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吊脚楼

合集下载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贵州,不图名扬天下,总有那么一处,却总会默默的打动你。

细雨、农田、吊脚楼、苗歌、青山……简简单单的词语便构成了简简单单的苗寨生活。

西江千户苗寨,在过度的商业开发下,夜景也逐渐不再有最原始的苗寨模样。

那一座座吊脚楼的内里,才是苗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句谚语:“客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

苗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惨烈逃亡的过程,也是一个顽强生存生生不息的励志故事。

蚩尤战败,族人便一路向西南地区逃亡,一次次战败下来,一步步被“逼”上了山头。

苗寨的地址多设在山巅、垭口、悬崖等险要之处,居高临下、可退可守,久而久之,仇家便不再找上门来了。

试问,苗族先辈们如何在“穷山恶水”的恶劣条件下生存呢?经过无数次实践,聪明的先辈总结出两样克服困境的法宝——梯田和吊脚楼。

吊脚楼解决了栖身的问题,梯田则解决了粮食问题。

贵州的加榜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如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世人都说这里是人间仙境,只有农民才知这是生存的苦难啊。

吊脚楼是山的产物,越是山区,就越能体现出它的强大。

在山高坡陡的山区,修建房屋就无法像在平地那样打地基,吊脚楼依地形而建,克服了山地的陡峭与贵州潮湿多雾的天气。

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这是先辈勤劳的结果、智慧的结晶。

标准的吊脚楼分为三层,最底层用来喂养牲畜、家禽,贮藏蔬菜以及堆放家具农具;第二层相对于地层来说比较干爽,是人居住的地方,有厨房、主卧、次卧等,在主厅和楼外有长廊座椅,民间称之为“美人靠”,在苗语里叫做“噶息”,是专供人休闲小憩、纳凉观景、绣花挑纱的地方;最上一层比较干燥,适合长时间存储粮食,是苗家的仓库,还可以晾晒粮食。

苗族同胞用这一座座吊脚楼克服了许多的不可能,一代代自强不息、开枝散叶、成就未来,而西江千户苗寨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小万每每看到山上层叠的吊脚楼,在感慨之余,总会多了一份欣赏和敬意在其中。

漫议苗寨吊脚楼

漫议苗寨吊脚楼
为 可 贵 的。 要成 为 一 名 民 间建筑 师, 需
在 汉族村 落, 富人 的高堂大 屋与 穷人 的陋 室是 特别 直 观 的 ;而苗 族 的 吊
脚 楼 与苗 族 服 饰 一样 ,具 有 一 种 平 等
参 与,也 同时带来 了各 民族的建筑 文 化 ,形 成 了一 种 新 的文 化交 流 。
在 2 0 年 初 秋 , 我 在 西江 随 便 问 08
了一 位苗 族老 人 : “ 些 新木 楼你 们 怎 这 么称 呼? ” “ 家楼 。”这 称 呼有 些接 侗
吊 脚 楼 最 大 的 缺 陷 是 防 火 性 能
差。在西江 的历史上 ,既有战乱中的人
为纵 火 ,也 有用 火不 慎 的失 火 。 民 国末 年 的保 安 团纵 火 ,让这 个 千 户苗 寨 几 乎
此罐 乎名 薯_ ≯ 。
来 的屋 主 间的谈 话 。 “ 师傅 ,基 础 还 唐
是 用 点水 泥 嘛 , 我买 。” “ 要 白花 那 不
个 钱 。用 石 头 ‘ 干码 ’个 台 ,石头 立 起 码 ,用土 来 塞缝 ,在 转角 处 用 大石 头 收
边 。 哪家 都 是这 样 做 的 ,又 快 又稳 靠 ,
栏 目主 持 长 蓓
邮 箱/h n b i2] @ i ac m z a g e 5 2 s n .o
【 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
漫 议苗寨 吊脚楼
吊脚 楼 顺 应 山 势 ,不 需 要 改 变 山 形 ,却 又 虚 实 相 间 , 实 处依 傍 大 山 。虚 ● 文 / 未 人 余
处 空 灵 通 透 。 这 正 是 苗 族 人 与 大 自然 和谐 共 处 的 体 现 。让 人 不 得 不 赞 叹 苗 族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
苗族的住处通常建造在斜坡上。

可山高坡陡,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

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

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

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最上层很矮,用于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只放粮食不住人。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现多以改为瓦顶。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

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

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

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

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湘西苗族民居建筑风格黑瓦房与吊脚楼

湘西苗族民居建筑风格黑瓦房与吊脚楼

民居建筑风格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

他称有几种情形,一是以衣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期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以后位居第四。

全国苗族的要紧散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要紧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类木材和土特产,维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湘西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当场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

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要紧风格;那个地址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每一个民族的建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他们的生活传统间接地阻碍着本地族群的生活习性。

传统的蒙古族民居是蒙古包,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包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利于安装与拆卸。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处,呈圆形尖顶。

通经常使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号。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日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

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历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

包的顶端有个口确实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敖包最初是在无际的上蒙古族人民道路和境遇的标志,起指路,分辨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qián]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
形,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

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吊脚形式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贵州千户苗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千户苗寨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顺势而为。

这并非是随意之举,而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山地地形复杂,但苗寨的建筑却巧妙地融入其中,与山峦、溪流、树木相得益彰。

这种布局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从建筑材料来看,千户苗寨的建筑多以木材为主。

木材在当地丰富易得,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保温性能。

苗族人民善于运用传统的木工技艺,将木材加工成各种构件,如梁柱、门窗、栏杆等。

这些构件不仅实用,而且往往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苗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走进千户苗寨,你会被那独特的吊脚楼所吸引。

吊脚楼是苗寨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一般分为三层。

底层用于存放杂物、饲养家禽;中层是居住空间,设有堂屋、卧室、厨房等;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晾晒衣物。

吊脚楼的设计十分巧妙,其底层架空的部分可以有效地防潮防虫,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苗寨建筑的屋顶也颇具特色。

屋顶通常采用小青瓦铺设,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屋脊上常常装饰着各种造型的鸟、兽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观性,还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建筑的外观上,千户苗寨的建筑色彩较为朴素。

以原木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白色的墙壁,给人一种简洁而古朴的感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建筑缺乏装饰。

门窗、栏杆等部位常常会涂上鲜艳的色彩,或者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使得整个建筑在朴素中透露出一丝活泼。

千户苗寨的建筑布局也有着独特的规律。

它们通常沿着山势呈阶梯状分布,形成了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群落。

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通风采光,还方便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苗寨中,狭窄的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家家户户。

路旁的溪流潺潺流淌,为整个寨子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贵州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有哪些

贵州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有哪些

贵州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有哪些贵州千户苗寨,那是一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犹如一首古老的诗篇,诉说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与文化。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那些错落有致的建筑定会让你眼前一亮,为之惊叹。

千户苗寨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顺应着山势的起伏,巧妙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远远望去,苗寨的房屋层层叠叠,仿佛一座巨大的立体迷宫,却又有着一种别样的和谐与美感。

这里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选用当地优质的木材,经过精心的加工和搭建,形成了坚固而美观的房屋。

木质的墙壁和屋顶,给人一种温暖而质朴的感觉。

走在苗寨的小巷中,你能闻到淡淡的木材香气,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

苗族的吊脚楼是千户苗寨建筑的一大特色。

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杂物或饲养家禽家畜,中层是人们的生活起居空间,上层则用于储存粮食等物品。

这种独特的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有效地防潮防虫。

吊脚楼的支撑部分通常采用粗壮的木柱,有的直接立在石头上,有的则插入地下,稳固而坚实。

在建筑的外观上,苗寨的房屋常常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雕刻。

这些图案多以苗族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如神话传说、图腾崇拜、花鸟鱼虫等。

有的雕刻在门窗上,有的则绘制在墙壁上,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地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

屋顶的设计也是别具一格。

苗寨的屋顶多为歇山式,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屋顶上覆盖着青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有些屋顶还会建有“美人靠”,这是供人们休息和观景的地方。

闲暇时光,人们坐在“美人靠”上,欣赏着苗寨的美景,感受着岁月的静好。

千户苗寨的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也十分讲究。

房屋之间的小巷狭窄而曲折,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交通网络。

这些小巷不仅连接着各家各户,还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孩子们在小巷中嬉戏玩耍,老人们则坐在门口聊天晒太阳,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建筑的门窗设计也颇具特色。

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苗族吊脚楼

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苗族吊脚楼

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苗族吊脚楼苗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俗。

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靠近水源,野兽出没少且向阳,便能建寨。

大多聚族而居,几家或几十家住一个村寨,村寨的房屋紧密相邻,三五十栋或一二百栋紧挨在一起。

每寨七八户、几十户不等,三四十户的大寨较少见。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颇具特色。

传统的苗族吊脚楼建筑多为木结构,以瓦或杉树皮、茅草等遮盖屋顶,也有用薄石板为屋顶的。

各地房屋形式不大相同。

住在山区的多住吊脚楼,在二三层阶梯的坡地上,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上方则竖立较短的木柱来支撑,铺上楼板,盖房屋;楼下不住人,用在堆放杂物或饲养家畜。

木楼的窗户不大,室内阴暗,但能避风寒,房屋大都紧紧相靠,谷场则建在村边寨头,以免一旦失火,危及粮食。

苗族屋内的布局以火塘为中心,火塘用青石板砌成,再用椿木圈成正方形,然后在火塘周围以质地坚硬的木地板铺“地楼”。

“地楼"离地面约30厘米,内设火塘。

火塘边安设祭祀祖先的灵位,人们的起居、饮食、祭祖、敬神、打坐都在火塘旁。

因此,到苗家做客,如未得到主人邀请,不能在“地楼"火塘边的凳子上坐。

当主人邀请就座时,必须到外边擦掉鞋子上的泥巴才可在火塘边坐下。

苗家对于火塘有着特殊的情感,有书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徙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得没有铺盖。

所以借助火坑烧火御寒。

"吊脚楼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形式外,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

这在苗族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征符号可见一斑。

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

其基本含义是房屋可以包含宇宙,容纳天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苗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接近,更为亲密,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简介 文化内涵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点 吊脚楼空间特点 个例赏析
Page 2
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Page 17
建筑空间特色
④围院起到交通上的“中转站”作用。由于房间为线性排布,有时亦不 能完全依靠穿行到达,因而庭院作为最短的路线经常被启用,门槛外 8 0 0 m m 宽的石阶对应着屋檐的投影,也是为了躲避风雨和骄阳, 便捷穿行。
Page 18
Page 19
旅 游 化 的 吊 脚 楼
ge 20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 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 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 干栏式建筑。
Page 3
吊脚楼是分布在鄂、渝、湘、黔交汇山区土家族独 特建筑形式之一,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 多雨、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的具有典型生态适应 特征的传统山地建筑,它同时也是土家族民风民俗、艺 术审美等多种文化取向的具体实物载体。
Page 15
建筑空间特色
进入山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上层层的台阶,便会进入由土家吊脚楼 构筑的更加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建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住区 是堂屋和卧室,与之垂直的带吊脚楼的那部分,一层架空处为卫生间,浴室 和猪圈;二层为餐厅和卧室,“L”型平面形成一个非常亲切的、序列丰富的 入口。我们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如下:
Page 21
Page 7
吊脚楼构造特点

贵州苗族吊脚楼用杉木盖成,一栋花70万,主人说还没想好干啥用

贵州苗族吊脚楼用杉木盖成,一栋花70万,主人说还没想好干啥用

贵州苗族吊脚楼用杉木盖成,一栋花70万,主人说还没想好干啥用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黔东南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地,同时也是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

吊脚楼作为居住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丰富着苗族文化的内涵。

图为贵州丹寨县一处苗寨中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干阑民居的俗称,当地人称为“楼房、半边楼”。

其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建筑在平地上的吊脚楼,一种是建在斜坡上的吊脚楼,也就是“半边楼”。

一般情况下,吊脚楼的楼上住人,楼下架空,通风性能极好,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图为丹寨县大簸箕苗寨一栋建在山坡水田边的吊脚楼。

吊脚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头,建房者不用一钉一铆,采取金瓜梁方、斗拱支柱、木头开糟、穿榫合接而成,因而结构严密坚固,可历百年不倒。

“建房的都是我们当地的师傅,基本不用机械设备,而是用手工来打造。

”在排莫村,杨大哥坐在自家的吊脚楼前向摄影师介绍。

杨大哥1974年出生,今年45岁,家有一儿一女。

之前,他和妻子一直在广东的制衣厂打工。

因为家里的吊脚楼盖好不久,内部需要装修,他就留在家里,妻子一个人去了广州继续打工。

听说我们想看看吊脚楼的内部情况,他很热情地邀请我们进了家。

进入杨大哥家的吊脚楼,只见房屋支柱、墙面、地板和正厅储物柜,所有的材料全是原木,房间内散发着木头好闻的气味。

“这些木头都是杉木,为了防虫蛀,外面刷了一层桐油。

”杨大哥说,因为房子盖好后进行了内部装修,时间不长,所以家具和生活用具都还没有摆放进去。

“这个楼是一个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和苗家传统的吊脚楼结构一样,一共三层,一层不住人,是用来养鸡养猪、放置农具的,二层是生活起居的地方,三层比较小,可以住人也可以放粮食。

”杨大哥介绍。

图为堂屋外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栏下有长凳,可以供人休息或凭栏远望。

在吊脚楼二楼,除了偌大的堂屋正厅,在正厅的两侧还各有三个房间,目测整个使用面积约有近两百平方。

图为正厅一侧分布的三个房间。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

江 。 车 子 沿 着 弯 弯 曲 曲 的 公 路 绕 山 随 水 , 度 较 为 陡 峭 。 经 过 一 户 又 一 户 的人 家 。 苗 露 着 清 晰 的 纹 理 。 三 楼 是 吊脚 楼 的 顶 层 , 车 子 一 会 儿 爬 上 山 头 , 线 豁 然 开 朗 一 会 族 人 家 的 房 子 顺 若 山 地 的坡 度 建 在 向 阳 的 此 处 是 营 家 人 用 来 堆 放 各 种 粮 食 和 杂 物 的 视 儿 又 绕 进 山谷 。 山 连 若 山 , 层 叠 叠 , 穷 地 基 之 上 。 房 基 是 由 石 头 垒 砌 而 成 。 太 石 地 方 , 低 矮 , 室 内 楼 梯 进 ^ 。 两 山 面 多 层 无 鞍 由
1 22: 0CT201 O
嚼嘲 卿
0 脚 楼密 密麻麻 , 1吊 顺山势 而建 O 吊脚半边 楼” 吊脚楼 ” 2 与” 示意 图
( 3 3吊脚 楼平 面图

0 石头 插接而 成的房 基 4
0 5在大 山的围 护中 , 苗族人 家的吊脚 楼覆盖 了两座 o 8吊脚 楼没有 固定的朝 向 , 据地形 地势灵 活多 变 根 0 7西江 苗寨的 主要街道 0 8吊脚楼 结构 示意匿
栏 目主持 : 平 ( 余 西安 电子科 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抵 达 凯 里 市 区 的 时 候 , 途 汽 车 站 最 需 要 的 平 地 。 用 木 结 构 在 坡 地 上搭 建 起 依 半 虚 半 实 , 半 边 楼 ” 里 为 实 , 火 堂 , 长 ” 靠 挖 砌 靠 铺 设 后 一 班 去 西 江 的 车 已经 出 发 了 。 这 一 地 区 托 于 倾 斜 地 形 的 平 台 , 此 之 上 建 起 苗 族 炉 灶 . 外 为 虚 , 设 木 板 , 廊 小 憩 。 穿 在 是 黔 东 南 苗 族 侗 族 自治 州 , 中 又 以 苗 族 人 的 吊 脚 楼 , 利 用 了 手 边 的 材 料 , 顺 应 过 堂 屋 走 进 那 间 暂 时 属 于 我 的 木 屋 , 间 其 既 又 房 的 聚 集最 为 集 中 。 在 苗 寨 人 家 安 顿 下 来 的 了地 理 气 候 条 件 。 心意坚决 , 租车赶 往最大 的苗寨——西 便 的 地 面 是 杉 木板 , 壁 也 是 杉 木板 , 经 岁 四 历 走过一个不大的寨 门, 石阶而上 , 沿 坡 月 的 抚 摸 。 头 的 颜 色 已经 发 黑 了 , 然 显 木 仍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

5、明确保护清单、制定营造标准
然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作为一个遗产项目,整体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在具体保护工作中,还应明确更为详实的保护清单,也就是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包括哪 些内容、环节,同时根据其价值和濒危程度划定保护层级,哪些需要重点保护。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7、传统营造技艺的培训和传承
· 编写一部《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教材,面向从事苗寨吊脚楼营造的工匠、大专院
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和对之感兴趣的读者,这有利于该遗产在较大范围内传播,提升其影 响,并促进技艺的传承。 · 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班,规模可大可小,可定期可不定期,每次可为期一周。邀请雷山 地区代表性传承人和技艺高超的工匠向普通工匠、学徒传授技艺。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通过 实践考试可获得结业证。 ·
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在不 断变化。尤其是加大商业旅游开发后,当地 苗族人也发出类似“人心不古”的感叹。民 族认知感和认同感在逐渐淡化,许多年轻人 已经不愿意住陈旧的吊脚楼,认为居住木质 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喜欢高大整洁的楼 房。当地人自然有追求更舒适生活的愿望和 权力,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与传统遗 产保护的矛盾是一个社会变迁中产生的根本 问题虽然目前营造吊脚楼的工匠经济收入在 当地属于较高水平,但青年人不愿意去学习 吊脚楼营造技艺,这意味着传承人的减少, 是威胁该遗产传承的重要因素。
卫生:传统吊脚楼底层放牲畜,秽气易入居
住层,火塘也易产生烟尘,这都不利于健康。
采光:吊脚楼窗户较小,室内采光通风较差,
显阴暗闷塞
耗材:木构吊脚楼要耗费很多木材,普பைடு நூலகம்的
三间半边楼至少需要三四十方木材,产生用材 短缺现象,木料价格也提高

苗族建筑文化 苗族特有的“吊脚楼”有啥特点

苗族建筑文化 苗族特有的“吊脚楼”有啥特点

苗族建筑文化苗族特有的“吊脚楼”有啥特点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

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

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

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

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

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

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

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

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zhì)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肇(zhào)始于环太湖地区苗族祖先蚩(chī)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zhǔ)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

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

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

千户苗寨吊脚楼作文

千户苗寨吊脚楼作文

千户苗寨吊脚楼作文你要是没去过千户苗寨,没见过那儿的吊脚楼,那可就亏大啦!一走进千户苗寨,那一排排吊脚楼就像一群好客的巨人,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个游客。

这些吊脚楼可真是建筑界的“奇葩”,它们不像咱们平常住的房子规规矩矩地杵在平地上。

它们呀,一半在陆地上,一半在水上或者靠着山坡,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一只脚站在坚实的土地上,另一只脚伸到半空里,玩着独特的平衡游戏。

从远处看,吊脚楼的屋顶就像一片片黑色的鱼鳞,层层叠叠的。

那是用一片片小青瓦盖成的,瓦片之间严丝合缝,像是在诉说着苗家人精湛的手艺。

这些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黑得发亮,就像一面面镜子,反射着苗寨独特的魅力。

走近些,就能看到吊脚楼的柱子。

这些柱子可都是“大力士”,稳稳地支撑着整座房子。

柱子大多是用粗壮的木头做成的,有些柱子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变得有些黑褐色,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守护着苗寨的岁月。

柱子上还常常刻着一些精美的花纹,有像云朵一样的卷曲图案,也有像花朵盛开的形状,每一道花纹都像是苗家人用巧手在柱子上描绘的故事。

再看看吊脚楼的楼身,那是用木板拼接而成的。

木板经过岁月的洗礼,颜色变得深浅不一,就像一幅天然的油画。

有些地方的木板因为风吹日晒,还出现了一些小小的裂缝,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吊脚楼的美,反而让它更有一种古朴的韵味。

在吊脚楼的窗户上,还挂着一些苗家的特色小物件,像五彩的香囊啊,精美的银饰啊,风一吹,这些小物件就晃啊晃的,像是在给吊脚楼跳舞伴奏。

住在吊脚楼里,那感觉也是相当奇妙的。

晚上,躺在吊脚楼的床上,能听到外面潺潺的流水声,就像一首轻柔的摇篮曲。

如果是下雨天,雨滴打在屋顶的瓦片上,滴答滴答的,像是大自然在演奏一场独特的音乐会。

而且,吊脚楼里总是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木头香味,这种香味混合着苗家饭菜的香气,让人感觉特别温馨。

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啊,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根木头、每一片瓦都记载着苗家人的历史和文化。

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是苗家人智慧和生活的结晶。

苗寨吊脚楼连接工艺

苗寨吊脚楼连接工艺

苗寨吊脚楼连接工艺
中国民宅阁楼建筑文化发展研究会
苗寨吊脚楼连接工艺
苗寨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建筑,建筑型式为二层以上的竹木结构,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构件——吊脚楼。

它是用竹篾或木材制作的横梁,通常用来支撑屋顶,避免屋面损坏。

吊脚楼连接工艺是构成苗寨吊脚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垂悬拉接构件
1、构件材料:主要是竹篾,也可以使用木材或钢材;
2、垂悬拉接构件:采用弧形的竹篾,钉在竹梁上,并用钢丝绳、布带等紧固在两侧。

二、圆角褶皱拉接构件
1、构件材料:主要使用竹篾,也可以用木材或钢材;
2、圆角褶皱拉接构件:采用弧形竹篾,钉在竹梁上,并且在两侧用钢丝绳、布带等紧固,形成褶皱状。

三、拉双接拉接构件
1、构件材料:主要使用竹篾,也可以用木材或钢材;
2、拉双接拉接构件:采用弧形的竹篾,钉在竹梁上,两侧用钢丝绳、布带等紧固,在两侧形成双接状。

四、平行拉接构件
1、构件材料:主要使用竹篾,也可以用木材或钢材;
2、平行拉接构件:采用弧形的竹篾,钉在竹梁上,两侧用钢丝
绳、布带等紧固,使它们平行连接。

以上是苗寨吊脚楼连接工艺的简要介绍,由于苗寨吊脚楼是一种传统建筑,其建筑工艺具有较为独特的风格,构件连接工艺也跟随其特殊的风格而变化,具有较为复杂的工艺,因此,苗寨吊脚楼连接工艺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审查,确保工程质量。

千户苗寨建筑观后感

千户苗寨建筑观后感

千户苗寨建筑观后感去了千户苗寨之后,我就像掉进了一个建筑的魔法世界,那些房子啊,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一走进苗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排排依山而建的吊脚楼。

这些吊脚楼就像是从山坡上长出来的一样,一层一层的,密密麻麻,真不愧是“千户”苗寨啊。

我当时就想,这要是从天上看下来,肯定就像一大片奇特的积木堆在那儿。

吊脚楼的造型特别有趣。

它们底部用几根长长的柱子支撑着,就像高跷一样,把房子抬得高高的。

我就琢磨着,这大概是苗族的先辈们为了适应山地的地形想出来的妙招吧。

这样既不破坏山坡的原有地貌,又能巧妙地利用空间。

而且啊,吊脚楼的上层住人,下层还可以用来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这设计简直太聪明了,就像一个多功能的小城堡。

再看那些建筑的材料,大多是木材和石头。

木材搭建出房屋的框架,石头则用来砌墙基或者铺小路。

木头的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暖暖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摸上去那手感,粗糙中带着一种质朴的质感,感觉每一块木头都有自己的脾气。

那些石头呢,一块一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虽然没有经过什么精细的打磨,但却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它们就像是守护着吊脚楼的忠诚卫士,风雨无阻。

从建筑的细节上看,更是让人惊叹。

苗寨的建筑装饰就像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

房檐上、门窗上都雕刻着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有鸟、有花、还有一些神秘的几何图形。

这些雕刻可不简单,每一刀都像是注入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凑近去看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欣赏一场小型的艺术展览,那些图案仿佛都活了过来,鸟儿像是要从房檐上飞走,花朵像是在风中轻轻摇曳。

还有啊,苗寨里的小路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这些小路蜿蜒曲折,像一条条丝带穿梭在吊脚楼之间。

它们有时候是用石板铺成的,走在上面,“哒哒哒”的声音就像是古老的旋律。

小路的两边还常常会有一些小沟渠,里面流淌着清澈的溪水,溪水的声音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场大自然和人类建筑的交响乐。

千户苗寨的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住所,更像是一部活的史书。

千户苗寨建筑观后感

千户苗寨建筑观后感

千户苗寨建筑观后感去了千户苗寨一趟,那建筑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

刚一走进苗寨,那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就把我给镇住了。

这些吊脚楼就像一群乖巧又调皮的孩子,沿着山坡你挨我、我挨你地站着。

从远处看,那简直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

它们的屋顶是那种很有特色的黑瓦,一片一片的,像是鱼身上的鳞片,整整齐齐又带着点古朴的韵味。

吊脚楼的结构特别有趣。

下面几根大柱子撑着,就像几条大长腿稳稳地站在那儿。

有的下面还养着家畜呢,这设计可太聪明了,楼上住人,楼下养动物,既不占地方又方便照顾。

我就想啊,以前的苗族人可真是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而且,这些吊脚楼还都有小阳台,想象一下,清晨在阳台上伸个懒腰,看着远处的山和梯田,那感觉肯定棒极了。

那些木楼的颜色也很迷人。

经过岁月的洗礼,木头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棕褐色,就像一个有故事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苗寨的历史。

走在木楼之间的小道上,脚下的木板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就像是它们在跟我打招呼。

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游览一个景区,而是在拜访一个古老家族的大家园。

苗寨里还有一些公共建筑,比如说风雨桥。

这桥可不仅仅是个桥,它就像是一个多功能的大客厅。

能遮风挡雨不说,桥上还有很多精致的雕刻。

那些雕刻的图案可丰富了,有飞鸟、有花朵、还有一些神话里的人物,感觉每一刀都刻满了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千户苗寨里走一圈,我就像是在翻阅一本活的建筑史书。

这里的建筑不像城市里那些高楼大厦,冰冷又千篇一律。

千户苗寨的建筑是有温度的,是和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紧紧融合在一起的。

每一栋楼都承载着苗家人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

它就像一首无声的歌,唱着苗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真的特别庆幸自己能有机会走进这个建筑的大观园,感受这种独特的建筑魅力。

苗寨吊脚楼营造流程

苗寨吊脚楼营造流程

苗寨吊脚楼营造流程
苗寨吊脚楼营造要选择吉日,要操办以下事宜:
一、择屋基
多选在寨内或紧靠寨子边、适宜于建房的空地上。

若不够宽时,还要砍坡砌坪。

二、备料
一般在盛夏农闲时备料。

最重要的是选取中柱。

砍伐中柱时要带香、纸钱、酒、鱼、糯米饭等,到树脚祭奠。

主人先砍几斧后,方由他人砍伐。

三、发墨
待材料晾干、刨好后,木匠开始发墨。

发墨时,主人在柱墩一端捏线,木匠在柱上拉直,然后用力弹一下。

若墨线笔直、均匀,则预示吉利,否则另发。

四、拆枋凿眼
按照木匠的着墨纹路,用锯子、凿子、斧头等拆卸穿枋,凿眼打榫,修锯横梁。

五、立房
立房架和上梁在同一天进行。

全族人聚集一起,齐心协力地把新房立起来。

亲戚朋友带着礼品前来庆贺。

六、立大门
杀一只公鸡,用来祭祀。

盖房、装壁等完成后,迁居要择吉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寨吊脚楼
湘西凤凰古镇被人们称为“边城”,是早已遐迩闻名的了。

今年暑假,我和妹妹慕名来到这苗民聚居区。

果然,孕育了当代画家黄永玉、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地方确有它独到之处。

最富有特点的是修建在很有些野味的“玉带”两岸的一栋吊脚楼。

这是黄永玉作画的常用题材,也是沈从文作品中的“常客”。

这的吊脚楼傍水而建。

为了防止泛滥的洪水,他们筑起三丈多高的河堤——屋基,然后在上面建房。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聪明的苗家儿女恰到好处地将屋向外扩建三分之一间,其下用楠木之类的斜撑着——这就是吊脚楼。

苗家老伯介绍说,苗裔之所以这么建房,主要是为了防止野兽的侵犯。

可是,当我沐浴了清爽的河风,聆听了淙淙溪水的音乐之后,我以为,这是聪颖、勇敢的苗家儿女的艺术杰作。

我们怀着好奇心,穿过成行的竹林桃树,踏上木梯,来到了苗家。

这楼板很有些年纪了,四壁的风景画也发了黄,再加上木屋随着极有劲道的河风摇出的嘎吱声,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悠远的古老天国。

据说这苗寨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清乾隆六十年,苗女石妹领导发动了“乾嘉起义”,朝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抽调了云贵、两广等地十万兵力前来围剿。

至嘉庆十二年,石妹率部转战到凤凰镇,被敌人堵住,起义军遭到残酷的屠戮,最后只剩下石妹一人了。

她梳弄了一下鬓发,毅然退上了吊脚楼。

谁知道,这楼一下子神通起来,奏出千军万马的进军声,敌人傻了眼,两腿发颤,坠河落马者不计其数,石妹大喝一声,呼地蹿出楼顶,踏着一团祥云远去了······
我思想的野马还在前行,主人却及时地替我收住了缰绳——他把我们带到了脚基外的廊子上。

这部分是吊脚楼产生磁石般吸引力的重要部分,“哗哗”清流从足下逝去,“呼呼”河风自地板缝隙处贯入,此时若再前行五步,倚窗远眺,则美景尽收,不需“把酒临风”,也心旷神怡了。

也许苗寨吊脚楼的神韵正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