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

中国古代官员品级中国古代官员品级是古代中国官僚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官员的等级和地位,并决定了他们在政府中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官员品级的划分是根据官员的职位和功绩来确定的,不同的品级有着不同的待遇和权力。

一、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最早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唐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品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和正五品。

品级越高,官员的地位和权力越大。

二、九卿制九卿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另一种形式,它出现在唐代末年。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九卿是朝廷的最高行政官员,他们负责管理国家的各个部门,具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

三、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演化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宋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国家的政务,门下省是负责监察官员和处理诏令的机构,尚书省是各个部门的管理机构。

在六部中,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吏部负责人事管理,礼部负责礼仪和外交事务,兵部负责军事事务,刑部负责司法事务,工部负责工程和工艺事务,户部负责财政事务。

这六个部门负责国家的各个方面,官员在其中任职,根据职位和功绩被分为正司郎中、郎中、官员等不同的品级。

四、九品官人制九品官人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改革形式,它出现在明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丞、卿、令和史。

这个制度取消了原有的官职名称,以九个等级来代替,官员的晋升和待遇都与品级相关。

五、九品芝麻官制九品芝麻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员品级的一种变体,它出现在清代。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清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和九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采用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

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知名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全称为九等中正制度,是明代时期实行的地方官吏选拔制度。

这一制度于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颁行,是明代的官员考试制度的前身。

九品中正制度的核心原则是“资历”和“中正”,即官员的资历和为官的品行。

九品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中有三个阶段,共计27个级别。

九品依次为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

而中正则是官员的品质评定,良好的品质才能升官。

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强调选拔官员要有优良的品行和素质,注重官员的政治道德和忠诚度。

另一方面,它规定了官员的晋升和调动的标准,进一步确保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这一制度在明初对官员制度进行了重要的改革,有效地增强了政府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九品中正制度还规定了考试科目和评分标准。

官员考试主要以文学、法学和历史学为主要科目,以考察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和才能。

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试内容和标准,通过考试者可以晋升到相应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对官员选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为官员提供了公平公正的选拔机会,打破了传统的世袭官员制度。

同时,它也引入了科举制度的一些特点,如分科考试和考试成绩的计分制度,提高了官员选拔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然而,九品中正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九品中正制度仍然倾向于重贵族血统和名门望族,对人才的选拔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它对官员的品行要求过于理想化,难以实际操作。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官员滥用权力,对普通百姓实施压迫和剥削。

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度是明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要探索。

它在明代初期对官员制度进行了革新和优化,为官员的选拔提供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

同时,它也是明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科举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虽然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但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对明代政府的稳定和官员的选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九品中正制的意思,希望能帮到你。

九品中正制的意思九品中正制,顾名思义,这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共分九个品级,由中正去考察任命,这是一种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介于察举和科举制度之间。

中正通常由二品官员担任,主要负责各州、郡、县人才的选任工作,人才的选拔任用权限集中在中央,个人感觉貌似今天的中组部。

提到九品中正制,不得不说到曹丕和陈群,当时,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达到自己改朝换代的目的,采纳了时任吏部尚书的陈群的建议。

察举制度因为滋生了腐败现象,生存不下去了,于是九品中正制由此产生。

九品中正制是将官位分为九个级别,从家世和品德等方面去评判一个人,地方各州县没有了自己的选人用人权力,都由中正官汇报中央裁定。

用人权力收归中央固然是好事,可是这样就形成官员上下级之间不能很好地流动,下级根本没机会上升到比自己更高一个级别。

因为中正官都是由二品官员担任,他们大都出身官僚世家,只会任人唯亲,根本不会为下层人说话。

这样就阻碍了上下流动,唯才是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其产生和灭亡的过程和原因,九品中正制也一样,在经过短短的风光之后,在隋朝随着门阀的衰败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实,任何王朝在实施人才选拔之前的初衷都是美好的,只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偏离原来的方向,这就需要统治者拥有强大的内心来应对各方面的压力。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九品中正值的影响深远,首先是能为统治集团甄选到品德优秀的人才。

九品中正制之前选拔人才的途径主要是察举制,这种制度由世族操控,推举出来的人才往往隶属于某个利益集团,当官的目的在于培植势力,并不在乎被推举之人是否德才兼备。

而九品中正制就不同了,它祛除了察举制的弊端,考察人才的品德,设定具体评价标准来确定品级。

其次是有利于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秩序。

在推行九品中正制之前,各州郡长官有权利建立自己的统治小集团,他们将中央的权力分解,根据各自利益来选择官员。

历史解密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是何时开创的

历史解密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是何时开创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九品中正制是何时开创的导语:九品中正制,别名九品官人法。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设立中正官,官员分九个品级。

开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九品中正制,别名九品官人法。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设立中正官,官员分九个品级。

开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拉拢那些世代作官的名门望族,并不是唯才是举。

此制度到西晋时期逐渐完善,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动,在古代社会存在了400年左右。

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重要的政治制度。

东汉末,察举制被门阀氏族利用并操纵,他们掌控了民众的舆论导向,滋生了腐败因素,加剧了阶级矛盾。

地主和知识分子渴求参与政治活动,却苦于没有门路,所以察举制已不合时宜,因此社会上对于选官方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统治阶级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修改选拔官员的制度。

魏文帝曹丕接受了当时的礼部尚书陈群的提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九品中正制由此产生。

中正官的设立是这一制度的关键,这一官员的职能是掌管对各地区人物品评的负责人,官员的产生是先推举后任命,所以这一制度又被看做察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最初建立这一制度时,中正官由各郡长官推举,晋朝以后,改变为由朝廷中的司徒授予官职。

在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官,小中正官由大中正官推举,然后由司徒任命。

为了保证中央王朝对选拔官员的控制,防止他人干扰中正事务,司徒要求被任此职务。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朝廷官吏的挑选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大的地主贵族和官僚阶级,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总是能轻易干扰我国古代官僚的选拔。

为了防止这种垄断,九品中正制产生。

我国古代的寒门学子没有家世生活常识分享。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官员选拔与晋升制度,又称九品簿籍法或九等官制。

该制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开始施行,取代了前期实行的戍籍法。

九品中正制是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严格的选拔考核和晋升机制,规范了官员的选拔与晋升流程,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品中正制的“九品”指的是官员的九种品级,分别是从上到下的九品: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和正五品。

官员的级别由朝廷依照官员的才能、资历和功绩来划分,每个品级下又分为正官和从官两个等次。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思想是选拔与晋升官员必须以其才能和德行为依据,以避免腐败和无能的官员上位,保证官员的素质。

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考绩、资历和推荐。

考绩是指官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绩,包括勤勉、廉洁、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资历是指官员的学问和经验,包括职位的任免、考试的成绩和官员的年限等;推荐是指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评价和推荐,包括上级官员的奏章和评议。

在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晋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的。

官员的晋升主要分为两个环节:晋阶和晋级。

晋阶是指官员从一品到六品的级别晋升,按照资历和考绩的要求来评定,晋级是指官员在各个级别之内的晋升,符合资历和功绩的要求即可。

九品中正制在唐朝的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制度通过选拔优秀官员进入政府,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同时也扩大了社会的流动性,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才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廷贵族和富商巨贾的世袭特权中实现了一定的平衡,避免了藩镇割据和权臣专权的现象。

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对唐朝的政治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通过严格的选拔考核和晋升机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管理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该制度的实行对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和流动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展示了在官僚制度中推行科举制度的可行性。

九品中正制选官流程

九品中正制选官流程

九品中正制选官流程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流程。

这九品中正制啊,一开始得有中正官。

这中正官可不是谁都能当的,那得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

他们就负责给人评定等级,决定你能在官场混个啥位置。

中正官会先去调查那些想当官的人的家世、品行、才能啥的。

比如说,你家祖上是不是当官的,有没有啥光辉事迹。

然后呢,根据这些调查来给你定个级。

这定级可重要啦,一共分成九个品级。

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要是你被评了个高品级,那恭喜你,当官有望啦。

要是评得低,那就有点惨咯。

评完级还不算完,中正官还得把评定的结果往上汇报。

这一汇报,上级再审核审核。

要是没啥问题,那你就等着朝廷给你安排官职吧。

不过这里面也有门道哦。

要是你跟中正官关系好,说不定能给你评高点。

要是关系不好,那就难说了。

所以啊,这里面也有点人情世故在里头。

而且这评定的标准有时候也挺模糊的,全凭中正官的感觉和判断。

有时候可能因为中正官的一时喜好,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

你说这九品中正制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感觉有点像一场大冒险,运气好就能飞黄腾达,运气不好就只能默默叹气啦。

怎么样,朋友,这下你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流程是不是有点清楚啦?。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等级制度,用于评定官员的等级和品级。

它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在明代成为官员选拔和晋升的重要标准。

下面将对九品中正制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1. 九品:九品指的是官员的等级和品级,一共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正品、从品、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一品。

这九个等级中,一品最高,正品为二品,且每品都可再分为九等。

2. 中:中指的是人员选拔和评定中的一种角色,它是九品中正制的核心。

中可以理解为中选、中用、中调、中迁等,代表中央政府对官员的选拔和控制。

3. 正:正是九品中最高的品级,相当于现代的正职或高级职位。

正品的官员通常担任重要的政府职务,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待遇。

4. 从:从是在九品中的第二等级,相当于现代的副职或中级职位。

从品的官员作为正品的助手,负责辅助和执行正品的职责,同时也享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

5. 七、六、五、四、三、二、一:七、六、五、四、三、二、一为九品中剩余的七个等级,依次表示官员的品级递减。

这些品级通常被授予一些中低级别的官员,他们在政府中担任着各种各样的职务。

6. 晋升:在九品中正制中,晋升指的是官员从一个较低的品级向一个较高的品级提升。

晋升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考核和选拔,表现出色的官员有机会获得晋升的机会。

7. 选拔:选拔是指从候选人中挑选合适的人员担任相应的官职。

在九品中正制中,选拔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面试和审查程序来选择优秀的人才。

8. 迁调:迁调指的是官员在九品中互相调换职位或调至其他地方任职。

迁调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官员的安排,使其在不同领域或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

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古代官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官员的选拔、评定和晋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政府能够更加科学地管理官员,并使其能够适应不同职位的要求。

九品中正制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政府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建设,同时也为后世的官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九品中正制 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 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的制度。

公元20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规定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由本地长官推举本籍有名望的人担任,由中正官将当地士人按身、德、材、行四个方面来评定辖区内的人物,写出评语并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作为选任官吏的依据。

其程序是先由小中正将品评的人物材料上报大中正处,再由大中正将审核确实的人物上报大中正处,再由大中正将审核确实的人物上报中央政府司徒处,司徒最后考核后即发往尚书处录用。

此制度初期尚能选拔较有才能之人,后来大、小中正均有世家大族把持,把门第出身放在评品标准的首位,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九品中正制成了世族豪门垄断政权的工具。

选士制度,对当时的教育起了消极的影响。

至隋朝,罢除了该制度,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汉朝的九品中正制

汉朝的九品中正制

汉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种有序且有着明确等级的官员选拔制度。

该制度自东汉时期开始施行,经过改革修正后,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为我国封建时代官吏选拔制度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官员的选拔问题,使能力素质较高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一词,指的是以正直、公道而闻名的人物。

这也说明,该制度的实施旨在选拔诚实守信、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官员,以确保朝廷政务的顺利运转。

九品中正制分为九个等第,每个等第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计27个品级。

从最低等第的下九品开始,一直到最高等第的上一品,仅有少数精英才有资格被选为上一品的中正。

除了品级之外,九品中正制还规定了每个品级所需具备的资格和条件。

例如,想要成为下九品中正,须具备举孝廉的资格,对政治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而要成为下六品中正,则需要考取秀才或会试,并且通过官方的考核。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为汉朝基层官员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和权威性的衡量标准。

在这个制度下,每个官员都必须依据自己的品级、职务和任务来执行具体的政务工作,这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同时,对于从下层官员晋升到上层官员的过程中,九品中正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广泛的晋升渠道和更为公正的机会。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显而易见。

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职务和品级的匹配不一定每一次都是精准的。

可能出现品级高但任务不匹配或品级低但任务太重的情况,这会影响官员的工作动力和稳定性。

此外,一些有能力、有实际表现的官员,由于缺乏相关发展或者身处特定背景的限制,可能无法成为高品级的中正,从而错失了晋升的机会。

虽然九品中正制在实践中存在问题,但它对于中国封建时代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带来了一种更加公平、透明和有序的官员选拔机制,引导人们更加注重品德、能力和管理,这为封建社会的文明推进奠定了基础。

封建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为后人所继承,成为后世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基础。

九品中正制的精神和理念,被我国现代官员选拔机制继承,对我国现代国家治理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意思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意思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意思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意思,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意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个主要是说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制度。

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顺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不管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没办法做大官。

九品中正制简介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

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官职制度,始于元朝,主要用于聘任官吏,它曾被用于担任一些管理官和总督的职位。

在不同时期,九品中正制都有所变化,但它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九品中正制可以分为九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中正秩,是最高级别的秩序,后来又称为爵位秩。

即第一阶级的官员称为中正。

第二阶级的官员叫做中正乙等,九阶级的官员名叫中正玖等。

每一个官吏在九品中正制的等级越高,就可以负责的范围越广、拥有的权力越大。

根据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任都需要在官员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考试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法律、史学、军事学等。

只有取得理想结果的考生才有资格被提升为官员,有资格参与任职。

如果达不到理想的成绩,考生将无法被任命为官员。

九品中正制既是官职制度,又是遴选官员的制度,它使官吏在公务执行上更加认真负责。

由于九品中正制对政治上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使得官吏的能力得以长期培养,为晋朝的政治有着良好的影响。

在历史上九品中正制是一种成功的制度,让总督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更容易得到提升,既保护了官吏的利益,又使官吏更加坚定服务国家。

受此影响,晋朝的它的政治和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也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上面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它能够带给中国历史文化繁荣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存在使公务的执行更加认真负责,有利于促进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九品中正制也对官吏的职位晋升提供了一种可信负责的考核标准,保护官吏的利益,使官吏更加服务于国家。

总之,九品中正制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

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

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简介九品中正制一直到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级中正制一般是指各州县选举一名大正,当选的大正必须是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有较高的道德声誉。

大中正又出小中正。

是中正鉴定人才的正式名称。

大小中学产生后,中央发放人才调查表,人才分为上、上、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九个等级。

但只有两类,即上品和下品。

第一品谁都拿不到,名存实亡,所以第二品是最高品。

西晋之初,品尚高(上品),后降为低档(次品)。

九品中正制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背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基本内容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

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

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

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

九品中正制操作流程

九品中正制操作流程

九品中正制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九品中正制操作流程。

一、察举推荐。

1. 地方官吏于每年的春季,在辖区内考察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称为察举。

九品中正制汉朝的官僚体制与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汉朝的官僚体制与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汉朝的官僚体制与选拔制度汉朝的官僚体制与选拔制度是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的,这一体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对九品中正制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选拔制度进行探讨。

一、九品中正制的概述九品中正制是汉朝时期建立的一种官僚体制,通过对官员的分级评定和选拔,实现了对官员的严格管理。

该制度将官员按照品级分为九品,从高到低分别是正一品至正九品。

每一品级中又分为官正和从正,官正身份高于从正。

上级官员可以选拔合适的人才担任下级官职,同时下级官员也可以晋升到上级官职,实现了逐级晋升的机会。

这一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官员的管理效率,也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内容1. 品级评定:官员的品级评定是根据其官职的重要程度和官员本身的能力来决定的。

品级高低决定了官员担任何职位的资格,也体现了官员的地位和权力。

品级评定的结果会决定官员的待遇和晋升的可能性。

2. 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官员的选拔。

政府依据官员的能力、品德和功绩进行评估,合适的候选人将会被选拔晋升。

这种选拔制度有效地确保了官员的素质,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作。

此外,由于评估过程相对公正,也使得广大人民有了通过努力提升自己地位的机会。

3. 晋升机制:九品中正制通过晋升机制,引导官员不断努力进取。

官员在任职期间,如果表现出色,有较高的政绩和能力,可以申请晋升到更高品级的官职。

这种晋升机制激励了官员们的积极性,也为政府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三、九品中正制的优点与缺点1. 优点:- 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九品中正制通过选拔机制保证了官员的能力和品德,提高了政府运作的效率。

- 激发了官员的积极性:晋升机制激励了官员们的进取心和动力,推动了政府的稳定发展。

- 公正评估机制:品级评定和官员选拔都经过公正的评估,减少了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2. 缺点:- 等级制度限制:九品中正制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挥。

有时可能会因为官员的品级而限制了其发挥的空间。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

是中国古代三种(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后科举制)重要的选官制度。

魏初时仍然沿用东汉的察举制,由于东汉末年察举制被士族控制,严重影响了庶族阶层入仕,不利于国家选贤任能,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命陈群制定了这一适合当时国情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将被选品的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样,被品选的人才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称为九品。

对人才的品第由中正官进行,这种人才选举制度称为九品中正制。

最初由郡中正进行人才品第,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现任的朝廷命官担任。

中正品第人物主要从“家世、状、品”三个方面进行考核,也就是从家世、道德、才能三个方面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品定。

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之初,选择人才“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更重视人的才学,是当时各个阶层进入仕途的重要制度安排。

为当时选用人才提供了制度保证。

后来根据司马懿的建议,各州又设置了大中正,大小中正均由司徒选任。

表面上选举品第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实际上新兴的盘踞朝廷的世族官僚,又重新掌握了国家的人才选用权力。

到两晋后,品第人才完全偏重门第,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士族的政治工具。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延续了300多年的这项被士族门阀把持的腐朽制度终于寿终正寝。

取而代之的是在我国历史上被一直采用的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

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

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按照官员的品级和正等来确定其地位和待遇的。

在这一制度下,官员的选拔标准十分严格,不仅要求其个人品德和能力,还要符合一定的资历和背景条件。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

首先,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第一要素是品级。

在九品中正制中,官员的品级分为九个等级,从一品到九品,品级越高,地位越显赫,待遇也越优厚。

而官员的品级主要是由其个人资历和表现来决定的,包括其学历、考试成绩、实绩等方面的表现。

因此,一个官员要想在九品中正制中获得较高的品级,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学识和能力,以及出色的工作表现。

其次,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第二要素是正等。

在九品中正制中,官员的正等也是其地位和待遇的重要依据。

正等分为上、中、下三等,正等越高,地位越尊贵,待遇也越优厚。

而官员的正等主要是由其家世和背景来决定的,包括其祖父辈、父辈的官职、功绩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一个官员要想在九品中正制中获得较高的正等,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家世和背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政治关系和人脉。

再次,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的第三要素是个人品德和能力。

在九品中正制中,官员的品德和能力也是其选拔的重要考量。

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廉洁正直、忠诚敬业、能力过人等优秀品质,才能在选拔中脱颖而出。

同时,官员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胜任其所担任的职务。

综上所述,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一个综合考量官员品级、正等、个人品德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选拔制度。

只有具备较高的品级和正等、优秀的个人品德和能力,以及良好的家世和背景,官员才能在九品中正制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和待遇。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选拔和任用具备优秀品质和能力的官员,保证了政府机构的高效运转和公共事务的公正处理。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什么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希望能帮到你。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在于中央难以防止地方把持权利。

这种选人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缓和统治阶级与世族之间的矛盾,所以在九品中正制实施之后世族必然会从中得到好处。

等到世族的力量发展壮大以后,中央就很难再操纵他们,这样谈起双方利益妥协就没有丝毫的意义。

特别是世族把持住了选择官员的通道,统治阶级的权威性就会受到很大威胁。

这其实不难理解,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双刃剑,都有它的正反两面。

何况九品中正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很多非议,所以它的弊端显而易见。

要详细分析其弊端,我们要从它的起源讲起。

这就要提到曹操,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深谙用人之道。

他认为人才不问出处,只要你有本事,那么我就欢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进入到统治阶层内部。

可是这样一来,就直接威胁了世族的利益,他们并不能容忍将自己手中的权力外放。

所以在曹丕建立魏朝以后,他没有再继续推行曹操的用人制度,而是将权力下移,设置由世族担任的中正官,让他们去选择官员。

世族对上曲意逢迎,对下培植势力,从根本上就威胁到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虽然九品中正制设定了框架,让中正官在此框架内圈远人才,但是评价标准是随中正官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长此以往也就丧失了公平性。

如果一个人非常有才能,但是他的家庭门第比较低,那么他就进入统治集团的可能性就被降低了。

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最大弊端,最大的不公平之处。

所以这样的制度并没有持续多久。

九品中正制的简介东汉后期,我国的政治制度日益完善,选官制度也比前代更为科学和严谨。

地主贵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东汉后期也不例外。

当时的大地主贵族家大业大,势力范围及其深广,他们依靠自己在朝中的势力间接操纵了地方吸纳人才。

许多家境贫寒的知识分子没有办法参与到政治中去,使得矛盾激化,九品中正制在这个时候产生。

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也被称为“九品官人法”。

该制度在唐朝时期开始出现,随后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得以延续并发展。

本文将对九品中正制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简述。

一、九品中正制的起源与发展1.1 起源九品中正制最早出现在唐朝,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

唐太宗在位期间,改革了官员选拔和晋升制度,推行了科举制度和三省六部制度,并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

1.2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品中正制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宋代时期,加强了考核和考试环节,并增加了“选贤良方正之士”的要求。

元代时期,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明清两朝,则进一步规范了考试内容和程序,并增加了各种限制条件。

二、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2.1 评定标准九品中正制是按照“德才兼备”原则进行评定的。

具体来说,官员的任命和晋升需要考虑其品德、才能、资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会被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官员的品级和职位。

2.2 九品分制九品中正制将官员分为九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和“正五品”。

每个等级又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档次。

不同等级和档次对应着不同的职位和权力范围。

2.3 晋升途径九品中正制规定了三种晋升途径:科举、选举和推荐。

科举是指通过考试获得晋升机会;选举是指由地方或上级机构提名并经过审核后获得晋升机会;推荐则是指由上级领导或其他有权机构直接提名并经过审核后获得晋升机会。

2.4 职责范围九品中正制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职责范围,并明确了各种职务的权力和义务。

具体来说,高级官员主要负责政治决策和管理,而低级官员则主要负责执行和监督工作。

三、九品中正制的意义与影响3.1 官员选拔和晋升制度的改革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和晋升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该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举和推荐等多种途径,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和政治稳定性。

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

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

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
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机构设置:在郡设小中正,在州设大中正,中央有司徒。

2.以九品评定人物:这是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各个中正官根据人才的出身、品德、声望等各方面表现,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3.以品授官:在评品之后,官职的授予主要依据人才的品第等级。

品高则官高,品低则官低。

以上就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以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为基础,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但南北朝时期也有所变化。

该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的吏治得以澄清。

同时它也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为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产生与演变摘要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九品中正制是不能忽视的部分。

然而一个绵延数百年的政治制度,必然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北朝大部分政权并非汉人政权,因此九品中正制的应用与其汉化程度也有关系,故不在讨论之列。

本文旨在探讨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在魏晋时期创立发展过程。

综合了各家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学者的观点,尽量全面客观的了解九品中正制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本文重在探讨该制度本身的产生与演变,而该制度的历史地位与后世影响并不在本文的讨论重点。

关键词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Establishment and Evolvement of the Nine-grade Systemin Wei and Jin DynastiesAbstract Nine-grade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ficial selection system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As a political system with hundreds of years, it is not immutable.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vement of Nine-grade System as the official selection system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is paper sum up various research results, trying to explain the Nine-grade System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through the views of different scholar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ocus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evolvement of the system itself, the historical status is not the key point.Keywords Wei and Jin Dynasties, Nine-grade System, Official selection system1 九品中正制概述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朝时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九品”和“中正”是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正”是指进行这一评定的官员称谓。

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中正”的人员是不同的。

而品第人物正是“中正”的主要职责。

“中正”负责当地人才。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定品(即确定品级)。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九品”是对于人才而言,指将人才由高下分为九个等级。

而“九品中正制”并非创立者所命名,在曹魏时期,称为“九品”或“九品之制”;入晋沿用旧称和产生变称“中正九品之制”[1];而连用“九品及中正制”则是南北朝和隋唐的史学家开创[2];最终“九品中正”一词确定下来在元[3]。

虽名有变革,但是所指制度都是这一选官制度,因此本文中仍以“九品中正制”来称呼。

2 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时间,史学界的意见并不统一。

其中主要分为两种观点:即“陈群始建说”和“魏武始建说”。

支持“陈群始建说”的根据源于《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其中记载“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

’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

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这里明确提出“九品官人之法”是“群所建也”。

在后世的文献中,也多沿用这一说法。

支持“魏武始建说”的根据源于《宋书·恩幸传》,其中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

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徒以凭世资,用相陵驾。

”此处认为是“魏武权立九品。

”然而对于这种说法,唐长孺先生认为沈约将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时间明确提前到曹操时,大约是根据《晋书·李重传》, 但李重所云“九品始于丧乱,军中之政”,并没有说是曹操。

假如沈约没有其他根据,很可能是出于误会[4]。

同样张旭华教授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关键在于中正的设置,而中正的设置则在曹丕继位之后,因此“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正式的选官制度及其实施,也就不可能创始于曹操之时。

[5]”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即使九品的创立时间存在争议,但是由于中正的设置较为确定,九品中正制作为一个完善的选官制度是在曹丕继位之后设立的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

3 九品中正制的演变九品中正制应用数百年,虽然在大的方面变化不太大,但是在各种细节却进行了调整,以方便施行和适应当时政治环境。

事实上,即使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也是存在演变的,以下将从两个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是“中正”这一官职的变化。

“州中正”与“郡中正”并非同时产生的。

唐长孺先生认为“中正制度刚建立时,只有郡中正,州中正的设立至迟不出嘉平二年,至早不出正始元年,也即是说在曹芳时。

[6]”由此可以看到在最初的“郡中正”之上又设置了“州中正”。

虽然在当时就有反对意见,例如曹羲曾以“一州阔远,略不相识,访不得之,会复转访本郡先达者耳,此为问中正而实决于郡人[7]”为理由反对设置州中正,但是州中正最终设立,下一部分将讨论这一做法的原因。

再有就是被广为诟病的人才组成的变化,九品中正制从设立之初为了广为招揽人才后变为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所谓“势族”,指“公侯之子孙”、“当涂之昆弟[8]”等。

九品中正制由最初“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士族高卑[9]”的出发点演变成“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10]”的情况。

这个情形发展的愈发严重,甚至由于“中正”被极少数的势族所把持,一些地方郡姓和地方世族的子弟都难以得到任用。

这个演变使社会的流动性降低,人才水平和多样性下降,在当时和后世都被广泛而深刻的批评,因此本文不再赘述。

4 九品中正制演变的归因在设立“郡中正”之后又设立“州中正”看似是多余的,而且是无效的,实际上却不然。

虽然魏晋的门阀政治十分兴盛,但是一定不能忽视皇权的存在。

“皇权一直对它顽强地发挥影响与作用, 并最终在皇权的作用下不得不走向衰微。

[12]”设置“州中正”正是为了抑制地方上的“郡姓”、“著姓”、“大族”。

设立“州中正”即可绕开郡县的大族,改变中正品评“决于郡人”的现状。

正始之初,司马懿与曹爽同受托孤之任,双方斗争尚未展开,因此可以认为他们的决策代表着皇权[12],而皇权正需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地方势力过大,把持郡中正是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必须进行打击。

司马懿曾议“案九品之状, 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设置“州中正”破除地方对于选举的操纵是必要的需求。

当关注这一举措的结果时,便可发现打击地方郡姓的效果是显著的。

郡中正由各郡地方长官推选, 自然受制于郡中,而州中正则不然, 依据魏晋之际的史实, 州中正多由司徒选授,不被郡地方所操控。

最终西晋郡推选“中正”的权利被剥夺,转给司徒府,“中正”品评人物必须由司徒府最终核实,“决于郡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3]。

在成功打击地方郡姓之后,又有新的问题出现,甚至更加严重,即势族垄断上品。

这是司马懿当初进行改革时没有想到的。

西晋刘毅评价设立“州中正”的本意时说“将以镇异同,一言议,不谓一人之身了一州之才,一人不审便坐之。

[14]”然而历史上看,“州中正”设立之后,逐渐变成了势族的特权制度,违背了当初的意愿。

但是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衰弱的皇权根本无力遏制势族势力的向上发展[14],维护皇权的措施难以实行。

这就导致了上一段提到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出现。

因此可以认为,九品中正制设立“州中正”这一演变本身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但是由于皇权的衰弱,导致对于这一职位和制度的掌控逐渐下降,反而成为势族把控选举的手段,削弱了皇权。

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的斗争是九品中正制演变的主要原因。

5 结语与感受九品中正制绵延数百年,经历了建立、演变、兴盛直至衰亡,研究九品中正制就相当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历史,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

本文只是选取其中几个要点进行阐释,必有管孔窥豹之嫌,然而仅从这一点总结来看,便可意识到,九品中正制绝不仅仅是一项选官制度,在这个制度的建立,演变直至衰亡的过程中,各种势力的斗争与社会发展始终存在。

有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的斗争,亦有势族与寒门的斗争,甚至在势族内部也存在斗争。

如果忽视这些历史现象与社会背景,只看到出九品中正制这一孤立制度,就会对其中一些做法理解的不够深刻。

因此在写作此文时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联系性。

应该说,写这篇文章,收获远大于所谓“贡献”的。

本文主要是参考各家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和分析,即使笔者不去做,也终会有人去做,因此谈不上所谓“贡献”;但是收获却是巨大的。

例如在看待历史问题时,绝不能用后人的视角去考察前人的作为:如随意评论九品中正制劣于科举制是不可以的;有如认为设立“州中正”就是为势族服务也是未经考察的结论。

又如在看待历史问题时,一定要关注当时历史的大背景,不能把一个事件割裂来看,这样必定是不全面的。

最后应当感谢阎步克老师,虽然未曾面对面交流,但是阎先生的课程和两本著作《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对本文写作的启发尤其巨大。

6 参考文献及注释[1]《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载:“魏始建九品之制……”[2]杜佑在《通典》写道:“……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3]马端临语曰:“……魏晋以来,虽立九品中正之法……”[4]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商务印书馆,2010[5]张旭华,关于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学报,1991[6]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商务印书馆,2010[7]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8][10]房玄龄,段灼传,晋书,中华书局,2010[9]沈约,恩幸传,宋书,中华书局,1974[11]陈金凤等,魏晋南朝九品中正制与皇权政治,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12]胡宝国,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13]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商务印书馆,2010[14]房玄龄,刘毅传,晋书,中华书局,2010[15]胡宝国,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