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

合集下载

吊脚楼(民风民俗)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

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

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

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

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

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
苗族的住处通常建造在斜坡上。

可山高坡陡,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不宜起居。

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

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

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

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最上层很矮,用于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只放粮食不住人。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现多以改为瓦顶。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

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

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

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

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苗族吊脚楼

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苗族吊脚楼

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苗族吊脚楼苗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俗。

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靠近水源,野兽出没少且向阳,便能建寨。

大多聚族而居,几家或几十家住一个村寨,村寨的房屋紧密相邻,三五十栋或一二百栋紧挨在一起。

每寨七八户、几十户不等,三四十户的大寨较少见。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颇具特色。

传统的苗族吊脚楼建筑多为木结构,以瓦或杉树皮、茅草等遮盖屋顶,也有用薄石板为屋顶的。

各地房屋形式不大相同。

住在山区的多住吊脚楼,在二三层阶梯的坡地上,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上方则竖立较短的木柱来支撑,铺上楼板,盖房屋;楼下不住人,用在堆放杂物或饲养家畜。

木楼的窗户不大,室内阴暗,但能避风寒,房屋大都紧紧相靠,谷场则建在村边寨头,以免一旦失火,危及粮食。

苗族屋内的布局以火塘为中心,火塘用青石板砌成,再用椿木圈成正方形,然后在火塘周围以质地坚硬的木地板铺“地楼”。

“地楼"离地面约30厘米,内设火塘。

火塘边安设祭祀祖先的灵位,人们的起居、饮食、祭祖、敬神、打坐都在火塘旁。

因此,到苗家做客,如未得到主人邀请,不能在“地楼"火塘边的凳子上坐。

当主人邀请就座时,必须到外边擦掉鞋子上的泥巴才可在火塘边坐下。

苗家对于火塘有着特殊的情感,有书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徙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得没有铺盖。

所以借助火坑烧火御寒。

"吊脚楼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形式外,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

这在苗族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征符号可见一斑。

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

其基本含义是房屋可以包含宇宙,容纳天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苗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接近,更为亲密,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

吊脚楼

吊脚楼

请在此输入作者1.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

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

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它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

山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二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

楼上住人。

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

第三层楼上设卧房。

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民居建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苗族民居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建筑风格,还彰显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苗族民居的特点和魅力。

苗族民居被称为“吊脚楼”,这是由于建筑的支撑柱子很高,使得整个建筑仿佛漂浮在空中。

苗族民居常常建在山坡上,以便利水、通风和防守,同时也为了躲避洪水和野兽的侵袭。

吊脚楼的木质结构非常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才能建造。

苗族人民对于吊脚楼的建造非常讲究,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苗族民居通常由三层或四层组成,每层都有特定的用途。

底层是用来养动物和储物的地方,二层是起居的空间,三层是用于睡觉和存放粮食的地方。

有些富裕的苗族家庭还会有四层,第四层通常是用来储存家族的重要物品和纪念品。

各层之间有楼梯和走廊相连接,方便人们在不同楼层之间移动。

苗族民居的外观也非常独特。

建筑的外墙常常漆成鲜艳的彩色,用来表示家庭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苗族人民喜欢在民居的门口悬挂装饰物,如鸟笼、风铃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同时,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是用瓦片盖起来,以防止雨水渗透。

屋顶的形状顶多将筒子状,这是因为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希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除了外观特点,苗族民居的内部布局也非常注重细节。

民居内部的装饰主要以木雕、壁画和刺绣为主,展示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

同时,苗族民居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是火塘。

火塘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心,人们在火塘旁边进行烹饪、取暖和家庭聚会。

火塘被视为家庭的象征,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温暖。

苗族民居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作为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吊脚楼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当今的现代社会,苗族人民依然保持着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传承。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苗族人民自豪的象征。

总结起来,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繁复的结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苗族吊脚楼简介

苗族吊脚楼简介

曼飞龙塔曼飞龙塔位于云南省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寨的后山顶上,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宛如一丛春笋破土而出,故傣语称为“塔糯”(笋塔),是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

已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傣家竹楼简介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大的寨子集居两三百户人家,小的村落只有一二十人家。

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

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

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

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的介绍泼水节,一般为3至4天。

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

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空日)”,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

然后就互相开始泼水了。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由这一大二小组成。

大塔叫千寻塔。

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

千寻塔高度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的全貌。

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写道:“崇圣寺三塔各铸金为顶,顶有金鹏,世传龙性葆泽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

”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唐朝年间,大理水灾频频;佛教已在大理具有广泛影响;建塔塑鹏除了虔心敬佛外,还有镇水防灾的目的。

云南十八怪第一怪鸡蛋串出来买第二怪火车没有汽车快第三怪三个蚊子一盘菜第四怪四只老鼠一麻袋第五怪草帽当锅盖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第七怪姑娘叫老太第八怪竹筒当烟袋第九怪鞋子后面多一块第十怪穿鞋脚趾露在外第十一怪小和尚可以谈恋爱第十二怪东边下雨西边晒第第十三怪蠺豆数着卖第十四怪粑粑叫铒块第十五怪鲜花当做下酒菜第十六怪背着娃娃谈恋爱第十七怪有话不说歌来来代第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中国古建筑——吊脚楼
Page 15
建筑空间特色
进入山寨,走过曲折的村巷,踏上层层的台阶,便会进入由土家吊脚楼 构筑的更加紧密、丰富的单体空间层次:建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一层住区 是堂屋和卧室,与之垂直的带吊脚楼的那部分,一层架空处为卫生间,浴室 和猪圈;二层为餐厅和卧室,“L”型平面形成一个非常亲切的、序列丰富的 入口。我们以彭家寨一座比较典型的吊脚楼为例,将其空间特点归结如下:
Page 9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色
假“六合门”也是六扇门的形式,但 两边的门只是摆设,中间两扇大门才能 开合。有的住户在假“六合门”门外加装 两扇对合开的“扦子门”用以挡鸡犬,“扦 子门”高1.1 m ,宽1.7 m ,门由椿木、“ 猴板栗”树做成“羊角角”。由于当地民风 淳朴,鲜有盗贼,有的住户堂屋干脆不 装大门,只做简易的“扦子门”。
吊脚楼简介 文化内涵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建筑细部特点 吊脚楼空间特点 个例赏析
Page 2
吊脚楼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Page 7
吊脚楼构造特点
吊脚楼构造特点
有些土家族地区,把“两重挑”形式转变为“板凳挑”, 即出挑大挑的枋下增加一个“夹腰”,夹腰水平出挑,上 立短柱,称“吊起”,吊起顶头支檩,承担部分屋檐重量, 大挑也穿过吊起,把部分重量透过吊起传给夹腰,再传 给檐柱,这样吊起和夹腰共同承担了比二挑还要多的重 量,使受力变得更加合理,但构造也更加复杂,吊起底 下的吊头也和耍头一样,做成各种形状,成为土家族建 筑的装饰重点。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多。

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从前的吊角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角楼多用泥瓦铺盖。

吊角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

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结构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凝固华章】消失的建筑——苗族吊脚楼

【凝固华章】消失的建筑——苗族吊脚楼

【凝固华章】消失的建筑——苗族吊脚楼
吊角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建造时,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屋基,上层立较矮的柱子,下层立较高的柱子。

这样房子建成后,就可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水平。

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屋基处的柱子,则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柱,吊脚楼即因此而得名。

苗族的吊脚楼历史自然比重庆的吊脚楼久远得多,个中蕴涵的文化风情却十分鲜明。

它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并不是找不到几十个平方的平地,而是平地上矗立起来的吊脚楼少了些气势,不能占风水之利。

苗族吊脚楼的材料以杉木为主。

杉木是能耐腐蚀的,中国著名盐都自贡的盐井天车都是用杉木扎制的。

按传统的标准,一栋三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用24根柱子,四五十根枕木,以及上万块瓦片即可建成。

但令人称奇的是,偌大一座楼房,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它部位全部用卯榫构筑而成,反映了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如今这样的杉木吊脚楼在湖南、贵州部分苗族居住区还能见到,但正在被水泥小楼所取代。

苗人建房有很多礼仪和讲究,丝毫马虎不得。

“踩新房”便是其中之一。

即当新房落成后,本寨或外寨的亲友都要携带礼物前来祝贺。

不知道这样的古礼,在水泥小楼落成时,是否还在举行?。

中国古建之吊脚楼

中国古建之吊脚楼

吊 脚 楼 如 何 防 火
在河岸上浩荡着数百栋的吊脚楼群每栋屋 宇都隔有封火墙并一致地安装有鳌头。谓之 封火墙,实为消防之用。从古走来,凤凰的 先人们就十分懂得区域的防火法。封火墙的 作用则是阻止火势蔓延。万一有失,损失也 只是局部,不至于演绎成“火烧连营”。 由于封火墙作用重大,吊脚楼主们都对 此墙备加呵护并极尽之美化。他们在每堵封 火墙前后都装有鳌头,且鳌头都不约而同地 一律为凤凰鸟图案造型。远眺,只只凤凰引 项朝天,气宇轩昂,给人心驰振奋。这便可 释解凤凰人对美的追求,对神鸟凤凰的崇尚。
吊脚楼,也叫“吊楼”,
土家吊脚楼
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 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 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 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 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 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 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 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 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 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 的吊脚楼。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 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十棵杉 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整座木楼以杉木为柱、 为梁、为壁、为门窗、为地板,以杉皮为盖顶,不油不漆,无矫无饰,一 切顺其本色,自然天成,朴实无华,或金鸡独立于山脊,或连片成寨于坡 前,或负山含水,或隐幽藏奇,千姿百态,格局自由,情调浪漫,更重要 的是它冬暖夏凉,不燥不潮,空气新鲜,是瑶山人最好的居所。

苗族“吊脚楼”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发展和文化

苗族“吊脚楼”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发展和文化

苗族“吊脚楼”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发展和文化
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

苗族人民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

楼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装。

每间的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案。

各间的房门均为独扇,惟有堂屋大门为两扇。

富裕人家还在大门上刻有龙凤浮雕。

大门上方,两头安装有两个
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

厨房安置在偏厦里。

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

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

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吊脚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形式外,还有其
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

这在苗族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征符号可见一斑。

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

符号一般请具有一定巫术的“掌墨师”或土家巫师用凿在黄色圆心处凿一圆洞,新楼主人则要跪下用衣服将木渣全部接着,最后再在梁木两端分别写上“乾”、“坤”二字。

之中。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湖南苗族“吊脚楼”是什么样的?“吊脚楼”简介

湖南苗族“吊脚楼”是什么样的?“吊脚楼”简介

湖南苗族“吊脚楼”是什么样的?“吊脚楼”简介>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

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

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

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

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

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

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

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民便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吊脚楼的建筑类型。

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湘南位于湖南南部地区,主要包括永州、郴州地区以及邵阳益阳部分地区,此处主要是汉族及少数瑶族和苗族的聚集地,其传统民居相对较多,保存的也相对完整。

湘南的民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魅力清秀的少女,一直保存着它的神秘面纱。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 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 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 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 河就势而建,坐西 向东,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 建筑,但与一般所 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 空的,所以称吊脚 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建筑特点
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 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 脚楼有很多好处, 高悬地面既通风 干燥,又能防毒 蛇、野兽,楼板 下还可放杂物。
3D模型
吊脚楼的结构及衍变
木质和瓦质
•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 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直到清 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 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 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 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 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 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节构及其衍变
பைடு நூலகம் 就是看风景的地方。
屋顶
室内
• 传统吊脚楼属纯木结构建筑, 采用穿 斗式,不用一钉一铆, 梁、柱、枋、板、椽、檩、榫 均以木加工而成,一但随着社 会变迁的加剧, 尤其是近年来 土家族社会的 巨大变迁,吊脚 楼在用材上也开始使用现代建 筑材料。堂屋是祭祀、迎宾、 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人 间为 卧室,一般父母住左边,孩子 住右边。人间又以柱为界,前 为伙房(又叫 “火铺堂”) 后 为卧室, , 中间设火坑。 人间 上部为天楼, 主要用以贮藏粮 食, 伙房上可熏烘腊肉。 正房 中堂靠近大门一边设燕子楼。
储存粮食
• 从实用性来说,土家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 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

水上吊脚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 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 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 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 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 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 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 几种:
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 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 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 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 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 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 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 适用。 平地起吊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 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 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传统民居:吊脚楼

传统民居:吊脚楼

传统民居: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做吊楼,在平原地区很少见,一般都是依山而建,下面用木柱撑起来,可以有效防潮,吊脚楼在苗族、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很常见。

那么,从苗族文化来看,苗族吊脚楼有什么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

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吊脚楼极为常见。

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

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

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吊脚楼”。

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

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

苗族吊脚楼—搜狗百科

苗族吊脚楼—搜狗百科

苗族吊脚楼—搜狗百科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

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偏厦”。

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

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米宽。

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

房间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

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烧火取暖。

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

中堂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zhì)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肇(zhào)始于环太湖地区苗族祖先蚩(chī)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zhǔ)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平方米。

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

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传统民居,在桂花、湘西等地区的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式”有所不同。

“干栏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但吊脚楼是只有一半是悬空的,所以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建筑。

它的建造业颇为隆中。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称为“伐青山”,一般选椿木或梓树,“椿”、“梓”,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

第二步是加工大梁木,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八卦、太极图、荷花莲子等图案;第三步功底叫“排扇”。

即把交工好的梁木上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亲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再左领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柱之后便是顶屋角、盖瓦、装板壁。

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泪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吊脚楼的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的和放置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

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门,卧室的外边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的地方通常用来接待客人。

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连接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目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通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放物品。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人千百年来的居所,更是他们来表现自己对建筑的美的一种见解的一种方式。

781871243。

贵州苗族吊脚楼用杉木盖成,一栋花70万,主人说还没想好干啥用

贵州苗族吊脚楼用杉木盖成,一栋花70万,主人说还没想好干啥用

贵州苗族吊脚楼用杉木盖成,一栋花70万,主人说还没想好干啥用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黔东南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地,同时也是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

吊脚楼作为居住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丰富着苗族文化的内涵。

图为贵州丹寨县一处苗寨中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干阑民居的俗称,当地人称为“楼房、半边楼”。

其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建筑在平地上的吊脚楼,一种是建在斜坡上的吊脚楼,也就是“半边楼”。

一般情况下,吊脚楼的楼上住人,楼下架空,通风性能极好,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图为丹寨县大簸箕苗寨一栋建在山坡水田边的吊脚楼。

吊脚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头,建房者不用一钉一铆,采取金瓜梁方、斗拱支柱、木头开糟、穿榫合接而成,因而结构严密坚固,可历百年不倒。

“建房的都是我们当地的师傅,基本不用机械设备,而是用手工来打造。

”在排莫村,杨大哥坐在自家的吊脚楼前向摄影师介绍。

杨大哥1974年出生,今年45岁,家有一儿一女。

之前,他和妻子一直在广东的制衣厂打工。

因为家里的吊脚楼盖好不久,内部需要装修,他就留在家里,妻子一个人去了广州继续打工。

听说我们想看看吊脚楼的内部情况,他很热情地邀请我们进了家。

进入杨大哥家的吊脚楼,只见房屋支柱、墙面、地板和正厅储物柜,所有的材料全是原木,房间内散发着木头好闻的气味。

“这些木头都是杉木,为了防虫蛀,外面刷了一层桐油。

”杨大哥说,因为房子盖好后进行了内部装修,时间不长,所以家具和生活用具都还没有摆放进去。

“这个楼是一个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和苗家传统的吊脚楼结构一样,一共三层,一层不住人,是用来养鸡养猪、放置农具的,二层是生活起居的地方,三层比较小,可以住人也可以放粮食。

”杨大哥介绍。

图为堂屋外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栏下有长凳,可以供人休息或凭栏远望。

在吊脚楼二楼,除了偌大的堂屋正厅,在正厅的两侧还各有三个房间,目测整个使用面积约有近两百平方。

图为正厅一侧分布的三个房间。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之吊脚楼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之吊脚楼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之吊脚楼.吊脚楼是苗寨特有的住宅建筑,我当知青时曾经参加过当地苗族老乡的吊脚楼修建,在起房、架梁和上瓦等环节,成了寨子里大家欢聚的场合和时刻,事毕要聚在一起吃油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邀请参与者吃一顿饭。

在起房和架梁时,会有寨子的一位老者吟唱架梁的祝辞,大家还会一起唱立房歌,这些都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苗族木匠师傅在建造吊脚楼是所呈现的工艺水平和精湛技艺令人佩服不已,一座吊脚楼的框架全系榫卯衔接。

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运用娴熟的技巧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让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形成了苗家特有的建筑。

苗家人在迁徙到一个认为适于安家的地方后,为了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一般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建造住居,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

这种木质的吊脚楼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结构。

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

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

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在西江千户苗寨,我也特别注意了这里的吊脚楼的结构和形状,两相对比我发现与几十年前的还是有了较大的区别。

可能也是由于经济发达和时代进步的原因,西江苗寨的一些吊脚楼与几十年前那些质朴的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有的甚至没有吊脚了。

吊脚楼不全是站在山坡上,沿着寨子主干道的平地上也建了不少吊脚楼,特别是楼更大了,由原来的四榀三间改为了五榀四间结构。

当然,各层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能是考虑到卫生的原因,一层基本上改变了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的做法。

在这里,一千多户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

外人来到西江,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
贵州,不图名扬天下,总有那么一处,却总会默默的打动你。

细雨、农田、吊脚楼、苗歌、青山……简简单单的词语便构成了简简单单的苗寨生活。

西江千户苗寨,在过度的商业开发下,夜景也逐渐不再有最原始的苗寨模样。

那一座座吊脚楼的内里,才是苗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句谚语:“客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

苗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惨烈逃亡的过程,也是一个顽强生存生生不息的励志故事。

蚩尤战败,族人便一路向西南地区逃亡,一次次战败下来,一步步被“逼”上了山头。

苗寨的地址多设在山巅、垭口、悬崖等险要之处,居高临下、可退可守,久而久之,仇家便不再找上门来了。

试问,苗族先辈们如何在“穷山恶水”的恶劣条件下生存呢?经过无数次实践,聪明的先辈总结出两样克服困境的法宝——梯田和吊脚
楼。

吊脚楼解决了栖身的问题,梯田则解决了粮食问题。

贵州的加榜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如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世人都说这里是人间仙境,只有农民才知这是生存的苦难啊。

吊脚楼是山的产物,越是山区,就越能体现出它的强大。

在山高坡陡的山区,修建房屋就无法像在平地那样打地基,吊脚楼依地形而建,克服了山地的陡峭与贵州潮湿多雾的天气。

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这是先辈勤劳的结果、智慧的结晶。

标准的吊脚楼分为三层,最底层用来喂养牲畜、家禽,贮藏蔬菜以及堆放家具农具;
第二层相对于地层来说比较干爽,是人居住的地方,有厨房、主卧、次卧等,在主厅和楼外有长廊座椅,民间称之为“美人靠”,在苗语里叫做“噶息”,是专供人休闲小憩、纳凉观景、绣花挑纱的地方;
最上一层比较干燥,适合长时间存储粮食,是苗家的仓库,还可以晾晒粮食。

苗族同胞用这一座座吊脚楼克服了许多的不可能,一代代自强不息、开枝散叶、成就未来,而西江千户苗寨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小万每每看到山上层叠的吊脚楼,在感慨之余,总会多了一份欣赏和敬意在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