只能用于表示线性定常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模型——传递函数
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模型
例1 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
Tmω + ω = Kmur ur (t ) = E0 1(t )
Tm s(s) - ω(0)+ (s) = KmUr (s)
(s)
=
Km
Tm s +
感谢聆听,下节再见
1
Ur
(s)
Tm ω(0)
Tms + 1
受迫响应-特解
自由响应-通解
( s )
=
Km
Tm s +
1
E0 s
+
Tm
Tm s +
1
ω(0)
-1t
-1t
ω(t) = Km (E0 - E0e Tm ) + e Tm (0)
-1t
ω(t ) = Km E0 - Km E0 - (0) e Tm
稳态分量
an sn
an1sn1
....
a1s
a0
C(
s
)
bm sm
b
s m 1
m 1
...
b1s
b0
R(
s

2.2 复数域数学模型

2.2 复数域数学模型

m1
m2
G(s)
K s
( js 1) ( k 2s2 2 k k s 1)
j 1
k 1
n1
n2
(Tis 1) (Tl2s2 2 lTl s 1)
i 1
l 1
22
2.2.2 传递函数极点和零点对输出的影响
传递函数的极点就是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极点决定了系统 自由运动的模态。
G(s) C(s) 6(s 3) , R(s) (s 1)(s 2)
1 RCs
U 1
r
(s)
RC RCs
1
uc
(0)
若uc(0)=0
Uc (s)
1 RCs
U 1
r
(s)

G(s) Uc(s) 1 1
Ur (s) RCs 1 Ts 1
式中 T=RC
4
1、定义
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拉氏变换 输入量拉氏变换
r(t)—输入量, c(t)—输出量 R(s)=L[r(t)], C(s)=L[c(t)]
控制系统中常用的典型环节有:比例环节、惯性环节 、 微分环节、 积分环节和振荡环节等。
25
1. 比例环节(放大环节) 微分方程:C(t) Kr(t) 传递函数:G(s) K(增益、放大系数)
方框图: R(s) K C(s)
特点: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不失真也不延时。 举例:机械系统中略去弹性的杠杆、无弹性变形的杠杆、 放大器、分压器、齿轮、减速器等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 认为是比例环节。Leabharlann 26+ E
-
u(t)
+
(t) •
(s)
U (s)
K
电位器
G(s) U(s) K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二章

G(s)

C(s) R(s)b0 s m a Nhomakorabea s n
b1sm1 a1sn1

bm1s bm an1s an

bm
(1s

1)(
2 2
s
2
222s 1)
式中, i
an (T1s 1)(T22s2 22T2s
、T j 称为时间常数;
1)
(is 1)
(2) t≥0 时 f(t)是分段连续的
(3) ∫ ∞ f(t)e -st dt <∞
0
f(t)的拉氏变换为:
F(s)=∫
∞ 0
f(t)e-stdt
记作 F(s)=L[f(t)]
拉氏反变换为:
f(t)=L-1 [F(s)]
第一节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
(3()1(6))单单指位位数斜阶函坡数跃函函数e-数att I(t)
(Tjs 1)
m
K bm
K*
(zi )
i
为传递系数或增益。
an
n
( p j )
j 1
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三、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不同的物理系统,其结构差别很大。但若 从系统的数学模型来看,一般可将自动控制系 统的数学模型看作由若干个典型环节所组成。 研究和掌握这些典型环节的特性将有助于对系 统性能的了解。
第二节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1.比例环节
放大倍数
微分拉氏方反程变: 换得c(:t)=Kr(t) c(取t)=拉K氏变换: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得传递函数: Gcr(((tts)))
K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P
R
Q散
,加热电功率为P,热效率为η;
P ( t ) mc 由热平衡方程得: dt R
d ( t )
0
把当成干扰输入则有
( s ) R G ( s ) 1 P ( s ) mc s s 1 R Rmc P P
( s ) R s G ( s ) e P ( s ) Rmc s 1 P
j 1 m

2 2 b ( s 1 )( s 2 s 1 ) ( s 1 ) m1 2 2 i G ( s ) 2 2 a ( T s 1 )( T s 2 T s 1 ) ( T s 1 ) n1 2 2 j
K * 称为根轨迹增益
4、方框(环节):表示信号进行的数学变换。 画方框图时,必须注意各环节间的负载效应。
示例 2-11 p40,
2-13 p42
P24 速度控制系统
二、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简化 见表2-1 (P49)
1、串联框图的简化
R G 1 ( s ) G 2 ( s ) C
R G 1 ( s ) G 2 ( s ) C
由拉氏变换得传递函数为
其中
m m 1 s b s b s b C ( s )b ( s ) 0 1 m 1 mM G ( s ) n n 1 R ( s )a s a s a s a ( s ) 0 1 n 1 n N
m m 1 M ( s ) b s b s b s b 0 1 m 1 m
d ( t ) (6) J f ( t ) K ( t ) dt T ( t ) dt
{
di ( t ) 1 L Ri ( t ) i ( t ) dt u ( t ) (1)} r dt C

机械控制工程ppt课件2-2 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机械控制工程ppt课件2-2 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G(s)

b0sm b1sm1 a 0sn a1sn 1

b m-1s b m a n-1s a n
因式分解

u

( ais 1)
(
s2 2
bi

2 bi
bis
1)
各项提取an

i 1
i 1
s (Tcis 1) (Td2is2 2 diTdis 1)
1
c 1c 2c 3
( s 1 ) ( s 2 ) ( s 3 ) s 1s 2s 3
其中: c1lsi m 1 [(s1 )(s 12)(s3)(s1 )]6 1 c2ls i m 2[(s1 )(s 12)(s3)(s2)]1 1 5
引入传递函数的概念(复数域数学模型), 把系统的动态性能和传函的零极点联系起来, 使在复数域内(根轨迹法)和频域内(频率法) 分析和设计系统成为可能。
2-2 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项目
内容
教学目的
从时域内的微分方程形式数学模型向复数域内的 传递函数形式过渡。
教 学 重 点 熟悉传递函数的各种一般表达形式。
F(s)
1
(sa)(sb)
的拉氏反变换。
解: F (s) 1 1(11)
(sa)(sb) basasb
则 f(t)L1[F(s)]eat ebt ba
例2:求
F(s)

1 s2(s 1)
的拉氏反变换。
解: F(s) 1 11 1
s2(s1) s2 s s1
crj
1 d(j) lim[
j!sp1 dsj
(sp1)rF(s)]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章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  第2章数学模型

y y0 K ( x x0 ) 或写为 y Kx
即:线性化方程
式中,
y0

f ( x0 ),K

df dx
,y
x x0
y
y0,x
x x0
严格地说,经过线性化后的所得的系统微分方程式,只 是近似地表征系统的运动情况。
实践证明,对于绝大多数的控制系统,经过线性化后所 得的系统数学模型,能以较高的精度反映系统的实际运动过 程,所以线性化方法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绝对的线性元件和线性系统不存在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实际物理元件或系统都是非线性的,构成系统的元件 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线性。
建立的动态方程就是非线性微分方程,对其求解有诸 多困难,因此,对非线性问题做线性化处理确有必要。
线性化: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用近似的线性系统代 替非线性方程。
线性化的基本条件:非线性特性必须是非本质的,系统各 变量对于工作点仅有微小的偏离。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内容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方框图 2.4 梅森公式与信号流图
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 数学表达式。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建立系统 的数学模型。
b0s m a0s n
b1s m 1 a1s n 1
... bm 1s ... an 1s
bm an
N(s)=0 系统的特征方程,特征根 特征方程决定着系统的动态特性。 N(s)中s的最高阶次等于系统的阶次。
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就是系统的特征根。 零点和极点的数值完全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1 ui (t ) 1(t ), U i ( s) s Ui 0.1s 0.2 1 1 u0 (t ) L [U 0 ( s )] L [ 2 2 ] s s 1 s s 1 1 0.1s 0.2 1 L [ 2 ] 2 s ( s s 1) s s 1
m=10, f=1, k=1
m=10, f=1, k=5
输入: Fi 1(t )
m=10, f=1, k=1
m=10, f=1, k=5
相似系统
RLC无源网络和弹簧-质量-阻尼器机械系 统的数学模型均是二阶微分方程,为相似 系统。 相似系统便于用一个简单系统去研究与其 相似的复杂系统,也便于控制系统的计算 机数字仿真。
化的过程。
4、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叠加性:系统在几个输入信号同时作用 下的总响应,等于这几个输入信号单独 作用的响应之和。
如果元件输入为: r1(t)、r2(t)、r(t) ,
对应的输出为: c1(t)、c2(t)、c(t) 。
如果 r(t)=r1(t)+r2(t) 时, c(t)=c1(t)+c2(t) 满足叠加性。

满足齐次性。
满足叠加性和齐次性的元件才是线性元件
例如 y=kx 是线性元件
输入 x1 输出 y1=kx1 x2 输入x1 +x2 C为常数, Cx1 y2=kx2 y1 + y2 满足迭加性 Cy1 满足齐次性
所表示的元件 为线性元件
线性方程不一定满足迭加性和齐次性
y=kx+b(b为常数 0)线性方程,所表示的元件不是 线性元件 . 输入 x1y1 输出 y1= kx1+b x2 y2 y2 =kx2+b 输入 x1 + x2 输出 y=k(x1 + x2)+b =k x1 +kx2+b y1 +y2 不满足迭加性 k为常数 :kx1输出y=k(kx1)+b=k2x1+b ky1=k(kx1+b)= k2x1+kb yky1 不满足齐次方程。 所表示的元件不是线性元件。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

ut(t)kt
dm(t) dt
c(t)1i m(t)
11
一、控制系统的时数域数学模型
线性系统的特点
线性微分方程有一定标准解法; 适用叠加原理 工程控制中,大多数系统都可以看作为线性系统。
非线性元件微分方程的线性化--切线法或小偏差法
1、线性化:将非线性微分方程在一定条件下,近似地转化 为线性微分方程的过程。
– 本章主要介绍4种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 递函数、系统的结构图、信号流图以及相关 的一些知识。这是分析控制系统的基础。
– 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 熟练运用方框图变换化简的原则求取系统的 传递函数;利用梅森增益公式求取系统的传 递函数。
1
引言
• 分析和设计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首要任务是建立系统的数 学模型。
或 f(t)ebt( t)eat(t)
27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序号
1
线性性
2
尺度性
3
时移性
4
频移性
5
时域微分
6
时域积分
7 复频域微分
8 复频域积分
9
时域卷积
10 复 频 域 卷 积
11 初 值 定 理
12 终 值 定 理
时 域 f(t)
复 频 域 F(s)
a f1 (t)+ b f2 (t) f (at) a> 0 f (t-t0) (t-t0) t0> 0
1. 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
时域 微分 方程
F(S) f(t)estdt 0
拉氏变换 频域 代数 方程
拉氏逆变换 求解
时域 解
13
数学工具-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复习) 拉氏变换基本定理

[工学]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工学]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独立解,每一种模态代表一种类型的运动形式,微分方 程的通解是这些独立解的线性组合。
2.特征根与模态形式的关系
特征根
模态
单实根l1 l2 …ln 多重根l
一对共轭复根
el1t el2t … elnt telt t2elt …
estsinwt estcoswt
h
20
拉氏变换复习
1.定义 F (s)f(t)e sd t tL f(t) 0
[例2-5]试列出图示速度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h
11
控制系统的主要部件(元件):
给定电位器、运放1、运放2、功率放大器、直流电动机、
减速器、测速发电机
运放1: 运放2:
u1K1(uiut)K1ue, K1R R1 2
u2K 2(d d u t1u1),R 1C,K 2R R 1
功放: ua K3u2
h
21
(3)积分定理:(设初值为零)
L[ f (t)d]tFs(s)
(4)实位移定理
L f(t) F (s ) e s
(5)复位移定理
L e aft ( t) F ( s a )
(6)初值定理:
lim f(t)lim sF (s)
t 0
s
(7)终值定理
lim f(t)lim sF (s)
h
8
比较:R-L-C电路运动方程与 M-S-D机械系统 运动方程
LCd2d uto2(t)RCdud ot(t)uo(t)ui(t)
md2x(t)f d(xt)K(tx)F(t)
d2t
dt
相似系统:揭示了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
便于用简单系统去研究相似的复杂系统。
h
9

第2章控制系统复数域的数学模型

第2章控制系统复数域的数学模型
1. 串联连接(Series Connection) 环节间的串联连接是指环节间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 串联传递关系,如图所示。前一个环节的输出即为后一环 节的输入,第一个环节的输入作为整个环节组的输入,最 后一个环节的输出作为整个环节组的输出。
R1
G1(s)
R2
G2(s)
R3

Rn-1
Gn-1(s)
定义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 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量的 拉氏变换式之比。
注意: 传递函数是在初始条件为零(或称零初始条件) 时定义的。 控制系统的零初始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 1)系统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0时的值均为零; 2)系统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0时的值也为零。
系统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式中, T为积分时间常数。
积分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
c(t), r(t) c(t) R(s)
1 Ts
C(s)
1 0 T (b)
r(t) t
(a)
积分环节方框图及响应曲线
(a) 积分环节方框图; (b) 积分环节单位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的积分时间常数:积分输出的信号比输入信号落 后的时间(即输出要经过时间T后,其大小才等于输入信 号。
c r
c r
c r r
1 s
s
水箱 (流量Q-液位h) 测速发电机 ( r uc )
s 1
c
2
2 r r r
2 s 2 2 s 1
e s
c (t ) r (t )
2.4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2.4.1控制系统结构图
1.结构图的组成 控制系统结构图由四种基本图形符号组成:函数方 块、信号线、分支点(引出点)和综合点(比较点或求 和点)。

第2讲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资料

第2讲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资料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是在时域中描述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
模型,在给定外作用和初始条件下,解微分方程
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
But 系统结构和参数变化时分析较麻烦。
用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时,可以得到控制
系统在复数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而且可以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
2
dt
dt
由传递函数定义,网络传递函数为:
LC[s 2U0 (s) su0 (0) u0 (0)] RC[sU0 (s) u0 (0)] U0 (s) Ui (s)
LC[s 2U0 (s) su0 (0) u0 (0)] RC[sU0 (s) u0 (0)] U0 (s) Ui (s)
或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的频
率法和根轨迹法,就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是经典
控制理论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
1.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
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
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
C ( s)
传递函数=
u0 (t ) L1[U 0 ( s )]

1 LCu0 (0) ( LCs RC)u0 (0)
1
L
L

2
2

s
(
LCs

RCs
)

1
LCs

RCs

1




1
u0 (t ) L1[U 0 ( s )]

1 LCu0 (0) ( LCs RC)u0 (0)

2-3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2-3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uL
uC

di (t ) uL (t ) L L dt 1 t 或 iL (t ) uL ( )d L
1 t uC (t ) iC ( )d C du (t ) 或 iC (t ) C C dt
拉氏变换式
(零初始条件)
U R ( s) R I R ( s)
复阻抗 (频域)
2018/8/22
UR ZR R IR
UL ZL j L IL
UC 1 ZC IC jC
15
RLC

iR
R
iL
- +
L
iC
- +
C
uR
uL
uC

复数域
(零初始条件, 拉氏变换)
U R ( s) R I R ( s)
U L (s) Ls I L (s)
d K t dt U s ( s) U s ( s) Kt s Kt 或 G( s) 传递函数 G ( s) ( s) ( s) u (t ) K t
2018/8/22
24
3、机械转动系统:
M

J f
J – 旋转物体的转动惯量; f – 阻尼器的粘性摩擦系数; M – 转矩,输入量; ω – 转速,输出量。
1.直接法(利用微分方程求取):列出微分方程→ 拉氏变换→传函。
2.复阻抗法:只适用于电网络,方便、实用。 3.利用动态结构图求取:简化计算、非常方便。 4.利用梅逊公式求取。
5.实验法:实际测量,多用频率特性。
2018/8/22
13
用复阻抗法求电路的传递函数(补充)
电路中有3种基本阻抗元件:电阻、电容和电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 ) ——系统被控量; r (t ) ——系统输入量。
设c(t ) 和 r (t )及其各阶导数在 t 0 时的值均为零,即零初 始条件,则对上式中各项分别求拉氏变换:
[a0 s n a1s n 1 an ]C ( s) [b0 s m b1s m1 bm1s bm ]R( s)
1 1
9r1 r2e5t (3r2 12r1 )et (3r1 2r2 )e2t
具有与输入函 数r(t)相同的模 态 包含了由极点-1和-2形成 的自由运动模态。这是系统 “固有”的成分,但其系数 却与输入函数有关,因此, 可以认为这两项是受输入函 数激发而形成的。
r (t ) r1 r2e5t
1
电源电压ui (t ) 激 励的零初始条件响 应。
由初始条件 ui (t ) (0) 激励的零输 和 u0 入响应。
2.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
b0 ( s z1 )(s z2 ) ( s zm ) G( s) K* a0 ( s p1 )(s p2 ) ( s pn )
都具有电阻的性质, 从而电路中电容和电感串联或并联连 接时, 就与电阻的串联或并联的运算方法一样.
典型环节有比例、积分、惯性、振荡、微分和延迟环节等 多种。以下分别讨论典型环节的时域特征和复域(s域)特征。 时域特征包括微分方程和单位阶跃输入下的输出响应。s域特性 研究系统的零极点分布。 (1)比例环节 时域方程: y(t ) kx(t ), t 0
传递函数的极点可以受输入函数的激发, 在输出响应中形成自由运动的模态。
零点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传递函数的零点并不形成自由运动的模 态,但它们却影响各模态响应中所占的比重, 因而也影响响应曲线的形状。
设具有相同极点但零点不同的系统传递函数分 别为:
4s 2 G1 ( s) ( s 1)(s 2) 1.5s 2 G2 ( s) ( s 1)(s 2)
补充算子阻抗法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推导所举典型环节的物 理原型的传递函数. 设电阻R的输入信号是流过电阻的电流, 输出信号 是 R : 电阻两端的电压, 如下图所示
i(t ) u(t ) 则 u(t ) Ri (t ) 对其两边进行拉氏变换, 得: U (s) RI (s) U (s) R (21), 称R为电阻的算子阻抗. 从而 I ( s) 设电容C的输入信号是流过电容的电流, 输出信号是 1 t 电容两端的电压, 如下图所示, 则 u (t ) 0 i(t )dt C C 设初始条件为零,对上式两边进行拉氏变 U ( s) 1 i(t ) ( 22) 换,得: I ( s ) Cs u(t )
[a0 s n a1s n 1 an ]C ( s) [b0 s m b1s m1 bm1s bm ]R( s)
定义系统的传递函数
C (s) b0 s m b1s m1 bm1s bm M (s) G( s ) n n 1 R(s) a0 s a1s an1s an N ( s)
d 2u0 (t ) du0 (t ) LC RC u0 (t ) ui (t ) 2 dt dt
由传递函数定义,网络传递函数为:
(0)] RC[sU0 (s) u0 (0)] U0 (s) Ui (s) LC[s 2U0 (s) su0 (0) u0
(0)] RC[sU0 (s) u0 (0)] U0 (s) Ui (s) LC[s 2U0 (s) su0 (0) u0
(s z )
i
m
(s p )
j j 1
i 1 n
zi (i 1,2,m) 是分子多项式的零点,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
p j ( j 1,2,n) 是分母多项式的零点,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
K * 称为传递系数或根轨迹增益。
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 数。
零极点分布图
零初始状态下, 单位阶跃响应
零初始状态下, 单位阶跃响应
c1 (t ) 1 2et 3e2t
c2 (t ) 1 0.5et 0.5e2t
c(t )
1.2 1.0 0.8
c1 (t )
z2
-2 -1.33 -1
z1
-0.5
c2 (t )
0.6 0.4 0.2 0
t
c(t )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是在时域中描述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 模型,在给定外作用和初始条件下,解微分方程 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 But 系统结构和参数变化时分析较麻烦。 ������ 用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时,可以得到控 制系统在复数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而且可以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 或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的频 率法和根轨迹法,就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是经典 控制理论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
Y ( s) k 传递函数:G( s) X ( s)
比例环节又称为放大环节。k为放大系数。
(二)积分环节:
由传递函数定义,网络传递函数为:
U 0 ( s) 1 G( s) U i ( s) LCs 2 RCs 1
传递函数的性质
性质1
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m≤n,且具 有复变量函数的所有性质。
性质2
G(s)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输入量的形
式(幅度与大小)无关。
性质3
例 在例2-8 中,若已知RLC网络电容初始电压 u0 (0) 和初始电流 i (0) ,试求电容电压 u0 (t ) 的单位阶跃响 应。 解: RLC 网络传递函数为:
U 0 ( s) 1 G( s) 2 U i ( s) LCs RCs 1
用微分算符d/dt置换s,得到相应的微分方程:
G(s)虽然描述了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但它不提供
任何该系统的物理结构。因为许多不同的物理系统具有 完全相同的传递函数。
性质4
如果G(s)已知,那么可以研究系统在各种输入信号 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性质5
如果系统的G(s)未知,可以给系统加上已知的输入, 研究其输出,从而得出传递函数,一旦建立G(s)可以给 出该系统动态特性的完整描述,与其它物理描述不同。
在复数平面上表示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的图形,称为 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
在图中一般用“o”表示零点,用“ ×”表示极点。例如 传递函数: s2
G( s) ( s 1)(s 3)
其零极点分布图如图:
-3
-2
-1
1
2
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可以更形象地反映系统的全面 特性(第四章)。
3.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对输出的影响 极点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传递函数的极点就是微分方程的特征根, 因此它们决定了所描述系统自由运动的形态, 称之为模态。
1.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 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 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 C ( s) 传递函数= = 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零初始条件 R(s)
设线性定常系统由下述n阶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
dn d n 1 a0 n c(t ) a1 n 1 c(t ) an c(t ) dt dt dm d m 1 d b0 m r (t ) b1 m 1 r (t ) bm 1 r (t ) bm r (t ) dt dt dt
设某系统传递函数为:
C ( s) 6( s 3) G( s) R( s) ( s 1)(s 2)
t 2 t 5t e e r ( t ) r r e 自由运动的模态是 和 。当 , 1 2 即 R(s) (r1 / s) [r2 /(s 5)] 时,可求得系统的零初
1 称 为电容的算子阻抗. Cs 设电感L的输入信号是流过电感的电流, 输出信号是 di (t ) 电感两端的电压, 如下图所示, 则 u (t ) L dt L 设初始条件为零,对上式两边进行 U (s) i(t ) Ls ( 23) 拉氏变换,得: u(t ) I (s) 1 , Ls 称Ls为电感的算子阻抗. 由式(21),(22),(23)可见 R, Cs
u0 (t ) L1[U 0 ( s )] (0) ( LCs RC)u0 (0) 1 LCu0 1 L L 2 2 s ( LCs RCs ) 1 LCs RCs 1
1
u0 (t ) L1[U 0 ( s )] (0) ( LCs RC)u0 (0) 1 LCu0 1 L L 2 2 s ( LCs RCs 1 ) LCs RCs 1
例 试求例2-8 RLC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U0 (s) / Ui (s) 解: RLC 网络的微分方程:
d 2u0 (t ) du0 (t ) LC RC u0 (t ) ui (t ) 2 dt dt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
( LCs 2 RCs 1)U0 (s) Ui (s)
始条件响应为:
6(s 3) r1 r2 c(t ) L [C (s)] L (s 1)(s 2) s s 5
1 1
9r1 r2e5t (3r2 12r1 )et (3r1 2r2 )e2t
6(s 3) r1 r2 c(t ) L [C (s)] L (s 1)(s 2) s s 5
传递函数数学模型是(表示)输出变量和输 入变量微分方程的运算模(operational mode)
性质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