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心理学在先秦时期发展

合集下载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的“乐教”思想在当时的音乐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先秦音乐的发展背景、乐教思想的内涵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一、先秦音乐的发展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音乐被视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宗教仪式、宫廷活动和军事行动中发挥作用,还被用于治理国家、调节社会风气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在当时,音乐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歌唱、舞蹈和器乐三种。

歌唱是通过歌词来表达感情和思想,舞蹈则借助肢体舞动来表达情感,而器乐则是通过乐器的演奏来表现音乐的美感。

二、乐教思想的内涵1.乐教思想的起源“乐教”思想最早出现在《尚书》和《诗经》等先秦经典中。

尤其是《尚书》中的“乐记”,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理论的开端。

在《乐记》中,对于乐的的定义、种类和作用都有详细的记录,这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音乐观念和实践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乐教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的功能性在先秦时期,音乐被赋予了强烈的功能性,认为它可以调节人的情感、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辅助政治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等。

乐教思想中对于音乐功能的讨论非常深刻,成为当时音乐实践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2)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乐教思想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情感和品德产生影响,在古代教育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手段。

通过音乐的教化,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品德,使人心怀美好情感和高尚品质。

在当时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音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被视为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可以调动人的信仰和虔诚之情,使祭祀活动更加庄严和神圣。

(4)音乐的政治意义乐教思想中还强调了音乐对于政治的重要性。

在当时的社会中,音乐被视为一种可以在政治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手段,可以通过音乐来增进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使民众更加团结在国家之中,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试论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试论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试论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蔡江宁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摘要】春秋战国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对此后的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思想领域的大开放,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呈现出灿烂多姿的景象。

先秦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音乐美学理论中“和”、“同”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论题。

至今为止,“和”“同”观仍具有现实意义和美学功用。

本文关于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中的“和”与“同”进行研究与讨论,试图说明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时期;音乐美学;“和”;“同”一、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中的“和”与“同”(一)史伯关于“和”与“同”音乐观点的论述公元前8世纪周幽王时期太史史伯对于音乐的认识是:作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是存在于不同的音高、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节奏等诸多音乐要素的不断对比与变化发展之中。

如果总是使用相同或类似的表现手段,则将不会产生任何有价值的音乐作品,音乐也将由此走入歧途。

即所谓“声一无听①”。

史伯讲述音乐的构成的出发点与其政治观点是结合在一起的。

他明确主张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反对“去和而取同”的这种音乐观点,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二)晏婴关于“和”与“同”音乐观点的论述继史伯之后的齐国丞相晏婴进一步发展了史伯的观点。

晏婴认为,只有不同的音乐要素的“相成相济”才能构成协和统一的音乐。

同时还特别强调了音乐与人心,音乐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②。

”晏婴认为“和”是许多不同的对立因素统一及相互调剂,而“同”则是简单的统一。

他认为音乐的和就必须做到音质音色的清浊刚柔,音量大小,音值的长短,音位的高低,音调的起伏,节奏的疏密,乐曲的始终,感情的哀乐等对立因素的变化统一。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
研究
西先秦(约公元前722-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较为完善的国家,它的文化及其艺术曾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其中最能反映出这种影响的就是中国乐学及其乐学文化,西先秦时期的社会音乐以丰富多彩的舞曲和曲调表现出来,它是古代中国乐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先秦乐学思想,一方面可追溯至古代古印度的“音乐学”,即“攸”,其发展主要集中在音乐的定量研究上,比如:把音乐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例如:声、调、旋律。

另一方面,西先秦乐学思想着重于对音乐艺术的审美研究,主要根据古代中国儒家伦理观点,强调音乐应该与和谐平衡,关注音乐本质上优美的品质,例如:修辞、典故、秩序等等,以及西先秦乐学中独特的“抒情”理论,注重音乐本身的抒情性和哲性,比如:引用和表现心情的技法。

西先秦乐学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乐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特有的审美理论也得到后世乐学家的广泛认可,使得古代中国乐学思想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和个性的本土文化,成为中国乐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

除此之外,西先秦乐学思想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先秦乐学思想对古人的舞蹈、绘画、文学、乐。

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

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

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尚书?舜典》中的一段文字可以看作中国音乐教育的发端:“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此段话包含了施教者、受教者、及教育目的等信息。

可以看出氏族社会时期舜就已经注意到音乐的教化功能,而将音乐作为巩固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他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

《尚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源头,其中有关音乐道德教化和情感教育及审美意识与听赏能力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

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将音乐作为治理天下的一种手段,正如《周礼?地官》所云:“以乐礼教和,而民不乖。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教育体系。

和夏商两代一样,“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同时决定了西周音乐教育也离不开“官府”。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意思是教育机构设于官府之中,即通常所说的“政教合一”。

“官师不分”是“学在官府”的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官师不分是指为师者必为官。

“大司乐”就是其中所载的周朝王家音乐机构的乐官之长。

大司乐的下面是乐师,乐师分为大乐正、乐正和小乐正,其爵位分别为下大夫、上士和下士。

其余还有大胥、小胥、大师、小师等也都有着自己的爵位。

这些都体现了西周音乐教育的“官师合一”。

“学在官府”还体现在学生的选择上。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受教育的权利上存在着阶级差别,奴隶被剥夺了入学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平民只能入乡学接受小学教育,而只有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子、卿大夫之嫡子才有机会入大学深造。

这就造成了礼乐教育与庶人无缘,所谓“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着述文字”。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

以佐王和邦国。

”其所属礼官中“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大司乐职掌大学的教法,治理王国的学政,并对国子施以教育。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不同的学派彼此辩难,相互争鸣,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一些著名的学派,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诸子百家的思想论点中,也不乏涉及到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本文正是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派角度出发,试析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心理学的经典之作——读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有感

音乐心理学的经典之作——读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有感

音乐心理学的经典之作——读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有感◎赵航 (浙江师范大学)摘 要:罗小平、黄虹所著的《音乐心理学》是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全面研究音乐心理学的著作。

作者在广泛的吸纳了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多维度的视角,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对音乐心理学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新颖性和学术性受到了音乐心理学界的关注,对于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史论结合;理论研究《音乐心理学》是由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罗小平、黄虹所著。

罗教授任中国音乐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黄教授为音乐心理学学会理事。

二位教授在这一领域造诣深厚,既是音乐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又是我国当代音乐心理学学科开拓者。

二者合力所著的《音乐心理学》作为中国音乐心理学是中国音乐心理学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架构合理、资料翔实,是一部学术价值的音乐心理学专著,该书在凸显我国学者学术成果的同时,对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笔者对这一著作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受益匪浅,是以作此文,记述自己所读之感,期待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学习。

一、言人未言、言之有益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自20世纪建立以来发展迅速,一大批有关音乐心理学的译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大量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展现现在我们面前,《音乐美学——音乐美的寻觅》(卡尔·西肖尔著,郭长扬译.1981)、《音乐家心理学》(珀西·布克著,金士铬译)等著作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国在借鉴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骨干和学术队伍,大量的成果涌现出来。

《音乐心理学》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探讨音乐心理学的著作,其出版有弥补他说之说,言人未言的重要作用,在填补中国音乐心理学空白的同时,彰显了音乐心理学快速发展的活力,无疑对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书于1989年12月出版,赵宋光先生评论本书的出版有“久旱逢雨之感”,“是一本有深度的专著”,本书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学科领域的肯定。

先秦礼乐中的乐教研究综述

先秦礼乐中的乐教研究综述

先秦礼乐中的乐教研究综述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乐教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文化也受到许多关注和研究。

与传统礼乐关系密切的是先秦时期,该时期礼乐发展史渊深,其中乐教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综述以先秦时期礼乐中乐教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便进一步了解中国乐教的关系和文化发展史。

先秦时期的中国乐教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传说中的“九歌”,即“九歌”是先秦时期的一种乐教活动。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这种乐教活动不断发展,至春秋时期,夏、商、周三代一直继承“九歌”的乐教传统,继续对乐教进行研究,并制定了乐教法典,例如《尚书》和《仪礼》等。

先秦礼乐中的乐教研究可以分为三层: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乐教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律,声音和旋律等方面的研究,乐教学者们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有的认为乐教的发展自西洋古典音乐的起源,有的认为乐教的发展有音乐学的支撑,也有的认为乐教受到礼乐教育影响。

其次,从文化层面上来看,乐教的兴起是中华文明要表达自己的文化思想和理念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乐教的研究对于表达中国文化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尚书》和《仪礼》都记载了大量乐令,从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古代的乐教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

这种文化传播的性质可以在朝廷的活动中显现出来,例如,殷商时期乐事将乐曲用于朝廷庆典,以展示朝廷的尊严和强大,并希望鼓舞民众,增进民众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把中心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之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礼乐中乐教研究从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到社会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乐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它不仅表达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历史深度,也可以提示我们中国乐教的文化传播,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习俗,了解中国人文精神的传承。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礼乐中乐教的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乐教的发展史,更是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文化发展史。

浅谈先秦时期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浅谈先秦时期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浅谈先秦时期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的影响作者:尹岳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7期摘要: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一个时期。

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极不稳定的状态,这恰恰又是文化发展和变化的最佳时期。

音乐也在这时期随着其他文化的发展与渗透而得到提升。

随着不同阶级的各家学派思潮兴起,他们对音乐的各种问题、现象、作用展开了社会性的辩论。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儒”、“墨”、“道”三家,他们的辨论形成了先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思想。

文章通过对先秦时期音乐思想的浅析,阐明了他们对当今音乐文化、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隐忧。

关键词:先秦时期音乐思想;影响;隐忧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一个时期,是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度到封建社会的一个时期。

在音乐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由发展到衰落的过程。

随着“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无物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的、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音乐也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由原来的“古乐”转向“新乐”——(亦称“俗乐”)。

由于新时期的知识份子和各种理性文化学派兴起,使得音乐也随着哲学、文化的发展与渗透得到提升,音乐美学思想便由萌芽趋于成熟。

一、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1.以“礼”为先的儒家音乐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孔子,他积极提倡音乐,并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他注意到音乐对人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影响,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

他以“礼”的尺度作为行动的准则,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因此“乐”仍必须服从“礼”。

这种思想实际上是沿袭西周的礼乐制度。

2.“非乐”主义的墨家音乐思想与儒家音乐思想相对立的音乐思想家墨子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包含深刻的哲理。

墨子反对一切享乐主义,他著名的“非乐”观点就恰好与儒家观点对立。

在劳动人民生存都谈不上的情况下又怎么能享受其生活?自西周以来器乐发展到70多种,曾按制造材料性质分,就有“八音”的说法,这些乐器的建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无疑增加了劳动者的负担。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
秦始皇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秦音乐美学思想的诞生。

秦音乐的美学思想为中华文化的不断前进提出了新的理论基础,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音乐美学思想是以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而构建的。

主要源于传统中国古代思想,如《易经》中的“阴阳”哲学,“五行”学说和“大道”理念等。

它以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为理论基础,吸收了其他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对音乐美学的新概念。

秦音乐美学认为,“音乐既可表达人心与意境,则其本质也是一种唯心思想;音乐的形式是由此推出的,它将感情的唯心主义与形式的实践统一起来。


秦音乐美学认为,声音是一种循环的结构,可以唤醒人的情感,影响人的心境,且声音对健康有益。

因此,音乐可以引导人们走向一种活跃、而又和谐的独特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人们安坐在自己的世界中,使身心愉悦。

此外,秦音乐美学还强调了音乐的视觉性。

它认为音乐的节奏、伴奏、旋律和分解等都需要良好的视觉指导才能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秦音乐美学思想是一种指导性的思想,表达出了音乐的独特性、音乐的视听性以及良好的表现和组织。

它为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时代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几千年来一直依存流传于中国文化之中。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先秦音乐中,“乐教”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乐教思想即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人们修养品德、培养人格,是古代中国音乐和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文将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先秦时期的音乐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当时,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教化和教育的手段。

古人认为音乐有着直接影响人心和情感的作用,能够感染人的情绪,调节人的心态。

他们将音乐纳入到教育和修养的范畴之中。

在《礼记·乐记》中就提到:“乐者,国之制也。

”可见当时社会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而“乐教”思想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的。

先秦时期的“乐教”思想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乐记》中,提出了“圣人立乐以几”,即圣人制定乐以教化人民,通过音乐来教育人们。

乐教思想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认为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可以教育人们情感、修养品德,培养高尚的心灵境界。

在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中,乐师们不仅是音乐家,更是教育者和教育者,他们通过音乐的教化功能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修养。

这种将音乐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理念,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为后世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乐教”思想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音乐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宗教、宫廷和社交场合中。

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和情感熏陶。

在礼仪、祭祀、宴会等场合中,音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教化和教育的手段。

这种将音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理念,体现了乐教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先秦的“乐教”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和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乐教思想提出了“以乐教人”的理念,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基本框架。

这一理念随后被历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先秦音乐教育

论先秦音乐教育

论先秦音乐教育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也可以发泄人们的负面情绪,很多人都会通过听音乐这种方式来缓解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在当代中国,在国际地位上具有殿堂级地位的音乐家并不算多。

然而,我国具有悠久的音乐历史。

在湖北随州市的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整套精美的编钟,要知道,那时我国才处于战国初期,我们的祖先在那时就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音乐知识体系。

虽然我们意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水平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今天我们所要介绍的就是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也许,那时的音乐教育方式和内容可以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启迪。

先秦时期指的并不是某一个朝代,而是一个比较大的时间范围,指的是秦朝以前的文明时代。

也就是说,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之间的时代统称为先秦时代。

那么,音乐的起源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为什么会创造音乐?关于音乐的起源,学者们说法不一。

有的人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之间的求爱行为,有的人认为音乐起源于人们在劳动中整齐划一的口号,还有的人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中声音的模仿。

总之,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每种说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

虽然我们无法对音乐的起源下一个确切的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音乐教育正是从这众多的起源中发展而来的。

根据考古发掘可以得知,出现教育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因此,我们今天就从新石器时期的音乐教育开始讲起。

01 新石器时代的音乐教育郭沫若先生认为,“音”和“言”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中,最早的语言就是音乐。

由此可见,人类最早的乐器就是喉咙,人们通过喉咙来模仿大自然不同动物的声音。

有的人将原始的音乐教育方式称作“声教”。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精神层次的需要。

但是那时的音乐教育并非有意识的,也不是单纯的音乐教育,而是一种将声音、音乐和舞蹈三者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通常会出现在生产劳动中。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音乐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社会和政治教育的工具。

而“乐教”思想正是先秦音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乐教”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浅析。

一、“乐教”思想的来源“乐教”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风雅颂”三个部分。

“颂”是最早的乐歌吟咏,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宫廷中使用。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是为了庆祝君主的功绩和美德所作,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乐教思想最早的载体。

而《尚书》中也有大量关于乐舞的记载,这些记载中既包括音乐的具体形式,也包括音乐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说是乐教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乐教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逐渐形成的结果,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音乐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视。

1.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先秦时期,音乐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感染群体情感的工具。

据《尚书》记载:“补乐谐作,以检化成。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即通过音乐可以调节社会秩序,使民众心情舒畅,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乐教思想中,音乐被视为一种社会调和的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情感、道德和行为。

2.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古人认为音乐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

在《尚书》中有“葛优扬好德,以教民伦”的记载。

这表明,音乐可以使人养成优良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在《诗经》中,也有不少关于用音乐来教化人的内容,比如《国风·周南·关雎》中就有“维南有嘉乐,天之亨也”之诗。

这些记载显示了古人对音乐教育的认可和推崇,同时也揭示了“乐教”思想的重要内涵。

在古代社会中,音乐被用来表达统治者的政治理念和统治思想。

根据《尚书》中的记载,当时的统治者在举行重大庆典和会议时,会命人演奏《大风歌》、《雅颂歌》等乐曲,以体现其治理之道和功绩。

这表明,音乐在当时政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政治宣传的工具。

简述中国古代先秦的音乐思想Word版

简述中国古代先秦的音乐思想Word版

简述中国古代先秦的音乐思想音乐感受与音乐意象《乐府古题要解》中解说《水仙操》之创作过程,"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

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

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之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

乃赉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

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窈冥,群鸟悲号。

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翳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

移形素兮蓬莱山,欤钦伤宫仙不还'。

伯牙遂成天下妙手。

""移情"就是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整个人格的改造基础上才能完成艺术的造就,全凭技巧的学习还是不成的,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

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云:"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般人的感受,主观虚构的意象往往是肤浅的,"知音"要深入把握音乐结构和旋律里所潜伏的意义。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作曲家不是模拟流水的声音和高山的形状,而是创造旋律来表达高山流水唤起的情操和深刻的思想。

因此我们在感受音乐艺术中也会使我们的情感移易,受到改造和净化、深化和升华。

唐常建《江上琴兴》云:"江上调玉琴,一弦一清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这就是听者意识体验逐步加深和纯净。

明石沆《夜听琵琶》云:"娉婷少妇未关愁,清夜琵琶上小楼。

裂帛一声江月白,碧云飞起四山秋!"这也是从听乐中得到的感受,它使我们对事物的感觉增加了深度。

就象我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高度的抽象思维离开自然表面,深入自然的核心,把握自然的现象最内在的数学规律和运动规律那样,音乐领导我们去把握世界生命万千形象里最深的节奏的起伏。

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范本)

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范本)

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尚书?舜‎典》中的一‎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先秦时期音乐‎教育《尚书‎?舜典》中的一‎段文字可以看作‎中国音乐教育的‎发端:“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此段话‎包含了施教者、‎受教者、及教育‎目的等信息。

可‎以看出氏族社会‎时期舜就已经注‎意到音乐的教化‎功能,而将音乐‎作为巩固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他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

《‎尚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源‎头,其中有关音‎乐道德教化和情‎感教育及审美意‎识与听赏能力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

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将‎音乐作为治理天‎下的一种手段,‎正如《周礼?地‎官》所云:“以‎乐礼教和,而民‎不乖。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教育体系。

和‎夏商两代一样,‎“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同‎时决定了西周音‎乐教育也离不开‎“官府”。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意‎思是教育机构设‎于官府之中,即‎通常所说的“政‎教合一”。

“‎官师不分”是“‎学在官府”的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官师不分是指‎为师者必为官。

‎“大司乐”就‎是其中所载的周‎朝王家音乐机构‎的乐官之长。

大‎司乐的下面是乐‎师,乐师分为大‎乐正、乐正和小‎乐正,其爵位分‎别为下大夫、上‎士和下士。

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初识

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初识

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初识
在中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是从儒家学说中发展起来的。

儒家学说认为,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的重要工具,而且音乐也具有纯洁和善良的品质。

儒家学者认为,通过聆听音乐,人们可以获得智慧和道德教育,从而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此外,在中国先秦时期,还有一种称为"调御"的音乐美学思想。

调御理论认为,通过调整音乐中的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调御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聆听某种特定的音乐来达到平静、放松或兴奋的心理状态。

总的来说,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的功能和作用,认为音乐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智慧和道德教育,并且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心理学思想在先秦儒家的表现论文

心理学思想在先秦儒家的表现论文

心理学思想在先秦儒家的表现论文提要:学者对先秦儒家艺术学的研究,多着重其“经世致用”的社会政治功利观方面。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了先秦儒家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指出‘己不同于老子、庄子等道家的哲学-心理学,而以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特色,并肯定了它是中国艺术心理学史上的一本独待而强大的传统。

在此基础上,对孔子、孟子、荀子的艺术心理学加以描述。

孔子(前551一前打9)、孟子(约前390一前289)、荀况(约前313一前238),者环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他们强调“经世致用”、“克己复礼”,因而形成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哲学。

与这种哲学思想相适应,在美学上,也强调文、质统一和中和之美,重视艺术创造和审美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中所起的作用。

在此前提下,他们也十分重视对人的心理机制和内心情欲的研究,注意艺术创造和审美中的生理、心理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他们的艺术心理学思想。

与老子、庄子作比较,如果说老庄的艺术心理学是以哲学一心理学的结合为特色的话,那么,孔、孟、荀的艺术心理学则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特色的。

这种以伦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艺术心理学,形成了中国艺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传统,而且是一个十分强大育力的传统。

下面试就孔子、孟子、荀子的艺术心理学,分别加以描述。

孔子的艺术心理学孔子一生主要是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他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教育方面。

从《论语》和其他《经》、《史》、《子》书记载的有关孔子的言论中,可见其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其中包括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孜师心理思想等。

孔子不愧为一世界上最早的伟大的教育心理思想家。

《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关于艺术和审美问题的言论,它反映了孔子的艺术心理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即要达可“仁”,就要遵守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礼”.这是指一种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作者:郭紫晔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在奴隶制社会中,早期的原始乐舞更多的在反映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以及巫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直至先秦时,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逐步从奴隶社会中解放,音乐思想呈现出“诸子蜂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昌盛的现象,后世中国传统音乐也利用这些思想加以发展,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分别以时间及音乐形式为线索,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表现。

关键词:先秦;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30-02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根据意识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带有一些神学唯心主义色彩的一种音乐美学思想,这种思想是殷商与西周奴隶主贵族因为相信“天”“帝”形成,主要通过巫术或占卜,以及当时人们祭祀活动中的乐舞表现出来;二是春秋时代出现的一种思想,要求音乐为生产和人们生活服务,并带有早期阴阳五行思想雏形的音乐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出现了唯物主义色彩,代表特征为古琴以及古琴音乐的出现;三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以《礼记·乐记》及《乐论》集大成,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与道家、墨家、法家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中反“礼乐”的斗争,其思想的核心便是“礼乐治国”;四是战国末期形成了强调“天人感应“五德始终”并与儒家思孟学派唯心主义“天命”论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的后期阴阳五行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从原始乐舞到周朝的礼乐制度原始乐舞是指远古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强调自娱性,也常与巫术、宗教相结合。

作为初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原始乐舞或可说是当时人类一切精神活动例如哲学、艺术、宗教等赖以生息发展的土壤。

常见的乐舞包括《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分别反映了原始人类与旱灾、水灾作斗争及原始农牧的生活。

论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二)

论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二)

论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二)【摘要】: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空气最宽松、最活跃的时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

音乐美学思想最为丰富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

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儒家; 道家; 音乐美学思想中国的音乐文化,很多能从先秦的历史中寻得它的发端。

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子百家争鸣,还是以自已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去影响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主面,都已达到了前所为有的程度。

诸子百家当中,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音乐美学思想更是如此,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可谓是儒道结合的音乐美学观。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对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

三是提出“乐则《韶》、《舞》,放郑声。

”的正乐主张,认为治理国家必须用《韶》、《舞》一类的雅乐,而应禁绝郑声。

四是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个人要“文之以礼乐”,用礼乐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孟子主张“性善”论,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提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命题,认为天下人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美感,所以圣人和凡人在这方面只有先后之分,而无贤愚之别。

同时他提出“乐之实,乐斯二者”的命题,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应该不是人的其他感情,而是人的喜乐之情,而且是这种喜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流露,是对仁义之德的喜乐之情。

他又提出“与民同乐”的命题,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娱乐活动不能过多加重人民的负担,也就是政和、人和才能乐和,要想享受音乐,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必须具备政治和顺、人心和乐的前提。

荀子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乐论》篇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变迁:一个从“神性”到“人性”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变迁:一个从“神性”到“人性”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变迁:一个从“神性”到“人性”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辉煌的时代,为中华民族打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其中,音乐文化构成了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音乐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笔者分别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不同的时期来阐述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

一、夏商时朝夏朝时期,原始宗教衰落,奴隶制开始建立。

夏朝等级制度出现,一切都以王权为中心来建立,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这时期的音乐文化也多呈现原始部落特征。

夏朝音乐方面的记载较少,但根据有关资料,夏朝已经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乐舞。

乐舞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同时也为统治者享乐所用。

夏后启把神圣的宗教乐舞《韶》用于自己的娱乐生活中。

《吕氏春秋·古乐》中述了乐舞《大夏》的表演,这部乐舞反映了夏禹治水的历史事迹,禹的个人英雄功绩,通过乐舞的形式进行了赞扬。

到了商朝,人们崇拜祖先与天神,产生了“王权天授”的思想,人们把所有的事都归功于神,大小事情要问神。

因此,商朝巫风极为盛行。

巫师的地位很高,他们不仅能占卜吉凶祸福,而且通晓天文、历法、艺术,因此,商代的乐师大多由巫师担任。

管理占卜和组织祭祀的巫师,同时也是音乐舞蹈专家,甲骨文中的“舞”字也就是“巫”字。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尊神是崇拜掌管日月星辰和祸福吉凶的天神,事鬼是祭祀祖先。

商人对祖先和天神的敬畏之心,都需要通过祭祀来表达。

殷人为了使祭祀活动显得权威,在祭祀时通常会使用音乐歌舞。

商人以音乐与神鬼对话,乐舞成为人们进献、事奉、娱乐神鬼的形式,同时也成为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手段。

在巫术文化的推动下,商代音乐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

歌舞仪式常是为了完成某种巫术仪式,统治者也利用音乐达到娱乐的目的。

《史记·殷本纪》记载了商纣王制作“淫乐”,沉溺于声色之娱的荒唐行为:“使师延作新淫声,百里之舞,靡靡之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音乐心理学在先秦时期的发展摘要:先秦时期是一个思想百家争鸣的年代,那时候的一些思想家认为音乐和人格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他们对音乐心理学问题已经有了一些思考和结论。

关键词:人格音乐心理情绪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中国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直接参与了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生活。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诸子百家都很重视音乐问题,在音乐观上各抒己见,因此音乐哲学、音乐美学发展得很快,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

本文现就音乐心理学在先秦时期的发展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音乐产生于心理《乐记乐本篇》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的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

它指出了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音乐起源于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具有唯物论的认识特点。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认为:人皆有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而音乐就是这些情绪变化的表现形式。

《荀子乐论》曾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是矣。

”这里的“性术之变”,指的是人的内心思想情感的变化。

《乐记乐本篇》中写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穷本知变,乐之情也。

”这些论述的观点就是说音乐是人的内在情绪的外在表现。

声音是乐的表现形式,而乐则是人的内心情感被激活、被表达的产物。

二音乐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侧隐而爱仁;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敬而好礼。

”《史记乐书》云:“宫动脾而正圣,商动肺而正义,角动肝而正仁,徵动心而正礼,羽动肾而正智;可见声音之道,感发性天,纯乎天籁。

”这些文献材料反映了音乐声调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作用。

而荀子在《荀子乐论》中说:“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

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乐记乐象篇》中则写道:“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声,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筲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时之和,以著万物之理。

”这是说,当人们静下心来,直观地感受一首乐曲时,就可以读懂音乐中表达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并沉浸在其中与之同喜同悲。

“正声”曲调有度,条理分明,音乐节奏可以调动欣赏者的善心;而“奸声”节奏紊乱,音调缓慢包涵邪恶,挑动欲念,欣赏者内心往往杂念重重,从而产生一种负面的审美心理体验。

《乐记》曰:“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即音乐通过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使人内心的情感得到诱发和宣泄,进而使人的心灵处于一种纯净安详的状态。

音乐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不同的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感受。

三人格的不同与音乐的选择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认为,君子好“雅乐”,小人好“淫声”。

“雅乐”即“优雅的音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君子好之;“淫乐”主要指使人淫靡的“郑卫之音”,使人意志消靡,君子弃之。

如《论语阳货》中写道: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厌恶紫色夺取了红色的正统地位,厌恶郑国的音乐扰乱了音乐的优雅,厌恶用花言巧语去颠覆家国的人。

孔子多次对郑国音乐进行了批评:”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要排斥郑国的音乐,远离花言巧语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郑国的音乐属于靡靡之音,就像花言巧语、口蜜腹剑的人那样危险。

为何孔子如此强烈痛斥“郑声”呢?司马迁在《史记乐书》指出:“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即郑声的特点是怨懑、淫靡,引人入邪。

孔子认为,郑国音乐的节奏过于强烈,曲调忽高忽低,容易使人心情激动,会诱发人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仁爱礼义之德。

四品德与音乐《乐记师乙篇》中记载:“师乙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且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

’”师乙是春秋时期的宫廷音乐家,他将人根据人格的不同而划分为六种,认为每一种人格的人适合唱不同类别的歌曲。

“德者,性之端;乐者,德之华。

”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成,或者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教育因素的合成;而音乐就是后天或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

对此,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也有清晰的认识。

孔子在《乐记》中就写道:“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

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

临事而屡断,勇也;风利而让,义也。

有勇有义,非歌熟能保此?”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能够以辩证的方法看待人格品德与音乐的相互关系。

《乐记乐情篇》云:“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故童者舞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在这里,孔子把音乐表演者分成三个层次:最高境界是德艺双馨者;其次是懂得音乐的技艺、明白一些音乐道理者;初级阶段就是仅仅会表演的那些人。

他认为,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达到音乐的最高境界,而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品德修养达到相当的高度,其音乐水平才会有相应的提高。

五音乐和人格变化的关系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认为,高雅的音乐可以强化人的意志,而低俗的音乐往往腐蚀人的意志。

前者比如雅颂之声,后者就像郑卫之音。

如《荀子乐论篇》曰:“先王恶其乱也,而行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

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韵》歌《武》,使人之心庄;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广大。

”而《乐记乐言管》中也写道:“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口单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乐,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骄志。

此四声,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这些论述虽然不如现代心理学这样系统,但已很详细地概括了音乐与情绪的关系: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塑造人们不同的性格。

如果人们能够领悟音乐中表达的性格情感内容,时间长了,在他的性格特征中就会透露出音乐中所表达的品质特征。

而情绪状态不同,其声音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对此,《乐记乐本篇》有精辟的论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直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口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根据人们的“哀”、“乐”、“喜”、“怒”、“敬”、“爱”的这六种情绪状态,其声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六音乐欣赏的境界孔子代表的儒家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通过欣赏音乐来陶情冶性,这是一种境界;墨子主张“非乐”,认为“作乐是不对的”。

老子在音乐思想上提出了“大音希声”,他认为“盛大之乐应是无声的”,反对声、色、味的人生三大“欲”。

墨子和老子的观点是反对音乐,反对一切享乐,是“禁欲主义”的世界观的反映,这显然对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

而道家的观点则不一样,《太平经》主张:“阴阳者要在中和……乐乃可和合阴阳,使人得道本也。

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平共处古者圣贤调乐,所以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

阴阳调则其声易听,阴阳不和,乖逆错乱,则音声难听。

”认为音乐要符合天地运行的特性,要追求自然。

庄子则认为欣赏音乐的最高心理境界就是“天人合一”,而他的这种观点对历代音乐文化的影响甚大。

七音乐与心理健康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已认识到音乐对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荀子认为人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如果这“七情”得不到正常的疏通,人就会心理异常,导致混乱。

所以,要通过音乐来宣导人的情绪,以保持人心的和顺。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的压抑,往往造成“情结”;“情结”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心理异常。

这表明,荀子的观点是相当正确的。

相比之下,宋代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有些过分愚腐和违反人性。

八音乐培养品格先秦时期思想家强调通过雅乐来提高人的品德:一是欣赏雅乐可以使人“心平德和”。

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写道:“声亦如味……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乐记乐化篇》中写道:“礼乐不可斯去身。

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致乐以治心者也。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欣赏高雅的音乐,可以使人心灵澄静,杂念消除,提高人的道德情操;二是音乐具有“同人心”、“和人心”的作用,即通过音乐使人和睦相处。

《乐记》中写道:“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相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

”可见,高雅的音乐不仅使个人心情平和,还使人与人彼此之间关系融洽。

因此,孟子主张“与民同乐”。

音乐还能够影响人格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

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人格。

因为人格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此外,音乐还是后天或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此,先秦时期思想家也有清晰的认识。

如《乐记》中就写道:“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

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

临事而屡断,勇也;风利而让,义也。

有勇有义,非歌熟能保此?”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能够以辩证的方法看待音乐与性格的关系。

总的来看,先秦时期思想家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不仅涉及的问题广,而且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这些思想对以后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参考文献:[1] 蔡仲德:《〈乐记〉与〈声无哀乐论〉注释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