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讲课讲稿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30119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全文了解
【全文中心】本文经过写众人寻石兽这件事,告诉人们 许多现象旳发生往往有着复杂旳原因,我们不能想当然 地主观臆断。应该正确分析,详细综合地考虑,这么才 干得出正确结论。 【写作特色】(1)层层铺垫,使情节发展具有戏剧性。 (2)叙事简约,寓理于事,议论精辟。 (3)细节描写增长了文章旳趣味性。如讲学家旳“笑” 包括了讲学家对寺僧旳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 自恃博才旳心态,老河兵旳“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 学家自恃博才旳一种否定,也体现出老河兵旳自信。
讲学家旳“笑”是对寺僧旳嘲讽和自信,刻画出讲学 家自恃博学旳心态;老河兵旳“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 学家自恃博学旳一种否定,也体现出老河兵旳自信。
3.文意了解
(1)文中围绕寻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不同旳看法和措施? ①寺僧按习惯思维以为石兽会顺流而下;②讲学家以为“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③老河兵以为石兽 会向上游移动。
(2)在寻找石兽旳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 错误?为何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旳方法?
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主观臆断旳错误。寺僧和讲 学家只从主观经验出发,没有仔细地思索事物之间 旳关系,就盲目地下结论。而老河兵长久与河水打 交道,有较多旳实践经验,而且他能打破常规思维 ,仔细探讨事物之间旳内在联络,所以能得出正确 旳结论。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叙写讲学家分析石兽位置, 以为 到下游寻找石兽很荒唐)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叙写老河兵分析石兽位 置,应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石兽)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概括主题。
B卷:能力提升四、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②棹.数小舟: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渐沉渐深耳.:⑤尔辈不能究物理..:⑥二石兽并.沉焉:⑦阅.十余岁:⑧是.非木柿:⑨盖.石性坚重:⑩但.知其一:⑪求.石兽于水中:⑫转转不已.: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一词多义:之:①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众服为确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以为.顺流下矣:3、判断文言句式:①棹数小舟。
《河中石兽》初中课后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初中课后习题及答案引导语:《河中石兽》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下面是的《河中石兽》初中课后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学习,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wenxue) 。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 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 岁(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2)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3) 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4分)(1)阅.十余岁()(2)竟.不可得()(3)转转不已.()(4)据理臆断..()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写到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通过阅读选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4分)1.(4分)(1)经过,经历(2)终了,最后(3)停止(4)主观地判断2.(4分)(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3.(4分)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话僧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出门圮.于河()(2)求.二石兽于水中()(3)尔辈不能究.物理()(4)如是再啮.()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做出推断,所以结果是错误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5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5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个推断只适用于本文,并不适用于所有落入河中的石头。
因为判断河中失石的位置,应该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联系,如物体的质量、地面的质地、流水的冲击力以及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积累拓展三、背诵这篇课文。
点拨:可以结合人物的出场顺序和语言特点进行记忆背诵。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参考答案: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湮没无闻)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一老河兵闻.之……参考答案:1.追根究底;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24 河中石兽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4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1.了解本课相关常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1.诵诗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齐读一首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word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二、能力迁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含答案))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
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
二、内容概说。
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是故事的缘起,写寺庙门前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寺僧乘舟曳铁钯,寻之下游而不可得。
第二段是“讲学家”的观点,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当原地深求,众人以为高论。
第三段是“老河兵”的看法,认为水会“啮沙为坎穴”,石兽会不断倒向上游。
按照他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的河中找到了石兽。
第四段是作者的感慨,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引人深思。
三、字音字形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sù ) 臆( )断欤( )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临:2.干:3.山门:4.圮:5.并:6.阅:7.棹:8.设帐:9.究:10.物理:11.木柿:12.湮:13.颠:14.河兵:15.啮:16.坎穴:17.如:18.臆断:(二)通假字:(1)不亦颠乎(2)曳铁钯(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四)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阅十余岁(古义:;今义::)(3)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是非木杮(古义:;今义::)(5)如其言(古义:;今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为:(1)以为顺流下矣(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众服为确论(4)啮沙为坎穴(六)虚词用法。
于:(1)山门圮(pǐ)于河(2)求石兽于水中(3)湮(yān)于沙上(4)当求之于上流(5)必于石下迎水处(6)果得于数里外其:(1)其反激之力:(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之:(1)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其反激之力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渐沉渐深耳.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带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
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
2、臆断:主观判断。
3、柿:fèi,木片。
4、湮:yàn,沉落。
5、傎:diōn,同“癫”,疯。
6、啮:niè,啃咬。
7、坎穴:洞穴。
8、溯:从下游向上。
)。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篇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作家作品(7分)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
(32分)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今义()..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如其言。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6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复习+++课件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二、易错字填写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
)
数小舟,
,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
三、解读故事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僧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二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三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 里外
三、解读故事
3、通过这个故事,从这三个人物身上 得到怎样的启示?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 僧人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做 情要三思而后行。
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五、特殊句式
3求二石兽于水中
在水中寻找石兽
4当求之于上流。
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5求之下流 6求之地中
状语后置句
第三部分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铦①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其未驯也,絷 维②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己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 絷。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③起而捕之。比④家人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 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
踪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设馆教书
听说 顺流打捞石 你们这
兽这件事 些人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f杮èi ,岂能 为暴涨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生物,据传说它们居住在河流的深处,守护着水源的安宁和生态的平衡。
河中石兽习题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通过解题来了解和探索这些神秘生物的秘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河中石兽习题及其答案。
1. 问题:河中石兽的体型大小与其年龄有关,一只刚出生的石兽体积为1,每过一年,它的体积都会增加1。
现在有一只年龄为10岁的石兽,它的体积是多少?答案:由题可知,石兽每年体积增加1,所以10岁的石兽体积为10。
2. 问题:河中石兽的脚趾数目是一个奇数,且不超过10。
已知一只石兽的脚趾数目是其年龄的平方根,那么这只石兽的脚趾数目是多少?答案:根据题意,这只石兽的年龄为一个奇数,且不超过10。
我们可以列举出1到10的奇数,然后求平方根。
经过计算可知,这只石兽的脚趾数目为3。
3. 问题:河中石兽的眼睛颜色与其年龄有关,一只刚出生的石兽眼睛是红色的,每过两年,眼睛的颜色就会变化一次。
已知一只石兽的眼睛颜色是蓝色,那么它的年龄是多少?答案:由题可知,石兽每过两年眼睛颜色变化一次。
所以这只石兽的年龄必定是2的倍数。
我们可以列举出2的倍数,并根据题意判断眼睛颜色,直到找到眼睛颜色是蓝色的年龄。
经过计算可知,这只石兽的年龄为4岁。
通过以上习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河中石兽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它们的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脚趾数目与年龄的平方根有关,眼睛颜色每过两年变化一次。
这些规律让我们更加好奇和想要了解这些神秘生物的生活。
除了以上的习题,还有许多其他的河中石兽习题可以挑战我们的智力和逻辑思维。
通过解题,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这些习题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的世界。
总结一下,河中石兽习题是一种有趣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智力游戏,通过解题可以了解和探索河中石兽的特点和规律。
这些习题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河中石兽练习及答案ppt课件
MING XIAO KE TANG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MING XIAO KE TANG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材料中的铁牛等雕塑是在哪里发现的?《河中石兽》中的石兽又是在哪里发现 的?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 分)
A.一寺临.河干 B.竟.不可得
临.:高踞 竟:终了,最后
C.湮.于沙上
湮:埋没
D.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解析:A.临:靠近。)
MING XIAO KE TANG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MING XIAO KE TANG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 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 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习题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习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学者对河中石兽形成原因的研究,以及作者对此事的思考。
本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
但本文涉及一些古代学术观点,可能对学生理解全文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遇事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学术观点,理解作者的思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自主查找资料,提高阅读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课文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释,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学术观点,让学生了解古代学者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原文注释】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
】河干(gān)【干:岸边。
】,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
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
】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
】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盖:原来是。
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一、基础知识【重点词句】1.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 一词多义去——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2、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3、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4、为其来也。
(在)3.词性活用。
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汉字通假。
①“颠”同“癫”,疯。
②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注音:圮pĭ;曳yè;棹zhào;杮fèi;湮yān;溯sù。
6.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二、课文理解1.文章分层: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2.四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中心思想:⑴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⑵主题概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三、答疑解惑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因其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他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
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既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
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一、阅读理解。
(共6小题,共100分)(一)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15分)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3分)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
3.(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众服为确论。
4.(3分)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5.(3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_______(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5小题,共17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6.(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___________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___________7.(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