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与循证研究--中一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病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病中的应用研究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
传统的西方医学在控制血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
一、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依据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中焦湿热,肺肾阴虚等病因病机,强调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来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西医学则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等手段来控制血糖水平。
中西医结合则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结合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二、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1.辨证施治:中医强调个体化调控,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2.草药调理:中医药物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中草药的中药调理,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
不同的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胃肠功能、改善肝肾功能等多方面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与西药治疗相比,中药治疗更加温和,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小。
3.生活方式干预:中医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干预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运动,中医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水平,促进身体健康。
这种综合干预的治疗方式在糖尿病患者中非常有效。
三、典型案例患者张某,50岁,患有糖尿病多年。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他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诊断时,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辨证施治,认为他属于脾胃虚弱、肺肾阴虚型糖尿病。
然后,在西医的指导下,他通过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同时配合中药调理,他的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经过3个月的治疗,他的血糖水平稳定在理想范围内,相关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严重程度直接决定了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和进展速度。
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水平来减轻肾脏的负担,但是这种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而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通过中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全面地调节机体功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具有温中益气、活血化瘀、祛湿利尿等功效,可以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增加尿液排泄量,减轻肾脏负担。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桑螵蛸、茯苓等。
黄连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炎症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桑螵蛸具有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因肾气虚弱而引起的腹痛等症状。
茯苓具有利水消肿、益气健脾的作用,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因水肿导致的肾功能损害有很好的疗效。
西药主要是通过清除肾脏中的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从而减少肾脏的负担和损害。
常用的西药有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ARBs(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这两类药物能够减少肾脏内的蛋白尿,改善肾小球滤过率。
糖尿病肾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因此降压药物和降脂药物也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常规治疗药物。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研究表明,中药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减轻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降低炎症水平的作用,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而西药则能够通过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小球滤过率等方式来减轻肾功能损害。
两者结合能够互补优势,从而提高治疗疗效。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综合调节机体功能,减轻肾脏的负担,改善肾功能,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西结合治疗也存在一定的不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量,延缓病情的进展。
西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则侧重于控制血糖水平,控制高血压,减少血脂异常等。
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主要有中药汤剂和中药制剂。
中草药中常用的有黄芪、山药、薏苡仁、白芍、桑叶等,这些草药可以调理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量。
一些具有抗糖尿病作用的中药也可以配合使用,如降糖宁片等。
2. 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患者应该限制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的食物。
饮食中也要注意适量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维持机体的营养平衡。
3. 药物治疗: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使用的药物有降糖药、降压药和降血脂药等。
降糖药可以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
降压药可以控制高血压,降低肾脏的负担。
降血脂药可以控制血脂异常,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降低肾脏的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病人还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调整,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吸烟和酗酒等不良习惯。
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和西医药的控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量,延缓病情的进展。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来制定,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遵守医嘱,以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在糖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糖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水平以维持身体健康。
传统上,西医药物是糖尿病管理的主要方式,但随着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科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1. 中医辨证诊断中医辨证诊断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断方式,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搏等来判断患者所属的病理类型和机体状态。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中医辨证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程、病因以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2. 西医实验室检查西医实验室检查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中医辨证诊断与西医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1. 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通过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等方式来控制血糖水平。
中医药物治疗则强调通过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理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调整剂量和配方。
2. 饮食疗法合理的饮食疗法在糖尿病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中医饮食疗法注重平衡饮食,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提供个性化的膳食建议。
与此同时,西医对糖尿病饮食疗法也有详细的规定和推荐。
中西医结合可以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病情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控制血糖。
3. 运动疗法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糖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中医强调运动的“无害”和“适量”,通过针对性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西医则注重运动的量化和具体指导,要求患者在进行运动前进行血糖监测和运动方案的制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21骨挫伤病灶部位 的MR 显示 . j
本组 6例 患者 共有 18 0 9 处病灶 。其 中单 发骨 挫伤 、股 骨 下端 内侧 髁 挫伤 、股骨 下端外侧 髁挫伤 、胫骨外 侧髁挫伤 、胫骨 内侧髁挫 伤、 腓 骨挫伤 、髌 骨挫伤及 其他分别 为3 、1、9 、4 、6 例 。多 7 0 、6 、2 及2 发骨挫伤3例 。统计 结果显示 共有骨挫 伤病灶 、胫 骨挫伤 病灶 、股 骨 6
[] Homa n SKrme , kl A,t 1 n l o e e f h 2 f n , a rJ Va iA e . ema・ w d mao e a Bo r t
膝关节骨 挫伤是 由外伤 引起的骨髓 出血 、水肿及 骨小梁 的微小骨
折 ,相 应的软骨 和骨皮质 依然是正 常的 。因骨挫伤 的骨小梁微 骨折及
[] 巢 惠 民, 3 高斌 , 陈兵 . I MR 在膝 关 节骨 挫 伤 中的应 用 [ . 影像 J 医学 ]
学杂 志 ,0 31( 0:9 —9 . 2 0 ,3 1 ) 27 3 7
因,在制定 临床治疗 方案 时具有 极为重 要的作 用 ] 。选取 6例 膝 关节 0 骨 挫伤 患者 ,结合MR影像 ,探讨 MR 在诊 断骨挫伤 过程 中的影像学 I I
确地判断 损伤程度 ,又可 以显示膝关节 其它结构 的损伤 ,为骨 挫伤的
临床治疗提供可靠 的影像学资料 ,具有较高 的临床 应用 价值。 参考 文献 [] 王军 , 旭荣 , 晨 光等 . 关节 骨 挫伤 的MR 现及 愈 合 时间 观 1 王 王 膝 表 察 [ . 放射 学杂 志 , 0 , 3:5 . J 实用 ] 2 7 () 9 0 3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病的研究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病的研究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报告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全球已有4.62亿糖尿病患者,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和现代西医药物治疗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各具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报告将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疗效评价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糖尿病的记载。
中药治疗糖尿病主要采取调理气血、阴阳平衡和脾胃调理等方法,如黄连、苦瓜等药物常被应用于中医糖尿病治疗。
而西医则更侧重于胰岛素的替代治疗和血糖调控药物的使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一项系统综述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一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更有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评价为了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疗效,需要严谨的研究设计和可靠的评估指标。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性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提高程度等。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未来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在中国已逐渐得到临床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然而,仍然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如何优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明确各种治疗手段及药物的适用范围和使用规律。
另外,如何提高疗效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模式。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科学理论,可以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现有研究还不够充分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以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发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循证医学在糖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在糖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循证医学为临床医学中近期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认为循证医学是21世纪以来临床医学探究的新领域。
循证医学严格强调所获取的资料应从研究中分析,从而方便研究结果建立于有力的证据与研究基础上,进而使治疗措施具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应着重将临床研究中获得有力的科学依据与个人经验相结合。
循证医学核心思想为:医学决策以最好的临床实践中获取的客观研究为主要依据,同时应非常重视个人研发的临床经验。
循让医学于我国刚起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领域较为狭窄,为让中医药面向国际,故需借鉴循证医学深入开展于中西医结合领域中。
但因该领域牵涉的范围较为广阔,除决策部门或管理者外,学科临床、科研人员与各临床的的实施是不能缺少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循证医学;糖尿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050-02循证医学(EBM)虽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被认为是21世纪临床医学研究的新领域。
它强调从系统研究中获取依据,以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基础上,从而使诊疗措施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重视临床实践中个人经验和从系统研究中获得的科学证据、结论结合。
故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以现有最好的临床客观研究为依据,同时也重视个人的临床经验。
运用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提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查阅文献”评价证据。
循证医学研究在我国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正式成立了中国循证医学研究中心,这对我国循证医学研究的高水平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临床医学的特色,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入循证医学进行深层次研究和发展方面,刚步人起步阶段。
为了使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走向世界并占据一席之地,借鉴循证医学模式深人开展各学科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在糖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糖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民的健康。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逐渐受到关注,并在糖尿病治疗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并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1. 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针对糖尿病的病因,中医强调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节。
在治疗中,中医重视饮食调理、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其中,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方剂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并对血糖控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2. 西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西医药物治疗糖尿病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目前主要采用的药物有胰岛素类药物和口服降糖药物。
胰岛素类药物可以通过补充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
口服降糖药物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以及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抵抗,从而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
此外,西医还注重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和规律作息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血糖水平。
3. 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患者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思想是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通过相互补充和协同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糖尿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可以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和西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中药的辅助治疗,可以提高西药的效果,降低西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同时,针灸疗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挑战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化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病方面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病方面的应用研究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应用研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体内胰岛功能异常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的西医药学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各有优势。
因此,结合中西医的疗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应用研究,并介绍一些相关疗法。
日常饮食调控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来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对胰岛负担过重,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同时,根据现代医学指导,控制餐后血糖和饮食的热量含量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则。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饮食调控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除了饮食调控外,中西医结合在中药治疗糖尿病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突破。
中药在调整体质、改善免疫功能和调节内分泌方面有一定疗效。
例如,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如大藓猫、苦瓜和五味子等,被证实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药配方也可酌情调整以适应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西医药学中,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药物之一。
而中医则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时,可以通过口服中药配合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能够减少胰岛素的剂量,降低副作用,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除了饮食和药物治疗以外,中西医结合还可以应用其他疗法来治疗糖尿病。
例如,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方面,健康教育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研究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
传统的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血糖,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研究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范围为18岁至65岁。
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2. 实验设计: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
观察组的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过详细的辨证施治,确定每位患者的证候类型。
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中药调理,治疗证候原因,比如肾阴虚型、脾胃虚弱型等。
- 配合中药治疗,加入推拿按摩疗法,通过刺激腧穴和经络来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 配合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调节患者的气血平衡。
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传统西医治疗方法:- 给予或者调整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剂量,目标为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
- 饮食控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低糖低脂的饮食。
- 适度的运动。
3. 数据采集:在实验开始前,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基本信息调查,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等。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实验对象将接受临床实验室检查,如血糖、胰岛素水平、相关脂肪代谢指标等。
将通过患者日记记录症状改善情况,并收集患者的生活质量数据。
4. 数据分析:采集的数据将进行统计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
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期提取出一种最优的治疗方法。
创新和发展:本研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的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有效地综合利用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势,并通过对中医辩证施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法的应用以及推拿按摩和针灸的辅助能力,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全面、全方位的治疗模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和治疗效果的限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主要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及其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病证观点。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肾虚、气滞血瘀、痰湿郁闭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治疗上以“滋阴清热、利尿除热、化痰平喘”为主要原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 中西医合理用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合理选用西药和中药并用的治疗方案,以达到保护胰岛功能、调节血糖等多重作用的效果。
2. 经络穴位治疗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脏腑、联通气血的通道。
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刺激或调节经络,可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改善体质等作用。
经络穴位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足三里、关元、膀胱俞等穴位,能刺激胰岛素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抗糖尿病的目的。
3. 营养干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营养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营养干预主要是指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控制热量、补充营养,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分泌等,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实践经验表明,合理使用西药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如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西药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代谢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医经络穴位治疗在治疗糖尿病中常见的有电针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
如下腹部的关元穴,是糖尿病常用的治疗穴位,对糖尿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营养干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营养干预具体包括控制能量密度、增加膳食纤维、选择低脂肪食品、增加热量消耗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1. 中药提取物治疗糖尿病目前,很多研究表明中药提取物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显著的作用。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糖尿病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导致了许多患者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
近年来,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中西结合治疗的意义中西结合治疗是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起来进行治疗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
中医药与西医药各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在调理人体内环境和提高人体抵抗力方面有独特的疗效,而西医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还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中西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中药治疗:中医药对于糖尿病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人体气血和阴阳,温补肾脏,修复受损的肾脏功能,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桑螵蛸、薏苡仁、黄芪等。
2. 西药治疗:西医药物在控制血糖、血压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合理使用降糖药、降压药等西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
3.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中医药在饮食调理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调理,达到治疗的目的。
4.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包括中药与西药的配伍应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地搭配中药与西药,提高治疗的效果。
根据临床研究报道,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显著改善症状:中西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浮肿等,减轻患者的痛苦。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足导致的高血糖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水平,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疾病的进展。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而现代西医药也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模式。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气、血、津液、阴阳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祛痰、清热、泻火、养阴、益气、健脾等,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气血调畅为治疗原则。
2. 西医理论基础西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胰岛素替代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是中西医理论的结合,既考虑了糖尿病的内因外因,又兼顾了病情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补气血、益阴清热、健脾化湿、和解毒热等。
充分发挥中药药材的多成分、多靶标特点,调动机体内部自身多系统协同作用,避免了长期应用单一治疗药物的弊端。
2. 针灸疗法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灸法、拔罐、耳穴等。
通过针刺等手法调和气血、益脾健脾、润肺养肺、活血化瘀,调整体内阴阳失衡,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3.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胰岛素替代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
采用糖尿病药物和胰岛素降低血糖,控制糖尿病发病。
结合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逐渐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和接受。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1. 中医药与西医药联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中医药与西医药联合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可能更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12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
治疗组采用西药联合健脾降糖汤治疗,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1%,对照组为84.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尿素氮、尿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蛋白糖尿病是由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表现的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中比例最高,占90%以上。
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伴胰岛素抵抗[1]。
常通过口服药物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
2012年1月~2015年12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64例糖尿病患者获得很好效果,总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49.6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
1. 2 诊断依据依据患者症状,行血糖、尿糖、尿蛋白、尿素氮以及血清肌酐等指标检查;患者空腹血糖8.5~26.3 mmol/L,平均血糖(14.8±1.36)mmol/L;餐后2 h血糖13.5~28.3 mmol/L,平均血糖(15.3±1.56)mmol/L;三酰甘油>1.94 mmol/L。
1. 3 方法治疗组采用西药联合健脾降糖汤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治疗。
1. 3. 1 西药疗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西药治疗,口服阿卡波糖片,50 mg/次,3次/d;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片,4 mg/次,2次/d;选择进餐过程中服用[1]。
1. 3. 2 中药疗法患者辨证为脾虚气弱型、脾阴不足型及脾肾双亏型三种证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研究主题: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摘要: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其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变得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和疗效,而西医药在控制病情和疾病进展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
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机理。
1. 研究问题及背景: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负担,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压力。
目前,西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治疗。
然而,长期使用西医药可能会导致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并且以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疗效。
因此,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案方法:2.1 研究类型: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传统西医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2.2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和不适宜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结合西医药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治疗。
传统西医治疗组采用常规的西医药治疗方法。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指标、生活质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传统西医治疗组患者的比较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 结论与讨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并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随机对照观察
2023-11-09CATALOGUE目录•引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未来展望•结论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具有多靶点、综合调节的特点,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的变化。
研究对象和分组研究对象糖尿病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
分组情况患者被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n=30)和对照组(n=30)。
02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与饮食、体质、情志等因素有关。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消渴病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为阴虚燥热,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多体重减轻等症状。
阴虚燥热中医学认为糖尿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与脾的运化功能和肾的蒸腾气化失常有关。
脏腑病变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胰岛素分泌不足代谢综合征病因多样性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病因有多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03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020103安全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和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01综合调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以综合调理患者的体质和脏腑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
02疗效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在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疗效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病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病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传统医学中,中医和西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单独应用中医或西医疗法的有效率并不高。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肝热、脾虚等因素引起的。
中药治疗糖尿病常采用清热解毒、养阴降火等方剂,如黄芩、知母对降糖作用显著。
与此同时,西医着重降低血糖浓度,减少胰岛素抵抗等途径治疗。
综合两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同时从病因和症状两方面进行干预,以更好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1. 中药治疗与西药结合:临床观察表明,将中药与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能够增强降糖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由于中药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可以减少西药剂量,减轻人们对药物的依赖性。
2. 针灸与西医治疗相结合: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针灸能够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及内分泌系统,改善胰岛功能,从而调控血糖的水平。
通过针灸与西医治疗相结合,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中西医糖尿病专家团队合作:采取中西医专家团队合作模式,相互协作、各尽其职,能够实现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中医专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中药配伍,西医专家则负责制定西药治疗方案。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高糖尿病治疗的疗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1. 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综合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疗法的优势,并取得显著的疗效。
通过中医的调理和西医的药物治疗相结合,能够控制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同,对治疗的需求也有所差异。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肾脏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比较严重的一种。
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的治疗方式,其疗效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与肯定。
中医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及饮食调理。
中药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患
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等目的,典型代表为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
在针灸治疗方面,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助于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内环境,对于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指标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饮食调理方面则
是通过合理地配置饮食,如能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以及低脂肪、低糖食品,有助
于控制病情。
西医治疗方面,主要包括对于高血压、血糖等需要控制的药物治疗,以及肾功能衰竭
需要进行透析等治疗。
西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药物可以更快地解除症状,同时透析等技术可
以有效去除体内的尿毒素,从而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西结合治疗的优势在于它综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既能够起到疾病的根本治疗作用,同时又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达到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的应用中,中西结合治疗已经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中西结合治疗不仅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症状,还能够对于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等
指标进行调节,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进一步控制病情的发展。
因此,中西结
合治疗在临床上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循证护理在糖尿病的应用分析
在临床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需要从患者及其家属中选择有关糖尿病预防,治疗和辅助治疗的健康知识,主要通过口头报告,座谈会或分发健康宣传材料,以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糖尿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糖尿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并发症和预后。另外,要向患者讲述血糖监测方法,注意事项,低血糖治疗(如:立即食用含糖食物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250ml)并采取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掌握合理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
1.2.1心理护理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的终身疾病,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并发症多,且病症反复发作,患者在长时间的病程中压力巨大,在社会、经济压力影响下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对临床治疗产生抵触厌恶情绪,出现治疗不依从现象,因此在临床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认知能力以及病情等因素给予针对性,并且具有个性化心理指导,注重沟通技巧,获得患者的信任,增加医患亲切感。了解患者的困惑,并向患者详细解答疑惑,引导患者努力克服心理障碍,从而树立起接受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研究中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糖尿病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男女性别比为1.2∶1;年龄41~72岁,平均(56.1±10.6)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4.6±1.0)年。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在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2中西医结合药物护理
对患者服药进行合理的控制,叮嘱患者严格执行医嘱的用药原则,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用药的时间、方式和注意事项,对患者讲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针对不良反应,尤其是低血糖,提醒患者外出时时刻பைடு நூலகம்上糖片及卡片,卡片上书写病患的姓名、年龄、疾病和服用药物以及家庭地址和联系方式。切忌随意增减药量药物,叮嘱患者可采取闹铃方式及时服药。合理控制药物服用剂量、服用时间是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基础。在西药的治疗下结合中医的辩证论治,该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引起。临床症状以“三多”为特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临床予以白虎汤加人参汤加减治疗,即白虎汤清胃热与人参益气健脾生津相伍,恰合仲景“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之中焦胃热气盛之病机,治以清热止渴,益气生津。结合辩证施治,若患者有出现阴虚便秘则加用增液汤;咽干渴甚者家用玉竹、花粉;脾虚湿盛加苍术;肺燥津亏甚者加麦冬,五倍子等对症支持治疗[3-4]。在服用降糖药物期间,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同时注意药物的配伍、用法。服用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水平、尿糖、FA、GHB等指标变化情况。在注射胰岛素时,必须严格执行胰岛素的用法、用量;注意更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都与上次注射部位保持2毫米的距离,避开皮肤感染处及皮下硬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2年
法国人Jam bon发现伤 寒患者在接受 磺胺类药物治 疗时发生严重 的低血糖反应
1955年
Fanke 和Fuch s在试验一 新型改良磺 胺药时,发 现该类药能 导致低血糖 反应
10
启示和思考
• 近年的糖尿病药物安全性事件带来的启示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控制性、随机分组、两组平行、双盲双 模拟活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
约有800例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
400例单用二甲双胍药物治疗三个月以上者 400例未用过任何降糖药物且非超重和非肥胖者 导入期:四周 饮食和运动指导 已经服用二甲双胍治疗组:二甲双胍剂量标准化(1500mg/日) 未用过任何降糖药物:标准生活方式干预 随机分组:即格列本脲组和消渴丸组,每组400例。
三、消渴丸在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优于二甲双胍
提示:中西药结合,取长补短,具有一定的组方优 势,在疗效上优于单一西药
目录
• • • • 消渴丸基本概况 主要特点及优势 与磺脲类及双胍类的几组比较 ―863‖循证医学研究项目介绍
•
衷心寄语
863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糖尿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 组 长:纪立农
消渴丸-格列本脲含量均匀度的保证
粉碎 制丸
细度均匀
大小均匀,表 面均一、内外 均一 受热均匀、湿 度均一 格列本脲喷洒 均匀、含量均 匀 自动化、高效 快速
干模 丸均 匀 格列 本脲 含量 均匀
干燥
包衣 包装
消渴丸 质量效 率双提 高
“类薄膜包衣”法
• 格列本脲与包衣料制成均匀的混悬液,在高速搅 拌情况下将包衣液均匀地喷洒在中药丸的表面;
5、天花粉 – 天花粉含有的5种聚糖均可降低正常 小鼠血中葡萄糖水平
6、五味子 – 五味子中a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样作用 7、玉米须 – 玉米须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 病变的保护作用
摘自《中国药典》以及文献报道
消渴丸的概况—单组份研究
(7)+1:格列本脲为
经典名药
1966年 格列本 脲开始 应用于 临床治 疗糖尿 病 2000年 至今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批准时间:2006年10月
863计划项目申请书
中一牌消渴丸循证医学研究
• 临床问题:消渴丸和格列本脲有何不同? • 科学问题:消渴丸和格列本脲疗效和安全性 有何不同? • 研究假设:消渴丸和格列本脲疗效和安全性相同 • 回答问题的方法:头对头临床试验
试验设计
•研究假设 与格列本脲相比,消渴丸的降糖效果和安全性相当 •非劣效设计 随机、双盲双模拟、前瞻性、阳性药(格列本脲)
Exon 9 Syn Allele frequency 5%
SNP位点分型
本研究共筛查了33个基因,筛选出47个可能与磺脲 类药物作用相关的位点。(包括药代动力学相关基因1个,药
效学相关基因1个,MODY基因7个,β细胞发育相关基因3个,β细 胞功能相关的2型糖尿病候选基因19个,其他2型糖尿病候选基因2 个)
消渴丸 西药国际标准 (内控标准)(Glyburide)
0.25mg/丸 2.5mg/片
80%-120%
90%-105%
90%-110%
消渴丸提高质量标准,入选2010版新药典
16
消渴丸—格列本脲含量均匀度标准
项目 消渴丸 消渴丸 西药国际标准 (药典标准) (内控标准) (Glyburide) 1.25mg/5丸 A+1.8S≦20 20% 2.5mg/片 A+1.8S≦20 20%
每10丸含2.5mg格列 本脲,国家最新GMP 认证的先进的现代 化生产技术确保含 量精准、均匀。 西药—降糖效果明显, 起效迅速 精细调节,以最合理剂 量控制血糖(每次3-10 丸,可逐丸调节); 有效防止低血糖
消渴丸入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消渴丸 (含格列本脲)
消渴丸入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一牌消渴丸与双胍类药物有效性比较
98.0% 71.40% 57.1%
192例 消渴丸组 双胍类药物组 63例
25.40%
显效率
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吴继良,消渴丸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12,5(6):18-19
综合评定
一、消渴丸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优于格列本脲
二、消渴丸在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优于格列喹酮
——药越新越好?
——路遥知马力!
• 罗格列酮 • 吡格列酮
消渴丸-所含格列本脲的含量及均匀度
每10丸含格列本脲2.5mg,已正式载入2010年新药典
尽管格列本脲的重量只占丸重1/1000,但格列本脲均 匀度已超出中国药典标准,达到西药国际控制标准 (化学药也含有很多其它辅料) 第1个增加西药含量均匀度检测指标的中西结合药物
消渴丸与格列本脲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
93.75% 81.19%
45.06% 19.80%
显效率 格列本脲 消渴丸
总有效率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时间:2001年3月~2002年3月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2):84-86.
筛选 2型糖尿病 候选基因位点
筛选 MODY基因 位点
筛选 β细胞发育相关 基因位点
其他基因 位点
CYP2C9基因编码区测序 筛选CYP2C9基因位点
基因分型以及和疗效关系的分析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除了年龄和HOMAβ外,纳入组和删除组临 床特征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CYP2C9基因测序(20例)
平行对照、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
试验中心
全国18家知名三级甲等医院参与 12家大型综合性医院 6家大型中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航天医院 北京煤炭总医院 第二炮兵总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含量均匀度测定 1.25mg/5丸
含量均匀度计算 A+1.8S≦25 公式
含量均匀度限度 药典标准 25%
无论是格列本脲含量,还是均匀度,都高于中国药典标准。
17
消渴丸概况——小结
• 消渴丸是按中医理论进行组方的创新性中 西复方制剂。 • 其中格列本脲的含量和均匀度达到西药国 际标准。
目录
• • • 消渴丸基本概况 主要特点及优势 与磺脲类及双胍类的几组比较
【成 份】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 、南五味子、 山药、格列本脲 (每10丸含2.5mg)
消渴丸的概况—功能与主治
【功能主治】滋肾养阴,益气生津。 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Ⅱ型糖尿病) 【症 状】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症见:
三多一少: 多饮、 多尿、多食、消瘦、 及其它症状:体倦乏力、眠差、腰痛等。
•
•
―863‖循证医学研究项目介绍
衷心寄语
消渴丸—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第一品牌
西药成分: 格列本脲有效降糖
中药成分: 延缓继发性失效 改善胰岛素抵抗 改善“三多一少”等症 状 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消渴丸特点
消渴丸优势
中西合璧双经典: 中药—双向调节,改善 中药成分—经典古方 三多一少等症状,防治 并发症; 玉泉散与消渴方; 西药成分—经典名药 格列本脲。
从上表可见,消渴丸所含格列本脲仅是格列本脲剂量范围的一半, 因此,在发挥同等降糖疗效的前提下,消渴丸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目录
• • • 消渴丸基本概况 主要特点及优势 与磺脲类及双胍类的几组比较
•
•
―863‖循证医学研究项目介绍
衷心寄语
消渴丸与格列本脲中医症候疗效的比较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制订糖尿病疗效判定标准 1、空腹血糖疗效 显效:治疗后空腹血糖<7.2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有效:治疗后空腹血糖<8.3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10%以上 无效:血糖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2、餐后2小时血糖疗效 显效:治疗后餐后2小时血糖<8.3mmol/L,或较治疗前下降30 %以上 有效:治疗后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较治疗前下降10% 以上 无效:血糖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消渴丸的概况—单组份研究
1、黄芪பைடு நூலகம்– 改善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并对 高血压有防治作用 – 葛根素改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 内皮纤溶功能 – 地黄寡糖灌胃对糖尿病大鼠有降糖作 用 – 山药对糖尿病肠病患者血糖及胃肠激 素具有调节作用
2、葛根
3、地黄
4、山药
摘自《中国药典》以及文献报道
消渴丸的概况—单组份研究
Exon 7 CYP2C9*3 Exon 9 Syn
Exon 2 G98V
Intron 7 IVS 7+38
Exon 2 G98V Allele frequency 5%
Exon 7 CYP2C9*3 Allele frequency 5%
Intron 7 IVS 7+38 Allele frequency 10%
格列 本脲
喷雾包衣加入 中药丸
包衣 辅料
消渴丸
采用类薄膜包衣技术加入格列本脲
•核心技术 ——首创格列本脲类包衣技术 ——引进全球最先进设备用于中药生产 ——国内首创,全球领先
全球最先进的意大利IMA公司imaHP/F150型高效包衣机
消渴丸—格列本脲含量标准
消渴丸 (药典标准)
0.25mg/丸
项目 标示量 含量限度 标准
研究方案
• 来源于消渴丸循证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