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最小公倍数》。

一、说教材

《最小公倍数》是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41页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为今后学生学习“通分、约分”打下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基础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基本技能目标: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个数的公倍数的概念,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通过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学生通过探索以后,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

教学准备是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生准备练习本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激思引探,教学新知;尝试应用,方法提炼;练习应用,总结梳理。

三、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我在教学开始,通过师生谈话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 小明一家游玩结束时的对话,小明的妈妈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那么在这8月份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学生相互议论后,男女同学分工合作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在这里我改变了教材中情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

这部分进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其中最小的一个:12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通过这样安排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紧接着我又通过图示法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公倍数的无限性和最小公倍数的特点,这样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体验让学生总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进行板书。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完成后揭示课题。

(三)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虽然学生知道了求最大公因数的算理、算法,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可类推出“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算法,但学生个体的类推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我设计了“尝试题”,为之提供主动构建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

尝试题: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在这里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列举法、小数翻倍法、大数翻倍法、短除法。

学生经过自学尝试,有的学会了算法,但讲不清算理;有的在算理算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均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为此,我抓住时机,对题目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进行精讲。先让同学们把12和18分解质因数,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教师板书其结果:

通过让学生观察板书,理解12和18相同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并讨论明确: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要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2和3)就可以了。所以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2×3×2×3=36。

接着学生讨论理解2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完成理解后,板书介绍短除式写法。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学中我一直把算理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线索,同时,把算法的多样化作为教学中的另外一个目标。从而深入研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并使短除法成为学生又一次知识的升华。

学生用短除法求出6和15的最小公倍数,做完后集体订正。让学生总结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四)练习应用,总结梳理: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受到锻炼,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填空:①A=2×3×5 B=3×5×7 A和B的最小公倍数为:( )

②A=2×2×5 B=( )×5×( ) A和B的最小公倍数为:2×2×5×7=140

2.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43页自主练习第1题

判断(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深化练习:

说一说下面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那些数的公倍数?

5、10、30

4.通过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体会?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此,在课尾通过以上设问,引导学生梳理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