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之历史题材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沈从文曾经提出过第四种道路。就是不依 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独立的 进行创作生活。 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 用清算的口气批评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 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 《五月三十下十点北平宿舍》
三个源流作家的特点。 国统区作家在新中国时期,再也没有能够产生能与 之并肩而立的作品。在创作轨迹上呈现断裂的趋势。 而解放区的作家虽然在政治思想上进步了,但是在 文学艺术上又倒退了,他们只是衔接起来两个时代 而已。 战火中成长的作家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再也 没有写出优秀作品。他们以前的创作只是凭激情和 热血写出了亲身经历的那个时代。但是,再向深层 以及高层发展的话,他们已经没有那个潜力了。 而共和国诞生的作家,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只 是凭借年轻的热血来反映生活。也能够反映生活的 阴暗面。
3、小说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制度产 生的影响:
(1)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出现了按照社 会生活领域(如工厂、矿山、农村、军营) 和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中心事件(如“抗 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来 分别“检阅”小说创作的成绩和问题的做 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这一时期特 有的题材分类概念,如革命历史题材、农 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 题材等。
2、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 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 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 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 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 阶级. 3、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 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 这样的"好媳妇"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设新 生活的闯将
3.19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概述
•农村现实题材小说之所以在1950、1960年代获得重 大发展,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它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良好的创作经验,如鲁迅 开创的“乡土”小说,赵树理的解放区小说,它们 自然为新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家们大都来自农村, 对农村生活异常熟悉,没有陌生感和拘谨感。
六、艺术形象塑造情况 主要塑造了两个对立鲜明的序列的人物形象
1)一是英雄模范人物和与之对立的反动阶级的代表——红、黑系列
朱老忠——冯老兰(《红旗谱》);江姐——徐鹏飞(《红岩》);沈振 新——张灵甫(《红日》);林道静——余永泽、戴瑜(《青春之歌》); 杨子荣——座山雕(《林海雪原》);小陈——陈老五(《黎明的河 边》)…… 2)二是社会主义农村新人形象和与之对立的因袭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的 “中间人物” ——新、旧系列 梁生宝——梁三老汉、“蛤蟆滩三大能人”(《创业史》);李双双—— 孙喜旺(《李双双小传》);艾艾——“小飞蛾”(《登记》);杨小 四——“吃不饱”、“小腿疼”、王聚海(《“锻炼锻炼”》);王金生、 王玉生、王玉梅——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常有理”、“铁算盘”、 “惹不起”、“能不够”(《三里湾》)……
“探求者”是1950年代中期由高晓声、方之、陆文夫等江苏籍青年作家在 “双百”方针指引下自愿组织的一个文学社团。建团之初,便明确提出 “打破教条束缚,大胆敢于生活,严肃探讨人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创作 宗旨。但遗憾的是,该社团还未来得及发展,就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 被解散,成员全部被打成右派。当时,高晓声有作品《解约》,陆文夫有 《小巷深处》等。
•反映抗日战争的作品最多。比较突出的有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 的《烈火金刚》、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冯德英的《苦菜花》、冯志的 《敌后武工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孙犁的《风云初记》、 《山地回忆》、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等。
4.19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
1)真实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烙 印。
2)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斗争、性格和心理, 塑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人物形象。
3)小说还细致地描绘了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自然风光, 从浓厚的地方色彩中透露出了民族特色。
2、《红旗谱》艺术表现方面的民族化风格:
3)审美方面的不足:作家几乎没有自觉的审美意识,更缺少想象与虚构 的能力。是真正的“业余”创作,其写作更多地是依靠生活积累和对文 学创作的热情来支撑,缺少专业的技术和技巧。作品普遍存在着粗陋简 单的弊病。而他们一旦将积累的生活写完,便不能开辟出新的写作领域, 其创作生涯也便随之结束,所以很多人存在着一本书现象。
•代表作: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 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
•这类作品通常描写的不是正规战争,只是游击战或攻心 战,但从传奇的角度去表现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和艰苦卓绝, 既呼应了当时文学叙事的主旋律,也突出了人物和故事的 传奇色彩,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2、革命历史小说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构成方 面的独特性。
3)在小说语言方面,采用了大众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法, 将现代小说语言和提炼过的北方农民语言融为一体,形成 了一种朴实、精炼、生动、深厚的语言风格。在叙述故事 时,一般采用文学语言。而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一般又采 用个性化、口语化的语言,有时还使用方言土语。总之作 品的语言既文学化,又生活化、口语化。
1)就意识形态而言,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阶级 文学、党性文学。
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而且全 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思想 理念以及方针政策。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整个革 命历史小说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成 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在这一宏 大叙事中,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犹如交响乐中的一 个又一个分乐章,成为了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3、小说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制度产 生的影响:
(1)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出现了按照社 会生活领域(如工厂、矿山、农村、军营) 和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中心事件(如‚抗 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来 分别‚检阅‛小说创作的成绩和问题的做 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这一时期特 有的题材分类概念,如革命历史题材、农 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 题材等。
5、干预生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6、人情人性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2、战争 《风云初记》(孙犁),滹陀河畔风云 《铁道游击队》(知侠),鲁 《敌后武工队》(冯志),冀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定 《苦菜花》(冯德英),胶东 3、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第一卷,酝酿达十五年之久,它叙述了一个名叫周炳 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力图反映出从1919 至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长征时期
2、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 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 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 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 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 阶级. 3、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 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 这样的"好媳妇"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设新 生活的闯将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2)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既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有 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3)三大能人 A、郭振山 B、郭世富 C、姚士杰
4、叙述方式和叙述姿态
(1)充满激情的政论式叙述姿态 (2)把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式叙述运用到对人
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当中 (3)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和冷静的哲理议论相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红色经典? 2、试述《红旗谱》的
民族风格 3、试析梁生宝、梁三
老汉的形象
(三)、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1916~1978),原名刘 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 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柳 青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一九三 四年。早期主要写短篇小说, 曾结集为《地雷》。一九五 二年五月,他毅然从北京回 到陕西,在长安县皇甫村安 家落户。一九五六年出版的 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 年》,就是他的这种辛勤劳 作的纪实。
二、柳青与《创业史》
1、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 2、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的艺术模式 3、人物形象 (1)、梁生宝 “三多三不足”(严家炎):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
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创业史〉的主要成就
首先,〈创业史〉在探索、展示中国农民命运 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真实地描写了农业合作 化运动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揭示出广大 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时,从精神到 心理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小说是围绕四条线索 来展开描写的。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题材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
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艺术取向及作家构成
第二章 50年代、60小说
• 延伸阅读 傅书年《重评〈创业史〉》
• 柳青(1916—1978) •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 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葭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 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 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 葭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 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 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 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 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 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 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 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
•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价梁三 老汉。真实可信。 • 这一个形象的塑造,可以体验到 一个真正的旧时农民的性格的本 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 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 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小说
• • 总体特点: 1、致力于史诗性的追求:宏大 叙事,用“大我”的 社会角色 取代个性化感性经验的历史经 验。跨度大,往往近半个世纪, 讲述各阶级在斗争成长的 过程, 又可称为“长河小说”
•
•
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 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 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 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 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 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 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 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 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 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 “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 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 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 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 斗争。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①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对反动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具 有不屈服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性 格形成原因:
第一,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地域 传统造就了他。
第二,父辈影响,家族仇恨。 第三,农民苦难,阶级仇恨。
②行侠仗义、爱憎分明
口头禅:“为朋友两肋插刀” 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穷人情深意重。 第二,对革命同志,充满阶级情、同志爱。 第三,对地主官吏,由私报私仇,认识到
必须推翻反动统治。超越了朱老巩。
③有胆有识,深谋远虑
口头禅 “出水才看两腿泥”。 “一文一武” 复仇计划,长远打算。这 种性格形成和在外面闯荡江湖,眼界开阔有关。
总之,他身上融合了几种因素:旧时代豪侠特征, 新时代英雄精神,作者理想的农民英雄。富有传 奇色彩。因此,朱老忠是“一个兼具有民族性、 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典型”,可以够得上 鲁迅称为的“历史的脊梁”般的英雄人物。
四、小说的缺失?
1、图解政治:把文学当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2、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形成几种模式:
人物模式~从落后到转变:
婚姻模式~自由恋式:
3、只准歌颂,不准暴露。人物形象高大、完美。
4、表现方法:过分强调民族化、大众化,忽视艺术手法 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重大主题:柳青说,《创业史》要向读者 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发生社会主义革 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1)小说描写了农村复杂的两条道路斗争,
揭示走集体致富道路的必然性。即只有社 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 (2)展示了农村最初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的胜利。
3、《创业史》艺术特色
刀相助、行侠仗义、赤膊上阵—自发反抗 第二代农民——以朱老忠为代表—自觉革命 第三代农民——以运涛、江涛、大贵为代表:生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 产阶级知识分子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林道静
卢嘉川:民族独立(精神英雄)
江 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革命英雄)
33
性别魅力与政治魅力呈现为 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 A、以性爱方式对政治观念 的演绎; B、通过政治话语对性爱的 改写。 对革命女性来说,只能选择 爱情的政治关系而不能选 择爱情的伦理关系。
1、旧瓶装新酒:《铁道游击队》、《敌后武 工队》、《烈火金刚》
38
2、《林海雪原》(1957)
曲波,(1923—2002), 念过 五年半小学,1938年 参加八路军,曾任连、 营指挥员。抗战胜利后 ,解放战争期间,曾率 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 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 带深山老林进行剿匪战 斗,《林海雪原》的生 活内容即取材于此。 《山呼海啸》 《桥隆飚》
23
创作谈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情节,绝 大部分在我的短篇、中篇、剧本中不止出现 过一次,他们的形成都有较长的过程。如果 没有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基础,我是写不 出这本书的。” 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 、“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学潮”
24
2、朱老忠形象与严志和的形象
A、成长人物: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 B、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 C、动因:家族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 靠山”意义。 D、阶级意识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 人复仇。“成长”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 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 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我的超越。 E、成长的标志:反割头税斗争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第一节:概述革命历史题材军事战争类: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描写农村革命: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冯德英《苦菜花》传奇类小说:曲波《林海雪原》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红色经典都具有一定传奇色彩,这类传奇性更加强烈,政治化色彩被小说的娱乐性稀释了)表现知识分子成长:杨沫《青春之歌》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李劫人《大波》李六如《六十年变迁》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一代风流》的第一部,第二部《苦斗》)姚雪垠《李自成》现实题材: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工业题材: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萧军《五月的矿山》草明《火车头》第二节:《青春之歌》自1958年1月出版以来,除了个别文章外,绝大部分文章给予充分的肯定。
为什么?格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一小说是一个那个时代标准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叙事:主人公的出身、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蒙蔽、困境,脱胎换骨,终成正果,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讲述话语的年代”有关英雄成长的规范——血海深仇、离家出走,在共产党人引导下追求革命,克服自己的种种局限、不足,被捕入狱经受严峻的政治考验,最后成为共产党员。
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寓言”,一部20世纪现代革命背景下的“天路的历程”。
二知识分子改造叙事(主题):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不仅反抗封建家庭、同时也背弃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思想,自我改造,与工农相结合,走向革命的过程。
被看成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改造手册”),这是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补充与丰富,并事实上构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新的类型——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并正面塑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
基于上述原因,小说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可,还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
50-60年代小说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长篇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掌握《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形象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了解该时期短篇小说在题材与风格上的不同;了解“干预生活”的小说,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思想价值;掌握茹志鹃的创作特色和风格。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的文艺观本时期小说等叙事类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尤其密切,指导与规约本时期文艺创作的两个核心观念就是: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详见教材P23-24)。
二、作家队伍的分流由于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一系列文学规范,作家们都面临着创作的转型。
中国现代作家群发生了分流:第一类作家主要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政治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
他们在指导别人斗争的人往往忘记了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所以,此刻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新政权看做自己长期追求的理想的实现,高声歌唱新政权。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但他们没有料到,进入新社会,必须要进行艰苦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
这一点与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不同。
丁玲、艾青他们经历过延安整风,领教过思想改造的滋味,而胡风们一向以“唯我革命的姿态”指导别人,他们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
第二类作家是一批数量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状,所以对于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了什么?他们自知与新的时代要求有一定距离,但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
这一类作家的这种态度最有代表性。
如老舍从美国回来参加建设,提出“不反美”的要求;巴金套用柏克曼《我是来学习的》。
第三类作家是指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地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或者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是格格不入的。
他们希望能够忘掉过去的不愉快记忆,和新政权重新调整好关系。
50年代、60年代小说
历史题材之三: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长篇: 《小城春秋》(高云览),30年代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广州和 香港)省港大罢工 广州起义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 短篇: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
历史题材之四:抗美援朝战争
现实题材之五:干预生活
• 短篇: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堂)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篷》(李准) 《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白危)
现实题材之六:表现人情人性
• 短篇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美丽》(丰村) 《幸福》(李威伦)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 《三国演义》蜀汉五虎将: • 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 《水浒传》梁山五虎将: • 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
• • • • • •
主要人物(“五虎将”)性格特征 少剑波:运筹帷幄,神机妙算 杨子荣:胆识过人,大智大勇 刘勋苍:骁勇威猛,谋略不足 栾超家:诙谐幽默,善于攀登 孙达得:耐力过人,长于跋涉
历史题材之五:近代历史与古代历史
• 长篇 《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 短篇 《鸡肋》(徐懋庸)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现实题材之一:土改后农民观念的变化
• 短篇 《一架弹花机》(马烽) 《登记》(赵树理) 《新事新办》(谷峪)
现实题材之二:农业合作化
• 四、本阶段文学创作的缺陷 1、文艺观念政治化 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 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2、文学创作概念化 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 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 于是形成了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公式化、 概念化的倾向。
3.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
•50、6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之所以红火,主要原因在: 1)素材丰富。
2)作家感受深刻。
3)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提倡。 4)和平稳定的创作环境。
周扬在第二次文代会所作的报告《为创作更多的优秀的文学 艺术作品而奋斗 》中,曾这样概括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动因: “在反动派统治的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几乎是不可能被 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现在我们却需要去补足文学史上这段 空白,使我们人民能够历史地去认识革命过程和当前现实的 联系,从那些可歌可泣的斗争感召中获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 更大信心和热情。”
•革命传奇的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同时受到了解放区文学 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 的影响,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的传奇性、 可读性。代表作有《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 《红岩》等。这类作品从传奇的角度去表现革命的正义性和艰苦卓 绝,呼应当时文学叙事的主旋律。虽然通常描写的不是正规战争, 只是游击战或攻心战,但是人物和故事的传奇色彩让人久久难忘。
o建国后,在50、60年代,描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小说,一般被 称之为革命现实小说。革命现实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新生活 立言的农村题材的现实小说,一类是以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和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为题材的小说。它们是作为革命历 史小说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成就也很突出。尤其是农村题材的现 实小说,充分反映了50、60年代中国农村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的变 化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的嬗变。 •农村题材的现实小说主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登记》、《锻 炼锻炼》、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康濯的 《水滴石穿》、 《春种秋收》、浩然的《艳阳天》、陈登科的《风 雷》、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马烽的《一架 弹花机》、《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谷峪的《新事 新办》、高晓声的《解约》、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茹志鹃 的《静静的产院》、西戎的《赖大嫂》等。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幻灯片1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幻灯片2第一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本时期小说的取材●本时期的小说体裁状况●本时期小说的形态幻灯片3一本时期小说的取材(一)历史(二)现实(三)分类与等级幻灯片4(一)革命历史题材民主革命抗日战争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其它历史幻灯片5(一)革命历史题材●《小城春秋》●《青春之歌》●1、民主革命《三家巷》●《红旗谱》●《党费》●《七根火柴》幻灯片6高云览与《小城春秋》幻灯片7高云览与《小城春秋》●1956年12月,著名作家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
●高云览(1910-1956),我国现代著名华侨作家,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开小酒店的老华侨家里,幼年时家中生活贫苦。
他一生勤奋努力,笔耕不辍,至今可收集到的文学作品有近百篇。
活跃在厦门、上海及南亚如马来亚、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以教书、经商为掩护从事抗战、反对内战的爱国行动,40年代后期成为陈嘉庚《南侨日报》的“大股东”。
1950年定居天津,从事专业创作,1956年患肠癌去世。
幻灯片8●1952年至1956年他写成《小城春秋》这部长篇小说,这是他酝酿了20多年、耗费了大半生心血的文学艺术结晶。
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当时曾有“北有《青春之歌》,南有《小城春秋》”之说。
是一部著名的描写革命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它以193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厦门破狱斗争为背景,以主人公何剑平、秀苇等人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长及“厦联社”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927年到1936年中国革命斗争的一角,塑造了一群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儿女形象。
《小城春秋》1981年被拍成电影,2005年,它成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评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
幻灯片9幻灯片10杨沫与《青春之歌》幻灯片11●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遂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等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安。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二、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如 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
宗璞《红豆》等。 宗璞《红豆》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1979年上海 年上海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
2、融入传奇性作品 、
(1)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以若干故事 )借鉴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 铁道游击队》 形成系列性故事情节。如:《铁道游击队》 等。 (2)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以传奇 )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 林海雪原》 性。如:《林海雪原》 (3)人物性格表现的传统色彩 )
其次,〈创业史〉还塑造了众多的独具个性和 认识价值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的人物中,梁生宝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新 时代先进农民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最有 代表性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此外,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 郭振山,也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第三,《创业史》还具有浑厚的恢宏、深沉而 热烈、细密而遒劲的艺术风格。 柳青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 史命运,概括出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和心理的 巨大变化,使小说的气势磅礴、结构宏伟。 作者还善于将叙述语言、人物内心的独白与自 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人物的剖析结合 在一起,使诗情与哲理相融合,形成了深沉而 热烈的格调,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创业史》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 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 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创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 社会主义大业,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是他的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最可宝贵的、最核心的思想品质。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 “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 有味” 有味”。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第一节:概述革命历史题材军事战争类: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描写农村革命: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冯德英《苦菜花》传奇类小说:曲波《林海雪原》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红色经典都具有一定传奇色彩,这类传奇性更加强烈,政治化色彩被小说的娱乐性稀释了)表现知识分子成长:杨沫《青春之歌》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李劫人《大波》李六如《六十年变迁》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一代风流》的第一部,第二部《苦斗》)姚雪垠《李自成》现实题材: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工业题材: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萧军《五月的矿山》草明《火车头》第二节:《青春之歌》自1958年1月出版以来,除了个别文章外,绝大部分文章给予充分的肯定。
为什么?格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一小说是一个那个时代标准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叙事:主人公的出身、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蒙蔽、困境,脱胎换骨,终成正果,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讲述话语的年代”有关英雄成长的规范——血海深仇、离家出走,在共产党人引导下追求革命,克服自己的种种局限、不足,被捕入狱经受严峻的政治考验,最后成为共产党员。
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寓言”,一部20世纪现代革命背景下的“天路的历程”。
二知识分子改造叙事(主题):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不仅反抗封建家庭、同时也背弃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思想,自我改造,与工农相结合,走向革命的过程。
被看成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改造手册”),这是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补充与丰富,并事实上构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新的类型——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并正面塑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
基于上述原因,小说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可,还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解析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 谈会” 。
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 也有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 揭示的可能:
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 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 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 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
当代对于短篇的讨论,可能还包含着另外 的意味。
1.农村生活题材中,从土改到合作化、农业社会主 义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 整,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品中 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 和赵树理的《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和李准的《 李双双小传》,写农村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 隶到主人过程
一些更多地标举19世纪以来西方现实主义 小说艺术经验的作家(如茅盾、魏金枝等), 试图以这种经验,来推动中国小说观念和 技巧的“现代化”。
对短篇的这种讨论,推动了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初,短篇艺术重视剪裁构思的潮流, 而出现越来越多的那种写“横断面”的 “严格意义”的短篇。
不过,在“文革”前夕,在一种政治意识 形态的背景下,“宣讲”式和故事性、通 俗性的方面又得到强调。
三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不少形象达到了 “典型人物”高度。英雄人物有朱老忠、 杨子荣、江姐、许云峰、林道静、梁生宝 、李双双……性格复杂的“中间人物”有 严志和、梁三老汉、赖大嫂、“常有理 ”“小腿疼”“吃不饱”。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②在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政治内容时,没有完全堕入概 念化的窠臼,尚有一些比较成功刻画的作品。如李心田 的《闪闪红星》、黎汝清的《万山红遍》、蒋子龙的 《机电局长的一天》等。
②在思想内容、故事结构和所表达的价值理念具有某些叛 逆理念性质的作品。如毕汝协的《九级浪》、赵振开 的《波动》、佚名的《逃亡》和《一年》等。
③完全在私人空间传抄的表现性爱的小说。如《曼娜回忆 录》、《少女之心》等,总体比较粗糙。
第二节 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表达
1、动因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一观念建国后基本未变。毛泽东关 于“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革命文化即“大众文化”、“实质上 就是提高农民文化”的权威观念,也 从战争年代延展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决定了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为对象 的创作将长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中心 任务之一。
明朗向上的美学并不排斥因反映“严酷” 且“复杂性”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而呈现出 的严峻和紧张。
一、代表作家作品
1、赵树理(1906——1970)
建国后他的作品主要有:《登记》《求雨》 《“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杨老太 爷》《张来兴》《互相鉴定》《卖烟叶》等中短篇小 说和《三里湾》《灵泉洞》(上)等长篇小说。
2、构成
建国以来,以侧重表现农村生活的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 作家主要是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 准、王汶石、浩然等。
从取材的地域分布来看,“北方”成为这 一时期农村小说的主要艺术资源和表现对象。
形成了两个比较突出的作家群体。
一个是以赵树理为中心的山西作家群,包 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有 “山药蛋派”之称。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梁三老汉是成功的艺术形象
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 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 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 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 作者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 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揭示得 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 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 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2)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既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有 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3)三大能人 A、郭振山 B、郭世富 C、姚士杰
4、叙述方式和叙述姿态
(1)充满激情的政论式叙述姿态 (2)把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式叙述运用到对人 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当中 (3)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和冷静的哲理议论相 结合
成就
一是,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贫苦农民,迷恋旧时代的创业道路 和个人发家致富,而与互助合作运动格格不入; 二是,富裕中农郭世富,凭借着自身优越的经济实力,与互助组 公开较量; 三是,富农姚士杰,仇视新社会,暗中施展阴谋,企图搞垮互助 组; 四是,党员、村主任郭振山,热衷个人发家,暗中支持反对势力, 干扰、抵制互助组运动。 面对这四种力量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交织、纠合所构成的重重阻力, 以梁生宝、高增福等人为代表的广大翻身农民,依靠集体的力量, 冲破重重阻力和困难,最终使蛤蟆滩的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对于梁生宝的形象的不同的意见
为了显示人物的高大成熟,有理想,作品中大量写了 他这样的理念活动:从原则出发,由理念指导一切。 严家炎还谈到:“作家把更多篇幅用在写梁生宝能够 处处从小事情看出大意义上,这是为了显示人物思想 上的成熟。显然,在许多地方,是作家把他自己从生 活得来的对党的思想和政策的体会,加到了梁生宝的 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罗广斌(1924)杨益 言(1925)参加过党领导 的解放前夕的反蒋斗争, 并被蒋帮投入过白公馆、 渣滓洞的牢狱,亲身经历 了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搏斗, 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 不拔的斗争和为革命壮烈 牺牲的伟大场面。50年代 他们就写作革命回忆录 《在烈火中永生》,初步 表现这场特殊斗争的动人 情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接着他们就在这个基础上 创作长篇小说《红岩》。 “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 “叛徒文学”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三、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这样的“好媳妇” 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 设新生活的闯将
三、《青春之歌》
1958.1.作家出版社
1950年,杨沫开始 《青春之歌》的创作, 初稿完成后。1952至 56年间进行了几次重 大的修改,至1957年 七月脱稿、1958年1 月问世。
四、其他著名作品
吴强(1910),江苏涟水县 人,1933年春加入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1937年中断读书 生活,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到皖南参加新四军, 经受了抗日战争艰苦生活的考 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莱 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著 名战役。吴强在部队长期从事 宣传领导工作,也根据亲身与 部队干部、战士共同生活和战 斗的经历,进行戏剧创作。 《红日》构思于解放初期, 1956年动笔,1957年定稿出
五、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之现实生活题材
土改 农业合作化
大跃进 人民公社 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
一、新的婚姻家庭观
《登记》(赵树理)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新事新办》
《强扭的瓜不甜》(谷峪)
主要主题: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 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 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 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如愿》中 的何大妈不愿“闲”;《静静的产院》 中,作者对主人公谭婶婶对自己由先进 到后进到最后的觉悟的过程的描写。 (潘奶奶—谭婶婶—荷妹)
构思精巧
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 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 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如《百合花》 中的新被子,《高高的白杨树》中的白 杨树,《里程》中的大石头,《如愿》 中的大苹果和小绒狗,《春暖时节》中 的清水虾等,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寄托, 又是作者展开描写的凭借,它们在作品 中反复出现,很巧妙地把全篇各部分的 内容贯串起来,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第三节 李准
创作历程
–一、早期小说揭示问题
• 《不能走那条路》《白杨树》《冰化雪消》《冰化雪消》
–二、1957年前后干预生活,讽刺鞭挞
• 《灰色的帆篷》、《芦花放白的时候》和《信》(原名 《妻子》)。
–三、1958年后写符合当时倾向的作品
• 《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等
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物
– 一、老一辈落后的农民
第二节 主要作家与作品
一、《创业史》 1960.6.中国青年出版社
二、《红旗谱》 1957.12.中国青年出版社
人物关系列表
朱老巩、严老祥、冯兰池
朱老忠、严志和
大贵、江涛
创作谈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情节, 绝大部分在我的短篇、中篇、剧 本中不止出现过一次,他们的形 成都有较长的过程。如果没有这 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基础,我是 写不出这本书的。
四、工业建设
《铁水奔流》(周立波)
《百炼成钢》(艾芜)
1957年出版,小说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某 炼钢厂在恢复和扩建过程中既炼钢又炼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以秦 德贵为代表的先进工人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这部作品的第一、二卷于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二年相继问世。第一 部以相当充分的篇幅描写了解放初期上海滩上以徐义德、朱延年为 代表的一群工商业资本家向无产阶级发起的猖狂进攻。他们自恃有 外国政治、经济势力作靠山,阴谋策划抽逃资金,构筑好上海、香 港、纽约三道防线,准备与无产阶级作最后的较量。
• 宋老定、董守贵、孙喜旺等。
– 二、农村新人
茹志鹃
1958年《百合花》 问世,开始显露了 这位女作家独特的 艺术风格,引起了 人们的注意。此后 两三年里,又接连 发表了一些艺术质 量较高的作品,如 《如愿》、《春暖 时节》、《静静的 产院》等。
选材特点
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 绘,以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 上的显著特点。如《百合花》,再如写社会主 义新生活的作品。作者从来不去正面描写两个 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搏斗,往往是从生活中 的矛盾斗争在夫妻之间(《春暖时节》)、母 子之间(《如愿》《里程》)、婆媳之间 (《在果树园里》)、妯娌之间(《妯娌》)、 同志之间(《静静的产院》)所激起的波澜, 来描写人们怎样与旧的东西告别,向新的目标 前进,反映出时代面貌的变化。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小说 概述 之历史题材
一、民主革命(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杜鹏程) 《红日》(吴强)--孟良崮战役等 《林海雪原》(曲波)--剿灭东北土匪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渣滓洞 《百合花》(茹志鹃,短篇) 《黎明的河边》(峻青,短篇)
四、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二、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 等全国四、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 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 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乘风破浪》(草明)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五、干预生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六、人情人性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