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产城融合情况汇报

产城融合情况汇报

产城融合情况汇报近年来,产城融合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热门话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城融合模式,以期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者,我对产城融合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汇报,以下是我的调研结果和分析。

首先,产城融合在我所调研的城市中普遍存在,但各地的情况却各有特点。

在一些发达城市,产城融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等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区与城市功能区相互交融,形成了产城融合的良好局面。

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产城融合的进程相对滞后,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其次,产城融合的模式多样,包括产业与居住的融合、产业与商业的融合、产业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等。

在一些城市中,产城融合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例如一些科技园区周边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形成了良好的产城融合态势。

而在一些地方,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和规划不当,产城融合的模式并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另外,产城融合的成效也需要进行客观评估。

一方面,产城融合可以带动城市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另一方面,产城融合也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然而,产城融合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产业园区周边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最后,产城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为产城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企业需要积极参与产城融合,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合作,形成共建共享的产城融合共识。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实现城市产业升级、城市功能提升和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希望我所调研的产城融合情况汇报,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共同推动产城融合事业的发展。

关于我国产城融合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产城融合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产城融合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进入“十二五”规划期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产城融合”问题,本文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对于产城融合的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城融合的内涵、实质以及实现路径,另一种是定量研究,主要体现在通过计量方法和数理分析,最后提出研究的成果、局限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城融合;定性研究;定量研究1引言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产业与城市相互渗透,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两者不论缺少哪一部分都会出现产城脱节的现象,从大多数城市发展模式来看,通常都是在城市边缘或者郊区建设开发区,这种开发区功能单一,无法完全满足衣食住行等功能,这样一方面使城市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开发区的功能也无法实现。

在这种背景下,产城融合的发展就变得迫不及待,本文从产城融合的研究方向出发,总结了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式,提出研究的成果、局限性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产城融合的产生根据克鲁格曼中心外围理论,城市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外溢、布网、整合、耦合,而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最终会实现产城融合,然而纵观我国整体产业与城市的发展可以发现越来越多产城脱节的现象,这样就迫使政府改变发展策略,提出产城融合的理念;所谓“产城融合”指的是产业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建立在城市基础之上的产业发展,产业的发展包括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等,以产业为保障,促使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实现城市自身的升级,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持续向上的良性发展模式。

张道刚(2011)指出要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双向融合”,其实质就是要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1]。

产城融合将人口、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布局的完善,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城市的配套功能,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3产城融合的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学界对产城融合的研究可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两大类,其中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城融合的概念及内涵、实现路径等,而定量研究主要包括产城融合测度研究以及产城融合的综合测评。

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综述1. 引言1.1 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综述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三产融合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三产融合即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的重要路径。

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的综述将有助于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当前,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和总结,可以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同时,国内农村三产融合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多重问题,研究如何有效推动三产融合的发展,对于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至关重要。

因此,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综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三产融合的概念和意义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相互融合发展,实现三者互补、共生、共赢的一种发展模式。

三产融合的概念源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的需要,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乡村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振兴。

三产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向更加现代化、多元化和绿色发展。

二是扩大农村就业机会。

三产融合可以为农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农民就业在家门口,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三是促进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

通过三产融合,可以实现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推动农村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增加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提升农村综合竞争力。

三产融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为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2 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现状国内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从粮食生产导向向多种农产品生产导向的转变。

产城研究报告

产城研究报告

产城研究报告1. 引言产城融合是指城市规划中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产城融合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本文将分析产城融合的定义、特点以及产城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产城融合的定义和特点产城融合是将产业和城市规划相融合的一种发展模式。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只注重城市布局和规划,而忽视了产业发展的需求。

而产城融合强调将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通过协调产业布局和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产城融合的特点包括:•多元化产业结构:产城融合的核心是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通过吸引不同类型产业的发展,可以避免城市产业过度依赖某一行业,提高城市的经济稳定性。

•高效的资源配置:产城融合可以实现资源的高度配置和利用。

将产业布局和城市布局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环境保护:产城融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3. 产城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产城融合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经济发展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通过吸引不同类型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3.2 城市空间结构产城融合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划分为产业区和居住区,而产城融合可以将产业和城市布局相结合,实现产业和居住的混合发展。

这种混合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3.3 居民生活质量产城融合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化和娱乐设施,丰富居民的生活内容。

3.4 环境保护产城融合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产城融合国外文献综述

产城融合国外文献综述

产城融合国外文献综述
产城融合(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是指将传统的产业与城市发展
相结合,通过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和空间重构等手段,实现产业和
城市的有机融合,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国外关于产
城融合的文献综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外文献中通常会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和意
义进行阐述,探讨产城融合对于城市发展、经济增长、资源利用效
率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产城融合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 产城融合模式,国外文献中会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城融合
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包括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的整合、产业链与
城市空间的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3. 政策与实践,国外文献中也会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产城融合
方面的政策和实践进行综述,包括政府引导、产业转移、城市更新、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4. 产城融合的影响,国外文献中也会探讨产城融合对城市居民
生活、环境质量、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产城融合对于提升
城市竞争力和吸引人才的作用。

5. 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国外文献可能会对产城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数字化技术对产城融合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产城融合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讨论。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国外文献对产城融合的综述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产城融合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一、背景引言产城融合是指将传统的工业城市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通过优化城市规划与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协同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能够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各地开始重视产城融合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因此,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我国产城融合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现状分析1. 产城融合的定义与特点产城融合是一种城市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城市和产业间的紧密结合。

其特点包括:创新发展模式、高效土地利用、多元产业布局、生态环保等。

2. 我国产城融合的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产城融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实践。

一些地区如广东、浙江、上海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城融合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3. 产城融合的挑战和问题(1)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不协调:一些地区由于规划不合理,产城融合效果不佳。

(2)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杂,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人居环境。

(3)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需要通过产城融合来解决。

(4)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财政支持,制约了产城融合的发展。

三、案例分析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产城融合案例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和强化产城融合策略,南海区成功打造了一批产业园区,提升了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2. 上海市嘉定区产城融合案例嘉定区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对策建议1. 完善政策法规:建立产城融合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

2. 加强规划和设计: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合理布局产业和居住用地。

3. 强化协同创新: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

五、结论产城融合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推进产城融合需要克服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该调研报告旨在分析产城融合的意义及影响,并总结其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产城融合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经济的提升。

通过产业与城市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产业集群,提高生产与交易效率,吸引高端产业与人才聚集。

这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可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城融合对城市空间布局与规划也有重要影响。

以产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闲置和浪费。

同时,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域,实现产业分类与空间分离,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产城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产业对城市的需求与城市对产业的吸引力不一致。

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源,而城市的发展又需要尽量减少对土地和资源的占用。

因此,在产城融合中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产城融合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在产业与城市发展中实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同时,产城融合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在发展中照顾好弱势群体的利益。

最后,产城融合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与规范,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力的政策与法律支持。

企业应做好自身的发展规划与布局,积极参与到产城融合中来,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产城融合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提高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的效果。

然而,在实践中,产城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产城融合是指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城融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源,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的产业环境。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的集约化、集聚化水平,推动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升城市的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

再次,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推动城市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产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最后,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发展。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提高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的就业、创业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文化发展,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政策、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关注产城融合的发展,共同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 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 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载体,将产业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产城融合也被称为“城市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报告对产城融合进行了相关调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产城融合的发展背景1.1 城市功能需求的升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城市不仅需要提供基础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还需要提供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

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城市功能需求的升级将产业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1.2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城市的竞争力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只有通过产城融合,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价值链水平,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产城融合的实践案例2.1 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也是产城融合的典型代表。

通过整合自贸区内的产业资源,吸引了大量的金融、贸易、航运等企业入驻,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北京中关村中关村作为北京的科技创新中心,充分融合了产业和城市的发展。

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器,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和资源支持,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推动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产城融合的挑战与对策3.1 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当前,许多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产业需求,提前规划和布局产业空间,为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城市运营和产业布局不匹配城市运营和产业布局也需要更好地匹配。

城市需要关注产业发展的需求,为产业提供优质的供应链和物流支持,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

四、产城融合的发展机遇与建议4.1 创新合作模式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形成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

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企业应提供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高校应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产城融合研究报告

产城融合研究报告

产城融合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经济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城融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本报告旨在研究产城融合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 产城融合的意义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通过将产业与城市紧密结合,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产城融合还可以促进资源的集聚和优化利用,提高城市的资源效率。

3. 产城融合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许多城市积极推行产城融合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中国的深圳、上海和杭州等城市,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城市规划的调整,成功实现了产城融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国外的一些城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等也成功实现了产城融合,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

4. 产城融合的案例分析4.1 深圳产城融合实践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最成功的产城融合案例之一。

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圳成功将产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的快速发展。

4.2 纽约产城融合实践纽约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产城融合案例。

纽约不仅拥有繁荣的金融产业,还集聚了众多的文化、娱乐和创意产业。

通过吸引和扶持不同类型的产业,纽约成功实现了产城融合,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城市。

5. 产城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产城融合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创新,产城融合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5.1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未来的产城融合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推动。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将成为产城融合的重要支撑。

通过将创新科技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5.2 强化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未来的产城融合将更加强调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

城市规划需要更加关注产业的需求,同时产业发展也需要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引导。

产城融合研究报告

产城融合研究报告

产城融合研究报告
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发展和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发展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城融合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首先,产城融合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而产城融合将产业与城市有机结合,将高科技、创新产业引入城市,提升城市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创新驱动。

其次,产城融合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布局。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存在着城市与产业分隔的问题,导致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将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次,产城融合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居住品质。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商业和办公为导向,忽视了人们对于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

而产城融合将产业与居住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便利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居住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产城融合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往往忽视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发展。

而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将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新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社会间的互动和
交流,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程度。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居住品质和促进文化社会发展。

对于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来说,应加大对产城融合的研究和推进力度,促进产城融合的深入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导言产城融合建设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产城融合建设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本文主要对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调研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产城融合建设的概念产城融合建设是指将产业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破过去以产业区域和城市区域分隔的界限,通过建立产业园区等方式,实现产业和城市的互动和协同发展。

二、产城融合建设的优势产城融合建设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通过产业与城市的互动,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2.改善城市环境。

产城融合建设可以使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3.促进人才流动和创新。

产城融合区域的建设可以吸引人才,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难点和对策在推进产城融合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如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政策衔接、土地利用等。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1.完善政策法规。

加强产城融合建设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明确相关责任主体,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创新投融资模式。

推进产城融合项目实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应该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利用城市未开发和未利用的空间,避免浪费土地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案例分析南京江北新区是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的典范。

该区在发展产业园区的同时,注重城市规划和环境建设,吸引大批新兴产业到该区,实现了产业和城市的良性互动。

五、结论产城融合建设是应对城市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推进产城融合建设可以实现城市和产业的双赢,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要克服推进产城融合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需要进行深入调研和探讨,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近年来,产城融合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通过对城市产业空间的整合与创新,提高产业集聚度,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了更深入了解产城融合的发展状况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产城融合调研。

首先,我们对不同城市的产业布局进行了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发现,一些城市的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产业集聚度较低,而另一些城市在产业布局上更加集中,产业链条更加完整。

这说明产城融合对于促进产业集聚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调研了一些成功的产城融合案例。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案例,我们发现产城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产业集聚,更是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将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双赢局面。

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城市规划、土地开发、交通配套等问题会对产城融合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阻碍。

此外,在产城融合中需要解决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促进双方的良好互动和发展。

最后,我们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比如,建议相关部门增加对产城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也建议加强产城融合的宣传
和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各界对产城融合的认识和支持度。

总的来说,产城融合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但实施产城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调研和探索,能够找到更好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摘要】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从定义、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特色、未来趋势等方面对产城融合进行了全面研究和分析。

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探讨了产城融合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践及其影响。

文章指出产城融合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对未来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和对城市规划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产城融合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未来城市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产城融合,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提升。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特色、国内发展、国外案例、未来趋势、重要性、发展路径、城市规划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城融合的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市资源、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品质和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城融合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城市经济的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使得产城融合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研究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和趋势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和趋势,分析国内外的案例并加以比较,以期为未来产城融合的规划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产城融合的定义与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国内外产城融合发展现状的梳理和比较,可以发现其在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下的共同特点和差异,从而找寻合适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分析产城融合的未来趋势,可以帮助预测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产城融合的定义与意义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和共生。

产城融合的本质是通过产业的集聚和城市的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一、产城融合的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传统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规划过度理论化,城市建设中产业和城市规划的脱节等。

而产城融合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产城融合的背景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

通过将产业发展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产业与城市的紧密结合产城融合的特点之一在于产业与城市的紧密结合。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业常常被忽视,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到产业的需求和发展。

而产城融合模式突破了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藩篱,将产业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产业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产业与城市共同发展。

2. 以人为本的理念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必须以人为本。

产城融合模式将人口、产业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

在产城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 倡导绿色发展产城融合模式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提倡绿色产业和绿色城市建设。

在产城融合的发展中,要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绿色化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4. 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产城融合模式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发展。

通过将产业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产业创新和城市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力度,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1. 深圳产城融合深圳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先行者,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在深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深圳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产业优势,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深圳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了城市规划和产业的有机结合。

通过产城融合模式,深圳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产城融合 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 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通过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城融合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产城融合的背景、产城融合的模式和效果、实践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产城融合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传统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无序发展和城市功能单一,许多城市陷入了发展瓶颈。

产城融合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产城融合的模式和效果:产城融合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将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城市、将产业园区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将企业总部设立在城市中心等。

不同的城市在产城融合中采取的模式也有所不同,但都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为核心目标。

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实现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产业的高效集聚,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实践案例:产城融合的实践案例举不胜举,以下以杭州互联网产业园为例进行分析。

杭州互联网产业园位于杭州市核心区域,从规划、建设到运营,均以产城融合为目标。

该园区吸引了众多互联网企业入驻,形成了互联网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了杭州市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该园区还注重打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公共设施,提高了员工的居住和工作条件,促进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存在的问题:产城融合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各地城市发展的差异和政策的制度性问题,产城融合在不同地区的推进效果存在差异。

其次,产城融合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和居民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但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不够匹配的问题。

最后,由于产城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参与,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协调,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产城融合是指城市发展中产业与城市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在过去的发展中,城市往往是产业的聚集地,而产业则是城市经济的支撑。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产城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一、产城融合的概念和特点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和发展,使产业与城市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与城市紧密结合,实现互动发展。

2. 产业在城市中形成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的经济核心竞争力。

3. 城市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和企业落户。

4. 通过创新和协同,实现产业和城市的优化集约发展。

二、产城融合的实践案例1. 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通过创新金融、贸易、产业等方面的规则与制度,打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壁垒,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该区落户,形成了金融、贸易等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2. 纽约创意产业园:纽约将原先废弃的工业区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企业和年轻人才,为该区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繁荣。

3. 深圳创新产业园:深圳在发展创新产业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创客空间等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产城融合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同时,产城融合还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 挑战:产城融合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需要解决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协调问题,避免产业过度聚集和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解决产城融合的规划和管理问题,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能力和治理水平。

四、产城融合的启示和建议1. 建立创新的产业政策和机制,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扶持和支持。

2.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避免产业过度集中和城市空间扩张过度。

产城融合 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 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产城融合是指城市和产业之间的融合,通过将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讨产城融合的现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产城融合的现状产城融合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生产基地搬迁到城市周边,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也越来越注重产业支撑,通过引入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等手段,推动产业发展。

二、产城融合的优势1. 促进经济发展:产城融合可以提高城市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

2. 优化城市布局: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空间的优化利用,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3. 促进城市更新:将传统产业与城市更新结合,可以带动城市的更新与升级,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4. 促进社会公平:通过产城融合,可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减少城乡差距。

三、产城融合的挑战1. 城市规划和产业需求不匹配: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导致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

2. 产城融合的机制不完善:当前对于产城融合的政策和机制还不完善,缺乏统筹规划和协同发展。

3. 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产城融合会增加城市的环境和资源压力,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力度。

四、建议1. 完善政策和机制:加大对产城融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和平台,促进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合作。

2. 加强产城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以满足城市和产业的需求,实现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

3. 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力度:在产城融合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通过智能技术、绿色设计等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建立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产业和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加强产业培训和技术创新,实现产城融合的良性循环。

总之,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将产业和城市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赢。

产城融合 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 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城市经济、产业升级、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不同城市的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产城融合的优势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收集了相关产城融合的理论、政策文件和案例资料,然后对不同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取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
1.产城融合的发展现状
在不同城市中,产城融合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些城市通过引进科技企业、建设产业园区等措施,有效促进了产城融合的发展;另一些城市则因为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产城融合的进展较为缓慢。

2. 产城融合的优势与挑战
产城融合可以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品质,同时也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然而,产城融合面临着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挑战,需要综合施策进行解决。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产城融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制定更加有利于产城融合的政策措施;加强城市规划,促进产城融合的有效实施;加强企业协作,推动产城融合的深入发展等。

五、结论
产城融合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获得了对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和特点的深入了解,同时也为产城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为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城融合研究综述作者:许明强魏伟来源:《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6年第04期摘要:产城融合本质上是城市人口、工业生产功能区、服务功能区之间的融合,基于这种理解形成综述的分析框架,通过产城融合的提出、界定、评价、实现历程、内容、障碍、问题根源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的文献梳理,呈现了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并发现产城融合的界定等基本问题有待厘清,其历史经验、计量分析、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服务功能,工业污染,实现路径,述评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4-0062-70 收稿日期:2016-03-261 引言产城融合是针对“孤岛”和“空城”提出的,它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十八大报告语)的重要实现路径,近年对其研究较多。

二三产业、人口、载体(土地和设施)是城市的三个要素,产业本身是城市的构成要素之一。

鉴于这个逻辑和产城融合提出的背景,可以将产城融合界定为:产业和城市其他要素——人口和载体的融合。

即:人口(含就业人口及其眷属)、生产功能区、服务功能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相互之间,以及生产功能区内部的工业和载体(工业用地和设施)之间、服务功能区内部的服务业和载体(服务业用地和设施)之间,比例均衡,布局合理,相互支撑(见图1)。

本综述将分类梳理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在产城融合的内容方面,以笔者对产城融合上述界定为分析框架展开。

文章最后指出需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

2 产城融合研究现状对产城融合的研究成果,从它的提出、界定、评价、实现历程、内容、问题根源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分类介绍。

2.1 产城融合的提出、界定及评价体系2.1.1 产城融合命题的提出概括而言,学者们认为产城融合是近几年针对我国工业园和城市新区建设中出现的“空城”“睡城”“半城镇化”等问题而提出的,不过各有侧重。

比如,刘畅和李新阳(2012)、孔翔和杨帆(2013)认为其提出背景主要是开发区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分离,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设施缺乏;罗守贵(2014)认为主要针对没有产业支撑的座座新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4)则补充了“半城镇化”这个背景。

产城融合概念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采用了“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提法,在《国家新城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则正式使用了“产城融合”的提法。

2.1.2 产城融合的含义刘畅、李新阳(2012)针对城市新区定义产城融合,认为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为功能复合、配套完善和空间融合三个方面。

功能指产业、居住、商业、商务、娱乐、游憩等功能,配套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空间融合指发展综合功能区。

李文彬、陈浩(2012)针对产业园区定义产城融合,认为产城融合的发展就是将产业园区和城镇社区融为一体,推动经济发展主体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城市活力。

卢为民(2013)从工业区与城镇的内外关系定义产城融合:一是“外部融合”,即工业区与新城、新市镇等实现联动发展;二是“内部融合”,即实现工业区内部“居住、工作、生活”等功能的融合。

除了微观视角,罗守贵(2014)考虑了产城融合的宏观尺度和中观尺度,并认为“产”包括二三产业。

主张从三个层面观察产城融合:第一层次是全国尺度的产城融合,统一考虑全国性的产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第二层次是都市圈或者城市体系尺度的产城融合,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一般城市之间匹配良好的区域性产业体系;第三层次是单体城市尺度的产城融合。

谢呈阳、胡汉辉等从内在机理角度界定了产城融合,认为他们是“产”“人”“城”三者的融合,并以人为联接点。

2.1.3 关于产城融合的评价体系唐晓宏(2014)从产业发展、人口融合、空间融合和城市功能四个维度构建了开发区产城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问卷调查和灰度关联分析方法对上海五个代表性开发区进行了实证分析。

王霞、王岩红等(2014)用高新区工业化发展指标、城镇化发展指标和产城融合分离系数指标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7个三级指标构造了高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的框架体系。

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试行版)提出了产城融合型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

一些学者构建了工业园的评价指标体系,产城融合指标是其重要部分。

陈家祥(2006)认为我国国家高新区的现实功能与预设功能存在较大的异化偏离,并从研发投入强度、孵化能力、创新效率等视角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黄鲁成、张淑谦等(2007)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高新区的健康评价新概念。

李海龙、于立(2011)构建了一个生态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维度较为全面,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创新等,体现了城市中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解佳龙、胡树华等(2013)建立了以载体支撑力、自主创新力、国际竞争力和集聚辐射力为维度的“四力”评价模型。

2.2 从产城分隔到产城融合的实现过程和规律顾朝林、柴彦威等(1999)在研究开发区空间规律过程中揭示了城市边缘土地利用性质变化过程的规律:近郊农业用地-菜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充填-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配套,这个规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城融合的演变。

王志美、李京文(2007)着重分析了技术革命对工业区与其他城市功能区空间关系的演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工业区与居住区相分离的格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城市功能由分区转变为综合;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促进了土地功能的兼容与城市功能的空间整合。

陈鸿、刘辉等(2014)依据产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居住用地与工业及服务业用地的混合程度,将园城关系划分为3个阶段:产业和城市关系松散阶段;产业支撑城镇发展阶段;城镇为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区、生活区、生产生活服务区空间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空间融合的“产-城”一体化发展阶段。

王慧(2003)将开发区的发展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起步期、成长期、转型期、成熟期。

随着阶段推进,其功能和区城关系也逐步演化:“空投式”发展和“孤岛”状态→城市功能辐射周边;追求工业增长→多元增长;依赖外部要素→创新增强与内生增长。

王霞、王岩红等(2014)将高新区与新城空间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独立工业园区阶段——开发区+卧城阶段——产业住区+半独立卫星城阶段——生态高新区兼城市副中心阶段。

2.3 产城融合的内容2.3.1 工业发展对城市载体的支撑城市载体(设施和土地)缺乏工业支撑,土地低效利用等问题受到了学界和政界的批评。

习近平(2013)指出,有的工业园区占了很大的地盘,产出却很低。

我国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中,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有五千平方公里,并强调需要警惕“鬼城”“空城”的出现,防止产业空心化,还指出“精明增长”理念值得研究借鉴。

李克强(2013)也指出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园区占地过大等问题。

魏后凯(2014)提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面积超过了10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

王小文(2014)也揭示了这个问题。

国土资源部(2012)指出我国341个国家级和1200多个省级开发区的工业用地平均产出强度为12984.94万元/公顷,约为20亿美元/平方公里,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左右。

孔翔、杨帆(2013)认为需要警惕东部开发区产业向外转移而形成的“空城”。

针对产业空心化及相应的土地低效利用问题,习近平(2013)认为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

2.3.2 城市生产服务功能对工业企业的支撑有学者指出产业园物流、市场及信息、研发、检测平台等生产性服务功能不足,比如柴彦威、曲华林等(2008)认为开发区面临产业结构不完善、设施配套跟不上、功能严重欠缺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投资环境的建设,影响了对母城区经济的带动和优化功能。

学者们提出需要加强开发区的生产性服务功能。

罗德瑰-剖斯和哈迪(A.Rodríguez-Pose,D.Hardy,2014)考察了东亚、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工业园,认为成功的案例都离不开大学知识、人力资源培训、商业、金融和网络等因素的支持。

郭克莎、周叔莲等(2002),于涛方、顾朝林等(2006)认为应以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结构升级作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厉无畏、王振(2004)提到,没有商贸、金融、文化事业的相应发展,工业园的经济很难繁荣,并将制约第二产业的更大发展。

林汉川(1995)、陈粟(2006)强调培育孵化器和高新区的生活、商业、商务服务功能。

黄杉、张越、华晨等(2012)提出了工业园分阶段发展服务功能的观点。

认为工业园前期要重视对蓝领工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增添职业中介、法律保障等软性公共服务;中期以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多样化为目标;远期以构建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转向满足高端生活和生产性服务业。

有的学者强调了文化功能对工业园的重要性。

B.T.阿什海姆(2003)、张召堂(2003)认为文化建设对产业区是重要的。

刘易斯和莫兰(Lewis N,Moran W,2002)等认为本地化的网络与社会关系是本区域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杰克波斯(Jacobs J,1961)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邻里关系网络”,普特南(Putnam R,2000)、波特(Porters,1995)都从不同角度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是社会组织的网络、规范和信任等方面特征,它可促进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

2.3.3 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对工业人口的生活支撑学界和政界揭示了城市功能对工业园人口生活性服务和公共服务支持不足的问题。

刘畅、李新阳(2012)认为工业新区存在职住不平衡、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设施缺乏的问题,由此产生“空城”与“睡城”以及城市交通拥挤、潮汐式交通等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到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郑秉文(2011)、吴志华(2012)发现由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面临严峻的问题。

众多学者主张按照1977年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在工业园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曾振、周剑峰等(2013)认为需要在传统工业园中植入城市居住、服务功能。

沙拉科杰-思玛柯尔(Sarah Kogel-Smucker,2008)认为企业区若选址在城市中心之外,可能导致城市蔓延,主张政府的企业区计划按照“精明增长”原则实施,形成综合性城市功能区。

2.4 产城融合的一个障碍:工业污染戴维·兰迪斯(1965)分析了19世纪欧洲工业区对城市的污染,发现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工业生产出现空间集中的区域化趋势,造就了一批肮脏而繁荣的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