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管外皮瘤影像表现

合集下载

肝脏血管肉瘤CT及MRI影像表现

肝脏血管肉瘤CT及MRI影像表现
肝脏血管 肉 瘤 的 鉴 别 诊 断 包 括#!&"海 绵 状 血 管 瘤#密度%信号多较均匀&边界清晰&H!J:呈明显高信 号的灯泡征&增强早期多数病灶周边较规则结节样强
化&而后呈向心性充填&至延迟期多数可完 全 充 填$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具有典型的包膜回缩征及+棒 棒糖征,$!("肝细胞癌#患者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血 清甲胎蛋白升高&呈快进快出的增 强 模 式$!)"肝 腺 瘤#患者一般为年轻女性&多有口服避孕药病史&病灶 边缘光滑&增 强 扫 描 呈 快 进 快 出 模 式$!%"转 移 瘤#有 明确肿瘤病史&呈多发'散在分布&增强呈环形强化(
关键词肝脏血管肉瘤$;H$<=:
@H)'/?5I$#'/#'0-#'$.3&1)-%-.$9%,)(#1)'0#.-)&1.4)SA9:,?"2G"1&4-5R0?20&*(&EA9:C1*(20?1&S.9 !&*(23"1DE"#$F%B"*%&GS$M1&'&()&%0"P1G%0 L"M1N$'<"*%"F&G<01*"I"+46 :"*"F$'!&I#1%$'&="1@1*(&"""(*& <01*$ <&FF"I#&*M1*($?%0&F#S.9 !&*(23"1&.B$1'#0&*(3"1"#!$!I1*$DN&B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Add r பைடு நூலகம் s s Co r r e s p On d e n c e t o: CHEN Zh i ye
un de r wen t u n en h an c e d M RI s c a n s a n d mt , l t i — ph a g e s c a ns .Two c a s e s s i m ul t a ne ou s l y
作 者 单位 1 . 山东 省青州 市人 民医院 影像科 山 东青州
2 6 25l 9
含 成熟 脂 肪 ( 脂 肪 变 性 )或 坏 死囊 变、 出 血而 呈 混 杂密 度 / 信 号。增 强扫 描 所 有痫 灶均 m 供 丰 富 ,动脉 期中度 至 叫 显强 化 , 以病 变 中心或 周 边 见增 粗纡 曲m 【 管 影 为特
中 嘲 医 学 影 像 学 杂志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Me d i c a l I ma g i n g
・ 6 6 9・
腹 部 影 像学 A b d o mi n a l I ma g i n g
D o i :l 0 . 3 9 6 9 d . i s s n 1 0 0 5 — 5 1 8 5 . 2 0 1 6 . 0 9 . 0 0 8
G e n e r a l H 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1 0 0 8 5 3 , C h i n a
h e p a t i c P E Co ma . Ma t e r i a l s a n d Me t h o d s Cl i n i c a l a n d i ma g i n g d a t a o f 2 2 p a t i e n t s wi t h

肝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肝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肝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桑银保【摘要】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MRI影像特征性表现,探讨MRI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的32例肝血管瘤进行分析.结果肝血管瘤病灶多为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T1 WI上病灶多呈均匀低信号;T2WI上一般呈均匀高信号,并随回波时间的延长病灶信号强度随之增高,表现为特征性的"灯泡征"样高信号.结论肝血管瘤MRI检查有较典型及特征性表现,根据其MRI影像特征性表现,肝血管瘤的诊断可以确立.【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25【总页数】1页(P53)【关键词】MRI;肝血管瘤;特征性;灯泡征【作者】桑银保【作者单位】455000,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肝血管瘤十分常见,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4%~7%,50%~70%的肝血管瘤临床无症状,仅在查体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检查时发现,无症状的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需要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的32例血管瘤。

男12例,女20例。

年龄35~76岁,平均45岁。

临床无症状经体检发现18例,右上腹不适9例,上腹痛3例,因其它不适作检查发现2例。

32例均做MRI检查。

5例做增强扫描。

1.2 扫描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常规行肝脏横断位及冠状位呼吸门控T1WI及T2WI 扫描。

SE序列。

TIWITR/TE 400~600ms/20ms。

T2WI用2500~3600ms/80ms,多回波序列用3000~4000ms/30,80,120ms。

视野300~400mm,矩阵256×256,信号采集平均4次,层厚5~10mm,层距0.5~1mm。

其中1例行GD-DTPA增强检查。

2 结果MRI检查结果:32例中共检出41个病灶;单发27例,多发5例。

圆形19个,类圆形17个,分叶状5个。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版ppt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3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编辑版ppt
14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编辑版ppt
2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编辑版ppt
18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简介

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诊断

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诊断

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诊断李双生; 邱晓晖; 张建魁; 耿旭影; 牛鹏飞【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作者】李双生; 邱晓晖; 张建魁; 耿旭影; 牛鹏飞【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安徽亳州 23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 R732.2; R445.2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是一种发生于间叶组织血管源性肿瘤,它来源于毛细血管网状纤维鞘外的血管外皮细胞[1]。

其发生与毛细血管后的微静脉有关,故全身各部位均有发病可能[2]。

血管外皮瘤影像诊断缺乏特异性表现,为提高对其认识水平,现将10年来所见6例血管外皮肉瘤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6例血管外皮瘤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21~51岁,平均年龄36.7岁。

颅内血管外皮瘤4例,(其中右枕部1例,额部2例,顶部1例);颈椎椎管内血管外皮瘤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1例。

上述血管外皮瘤患者4例是在检查中偶然发现,2例因出现局部不适就医检查发现。

所有病例均经术后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血管外皮瘤,其中2例为恶性血管外皮瘤,4例为良性血管外皮瘤。

1.2 扫描方法 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患者行CT和MR平扫加增强检查。

使用美国GE公司Hispeed双层螺旋CT机,自膈顶上方5cm至肾脏下极,层厚7mm,螺距2连续扫描,扫描条件:120kV,200~300mA,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对比剂采用先灵公司生产的优维显(非离子型) 100ml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3.0ml.s,延迟20s扫描,分三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均以软组织窗片观察,分析其CT征象。

MR扫描使用Siemens Magnetom Symphony 1.0T超导MR仪进行检查,使用腹部线圈常规横断面、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为常规横断位、冠状位SE T1WI、TSE T2WI,层厚5mm,层间距1mm。

不同类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影像特点

不同类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影像特点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 )属于间叶源性肿瘤,罕见于各种器官[1-2],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上皮样细胞围绕血管呈器官样、放射状排列并特异性表达黑色素细胞和肌细胞标志物[3-4]。

PEComa 发生于肝者多为良性,肝恶性PEComa 仅有个别病例报道[5]。

由于本病罕见,在影像学上尚无明确的分类。

本研究首次将肝脏PEComa 依据病灶在影像上是否肉眼可见脂肪成分,将其分为脂肪型和乏脂肪型两种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PEComa 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而同一种类型的病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6],所以以此分类能更加准确地描述其影像学特征,并首次描述了其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增强下的影像学表现。

对于含脂肪型肝脏PEComa 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 )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免疫组化[7];而乏脂肪型PEComa 与肝细胞肝癌(HCC )之间的鉴别,误诊率高,故有必要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肝脏PEComa 的CT 及MRI 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Imaging features of hepatic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 in different typesHUANG Feng,XIE An,LIU Jianbin,LIU Peng,HE Yaqiong,LI Jingyi,LI Zeda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5,China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Coma )的CT 及MRI 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8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脏PEComa 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在CT 及MRI 图像上的位置、密度及信号特点、强化形式。

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

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

堕竺墅堡兰垄查丝!!生笙垫鲞笙!!塑!竺型!竺!g虫g∑!!:丝型!:!!!!!!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M R I表现张亮1,程红岩1,周巍2,俞花3(1.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放射科上海200438;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超声科上海200438;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上海200438)【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 R I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 R I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检查。

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多发l 例.表现为2个结节样病灶.其余4例均为单发。

M R I检查5例患者.T1w l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块状影.T:W l病灶呈混杂高信号.中心可见更高信号区。

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轻度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继续强化。

病灶中心低信号区始终无强化。

结论:平扫及动态增强M R I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恶性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5.7: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0i l(2010)12—1820—03M R I f i ndi ngs of m a l i gna nt l iver he m angi ope r i eyt om aZ H A N G L i an91.C H E N G H ong—r anl.ZH O U W ei。

.Y U H u a31.D epa rt m ent of R adi o l og y.Ea st e rn H epat obi l i a r y Surge r y H os pi t al.Se cond M i l i t ary M edi c al U ni ver s i t y S hang’hai200438.P.R.C hi na2.D epa rt m ent of U l t r as oun d,Sha n ghai Eas t e r n H epat obi l i a ry Surge r y H os pi t al.Sec ond M i l i t aryM edi c al U ni ver s i’t y.S ha n ghai200438.P.R.C hi na3.D e pa r t m e nt of Pa t hol o gy。

肝血液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影像PPT

肝血液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影像PPT

肝血液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影像PPT肝受累是常见或罕见血液恶性肿瘤常见的结外表现,尽管一些肝血液恶性肿瘤的影像特征无特异性,但仍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特异临床表现可提高肝血液恶性肿瘤诊断。

在某些情况下需改变诊断措施,例如组织活检,此外也需针对放疗和/ 或化疗改变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为年轻患者(<40 岁)、无癌症史、镜下异常骨髓结果、未知原因的发热和夜间盗汗。

影像学表现包括:肝脾肿大、脾脏病变、无梗阻或血栓的肿瘤包绕血管、肝门区无胆管梗阻的浸润性肿块及膈上下多发淋巴结肿大等。

一、原发性或继发性肝淋巴瘤原发性肝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 PHL)指限于肝和肝周淋巴结区域的淋巴瘤,无远处累及。

由于治疗手段及预后不同,PHL 应与继发于肝的淋巴瘤区分。

尸检中至少 50% 的非霍奇淋巴瘤患者中可见继发性肝受累。

相比,PHL 罕见,在所有非霍奇淋巴瘤中少于 1%。

PHL 患者中远处淋巴结肿大(浅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脾肿大或脾病灶、骨髓病变或白血病细胞增殖在肝病变发生后至少6 个月内是见不到的;但可见肝门部淋巴结肿大。

50% 以上 PHL 患者表现右上季肋部痛和黄疸。

淋巴瘤的B 症状(全身症状)例如发热和体重下降可见于1/3PHL 患者。

PHL 患者通常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及EB 病毒有关,但PHL 的病理生理不清。

PHL 的发生率近年增加,尤其是HIV 患者。

多数 PHL 是 B 细胞系。

肝淋巴瘤在影像上可表现为一个孤立局灶性肿块和多发肿块、弥漫浸润性病变或肝门部境界不清的肿块。

PHL 最常见的影像表现是在60% 病例中呈孤立病变(图 1)。

多发性病灶见于 35%-40% 的患者中,但以其中一个病灶为主(图2)。

弥漫性浸润是不常见的,提示预后差。

图 1. 51 岁 PHL 男性患者夜间盗汗。

轴位 CT 显示肝左叶一孤立肿块(长箭头),肿块内可见血管(a 中箭头)穿过。

脾脏未受累及。

肝脏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ppt课件

肝脏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ppt课件

.6 8
.6
9 讨论
• 富血供转移瘤不常见,原发肿瘤多见于肾细胞癌、胰岛 细胞瘤、 类癌、 肉瘤、 黑色素瘤和乳腺癌。在注射对 比剂见约35秒的动脉晚期显示最佳。
• 尽管乳腺癌转移瘤可以为富血供,但常规使用动脉期检 查没有任何优势。
• 转移瘤钙化少见,可以发生在结肠、 胃、 乳腺、 胰腺 内分泌癌、 平滑肌肉瘤、 骨肉瘤及黑色素瘤的转移。
.7 7
肝右叶脂肪变性,CT没有发现病变,超 声在同一地区发现多个病变
.7 8
肝脓肿
传播途径:
胆道40%
门静脉35%
肝动脉15%
直接感染5%
.
79
.8 0
憩室炎患者的肝脓肿
.8 1
左图:近期逆行胰胆管造影后小囊样病 变;右图:3周后发展为大脓肿
.8 2
.8 3
.1 2
左图:乳腺癌转移瘤边缘环形强化。 右图:血管瘤边缘不连续强化
.1 3
.1 4
肝脏病变显示结节增强、 逐步填充和延迟增强
.1 5
.1 6
.1 7
左图:典型的血管瘤的超声表现。 右图:强回声肝脏使得病变表现为低回 声,注意声像图提高。
.1 8
.1 9
肝细胞肝癌
肿瘤包膜
内部马赛克图案
常典型表现。
.6 2
胆管癌: 平扫、 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 期
.6 3
.6 4
穿刺胆管癌只有在对比剂注射后8-10 分钟延迟期肿块表现为高密度时才能发 现
.6 5
部分胆管癌有腺基质,典型的表现为延 迟增强,少血管肿块则表现不典型。
.6 6
.6 7
▪ 少血供转移最常见,好发于胃肠道、肺、乳 腺和头/颈部肿瘤。在门静脉晚期表现为低密 度病变。在该期正常肝实质强化,少血供转 移瘤显露出来,有时有边缘强化。边缘强化 的发生意味着肿瘤边缘有活力,表示肿瘤是 活动的或中心的坏死。

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特征

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特征

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特征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对照。

结果6例患者中,2例单发,4例多发;病灶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稍低且常位于肝包膜下,最大径2.0~9.9 cm;密度常不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多期增强扫描:5例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有边缘部分向中央充填强化的趋势,1例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实质期表现为均匀轻中度强化。

2例病灶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1例见不完整的低信号环,1例病灶见肝包膜回缩。

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多由梭形细胞构成,CD31、CD34及Vimentin表达均阳性。

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可见包膜回缩征,密度不均,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但最终确诊须依靠病理学。

标签:肝脏上皮样血管瘤;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病理学;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临床上极为罕见[1]。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HEHE的报道多以个案报道为主[2-4],临床及影像报道不多,极易误诊。

因此,笔者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表现,并将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以提高影像诊断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2001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EHE患者资料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53岁;3例有上腹部腹痛不适,1例肝脾肿大,2例原因不明。

所有病例均符合Ishak[5]的诊断标准,均为HEHE。

1.2 检查设备及方法全部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2例患者行MRI平扫+增强扫描。

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

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

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发表时间:2018-03-19T13:31:31.1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李骥1 海洋2 宫术娟2[导读] 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均存在明确的CT影像特征,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黑龙江省大庆油田脑血管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113)(2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放射科黑龙江大庆 163001)【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

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病理检查证实8例血肝脏血管肉瘤和2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CT检查情况和影像学特征。

结果:肝血管瘤和肝血管肉瘤的瘤周动静脉短路、CT值和早期强化位置出现几率比较,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延迟期肝血管肉瘤与肝血管瘤可见明显等密度或是高密度患者比例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均存在明确的CT影像特征,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肝血管肉瘤;血管瘤;CT影像特征【中图分类号】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172-02 肝脏血管瘤(CHH)和肝脏血管肉瘤(PHA)属于性质截然相反的两种肝脏血管源性肿瘤,因而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上,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影响表现特征也基本相同,因而临床诊断和鉴别的难度较大。

本研究对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进行了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病理检查证实8例血肝脏血管肉瘤和2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血肝脏血管肉瘤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8~71岁,平均(51.3±16.4)岁,2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27~78岁,平均(55.3±18.3)岁,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血清CA125、CA199、AFP均在正常范围,无明确致肿瘤毒物接触史、肝硬化和肝炎病史。

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特征

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特征

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特征廖海;卢炳丰【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9)7【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CT, MRI features of 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 Methods 6 cases of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 pathological and their CT, MRI data in our unit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Results The tumor was found multiple in 4 cases and single in 2 cases; all of the lessions appeared as oval or round mass; On CT images, tumor showed as slightly low density soft tissue mass, which were usually found near the surface of the hepatic. The diameters of the lessions were form 2.0 cm to 9.9 cm. 5 tumors showed inhomogeneous density. Cystic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were very obvious. In the contrast enhancement scan, 5 cases of tumors had shown a marked enhancement in arterial phase, in venous phase and delay phase the lesion gradually strengthened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ral, 1 case showed a gently enhancement in arterial phase, in venous phase and delay phase the enhancement increased gradually. 2 cases underwent MRI examination. The lession had an incomplete lesion edge, which showed as the the low signal ring in 1 case. The other case showed the withdrawal of liver capsule.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 composed chiefly of fusiform cell cases CD31, CD34 and Vimentin usually were proved positive inimmunohistochemistry. Conclusion 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 is a rarely seen vascular tumors. Imaging often show crinosity tumour, close to capsula fi-brosa, heterogeneous density. Cystic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are very obvious. After contrast enhancement, substantial part of the tumor is enhancement gradually. However,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diagnosi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hist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s.%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对照.结果 6例患者中,2例单发,4例多发;病灶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稍低且常位于肝包膜下,最大径2.0~9.9 cm;密度常不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多期增强扫描:5例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有边缘部分向中央充填强化的趋势,1例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实质期表现为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病灶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1例见不完整的低信号环,1例病灶见肝包膜回缩.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多由梭形细胞构成,CD31、CD34及Vimentin表达均阳性.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可见包膜回缩征,密度不均,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但最终确诊须依靠病理学.【总页数】3页(P85-87)【作者】廖海;卢炳丰【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肝脏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分析 [J], 陈孟达;汪玲;李强;谈颖;汪裕聪;马红芳2.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T/MRI表现 [J], 李若坤;林慧敏;严福华;强金伟;陈晓炎3.肝脏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研究 [J], 梁杰4.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及MRI影像学与病理特征探讨 [J], 梁旭;颜佳欣;邓和平;杨学刚;周鹏5.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误诊分析 [J], 李健;徐志刚;徐珍珍;曾献军;龚洪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29492
M26Y 体检发现肝占位
静脉期
重建
我科诊断:
两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瘤。 肝脏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转移瘤。
概述
1、 1982年和报道内了41例少见肿瘤,该肿瘤富含 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内皮细胞为特征。绝大多数 肿瘤起自中等直径或较大直径的静脉,被命名为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2、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为一种罕见的间充质源性 恶性 肿瘤,一种由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所构 成的、沿原已存在的血管或新生血管生长的、具 有各式不同恶性倾向的肿瘤。文献报道约1/3病人 可有肝外转移,多为肺、脾、淋巴结和骨等。
增强:常为多发结节样病灶,可融合性生长, 可形成较大的融合性肿块,多分布在肝脏 的边缘,病灶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心低密 度及包膜内陷。
表现
T1 多为低信号
T2 多为高信号,病灶中心由于凝固性坏死、 钙化出血等可出现低信号改变
增强后征:增强或图像上,多个较大结节肿块,肝静脉 或门静脉行向这些病灶时逐渐变细并终止于病灶边缘,形 成类似棒棒糖样的外观。
棒棒糖征
1529495棒棒糖征及包膜凹陷
1089769
• 女 26y • 体检方向肝脏多发低回声
上海中山医院行肝穿刺活检,病理为:肝上 皮样血管内皮瘤
鉴别诊断
主要与以下病变鉴别: 肝脏多发转移 多发类 多发肝脓肿 多灶性肝癌 肝脏多发囊肿 肝紫癜病等
转移瘤的影像表现与本病表现很相似,容易 误诊
1550338 多发肝脓肿
血白细胞33.0 *10^9 我院行肝穿刺术,抽出白色脓性液体5
多发肝脓肿治疗后
动脉期
静脉期
1241200 多发肝脓肿
胃肝转移动脉栓塞术后,午后持续低热,穿刺引流证实肝多发脓肿。
鉴别点
患者一般有发热,血象升高等感染症状,增 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随访可见病灶内部 也坏坏死,抗生素治疗后病灶缩小
棒棒糖征包括两个结构:边界清楚低密度肿块代表糖果,闭 塞的静脉代表棒子 边界不清的肿块、含气空腔或外生性肿块不符合棒棒糖征, 如果病灶中央出现瘢痕样强化或肿块明显不规则强化,叶 不能判定为棒棒糖征,强化的静脉影终止于病灶的边缘, 或仅仅伸入道病灶的强化环内,如穿过或被推移,及形成 侧支血管等均不考虑棒棒糖征
1、受累的肝静脉或门静脉在肿瘤周围逐渐变 细,边缘光滑
2、受累的静脉到达肿瘤边缘时完全闭塞或截 断
肿瘤结节肉眼观察通常呈白色,质硬,或呈
胶冻状,肿瘤外表面通常呈红色花斑状, 伴有充血征象。组织学上由树突细胞、间 质细胞或类上皮细胞组成。
表现
平扫:必要,目的观察有无钙化,文献报道 15%在平片上可发现钙化。多为低密度肿块, 主要由黏液性基质所致。
临床与病理
多见于成人,亦可见于儿童,发病年龄约 12-86岁,平均47岁,女性多于男性,
通常无症状而偶然发现,有时症状主要表现 为频繁发作上腹痛,及体重减轻、也有些 病人表现为肝衰竭、布加综合症或门脉高 压。
肿瘤常呈多发性,肿瘤细胞常侵犯干窦和肝 内脉系统,肿瘤围绕肝静脉、门静脉或小 静脉使其狭窄或闭塞,受累的静脉有两种 表现:
小结
1、多发境界较清低密度结节灶 2、多分布于肝脏外周,右肝包膜凹陷 3、典型“棒棒糖”征
提示本病可能
谢谢!
相对而言前者平扫密度更低,后者动脉期强化较 前者明显,范围更大,确诊有赖于病理
多灶性肝
鉴别点
肝:一般有肝炎、肝硬化病史,指标升高, 增强后病灶呈“快进快出”,门脉癌栓, 肝门淋巴结肿大等征象
肝脏多发囊肿
境界清楚、密度均匀、无强化,肝脏整体血管 形态走行正常
658905 多囊肝
未见正常血管走行
转移瘤多发原发灶,典型表现为牛眼征
1096179结肠肝转移
1261110 类
鉴别点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周边强化,多发生与肝 脏周边,多环形强化,境界清晰,侵犯肝脏静 脉血管,典型表现有“棒棒糖”征象
典型类有神经内分泌症状
单发或多发低密度或不均匀肿块,病灶内见 囊变、 坏死区;增强动脉期壁不均匀强化,门 脉期持续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