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预防及措施

肠道病毒预防及措施
肠道病毒是一种引起胃肠道感染的病毒,常见于夏季和秋季。
为了预防肠道病毒感染,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1.经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洗手,尤其是在接触任何食物、饮料或污染物之前和之后。
正确的洗手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2.保持环境清洁:经常清洁家居和工作环境,特别是常接触的表面,如桌子、门把手、厕所等。
使用含有消毒成分的清洁剂可以有效消除病毒。
3.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与已经感染肠道病毒的人接触,尤其是在其症状出现时。
肠道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避免亲密接触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注意食品安全:选择新鲜、清洁的食品,并确保食品加工和储存的卫生条件良好。
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食物,特别是肉类和海鲜。
5.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口腔,尤其
是在洗手之前。
尽量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和个人用品等。
6.加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对于预防肠道病毒感染非
常重要。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肠道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腹泻、呕吐、发热和身体不适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预防和控制是
关键,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减少肠道病毒感染的风险。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建议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详细的信息
或有特殊健康需求,请咨询医生或专业机构。
肠道病毒EV71简述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发病特点: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居多;其次,发病地区分散,且主要在农村地区。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危害及预防

谢谢观看
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是感染的高风险 人群。
道病毒71型感染? 健康工作者
医务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加强对该病 毒的认识和防护。
提高警惕,及时识别和报告疑似病例。
谁需要关注肠道病毒71型感染? 社会公众
全社会应共同关注肠道病毒的传播和预防。
通过媒体和社区传播相关知识,增强公众意 识。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环境卫生
定期清洁和消毒儿童玩具、公共设施及家庭环境 。
使用含氯消毒剂可有效杀灭病毒。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健康教育
普及手足口病的知识,提高家长和儿童的防范意 识。
学校应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减少传播风险。
谁需要关注肠道病毒71型感染 ?
谁需要关注肠道病毒71型感染? 高风险人群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危害 社会影响
肠道病毒71型的流行会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学校和托儿所等集体场所是主要传播地。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水 洗手至少20秒。
尤其在餐前、如厕后、接触病人后应特别注意。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危害及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道病毒71型? 2.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危害 3.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4. 谁需要关注肠道病毒71型感染? 5. 何时需要就医?
什么是肠道病毒71型?
什么是肠道病毒71型? 定义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一种引起手足口病和其 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病毒。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危害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危害 临床表现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应该如何预防?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应该如何预防?*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肠道病毒71型感染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肠道病毒71型感染应该如何护理,肠道病毒71型感染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一、预防:1、注意卫生,远离病毒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卫生,杜绝传染源。
教育孩童、学生自幼养成卫生习惯,改掉吮手指的习惯,远离垃圾及不洁环境;养成游戏后、饭前、便后一定彻底洗手的习惯。
大人感染后没有症状,成为隐性传染源,更危险。
因为此病毒一般来说并不没特殊的治疗药物,而且还会并发其它症状。
特别是肠病毒流行高峰期(6~9月),家长更要多多注意,防治肠病毒必须由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着手,除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正确洗手,注意饮食及饮水必须煮熟及煮沸。
2、保证公共场所的卫生条件符合要求对幼托机构的环境及玩具、公共游泳池等必须严格消毒。
3、防止病毒通过口传染。
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因为此病毒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物品密切接触传播。
4、隔离患者一发现有此病的症状,例如发现手足口征候的孩子,应将其与其他孩子隔离,且用具、玩具等要分开,马上送医院隔离治疗。
5、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凡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疱疹皮疹病儿,应速去医院就诊。
6、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病毒提高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做好预防措施一样重要,这是比较根本的措施。
日常生活中多吃些水果。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护理方法,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常见护理措施。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常见护理方法:*一、护理预后确诊病例的总病死率为6.2%,其中29.5%为瘫痪疾病,65%为延髓性麻痹。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幼儿园细菌有哪些案例分享

幼儿园细菌有哪些案例分享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幼儿园儿童的年龄较小,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病菌,其中最常见的便是细菌。
本文将分享几个幼儿园细菌感染的案例,并探讨其原因和应对措施。
案例一:肠道病毒感染2019年夏季,某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发现有多名儿童出现了腹泻、呕吐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后确诊为肠道病毒感染。
这种病毒在夏季比较常见,主要通过食物、饮水、接触感染者等途径传播。
幼儿园立即采取了措施,对环境进行消毒,对儿童进行隔离治疗,同时通知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案例二:手足口病2018年秋季,某幼儿园的多名儿童陆续出现了手足口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足发疹等。
这种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幼儿园采取了隔离治疗、加强环境消毒等措施,并通知家长关注孩子的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
案例三:流感病毒感染2017年冬季,某幼儿园的多名儿童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经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流感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易在冬季流行。
幼儿园采取了隔离治疗、加强环境消毒、通风换气等措施,并通知家长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幼儿园细菌感染的常见案例,主要原因是幼儿园儿童的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病菌。
为了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幼儿园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消毒。
幼儿园的各种设施、玩具、餐具等都应该经常进行消毒,防止病菌在环境中滋生和传播。
2.加强卫生宣传。
幼儿园应该定期进行卫生宣传,让孩子们了解正确的洗手、饮食、咳嗽等卫生习惯。
3.实行隔离治疗。
一旦有孩子出现病症,应该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菌在幼儿园内传播。
4.严格管理饮食。
幼儿园应该加强对饮食的管理,防止食品中出现病菌,同时鼓励孩子们多喝水,增强免疫力。
总之,幼儿园细菌感染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幼儿园需要加强卫生宣传、加强环境消毒、实行隔离治疗等措施,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关注,共同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2024版肠道病毒感染

30
THANK YOU
2024/1/25
31
护理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充足休息、注 意个人卫生等护理措施,促进康复。同 时,对于严重病例需加强护理和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024/1/25
21
05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建议
2024/1/25
22Leabharlann 脱水现象及补液治疗原则轻度脱水
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可通过口 服补液盐纠正。
中度脱水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肠道病毒外,还有其他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人类感染,如星状病 毒、杯状病毒等。
这些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可引起胃肠道症状。
2024/1/25
预防这些肠道病毒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管理,避免接触污染的 水源和食品。
11
03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2024/1/25
高钾血症
应立即停用含钾药物或食物,采取降钾措施如使用胰岛素和葡萄糖、 钙剂、碳酸氢钠等。
低钠血症
轻度低钠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重度低钠需静脉补充高渗盐水。
2024/1/25
24
心肌损害监测和干预措施
心肌酶谱监测
定期检测心肌酶谱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以评估心肌损害程 度。
心电图检查
对疑似心肌损害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 常表现。
出现烦躁、皮肤弹性降低、四肢冷等症状,需静 脉补液治疗。
重度脱水
表现为休克、无尿、昏迷等严重症状,应立即进 行静脉快速补液,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肠道病毒感染

九江医学2008年第23卷第2期Ji uj iang M e di cal Jour nal2008,23(2)83肠道病毒感染涂明华1涂垮2(1九江学院医学部;2解放军171医院江西九江332000)关键词肠道病毒;感染;诊断;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肠道病毒(ent er o vi rus)科属R N A病毒类的小R N A病毒科,包括脊髓灰质类病毒(Pol i vi r us)、柯萨奇病毒(C oxsa cki e vi r us)、埃可病毒(ent er i c cyt o pot-hoge ni c hu m an orphan vi r us,E CH O病毒),以及1968年以来发现的68—72型(从68型开始新鉴定的型别统称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2型现已划入甲肝病毒)。
这些病毒与人类疾病有密切关系,在世界各地广泛性引起散发或流行性疾病,尤其多见于小儿。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2008年3—4月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在我国安徽阜阳等地引起流行。
本文仅就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作一择要介绍。
1生物学特性肠道病毒具有许多共同特点:①属RN A病毒类,病毒颗粒核酸内核为单股RN A,核酸分子量为2~2.8×106道尔顿,具有6—9个基因;②病毒颗粒小,为球形,直径20—30p.m;③对一般理化因素抵抗力强,抗乙醚、乙醇、煤酚皂液等一般消毒剂,耐低温,耐酸,对热干燥剂和氧化剂较敏感;④除柯萨奇病毒A 组大多数型外,肠道病毒都能在组织培养中引起特殊的细胞病变;⑤暂居于消化道,与偶然经过肠道的病毒以及始终寄生于肠道的菌群不同;⑥二价离子(M g“、Ca“)能稳固地对抗热力的灭活作用。
脊髓灰质炎病毒有I、I I、Ⅱl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
引起瘫痪型疾病多为I型。
脊髓灰质炎病毒一般引起溶细胞性感染,即可直接破坏受其感染的细胞,引起变性和坏死。
对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爆发的紧急处理演练

对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爆发的紧急处理演练背景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能导致婴儿出现呼吸道问题、腹泻、呕吐和发热等症状。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对这种病毒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感染率较高。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感染爆发情况,有必要进行紧急处理演练,以确保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并保障婴儿的安全。
目标本次紧急处理演练的目标如下:1. 快速识别和确认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爆发;2. 迅速采取措施隔离感染源,阻断病毒传播;3. 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帮助婴儿尽快康复;4.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对该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紧急处理演练步骤1. 情报收集:设立专门的监测系统,收集相关的疫情信息,包括病例数量、地理分布、症状表现等。
2. 鉴别和确认:根据收集到的情报,进行初步鉴别和确认是否存在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爆发。
3. 隔离措施: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将疑似感染婴儿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
4. 通知和报告: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机构,向公众发布疫情警报,并向上级部门报告情况。
5. 治疗和护理:为感染婴儿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呼吸支持、补液等。
6. 消毒和清洁:对病区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洁,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7. 追踪和监测:追踪病例并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的感染病例。
8. 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公众和医务人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对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演练评估在紧急处理演练后,应对演练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控措施。
评估内容包括:1. 演练过程是否顺利进行,各步骤是否得到有效执行;2. 是否能及时准确地识别和确认感染爆发;3. 隔离和治疗措施的有效性;4. 公众宣传和教育的效果;5. 是否能够及时控制和阻断病毒传播;6. 是否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7. 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结论紧急处理演练对于应对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爆发至关重要。
猪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I养殖天地猪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生猪养殖是畜牧业的主要养殖产业之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猪疾病的防控问题逐渐显露,猪肠道疾病是现阶段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主要猪疾病之一。
要想提高地区生猪养殖水平,就要全面掌握猪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掌握其诊断方法,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猪肠道病毒感染防治措施,从而提升地区生猪养殖水平,促进地区生猪养殖行业稳定发展。
一、猪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1.猪肠道病毒感染特点。
猪肠道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猪肠道病毒性疾病,是一种散发疾病,其感染特征与猪育龄关联较弱,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为:口腔、粪便、食物、饮水、唾液、胎盘感染等;猪肠道疾病的病猪、隐性感染猪、康复猪均是其主要传染源。
猪肠感染道病毒之后,病毒会通过猪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猪舍环境,污染猪食槽、饮水等;且猪还会出现消化道感染及呼吸道感染情况,或者通过猪的眼结膜、生殖道黏膜等引起感染。
若母猪感染猪肠道病毒,则会存在3个月左右的带毒期,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到幼猪体内;非孕期的母猪若感染猪肠道病毒,则会存在2个月左右的带毒期。
在猪群中,经常出现同时存在多个血清型病毒感染的情况,这是由于猪感染某种血清型病毒后,会再感染其他的血清型病毒。
2.常见症状。
①猪感染肠道病毒之后会继发脑脊髓灰质炎,这主要是由于猪肠道病毒的PTV-1毒株引起的,这是一种具有较高死亡率与致病率的病毒,受到感染的猪会表现出发热、精神萎靡、厌食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抽搐、昏迷、眼球震颤及角弓反张等。
若病猪受到外界刺激,则会出现角弓反张及四肢不协调的情况,且在出现抽搐3~4天之后死亡。
②猪感染肠道病毒之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殖障碍,经养殖场技术人员研究显示,是由于母猪受到SEMDI病毒感染,继而出现胎儿木乃伊化、胚胎死亡等情况。
这时由于猪肠道病毒与母猪妊娠初期的繁殖障碍关系较为密切,促使母猪体内的病毒通过胎盘传播到胎儿体中,引发胎儿死亡或者流产。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谢谢观看
严重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脑膜炎或脑炎,出现头 痛、呕吐、昏迷等严重症状。
此类病例需要立即住院治疗,防止并发症的 发生。
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预后
大多数儿童在感染后可完全恢复,但需注意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
及时就医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 。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个人卫生
勤洗手,特别是在吃饭前和上厕所后,使用肥皂 和流水彻底清洁双手。
避免用脏手触摸口鼻,以减少感染风险。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环境卫生
保持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清洁,定期消毒玩具和公 共设施。
在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儿童在拥挤场所的活动。
如何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健康教育
提高家长和儿童对手足口病及EV71感染的认识, 及时就医。
EV71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报道,尤其在东南亚地区 的疫情波动较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 的主要病原之一。
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常见症状
感染EV71后,儿童可能出现发热、口腔溃疡 、手足部皮疹等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经过适当护理可 自行恢复。
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目前已有部分国家开始进行临床试验。
与肠道病毒71型相关的未来展望 公共卫生政策
各国政府应加强对EV71疫情的监测和防控措施, 特别是在学校和托儿所。
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是遏制疫情的重要手段。
与肠道病毒71型相关的未来展望 科研投入
加强对肠道病毒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为未来 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EV71简介

世界各国的发病情况
日本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发病较多的国家, 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 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 1997年以来,该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 1997 规模爆发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 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 1997年4—8月马来西亚共有2628例发病,4~6 月死亡2 9例,死者平均年龄1.5岁。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 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 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 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 71)在美国被首 次确认。
世界各国的发病情况
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 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 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些病人还有严 重的呼吸系统症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 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 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 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
肠道病毒EV71简介 肠道病毒EV71简介
邵武市妇幼保健院
----张厚生
定义
肠 道 病 毒 EV71 感 染 疾 病 是 由 肠 道 病 毒 EV71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 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 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 者和隐性感染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 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并 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 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 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 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 的会引起死亡。
临床表现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
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
肠道病毒EV71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发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显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环境卫生、食物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适应易发病。
大部份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
少数患者可显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峻时可危及生命。
发病特点: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占多数;第二,发病地域分散,且要紧在农村地域。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1.人群紧密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和床上用品、内衣等引发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烧起病,一样为38℃左右。
部份病人初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有的小孩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映。
发烧1~2天后开始显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显现,或显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烧,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之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若是小孩显现发烧、有皮疹等病症,家长该如何办?发觉小孩发烧、有皮疹等病症,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
小孩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幸免传染给他人,避免再感染其他疾病。
依照医生建议,决定是不是留院观看或住院医治。
患儿的家庭应利用香皂、消毒液对日经常使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维持通风换气。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物卫生和个人卫生。
肠道病毒enteroviru

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01
02
03
形态
肠道病毒呈球形,直径约 为20-30纳米,由一个核 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抵抗力
肠道病毒对热、紫外线、 干燥等环境因素敏感,但 在粪便和水中能存活较长 时间。
宿主范围
肠道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和 某些动物,如鼠类、猪等。
肠道病毒的传播方式
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水源、食物等,再经 口摄入感染。
肠道病毒通过血液传播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和 神经元损伤。这些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 功能异常,进而引发神经系统疾病。
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肠道病毒可以感染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心肌炎是一种心肌的炎症性疾病,通常会导致心悸、气短 、疲劳和胸痛等症状。严重的心肌炎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肠道病毒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攻击自身组 织。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05
肠道病毒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药研发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针对肠道病毒的抗病毒药物是研究的 重点,旨在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药 物,以降低肠道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深入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有 助于优化药物设计和提高治疗效果。
会建议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补充体液,以维持身体的水电平衡。
03
休息与护理
对于肠道病毒感染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休息,遵医嘱治疗,并保持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预防措施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 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
毒液。
避免接触患者
避免与已知患有肠道病毒感染的人 接触,特别是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如杯子、餐具等。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有哪些症状?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肠道病毒71型感染症状,尤其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早期症状,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有什么表现?得了肠道病毒71型感染会怎样?以及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有哪些并发病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常见症状:典型症状:发烧*一、症状肠道病毒71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不一。
1、主要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
例如,1975年发生在保加利亚的肠道病毒71型流行中,近两成的病例表现为急性瘫痪,大概有一半是脑炎或脑神经损害。
而且病情发展迅速,起病后10~30h即出现瘫痪,这种瘫痪跟脊髓灰质炎类似。
2、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病。
此病发生在澳大利亚、瑞典和日本的话,在患者身上并未发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是前三天前驱性发热。
3、全身性斑丘疹、心肌炎、传染性多神经炎和上呼吸道炎。
不过这些症状是比较少见的,曾经有一个新生儿的血清学证明有肠道病毒71型。
*二、诊断依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以上是对于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肠道病毒71型感染并发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肠道病毒71型感染常见并发症:球麻痹*一、并发病症并发急性瘫痪或脑神经损害(延髓性麻痹)。
以延髓性麻痹为例,其特点为:*二、临床特征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和体征并存,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与锥体束征不同的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三、具体表现舌肌萎缩、进食呛咳、饮水从鼻孔呛出、讲话语音不、清声音嘶哑常伴头部侧弯无力;咽反射消失、软腭不能动、舌肌肌束颤动等*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肠道病毒71型感染症状,肠道病毒71型感染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

吉首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例医疗救治应急预案为做好我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例医疗救治应急工作,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湖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湖南省卫生厅关于切实做好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通知〉》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预案适应范围本预案适应于吉首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医疗救治工作。
二、医疗救治组织体系医疗救治组织体系由肠道病毒(EV71)感染医疗救治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医疗机构组成。
(一)救治领导小组组长:肖万升副组长:向康池田玉军成员:刘筱茅陈梅黄利国主要职能:组织领导、协调部署和指挥全市范围内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负责制定《吉首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培训专家骨干队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卫生局业务股,陈梅兼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处置全市医疗救治工作具体事宜。
联系电话:0743?8520326。
(二)医疗救治专家组市卫生局建立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专家组相关专业人员和市直有关医疗机构的儿科、急诊、LCU感染科、皮肤科等相关医务人员组成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医疗救治专家指导组和现场救治专家组(具体名单附后)。
主要职责:参与对住院留观病人的会诊和抢救。
(三)医疗救治机构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承担接诊肠道病毒(EV71)感染病例的任务,并按预案制定的病例处理流程和措施及时转诊病人,承担对不同症状和指征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其中,乡镇卫生院负责对可疑病例初筛,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初筛情况,不得留观、收治临床病例;市人民医院承担具有留观指征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三、医疗救治的诊疗标准、处理流程及工作原则(一)诊疗标准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诊疗标准,依据卫生部下发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执行,并严格各项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严格感染疾病的消毒、隔离制度及各项医疗制度。
对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爆发的紧急处理演练

对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爆发的紧急处理演练背景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婴儿出现呼吸道症状、腹泻和发热等症状。
在面对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爆发的紧急情况时,我们需要制定紧急处理演练,以确保迅速、有效地应对。
目标本次紧急处理演练的目标是:1. 确保及时识别和隔离感染婴儿,以防止病毒的传播;2. 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减轻婴儿的症状和促进康复;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以共同应对感染爆发。
紧急处理演练步骤1. 制定应急响应计划- 成立应急响应小组,包括儿科医生、护士、感染病专家等相关人员;- 确定应急响应指挥中心,并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沟通渠道;- 制定感染识别和隔离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婴儿。
2. 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 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机制,包括对婴儿进行定期检查和病毒筛查;- 设立感染报告的快速通道,确保感染情况能够及时上报和共享。
3. 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建立完善的婴儿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并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4. 加强宣传和教育- 制定宣传计划,向婴儿家长和社区居民传达预防和防控知识;- 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应对能力和意识。
5. 与相关部门合作- 与公共卫生部门、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防控措施;- 提供及时的感染情况报告和数据共享,以便相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总结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爆发的紧急处理演练是确保及时、有效应对感染情况的关键。
通过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加强宣传和教育以及与相关部门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婴儿的健康并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新型肠道病毒感染

第十三节新型肠道病毒感染
一、学习要点
了解新型肠道病毒感染的概念。
了解肠道病毒70型、71型所导致的临床表现。
二、复习题
选择题
A型题
1.以下那种病毒,不属于新型肠道病毒
A. 柯萨奇病毒
B. 肠道病毒68型
C. 肠道病毒69型
D. 肠道病毒70型
E. 肠道病毒71型
2.可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体是:
A. 肠道病毒68型
B. 肠道病毒69型
C. 肠道病毒70型
D.肠道病毒71型
E. 埃可病毒
3.引起手足口病,临床有两大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瘫痪的病原体可能是:
A. 肠道病毒68型
B. 肠道病毒69型
C. 肠道病毒70型
D. 肠道病毒71型
E. 埃可病毒
4.个人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最主要措施是:
A. 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患者对视
B. 注意个人卫生
C. 定期预防性为双眼滴眼药水
D. 口服清热解毒的中药
E.口服抗病毒药物
三、习题答案及分析
1. A
2. C
3. D
4. B
试题分析:肠道病毒70型可通过污染游泳池水而导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也可
109
因污染毛巾、手等途径而使病毒传播。
预防的措施:除隔离确诊的患者外,接触者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使用肥皂、流水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帕等;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浴池及游泳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崇雨田)
1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脓毒症样疾病 注意与细菌感染性疾病鉴 别。 有研究提示1/3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生脓毒 症样疾病。 Lake等研究27例肠道感染新生儿,发现白细 胞计数对于鉴别细菌感染无帮助,因为白细 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杆状粒细胞在多 数病例都升高。注意病史采集鉴别:细菌感 染有关的因素包括PROM、早产。
淋巴通 道扩散
肠道病毒感染过程示意图
侵入门户 出生时或新 生儿期感染 经口或呼吸道 咽或下消化道
多数感染者 (儿童感染 者中约90%) 先天性感染
扁桃体、深颈部淋巴 结、肠道集合淋巴组织 (轻微病毒血症) 及肠系膜淋巴结
(轻微病毒血症)
中枢 神经
少数感染者
心
肝、 胰、肾 上腺
呼吸道
皮肤和 粘膜 严重病毒血症
2009年
1774669
2010年
1618706
2011年
2168737
0 2012民年
时间
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 死亡人数
死亡人数
700
遥 远
熟 悉
学习内容
• • • • • • • • • • 肠道病毒病原学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 重症手足口病分期及诊治疗 预防和预后
肠道病毒结构及基因组成示意图
病原学
• 早期根据肠道病毒在人和灵长类动物细胞 上的增殖能力、致病机理、抗原差异性 等,最初将肠道病毒分为三种:脊髓灰质 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A组 (Coxsackievirus A)和柯萨奇病毒B组 (Coxsackievirus B)、埃可病毒(Echovi rus)。后来越来越多的发现生物学特性的 交叉重叠,故不再进行脊髓灰质炎、柯萨 奇和埃可病毒的划分,将新发现的肠道病 毒68型开始统一按发现序号命名。
发病机制
• 病毒由呼吸道或口腔至消化道入侵局部粘 膜,病毒与宿主细胞蛋白受体结合,数分 钟内完成插入、脱衣壳和释放RNA基因入 宿主细胞质中进行装配和复制。
• 粘膜下淋巴组织复制 远端淋巴结、肝 脾、骨髓(此阶段为轻微病毒血症,第一 次病毒血症) 心、中枢神经系统、 肺、肝、肌肉、胰腺(此阶段为严重病毒 血症)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
简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张林
本文内容源至: 曾玫,刘湘云.肠道病毒感染.[M].诸福棠实用儿科学.8th 邵肖梅,叶鸿瑁.实用新生儿学.[M].4th Jacks S.Remington,Jerome O.Klein,Christopher B.wilson.[M].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Infant. 7th ed. 王亚莉.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特点和病原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朱艳菊.2009-2010年云南省肠道病毒相关无菌性脑炎的分子流行学研 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人肠道病毒属及其分型
属
人肠道病毒
组
A
血清型
CV-A2-8,10,12,14,16 EV71,76,89-91,114, 119
B
CV-A9 CV-B1-6 E-1-7,9,11-21,24-27, 29-33 EV-69,73-75,77-88,93, 97,98,100,101,106, 107 CV-A1,11,13,17,1922,24 PV1-3 EV95,96,99,102,104, 105,109,113,116,118 EV68,70,94
儿童是高危人群
• 流行季节:温带夏秋季流行、热带全年均 可发病
• 免疫:感染后有型特异性中和抗体及补体 结合抗体(IgG、IgA、IgM),病后1周可 出现,3-4周达高峰,对同型病毒具有较持 久的免疫力。不同型别的肠道病毒感染后 不能提供交叉免疫保护,故可重复感染。 • 母亲抗体可通过胎盘、母乳对胎儿和新生 儿产生保护。
背景
• 肠道病毒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人群隐性感染甚为普 遍,引起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多数为轻症,但重症病例 出现:心肌炎、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弛缓性 瘫痪性疾病等,可危及生命,尤其在小儿。
时间 1956 1969 1979-1980 1998
地点 欧洲大陆 世界范围
诊断 肠道病毒感染 急性出血性眼 结膜炎 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性胸痛、肌痛 发热,阵发性肌痛,可涉及全身各处肌肉, 以胸腹部多见,尤其是膈肌和肋肌最易受 累。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肠道病毒感染与Ⅰ型糖尿病 肠道病毒与胰岛细胞抗原相似可诱发自身免 疫反应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
• 轻微的无特异性的发热 • 脓毒症样疾病 • 呼吸系统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喉气管支 气管炎、肺炎 • 胃肠症状:呕吐、腹泻、NEC、肝炎、胰 腺炎 • 心血管症状 • 神经系统表现 • 皮疹:非特异性皮疹
抗体出现,病毒血症停止, 继发感染部位病毒含量减少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有症状的患者及无症状或隐性感 染者,呼吸道排毒1-3周,消化道排毒2-3 月,早期可在血液、胸水、尿、骨髓中检 出病毒。 • 传播途径:主要途径 粪—口 次要途径 呼吸道分泌物 间接接触污染物(玩 具、衣物等) 特殊途径 经胎盘垂直传播—宫 内感染、母乳传播、接触含病毒的阴道及宫 颈分泌物
• 出疹性疾病:急性非特异性皮疹,疱疹性 咽峡炎,手足口病 急性非特异性皮疹:皮疹形态多样性(斑丘 疹、斑疹、水疱疹、荨麻疹、瘀点),无痒 感,经半日至2-3日消退,皮疹可同时或分批 出现,大多数在发热时出现,也有热退疹 出。出疹顺序可类似麻疹,可有融合。容易 误诊幼儿急疹、麻疹
疱疹性咽峡炎:台湾研究显示症状性EV71感 染其中10%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手足掌背面均可出现,也可见于 臂、腿、臀部皮肤 3-7mm,较水痘小,质较硬 口腔舌、颊粘膜、硬腭、软腭、 牙龈、扁桃体、咽部均可出现
病原学
• 属于小RNA病毒科,单链RNA • 成熟病毒颗粒为球形,二十面体,直径1730nm • 病毒由核酸+衣壳组成。衣壳由VP1、 VP2、VP3、VP4四条多肽组成,其中VP1 位于核酸衣壳最外侧包含主要的中和抗 原,为免疫优势衣壳蛋白。VP4位于最内 侧。
病原学
• 病毒RNA基因组呈线状,链长度约为 7.5kb,其5'端和3'端为非编码区,中间部分 约长6.6kb,为一连续开放阅读框架 (ORF)。 • 5’核酸序列高度保守,在小RNA病毒科同源 性可达90%,在5'端的起始点共价连接着一 个由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VPg,由22-27个 氨基酸组成,在肠道病毒高度保守,是启 动RNA合成必须的。 • ORF分P1-P3区,其中P1区编码VP1-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菌性脑膜炎,脑 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疾病,其他 (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横断性脊髓炎) 我国台湾一项对333名肠道病毒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的儿童调查:无菌性脑膜炎84.7%,脑 炎13.2%,脑脊髓炎或脊髓灰质炎样伴瘫痪 2.1%。 主要表现:发热97.9%、头痛和呕吐89%、 脑膜刺激征70%、颈部阻抗64%、意识障碍 16.6%、惊厥5.4%、肌阵挛2.1%
35 27 13 13 8
• 神经系统表现 发热、厌食、嗜睡,少见呼吸暂停、发抖、 肌张力增高。 新生儿感染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时脑脊液 变化经常与细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相 似,大约10%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新 生儿有脑脊液糖分过少。 需注意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单 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等鉴别。
肠道病毒感染后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对比图
腹泻 恶心、呕吐
Wen Yi Thong, Audrey Han, S J Furene Wang,et al.Enterovirus infections in Singaporean children: an assess ment of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linical outcomes.[J].Singapore Med. 2017 Apr; 58(4): 189–195.
•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
2008-2012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及死亡情况
2500000 1000
905
2000000
900 800
报告病例数
1500000
567 509
600 500 400
1000000
353
300
500000 200
126 488955
0 2008年
100
1155525
C
D
EV:entervirus,肠道病毒;CV:coxsackievirus,柯萨奇病毒;E:echvirus,埃可病毒; PV:polio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原学
不 敏 感
酸(pH3.5),70%酒精,5%来苏 水,低温
肠道病毒
敏 感
1%过锰酸钾,1%双氧水,含氯消毒剂 高温(56℃半小时) 干燥 紫外线
病例 涉及129106 78 住院病人 EV71检出 率59.6% 主要病原体 EV71、其 次为埃可病 毒3、柯萨 奇病毒A16 EV71
台湾
手足口病和疱 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
20007
山东招远市
39606
14
2008
安徽阜阳
手足口病爆发 流行
背景
实验室检查
• 病毒分离 • PCR • 恢复期血清学抗体滴度上升4倍以上 (IgM?肠道病毒IgM抗体测试不能买到)
Jacks S.Remington,Jerome O.Klein,Christopher B.wilson.[M].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Infant. 7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