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历史上以官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秩序,它是中国古代礼教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社会在汉朝,三国和晋朝期间发展的一种官僚制度。
它是以官职体系为基础,以考试或官守任命为途径,以政策和招聘制度为调节因素,形成一种分等级、分层次、分类别的社会秩序。
九品中正制主要由九种官职和九种贵族组成。
它将整个社会等分为九等,即“九品”;将其下属中国官员分别任命为六十四种官职,即“中正”。
九品中正制主要由九品级别、九种贵族和六十四种中正官职组成,是按照汉朝的礼教文化体系建立的一种社会秩序。
九品由“太尉”、“正大夫”、“中郎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丞相”、“少傅”及“司马”这九个级别组成,九种贵族主要是指皇族、王族、公族、卿族、伯族、子族和士族。
六十四种中正官职主要包括“都察院尚书”、“都虞院侍郎”、“太常”、“太仆”、“太保”、“兵部尚书”、“司空”、“司徒”等。
九品中正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体系和九种贵族的制度。
它的实施主要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维护朝廷的统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它运用制度来规范官僚,消除官僚主义,控制军队,维护宗法,建立人民秩序。
此外,它还从经济上控制税收,促进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社会秩序。
九品中正制只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社会秩序,其规范性强,既能为朝廷维护统治,又能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指导当时的社会发展。
当然,这种社会秩序也有不好的地方,它把社会等级极其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导致社会在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陷入停滞的状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社会秩序,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传统与政治体制的发展,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实践。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终于唐朝末年。
该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把人分为九等,即九品,来选拔官员。
以下是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1. 中正:中正是由朝廷任命的官职,主要负责对人才进行评价和推荐。
中正的评定结果会对官员的品级产生影响。
2. 品级:人才被分为九等,即九品。
每一品都有特定的标准,例如才华、品德、政绩等等。
人才的品级会影响他们做官的资格和待遇。
3. 推荐:中正可以向朝廷推荐人才,这些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
中正的推荐会对官员的品级产生影响。
4. 考核:朝廷会对中正进行考核,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评价人才,并推荐优秀的人才做官。
5. 制度弊端:九品中正制存在一些制度弊端,例如中正的评定结果可能受到个人喜好和利益的影响,导致人才评价的不准确性。
此外,由于中正的数量较少,而且评定标准不够明确,所以有时会发生评定结果的争议。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该制度存在一些制度弊端,但是它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等级制度,用于评定官员的等级和品级。
它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在明代成为官员选拔和晋升的重要标准。
下面将对九品中正制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1. 九品:九品指的是官员的等级和品级,一共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正品、从品、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一品。
这九个等级中,一品最高,正品为二品,且每品都可再分为九等。
2. 中:中指的是人员选拔和评定中的一种角色,它是九品中正制的核心。
中可以理解为中选、中用、中调、中迁等,代表中央政府对官员的选拔和控制。
3. 正:正是九品中最高的品级,相当于现代的正职或高级职位。
正品的官员通常担任重要的政府职务,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待遇。
4. 从:从是在九品中的第二等级,相当于现代的副职或中级职位。
从品的官员作为正品的助手,负责辅助和执行正品的职责,同时也享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
5. 七、六、五、四、三、二、一:七、六、五、四、三、二、一为九品中剩余的七个等级,依次表示官员的品级递减。
这些品级通常被授予一些中低级别的官员,他们在政府中担任着各种各样的职务。
6. 晋升:在九品中正制中,晋升指的是官员从一个较低的品级向一个较高的品级提升。
晋升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考核和选拔,表现出色的官员有机会获得晋升的机会。
7. 选拔:选拔是指从候选人中挑选合适的人员担任相应的官职。
在九品中正制中,选拔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面试和审查程序来选择优秀的人才。
8. 迁调:迁调指的是官员在九品中互相调换职位或调至其他地方任职。
迁调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官员的安排,使其在不同领域或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古代官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官员的选拔、评定和晋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政府能够更加科学地管理官员,并使其能够适应不同职位的要求。
九品中正制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政府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建设,同时也为后世的官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九品中正制”是一种官制,源自明朝的官制。
其主要是以官职、财政和士绅制度为主要特征的“九品中正制”,是明朝皇室“六经”制度的核心内容。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朝廷制度:朝廷制度主要分为“九品、总八百、百官、吏部”等四个等级;二、财政制度:根据国家财政收入的不同,分为“甲镒、乙镒、丙镒”等三个等级;三、士绅制度:士绅制度包括五种制度,分别是“受爵制度、元老制度、授官制度、进士制度、赐居士制度”;四、权力分配:明朝皇室把权力分配给八大机构“宰相衙门、内阁、北营、外府、礼部、兵部、刑部、户部”,每个机构都有明确的权力职能。
“九品中正制”是明朝官制的核心内容,也是明朝时期官制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既把官制规范了,又把士绅制度完善了,使当时的社会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明朝军队的统一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明朝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明朝的历史上,“九品中正制”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中国本土社会的发展,也是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九品中正制”是明朝官制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从史学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不仅是一种官制形式,更是一种官政思想,是以大唐文化为基础,以官府制度为表现,彰显着政治特色的完善官制,其有力的管理体系、完善的司法机构,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维持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把朝廷制度、财政制度、士绅制度、宪法制度等进行了全面统一,使明朝朝政秩序得以规范,出现了职责分明、权责一致、层级分明的特点,使朝政官员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监管,从而保持了明朝社会的秩序。
“九品中正制”在现今的社会中影响仍然存在。
因为它把官制规范了,又把士绅制度完善了,使得当时的社会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被后来的一些社会政治实践所体现。
比如,明清时期所推行的“官官相望”或“大臣监督”制度,都是受它影响有关。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国学常识篇)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国学常识篇)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中正”指的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就由他们评定。
一般各州郡的`中正官都由本籍人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兼任,他们的职责是根据家世、才、德,评定辖区内士人的品级、等级。
品级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共分成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朝廷根据品级的高低任命官职,大官多由品级高的人担任,品级低的人多担任小官。
九品芝麻官就属于最低级别的下下级官员了。
那么,这一制度是从何时开始实行的呢?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流动频繁,使过去乡举里选的人才评定方法已难以推行,旧有的人才档案已经失去作用,要想选拔出好的人才,必须建立新的人才档案,因此曹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作为临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
公元221年吏部尚书陈群重申和修订,并经曹丕同意,将其正式颁布全国。
由于中正官大多是由当时的豪门大族担任,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因此在评品论级时他们往往只看门第高下,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望族的纨绔子弟平步青云,坐取公卿,而那些有才能的人却受到排挤,难以施展抱负和才干。
由此,九品中正制成了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远远背离了量才授官、以期公正的初衷。
到了隋代,这一制度被科举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400多年。
简述九品中正制
简述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也是唐代之后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九品中正制进行详细介绍。
一、九品中正制的概述九品中正制是指以“品”为单位,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分为正、从、员三个职位。
其中,“品”指的是官员的等级,而“中正”则是指担任某个职位时所需达到的资格条件。
此制度在唐代初期已经形成,并在宋代进一步完善。
九品中正制实行了长达千年之久,在中国古代官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九品中正制的等级和职位1. 九个等级(1)第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光禄大夫等。
(2)第二品:太常卿、少师、少傅、少保等。
(3)第三品:侍中、侍郎、尚书左右丞相等。
(4)第四品:御史大夫、尚书左右仆射等。
(5)第五品:卫将军、镇军大将军、太子太傅等。
(6)第六品: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太子少傅等。
(7)第七品:中卫将军、中郎将、散骑常侍等。
(8)第八品:卫尉、郎中令、殿中监等。
(9)第九品:庶民2. 正、从、员三个职位每个等级都分为正、从、员三个职位,其中正职是主要负责人,从职是副手,员职则是辅助工作。
例如,第一品的正职为太师,从职为太傅和太保,员职则是光禄大夫。
三、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举荐制度,另一种则是科举制度。
1. 举荐制度在唐代初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以举荐为主。
当时官员需要通过各级官员的推荐才能晋升到更高的官位。
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官员之间的关系和人脉,在某些情况下也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贿赂现象。
2. 科举制度在唐代中期以后,科举制度逐渐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选拔方式。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和解元。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及格以上的成绩,就可以晋升到九品中正制的最高等级。
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官员的能力和才干,也更加公平公正。
四、九品中正制的特点1. 官员等级分明九品中正制将官员分为九个等级,并明确规定每个等级所对应的职位和职责。
九品中正制探析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就逐渐脱离了选才任官的原则,基本上没有达到唯才是举的初衷,豪门士族很快霸占了所有的中正官职,控制了选官大权[1]。
随着士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也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一、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社会政治和教育的需要,是九品中正制创建的根本原因。
中国自秦以来建立了君主集权的官僚帝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与官僚制,是其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官僚帝国时代政治体制的这些基本特征,使选士制度的建立成为直接的社会需要。
第一,要确保各级官僚机构正常、有序的运转,必须选拔具有知识的优秀分子到各级官僚机构中充当官吏。
而要保证各级官吏的素质和官僚队伍不断地吐故纳新,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以选贤任能。
第二,一个王朝建立之后,必须要犒赏有功之臣,但是这很容易形成权贵阶层,直接威胁皇权。
因此,如何在维护官僚贵族特权的同时,维护皇权,是历代君主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建立选贤任能的选士制度,从社会下层选拔贤才来担当官僚,无疑是最名正言顺的办法。
这样,即可促进社会上下层流动,又可分解功臣世族的权力,使官僚阶层互相牵制,从而使君主专制得到维护和加强。
第三,为了确保专制王朝长治久安,就需要统一思想和社会道德规范。
选士制度“选贤任能”,可以向全社会昭示做人的标准,引导社会风尚,明确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进而达到“广教化,美风俗”的教育目的。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的。
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是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重要原因。
曹氏父子作为皇权的代表,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可是,世家大族势力不断发展的客观形势,使曹氏不得不走回头路,转而和世家大族达成妥协[2]。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官职制度,始于元朝,主要用于聘任官吏,它曾被用于担任一些管理官和总督的职位。
在不同时期,九品中正制都有所变化,但它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九品中正制可以分为九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中正秩,是最高级别的秩序,后来又称为爵位秩。
即第一阶级的官员称为中正。
第二阶级的官员叫做中正乙等,九阶级的官员名叫中正玖等。
每一个官吏在九品中正制的等级越高,就可以负责的范围越广、拥有的权力越大。
根据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任都需要在官员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考试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法律、史学、军事学等。
只有取得理想结果的考生才有资格被提升为官员,有资格参与任职。
如果达不到理想的成绩,考生将无法被任命为官员。
九品中正制既是官职制度,又是遴选官员的制度,它使官吏在公务执行上更加认真负责。
由于九品中正制对政治上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使得官吏的能力得以长期培养,为晋朝的政治有着良好的影响。
在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是一种成功的制度,让总督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更容易得到提升,既保护了官吏的利益,又使官吏更加坚定服务国家。
受此影响,晋朝的它的政治和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上面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它能够带给中国历史文化繁荣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存在使公务的执行更加认真负责,有利于促进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九品中正制也对官吏的职位晋升提供了一种可信负责的考核标准,保护官吏的利益,使官吏更加服务于国家。
总之,九品中正制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九品中正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用于规范官员招揽办法,定级推荐任用、升任降职、颁发官职的政治制度,由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秦国的商鞅发明,秦国经历了诸子百家的兴衰,商鞅提出了一种新的编制方案,即“九品中正制”,以为秦国实行科普,用以定级官吏,九品之分,意指九种封建官职,中正之制,意为任用制度要以九品分级为基础,要以中正程度为原则,公开考试、择优任用,且扣职进行管理。
九品中正制分为九品上中下三档,九品上档由宰相,司马,卿大夫组成;中档由司徒,司空,司业,左右,使君五人组成;下档由县官,乡令,都尉,掌农,掌工组成。
这九品上中下分别设有三个档次,由上至下分为大夫、士、贱民三档。
任用的官员初始属于九品中正认定的职称,后来可以提升到大夫,再提升到士,再提升到贱民。
考试分为考试和修身两部分,考试主要考试国学,考试成绩较好者可以修身,修身主要考察考生的品德,要求正直,慎言,节俭,勤劳,尊师重教,精于公务,敦善恭谦,忠于家国等。
九品中正制是当时一种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但也有一些缺点。
它规定的官员任用等级制度不公平,忽视了地方的特殊性,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不仅受到封建思想的限制,而且违背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封建社会家庭财富、出身、门第在官宦之间提供了一种垫底之毯,乱搞封建家庭权力,导致出现“贫人贵待,富人言辱”的现象,这就把基层官员的任用完全拱手相让于封建社会的特殊利益集团,破坏了官宦的职业操守,腐蚀了社会良知。
在秦国统治时期,《九品中正制》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也值得深思。
随着时代变迁,基于《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也逐步被替代,现代政治体制鼓励独立思考,重视民主选举,以及公平、公平、不受贿赂的任用制度,以符合现代政治和法律的要求。
同时,政府应该重视官员的素质,以确保其具有合格的素质,依法公正办事,能够真正为社会带来福祉。
九品中正制制的概念
九品中正制制的概念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以才德为主要标准,区分人才等级,进行选拔和任命。
本文将从设立中正官、区分人才等级、评定依据、选拔方式、选拔范围等方面介绍九品中正制。
一、设立中正官九品中正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察举制度。
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采纳了陈群的建议,设立中正官,以选拔人才。
中正官通常由现任官员兼任,其主要职责是对人才进行评估和推荐,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
二、区分人才等级九品中正制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从上至下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职位和职责,不同等级的人才享受不同的权利和待遇。
这种人才等级制度使得人才得到了合理的区分和利用,为朝廷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三、评定依据九品中正制下的评定依据主要包括才能、功绩、名望、财产等。
其中,才能是最重要的标准,包括治国理政的能力、文化素养、军事才能等。
功绩是指官员在任期间的政绩和军功等方面表现。
名望是指官员在民间和社会上的声誉。
财产是指官员的家庭财产状况,以确定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四、选拔方式九品中正制下的选拔方式主要包括推荐、考核、任命等环节。
推荐是由现任官员或地方豪门推荐优秀人才给中正官。
考核是对被推荐的人才进行才能、功绩、名望等方面的考核,以确定其等级。
任命是由朝廷根据考核结果对人才进行任命和升迁。
五、选拔范围九品中正制下的选拔范围广泛,包括官员的任期、官职的流动、官场的纪律等方面。
在任期方面,九品中正制规定了官员的任期年限,期满后可以根据表现进行升迁或调动。
在官职流动方面,九品中正制鼓励官员在不同职位和地区之间流动,以增加经验和拓展视野。
在官场纪律方面,九品中正制强调官员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
六、总结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以才德为主要标准,区分人才等级,进行选拔和任命。
该制度设立中正官进行人才评估和推荐,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并根据才能、功绩、名望、财产等方面进行评定。
浅论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发展以及其弊端
浅论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发展以及其弊端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
当时曹丕已经认识到了豪门世族是保证他能够稳固皇位和维持天下统治的重要工具。
因此在尚书陈群的建议之下,他们制订了一套影响后世四百年的官员选拔标志“九品中正制”。
由于汉末以来,宦官乱政的状况屡禁不止,当时朝廷的选拔官员的“察举制”已经濒临崩溃,这套制度逐渐为门阀和世族所操控,成为他们为自己谋私的工具。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各自为战,这套官员的选拔制度在当时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了。
鉴于此等情况,魏武帝曹操为了恢复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了自己的统治,曹操自己也制定了一套选拔官员的标准,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唯才是举”。
这套选拔制度摈弃了察举制的缺点,也为曹操集团当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此举极大的压制了当时豪门世族的势力。
可是凡事有两面性,虽然“唯才是举”的确有不少的优点,可是其缺点也有不少。
既然是“唯才是举”,那么最注重的自然就是“才”了,但是与之相反的对道德等方面曹操没有过多的关注,当然这也是按当时的形势所做的权宜之计。
因为在曹操看来“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在太平身上需要一个治世能臣,因此应该关注的是他的德行。
但是时值乱世,他的才华应该不应该被儒家的德行标准所束缚住。
所以其实你看曹操的帐下其实也有不少生活不检点的人以及德行有亏的人。
曹操的“唯才是举”有效的遏制了世家的崛起,但是曹丕就不一样了,他没有其父曹操的雄才大略,为了稳固皇位,他选择向世家妥协。
“九品中正制”因而产生。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曹丕因为是靠着世家的帮助能够顺利的篡位,因此他清晰的认识到了维护世家的利益非常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因此尚书令陈群结合了当时的情况和“察举制”以及“唯才是举”中的一些优点草创而成了“九品中正制”。
虽然“九品中正制”的后来为世人所诟病,但是结合当时的形势来看,他的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效:1.结束了汉末以来选拔制度崩溃的情况,制订了一套完善的影响后世四百年的官员选拔制度,由于当时“九品制”的出现,曹魏一时间吏治澄清。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极不公平的的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极不公平的的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基本概念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非常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制度主要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朝廷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就是比较有名望的推荐官,而人才的选拔和等级就是他来评定的。
这是当年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用了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曹丕九品中正制的设置方法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
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怎么理解九品中正制?
怎么理解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开始是为了弥补两汉的“察举制”和抑制东汉豪强的作用。
所以,九品中正制起初原则上是以个人的品行为主要标准,家世为辅助标准。
到了晋代,九品中正制却反了过来,南北朝时期,却形成了著名“门阀制度”,并影响到晚唐的“牛李党争”。
(选拔制的沿革)继承和开创。
九品中正制继承了“察考制”的考核和个人品格,开创了把人才分为九等,设置大小中正来负责人才的选拔。
这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朝廷控制人才,顺便压制一下,东汉以来,地主豪强对朝廷的威胁。
进入晋朝后,新权贵的崛起,选拔人才又以“士族家世”为主。
这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九品中正制的演变。
(王马共天下)晋王室南渡后能稳当建立东晋,依托了王导团结当地的氏族力量。
司马睿也放权给了王导,形成了“王马共天下”的格局。
这也是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巅峰,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其实早就变味,衰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形成了“王,谢,桓,庾”四大家族。
北朝也在北魏建立后,形成了“崔,卢,郑,王”四大家族。
著名政治家崔浩就是清河崔氏。
对隋唐的影响。
(科举制)由“九品中正制”衍生的“门阀制度”,在隋唐貌似因为“科举制”得到解决。
其实,这个制度的余波影响到晚唐。
首先,隋唐的建立者本身就是“关陇勋贵”。
北方四大世家,范阳卢氏就在唐朝出过八位宰相。
晚唐的李吉甫,就是因为门阀和科举的矛盾,引发了“士族门阀”为首的李德裕和“寒门科举”为首的牛僧儒之间的“牛李党争”。
总结,人才选拔制度的产生和时代背景有关,九品中正制自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也为后世相对公平的“科举制”产生了启发和推动。
九品中正制的评价和特点
九品中正制的评价和特点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制度,其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九品中正制的评价和特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评价:1.制度清明公正九品中正制十分注重官员素质的考察,以品德、才能和经验作为评定标准,较为公正。
在古代风气比较浑浊的社会环境下,九品中正制起到了一定的净化和纠正作用,有效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让国家的行政机构更加规范和正规,使百姓安居乐业。
2.选拔优秀人才九品中正制对能干的人才很重视,对于初入官场的人来说,也给了他们发挥的机会。
同时,这一制度也使得官员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推动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3.促进社会稳定九品中正制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因为在九品中正制下,各级官员的权威是建立在道德、能力和经验三方面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财富和血缘关系之上。
这就为全国各地的百姓提供了一个公正而安全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特点:1.官员的素质和经验有关在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身份不是与血缘和财富直接挂钩的,而是与个人的素质和经验有关。
因此,才能比财富更加重要,这就为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2.倡导文风雅正九品中正制倡导文风雅正,注重官员的品行和言辞,使得整个社会更加文明优雅,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高尚,社会风气更加健康和积极。
3.地位等级分明九品中正制根据官员的能力和职务划分了不同的级别,地位等级非常明显,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政治体制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让行政机关能够更加规范和有序的工作和运营。
总之,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能够发挥正面作用,但它也不免存在一些缺陷。
对于评价九品中正制,人们应该有一个客观和科学的态度,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推动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发展和进步。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官员选拔与晋升制度,又称九品簿籍法或九等官制。
该制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开始施行,取代了前期实行的戍籍法。
九品中正制是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严格的选拔考核和晋升机制,规范了官员的选拔与晋升流程,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品中正制的“九品”指的是官员的九种品级,分别是从上到下的九品: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和正五品。
官员的级别由朝廷依照官员的才能、资历和功绩来划分,每个品级下又分为正官和从官两个等次。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思想是选拔与晋升官员必须以其才能和德行为依据,以避免腐败和无能的官员上位,保证官员的素质。
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考绩、资历和推荐。
考绩是指官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绩,包括勤勉、廉洁、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资历是指官员的学问和经验,包括职位的任免、考试的成绩和官员的年限等;推荐是指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评价和推荐,包括上级官员的奏章和评议。
在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晋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的。
官员的晋升主要分为两个环节:晋阶和晋级。
晋阶是指官员从一品到六品的级别晋升,按照资历和考绩的要求来评定,晋级是指官员在各个级别之内的晋升,符合资历和功绩的要求即可。
九品中正制在唐朝的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制度通过选拔优秀官员进入政府,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同时也扩大了社会的流动性,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才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廷贵族和富商巨贾的世袭特权中实现了一定的平衡,避免了藩镇割据和权臣专权的现象。
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对唐朝的政治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通过严格的选拔考核和晋升机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管理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该制度的实行对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和流动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展示了在官僚制度中推行科举制度的可行性。
九品中正制汉朝的官僚体制与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汉朝的官僚体制与选拔制度汉朝的官僚体制与选拔制度是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的,这一体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对九品中正制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选拔制度进行探讨。
一、九品中正制的概述九品中正制是汉朝时期建立的一种官僚体制,通过对官员的分级评定和选拔,实现了对官员的严格管理。
该制度将官员按照品级分为九品,从高到低分别是正一品至正九品。
每一品级中又分为官正和从正,官正身份高于从正。
上级官员可以选拔合适的人才担任下级官职,同时下级官员也可以晋升到上级官职,实现了逐级晋升的机会。
这一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官员的管理效率,也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内容1. 品级评定:官员的品级评定是根据其官职的重要程度和官员本身的能力来决定的。
品级高低决定了官员担任何职位的资格,也体现了官员的地位和权力。
品级评定的结果会决定官员的待遇和晋升的可能性。
2. 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官员的选拔。
政府依据官员的能力、品德和功绩进行评估,合适的候选人将会被选拔晋升。
这种选拔制度有效地确保了官员的素质,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作。
此外,由于评估过程相对公正,也使得广大人民有了通过努力提升自己地位的机会。
3. 晋升机制:九品中正制通过晋升机制,引导官员不断努力进取。
官员在任职期间,如果表现出色,有较高的政绩和能力,可以申请晋升到更高品级的官职。
这种晋升机制激励了官员们的积极性,也为政府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三、九品中正制的优点与缺点1. 优点:- 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九品中正制通过选拔机制保证了官员的能力和品德,提高了政府运作的效率。
- 激发了官员的积极性:晋升机制激励了官员们的进取心和动力,推动了政府的稳定发展。
- 公正评估机制:品级评定和官员选拔都经过公正的评估,减少了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2. 缺点:- 等级制度限制:九品中正制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挥。
有时可能会因为官员的品级而限制了其发挥的空间。
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及考核制度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唐朝并得以广泛实施于宋、元、明、清等朝代。
这一制度对于官员的选拔和晋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首先,九品中正制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按照这一制度,官员的任命和晋升将依据其个人品德、能力和业绩,而不仅仅是凭借家世或者权力关系。
九品中正制的“九品”即指九个不同的官职等级,分别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和正五品。
官员的官职等级根据其个人表现和工作成绩确定,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为选拔优秀官员提供了机会。
其次,九品中正制是一种官员考核制度。
官员在担任各级职务期间,会定期接受上级官员的考核。
考核的内容包括官员的廉政、清廉、勤政、业绩等方面表现。
当官员的表现优秀时,他们有望晋升到更高的官职等级;而当他们的表现不佳时,也有可能被降级或者罚退。
这一考核制度促使官员在工作中保持高水平的业绩和廉洁的作风,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另外,九品中正制还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基于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品德和德行的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士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官员被要求以忠诚、正直、廉洁的态度为民众服务。
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正是为了体现并弘扬这种价值观。
同时,这一制度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即重视官员的品质而非他们的出身或社会地位。
这种制度的实施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等级观念相契合,为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一种评价和管理机制。
然而,九品中正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由于官员的晋升依赖于上级官员的考核,考核过程容易受到个人好恶、权力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不公正的情况。
其次,九品中正制对学识和才能的评价相对较少,更多强调官员的品行和廉洁,可能导致一些能力较强的官员无法得到应有的晋升机会。
此外,这种制度也使得整个官僚系统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力。
简述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1. 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背景2. 九品中正制的设立和职能3. 九品中正制的运行机制3.1 职位晋升原则3.2 权力和职责3.3 选拔和考核制度4. 九品中正制对官员选拔和管理的影响4.1 选拔优秀官员4.2 稳定体制内人员4.3 提高官员素质5. 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和不足5.1 优点5.2 不足6. 九品中正制的演变和废除7. 九品中正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8. 结语1. 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背景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
此制度的设立背景是唐初权臣李靖为了解决当时因官员贪污、贿赂等行为带来的社会问题而进行的一次改革。
九品中正制的目的是通过制定明确的选拔和管理标准,提高官员的素质和廉政水平,从而促进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2. 九品中正制的设立和职能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唐代官员贪污腐败等问题,回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该制度分为九品,每个品级又分为正、副二级。
九品中正制的职能主要包括:选拔合适的官员、管理官员晋升和降级、监督官员廉洁行为等。
3. 九品中正制的运行机制3.1 职位晋升原则九品中正制根据官员的品级和表现来决定官员的职位晋升。
晋升的原则包括品级、考核、廉洁等方面。
3.2 权力和职责九品中正制对官员的权力和职责有明确的规定。
官员在不同品级中担任不同的职责,根据职责的不同,官员可以参与不同层级的决策和管理。
3.3 选拔和考核制度九品中正制通过选拔和考核制度来保证官员的素质和表现。
选拔包括考试和面试,考核包括年度考核和定期考核。
4. 九品中正制对官员选拔和管理的影响4.1 选拔优秀官员九品中正制通过选拔机制,选拔出优秀的官员。
由于该制度规定了明确的选拔标准,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估官员的能力和表现,从而确保了选拔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4.2 稳定体制内人员九品中正制倾向于稳定体制内的人员。
由于晋升和降级的机会主要依赖于官员在体制内的表现,因此该制度能够稳定体制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九品中正制内容
九品中正制内容九品中正制是古代中国官员职务等级制度中的一种,其由高至低分别为正一品、御史大夫、正二品、御史中丞、正三品、御史侍郎、正四品、御史、正五品、千总、正六品、都督同知、正七品、知府、正八品、通判、正九品、散官或主事。
以下是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详细介绍:一、正一品正一品是九品中正制中的最高官职级别,也是皇帝的特别信任之人,他们分别是太傅、太保、宰相和礼部尚书。
正一品官员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朝政。
二、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九品中正制的第二级官职,分为左、右御史大夫两个等级,主要负责监察政府官员的工作。
三、正二品正二品是九品中正制中的第三级官职,分为尚书、都省、大理寺卿、太常礼院卿等。
四、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九品中正制的第四级官职,分为左、右中丞两个等级,主要职责是协助御史大夫进行监察工作。
五、正三品正三品是九品中正制中的第五级官职,包括吏部郎中、礼部郎中、兵部郎中等。
六、御史侍郎御史侍郎是九品中正制中的第六级官职,分为左、右御史侍郎两个等级,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的工作。
七、正四品正四品是九品中正制中的第七级官职,包括吏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等,主要职责是辅助上级官员处理工作。
八、御史御史是九品中正制中的第八级官职,分为左、右御史两个等级,主要职责是监察官员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九、正五品正五品是九品中正制中的第九级官职,包括刑部主事、礼部主事、户部主事等,主要职责是负责一些行政事务。
除了以上九个官职之外,九品中正制还包括千总、都督同知、知府、通判和散官等官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评九品中正制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历史二班戚开敏2010030236浅谈九品中正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和事物就像斗转星移,潮起潮落,一方唱罢,一方兴起。
这或许就是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所带给我们的:有开端、高潮,也必将有陨落。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回望历史,而不能身处其中,对于任何事物的评析也只是我们根据现存的史料资料对前人与先前事物的探究。
而我在这也只能缅怀历史,综合一些资料与自己的浅薄认识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的概念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二.九品中正制设置方法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
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
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
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
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
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三.九品中正制创立与发展“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罗嗦,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没法执着,有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罗嗦,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有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选自《曹操》一首《曹操》唱出了一代“枭雄”曹操传奇的一生,其实在我的心中,曹操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是之后一切历史发展的开启者与奠基者。
一部三国演义炒火了易中天式的教授,但仍不能改变《三国演义》妖魔化的诸葛亮形象及残忍奸诈的曹贼形象的深入人心。
但在陈寿的笔下,所谓的“曹贼”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相信《曹操》的词作家林秋离在写下歌词时并不知晓曹操“唯才是举”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原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接受了颖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创立时间的讨论:柏杨先生是肯定其创立在“曹魏帝国建立”之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是这样认为的。
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曹操死,曹丕继为魏王,他基本上遵循曹操关于选举的主张,并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详见《中国史纲要》二册第10页)《辞海》“九品中正”辞条也称:“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
(《辞海》63页)】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
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
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四.九品中正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及其作用关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首先,这一制度起于魏延康元年,但其萌芽很早便有了:汉时开始有人以品区别官位人德值高低,曹操时期更是开始普遍“魏武始基,全立九品”。
九品初创时在州郡两极设中正,在县级是不设的。
另外,州中正设立时间较晚,在其设立以后,开始称为大中正,相应的郡级中正为小中正。
在陈群初创到司马懿设州中正这段时间内,中正评定品级时多注重乡论,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的作用。
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创立之于本有恢复察举制的想法,更重要的,早期的世家大族与中央政权在权力的磨合上还不甚成熟。
至司马懿设州中正制到西晋建立,是九品中正制走上成熟的阶段:司马懿初掌权,深感中正依乡论之评定不能够照顾到世家大族,要求废除。
废之不成,而出于为后世夺权扫清道路的想法,司马氏又不得不对世家大族进行讨好;最后,他便委曲求全加设州级中正以修改之,而州中正的人选多出于世族,于是九品中正制始成为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的工具。
中正选举开始门阀化,在入晋以后门阀化的历程最终完成。
东吴的九品中正制:始于孙权,历孙亮孙休孙皓而不废直至吴终,它既仿魏制又独具特色。
与魏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谓的州中正吴命名为“大公平”。
产生原因如下:一、东吴与曹魏一样,其统治基础依赖当地的世家大族。
东吴初至江东,如果不与江东四大姓(顾张陆朱)搞好关系则难以在东吴立足;二、“好清议之风”在江东的影响,不亚于甚至还盛于中原。
东吴的九品中正制加速了孙权政权的江东化历程,保障了当地世家大族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兼顾到了北来流域特别是淮泗集团的政治利益。
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完善,晋以后的朝代基本上在制度上未作大的变更,一些损益的修改在此简略一提:垄断性和封闭性是西晋九品中正制的两个显著特征。
前者造成并巩固了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的地位差异;后者则通过对士族的保护和约束,使其享有不可变易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这对后来的东晋南北朝奠定了基础。
东晋和南朝中正组织扩大,而州郡中正的人选上,对牒谱能力要求更高了。
而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等级差别更加明显。
另外,作为上层人士,开始热衷于清议,渐渐脱离了政治现实,玄学发展登峰造极。
特别的,南朝时出现了一种勋品制度,即以勋品为最高品级的一种品级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九品中正制起到了补充作用(所谓九品,实际上不再含有九品,仅有上下品之别,即二品与非二品,这显然对人才和家世的评定不利)。
萧梁时出现“官班”这一概念,但其实质也不过是对人才与家世的评定标准进行完善,对等级的区别加以强化。
这些变化,一方面保证了社会的等级森严,另一方面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腐化及其与权力的脱离。
在北方,十六国时期的后赵有过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历史,这使得九品中正在北方得以延续。
北魏时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一改中正评定皆属中央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评定的进一步门阀化,而这种创革使得品评制度更为完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收人才的作用,这对北魏的政权强大提供了重要力量,当然,对于民族融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其门阀政治的总特征却是没有改变的。
这种特征沿至北朝结束。
五.各历史大家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易中天(选自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三十夺嫡之争):“当然魏国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说是因为曹丕那个时候得意忘形了一把,这个如果算原因的话也只能算一个次要原因。
那么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在称帝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
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说起来很复杂,我简单地说,把它简单化一点,什么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为官。
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儿子也做官,你的孙子也做官,只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总归有官做;而从来没有做过官的人就很难做到官,这个就叫做九品中正制。
那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亲曹操实行的“唯才是举”这个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争取士族的支持。
那么那个时候东汉末年已经形成士族,你像袁绍、杨修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为官的,它是一个政治势力。
为了争取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刘访师认为,从公元220年到280的60年间,因九品中正制破处了察举制的束缚,在选用人才上出现了一派新气象,这是它的隆盛时期。
吴霓认为,九品中正制是历史上选举制度继两汉察举、征辟后的又一变迁。
作为一种选拔官吏制度。
九品中正制对私学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很直接的。
很明显的。
九品中正制在客观上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兴盛。
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但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
尽管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但却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的统治。
陈清泉、郑天禄认为,由于九品中正制存在着过多的弊病,在魏晋南北朝的三四百年间,政治上纷乱不已,阶级矛盾尖锐,道德风尚败坏,这一切也是同它的实行是有密切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