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科学发展

合集下载

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优先出版

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优先出版

收稿日期:2016-02-26作者简介:张瑾(1982-),女,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欧美近现代科技、文化史研究。

第18卷第2期2016年03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I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8No.2Mar.,2016·文学与文化研究·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张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地域、文化、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方式和进程大不相同。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难题”被很多学者热烈讨论过。

中国明清时期的封建政治制度对科技发展缺乏推动力,经济与科学关系不够紧密,社会各方面因素不够包容来接受新事物以及传统文化保守和不够开放进取,让原本在古代远远领先的中国科学固步自封,最终在近代被西方科学超越。

关键词:中西比较;科技;差异;成因中图分类号:C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2-0074-06纵观世界历史,16世纪以来,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欧洲中世纪以后到近代这段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清时期的四百年中,中西科技发展的脚步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面对这一现象,科学史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为人熟知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一系列问题,也称“李约瑟难题”,那就是:中国人的智力与欧洲人相同,伽利略、牛顿等伟大人物为什么在欧洲出现而不是在中国为什么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15世纪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后来却被赶上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尖锐而切中要害的。

此后的中外学者一直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解释。

他们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本身以及中国的哲学观、自然观中寻找答案。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作者:张文星来源:发布时间:2008-06-23大中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行的,在政治国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它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科技发展进程的比较一、古希腊、罗马科技发展先声夺人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古希腊、罗马。

中国自北京人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开始,标志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创造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科技有所发展。

我国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音乐方面的全套编钟;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状态的几何、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独领风骚,它们的科学技术登上了西方古典时代的顶峰。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独占鳌头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古代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古代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古代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同时科学技术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愈来愈先进。

中西方由于地理与通讯困难的问题而造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中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也因长期以来文化或其他原因而不尽相同,通过阅读课本,我做出以下分析:●古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1.善于汲取有营养价值的科学文化以古希腊的科学技术为例,古希腊人通过游学来汲取学习其他民族的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并且不断消化其从外汲取的文化,将其不断传播,也就是说,古希腊人采纳的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但同时,课本也在此举出反例即罗马人只是善于继承与吸收先进文化,而未能消化升华科学文化从而将其发扬光大。

2.在理性思考下归纳总结自然本质同样,以古希腊为例,古希腊人将从外源搜集到的事实资料另加上一些事实资料,并且,对它们加以理性的哲学思考考察,由此得到以笼统的直观为基础经过理性思考而建立起来的自然观。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对自然不是光靠观察和实验的学科学研究结论的一次归纳自然本质的做法。

正是古希腊人第一次在理性思考些归纳自然本质,从而开创了科学精神中最最基本要素。

3.逐步确立科学方法及其应用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希腊的科学思想具有很强的数学倾向,由此希腊人对处理数学与力学的方法做出了完全独创的贡献。

4.形式理论化形式逻辑建立逻辑学知识的前提首先是真,要从知识中得出具有必然性的结论需进行逻辑的论证,因此,建立逻辑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逻辑学使得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开始科学独立发展的历史。

于是,再次归纳以上四点,我得出:西方的科技的发展就是通过一代代善于思考的人们的吸收、发展、消化优秀良好的科学文化,不断例证思考,不断细化科学探索方法的努力下,将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使其形成很多独立科学进行专门研究的发展过程。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1.独立创造众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科学成果区别于古希腊的从河流文明古国学得的科学技术的特点,古代中国靠自己的力量在各个领域创造数量多且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而这些科技成果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是不容小觑的。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作者:张文星来源:发布时间:2008-06-23大中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行的,在政治国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它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科技发展进程的比较一、古希腊、罗马科技发展先声夺人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古希腊、罗马。

中国自北京人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开始,标志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创造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科技有所发展。

我国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音乐方面的全套编钟;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状态的几何、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独领风骚,它们的科学技术登上了西方古典时代的顶峰。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独占鳌头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古代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古代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古代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小教5班100121654 李焕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1、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例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术等在世界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且对全世界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例如再我国古代经济常胜的汉唐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

3、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4、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中国古代史一个农业大国,这就从侧面推动了有关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5、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官员一直都是社会的高层,对于其的某些需求或者要求,通过逐层的下放命令,到了基层之后,为了满足其需求,经常需要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从而起到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6、适合封建政治观念需要的科学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得以延续。

7、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8、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古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1、古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源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后来古希腊和古罗马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带头人,直至现在起成就仍有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不低于古代中国。

2、善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例如古罗马,古罗马的很多科学文化都是从古希腊的科学文化中得来的,在经过自己的加工形成自己的科学文化中的一部分。

3、古代西方善于运用理性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这其中尤以古希腊为最,在希腊人看来,自然界不仅是有别于人的东西,也不仅是有规律、有秩序的,更重要的是其规律和秩序可以为人把握,另外自然哲学也是在古希腊产生的,自然哲学本来就是经过理性思考而建立起来的自然观,从而可以看出古希腊对于运用理性的方法来研究自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之异路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之异路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之异路梁漱溟认为,中西“两方比较,处处是科学与手艺”对待。

我认为这个结论是比较准确的描述了表象,但又是对本质的不确结论。

中国的手艺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隐藏了科学的发展,但并非所有的手艺都能替代科学。

中国也有显存的科学发展和成果。

本文将比较一下中西方在科学发展上的异同。

一、天文学的发展二、医学的发展三、数学的发展(暂时未作详尽的描述,暂略。

下面陈述一下比较的结论)总之,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那就是为民生的发展,仍然如梁漱溟先生所总结的是指向“身内”的。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个趋向呢?一切都是哲学。

哲学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这个基础就是:人是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基础,人是一切认识的起点,这个主体不存在,那就相当于世界不存在了——对于这个认识的主体来说,世界毫无意义了。

以此为基础,中国人认识到,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类自身,所以一切科学的起点都是人类自己,失去了人类,那么科学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在中国,一切自然科学为人服务,为人的生活服务。

这样的结果就是,科学成为人们生活的附庸,与生活无关的就不去关注和研究,于是,在中国,科学成为“手艺”。

西方世界的哲学基础与中国异趣。

他们的哲学起点未曾思考或者未曾有过类似的结论。

他们认为人类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于是又努力地试图征服自然,去征服身外的世界。

所以,人与物都是他们探索研究的客体。

这样,当然就容易衍生出许多为未知的探索,如,人是什么?人类跟世界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万物的特点与世界运行的规律是什么?等等。

(在人类起源的古老传说的中西方差异上,足可为上述做重要的依据。

)这种探索形成了西方科学的基础,并在渐渐成熟的过程中与中国的道路迥异起来。

事物的演变基于矛盾的转化。

中国人在哲学的根本上直接避开了对人自身的探讨。

这是一个很高明的做法。

因为我们认为这个思考是毫无意义的。

为何呢?因为正是人类存在本身,以及人类思维存在本身造就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中国古代科学发展与西方的区别

中国古代科学发展与西方的区别

我国古代科学发展与西方的区别一、导言我国古代科学发展与西方的区别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两者在科技、哲学、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因为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引起的,更是因为两种文明本身的内在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古代科学发展与西方的区别,以期能够全面、客观地展现两者的不同之处。

二、科学观念1. 我国古代科学观念的特点我国古代科学观念具有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相克等特点。

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伴相生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

我国古代科学观念还注重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相信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在阴阳相互作用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基础上运转的。

2. 西方古代科学观念的特点相比之下,西方古代的科学观念更加强调理性思维、实证主义和逻辑推理。

西方人将自然界的运行看作是由一系列客观规律控制的,认为通过实验和观察可以揭示这些规律,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可以加以解释。

三、科学成就1. 我国古代科学成就我国古代在农业、医药、数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我国古代农业方面发明了水利工程、耕作工具、植物栽培技术等,使得我国古代农业水平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医药领域,我国古代发明了针灸、草药等疗法,并且对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我国古代还在数学、天文学方面有着独特的成就,如出现了天文单位制度、编制了大量的星图和历法等。

2. 西方古代科学成就西方古代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希腊人在几何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欧洲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了现代科学的发展,牛顿和达尔文等科学家都为西方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科学方法1. 我国古代科学方法我国古代的科学方法注重经验观察和归纳总结。

古时的我国科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丰富的自然规律和技术经验。

2. 西方古代科学方法相比之下,西方古代的科学方法更加强调实验和理论推导。

65必修3 第十五单元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40讲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

65必修3 第十五单元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40讲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

单元概览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西方在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艺事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线索1近代以来,从经典力学的建立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人类对世界变化的认识开始由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生物学领域经历了由创世神话到生物进化的理论演变,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三次科技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线索2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杰作纷呈,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电影和电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线索3现代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

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南优2号杂交水稻、“银河”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第40讲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一、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1.经典力学(1)背景①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②开创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意义①把自然界中的一切力学现象囊括在经典力学体系中,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科学的第一次总结与概括。

②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和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③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④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打击了神学,促使人类思想不断解放。

2.相对论和量子论项目相对论量子论背景19世纪,经典力学面临挑战(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2)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标志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假说成就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1)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2)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意义(1)否定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2)将经典力学概括在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1)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技伦理的影响
西方科技伦理:强调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责任,注重保护人的权利和利益。 中国科技伦理:强调科技发展要符合道德伦理,注重科技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技伦理的影响:西方更注重个体权利和利益,而中国更注重社会整体利益和道德伦理。 科技伦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技伦理规范和约束科学家的行为,促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
社会制度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竞争,中国文化注重和谐 西方文化强调创新和变革,中国文化注重稳定和传统 西方文化强调物质利益,中国文化注重道德伦理
宗教信仰差异
西方文化:多 信仰基督教, 强调个人主义 和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多 信仰佛教、道 教等,强调集 体主义和家族 观念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不同,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 响。
科技应用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科技应用领域的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影响科技应用的普及和推广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技应用的影响表现在不同领域和层面
西方科技发展的 教训:过度追求 利益和短期效益, 忽视对环境和资 源的保护,以及 技术和人的异化。
中国科技发展的 教训:封闭和保 守的态度,缺乏 创新和突破的精 神,以及技术和 传统的断裂。
中西方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人工智能:中西方在算法和数据领域各有优势,未来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突 破。
PART 04
中西方科技发展 案例分析
中西方的科技发展历程与特点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从古代四大发明到现代高铁、5G技术,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悠久, 强调实用性和经验积累。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比较东西方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其文化影响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比较东西方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其文化影响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比较东西方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其文化影响首先跟大家说的是,这样一个庞大的话题,几分钟的课堂演讲难以面面俱到。

我主要从认知论和天文学发展为主线,说说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别。

说到东西方古代科学的发展,大家首先想到的,莫过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古希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

当然了,要说到具体的那是不胜枚举,我就带领大家看看东西方科学发展差异的一些碎片吧。

首先要说的,是关于认识世界的理论。

古希腊从泰勒斯提出水元素到亚里士多德归结为四根说(水、火、土、气),所提倡的是所有物质都由元素构成,通过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

按照四元素的理论看来,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头(土)和水同阳光中的火的一种结合。

树木被砍伐并晒干后,便失去水元素,这样就能燃烧了。

而在燃烧后变成了灰(土)和火。

而古代中国,提出的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阴阳理论了,其实阴阳理论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对立面的结合。

“混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里两仪指的是天地,而地是阴、天是阳。

天地里的万物都是由“混沌”,即道家所说的“气”所衍化而来。

从这里就体现了中西方自然观在文明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差别,西方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而东方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则是由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构成的。

东西方天文学方面的理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印证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希腊在所有文明古国里,天文学理论体系最为完整,研究方法上也达到了古代的高峰。

这里就不能不谈到一个贡献巨大却也遗患无穷的人——托勒密。

他所提出的地球中心论以及日月轮的说法现在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在当时却比较完美的验证了测量数据以及生活经验,并且为古代西方航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至于中国古代,也发现了大量的天文学现象、规律,比如太阳黑子、日月食记录、太初历的制定。

但是从体系上来说,中国古代在早期始终信奉天圆地方的学说。

这里我想解释一下天圆地方的思想,“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也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

这里的“方圆”并不局限于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哲学抽象。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科学 知识,如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
洋务派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主张 引进西方科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时期科技引进与实践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 业和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
技术和设备。
建立近代海军,培养海军人 才,学习西方海军技术和管
理经验。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 方科技知识和文化,培养了一 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科技人才。
西方
西方国家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方面相对成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 践能力,同时企业和高校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应对
中国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在 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政策法规环境对创新活动支持程度
中国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 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西方
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法规 相对完善,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鼓励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 。
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完善情况
中国
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加大 了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如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等。
比较分析
中西方科技体系各有优劣,应相互借鉴、取 长补短。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西方科技 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与发展 。
注重实践经验、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强调实用性和稳定性,但在一定程度 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
03 近代以来中西方科学技术 交流与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科技传入中国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 《黄帝内经》:中医学的五大核心理论: 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 学说和天人学说 • 内、外、妇、儿、针灸、麻醉等临床医 学上的重大成就。扁鹊、华佗、张仲景、 孙思邈 • 药学:《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5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 四大发明
• • • • 火药 指南针 造纸 印刷术
16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探索
• 李约瑟难题: • 伟大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名论文 《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了著 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现代科 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没有在中国 或印度的文明中成长?
17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探索
• 思维方式的欠缺:重综合,轻分析;重归纳,轻演绎; 重形象思维,轻逻辑思维;重实践,轻理论;重价值 伦理,轻探索求真。 • 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中西方自然哲学走向两个完全不 同的方向。一种是自然哲学进一步理论化,形成严密 的符号逻辑系统,并和严格的实验相接合,形成自然 科学理论;另一种是进一步抽象概括,和道德观念相 结合,形成远离自然科学的伦理哲学。结果,西方走 上了第一条道路,而中国走上了第二条道路。中国的 自然科学一开始就缺乏严密的理论指导,只凭经验和 需要选择研究方向,所以难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 知识体系。
8
西方的科技探索道路
9
古希腊人的科学与理性
• 古希腊人的科技成就举世皆知。当时学 科的分工还不明确,希腊人将各种科学 知识统称为“哲学”他们在科学研究方 面的许多成就都是开创性的。那些著名 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们,实际上都是一个 个学科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德 谟克利特、欧几里德、阿基米德、泰勒 斯、希波克拉底、毕达哥拉斯。)
中西方科学技术 发展的比较
马 敬 民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精美优秀)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精美优秀)
数学是西方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工具。科学家们使用数 学模型和公式来描述自然现象,并预测未来的变化。数学方 法有助于简化复杂的自然现象,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
03
东方与西方科学的比较与 交流
东西方科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东方和西方科学都致力于探索自然规律 、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都强调实证和 实验。
东方科学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文化 等,这些思想和文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和丰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西方科学强调分析和实证,注重 研究自然现象的规律和原理,为 人类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技术手 段。这种思维方式对人类发展产 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突破和创 新,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和生产力 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目录
• 东方科学的起源与特点 • 西方科学的起源与特点 • 东方与西方科学的比较与交流 • 东西方科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 东西方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01
东方科学的起源与特点
东方科学的起源
1
东方科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区, 这些地区在古代时期就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 技术。
西方科学在医学、工程、信息技 术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实践和应 用,如西医、机械制造、计算机 技术等,这些技术和方法为人类 生活和工作的便利化提供了重要 的保障。
Hale Waihona Puke 西方科学在经济学、政治学、社 会学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如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民主政治 制度、社会统计分析等,这些思 想和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现状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东西方科学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形式多样,促进了东 西方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中西科学传统为何如此迥异浅论西方科学发展过程的四个特征

中西科学传统为何如此迥异浅论西方科学发展过程的四个特征

中西科学传统为何如此迥异浅论西方科学发展过程的四个特征中西科学传统的迥异主要源自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西方科学的发展过程具有四个特征,分别是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系统性的思考与理论构建、合作与交流的开放性、以及应用与技术的广泛应用。

以下将对这四个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观察与实验是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石。

自古希腊时期开始,西方科学家就重视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

他们相信通过精细地观察大自然和进行实验,可以发现规律和解释现象。

例如,伽利略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证明了重力的存在,并提出了地心说的批判,为科学方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比之下,中西科学传统中,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并不一致。

在传统的中国科学中,更加注重以文字和经典为基础的论证和抽象思考。

其次,西方科学的发展强调系统性的思考和理论构建。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科学家开始尝试对自然现象进行系统性的探索和知识的构建。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质、形式、原因和目的等概念,构建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他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深入的理论和规律。

相比之下,传统的中国科学注重的是实用和经验,对于理论的构建并不十分重视。

再次,西方科学的发展具有合作与交流的开放性。

自古希腊时期开始,科学家们就开始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他们的观察、实验和理论。

例如,古希腊的学派之间的辩论和交流,推动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后来的科学机构、学术期刊等也进一步促进了合作和交流的发展。

相比之下,传统的中国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封闭的特点,鲜有对外部的交流和合作。

这也是中西科学传统迥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西方科学的发展与实际应用和技术的相关性密切。

西方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规律的同时,积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技术发展中。

例如,16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飞速的技术进步。

相比之下,传统的中国科学更加注重于实用和应用。

然而,在传统的中国科学中,科学知识的应用比较局限,往往集中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缺乏对技术和工程的深入应用。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于东亚大陆和欧洲大陆。

与东亚大陆形成鲜明对照 ,欧洲大陆被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等内海所纵深切割 ,呈现陆海交错的格局。

欧洲人无论是向北、向西还是向南发展 ,都要与海洋打交道。

中国地理形势上则属于“内陆外海型”。

中国的北方是蒙古大草原和千里戈壁 ,戈壁滩以北 ,是茂密阴冷的西伯利亚原始针叶林;西北方是比蒙古戈壁更为干燥的沙漠、盆地;在西南方 ,耸立着地球上最为高大险峻的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4000米。

虽然中国也有很长的海岸线 ,但中国人所面临的海洋形势与希腊完全不同 ,中国所面临的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波涌际天 ,一旦乘船离开陆地 ,便会产生投身无边浩海的陌生和恐惧。

这一切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文化影响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直接作用与科学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影响人的人格结构和思维方法,这两样又共同影响科学发展,这又是文化对科学发展的间接作用。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思维方式上看。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

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老子首创了“体道”说。

“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

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

“文化背景下的东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教案

“文化背景下的东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教案

“文化背景下的东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教案引言文化背景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影响着其科学技术的发展。

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准则,而西方文化则注重理性和理性思维。

因此,东西方文化背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发展,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并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一、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发展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自古以来,中国凭着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类生活实践的追求,创造出了许多世界顶尖的科学技术,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其中,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改善了书写和传播知识的条件;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文化资源的传播和繁荣;火药的使用,不仅加速了军事领域的发展,也对全球的造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南针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交通和社会进步。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众多杰出的科技成就,比如:《著作十大经》、推算太阳年、农历、天文测量等。

这些成就在当时的国际科技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2 日本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本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有大量技术的借鉴,同时还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发展。

例如日本的折纸艺术,最初是用来装饰宫殿的,后来逐渐发展成日本的传统民间艺术,如今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古代还有和中国一样具有世界影响的伊勢神宫神官制。

伊勢神宫神官的选拔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对日本的政治、军事、宗教甚至是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韩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韩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在工艺、制造等领域。

例如,韩国的白瓷工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生产出了许多优秀的瓷器作品。

此外,韩国的时钟、水车、木板水管、彩屏风等各种工艺制品,都很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发展2.1 欧洲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欧洲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主要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启示科学文化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在这中间,也蕴含着一些可以互相启示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传统知识的承继与发展。

在古代,中西方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如中国的兵器制造、农业种植技术,以及西方的天文观测、数学运算等。

这些传统知识的承继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启示我们,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知识的整合和借鉴,不断积累并创新。

其次,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都依赖于对于理性思维和实证主义的追求。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有理性思维的传统,例如中国的逻辑学家孔子提出的“三纲五常”,以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等。

而在科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理性思维的追求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实证主义和科学实践,从而推动了科学的不断发展。

这也启示我们,要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对于实证主义的追求,才能在科学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再次,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都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创新的动力。

在古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社会道德和伦理,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而在西方,特别是在现代科学革命的时期,社会环境的变革和对科学的支持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快速发展。

这告诉我们,要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给予科学家们充分的研究自由,鼓励科学创新,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最后,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都需要教育的推动和人才的培养。

在古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科举制度以及对实用技术的偏重,导致科学研究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而在西方,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对人才的培养使得科学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加强对科学文化的教育推广,重视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总之,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我们要注重传统知识的整合和借鉴,注重理性思维和实证主义的追求,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支持,同时加强教育推广和人才培养,以推动科学文化的不断进步。

科学发展观与西方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西方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西方发展观
作为中国的一种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在2000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

它不同于西方发展观,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基本民生,倡导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公平正义等。

与之相比,西方发展观主要关注经济发展,追求不断增长的GDP 以及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模式。

西方发展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国际矛盾和政治危机。

相比之下,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全面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平衡。

首先,科学发展观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注重改善医疗、教育、房屋和就业等基本民生。

其次,科学发展观提倡协调发展,避免地区、城乡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过大。

此外,科学发展观强调环境保护,提倡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科学发展观注重公平正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平等分配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与西方发展观在关注的问题和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科学发展观更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这种发展理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上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历史比中国悠久,生产力基础相对雄厚,自然成为若干原始科技成果的发源地。埃及、西亚和后起的希腊、罗马同处地中海周围,这就既为它们的相对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也造成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前者是希腊、罗马科技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后者的发展则使它们重蹈埃及、西亚的覆辙,终于衰落下去。这同孤悬东亚、有高原、崇山相隔的中国显然不同。中世纪西欧长期实行领主土地所有制,只是到了晚期才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在西方,牲畜饲养在农本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此为前提,首先在农村中成长起来的、相对比例远大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分散或集中的毛纺织手工工场),也就容易瓦解历史短暂、基础薄弱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了。于是,原来作为农业附属物的手工业迅速成为改变整个经济的龙头!这种变化在尼德兰和英国表现得特别明显。以雇佣关系和服务市场为主导的开放型经济结构的形成,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并引发了近代的技术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面世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迅即向世界发展并陆续发展为包括信息,核能、空间、材料、生物工程等在内的高新技术。在全世界这场世界性的竞争中,科技基础薄弱的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既有过胜利的辉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处于世界前列,在核武器、运载火箭技术、人造卫星、高能加速器、宇宙飞船等也已跨入世界行列。客观地说,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已经大大缩小了我国科技与西方大国的差距。当然,近现代以来,我国一流的科学家和创造发明,和世界发达国家比,差距是大的,这从科技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统计数字来看,也就足以证明了。到20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已走过了100年的历程,100年来全球共有28个国家475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有6位华裔科学家,却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 此消彼长原因的比较
中国科技为何古代先进,近代落后。而西方原本落后而在近代却大大超过中国,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原因之一。
古代世界都是以农业为主、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社会。传统农业受到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期和气侯的限制以及地力产量的制约,短期内难以看出变化,必然发展缓慢,与之相关的其它行业在发展范围和深度上也是有限的。整个经济就一定是个封闭的体系,近代科技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出来。在这个基本点上中西皆然,并无本质区别。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原理,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保证了封建制度所能允许的生产力和科技力有最大的发挥,表现为两宋以前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世界前列地位;然而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需要从根本上实现整个经济的根本改造时,这种生产关系又形成了对突破当时生产和科技水平的障碍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约3到6世纪),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这比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算出这个数值要早1100多年。这时期我国的地学(《水经注》)、农学(《齐民要术》)、医术、冶炼(灌钢)和机械技术都超过了西方。
隋唐时期(6到10世纪),阿拉伯天文学上得出了较精密的岁差和黄赤交角数据,并对托勒密的地心说提出质疑;数学上开始规范代数学和三角学;地学上子午线的测定比唐朝僧一行准确;在炼金术中形成了萌芽状态的化学。这些成就连同它吸收、保留与传播东西方科学的工作使其贡献约略持平或超过我们。然而,无庸置疑的是隋唐技术——制瓷(白瓷、青瓷、“唐三彩”)、印刷(雕版印刷)、医学(《唐本草》、《千金方》)、建筑(赵州桥、唐都长安)、水利、火药、机械、纺织等远胜于基础薄弱的阿拉伯人,中国科技的总体实力仍是世界最强的 宋、元(前期)(10到14世纪),是古代中国科技的高峰时期,因为建立于隋唐以来雄厚经济基础上众多的科技成就只是进入宋元以后才得到了系统的总结和充分的显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元朝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天文历法上,沈括的“十二气历”,英国在800多年后,才编订出类似的历法。郭守敬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似,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大数学名家的成就位居世界前列。技术上,王桢的《农书》、一系列中医学著作、三十二锭水轮纺车、水运仪象台和《武经总要》、大城市建设的《营造法式》、船坞和水密隔舱、煤冶金和大风扇鼓风的出现,均在当时属世界的一流成就,此时期中,除个别领域外,阿拉伯科技已经衰落。西欧科技虽然正在复苏,但也仅在少数领域堪与宋、元媲美,但综合水平仍落后于中国。
二、国家政权与政策是否适应科技发展是原因之二
农业社会的国家无例外地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皇权集中国家与民间的人、财、物,便于重点科技的平稳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期,它长期保证了中国科技的先进地位。然而,到了封建社会没落期,当新经济因素出现,需要相应地改变政权的阶级结构和所执行的政策时,专制政权本能地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统治根基的保护性措施。除更加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外,对科学技术造成致命影响的是:科举制度发展为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发展为文字狱,而有限的“西学东渐”亦为严厉的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中断!这些政策在国内将科技人员置于既有杀头之虞、又无仕途之利的地位,从而失去了发展科技的灵魂——自主创造的源泉;再说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魏晋之前的选举制,二是隋唐之后的科举制。这两种途径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重视人文,轻视科学。选举制重视被选人的道德文章,至于其人是否懂得有关国计民生的生产技艺与科技学问,统治集团是不管的。科举制更是把科技学问排斥在仕途之外,断绝了科技工作者的人生前途。科举考试规定的主要考试内容全都属于人文科学,这就刺激了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而在西方教育不存在这样重人文、轻科学的情况。
科技发展进程的比较
一、古希腊、罗马科技发展先声夺人
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古希腊、罗马。
中国自北京人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开始,标志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创造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科技有所发展。我国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音乐方面的全套编钟;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状态的几何、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独领风骚,它们的科学技术登上了西方古典时代的顶峰。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行的,在政治国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它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转移。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1870年前后,世界进入第二次科技革命,英国以“三大发现”和电磁理论的形成为核心而步入高潮,紧接着,由德国、美国充当主力,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在西方全面展开。而十九世纪的清朝仍处于近代科学的启蒙时期,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人的译著使微积分、近代化学等得以传入,但就他们的独立创造来说却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洋务运动引进的技术:第一台蒸汽机车(1862年),第一艘机动轮船(1865年),第一台蒸汽机车(1881年)也比西方晚了许多。当然,当时龚振麟的铁模铸炮法,早于西方30多年,詹天佑的铁路设计和建筑,冯如自行设计的飞机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西方。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独占鳌头
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中西方在科学上各有长短,东汉宦官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医圣”张仲景的《伤害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等创造发明突出。尤其是秦王陵兵马俑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精湛水平。秦汉时期中国的科技和西方的科技各有特点。数学方面,中国形成了由《九章算术》奠基、以实用为特征的算法化体系;西方则形成了由《几何原本》奠基、以抽象空间形体关系的推导为中心的纯逻辑体系。天文方面,中国形成了精细观测、14到20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欧美。元(中后期)、明至清初(15到18世纪)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科技已经迟滞不前,依恃传统积累和长期优势的惯性,我国在少数如《本草纲木》、《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项目上尚有一定地位,但已是强弩之末了。在西方,科学从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人体结构》的发表开始,中经天文、解剖、力学和数学的革命至17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终于完成了世界近代科技史的第一乐章,同时也宣告了中国传统科技已趋落后,从此,世界科技中心转入西方。那时,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由分散走向统一的世界历史的过渡已经完成,不同地区科技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状态同时结束,所以此后科技中心成果的向外扩张对中国来说主要以吸收仿效西方科技的形式出现了。严格说,中国近代科技史就是从明末西方传教士东渡开始的。
西方则致力于构造宇宙模型的理论探讨,终于导致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的建立,它比中国盖天、浑天、宣夜三说完备并合理解释了当时人所掌握的天象。物理学方面,墨子在光学、阿基米德在力学上各有成就,但后者在萌芽状态实验、量化处理和理论高度上优于前者。综合科学上,《墨经》与亚里斯多德的系列著作相比略逊一筹。因此,总体上说这时的西方科学水平更高。然而,技术对比却是另一番形势:我国以大规模水利工程、农家肥、绿肥和改良农具为依托的农业技术足与罗马相匹敌;金属冶炼业一举完成了自块炼铁经铸铁到炒钢的过渡,许多技术早于西方几百、上千年;医学上,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无论就理论的精深还是实践的效应来说都不能与扁鹊、张仲景、华佗相比;制造技术上,抛开农具、冶金、机械不论,中国的司南、地动仪、提花机、造纸术更是世界首创。就科技的综合水平论,中国从汉代开始,科技发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