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始祖探源

合集下载

开鲁是古代契丹民族的圣地

开鲁是古代契丹民族的圣地

开鲁是古代契丹民族的圣地(⼀)契丹祖地在开鲁关于契丹祖地⽊叶⼭遗址的话题,学界已经争论了多年。

有的研究者甚⾄质疑《辽史》的权威性,然⽽这种质疑难道不更值得质疑吗?我不想列出那些虽然精于考证却偏离根本的林林总总的观点。

在我看来,问题没那么复杂。

《辽史》是⽬前唯⼀⼀把打开⽊叶⼭迷宫的钥匙。

在找不到更原始的史料依据和没有新的直接的考古发现的今天,我们只能依据《辽史》的记载所锁定的位置指向来确认⽊叶⼭的遗址。

那么,《辽史》是怎么说的?让我们看看《辽史》中有关⽊叶⼭的两条记述。

其⼀,《辽史》卷三⼗⼆《营卫志(中)》:契丹之先,⽈奇⾸可汗,⽣⼋⼦。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部,居松漠之间。

今永州⽊叶⼭有契丹始祖庙,奇⾸可汗、可敦并⼋⼦像在焉。

潢河之西,⼟河之北,奇⾸可汗故壤也。

其⼆,《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之“永州”条: 东潢河,南⼟河,⼆⽔合流,故号永州。

冬⽉⽛帐多驻此,谓之冬捺钵。

有⽊叶⼭,上建契丹始祖庙,奇⾸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圣并⼋⼦神像。

相传有神⼈乘⽩马,⾃马盂⼭浮⼟河⽽东,有天⼥驾青⽜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下。

⾄⽊叶⼭,⼆⽔合流,相遇为配偶,⽣⼋⼦。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部。

《辽史》所⾔有⼏个关键词对锁定⽊叶⼭遗址的位置⾄关重要,值得⾼度注意。

“潢河”,“⼟河”,“⼆⽔合流”。

这告诉我们,两河交汇之处正是⽊叶⼭的位置所在。

《营卫志》⾥说⽊叶⼭在“潢河之西,⼟河之北”,《地理志》⾥说“东潢河,南⼟河”,位置指向何其精确!清末以前的⽂字史料以及由郭沫若先⽣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册》所记载的“饶乐⽔”、“潢河”、“潢⽔”、“辽⽔”指的都是⼀条河,即是今天的西拉⽊伦河和西辽河连在⼀起的统称。

⽽将“潢河”与“⼟河”交汇处以东的那⼀段称为“西辽河”则是清末民初以后的事情了。

也许正因为忽略了这⼀点,致使⼀些研究者在认证⽊叶⼭位置时做出了“失之千⾥”的判断。

实地考察或翻看地图,我们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潢河”在与“⼟河”汇合后是顺今天开鲁境内的麦新镇、⿊龙坝镇、⼤榆树镇的南边向东北⽅向流去的。

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族

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族
辽朝的许多遗址如龙山、上京遗址已经成为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接受国家层面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辽朝时期的文物,如陶瓷、金银饰品等,并定期举办展览,以增进公众对契丹文化的了解。
01
提升公众对契丹文化的认识
各地教育部门通过编写历史教材、举办文化节等活动,向青少年普及契丹人的历史和文化。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契丹文化的相关内容也被创作成网络文章、视频等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考古学在寻找契丹后裔中的作用
考古学能够提供实物证据,如古墓葬、圣物、石碑等,这些都是研究契丹人历史和追踪他们后代的重要线索。近期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例如高句丽与辽朝墓地的发掘,提供了关于契丹人生活模式和移动路径的新信息。
契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REPORT
REPORT
03
契丹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物与遗址的保护现状
契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尽管契丹族已经不复存在,但契丹文化在民族服饰、民间传说和艺术创作中仍有所体现。在某些民族,如达斡尔族中,依然可能存有契丹人的血脉和传统习俗的影子,这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契丹人的文化传统。
契丹人后裔的探索
REPORT
REPORT
02
达斡尔族与契丹的联系
达斡尔族的起源与生活特征
2
学术界对契丹后裔的看法
学术界的不同观点
对后裔研究的历史难题
确定契丹后裔不仅需要广泛而深入的历史文献研究,还需要现代科技如DNA分析的辅助。由于契丹人的种族身份在历史中逐渐淡化,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混合使得后裔身份确定困难加剧。
对契丹人后裔研究的深入
人类学和民族学在研究中的交应用
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历史中发生融合。结合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我们可能能够揭示契丹人传统在今天某些民族文化特征中的存续情形。

契丹早期文化的探索

契丹早期文化的探索

关于契丹早期文化来源,其一必须用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资料来说明,其二用族属问题来说明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探讨,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对于几座墓葬的分析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在辽宁、内蒙古等地的墓葬中挖掘整理出不少文物,尤其是对出土陶器方面的研究是很有成果的。

比如通辽地区发现的乌斯吐火葬墓、扎鲁特旗乌日根塔拉土坑竖穴墓、荷叶哈达石棺墓、呼斯淖尔土坑竖穴墓、王家店古墓,以及辽阳一带发现的三道壕土坑竖立式木棺墓及柳条沟一号墓等,这些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陶器等文物。

文章从典型的陶器分析,整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内蒙古、辽宁等地区陆续发现并发掘出不少辽代早期墓葬,虽然这些墓葬的丧葬形式和方法不一样,但是出土的文物却多有相同之处。

其中以陶器为主的有陶壶、陶瓶、陶罐等器物。

从器物的形式和特征来看,它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恰好说明它们具有同一种类型的文化内涵。

实际上夹砂陶器和泥质陶器是两种陶系的陶器。

在夹砂陶器中陶罐比较多,还有轮制的有云母的大口炊器,这些陶罐从口到底部、从上到下越是底部越是瘦小,制成口大底足小的器形,色彩基本都是以褐色、黑色和红色为主,中间有点模糊的过渡色彩,是质地比较松软的陶罐。

在纹饰方面,陶罐的口沿都有二至五道凸弦纹。

在泥质陶里,壶形陶器和瓶形陶器比较多,壶形陶器中多有盘口陶器,壶口似大碗口,壶的肩部有一道凸弦纹,壶的腹部呈凹进的瓜棱形。

根据上文有关材料,结合辽宁和内蒙古通辽、赤峰地区有关材料综合来看,说明这种文化是这一地区的土著文化,而且其存在的时间很长,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文化与上述墓葬所显示的时间差异也是相同的,因此在这个地域和历史时期内,毫无疑问其活动的民族就是契丹人,所以我们认为这批墓葬是契丹人的墓葬,这种文化类型正是契丹人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所创造的文化类型。

在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大量出现了一种盘口壶,这种盘口壶成为这个时期器物的典型特征。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契丹”、“辽”名称探源对契丹、辽的名称探源,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

我认为,对契丹、辽名称探源,应以当时命名的本俗为依据和标准进行研究,至于本名的语义或孳生出的观念,不能成为其名称起源的第一位依据。

这不是说命名的义不能研究,而是要与命名结合起来,以求对问题的全面解决。

从东北地区看,古时带有普遍性的命名习俗,是依水、依山或依地理方位而命名,东胡系各族也多是如此。

一、契丹名称源于西拉木伦河对契丹、辽名称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镔铁”、“刀剑”、“切断”、“奇首之领地”、“部酋名”、“寒冷”或释为“大中国”、“东方太阳神”等诸说。

此外,陈述在《契丹政治史稿》中认为契丹有“草原、沙漠或森林相关的意思。

”舒焚(辽史稿)谓“辽河地区水草丰富之地。

”但还没有认为契丹是因水而得名。

目前较为广泛用的通说为“镔铁”。

据研究,《魏书·契丹传》中的悉万丹即契丹,当是契丹原音的书写。

悉万丹的“悉万”,旧无释,系来源于河名。

从“悉万”和“悉万丹”的称呼分析,悉万当源于鲜卑的弱落水,亦称为作乐水、饶乐水,在《新五代史·附录》中为袅罗箇没里或枭罗箇没里,当是同音的异译。

弱落、作乐、饶乐即袅罗箇或枭罗箇;没里义为水或河。

枭与嫋同,意niǎo,读音如曲挠的“挠”。

弱、作,皆属部,弱、作、袅当是音转。

但袅亦译写为“枭”,枭属萧部,发声为xi。

弱落水今为西拉木伦河,枭与西及悉发声同,当是弱之转音,皆指今之西拉木伦河可证。

悉万的“万”,是乌拉的“乌”之异音,并省“拉”为“万”。

悉万之本源即悉拉万(乌拉)。

契丹的契,今为契约、书契的契,按其字亦作“”,发声为xi。

从悉万丹分析,丹字有的释为“斯坦”,即土地或领地,可备一说。

但从悉万丹三字分析,在室韦中有“深末怛部”,深末怛与悉万丹语词结构很相似。

深末怛系以水名部,深末即黄水。

其部在今黑龙江北精奇里江(今结雅河)下游之东西地,其水东支流名昔林(林是剌、离、勒、里的同音之变)穆迪河(黄水),即深末怛水之东源。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辽上京遗址『中华民族』是神州大地上,多个民族历经几千年融合而成的,在这几千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民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族』。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即坚固之意。

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

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於他们的消息。

1922年,一位“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一座被盗掘一空的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古墓中,发现了一块,刻满奇怪的类似文字符号的石碑,当时,没有人能识别这些犹如天书的符号。

这些符号公诸於世後,一时间众说纷纭丶莫衷一是,这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後确实曾经创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後人见都没有见过。

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天书”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文字,结论一出举世期待,契丹这一消失的民族,会不会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呢?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过据《魏书》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

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的统一了契丹各部,于西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

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北部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丶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

契丹王朝在中国延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差一点就将宋朝灭亡而统一全国。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许多西方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直到今天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契丹耶律基因_耶律乙辛契丹本是东胡,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后称辽太祖)于

契丹耶律基因_耶律乙辛契丹本是东胡,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后称辽太祖)于

契丹耶律基因_耶律乙辛契丹本是东胡,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后称辽太祖)于契丹帝国。

契丹本是东胡。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于唐朝末年趁中原之乱统一各部进而称帝。

916年建国号契丹。

辽太祖多用汉人重视汉文化。

并创文字。

立制度。

筑皇都。

国土直至天山辽王朝建立。

是中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朝代。

亦称黑契丹。

哈剌契丹。

由辽代贵族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

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

后来扩张到中亚。

首都虎斯翰鲁朵。

一时成为中亚强国。

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灭亡。

中文名称,契丹帝国。

简称,契丹。

所属洲,亚洲。

政治体制,君主制。

简介。

辽朝。

又称大契丹国。

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

国祚从公元907年至1218年。

长达331年。

与南宋及北宋相当。

在北境抵抗外族最为长久。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907年2月27日称“天皇帝”。

916年3月17日。

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

国号“契丹”。

918年定都临潢府。

936年南下中原。

攻灭五代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

983年改为“契丹”。

1066年改为“大辽”。

直到1125年3月26日为金朝所灭为止。

除了辽朝之外。

契丹族尚建立相关国家。

早在1122年时。

因为辽朝天祚帝北逃夹山。

耶律淳于辽南京被立为帝。

史称北辽。

辽朝灭亡后。

1124年至1130年期间耶律大石率部驻扎蒙古国北部的可敦城。

另有“西北辽”的史称。

西辽是于1123年。

由辽代贵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建立。

后扩张到中亚。

首都虎思斡鲁朵。

一时成为中亚强国。

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

史学界对“契丹”的含义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镔铁或刀剑之意。

而后来改国名为“辽”也是“铁”的意思。

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

以示不忘本之意。

又契丹与南方的中原诸政权长期对峙。

而自称“北朝”。

而称中原王朝为“南朝”。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

西至阿尔泰山。

北到额尔古纳河。

大兴安岭一带。

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

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契丹族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曾经在中国北方地区崛起并创建了许多著名的政权。

本文将从契丹族的起源、发展、变迁和文化等方面,探究这一民族的历史。

一、契丹族的起源契丹族的起源比较复杂,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契丹族来源于古代的东胡部落,由于战乱和迁徙,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契丹族是满族的前身,是由三个游牧部落合并而成的。

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契丹族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的民族。

二、契丹族的发展契丹族在唐朝时期已开始在中国北方地区活动。

到了五代(907年-960年)时期,契丹族早期的崛起开始显现。

契丹族首先在辽东地区创立了一个政权,称为契丹国。

契丹国后来又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其他民族,创建了辽朝。

辽朝的建立标志着契丹族进入了辉煌的发展期。

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政治上,辽朝实行了一种严格的统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在经济上,辽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局面。

在文化上,辽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但是,契丹族在辉煌的发展期过后,逐渐经历了衰落和变迁。

三、契丹族的变迁1. 辽朝灭亡辽朝在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但是,后来的皇帝耶律大石在位时,由于个人的荒淫和庸政无能,加上南方宋朝的强大威胁,导致辽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最终,在金朝的入侵下,辽朝灭亡。

2. 契丹族与金朝金朝灭辽后,吸收了大量契丹族成员。

在金朝的统治下,契丹族继续在中国北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金朝虽然奉行了中原文化,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对契丹族有着比较宽松的政策。

但是,金朝中后期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民族矛盾。

在金世宗时期,原本统一的国家分裂成了几个部分,其中包括东北地区的契丹族统治者瓦剌部。

这些部落与明朝进行了多次战争,并最终被明朝所灭。

3. 明朝与契丹族明朝在与契丹族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地位。

契丹

契丹

契丹1.契丹的后人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比如云南的“本人”。

2.契丹的族源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

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

传说中,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勇士,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

历史学家根据这个传说和一些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他们认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地松林”。

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他们联姻繁衍,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新店子居民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最相似,但因为生活在各民族融合程度较高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也不能排除某些个体与东亚蒙古人种接近的可能性。

饮牛沟居民母系遗传上与现代东亚和西伯利亚人群关系密切。

从蒙元帝国以来,蒙古人便与其他民族广泛通婚、混血,契丹人与其他人群也一直血缘融合。

系统发育树中,契丹人群与蒙古国蒙古人群关系密切,且与属于北亚人群的各组距离更为接近。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看到契丹与达斡尔的遗传关系并非最近,在对比人群中,外蒙与契丹的遗传关系最近,内蒙和北方汉族与契丹的遗传关系也较近,因此达斡尔与契丹的相对较近的遗传关系,结合二者的mtDNAHVRⅠ序列多态性的分析结果,只能说明达斡尔族与契丹族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而不能支持达斡尔族就是契丹族直接后裔的说法.达斡尔人群与北方汉族人群为代表的东亚人种聚在一起,而远离于契丹人群,并不支持达斡尔族起源于契丹的说法。

辽朝历史介绍 契丹历史

辽朝历史介绍 契丹历史

辽朝历史介绍契丹历史早在公元四世纪,即西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北方的潢河(西拉木伦河)和土河(老哈河)一带,居住着契丹族。

这时的契丹人,主要还是经营渔猎。

一年四季,都在河中捕鱼,冬春水冻,凿冰钩鱼。

男子和妇女都骑马射猎。

稍后,契丹人也经营畜牧。

他们住在帐篷里,“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在各处往来迁徙。

契丹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没有留下历史的纪录。

一个长久流传的历史传说是:有男子乘白马沿土河而来,女子驾青牛沿潢河而来,至木叶山,相遇为配偶,生八子,以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这个传说显然没有他们的历史那么古老,至多是反映着由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制时期迁来这里的一段记忆。

八子分八部说,表示着契丹八部之间有着互为兄弟的血缘联系。

他们共同的男祖先,是来自以白马作象征的氏族。

以青牛作象征的氏族是属于八部以外的另一个部落,和八部通婚姻。

契丹的八部在北魏时已经有了确实的记载,八部各有自己的名称:悉万丹、阿大何、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吐六于、羽真侯(八部名据诸书参订)。

这些部名的确切含义,不很清楚,可能是来自最初居地的小地名或者山川湖泊的名称。

公元三八九年,鲜卑族的拓拔珪建立北魏,曾经攻打过契丹。

此后,契丹不断在北魏边塞侵扰,说明他们已处在父权制时期,展开对外掳掠了。

但是,在北魏统治时期,契丹的八个部落,仍然是各自行动。

他们各自以马匹和皮毛与北魏相交换,还没有形成部落间的联合,没有统一的组织。

契丹各部落各自分散活动的状况,大约延续了很久,直到隋朝末年,才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繁衍,逐水草而居的契丹人日益要求开拓自己的领域,赶走他们的邻人,而他们的强大的邻人也在对契丹进行侵袭。

五五四年,北齐文宣帝因契丹侵犯边地,分兵两路攻打契丹,契丹大败,丧失了大批的人口和牲畜。

一部分契丹人被北齐俘掳了去,安置在各州。

不久之后,契丹又遭到北方的强邻突厥的侵袭。

隋朝建立后,六○五年,隋将韦云起因契丹在营州侵掠,发大兵击契丹。

历史上的契丹人如今是哪个民族说出来可能都不相信

历史上的契丹人如今是哪个民族说出来可能都不相信

历史上的契丹人如今是哪个民族说出来可能都不相信契丹人是达斡尔人,契丹出身于古老的东胡族系,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少数游牧民族。

从公元三世到四世纪之间,随着北方强大的势力匈奴的快速衰落,东胡势力逐渐兴起。

最先兴起的是宇文鲜卑部落,契丹部落在那个时候是宇文鲜卑部落的部众。

当慕容鲜卑部落兴起的时候,宇文鲜卑部落被打败,契丹部落跟随失败的宇文鲜卑逃亡到了松漠地区发展。

到了公元5世纪,契丹与北魏建立了“通贡”的联系,实力获得了一定的增长。

到了公元6世纪,因为干涉柔然部族汗位的更替,遭到北齐攻打,随后突厥汗国进攻后契丹部众一分为三,分别隶属于突厥、高句丽与隋朝。

走出契丹族发祥地马盂山误区

走出契丹族发祥地马盂山误区

走 出契丹族发祥地马盂山误 区
李 景瑞
( 承德 市老科 协 , 北 河 承德 070 ) 600
摘要 : 关于契丹民族发祥地的问题 , 近年来多有争论 。作者依据历 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 大量地上地下 文物与 在 历史资料的基础 上,对契丹民族发 祥地进行 了分析与研 究,提 出了马孟山地区是辽 国盛世京都管辖平泉畿地的论
落居 古汉 城 、 滦河 上 , 筑城 种 田。 以计诱 八部 大人 来
会 , 杀 之 , 为一 部 。” 尽 并 当时 他是 统一 契丹诸 部 落
可汗 。其 地域 很 可能在 承 德市 丰宁 县大 滩镇 境 内建
筑 汉 城 。 国家 文物 局文 物研 究所 研 究员 景爱 等专 家 考证 说 :丰 宁县 大滩镇 境 内汉 城遗 址 ,它很 可 能是 “
的发 祥地 , 即神话 中契 丹之父诞 生 的地方 , 是契丹 人 的故 乡 ” 的误 区 , 进入恢 复辽 国盛世 京都管 辖平 泉畿
地原 貌 。
辽 太祖耶 律阿保 机东 伐西讨 活动 是继 承其 父亲
德祖 、 父述澜 南伐 北战创 大业 的传统 。 代做 契丹 伯 世
关 于辽 太祖 耶 律 阿保 机 出生 和创 业 的发祥 地 。 发 祥地 这个 名词起 源与定 义 ,辞海》 《 中是如此 叙述 :
丹族 发祥 地 , 出过 去 我 主编 的《 德 民族 开发 史 》 走 承 和《 德 民族 历史 与建设 文化大市 学术论 坛 文选 》 承 两 书中所 说 “ 泉县北 部辽 河源的 马孟 山就是契丹 族 平
保 机 四代先 祖 的诞 生地 , 也是 契丹族 发祥 地 。”] 1 传 3 “
断。
关键词 : 契丹 ; 祥 地 ; 发 畿地 中 图分 类 号:2 7 K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54 2 1 )4-0 0 0 1 5 15 ( 00 0 - 1— 3 0 - 0

从大贺氏到遥辇氏再到耶律氏,浅析契丹的缘起发展及兴盛

从大贺氏到遥辇氏再到耶律氏,浅析契丹的缘起发展及兴盛

从大贺氏到遥辇氏再到耶律氏,浅析契丹的缘起发展及兴盛引语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

登国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进,与库莫奚分背。

经数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龙之北数百里,多为寇盗。

真君以来,求朝献,岁贡名马。

显祖时,使莫弗纥何辰奉献,得班飨于诸国之末。

归而相谓,言国家之美,心皆忻慕,于是东北群狄闻之,莫不思服。

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絮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各以其名马文皮人献天府,遂求为常。

皆得交市于和龙、蜜云之间,贡献不绝。

太和三年,高句丽窃与蠕蠕谋欲取地豆于以分之。

契丹惧其侵轶,其莫弗贺勿于率其部落车三千乘众万馀口,驱徙杂畜,求入内附,止于白狼水东。

自此岁常朝贡。

后告饥高祖矜之听其入关市籴。

及世宗、肃宗时,恒遣遭使贡方物。

熙平中,契丹使人祖真等三十人还,灵太后以其俗嫁娶之际,以青毡为上服,人给青毡两匹,赏其诚款之心,余依旧式。

朝贡至齐受禅常不绝。

上面这一段文字,取材于《魏书.契丹传》。

契丹,作为一个在北魏年间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经历了隋、唐时期的发展,终于在五代与宋之时,达到了鼎盛的的时期。

作为一个原始的游牧民族,契丹又是怎么一步步的发展成封建王朝呢?它又是靠着什么样的契机,成为宋、辽、西夏之际最为庞大的王朝呢?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面纱,去了解辽王朝是如何的兴起,发展和鼎盛的吧!契丹的缘起契丹人实际上是出自于匈奴中的鲜卑人。

契丹人一出现在历史上,就已经不是最原始的发展阶段,而已经处在部落联盟时期了。

关于契丹人的来源,契丹人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虽然是类似于神话,但是也能从中看出契丹人早期活动的蛛丝马迹。

“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

这其中所称的八部落,就是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吐六于、羽真侯等八个部落,历史上称之为“古八部”。

契丹人身世起源隐含神秘线索,炎帝竟是红山文化圈的主人?

契丹人身世起源隐含神秘线索,炎帝竟是红山文化圈的主人?

契丹人身世起源隐含神秘线索,炎帝竟是红山文化圈的主人?契丹的起源和早期历史茫昧难知,其身世牵涉到了华夏民族早期历史。

经考证,契丹先民很可能是环渤海夷中的审吉人,后来西迁至西辽河地区,加入了东胡之中。

在东胡名王葛乌菟时期有所发展,自我认同为葛乌菟人。

东胡被匈奴打败后,审吉人跟着一批葛乌菟人逃到了鲜卑山继续繁衍。

十六国时期,慕容部打败这批葛乌菟人,按照其身世、种族、文化差异,分为宇文、库莫奚、契丹三部,从此正式称为契丹人。

红山文化神秘的“葛乌菟”上古史在北方民族史料中也有线索。

人们都知道炎黄大战,但很少有人知道炎帝的事情,他是什么族属,战败后分布在哪里等等。

记载了契丹人身世的辽史和鲜卑人的周书,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炎帝后裔与西辽河地区的一位名为葛乌菟的英雄有关。

《周书·文帝》: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

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

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

《辽史·世表》: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

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後,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後。

俨志晚出,盍从周书。

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後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

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

契丹之名,见于此。

这个人生活年代不详,其部族大概在辽西地区称雄了若干世代,秦末被冒顿单于所破,后裔逃亡鲜卑山。

从这段叙述来看,可知葛乌菟实际上就是东胡。

东胡被冒顿所破,是有信史可证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06年。

我们不知道葛乌菟是什么,但是东胡的历史却有一点线索,可以反求。

看文献可知,“红山文化圈”先后生活着诸多族群,早期的如阪泉氏、鸟夷等,然后是孤竹、北殷、目夷等,西周时期有豹胡、高夷、独鹿、东胡、山戎、令支、屠何等(逸周书王会)。

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

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

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1.民族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

“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

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

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

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

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

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

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

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

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契丹是一个进取开放的民族,通过与中原及西方的密切交往,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

契丹人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又仿汉制实行科举,制订成文法典。

建立全体男丁皆人兵籍的兵制,又依本身游牧民族习俗而首创五京制。

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

其中首都辽上京和陪都辽中京均建在北方草原契丹本土内(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是著名的草原城市。

契丹人于920年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史称大字,后又仿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的创造标志着契丹族的进步。

契丹人还喜欢绘画,皇太子耶律倍便是契丹国著名的画家,尤其擅画马。

契丹族广建佛寺和佛塔,使辽王朝的文化颇为昌盛。

内蒙古草原东部是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其立国后统治的中心区。

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契丹族遗迹遗物,成为草原文明繁荣的象征。

2.艺术契丹是骑马打天下的民族,骑兵部队是其立国之本,契丹骑兵骁勇善战,与宋、西夏战争中经常取胜。

契丹起源的典故

契丹起源的典故

契丹起源的典故
契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初。

关于契丹起源的典故,有一段流传较广的传说。

相传,契丹的始祖为名叫摄提剌的人,他是一位来自于北方的狩猎者和部落首领。

摄提剌生活在公元907年左右,当时北方辽地区的部落频繁交战,各部落纷争不断。

在一次战斗中,摄提剌带领他的部落与一支强大的敌军作战。

虽然摄提剌和他的人勇敢抵抗,但最终他们还是被敌人击败了。

摄提剌为了保护自己的部落人民,不得已带着他的家族和一些忠诚的追随者向北逃亡,寻找一个更加安全的居住地。

经过漫长的旅途,摄提剌终于来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这里有广阔的草原、河流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适合人类居住。

摄提剌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新的部落,并将其命名为'契丹'。

摄提剌率领的契丹部落很快发展壮大,他们善于骑射战斗,并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政治和军事制度,例如设立了皇帝和世袭制度。

他们向四周的部落发动攻击,最终建立了契丹国,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王朝。

这个典故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它描绘了契丹人最初的迁徙和建国过程。

契丹人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发展,最终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契丹起源的典故目前还没有得到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因此在研究契丹起源问题时,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契丹人的出现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契丹人的出现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契丹人的出现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契丹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自东汉末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出现后,中国就面临着较大的外来威胁。

然而,契丹人的出现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契丹人的历史发展契丹人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他们的特点是勇敢善战,民族凝聚力强,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

在公元907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后来的辽朝,并出任了第一任皇帝,契丹人也因此成为中国境内的一个政治统治者。

二、契丹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契丹人推翻唐朝后,又逐渐占领了中原地区,占据了故都的洛阳、长安等地方,侵略了中原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们的入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同外界交流和融合,契丹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契丹人的统治下,北方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和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通过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进春耕,促进了北方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另一方面,随着契丹人在中国领土上的扩大,他们不同于汉族的语言和文化,被一定程度地融入了中原文化。

三、契丹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契丹人对中国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在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时期,由于契丹人自身的文化水平较高,他们对中国的科学、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时期,史书、典籍、文史论著等著作层出不穷,为唐宋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契丹人的文化对中国影响也体现在语言上。

与汉语不同,契丹人口中所使用的是契丹文。

在官方场合,契丹文一度成为官方的语言,契丹文字、契丹韵书等独特的文化形式也传入了中国境内。

四、结语总的来说,契丹人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到来,不仅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同时也是一种承载着东北地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拓荒过程。

契丹族简介

契丹族简介
●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辽 亡 前 的 保 大 四 年 ( 11 2 4 年 ) , 辽 宗 室 耶 律 大 石 称 王 , 并 迁 徙 西 域 , 延 庆 九 年 ( 11 3 2 年 ) , 耶 律 大 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 (1218年)为蒙古所灭。契丹人髡发,服装的主要特点是窄袖、短衣、著靴、左衽、佩蹀躞带。 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行营称为捺钵。随着辽朝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
● 开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袭位。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深得众心,娑固很忌惮他,欲除之 而后快。开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联合李大酺反击可突于,却均被可突于擒杀。 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为主,唐玄宗令袭爵,并赐以燕郡公主。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袭爵,仍以燕郡公 主为妻。吐于忌惮可突于,携燕郡公主来唐,不敢复回松漠。可突于复立尽忠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拜邵固 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赐以东华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 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悦。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 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选立可汗, 可汗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
发源传说
● 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 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 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 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

肇源境内的古代契丹族

肇源境内的古代契丹族
卑 或 鲜卑 宇 文部 , 自当时人 和 稍后 唐 人之 笔 ; 出 而 契丹 的“ 匈奴 之种 ”则 是数 百年 后宋 人 的说法 。比 , 较 而 言 ,契丹 出 自东 胡 或 鲜卑 宇文 部 的说 法是 可 信的。 青 牛 白马 的传 说 告诉 我 们 ,契丹 始 祖 发迹 在 木 叶 山 , 叶 山在鲜 卑 故地 , 木 这个 传说 可 以帮助 说 明契 丹确 实源 出鲜 卑 , 而非 匈奴 遗种 。 简言之 , 丹族源 , 契 出于 东 胡 源 于 鲜 卑 , 东 是 部鲜 卑宇 文别 部之 一支 。
第一次将我 国北方各 民族统一起来 ,在政治上实 行帝后两族共治、 南北面官和四季捺钵的制度 。第
次 打破 长 城 的 阻 隔 , 人 北 迁 , 方 民族 南 徙 , 汉 北 将 北方游牧经济与长城以南 的农业经济结合为一

人们 可以从杨家将镇边等历史的只言片语 中 , 对 契丹族产生模糊的印象 , 可是 , 由于其历史的缺失 和文 字遗 留较少 , 我们 留下 了大量 未解 之谜 。 为
[ 摘
要] 契丹族是 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 民族。公元8 5 肇源县属 归契丹治 内。契丹族的形成 由耶律氏和萧氏 1 年,
两大部 落融 为一体。契丹族 , 出于 东胡源于鲜卑 , 东部鲜卑宇文另部之一 支。契丹族语是 东胡语的分支 , 是 q 属阿 尔泰语 系。
契 丹 文 字使 用 时 间不 足3¨ , 灭 辽后 渐 渐 失传 。 0年 金 O

4 ・ 2
哈河 , 称 “ 河 ” 古 土 。一 天 , 位久 居 天宫 的 “ 一 仙女 ” , 耐不 住 天 庭 的寂 寞 ,偷着 来 到 人 间 ,她 驾 着 青 牛 车 , 平 地 松林 “ 从 沿潢 水 ” 流 而 下 。恰 巧 , 一位 顺 有 “ 人 ” 着 一 匹 雪 白 的宝 马 , “ 仙 乘 从 马盂 山 ” 土河 随

契丹人后裔的特征

契丹人后裔的特征

契丹人后裔的特征
咱要是说契丹人后裔的特征,那可有得聊啦!你想想啊,契丹人那可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过深深印记的族群呢。

契丹人后裔可能在外表上就有一些独特之处。

比如说,会不会有些人有着较为深邃的眼睛呢?就像夜晚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仿佛藏着契丹先辈们的故事。

或许还有那高挺的鼻梁,是不是让人感觉有一种别样的英气呀?这不就跟那骏马的鼻梁一样挺拔嘛!
再说说性格方面,契丹人后裔会不会继承了先辈们的豪爽与热情呢?就像草原上奔腾的骏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他们对待朋友那肯定是掏心掏肺的呀,跟他们相处就像喝了一大碗热乎乎的马奶酒,暖到心底呢!他们做事是不是也雷厉风行,绝不拖泥带水呀?这多干脆利落啊!
还有啊,契丹人后裔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许也是一个特征呢。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家族历史有着深深的眷恋和自豪,就像那古老的契丹文字,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他们会不会也像传承家族宝物一样传承着那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呢?这可是他们的根呀!
而且呀,契丹人后裔在饮食上会不会也有些特别呢?会不会对肉类有着特别的喜爱,就像契丹先辈们在草原上狩猎后大快朵颐的样子?也许他们也会擅长制作一些具有特色的美食,让人一吃就忘不了呢。

你说,要是走在大街上,碰到一个有着深邃眼睛、高挺鼻梁、性格豪爽的人,会不会有可能就是契丹人后裔呢?这多有意思呀!说不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就和一位契丹人后裔擦肩而过了呢。

那时候,你会不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和古老的契丹人有了某种联系呢?反正我觉得这种感觉肯定特别神奇!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可能存在的特征,这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呀!。

《契丹始祖——奇首可汗》五

《契丹始祖——奇首可汗》五

《契丹始祖——奇⾸可汗》五
四、奇⾸可汗简历
公元277年,奇⾸可汗出⽣于辽东郡慕容鲜卑⾸领——涉归家,取名赛宝机;
公元283年,赛宝机7岁随长兄吐⾕浑西迁阴⼭⼀带居住;
公元300年,赛宝机24岁,离开长兄吐⾕浑,与四弟赛吉玛⼀起回归中部鲜卑故地(有外婚制因素);
公元301年,为四弟赛吉玛在库莫奚部落成婚;
公元303年春,赛宝机⼜⾃⼰骑着⼀匹⽩马沿着⼟河(今⽼哈河)向东北⽅向⾏进。

当赛宝机⾏进到漆⽔河尽头的⼴平淀时,偶遇⼀驾驶青⽜车的妙龄⼥郎——额玛(宇⽂鲜卑⼈),两⼈⼀见钟情;
公元303年春,赛宝机27岁,协助奇⾸部落指挥了奇⾸部落保卫战;
公元303年春,奇⾸部落保卫战胜利后,与奇⾸部落⾸领的独⽣⼥——额玛成婚。

婚后,赛宝机与额玛先后⽣育了⼋个⼉⼦;
公元303年秋,赛宝机被禅让为奇⾸部落⾸领;
公元304-314年,赛宝机征服了四个部落,收服了三个部落;
公元315年春,契丹各部组建联盟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个部落的⾸领聚集在了两河汇流处的⼴平淀,举⾏了部落联盟的议事⼤会,各部落⾸领⼀致推举赛保机为部落联盟长,确定了部落联盟的名称,叫做——契丹。

晋升联盟长汗号,⽈奇⾸可汗。

契丹古⼋部联盟从此建⽴了起来,契丹⼈的社会组织形式向前迈进了⼀⼤步;
公元316年起,奇⾸可汗在两河汇流点附近建造了⼀座契丹联盟都城,也叫奇⾸可汗城;
公元350年,赛宝机(奇⾸可汗)病逝,享年74岁,任奇⾸(315年以后叫契丹)部落⾸领47年(303-350),任契丹古⼋部联盟可汗35年(315-350)。

(待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始祖探源——试析“白马青牛”说关于契丹族的始祖,《契丹国志》载:“契丹之始也,中国简而不载,远夷草昧,复无书可考,其年代不可得而不详也。

本其风物,地有二水,曰北乜里没里,复名陶隈思没里者,是其一也,其源流出自中京西马盂山,东北流,华言所谓土河是也。

曰袅罗个没里,复名女古没里者,又其-也,源出饶州西南平地松林,直东流,华言所谓潢河是也。

至木叶山,合流为一,古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也,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

《辽史》载:“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

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可敦并八子像在焉。

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

”后人将这两段史料整理为: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耶律阿保机曾经在木叶山上建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象,不仅岁时供奉,而且每次发动战争,必先祭告于此。

关于契丹的始祖、族源,有的研究者忽略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把契丹始祖神化或虚化。

笔者尝试剖析史书的记载,演绎契丹的族源,与研究者们商榷探讨。

一、《契丹国志》和《辽史》对契丹始祖的记载是真实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有些传说说得离奇古怪。

比如:商族传说,帝喾的妃子简狄吞吃了玄鸟卵而生契;周族说姜源踩了熊迹而生下稷;乌孙人说本民族是一少女和狼相交生下的后代;突厥人说本民族是-个被砍去手足的十岁男孩和母狼交合生下的男孩……这些传说都是有悖人伦常理的。

而史书对契丹始祖的记载,虽然简略蒙胧,可是真实准确。

首先,地名准确可考。

马盂山:是今河北省平泉县同内蒙古宁城县交界的甸子镇大黑石村境内的大尖山(亦称大黑山、锅底山)无疑土河:是发源于平泉县柳溪乡境内的老哈河与发源于宁城县黑里河镇内的黑里河,在平泉县北五十家子镇北五十家子村小河东、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七家合流而成的河流,古称乌侯秦水、托纥臣水、土护真水,契丹称“陶猥思没里”,汉人称土河、涂河、徒河。

平地松林:在今河北省围场县到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

潢河:即今西拉木伦河。

发源于今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古称作乐水、饶乐水、弱洛水。

契丹称”袅罗个没里”,汉人称潢水。

木叶山:确有其山,大概位置在今翁牛特旗老哈河西南。

其次,故事真切无奇。

沿着土河而下的男人,骑着极普通的脚力——一匹白马;沿着潢河而下的妇人,驾着平时常用的运输工具——一辆青牛车。

征程不过千里,即未遇险阻,又未遇强敌,轻轻松松地到了终点站——木叶山。

第三,婚育合人伦常理。

男人和妇人在木叶山相会,两人相爱,恩恩爱爱婚配,平平常常过日子,顺顺当当生了八个儿子。

这八个儿子很是争气,和和气气生活,勤勤恳恳创业;团结友族,征服敌部,积累财富,集聚人脉, 营兵习武,开疆拓土,人丁兴旺,牲畜繁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兵强马壮,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有了一些经济资本和军事实力后,某年某月某日,他们向世人昭示:一个像镔铁一样坚强、像东方升起的太阳、将要统一大中国的民族诞生了!她的名子叫“契丹”。

第四,契丹人认祖归宗。

耶律阿保机建了始祖庙,称始祖父为奇首可汗,始祖母为可敦。

奇首在南庙,说明始祖的故乡在南部,可敦在北庙,告诉人们始祖母的故乡在北部。

不但岁时供奉,而且每次发动战争,都杀青牛、白马祭告始祖。

供奉祖宗,不同供奉神仙,是不可以随意供奉的。

契丹人的始祖,是一辈辈口传心授给后人的,后人也深信不疑,其他人就没有不信的理由了。

二,奇首可汗是“黑城”人。

“黑城”,位于今宁城县甸子镇四道营子村和黑城村境內,座落在马盂山下、土河西岸。

这座古城,修筑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花园城”(今黑城北小城) ,修筑于春秋时期或更早一些;“外罗城”(今无遗迹),修筑于西汉时期;“黑城”(今遗址基本完整),修筑于辽、明时期。

“黑城”,在契丹辽国前,商族先民、山戎人、东胡人、匈奴人、乌桓人、鲜卑人、库莫奚人曾先后在这一带繁衍生息过。

这里曾是山戎人的根据地。

山戎,即山上的居民。

概为生活在今七老图山脉和努鲁而虎山脉上的先民。

这是-个古老的人类群体。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之时,北有山戎”。

到了春秋时期,山戎势力逐渐强大,由奴隶主贵族结成了强大的军事联盟,经常到邻国燕、齐、赵进行掠夺和骚扰,成为三国的边患。

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燕向齐桓公告急,请求支援。

齐桓公派兵伐山戎救燕,打败了山戎。

山戎人从此从史册中消失了。

东胡人的“首都”。

战国时期,继山戎人之后,东胡人崛起。

它与匈奴人并存,因匈奴人自称为胡人,所以中原人便把生活在匈奴以东的部族称为东胡。

东胡人的分布范围很广,大致是今七老图山脉和努鲁而虎山脉一带,老哈河、西拉沐伦河流域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区,而老哈河上游是他们的活动中心,“黑城”是他们的“首都”。

强盛的东胡部落军事联盟,不断南侵东扩。

公元前331——279年,东胡人打败了燕国,迫使燕国把大将秦开送来作人质。

东胡的扩张,招致了燕、赵的反击。

燕将秦开从东胡回国后,重整旗鼓攻打东胡,迫使东胡“却地千里”,燕在东胡人退出的地带,建立了五个“军事基地”(郡),其中右北平郡平冈就在今“黑城”,并且是五个军事基地的指挥中心。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东胡又强盛起来,但不敢侵扰强大的秦国,便西侵匈奴,向匈奴单于索要名马,索要匈奴与东胡之间长约千里的“弃地”,还索要单于的妻子(阏氏)。

公元前206年,匈奴单于冒顿乘东胡轻敌无备,一举击溃东胡。

东胡部落军事联盟散落,大部落,一支逃到乌桓山,称乌桓族;一支逃到鲜卑山,称鲜卑族。

其他小的部落逃往北方一些偏僻之地,多年后,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北方的少数民族。

.匈奴、西汉争战之地。

匈奴人击败东胡以后,在大漠南北建立起东西数千里的奴隶制政权,不断侵扰南境西汉。

马盂山、土河一带成为西汉、匈奴争夺的战场,汉武帝曾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公元前133——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伐匈奴,击退匈奴军以后,在今“黑城”增强了右北平军事基地的建设,扩建城池,巩固防地,并派得力大将驻守。

匈奴开始衰落。

乌桓、鲜卑、南匈奴人的活动地。

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前74年),退至乌桓山的东胡人——乌桓族逐渐强大,回到了他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占据了今”黑城”一带。

汉献帝时,公元207年,曹操统率大军北征乌桓,一举打败乌桓,把乌桓人迁到中原。

从此,乌桓族从史册上消失。

东汉初年,败退至鲜卑山的另一支东胡人——鲜卑族,在乌桓人南迁后,占据了老哈河流域。

公元二世纪中叶,檀石槐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大联盟,占据了整个漠北。

檀石槐死后,鲜卑势力分东西支。

东部有慕容部、段部、宇文部,势力达到“黑城”。

东汉年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南迁,北匈奴部分降南匈奴,部分西迁。

残留在漠北的十余万户后来与鲜卑融合。

活动在以紫蒙川(今老哈河流域)为中心的宇文鲜卑部族源就是匈奴人。

“黑城”一带,是南匈奴人和宇文鲜卑人活动的重点地区。

!关于契丹族的族源,文献记载是不一致的:《旧五代史契丹传》载:“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

代居辽泽之中,潢水南岸,南距榆关-千-百里,本鲜卑之旧地。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契丹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

或曰与库莫奚同类而异种。

居潢水以南,黄龙以北及鲜卑故地,故又以为鲜卑之异种。

”《北史契丹传》载:“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并为慕容皝所破,窜于松漠之间。

”《旧唐书契丹传》载:“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冷径山在其国南,与奚西山相踦。

地方二千里”。

《新唐书契丹传》载:“本东胡种,其先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比能(轲比能)稍桀骜,为幽州刺史王雄所杀,众遂微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辽史》载:“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

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

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莫奚,曰契丹。

”由此可见,文献中关于契丹族的族源,有“东胡”说、“匈奴”说、“鲜卑”说、“库莫奚”说。

这也充分说明,契丹始祖就是“黑城”-带的人,他的先人已经在这一带生活了二十多个世纪。

他是炎黄子孙,东胡人盘踞时,他是东胡人;匈奴人占领时,他是匈奴人;鲜卑人统辖时,他是鲜卑人;库莫奚人做大,他又是库莫奚人。

就如同笔者,热河省时是热河人,辽宁省时是辽宁人,内蒙古时是内蒙古人,到外省区,人家就给予蒙古族人的礼遇。

其实就是黑城人,已经在汉右北平郡平刚城(黑城外罗城)西墙根住了十来辈子了。

如今,有契丹祖源为平泉的说法,也有道理。

无论是马盂峰、土河源还是黑城,都距平泉县境仅一箭之遥,宁城、平泉历史上长期是一府-县,奇首家族的居住地大致范围应该在宁城县的甸子镇和平泉县的北五十家子镇,但不会离马盂峰、土河太远。

绝不可能是天义城区或平泉市区。

奇首是曾经统治过大半个中国的契丹族大辽国皇帝的老祖宗,是可汗,即是部族的首领或“王”,黑城是秦汉以后的历史名城,说奇首可汗居住在黑城-带还是更合情理些。

三,奇首家族迁徙木叶山。

奇首“浮土河而下”的时间,大概是宇文鲜卑时期。

这是文献所载契丹族源的历史沿革的下限;建立“契丹”族,大概是在元魏时期。

至于奇首“浮土河而下”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最大的可能是受到异族的侵扰,使得奇首赶着牲畜,带着族人,骑着白马,举家向东北迁徙。

而“平地松林”的可敦家族,也是相似的原因,驾着青牛车,举族浮潢河向东迁徙。

恰好两个家族在木叶山相遇,奇首、可敦婚配,子孙繁衍成势,建立了-个新的民族——契丹族。

这与多数学者认为契丹族是由“白马”和“青牛”为图腾的两个部落相结合而形成的民族的结论,是相吻合的。

四,萧氏家族是奚人。

在广袤的马盂山、辽西地、”红山文化”圈,曾生活着炎黄后裔、商族的先民,他们在这一带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并“邑于紫蒙之野”,即在这一带建立了一个古国,这个古国的国都,便在土河之源、马盂峰下。

那时,商先民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奴隶主贵族们使用着大批的奴隶,人们把奴隶们叫做“奚隶”或“奚奴”。

奚,即梳辫子的人,奴隶们为了劳动方便,把头发梳成辫子。

史料记载,奚人“不洁净而善于狩猎”,很会种庄稼,有储藏粮食的技能。

他们不但供奴隶主贵族们使役,还用来充当祭祀的人牲。

商先民迁入中原,供奴隶主使役、争战的奚奴们跟随商先民去了中原,从事农耕、狩猎、畜牧的奚奴们留了下来。

他们先后又成为山戎人、东胡人、匈奴人的奴隶,充当奴隶主贵族使役、争战、农牧业生产的工具。

这些成为奴隶的奚人,有的是世代为奴,有的是被俘为奴。

山戎、东胡、匈奴被击溃,部族军事联盟的首领、奴隶主贵族们纷纷逃窜,那些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奚人仍然留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