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浙江)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生物的分类、进化及相互关系。

3. 掌握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地球的运动与天气变化。

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物质与能量、地球与宇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本章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章节及子2. 重点知识框架3. 难点解析4. 实践活动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观察身边的生物,分析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2)设计实验,验证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

(3)分析地球运动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网站、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科学世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3. 板书设计的重点知识框架;4.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讲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如形态、生理功能、遗传关系等,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如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

2.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解释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过程,如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

3. 地球的运动与天气变化:阐述地球自转、公转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与实验技能详细内容: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生物与环境详细内容: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

3. 人体与生命健康详细内容:人体的结构、功能与保健、心理健康。

4. 物质与能源详细内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源的分类与利用。

5. 地球与宇宙详细内容:地球的运动与结构、天气与气候、宇宙与探索。

6. 科学与技术详细内容:简单机械、光与影、电与磁、现代科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科学素养。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人体与生命健康、物质与能源、地球与宇宙等领域的知识,拓展科学视野。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复杂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人体与生命健康、物质与能源、地球与宇宙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穿插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难点问题,巩固知识点。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重要概念、公式、图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与环境: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人体与生命健康:阐述人体某一器官的功能。

(3)物质与能源:解释一种能源的转换过程。

(4)地球与宇宙: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读物、网站、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学习。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第一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与探究2. 生命世界3. 地球宇宙4. 物质与能量5. 技术与生活详细内容如下:1. 科学与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 生命世界: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态系统。

3. 地球宇宙: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太阳系与宇宙。

4.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的分类,能量及其转化,简单机械。

5. 技术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科技与生活,信息技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2. 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知识,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让学生了解地球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认识物质的性质和能量的转化。

5. 使学生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地球的运动,物质的性质,能量的转化。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地球宇宙的基本知识,物质的分类,能量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教学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习笔记,实验报告,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进行详细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过程图解2. 生物分类图解3. 地球运动图解4. 物质分类图解5. 能量转化图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科学探究方法,并说明其适用范围。

(2)简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说明生物的分类方法。

(3)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范例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范例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形式与转换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与认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物质、能量和地球宇宙等领域的认识,拓宽科学视野。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2. 教学重点: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等)模型、标本、挂图等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实验手册等)笔记本、文具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实验物质的性质等。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举例说明,解释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2.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与非生物特征物质性质与变化能量形式与转换地球结构与运动宇宙探索与认识3. 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

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 答案: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答案,帮助学生自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教案浙江名师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教案浙江名师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教案浙江名师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三章《物体的运动》的第二、三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物体的平移与旋转,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简单物体运动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体平移与旋转的概念,能够区分实际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2. 学习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简单问题。

3. 能够观察并描述简单物体运动,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方法,物体运动现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平移与旋转的区分,速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旋转木马、计时器、尺子、黑板、粉笔。

2. 学具:小车、旋转玩具、尺子、计时器、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动画片,展示物体平移与旋转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新课导入:讲解物体平移与旋转的概念,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a. 通过小车在直线上的运动,引出速度的概念。

b.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并描述周围物体的运动,然后进行汇报。

5. 知识巩固:通过旋转木马等教具,让学生练习速度的计算,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平移与旋转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速度 = 路程÷ 时间3. 简单物体运动的描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家中或学校里的物体运动,描述其运动类型(平移或旋转)。

b. 利用尺子和计时器,测量并计算小车的速度。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了解物体运动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平移与旋转的区分,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浙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方法详细内容:观察、实验、调查、资料分析、交流与合作等科学探究方法。

2. 生命世界详细内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地球宇宙详细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系、恒星与银河系、宇宙的探索。

4. 物质与能量详细内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简单机械与机械效率。

5. 技术与生活详细内容:简单电路、电磁铁、电动机、能量转化与环保技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命、地球宇宙、物质能量等科学领域的认识,增强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转换、电路与电磁现象。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地球宇宙、科学探究、技术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望远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习手册、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关键概念和公式5. 学生笔记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生物,描述其特征,并尝试进行分类。

(2)制作一个简单电路,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计算物体在不同高度下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2. 答案:(1)略。

(2)略。

(3)重力势能 = 质量× 重力加速度× 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阅读科学书籍、参加科学竞赛等,提高科学素养。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状态与变化能量的形式与转换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成与结构宇宙的探索与认识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科学探究过程。

2. 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

3. 掌握物质的状态与变化,理解能量的形式与转换。

4. 了解地球的构成与结构,认识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生物分类与多样性的认识能量的形式与转换地球与宇宙的知识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学习与实践生物特征的理解与运用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地球与宇宙的探索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温度计、能量转换器等教学课件:PPT、视频、图片等2. 学具:笔记本、文具科学实验器材:放大镜、尺子、称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

3. 例题讲解:分析实例,讲解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内容: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过程生物世界:生物特征、分类、多样性物质与能量:物质状态、变化、能量形式、转换地球与宇宙:地球构成、结构、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生物分类与多样性填空题物质与能量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简答题2. 答案:参照教材、课堂笔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应反思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拓宽知识面。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2.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第四章:能量与生活;5.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6.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2.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形成系统的物质观念;3. 培养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够分析生活中的能量现象;4.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5. 通过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能量转化和守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科学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与演示:教师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进行讲解和演示;3. 实验与观察: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能量转化与守恒;5.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列举几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3.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分析其原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 拓展延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家庭小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章节一:科学探究章节二: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与环境章节三:生物与环境章节四: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 人的生理与卫生章节五:人体的结构章节六:人体的功能章节七:健康与疾病4. 物质与能量章节八:物质与能量章节九: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其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3. 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提高健康意识,关注健康与疾病。

4.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巧生物适应与进化的理解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概念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健康与疾病的预防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模型:人体结构模型、细胞模型等图片:生物适应与进化、人体器官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题、实验报告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生物与环境(3)人的生理与卫生(4)物质与能量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生物与环境3. 人的生理与卫生4. 物质与能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教材,思考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列举三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说明其原因。

2. 答案:(1)生物通过形态、结构、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适应环境。

(2)答案合理即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

(3)物体从高处落下,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快。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活中的科学3. 生物圈4. 生态系统5. 物质与能量6.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认识生物圈、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能量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现象。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

(2)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物质与能量: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圈3. 生态系统4. 物质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4)阐述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

2. 答案:(1)如:水的沸腾、光的折射等。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要保护生物圈。

(3)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4)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思:回顾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科学热点问题,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2.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3.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4.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性和探究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落实一、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2024年浙江初中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初中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初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江初中科学》教材第四章“力与运动”的4.1节“力的概念与效应”。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和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力。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

3. 了解力的分类,知道各种力的特点,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分类。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各种力的实物模型。

学具: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演示用小车,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分类。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例题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的分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力的示意图卡片,让学生识别和分类各种力。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和分类。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示意图。

3. 各种力的特点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课后练习题4.1.1、4.1.2、4.1.3。

2. 答案: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和练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应用。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确保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促进学生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与技术2. 生物基础知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物理基础知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力与运动4. 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天气与气候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物理、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力与运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教学模型:细胞模型、地球仪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练习册等实验器材:放大镜、尺子等画图工具:铅笔、橡皮、直尺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学习: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生物、物理、地理基础知识。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与技术2. 生物基础知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物理基础知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力与运动4. 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天气与气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入门: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生物基础知识:描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物理基础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个力学现象。

地理基础知识:绘制一张家乡的地图,并介绍其主要地理特点。

2. 答案:科学实验报告:实验过程详细,结果清晰。

细胞结构与功能描述:准确描述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力学现象分析:分析合理,结合实际案例。

地图绘制与介绍:地图准确,地理特点介绍清楚。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研究过程2. 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2. 教学新课(1)科学入门讲解科学探究方法,举例说明。

分析科学家研究生物的过程。

(2)生物的特征教师点评,补充讲解。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举例说明。

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4)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介绍生命的起源,讲解生物的进化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加深对进化过程的理解。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例题:分析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非生物。

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解答疑问,进行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研究过程2. 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 答案:(1)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湿度等,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分布等。

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第1节和第2节。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的基本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能判别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类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基本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实验器材、演示文稿、板书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学习笔记、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物质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闻味等方式,了解物质的性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举例说明,让学生学会判别。

3. 实践操作:(1)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如冰融化、盐水分离等,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类型。

(2)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共同探讨变化类型及其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基础题和拓展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性质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判别方法常见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例。

2. 答案:(1)物理变化:水结冰、纸张撕碎等;化学变化:燃烧、腐败等。

(2)a. 化学变化;b. 化学变化;c. 物理变化;d. 化学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对重难点的突破情况等。

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

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

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材,内容包括第一章“走进科学”的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和第2节“科学探究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重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科学探究记录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介绍科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2)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

(3)介绍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概念2. 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3.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的概念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答案:(1)科学是对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等领域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在我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改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类素质等。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的概念和探究方法。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第1节《走进科学》,内容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二章第1节至第3节,详细内容为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难点:科学探究的实施步骤,科学思维与创新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教学挂图。

学具:科学实验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科学创新成果,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科学探究为例,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

4.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课堂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概念2. 科学探究方法3. 科学思维与创新4.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关于光学的科学探究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2. 答案:实验目的: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原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如玻璃砖、激光笔等;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验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3节)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2节: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方法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47节)第4节:生物与非生物第5节:生态系统第6节: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第7节:人与生物圈3. 第三章:人类的探索(第810节)第8节:从自然世界到科学技术第9节:科学技术的进步第10节:探索未知世界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了解生物的适应与进化;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关爱地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实验报告单、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学习新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解题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列出重点、难点,配以图表、关键词等。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物质性质的描述(如颜色、味道、硬度等);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理解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三态的特点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水、酒精、干冰等)。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如云、雨、冰雹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2. 新课:讲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

(1)固态:展示冰、木头等固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固定形状、体积等)。

(2)液态:展示水、酒精等液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流动性强、形状可变等)。

(3)气态:展示干冰、空气等气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无固定形状、体积可变等)。

3. 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并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物质性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等。

5.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状态与性质固态:固定形状、体积液态:流动性强、形状可变气态:无固定形状、体积可变2. 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颜色、味道、硬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三种物质状态及其性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46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及其组成3.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79节)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适应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绿色植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了解植物的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

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

绿色植物适应性及生长繁殖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包括详细的作业题目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与非生物特征分类生态系统3. 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适应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描述一个你熟悉的生态系统,包括其组成和功能。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2. 生物圈3. 生态系统4. 生物的多样性5.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6. 物质的性质7. 物质的变化8.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圈的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 认识生物圈的构成,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3.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 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微观结构,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原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物质的结构与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新闻、故事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a.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圈、生态系统、物质性质等方面的现象。

b.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 新课内容:a. 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b.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c.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知识框架:列出各章节主题,标注重点、难点。

3.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字体突出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选择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b. 填空题:巩固基本概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c. 简答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答案:详细解答,方便学生自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星空巡礼第一节观天认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测及讨论,能说出星星的运动特点;2)学会辨别恒星和行星;3)学会借助星图辨认出有名的星座和亮星;4)了解天文台与天文望远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天认星,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情趣和探究意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积极探索;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星空的变化特点;借助星图辨认著名的星座和亮星教学难点:星空的变化规律与空间想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雨后的彩虹,外星人,飞蝶,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漫步者,每当我们想起这些词,不禁会注意起我们头顶无边无际的天空。

在美丽的夜晚,群星璀璨,更是令人浮想联翩,虽然太空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也很少在意它,可是它又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也从未停止过。

远古时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需要辨认方向;农业民族按时令播种需要确定季节,这需要研究太空。

现在我们的全球通手机,天气预报,地球资源的匮乏等等因素,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太空,开发太空。

对于我们来说,探索太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观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

(二)、星空的变化教师展示一幅星空图片。

(利用“星光后院”软件展示)设疑一:我们晚上观测到的星空是静止不变的呢?还是不断变化的呢?学生回答。

(由于学生对星空一般了解很少,也没有长时间仔细观察,学生的回答为猜测性的。

)师:要正确的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亲身去长时间的观察。

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星空图片。

师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对刚才的回答要改变吗?为什么?学生代表回答。

师:其实,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证明,我们晚上看到的星空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

教师利用“星光后院”软件演示,星空随时间变化的现象。

设疑二:星空又是怎样运动的呢,有什么规律吗?其实,我们观测到星空在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活动一:在地球仪上中国位置帖一白纸,标上东南西北,中间画一卡通人代表自己。

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

把教室想象成宇宙,周围的同学和顶上的电灯、电风扇等想象成星星。

自己想象成是站在纸上的卡通人,以卡通人的视野观察周围的星星。

学生想象观测,并进行讨论后回答。

师:观测后我们会发现,星空是自东向西地旋转着,西边的星辰渐渐没入地平线下,而东边的地平线上不断地升起新的星星。

(教师配合“星光后院”软件演示,并演示人在面向东南西北不同方位时星空的运动情况)我们观测到的星空,在春夏秋冬有着明显的区别,人们通常按春夏秋冬四季把星空分为四季星空。

(三)、恒星和行星美丽的星空,无数的星星闪烁不停,就像许多神秘的眼睛,尽管星空在不断地变换着它的图样,但星空中绝大多数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似乎总是保持不变,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通过观察夜空,发现天空中的星星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位置相对固定的,把它们叫做“恒星”。

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另一类是不停地在改变位置的,把它们叫做“行星”,行星就像行动迟缓的老人,在夜空中闲庭信步。

如我们熟悉的“金星、木星、水星、土星”。

其实,所谓的恒星,它们的相对位置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由于它们离地球太遥远,如果不借助特殊天文仪器,人们很难发现它们在星空中位置的变化。

教师展示十万年前,现在,十万年后的北斗七星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后回答:恒星是否也在运动。

另外,恒星和行星,除了在位置变化上的区别外,恒星都是气体球,没有固态的表面,气体依靠自身的引力,聚集成球体。

恒星是本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如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

而行星不会,如“火星,木星”等。

我们用肉眼能观测到的星星全天大约有6000多颗,除了太阳系内的五大行星和流星、彗星之外,都是恒星。

除了太阳以外,离开我们最近的恒星,与太阳相比,距离也要远27万倍,因为离开我们非常非常遥远,所以看上去才只是一个闪烁的亮点。

至于行星,它们和恒星大不相同,绝大多数都不能自己发光。

它们大都由固体的砂土、岩石构成。

除了恒星和行星,还有没有其它星星呢?有的,那就是卫星,“卫”有护卫、守卫的意思,所以,卫星总是绕着行星转。

每个行星和它的卫星就组成了天空中的一个家庭,行星是父亲,卫星便是它的儿女。

比如,地球就只有月亮这么一个“独生女”,而木星,却有二十多个“儿女”,组成一个大家庭哩!问:你能说出一些著名的恒星和行星的名字吗?学生思考与讨论后回答教师补充解释。

(四)、星图和星座茫茫星海,常常使很多人望而生叹,不知该怎样认识它们,其实和星星交朋友也不难,这首先要了解星星是怎样划分的,就像了解你的朋友一样,你应该知道他家的住址,他家周围的环境特征。

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通过长期的观测,根据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绘制了许多星图。

发给大家的四幅图,就是分别按我国北京地区的春夏秋冬星空绘制的四季星图。

另外,古人为了方便认星,就把位置比较靠近的星星划分成一群,并在每一群星中用想象的线条把较亮的星联结起来,形成各种图案,这些星群我们就把它们称为“星座”。

人们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星座和神话故事挂上钩,因此最古老的星座名称通常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现在世界通用的星座体系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28年最终确定的,它是以传统的星座为基础,将整个天空统一划分为8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它们都有确定的边界,内部有许多星星,正如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确定的国界,国家中有许多城市和村镇一般。

活动二:仔细观察秋季星图,并根据名称想象一下。

(结合课本要求学生自学32页“活动与讨论”、33页“阅读-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活动-寻找北极星”部分内容。

)学生可适当讨论。

找一找:你能在秋季星图上找到著名的大熊座(北斗七星),天鹅座,天琴座(织女星),天鹰座(牛郎星),小熊座(北极星)吗?找到后用笔把它们画出来。

(五)、天文台和天文望远镜如果想看到更多的星星,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太空,那么我们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仪器。

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也是探索星空的好工具。

天文学家为了把星星看得更清楚,除了把望远镜越造越大外,还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既可以直接看到星星,又可以接收星星发出的电波,通过电波了解星星的秘密。

更为神奇的是,人们还想到把望远镜放到太空飞船上,避开了大气层的干扰,看到了更多更美的星星。

(教师边图片展示:传统光学望远镜、射电天文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天文台,是天文学家工作的地方,我国著名的有五大天文台,它们是: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

要求学生课后讨论、思考:为什么天文台的观察室大多数为圆顶结构?第二节银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银河系的构成、大小与形状;了解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地位。

了解银河系以及河外星系在宇宙中的地位;认识宇宙的无限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勇于探索宇宙的兴趣,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培养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银河系的组成、大小及形状教学难点: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视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有条件,查找有关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资料。

若没有条件,教师可准备有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选取。

制作必要的课件。

(二)新课设计1、引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暑假里你们看到过星星吗?那看到过一条淡淡的光带吗?它是从东北向南横贯天空的。

学生回答。

教师:这条淡淡的光带,看过去象天空中银色的河,其实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银河。

(可看课件上或书本中图1.2.1美丽的银河)那谁知道有关银河的故事和传说?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

2、有关银河系的组成、形状内容较简单,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补充来完成。

如下:教师:同学们《科学》书上为我们介绍了有关银河系的组成和形状,结合有关银河系这份资料,你们要掌握书上能理解的内容(强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以免学生误要把资料中的内容也记住),有不能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自学完后讨论。

要求每个学生要掌握,自学完后要检查,看哪一组既快又好,咱们来比赛一下。

约不到十分钟,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3、银河系的大小有关光年,天文单位,秒差距等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

教师:你们知道30万千米,到底有多长吗?地球的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七圈半约等于30万千米。

你相信吗,光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转动七圈半。

即光每秒可以走30万千米。

我们要描述银河系的大小要建立一个比千米更大的单位,那就是光年,1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走的距离,我们一起来算一下学生计算:1小时=?秒,一天=?秒,1年=?秒(若一年等于366天)1光年=?千米。

教师:科学家们也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的平均值作为长度单位,称为天文单位(A.U.),1天文单位=1.496×108千米。

问:1天文单位和1光年哪个表示的长度更长呢?学生一起回答。

又问:那天文单位和光年哪个单位更大呢?学生回答,(若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用千米和米来提示)。

学生计算:1光年=?天文单位。

教师: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估测出银河系直径大约有8万光年,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经验,真是无法想象它到底有多大啊。

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请找出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从正面和侧面图中找出。

银河系非常非常大,有几千亿颗星星组成,它的质量也大得惊人,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可以用一粒芝麻和地球之间关系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得印象)人类出现几百万年,即使在地球上最早的单细胞生命出现才35亿年,而银河系的的年龄已达100亿年了,在这么多年时间里银河系的天体在一刻不停地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着(展示动画银河系运动),而太阳带着她的家族也围绕着银河系中心高速运转着,每秒钟可达250千米,但要旋转一周也得花两亿五千万年。

银河系给我们的感觉是大得不得了,那我们说的宇宙是不是指的就是银河系呢?那宇宙除了银河系还有什么呢?它到底有多大呢?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时间有多的,可按协作小组学习河外星系,请小组成员来描述浩瀚的宇宙,若时间不多教师可以介绍一下银河系只是宇宙中的普通一员,象银河系一样的星系知道的还有约十亿个(用图片展示一下各种形状的河外星系)。

最后让同学们畅想一下宇宙,可以提一些疑问、设想、向往等。

课结束前评价一下各组的表现,增强组内疑聚力,为以后开展组内协作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节最近的恒星——太阳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能量和表面活动。

2.了解太阳与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