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神

合集下载

论心不主神只藏神 - 长沙医学院

论心不主神只藏神 - 长沙医学院

Z 006年1Z 月第8卷第4期D ece mber.Z 006.VOl.8 NO.4湖北中医学院学报JOur nal Of ~ubei COll e g e Of TC M作者简介:张先锋(1984-> 男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生0论心不主神只藏神___与<中医基础理论>~心主神明 之说商榷张先锋(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Z 003级本科生 湖北武汉430065>关键词:心不主神;心藏神;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RZ Z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7X (Z 006>04-0039-0Z许多<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均认为心主神明 现代文献相关报道亦多主张心主神明观点 其实质是心主神0笔者认为该学说还有值得研究~商榷之处 包括内容和语言表达两方面01 <中医基础理论> 心主神明"学说<内经>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 深受古代政体官制的影响 为了突出心的重要性 称其为君主之官~ 五脏六腑之大主0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均认为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心藏神 但各教材对具体内容又有不同认识0如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认为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产生和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用[1 0何裕民主编<新编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即心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主管~调控作用[Z 0刘燕池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学说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0第一是整体观念0认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包括神志活动统属于五脏 是脏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0并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0第二 心为神志活动的主要场所0如<灵枢.本神>曰: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0第三 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0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 血气者 人之神也0心主血脉功能异常会导致神志病变[3 02心不主神"的理论依据Z .1 神与神明神藏于内 明显于外 合称神明0<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0"可见 在<内经>中神是不可知的 只有通过观察其外在表现即 明来认识神在体内存在和运行变化的状态 从而转向 象科学的整体揆度0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神有四种含义 第三种是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4 0有学者据此将生命力综合外在表现作为神来论述心主神明[5 0而笔者认为 人体脏腑经络~精气神等相互协调才有生命力综合外在表现 如观察人的面色 面色淡白无华多属血虚证 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 而神的面色表现有喜悦~厌恶~憎恨等0所以该教材关于神的第三种含义是错误的0而心主神明中的 神明当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脑神运动变化产生的0Z .Z 心为元神总府!脑为元神分府元神即先天之神0<灵枢.天年>曰: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为人0"<灵枢.大惑>曰:心者 神之舍也0"说明生命的原始特征是元神舍于心 可称为 心为元神之总府0<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0"说明神是藏于心而分舍于五脏的0人寤时 神由五脏运行至全身 并比较集中地聚于脑0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头者精明之府0"<金匮玉函经>曰: 头者 身之元首 人神所注0"<普济方>曰:头者 诸阳之会 上丹产于泥丸宫 百神所集0"<太素>曰:头者 心神所注0"等均说明了这一点0李时珍提出 脑为元神之府 笔者认为更精确的表述应为 脑为元神之分府0Z .3 思维意识活动产生的机理王清任<医林改错>曰: 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0"现代脑科学表明 记忆~感知等高级活动有相应的脑功能定位 如语言中枢~听力中枢等分部 与<黄庭经>中的脑九宫九神系统很相似0说明意识思维活动的产生是脑九宫九神运行并相互配合的结果 是脑神与脑合作产生的 不可以认为是大脑产生的0王米渠教授认为: 元神与识神的关系是密切的 难以分清0元神禀赋于父母 识神由后天学习逐步建立0元神有如画纸 识神有如画纸上的图形0当画家在纸上画出图画后 人们所注意的是图形而忽略画纸的载体 于是画纸就淹没于图形之下0元神比喻为画纸 但非空白的画纸 它蕴藏着遗传信息0识神只是电脑操作员 将要处理的资料输入 发挥运算力量的是软件[60笔者认为识神只不过是脑神运动变化的结果 表明脑元神存在状态及性质 现代中医学认为的识神实质是脑元神0王教授还指出: 元神虽为先天之神 但常受识神影响0识神对事物有所思有所虑 之后即可将结果储存于元神0元神可将识神所获得的信息分门别类储藏 这种储藏随元神潜在能力的作用而一丝不苟地处理 哪怕是识神一闪而过的念头 它也将之存于元神中0"笔者认为 这就是张锡纯认为 识神藏于心 有思有虑的原因0<说文解字>认为思是一个会意字 上面是 囟(头>的象形 下面是心的象形0笔者认为人在思考问题即处于意识状态时 潜意识层即心元神的各种资料即信息注入于脑 如<说文通训定声>曰: 思者 心神通于脑0"此时脑元神已储存一定量信息 外界信.93.湖北中医学院学报Z006年第8卷第4期息传入于脑时外信息与内信息经过复杂整合~处理产生新的结果并将它储存于心元神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说文解字注>释思曰: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也如丝相贯形象地说明信息储存过程如此神气往返于脑心之间不止故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的任应指储存信息Z.4心与神的功用辨别中医学的心首先起源于先秦医家对人体的粗略解剖探索是肉眼直视下的形态学的概念<灵枢-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论虚里曰: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难经-三十二难>曰:心肺独居膈上后世医家对心有进一步认识张景岳<类经图翼>曰: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共四系以通五脏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这些论述都属于中医脏象中脏的范畴由于古人无法用粗略所见的心来解释人体相关生理现象和复杂病证从而不可避免地转向象科学的整体揆度所谓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通过对象的观察可推测~意想出心的气化运动状态即功能态的心从结构实体态的心演绎成功能态的心说明中医揆度疾病的方法论与西医迥然相背内省式直觉思维模式将一个外在的客体心摄入内在的心悟之本体直觉的心印将主客对立的两个信息进行主客交流式的包容体悟医者意也意是一种一元论知范式这样原本一个可触可摸可视的心由于内省式的思辩摄入主客交浑如一逐渐趋向形上虚体功能态上升为意之心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演绎心的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藏神值得指出的是心主血脉不是解剖学的结论而是在解剖学基础上上升到功能态得到的结论所以中医学的心是介于形体解剖结构态和功能态之间的一个非虚非实~位于里~在上焦的脏的概念思维意识活动是脑神运动变化产生的而非心或五脏主宰有按意念绝对支配被主宰者之意而心无思维能力从这一点就可否定心主宰神的说法王米渠教授认为:元神是随遗传而来处于先天状态下有自我主宰之能和自调之力6I笔者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调节是外因~内因等复杂因素作用下心神的自身平衡调节现代心理学在这方面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此不作论述所以心调控思维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由于心中有神所以心才能主宰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4I刘燕池主编<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统属于五脏是脏腑生理功能的表现3I笔者认为心是介于形体态和功能态之间的脏的概念其生理功能是与其他四脏平等的与其它四脏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生命活动而这一切都在神的主持~调控下完成的Z.5心不主神只藏神心主神明学说一般认为起源于<内经>但<内经>中只论述心藏神并无心主神明这方面表达如<灵枢-大惑>曰:心者神之舍<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心的地位之高是与心藏神分不开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主不明则是十二官危显然十二官包括心主是神心主神明即心藏神的说法是逻辑上的错误五脏均藏神难道我们可以说五脏均主神么?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那么脑主神明又有何错?这样引申下去一个细胞都可主神此外神必须得到五脏精气濡养才能发挥功用但神不是五脏精气所生是先天与身而来后天依赖气血等濡养不断化生才能发挥功用打个比方人是禀父母先天之精而生后天赖水谷以生存我们不能说水谷主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是神志活动的保证二者病变会影响到神出现神志病变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但不是谁主谁的关系如若心主神明那么神明病变当责于心而大量事实却否定了这点<灵枢-本神>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显然狂妄不精与心关系不大郁病~老年痴呆~中风~脑震荡后遗症等出现神志病变的脏腑病机并不是以心为主此外人体脏腑~气血~阴阳~营卫~情志等病变都会影响到神可以这样说在人体内除神以外所有部分都与神有关系病变时都会影响到神只不过心与神关系比较密切~特殊罢了但不可以说心主神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一个系统就是一个整体部分与部分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通过相互协调在客观尺度上构成结构~运动~信息~时空四大要素系统各大要素又包含着多个层次和众多小要素的重叠与交叉层次就是系统在结构~运动~信息~时空中的级别结构和梯度功能等8I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等共同构成形体结构;气化运动发挥生理功用构成功能结构;神负责接受~传递~加工~处理~发布信息等任务构成信息结构此三要素存在且运动不息完成生命活动构成时空结构各大要素又包含诸多层次如心主血脉~肾主骨等主即主持~统领之意信息与其他三要素间不是谁主宰谁或谁主持谁的关系信息有一定独立性参考文献!1I张珍玉.中医学基础M I.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371-7Z.Z I何裕民刘文龙.新编中医基础理论M I.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Z6-Z7.3I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M I.北京:科学出版社Z00Z.38.4I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 I.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5I王黎.心主神明之我见J I.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Z003 (43:3Z4-3Z6.6I王米渠.气功中的元神与识神J I.气功1999(93:388-390.7I张培林王学彦张雅春等.自然辩证法概论M I.北京:科学出版社Z000.Z07-Z08."收稿日期!2006-06-13编辑!林飞#-04-论心不主神只藏神——与《中医基础理论》"心主神明"之说商榷作者:张先锋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湖北,武汉,430065刊名:湖北中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06,8(4)1.张珍玉中医学基础 19942.何裕民;刘文龙新编中医基础理论 19963.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 20024.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 19945.王黎心主神明之我见[期刊论文]-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04)6.王米渠气功中的元神与识神 1999(09)7.张培林;王学彦;张雅春自然辩证法概论 20001.章增加论"心神"为狭义之神——兼与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商榷[期刊论文]-中医药通报2011,10(1)2.徐鑫.张国骏.焦锟.Xu Xin.Zhang Guojun.Jiao Kun从心肾关系浅谈仲景医学体系的"对偶统一"[期刊论文]-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1)3.张登本诠释心之窍与心藏神[期刊论文]-河南中医2005,25(1)4.楼益平.Lou Yiping浅谈对"心主神明"的认识[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11,46(5)5.杨利.严月娥.刘振杰"相火"刍议[期刊论文]-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3)6.张世筠从心论治抑郁症49例[期刊论文]-天津中医药2005,22(4)7.张媛媛.张国霞.ZHANG Yuan-yuan.ZHANG Guo-xia神与脏腑关系研究概述[期刊论文]-江西中医药2010,41(9)8.赵喜心主神明论[期刊论文]-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3)9.蓝肇熙.高虹心脾关系辨析[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6,24(7)10.顾卫研究心主神明理论的临证意义[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2004,22(3)本文链接:/Periodical_hbzyxyxb200604018.aspx。

中医护理学1藏象概述、心

中医护理学1藏象概述、心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 舌色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面 唇 青 紫
面唇舌晦暗(灰黑)
心藏神的概念 (一)神的含义 (二)心主藏神的含义
神的含义
(1)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2)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等活动功能
心藏神的含义
化生和贮藏精气 “满而不能实”
受盛和传化水谷 “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形态似脏
贮藏精气 功能似腑
第一节 脏腑
• 一、五脏 • 二、腑 • 三、奇恒之府 •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藏象学
心 肺 肝 脾

五脏 系统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1.血汗同源 2.心神与汗液的关系
心阴虚则盗汗
心气虚则自汗
心系统小结
主血脉 主藏神
在体合脉 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在志为喜 在窍为舌
面色红润
此图为健康人 图,面色红润 滋润有光泽。 提示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脉 道通利,心功 能良好。
心气虚则面色恍白 晦滞
心血虚则面色苍白
心脉瘀阻 面色晦暗
心在窍为舌
含义:舌为心之外候,心有变化,舌能很快地发生反应。
心经的别络、经筋上系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 生理意义
故见舌质红润,运动自如,味觉正常,语言流利。
心在体合脉
含义:心与脉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
脉为血府——运输血液,约束和促进血液循环。 生理意义
心主血脉——心气为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
心其华在面

中医的心是什么概念

中医的心是什么概念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及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及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及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心
Page 22
(二)生理特性
主通明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与夏气相应
Page 23
1.主通明
通,通畅。明,清明。 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主要体现在 1)显明可见,心之华在面; 2)心生智慧,明察宇宙万物; 3)心明则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Page 24
2.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五行属火; 为阳中之太阳; 于自然界夏气相应。
神能驭气,以调控和主宰脏腑的功能。 心 藏 神 驭 气 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
Page 16
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
整体联系 神志活动统属于五脏。如《素问》:心藏神,肺藏魄,肝 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心为神志活动的主要场所 《灵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接受、担任之意。心可以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信息并 作出反应,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Page 35
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 是指裹护在心脏外面的包膜。 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 ,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 络亦称之为脏。
Page 36
在生理上,心包络具有保护心脏的功能。 在病理上,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 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心神病变,且多属热证 、实证。 如:外感热病中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等神 志异常的病理变化,称为“热入心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 胸腔偏左,横膈之上, 肺之下,外有心包络裹 护,内有孔窍相通。
心五行属火,为“阳 中之阳”。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 焉
Page 2

生 理 功 能
心主血脉 心藏神
Page 3
1.心主血脉

中医医話之五脏君主——心

中医医話之五脏君主——心

中医医話之五脏君主——心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

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

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常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心脏搏动过快而无力,或心阳不足,心脏搏动迟缓而无力,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

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主要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与脉。

”清·唐宗海《血证论》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

”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

若心火虚衰,可致血液化生障碍。

(2)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

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浅谈“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浅谈“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浅谈“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摘要:通过对心主血脉和藏神功能的分析,揭示了心为“生之本,神之变”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心主血脉;心藏神;心阳“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出自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

处,即居处之意,故全句理解为: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

1 心主血脉《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

主,即主宰、主司之义,故全句合而言之,即指心气具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1]。

分而言之,即指心能主司一身之血和一身之脉。

其中主血的功能一方面体现在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心能化赤生血。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云:诸血者,皆属于心。

由于血液循环于全身,对脏腑、皮肉、筋骨、神志均能起到滋润的作用,所以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而心通过对这一生命的根本物质的调控,统帅着其它五脏六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其主脉的功能也包含了两方面,从结构上而言,心局胸腔,与脉相通;从功能上而言,心阳与心阴协调共济,使脉管舒缩,从而保证了血流的畅通。

总而言之,心与血脉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只有心气充足,心阴阳气血充沛,才能使百脉通畅,人体面色红润而光泽,脉搏均匀和缓,否则就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心悸、胸前区憋闷疼痛、面色无华、舌淡或有瘀斑等。

2 心藏神《灵枢·大惑论》曰:心者,神之舍也。

此处所言之神,既包括了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也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狭义之神。

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即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心神通过驾驭和协调各脏腑之气从而实现了对各脏腑功能的调控作用,因此心神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再论此处狭义之神,早在《灵枢·本神》就提出“所以任物者为之心”,可见,心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做出反应,进行心理、意识、思维活动的脏器。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摘要】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从发生学角度探析了“心主神明”的理论由来,指出“神明之心”应为功能之心,“心主神明”这一认识的获取是在古代哲学“心灵论”和取象思维影响下,以文字学为依据,经由表及里观察与医疗验证而来,中医神明之争不存在争论焦点。

【关键词】心主神明发生学理论研究“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是心的主要功能之一,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现就“心主神明”认识的获取作一探析,以冀正确理解其确切涵义。

1 “心主神明”的涵义心是个象形字,本义为解剖的心脏,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之“心”当为解剖之心。

然“神明之心”应为功能之心。

中医学“神”的概念,吸收了古代哲学关于“神”为宇宙万物变化的主宰和规律的认识,构建了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

广义之“神”是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和调控者;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

“心主神明”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睡眠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2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中医学将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和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调控均归属于“心”所统管,“心主神明”这一理论的由来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古代哲学的思辨、文字学的渗透、由表及里的观察和医疗实践的验证等有关。

古代哲学“心灵论”的影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心主神明”理论也不例外。

关于“心为神之宅,神为心之用”的论述,在古代哲学的诸多论述中均可见到。

远在春秋时代,古代哲学家就对产生意识、思维活动的器官进行探索,进而形成“心灵论”。

如《论语·为政》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荀子·解蔽》言:“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2];《荀子·天论》则曰:“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2]。

中医 心藏神

中医 心藏神

中医学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认为外在官窍的 功能活动与内在脏腑密切相关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脏)
LOGO





( 孔窍)
LOGO
望“舌”,“察”判断病况
(一)望舌可测知心脏病变。 (二)察舌能知脏腑病变
LOGO
三、心 --其华在表
“华”,有荣华外露之意。心 主全身的血脉,由于血脉循行周身, 人的血气是否充盈,可以在望诊面 色时看出来(见《素问· 六节脏象 论》)。
由于心主血脉而部于表,而表面的血脉比 较丰富,可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实为人 体之华表,故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 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表现出来故曰心“其 华在面”。 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而有 光泽;若心气不足,血脉亏虚,则面色无 华、淡白或晦滞;再如心火亢盛,则面色 红赤;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等。
LOGO
其华在面是指面部肌肤赖气血 以养,气血充盛、和调是保证面部 红润光泽的基础.
“心部于表”是与“肾治于里” 相对而言的,将心之气血阴阳布散于 表,从而使心与皮表的关系密切相 关,这种功能是建立在心藏神、心 主血脉的功能基础之上。
LOGO
《素问· 至真大要论》概括为:“诸 痛痒疮,皆属于心。”
LOGO

一、心的生理功能
LOGO
二、心与体窍志液等的关系
LOGO
(一)心的生理功能
LOGO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 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血脉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 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 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依赖于心气的推动。
血肉之心,实体心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藏神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藏神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

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57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57

原文: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

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脏所主。

翻译:五脏克贼之邪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夏天见到冬
天的石脉,是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

这就是所谓的五邪脉。

其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症。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如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

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脏应春,端直而长,脉像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像钩;脾旺于长夏,其脉弱,随长夏而更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像毛;肾脉应冬,其脉沉坚像石。

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了解你的五脏(1)

了解你的五脏(1)

舌有瘀斑
舌尖深红
口舌生疮
舌红
2、藏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一)心藏神理论的形成背景 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心字的创立与构造
肺失宣降
失于宣散
失于肃降
无汗,皮肤水肿
小便不利,水肿
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
3、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 病理:肺气壅塞→血脉瘀滞→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
五脏与自然环境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

奇恒之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
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脉管通畅
心气 充沛
血液充盈
A.
B.
C.
血脉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1.面色红润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心藏神名词解释

心藏神名词解释

心藏神名词解释
心藏神:指人在心里面存储自身的灵性,这种灵性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安宁。

心藏神是一种信仰,它通过意识的形式,来帮助人们获得内心平静、洞察力和力量。

心藏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教,其精神学基础基于十法宝典的佛教理念,在这里,把宇宙视为一个神灵的存在。

根据这个理论,每个人都有一个神灵存在于内心,这个神灵称为心藏神。

西方神油精神学也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神灵存在于内心中,它会根据外界的变化而变化,以及人们的决定而改变。

心藏神给了人们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人们识别未来的可能性,并且帮助人们在有困难的时候找到帮助。

心藏神可以指导人们去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它对人们有正面的影响和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建立起与心藏神的联系,并获得内在的力量与洞察力。

心藏神也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

有时候,一个人会感到焦虑、恐惧或烦躁,此时,心藏神就可以安抚这种情绪,帮助他们保持平和的心态,神灵的明智与智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且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安宁。

心藏神也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潜能。

有时候,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人们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能力,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梦想。

心藏神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并发现自己的潜能,使他们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继续前进。

总之,心藏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仰,它可以为人们带来内心的宁静、洞察力和力量,也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希望大家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去接纳它,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幸福,去做一个拥有内心宁静和美好的人。

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精选文档】

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精选文档】

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神志,又称神明、精神。

志为情志,亦属于神的范畴。

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观点,认为神的含义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即中医学中狭义的神。

人的神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忧、恐)两个方面。

五神与五脏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

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属于脑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

中医学将其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总统于心.(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

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故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气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

”“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类经·脏象类》)。

(2)肺藏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

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

故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脏象类》)。

魄与生俱来,“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为先天所获得,而藏于肺。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肺藏气,气舍魄"(《灵枢·本神》)。

故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

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故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灵枢·本神》)。

(3)肝藏魂: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随神往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一是指梦幻活动。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

.
8
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盖,即伞。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 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 外邪的作用。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 脏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 盖。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 侵的特性。娇是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 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 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 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 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故称娇脏。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 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 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 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
18
(5)调节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 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 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 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 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代谢的 通道。三焦这种司决渎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肺、脾、肾等 调节水液功能的综合。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 气治,水道通利,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由此可 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 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
.
12
脾的生理功能
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 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 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 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 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 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 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 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 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 (《医碥·血》)。

中医基础理论 5-藏象-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 5-藏象-五脏

二、脏腑的分类
脏 腑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五 藏
六 府
化生贮藏精气; 实体性脏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受盛传化水谷; 中空性脏器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藏精汁
奇恒之腑 中空性脏器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 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也。”
究其实质,当为:五脏藏精气而兼 泻,但不可外泄、妄泄;六腑传化物(水 谷)而兼藏,但不可久藏。五脏可被精气 充满,但不可被水谷充填;六腑可被水谷 充实,但不可被精气充满。
(二)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 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 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重宏观思维(轻微观研究) 重功能联系(轻结构探索) 重外象推测(轻内脏实质) 重整体联系(轻局部差异)
“象”,是这五藏的生理现象、病理征象及 外在物象,其涵义有三: 一是指脏腑的解剖形象;
二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现象、病理征象;
三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 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 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五脏 藏─具有不同活动 ─ 六腑 规律的内脏 奇恒之腑
(二)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体——脉——其华在面;脉为血府
手少阴心经别络通舌
心在
窍——舌—
心行血以濡养舌体 舌功能与心主神相关
液——汗——“阳加于阴谓之汗” 志——喜,“喜则气缓”(涣散)
二、 肺
位臵: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为 “华盖”。
形态:肺叶白莹,虚如蜂窠。 外应:胸膺

中医说五脏

中医说五脏

中医说五脏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其中,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它们如同人体的五大支柱,支撑着生命的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位居人体最高,主血脉、主神志。

心藏神,心主血脉,心脉畅通,则血脉流畅,精神充沛。

心主神志,心神安宁,则精神愉悦,思维敏捷。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肝,名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

肝藏魂,肝主疏泄,肝气畅达,则情志舒畅,气血调和。

肝藏血,肝血充足,则筋骨强健,血脉通畅。

古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脾,被誉为“仓廪之官”,主运化、统血。

脾藏意,脾主运化,脾脏健运,则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气血充足。

脾统血,脾脏固摄,则血液循行有序,不致外溢。

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

肺藏魄,肺主气,肺气充足,则呼吸均匀,气息顺畅。

肺司呼吸,肺脏调匀,则皮肤润泽,毛发荣养。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肾,誉为“作强之官”,主水、藏精。

肾藏志,肾主水,肾脏健康,则水液代谢正常,体液平衡。

肾藏精,肾精充足,则筋骨强健,生殖旺盛。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五脏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心肝相生,心火可以温暖肝木,肝木可以疏泄心火;脾肺相生,脾土可以生肺金,肺金可以生肾水;肝肾相生,肝木可以生肾水,肾水可以生肝木;心肾相交,心火可以下交肾水,肾水可以上济心火。

然而,五脏亦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心火过旺,可以克制肝木,导致肝气郁结;肝木过旺,可以克制脾土,导致脾虚湿盛;脾土过旺,可以克制肺金,导致肺气郁闭;肺金过旺,可以克制肾水,导致肾水不足。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往往注重调理五脏,使它们恢复平衡状态。

如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滋阴降火、补肾壮腰等,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对中医心藏神理论的构建有和思考

对中医心藏神理论的构建有和思考

对中医心藏神理论的构建有和思考心藏神就是指心藏之神。

,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莫过于人的心理活动。

它是人类自有史以来就企图解开的奥秘之一。

古今中外的学者由于学术观点不同而长期争论不休,其焦点在于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哪个。

“人的心理是在周围现实的作用下由脑产生的”。

这已被现代科学所充分证明,是不容置疑的。

而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和感觉的器官是心脏,而脑的工作只在于使出自心脏的血液冷静一点而已。

”则不免失之偏颇。

可是,由此旁及便对中医“心藏神”的理论发生怀疑,以至提出种种非议,就不能不说是一大误解。

夏养心 心藏神

夏养心 心藏神

夏养心心藏神
张会永
【期刊名称】《乐活老年》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老祖宗将人体的重要脏器分为五脏六腑,并赋予
不同的功能。

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六腑分别为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五脏六腑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关联的。

人体的皮、肉、筋、骨、脉,耳、目、口、鼻、咽等,都与五脏六腑相连,并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了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脏精系统。

五脏六腑还与四时相应,受自然界风、寒、署、湿、燥、火的影响,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常常通过人体的形体、五官七窍反映于外。

这种天人相应,从整体观、系统论认识脏腑的学说,在中医学中称为脏象学说。

脏指的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的是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在外的表现。

由此可见,中医的脏腑已经远远脱离了解剖学的概念。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张会永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2.3
【相关文献】
1.《五藏山经》神形祀法材料源或自夏少康中兴所制方国地理图——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山海经》神形祀法材料所反映的时代 [J], 付希亮
2.从中医“心”的发生学看“心主藏神” [J], 李思闻;杨凤珍
3.肝不藏魂型与心不藏神型失眠症的PSQI差异比较 [J], 张莉;张星平;陈俊逾;肖春霞;郭晓航;边颖汉
4.诠释心之窍与心藏神 [J], 张登本
5.“心藏神”与以“神”命名的腧穴考释 [J], 吴斌;魏建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定俗成:东方、西方;语言、文字、文学(宋词) 约定俗成:东方、西方;语言、文字、文学(宋词)
藏象心藏象心-心藏神
2.古代政官体制的影响: 心为君主之官 古代政官体制的影响: 古代政官体制的影响 3.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方法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方法 “血者,神气也”,“心主一身之血脉”; 方法:司外揣内、由表 血者,神气也” 心主一身之血脉” 方法:司外揣内、 及里 病理生理学 中医所谓的
心主宰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狂躁谵语;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 狂躁谵语;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 嗜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嗜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高热神昏
神昏(撮空理线)
藏象心藏象心-心藏神
三、治疗方面 治疗方面 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养心血、清心火、 治 法: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养心血、清心火、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祛痰开窍

解剖学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哲学思辩
归类标记
心藏神:中医将现代医学中脑的功能归属于心, 心藏神:中医将现代医学中脑的功能归属于心,而分 属于五脏。 属于五脏。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调节是以心脑为 主的,多脏腑相互协调的共同作用。 主的,多脏腑相互协调的共同作用。
藏象心藏象心-心藏神
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清心开窍 清宫汤、清营汤、 清宫汤、清营汤、 安宫牛黄丸
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 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 热病神昏、 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
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功能异常
藏象心藏象心-心藏神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 危” 肝风挟痰上蒙心窍
痫病大发作 (癫痫) 癫痫) Nhomakorabea心藏神 功能失调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心)
四肢抽搐 (肝)
口吐涎沫 (脾)
口中如作 猪羊叫声 (肺)
二便失禁 (肾)
藏象心藏象心-心藏神
藏象心藏象心 心藏神
心藏神理论的形成背景
1.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思” 的创立与构造
楷书 囟 大脑) (大脑) 心 田


《说文解字》:“从囟至心如思相贯不绝” 说文解字》 从囟至心如思相贯不绝” 哲学著作 五行学说的构架
3000多年前西周青铜 多年前西周青铜 散氏盘”铭文有“ 器“散氏盘”铭文有“散 氏心藏” 氏心藏”,中有金文的 “心”
心主宰人体的精 神意识思维活动
藏象心藏象心-心藏神
心藏神功能正常 二、病理方面
心本身阴阳气血失调、 心本身阴阳气血失调、 火热、痰饮、 火热、痰饮、瘀血等 病理因素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心藏神功能失调
主宰脏腑形窍功能失调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藏象心藏象心 心藏神
神的含义: 神的含义:
一、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即广义的神。 二、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即广义的神。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狭义的神。 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狭义的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 心藏神—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 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一、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主宰五脏六腑、 心主宰五脏六腑 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 素问.灵兰秘典论》 主明则下安”
2.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 心接受外界刺激 任物者谓之心” “任物者谓之心” 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五志唯心所使也” “五志唯心所使也”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兼该意志” 兼该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