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历史上以官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秩序,它是中国古代礼教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社会在汉朝,三国和晋朝期间发展的一种官僚制度。
它是以官职体系为基础,以考试或官守任命为途径,以政策和招聘制度为调节因素,形成一种分等级、分层次、分类别的社会秩序。
九品中正制主要由九种官职和九种贵族组成。
它将整个社会等分为九等,即“九品”;将其下属中国官员分别任命为六十四种官职,即“中正”。
九品中正制主要由九品级别、九种贵族和六十四种中正官职组成,是按照汉朝的礼教文化体系建立的一种社会秩序。
九品由“太尉”、“正大夫”、“中郎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丞相”、“少傅”及“司马”这九个级别组成,九种贵族主要是指皇族、王族、公族、卿族、伯族、子族和士族。
六十四种中正官职主要包括“都察院尚书”、“都虞院侍郎”、“太常”、“太仆”、“太保”、“兵部尚书”、“司空”、“司徒”等。
九品中正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体系和九种贵族的制度。
它的实施主要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维护朝廷的统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它运用制度来规范官僚,消除官僚主义,控制军队,维护宗法,建立人民秩序。
此外,它还从经济上控制税收,促进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秩序。
九品中正制只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社会秩序,其规范性强,既能为朝廷维护统治,又能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指导当时的社会发展。
当然,这种社会秩序也有不好的地方,它把社会等级极其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社会在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陷入停滞的状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社会秩序,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传统与政治体制的发展,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实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采用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
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知名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终于唐朝末年。
该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把人分为九等,即九品,来选拔官员。
以下是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1. 中正:中正是由朝廷任命的官职,主要负责对人才进行评价和推荐。
中正的评定结果会对官员的品级产生影响。
2. 品级:人才被分为九等,即九品。
每一品都有特定的标准,例如才华、品德、政绩等等。
人才的品级会影响他们做官的资格和待遇。
3. 推荐:中正可以向朝廷推荐人才,这些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
中正的推荐会对官员的品级产生影响。
4. 考核:朝廷会对中正进行考核,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评价人才,并推荐优秀的人才做官。
5. 制度弊端:九品中正制存在一些制度弊端,例如中正的评定结果可能受到个人喜好和利益的影响,导致人才评价的不准确性。
此外,由于中正的数量较少,而且评定标准不够明确,所以有时会发生评定结果的争议。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该制度存在一些制度弊端,但是它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历史解密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是何时开创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中正制是何时开创的导语:九品中正制,别名九品官人法。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设立中正官,官员分九个品级。
开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九品中正制,别名九品官人法。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设立中正官,官员分九个品级。
开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拉拢那些世代作官的名门望族,并不是唯才是举。
此制度到西晋时期逐渐完善,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动,在古代社会存在了400年左右。
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重要的政治制度。
东汉末,察举制被门阀氏族利用并操纵,他们掌控了民众的舆论导向,滋生了腐败因素,加剧了阶级矛盾。
地主和知识分子渴求参与政治活动,却苦于没有门路,所以察举制已不合时宜,因此社会上对于选官方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统治阶级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修改选拔官员的制度。
魏文帝曹丕接受了当时的礼部尚书陈群的提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九品中正制由此产生。
中正官的设立是这一制度的关键,这一官员的职能是掌管对各地区人物品评的负责人,官员的产生是先推举后任命,所以这一制度又被看做察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最初建立这一制度时,中正官由各郡长官推举,晋朝以后,改变为由朝廷中的司徒授予官职。
在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官,小中正官由大中正官推举,然后由司徒任命。
为了保证中央王朝对选拔官员的控制,防止他人干扰中正事务,司徒要求被任此职务。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朝廷官吏的挑选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的地主贵族和官僚阶级,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总是能轻易干扰我国古代官僚的选拔。
为了防止这种垄断,九品中正制产生。
我国古代的寒门学子没有家世生活常识分享。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徐光启
纪晓岚
为什么唐朝 统治者要组织 新科进士,在 京城长安参加 曲江国宴,并 在雁塔题名?
这部小说讽刺的是什么制度?
《儒林外史》第三回 写范进中举后,张乡 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 屋,范的丈人胡屠户 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 女婿“是天上的星 宿”,而范得了消息, 高兴得发了疯。说明 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 发财。
策论:考生按策问临场撰文答题 类似今天作文
(唐朝)明经科:以儒家五经为主。
帖经:考官任择经书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
几个字或几句话,令考生默写出来。各科考试,
均须帖经。
类似今天填空
墨义: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 经书原文回答
类似今天简答
“ 五 十 少 进 士 , 三 十 老 明 经 ”
请你为他们排序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 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 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阶段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
创立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创科举制)
完善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 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赵嘏)
“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 易)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D)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2、科举制被废除是在( D )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 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 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 人法。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科举制的完善
朝代:唐朝 人物: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过程: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 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 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阶段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
创立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创科举制)
完善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 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二、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和世界 带来什么影响?
➢ 对隋唐: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做官;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为唐朝诗歌的繁荣奠 定了基础。
4、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 对后世: 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 清朝废除
类似今天简答
“ 五 十 少 进 士 , 三 十 老 明 经 ”
请你为他们排序
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将读书、考试、做官联 为一体
想一想
武则天: 殿试、武举
武举科:箭射、马枪、负重、言语、材貌等来自想一想唐玄宗:
诗赋作为科举 考试
他们中谁考中了进士?
➢科举制对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有 什么影响?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官职制度,始于元朝,主要用于聘任官吏,它曾被用于担任一些管理官和总督的职位。
在不同时期,九品中正制都有所变化,但它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九品中正制可以分为九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中正秩,是最高级别的秩序,后来又称为爵位秩。
即第一阶级的官员称为中正。
第二阶级的官员叫做中正乙等,九阶级的官员名叫中正玖等。
每一个官吏在九品中正制的等级越高,就可以负责的范围越广、拥有的权力越大。
根据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任都需要在官员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考试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法律、史学、军事学等。
只有取得理想结果的考生才有资格被提升为官员,有资格参与任职。
如果达不到理想的成绩,考生将无法被任命为官员。
九品中正制既是官职制度,又是遴选官员的制度,它使官吏在公务执行上更加认真负责。
由于九品中正制对政治上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使得官吏的能力得以长期培养,为晋朝的政治有着良好的影响。
在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是一种成功的制度,让总督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更容易得到提升,既保护了官吏的利益,又使官吏更加坚定服务国家。
受此影响,晋朝的它的政治和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上面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它能够带给中国历史文化繁荣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存在使公务的执行更加认真负责,有利于促进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九品中正制也对官吏的职位晋升提供了一种可信负责的考核标准,保护官吏的利益,使官吏更加服务于国家。
总之,九品中正制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
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缓解了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事宜主要由各级中正官主持,因此各级中正官在
这一选官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中正官的选任务有不同。
曹魏时,各州郡的
中正官一般由州郡长官推举,“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
中正”。
两晋时,则须由朝廷中的司徒选授各州郡的中正;郡的中
正也可由州中正推举,报请司徒批准。
各州郡的中正一般都是由现任官员出任的,而且其品第相当高,基
本上都是由二品担任,偶尔也以三晶充任,因为只有中正的品第
高,才有资格去品评他人。
各地中正多由本地人担任,因其熟悉当地土人情况,便于标定品级。
九品中正制包括3个组成部分:
一是机构设置,即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中央有司徒正,任官有吏部尚书;
二是以九晶评定人物;
三是以品授官,授官时主要依据品第,品高则官高,品低则官低。
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
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按照官员的品级和正等来确定其地位和待遇的。
在这一制度下,官员的选拔标准十分严格,不仅要求其个人品德和能力,还要符合一定的资历和背景条件。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
首先,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第一要素是品级。
在九品中正制中,官员的品级分为九个等级,从一品到九品,品级越高,地位越显赫,待遇也越优厚。
而官员的品级主要是由其个人资历和表现来决定的,包括其学历、考试成绩、实绩等方面的表现。
因此,一个官员要想在九品中正制中获得较高的品级,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学识和能力,以及出色的工作表现。
其次,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第二要素是正等。
在九品中正制中,官员的正等也是其地位和待遇的重要依据。
正等分为上、中、下三等,正等越高,地位越尊贵,待遇也越优厚。
而官员的正等主要是由其家世和背景来决定的,包括其祖父辈、父辈的官职、功绩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一个官员要想在九品中正制中获得较高的正等,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家世和背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政治关系和人脉。
再次,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第三要素是个人品德和能力。
在九品中正制中,官员的品德和能力也是其选拔的重要考量。
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廉洁正直、忠诚敬业、能力过人等优秀品质,才能在选拔中脱颖而出。
同时,官员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胜任其所担任的职务。
综上所述,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一个综合考量官员品级、正等、个人品德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选拔制度。
只有具备较高的品级和正等、优秀的个人品德和能力,以及良好的家世和背景,官员才能在九品中正制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和待遇。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选拔和任用具备优秀品质和能力的官员,保证了政府机构的高效运转和公共事务的公正处理。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官职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官职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
本文是九品中正制官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此制度到西晋时期逐渐完善,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动,在古代社会存在了400年左右。
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重要的政治制度。
东汉末,察举制被门阀氏族利用并操纵,他们掌控了民众的舆论导向,滋生了腐败因素,加剧了阶级矛盾。
地主和知识分子渴求参与政治活动,却苦于没有门路,所以察举制已不合时宜,因此社会上对于选官方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统治阶级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修改选拔官员的制度。
魏文帝曹丕接受了当时的礼部尚书陈群的提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九品中正制由此产生。
中正官的设立是这一制度的关键,这一官员的职能是掌管对各地区人物品评的负责人,官员的产生是先推举后任命,所以这一制度又被看做察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最初建立这一制度时,中正官由各郡长官推举,晋朝以后,改变为由朝廷中的司徒授予官职。
在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官,小中正官由大中正官推举,然后由司徒任命。
为了保证中央王朝对选拔官员的控制,防止他人干扰中正事务,司徒要求被任此职务。
九品中正制选官方式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朝廷官吏的挑选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的地主贵族和官僚阶级,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总是能轻易干扰我国古代官僚的选拔。
为了防止这种垄断,九品中正制产生。
我国古代的寒门学子没有家世背景,没有钱财珠宝,他们收到大地主阶级的欺压和剥削,在那个年代几乎与政治无缘,无数有才华的士人空有一腔热血和救国救亡的思想,却无处施展。
九品中正制的产生,使得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九品中正制通过各种测试将士人分为九个等级,然后再由朝廷选派中正官员考查这些士人。
在这九个等级之中,被评为上等的士人将被推荐到朝中做官。
九品中正制度将考查全国各地士人的权力都赋予了中正官。
世袭的封官制——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朝代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朝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隋唐到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在科举制度发展完备之前,是世家大族把持朝廷官员任命权力的主要选拔人才的办法。
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于隋朝,确立于唐朝,正式运行于五代,废除于宋朝。
作为一种官吏选拔制度,这个制度具有民主性和客观性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要求按照人才的德、才、能进行选拔;另一方面,又承认和保护官僚士族的政治特权,使其有可能垄断官吏的选拔权。
所以,自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施后,就受到了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并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九品中正制是隋唐到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在科举制度发展完备之前,是世家大族把持朝廷官员任命权力的主要选拔人才的办法。
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于隋朝,确立于唐朝,正式运行于五代,废除于宋朝。
作为一种官吏选拔制度,这个制度具有民主性和客观性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要求按照人才的德、才、能进行选拔;另一方面,又承认和保护官僚士族的政治特权,使其有可能垄断官吏的选拔权。
所以,自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施后,就受到了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并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其三,对地方长官的考核也很重视。
《通典》卷二十四《职官七·州县令》载:“凡刺史、太守,岁终则上计于尚书省,中正、司马巡察属县,参其贤否而黜陟之”。
由此看来,当时已经注意到对地方长官的考绩。
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因此,往往出现“郡守多不称职者”。
针对这些问题,武则天执政时,曾设置过“考课”官,负责对全国各级地方长官的考核工作。
但是,他们只管检查记录,却无权处理,更谈不上罢免或调动。
这样做虽然比较严格,但毕竟流于形式,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其四,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推荐人才。
隋文帝时,采纳了高颎等人的建议,创立了分科考试的制度。
隋炀帝时,规定每年进士科考试诗赋、时务策各一道,算学、书法、文章各一篇,共三场。
唐玄宗时,将进士科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常科考试内容为帖经、墨义、口试,答卷由皇帝亲自阅览。
九品中正制的意思
九品中正制的意思
嘿,你知道九品中正制是啥意思不?咱就这么说吧,九品中正制就
像是一场古代的人才选拔大赛!比如说吧,在一个村子里,有个德高
望重的老人,他就好比是中正官,他来评判村里人的品德和才能,然
后把人分成九个等级。
这不就跟九品中正制差不多嘛!
在那个时候啊,家世可重要啦!如果你家里有权有势,那你就很可
能被评个高等级。
这就好像比赛中,有人自带光环,起点就比别人高。
而那些普通人家的孩子,想要出头可就难喽!
九品中正制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可大了去了。
它让一些大家族越来越
厉害,权力都集中到他们手里了。
这像不像一场游戏,规则偏向了某
些人,他们就越来越牛,别人就只能干瞪眼?
我觉得啊,九品中正制有利有弊,它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作用,但
也带来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
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九品中正制不?这可是个在历史上挺重要的玩意儿呢!就好比一场大选拔,把人分成了九个等级。
想象一下啊,就像把一堆水果分成了特级、一级、二级等等,不同
等级的待遇可不一样哦!九品中正制就是这么个给人分等级的制度。
在那个时候啊,有专门的人来评判你是几品。
他们会看你的家世啦、品德啦、才能啥的。
这不就跟现在找工作面试似的嘛,人家得看看你
够不够格。
哎呀,这九品中正制影响可大了去了!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和命
运呢。
你说要是被评了个低等,那不就惨啦?这和咱上学时候分快慢
班有点像,要是被分到慢班,那心里得多郁闷呐!
总之,九品中正制就是这么个划分人的等级的制度,对当时的社会
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觉得这制度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呀!。
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1.九品中正制的利弊是什么?
答:九品中正制的利: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弊: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缓解了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品评官)﹐稍后又在
各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
﹐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
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
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
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
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
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称“簿阀”﹑“簿
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
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
“状”。
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
能少”。
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後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
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
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徵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闾。
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於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
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玠“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
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
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
如韩嵩之条品荆州人士﹐就不同於汉末名士私人操纵的乡闾评议﹐而与後来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
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见魏武帝曹操)。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
但由於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
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
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
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
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
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
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到了隋代﹐随著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