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开课比例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例尺》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比例尺课题:比例尺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一8页的例4一例6,练习二的第l一3题。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的求出比例尺的图形。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单位长度的使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1,1厘米=( )毫米1分米=( )厘米1米=( )分米l千米=( )米2.20米=( )厘米50千米=( )厘米30厘米=( )分米60毫米=( )厘米二、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8米,宽大约6 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

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出示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

指名回答:"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例尺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离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产生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上课伊始,呈现了两个同学画的教室平面图,让学生讨论哪一幅画得合理,从而初步体会“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都相等,画的图才比较合理。

”。

然后又呈现了一幅画得合理而且标有比例尺的平面图,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提供了支撑,并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况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课前安排学生自学教材21页和22页上面的内容以及搜集了比例尺,学生在汇报搜集到的比例尺时直接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看着比例尺来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

学生基本都能根据比例尺说出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可能由于没有把意义板书出来的缘故,有部分学生对于单位的换算不是很清楚,导致之后在做题时后进生容易把单位是厘米还是米(或者千米)弄错。

在概括比例尺公式的这一环节,在学生的自学单上让学生先尝试去求比例尺,课堂上再让学生来汇报。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第一篇:《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

其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综观教学整课的前前后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1、课前设计: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情景创设进行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自主体验角色——小组合作研究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精密比例尺——总结缩小比例尺、精密比例尺都是数值比例尺——研究线段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2、课中设计分析: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国旗平面图和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

在学生认识了比例尺,会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抓住1:1000、1:10、1:1、2: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缩小功能,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

3、课后回顾:本节课在教学时,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首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创设好的设计导入情景,学生们对越来越小的国旗平面图和世界地图很感兴趣。

《比例尺》教学反思_2

《比例尺》教学反思_2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

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

2、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游泳池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3、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集合7篇)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集合7篇)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集合7篇)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集合7篇)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1 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拟贴近的一局部知识了。

非常的有趣,且有意义。

求比例尺的局部,算是比拟简单的。

我个人是比拟喜欢线段比例尺的。

直接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间隔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比拟多的。

直接用比来表示,数字比拟大,实际用时还是需要单位名称的转化。

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学比例尺、实际间隔求图上间隔,或是比例尺、图上间隔务实际间隔时。

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拟好考虑。

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

我分析^p 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费事。

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考虑。

比方比例尺、图上间隔务实际间隔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p 图上间隔和实际间隔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展单位的换算。

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间隔除以比例尺。

这种方法教材上没有,可是到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根底。

另外说一句,我始终没弄懂,为什么有的应用题非要用正反比例的关系来解呢!考虑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望高人给我指点指点呀。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2 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p 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考虑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络起来。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测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置“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察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置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比照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亲密的联络,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确实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与教案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与教案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与教案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与教案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

下面就是本文库整理的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与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与教案1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1)9厘米:9米=9:900=1:1006厘米:6米=6:600=1:100(2)6厘米:9米=6:900=1:1504厘米:6米=4:600=1:150(3)3厘米:9米=3:900=1:3002厘米:6米=2:600=1:300(4)18厘米:9米=18:900=1:5012厘米:6米=12:600=1:50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本多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本多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本多篇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本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本一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1)9厘米:9米=9:900=1:1006厘米:6米=6:600=1:100(2)6厘米:9米=6:900=1:1504厘米:6米=4:600=1:150(3)3厘米:9米=3:900=1:3002厘米:6米=2:600=1:300(4)18厘米:9米=18:900=1:5012厘米:6米=12:600=1:50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后反思: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随时调整教师的角色变化。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积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处的位置:时而参与学生的观察、研究、讨论;时而对学生的学习恰倒好处地进行引导、点拨;时而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时而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时而为学生取得的成果而欢呼与喝彩……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数学学习活动。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一章的第三节内容。

对于比例尺,学生可能在地图上都曾见到过,也许并不陌生,尽管如此,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比、比例的知识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

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中,体现了教材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自我的实践过程,感受到知识的广泛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过程,同时提倡灵活,多样的解决比例尺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深刻的体验到比例尺的应用和价值。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比例尺,应用比例尺,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第一、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

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

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

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

本节课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学习兴趣。

课前通过问题情景引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相结合,从生活中感受比例尺,从动手操作中认识比例尺,从自主探究中总结比例尺,再去体验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整堂课知识点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第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

先利用小蚂蚁为什么5秒钟从宝鸡到达西安这一问题引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练习本上,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比例尺表示1米,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构建出比例尺的概念。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比例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概念。

3.运用比例尺的相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用数学思维观察生活的惯。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简易建筑图纸。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出示“单位转换”题目,测试学生的反应能力。

2.学生集体回答,教师引导计算并鼓励表扬。

3.设计情境,通过学生表演引出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4.学生通过观看学生表演,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二、讲解比例尺的含义1.学生提出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长80米,用多长的距离表示操场的宽60米。

2.学生回答用8厘米表示80米,用6厘米表示60米。

3.教师解释在比例尺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概念。

4.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用8厘米表示80米时,将80米缩小了多少倍,然后让学生计算比例。

5.教师板书比例:8cm:80m=8cm:8000cm=1:10006.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让学生计算比例:6cm:60m=6cm:6000cm=1:10007.教师解释1:1000的意思,即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

三、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1.学生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练运用比例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再次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应用和概念。

五、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2)》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2)》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课时比例尺(2)教学内容:教科书P54例2,完成教科书P57“练习十”中第5、6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2.在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了解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一、回忆比例尺的概念,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你能说说比例尺的意义吗?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师:生活中比例尺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板书课题:比例尺(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比例尺的意义,直接点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开课简单明了。

二、自主探究,解决有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一)阅读与理解师:同学们阅读教科书P54例2,并观察示意图。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求出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吗?(二)探究解题方法。

师:现在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吧!生1:7.8×400000=3120000(cm)=31.2(km)。

1=3120000(cm)=31.2(km)。

生2:7.8÷400000生3:400000cm=4km,7.8×4=31.2(km)。

生4: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 cm。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吗?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由比例尺1∶400000,可知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0倍,所以用7.8×400000就可以求出实际长度。

生2:我是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来解决问题1来求出实际长度。

(教师板书:实际距离=的,用7.8÷400000图上距离÷比例尺)生3:我把400000cm换算成4km,表示图上距离1cm 相当于实际距离4km,直接用7.8×4求出实际长度是31.2km。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B 类)《比例尺》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分析]“比例尺”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该单元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弄清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教材从学生已熟悉的化简比出发,去揭示比例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幅地图的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零件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

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 1 的比。

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得出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求法。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部分“比例”的知识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比例尺是在学生学过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于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和它的特殊书写形式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

关于借助比例尺公式来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学生自然能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灵活解答。

基于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我认为在教学时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真实的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验,在解决问题之后,感受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还渗透给学生一种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

在设计上给予了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在充分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感知产生比例尺的需要,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体会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在整个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比例尺2教学反思(四篇)

比例尺2教学反思(四篇)

最新比例尺2教学反思(四篇)比例尺2教学反思篇一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致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间隔和实际间隔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

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比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间隔和实际间隔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展解答的时候,如何进展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间隔和实际间隔的单位是一样的才能列出方程。

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间隔和实际间隔的单位一样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

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间隔是实际间隔的1/200000,实际间隔是图上间隔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展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比例尺2教学反思篇二《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务实际间隔或图上间隔,还能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

要让学。

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间隔或图上间隔,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间隔和实际间隔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根据。

比例尺教学与反思(优秀版)word资料

比例尺教学与反思(优秀版)word资料

比例尺教学与反思(优秀版)word资料《比例尺的认识》教学与反思一、教材分析《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却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比例尺的学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课堂上将紧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比例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比例尺的用途师:课前我拍了一张照片,你们想不想看?生:想!师:(出示照片)这是谁呀?(老师自己的照片)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老师这么大的一个人是如何不走样的完整的站到这张照片里的?生:缩小并且在整体变化中,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根据需要把实际物体缩小若干倍以后画到图纸上。

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中国地图、某个学校平面图……二、活动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小小设计师活动: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把实际物体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想法,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吧!1、活动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做好分工安排,选择教室内周围是长方形面的物体量一量.(如:地面的长、宽;桌子上面的长、宽;黑板面的长、宽;书橱平视面的长、宽……。

)(2)、将测量的数据填入下表。

(3)、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纸上绘制出你们组测量物品的平面图。

数学教案《比例尺》数学反思范例

数学教案《比例尺》数学反思范例

数学教案《比例尺》数学反思范例1、目标的定位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

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

依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

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

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反思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反思

公开课《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批改,发现本节课存在的问题:1、不清楚比例尺的概念,如求比例尺时,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的同学把它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

2、找不准图上距离,如放大的比例尺20000:1学生接触的比较少。

所以就觉得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

3、弄不准确在设未知数x时应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根据比例尺列比例式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

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4、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的不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意义理解不够深。

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根电线,截去了,还剩下50米。

截去的与剩下的两段相比,( )。

A.截去的长 B.截去的短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2.某日黄州最低气温9℃,北京最低气温-15℃,黄州最低气温比北京最低气温高()。

A.6 ℃ B.-6℃ C.24℃ D.19℃3.张老师有3件衬衫、4条裤子、2双皮鞋,用它们一共可以搭配( )种不同的穿法。

小学数学公开课比例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数学公开课比例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数学公开课比例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关系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图上距离。

2、使学生了解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概念,能看懂并应用线段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线段比例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1、概念复习。

2、在一幅平面图上,用4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6米,求比例尺。

3、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你能推导出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的方法吗?二、新授:1、教学例。

一座地面是长方形的厂房,长45米,宽25米。

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1 200 的设计图上,长、宽各是多少厘米?列算式解:45米 = 4500厘米25米 = 2500厘米长:4500× 1 200 =45 2 =22.5(厘米)宽:2500× 1 200 =25 2 =12.5(厘米)列方程解:解:设厂房设计图长x厘米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关系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图上距离。

2、使学生了解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概念,能看懂并应用线段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线段比例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1、概念复习。

2、在一幅平面图上,用4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6米,求比例尺。

3、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你能推导出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的方法吗?二、新授:1、教学例。

一座地面是长方形的厂房,长45米,宽25米。

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1 200 的设计图上,长、宽各是多少厘米?列算式解:45米 = 4500厘米25米 = 2500厘米长:4500× 1 200 =45 2 =22.5(厘米)宽:2500× 1 200 =25 2 =12.5(厘米)列方程解:解:设厂房设计图长x厘米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关系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图上距离。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1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一部分知识了。

非常的有趣,且有意义。

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较简单的。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线段比例尺的。

直接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比较多的。

直接用比来表示,数字比较大,实际用时还是需要单位名称的转化。

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

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

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

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

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

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这种方法教材上没有,可是到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础。

另外说一句,我始终没弄懂,为什么有的应用题非要用正反比例的关系来解呢!思考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望高人给我指点指点呀。

小学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2《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湘潭到武汉,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公开课比例尺第二课时教学设
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关系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图上距离。

2、使学生了解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概念,能看懂并应用线段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线段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概念复习。

2、在一幅平面图上,用4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6米,求比例尺。

3、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你能推导出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的方法吗?
二、新授:
1、教学例。

一座地面是长方形的厂房,长45米,宽25米。

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1 200 的设计图上,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列算式解:
45米 = 4500厘米
25米 = 2500厘米
长:4500× 1 200 =45 2 =22.5(厘米)宽:2500× 1 200 =25 2 =12.5(厘米)列方程解:
解:设厂房设计图长x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