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版语文八上《赤壁》公开课说课稿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必修《赤壁赋》教育教学课件
启示: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第五段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 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 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 是一种抗议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画线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B )
综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合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练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
习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寄蜉蝣于天地。
B.赵尝五战于秦。 D.其势弱于秦。
2.(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 到悲,悲从何来?
一.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 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二.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香草美人
1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
2
1、高洁的品质 2. 圣明的君主
3. 美好的理想
欧阳修 苏洵
唐宋八大家(文)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辛弃疾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辛(词) 苏黄米蔡(书法)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 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 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 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 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 (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 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他在总结自己一 生时曾痛苦地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初中《赤壁》的教案
初中《赤壁》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赤壁》,使学生了解诗文背景,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文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诗文全文、相关注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
2. 提问:你们对赤壁之战有什么了解?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诗文作者杜牧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朗读诗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文讲解(20分钟)1. 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意象。
2. 分析诗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如周瑜、大乔、小乔等。
3. 探讨诗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如对历史的感慨、对英雄的赞美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诗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强调诗文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 布置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作业,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查阅相关资料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赤壁》这首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赤壁》课件
无东风 无机遇
赢得了赤 壁之战的 伟大胜利
无法赢得 像赤壁之 战这样的 伟大胜利
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只要有机遇,自己也会有所作为。 ——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英雄气势。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借用“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的命运来暗 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把硝烟充满的战争胜负写得非常 含蓄,显露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有某种机遇,抒发了自己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 沙中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自己磨 洗,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 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 铜雀台中了。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为什么从一把 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句中的“东风”指什么?
“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 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 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
(火烧赤壁)
4.“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不直接表明战争的胜负,而是 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 女子命运来表达假想中东吴败亡的 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形象而又 别致。
1、《赤壁》是一首感慨三国赤壁之战的咏史诗。 除了诗中提到的人物,赤壁之战还涉及哪些重 要人物?除了这首诗外,还有哪些小说、诗词、 戏曲涉及赤壁之战?搜集有关资料,并和同学 交流。
2、背诵及默写诗歌。
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初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部编版 赤壁赋 说课
初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一、说教材《赤壁赋》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属于课文选自明代文学家杨慎《世说新语》的一篇赋作。
这篇课文以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赤壁之战为背景,以描绘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和刻画各方英雄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背景知识,理解赋的特点和结构。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感受作者的文学表达技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赤壁赋》主题和寓意,体会杨慎的赋作风格。
2.教学难点:理解古代文化背景,理解赋的特点和结构。
四、说教学方法和过程1.教学方法:讲授结合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回顾前几课的内容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起《赤壁赋》所描绘的场景。
•出示图片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预热课堂氛围。
–第二步:讲解《赤壁赋》的背景知识•介绍《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讲解杨慎的文学作品背景和赋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第三步:分析《赤壁赋》的内容和结构•分段阅读课文,解析每一段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赋的特点和结构,如描写手法、对比手法等。
–第四步:理解《赤壁赋》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赋的主题和寓意,例如忧国忧民、描绘英雄形象等。
•分析课文中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意义。
–第五步:展开讨论和小组活动•分组就课文中的某一段进行深入讨论,探讨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技巧。
•小组展示并总结各自的讨论成果。
–第六步:课堂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结或感悟,以反思课堂所学。
五、说学情分析教材所选的《赤壁赋》是一篇古代文学赋作,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而且其中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可能会对学生理解产生一定的困难。
此外,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也需要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和困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壁》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赤壁》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赤壁》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描写赤壁之战的篇章。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并了解到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智谋和勇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理解文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关系。
3.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赤壁之战的背景、历史意义和人物关系。
2.难点:理解文中的描写手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习题和文本。
五、教学步骤Step 1:热身导入(10分钟)用图片或文字简要介绍《赤壁》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导入新课(10分钟)呈现《赤壁》的文本,让学生先读一遍,了解大致情节。
Step 3:内容讲解(30分钟)1.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分析文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关系,特别是曹操、刘备、周瑜。
3.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4.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助文中的描写手法表达出作者的态度和思想。
Step 4: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讨论,分析该角色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Step 5:展示讨论成果(10分钟)请每个小组的代表介绍一下自己小组的讨论内容,并将结论与全班一起进行讨论。
Step 6:课堂练习(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答题。
Step 7:课堂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的意义和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阅读教材《赤壁》并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赤壁之战-历史背景和意义-重要人物关系-描写手法及其意图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了解了该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描写手法,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在讨论环节中,要注意学生讨论的主题是否准确,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意象与历史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历史背景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赤壁》这首诗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赤壁》的诗歌结构,掌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
3.品味《赤壁》中的生动意象,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词的一种常见写作手法,它能够帮助诗人表达情感、展现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赤壁》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描绘壮阔的历史场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赤壁》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以及生动意象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赤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诗词学习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赤壁》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赤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能够把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新知识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谈一谈我对课文《赤壁赋》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赤壁赋》是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从整本教材来看,本单元是引导学生品析写景散文。
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在对自然山川景物进行描绘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因此在欣赏这些名家名篇的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
二、说学情基于之前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学生在理解该文言文的内容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实施性与可操作性。
而在情感上,高一的学生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也很少思考人生等一系列远离生活实际、深奥的问题。
所以教师应加强引导,带领学生理解以及体会该文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①掌握本节课的文言词汇等文言知识。
②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文章大意。
③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从而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为我的教学重点,“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考查大家一个文学常识,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但是知道赤壁之战的赤壁在哪吗?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苏轼的文章《赤壁赋》,那这个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赤壁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课件
04 赤 壁 杜牧
作者名片
杜牧
字牧之,世称杜樊川。晚唐杰出的诗人、 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 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 都足以名家。其诗七绝最为出色,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 合称“小李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前诗观点是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后诗借史事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过关检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折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 感叹,抒发了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情。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品读诗意 小组合作探究
东风不与周郎便,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 铜雀春深锁二乔。 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
铜雀台中。
⑤ 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⑥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⑦磨洗:磨光洗净。 ⑧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⑨ 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过关检测
C 二、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折戟沉沙铁未销”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折戟沉沙”点出 这里曾有过历史风云,“铁未销”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中“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诗人 对这一前朝古物的兴趣,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c.“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直抒朐臆,反说其事, 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D.这首诗通过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 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赤壁战役的历史背景,以及赤壁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 分析赤壁赋的主题和艺术特色;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赤壁赋的背景及其作者的经历;2. 赤壁战役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3. 赤壁赋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赤壁赋的主题和艺术特色;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赤壁赋》这篇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标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关于“赤壁”的联想与猜测。
2. 学习赤壁赋的背景(15分钟)首先,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赤壁赋的背景,包括作者苏轼的经历和写作背景等。
然后,教师给学生分发与赤壁战役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赤壁战役的背景和重要性。
3. 阅读赤壁赋(25分钟)教师请学生阅读《赤壁赋》的全文,并提前给学生讲解一些生词和难点。
学生可以自己默读或朗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对自己来说重要或难理解的地方。
4. 分析赤壁赋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赤壁赋》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文学评论家对该作品的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多角度的理解。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6. 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或解读。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表现;2.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六、板书设计赤壁赋- 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经历- 赤壁战役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主题和艺术特色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对《赤壁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赤壁战役的历史背景,分析赤壁赋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并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PPT教学课件
议论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 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不直言战争之胜败, 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的命运 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 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 迈胸襟。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 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译文: 这是一支深埋泥沙的断戟,虽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拿起来
把它磨光洗净,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初读感知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初读感知
译文: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 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学生乙:此处,诗人笔锋一转,将赤壁之战的 胜负归结于侥幸和偶然,完全改变了周瑜在战 争中的决定性地位与作用。杜牧有经邦济世之 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常以武略自负,自认知 兵。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 上的自负之情的自然流露。
戟未销 兴感 任前朝
赤壁
非风便 咏叹 史将淆
借古讽今 警策世人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折戟沉埋。沙铁未销销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给。周郎帮便助,。铜雀春深锁二乔。
铺垫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铺垫】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 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两句是写其兴感 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
感谢各位的聆听
赤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5《赤壁》优秀课件
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
• 1、从后两句里找出一个减法算式 • 2、能否根据刚才的减法算式推出一
法算式出来 • 3、“东风”和“锁二乔/二乔留吴
指什么?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
• 其一,杜牧崇敬曹操,千古之上,灵犀心 知己。在人生抱负以及对理想无成的深深 面,杜牧和曹操极为相似,使杜牧对曹操 战的失利深为同情。
5、运用比喻抒写国破家亡悲
子: 山河破碎风飘絮,
9、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决
堪称爱国主义诗歌中的绝唱之句(即 人生自古谁无死,
10、具体概括留自取己丹抗心元照经汗历青,。表忧愤
子:
惶恐滩头说惶恐,
11、借代句
零丁洋里叹零丁。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
絮;留取丹心照汗青
词,词大,体是上我可国分古类代为诗婉歌约的派一和种豪。放它派始。于婉梁约代派,的形词成,于其 代婉。、据曲《尽旧情唐态书;》象上柳记永载的;““今自宵开酒元醒(何唐处玄?宗杨年柳号岸)以,来晓 里殊巷的之“曲无。可”奈由何于花音落乐去的,广似泛曾流相传识;燕当归时来的”都;市晏里几有道很的 优心伶月乐,师歌,尽根桃据花唱扇词底和风音”乐等拍名节句配,合不的愧需是要情,景创交作融或的改抒 参上差有的可曲取词之,处这。豪便放是词最作早是的从词苏了轼。开从始敦的煌。曲他子把词词中从也娱能 生里的解词助比出出来自,文发人展之成笔独的立词的要抒早情几艺十术年。。山川胜迹、农舍 怀、唐报代国,壮民志间,的在词他大手都里是都反成映为爱词情的相题思材之,类使的词题从材花,间 里阔是的不社登会大生雅活之。堂从的我。们被今视天为读诗者余的小情道趣。来只看有,注象重“汲大取江 人豪,放如派白的居作易品、更刘易禹于锡接等受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 浓厚词的大生致活可气分息小。令以(脂58粉字气以浓内烈)的、祟中尚调浓(5辞9一艳9句0字而)驰和名长 “最花长间的派词”达2,4在0字词)。发一展首史词上,有有一的定只的一位段置,。称而为南单唐调李;后 词称作双则调;开有拓的一分个三新段的或深四沉段的,艺称术三境叠界或,四给叠后。世词客以强
《赤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名句鉴赏:学习课文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举例: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4)生字、生词的学习与运用: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举例:学会运用生字“矜、豪、诡、谲”等,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练习。这个练习将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一步体会其艺术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字生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例如通过对比“矜、豪、诡、谲”等字词的用法,让学生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赤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赤壁景象与现实中的赤壁有何不同?”
《赤壁》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古诗赤壁教案
初中古诗赤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比较分析,了解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教学难点: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赤壁》。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合作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讲解诗歌(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讲解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3. 讲解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诗歌《赤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诗歌《赤壁》。
2. 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赤壁》的意象和意境,讲解诗歌的韵律和结构,探讨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调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三.写因悲生议 (主客问答)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诗句:月明、乌鹊
曹操
(怀古)
问: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之时,奏
出充满悲哀的音乐,客人为何会“哀”呢?
“哀”什么呢?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 的思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 德。是在怀古。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而今安在 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 江河,做人不似“飞仙”,渴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 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 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是在伤今。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东坡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 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观看视频朗诵,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1、壬戌( rénxū) 2、桂棹(zhào )
10、酾酒(shī) 11、横槊(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qiáo)
4、幽壑( hè )
13、扁舟(piān)
5、嫠妇( lí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PPT电子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考题链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为咏史诗,诗人杜牧借一件古物来表达对历
史的慨叹,客观地反映了赤壁之战的史实。 B.诗人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
庸;而“铁未销"则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C.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周郎”指的是东汉末年的
重要将领周瑜。 D.诗人借题发挥,反说其事,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
咏史诗
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 讽刺时事。一般的写作手法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杜牧认为周瑜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赤壁之战吴胜曹败,此处作者进行了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 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题介绍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 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 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 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 ,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 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 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答案:A
杜 牧
导入
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 战,这场恶战就是——赤壁之战。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七言绝句《赤壁》。
知 论人
世
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 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朝代)的一位著 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著有作品《樊川文集》。
杜牧13岁开始研究孙子兵法,写了十三篇《孙子兵法》注解; 23岁作出《阿房宫赋》;26岁,进士及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6《赤壁》
《赤壁》说课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一、说教材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赤壁”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说学生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内容的能力,已经知道有关绝句的常识。
三、说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基于这一指导我设计的目标如下:(一)知识与能力:⒈回忆“折”这个字的三个读音并区别用法⒉掌握“戟”的读音⒊解释“销”、“将”、“与”等字的意思⒋理解每句诗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⒌识别并掌握“兴、用典”这两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⒍懂得分析诗歌要知人论世,学会分析诗歌“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⒎通过对该诗结构(由记叙引发议论)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⒏理解文章所抒发的情感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机遇的道理四、说重点难点重点:⒈了解“咏史诗”⒉诗歌结构的分析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难点: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分析、讲解⒉“二乔”的象征意义⒊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五、说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诵读涵泳法、揣摩语言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细致揣摩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认识这首诗。
“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而我还运用“提问对话法”共同挖掘、深讨该诗,理性的认识本诗。
六、说教学流程提前布置好预习: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做到会读会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了解全诗虚实结合,以史讽今的表达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背景补充、品词析句、对比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全文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背景补充、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全文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品词析句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草船借箭》历史纪录片片断,引导学生回顾,关于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些学过或者听说过的文艺作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借机引入:赤壁之战发生在将近两千年前,但它却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历史的遐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段历史,杜牧是如何思考的。
(二)整体感知1.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正确解释全词大意。
2.请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概括一下,这首诗的结构是怎样的?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并明确: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
但很可能会有学生回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一旦出现这种回答,教师须追问:前两句真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么?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思考追问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出示创作背景如下:第一,杜牧出生于中唐后期,生活于晚唐。
当时唐政治昏庸,盛世繁荣已是大势已去,并且还在持续走下坡路。
杜牧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生不逢时,自身被排挤,皇帝昏庸。
于是杜牧只能无奈地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第二,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但是当时朝廷中的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皇帝的昏庸,却使杜牧长期备受打击和排挤,有志难伸。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学习古诗《赤壁》,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赤壁》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3. 文本分析:分析《赤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赤壁》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赤壁》的意境和情感。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赤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赤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赤壁》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赤壁》说课教学PPT课件
中考链接
3、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火烧赤壁
一事。
4、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5、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
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
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课堂练习
1.《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 发感慨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 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 议论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精读细研
4.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
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 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 “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 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 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明确: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 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 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 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以小 见大,别出心裁。这两句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 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大 有作为。
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赏写法,品析艺术美
2、纵观全诗,本诗有两个亮点。 ①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明确:一把折戟,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 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 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题 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 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教师: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入:⒈解题:幻灯片展示赤壁的图片并介绍赤壁之战让学生对赤壁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⒉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然后教师幻灯片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目标1、2,检查预习情况。
⒊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把握古诗的诵读节骤。请学生读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全班一起朗读。
《赤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赤壁”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内容的能力,已经知道有关绝句的常识。
⒉分别研究前后两句让学生知道前两句记叙是实写,后两句议论是作者的感慨是虚写从而引出“兴”这个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这一表现手法
⒊提问“诗人的感慨因何而发?”引出“以小见大”这一表现手法
⒋老师指出这首诗写了历史事件介绍“用典”这一修辞从而完成目标5、6
深入:⒈提问:“二乔”在诗中有几层涵义?分别是什么?
六、说教学流程
提前布置好预习: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做到会读会写。
导入:导语:大家还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首诗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以此引出作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杜牧(看屏幕)我们今天呢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赤壁》。这首诗呢作者不再描写眼前的雨景通过借景抒情抒发内心的苦闷而是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临历史的战场。
⒋分析诗歌内容①落实字词:幻灯片展示“戟”、“销”、“将”等字让学生回答这些字词在诗中的意思完成目标3
②理顺诗意:请一位学生读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思考每句诗的意思接下来请学生翻译诗意完成目标4
推进:⒈分析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让学生默读该诗并思考问题“前两局和后两句分别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联系?”完成目标7
(二)过程与方法:⒌识别并掌握“兴、用典”这两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⒍懂得分析诗歌要知人论世,学会分析诗歌“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⒎通过对该诗结构(由记叙引发议论)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⒏理解文章所抒发的情感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机遇的道理
四、说重表现手法的运用
难点: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分析、讲解⒉“二乔”的象征意义⒊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五、说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诵读涵泳法、揣摩语言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细致揣摩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认识这首诗。“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而我还运用“提问对话法”共同挖掘、深讨该诗,理性的认识本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八、说课外作业布置:
⒈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⒉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⒉提问:作者写了“赤壁之战”这个历史事件,他仅仅为了写历史吗?
完成目标8
收束:小组讨论:有人说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不过还有人说作者假设东风不帮助周瑜历史就将重写来论证机遇对人生的重要性,你觉得呢?完成目标9
七、说板书设计: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三、说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基于这一指导我设计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⒈回忆“折”这个字的三个读音并区别用法⒉掌握“戟”的读音⒊解释“销”、“将”、“与”等字的意思⒋理解每句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