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作业设计20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8ea25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f.png)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96091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1.png)
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 (屏显) 。
(1) 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 自由朗读。
(3) 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 齐读全诗。
(5) 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 (屏显) 。
(1)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 (符合原意) 、清晰 (顺序合理) 、生动 (描绘细致) 。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e732ce376baf1ffd4fad27.png)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掌握五言古诗的朗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介绍朗诵,其余学生评论。
三认识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说明,借助工具书,疏导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沟通问题及解答。
3、学生谈谈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修业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和境界,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形。
出示问题,小组商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探望的角度有如何的不一样?——商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眺望增补背景知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来延长到淄博市南,长约200 公里。
问 1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安在语气上有什么不一样 ?加夫则诧异、赞叹之情更明亮,也更激烈。
问 2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诗人是如何写的 ?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开生面的写出自己的领会,以距离之远来衬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可否经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归纳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奇特艳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睁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未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感情1、问年青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览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悲观颓丧情绪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诗人热忱赞叹了泰山的奇特艳丽,表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特别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登攀巅峰俯视全部的壮心随和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激情壮志。
你还可以联系到境界同样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步,踊跃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觉诗人高明的写作艺术,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9beb3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8.png)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15e16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e.png)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诗三首教案(合集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合集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203f7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2.png)
杜甫诗三⾸教案(合集12篇)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恰当的教学⽅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诗三⾸教案,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教案1 【学情分析】 这⾸诗是⾼⼀学⽣即将学习的⼀篇课⽂,他们刚从初中升⼊⾼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法。
⾼⼀学⽣注意⼒具有⼀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定的独⽴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
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
教师需利⽤这些特点,让学⽣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法。
⼀、教学⽬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论世的赏析⽅法。
2、分析⽂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长年漂泊、⽼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法、⾳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般⽅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引导学⽣以分析诗句为突破⼝,进⼊诗⼈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把握这⾸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具 课件。
五、教学⽅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由陕西⼊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以⽔急、风⼤、多猿著称。
《登⾼》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军阀⼜乘隙⽽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8c341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1.png)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展筹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的《诗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根底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展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
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对诗歌的再创造。
1、安排三课时。
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第一课时学习《》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2、字词译释:⑴钟:聚。
⑵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⑶凌:登,乘。
(又如:壮志凌云)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1、岱宗两句。
⑴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拟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那么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fac93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d.png)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八年级杜甫诗三首教案
![八年级杜甫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b446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1.png)
八年级杜甫诗三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与社会关怀——八年级杜甫诗三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杜甫诗歌,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通过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社会关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 引发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测。
第二步:诗歌欣赏(15分钟)1. 分发《杜甫诗选》中的三首诗歌给学生,例如《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忆舍弟》。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标注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3.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汇报。
第三步:情感表达分析(20分钟)1. 学生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分享对于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手法,例如比喻、对比、反问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形象和语言表达出来的。
第四步:社会关怀探究(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关怀,例如对于贫困、战乱、政治腐败等问题的关注。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和辩论。
第五步:写作训练(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写作。
2.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读后感或评论。
3.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改进。
第六步: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杜甫诗歌对于情感表达和社会关怀的重要性。
2. 提供更多杜甫诗歌的阅读资源,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背诵和解读,并写一篇诗歌鉴赏的文章。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6fe8d1a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a.png)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具体章节为第五课,内容包括《春望》、《月夜忆舍弟》和《登高》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三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3. 通过对三首诗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三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春望》为例,让学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 例题讲解:针对《月夜忆舍弟》,设计题目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杜甫诗三首》2. 内容:《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杜甫在《春望》中是如何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
2. 答案: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6b6ae414791711cd79176e.png)
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 (优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 (优选多篇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杜甫诗三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的平生、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认识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这三首诗。
3.学习《望岳》,感觉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登攀绝顶、俯视全部的壮心随和概。
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觉诗人热爱国家、关怀公众、怀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课重难点1.认识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尝诗歌的美点。
3.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觉品尝诗歌的境界。
教课方法1.朗诵教课法。
频频朗诵、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经过想像与联想,掌握诗的景与情。
2.谈论法与点拨法相联合。
充足调动学生的参加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课法。
《望岳》采纳这类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指引学生知内容,想境界,悟情感,品特点。
4.诗歌境地教课法。
教读《春望》,可采纳这类教法,指引学生想像形象、掌握物境;体验感情、掌握情境;品尝意蕴,掌握境界。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目的:师生互动,学习商讨《望岳》《春望》。
指导学生朗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尝诗的境界;联合读诗的亲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课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积厚流光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朝出现了亘古未有的繁华,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巅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日,让我们走近被后代称为“诗圣”的杜甫,倾听他笔下贱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涛;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代,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春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日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二、杜甫简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
杜甫诗三首 作业设计
![杜甫诗三首 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8c8bf98b9d528ea81c7799a.png)
《杜甫诗三首》作业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齐鲁青未了②决眦③簪④逾⑤戍⑥裙⑦老妪⑧泣幽咽2.解释加粗词。
①齐鲁青未了:②造化钟神秀:③荡胸生曾云:④老翁逾墙走:⑤死者长已矣:⑥泣幽咽:⑦老妪出门看:⑧犹得备晨炊:⑨听妇前致词:⑩天明登前途:3.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4.《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能力提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探究(一)下面这首律诗是杜甫的《蜀相》,但排列句序乱了,请作调整,再回答问题。
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出师未捷身先死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三顾频烦天下计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映阶碧草自春色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丞相祠堂何处寻1.重排后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c4354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f.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e523d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a.png)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6aa40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3.png)
杜甫诗三首教案诗歌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分析和理解杜甫的诗歌;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杜甫的诗歌,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准备课文复印件;2. 背景材料,关于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播放古风音乐或朗诵一首杜甫的诗歌,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问学生们是否听说过杜甫,了解杜甫的诗人身份,以及他的诗歌风格。
输入(15分钟):1. 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他的成就和对楚辞、汉乐府的继承和发扬,以及描写社会现象和人民疾苦的作品特点。
2. 分发《登高》、《月夜忆舍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课文让学生阅读。
讲解(15分钟):1. 分析《登高》的诗意和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情感。
2. 分析《月夜忆舍弟》的诗意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兄弟之情和怀念逝去的亲人的情感。
3. 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诗意和意象,让学生了解秋夜的美景和离故思乡的情感。
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登高》、《月夜忆舍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2. 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每首诗的意义和情感,并准备就自己喜欢的诗写一篇心得体会。
展示(10分钟):1. 请学生们依次展示他们的分组讨论结果和心得体会。
2. 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并给予适当的建议。
结束(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表达情感的力量。
2. 布置作业:学生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杜甫诗歌,背诵并翻译,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研究杜甫其他作品的作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模仿杜甫的诗歌风格,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注意事项: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作;3. 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诗三首”作业设计
学习阶段
高二
教材类型
人教版
作业
类型
书面作业
作业
类别
课后作业
作业
目标
1.归纳、整理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
2.理解和运用表达技巧
学情
分析
学生对种类繁多的表达技巧不理解,常常张冠李戴,答非所问。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课外延伸
暮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①。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鞞:军鼓。
5.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 。
6.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评价方法: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点评相互结合
作业设计思考:
1.有助于学生理清复杂的术语,真正理解必要的术语,并且把术语和文章的具体内容相结合,从而答题规范、清晰。
2.有助于学生转化对语文的被动态度,积极主动去研究、质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