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1)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寡人的治国理念1.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的治国理念及其背景。

理解寡人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追求。

分析寡人对于国家治理的策略。

1.2 教学内容:寡人的治国理念介绍:仁政、民生、法治。

寡人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追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

寡人对于国家治理的策略:选拔贤能、重视教育、加强国防。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寡人的治国理念。

小组讨论,分析寡人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追求。

案例分析,探讨寡人对于国家治理的策略。

第二章:寡人的治国实践2.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在治国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分析寡人治国实践的效果及其原因。

评价寡人治国实践的贡献。

2.2 教学内容:寡人在治国实践中的具体措施:改革政治体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寡人治国实践的效果及其原因:国家繁荣昌盛、社会稳定、人民幸福。

寡人治国实践的贡献:为后世树立了治国范例、为国家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寡人在治国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小组讨论,分析寡人治国实践的效果及其原因。

课堂辩论,评价寡人治国实践的贡献。

第三章:寡人的政治智慧3.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的政治智慧表现。

分析寡人政治智慧的特点及其意义。

探讨寡人政治智慧对国家治理的贡献。

3.2 教学内容:寡人的政治智慧表现: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善于妥协。

寡人政治智慧的特点及其意义:提高政治决策水平、促进国家治理能力。

寡人政治智慧对国家治理的贡献:为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寡人的政治智慧表现。

小组讨论,分析寡人政治智慧的特点及其意义。

案例分析,探讨寡人政治智慧对国家治理的贡献。

第四章:寡人的民生关怀4.1 学习目标:了解寡人对于民生的关注和改善。

分析寡人民生关怀的意义及其影响。

评价寡人在民生方面的贡献。

4.2 教学内容:寡人对于民生的关注和改善:提高农民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民生条件。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朗读和翻译《寡人之于国也》。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过程。

4. 探讨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和现代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翻译文章。

2.2 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孟子时代的背景。

2.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1. 引入孟子时代背景和思想体系。

2. 朗读和翻译文章,引导学生关注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现代意义。

3.2 教学活动1. 观看孟子时代的视频资料,了解背景。

2. 学生朗读和翻译文章,分享学习心得。

3. 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学生展示和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四章: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1.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

2. 学生展示和分享的评价。

3. 阅读理解测试: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反馈与改进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即时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3. 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孟子时代的视频资料。

2. 相关学术文章和评论,供学生深入阅读。

3. 思考题和讨论题清单。

5.2 教学材料1.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2.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卷。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文章中的对话场景。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

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到你!初中一年级《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

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苏教版将它与《季氏将伐颛臾》一起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

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彻、清晰、深刻。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阅读课文三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提出的社会问题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比喻。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分享自己的理解。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进行全面的讲解和解读。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讲解:为学生提供权威的解读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包括课文文本和相关的阅读材料。

笔记本:用于学生做笔记和记录重要信息。

讨论卡片:用于分组讨论时学生记录自己的观点和讨论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小组反馈:听取学生代表的发言,了解小组讨论的结果。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和思维碰撞。

教师点评和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其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内容:分别讲解文章的背景、结构、内容和主题。

5.2 时间安排第1课时:介绍孟子及其作品,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2课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比喻,进行分组讨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寡人理解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寡人”一词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让学生理解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案例分析法:分析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小组讨论法:讨论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引入:提问学生对寡人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寡人在国家中的地位。

讲解:讲解寡人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解释寡人在古代国家中的地位和职责。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分享讨论结果。

总结:总结寡人的地位和职责,强调寡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寡人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寡人的责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让学生了解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小组讨论法:讨论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提问学生对寡人的责任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寡人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讲解:讲解寡人的责任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解释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和管理职责。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结果。

总结:总结寡人的责任和职责,强调寡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寡人的责任和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寡人的决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寡人在国家中的决策职责。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和理念。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孟子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孟子的事迹。

2. 文章结构分析: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和逻辑。

3. 重点词句解析: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4. 文章主题探讨:孟子关于仁政、民本的思想。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2. 理解孟子的治国理政思想。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 孟子思想的深入理解和阐述。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结构和重点词句。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主题和孟子思想。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视频、音频资料,展示图片。

2.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文章,了解基本内容。

2.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结构和重点词句。

3. 分组讨论:讨论文章主题和孟子思想。

4. 案例分析:分析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讲评:总结课堂内容,回答学生问题。

4.2 时间安排1. 课前预习:1课时2. 课堂讲解:2课时3. 分组讨论:1课时4. 案例分析:1课时5. 总结讲评:1课时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3. 期末考试:对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阐述能力的考核。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2. 同行评价: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3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3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一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大家说说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学生回答,确认,对,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三、熟读课文1、二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3)鸡豚()狗彘()(4)数()罟()不入wū()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在文末5、对比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7、全班同学齐读。

8、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9、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按学习小组分开,组与组进行比赛。

如第一组开始读课文的某一段或某几句,读完之后,可任意点其他小组来翻译,翻译对了,可由翻译对了的小组再读课文的某段或某几句,让其他小组翻译,以此类推。

教师或其他同学可随时纠正。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精选7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

高中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高中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观点,理解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哪些因素?请举例说明。

2. 学习课文
(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大意。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孟子的观点,以及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3)教师讲解:对孟子的观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3. 深入理解
(1)分析孟子的观点:孟子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讨论:分组讨论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4. 拓展延伸
(1)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理解。

(2)写作练习:以“我为国家做什么”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决心。

5.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的观点,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种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引导学生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进而分析文章中的主旨和观点。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 分析文章中的主旨和观点。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以“性善论”为核心,提倡仁政、王道,反对战争和暴力。

2.2 孟子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亚圣”。

他的主张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视为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文章内容概述3.1 文章结构《寡人之于国也》分为三个部分:引言、和结论。

3.2 文章主要内容部分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了孟子主张的仁政、王道和性善论。

孟子认为,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君王的德行和仁政,君王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福祉。

第四章:文章主旨分析4.1 孟子主张的仁政孟子主张君王实行仁政,以德服人,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君王的德行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君王具备仁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4.2 性善论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具有良知和道德观念。

君王应该善于引导百姓,发挥他们的善良本性,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课程回顾本节课通过讲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使学生了解了孟子及其思想,分析了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5.2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2. 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六章:深入解读仁政的重要性6.1 仁政的定义与意义详细解释仁政的含义,强调君王以德治国的核心。

分析仁政对于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性。

6.2 仁政在历史中的实践与影响举例说明历史上成功实施仁政的君主和国家,以及这些举措对国家和民众的积极影响。

第七章:性善论的探讨7.1 性善论的哲学基础探讨孟子提出性善论的哲学背景,分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和道德哲学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并理解文中的主旨思想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1.2 教学内容课文介绍:《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时期韩国文学家韩非创作的一篇辞赋。

文学背景:了解战国时期的文学特点和辞赋的发展。

主旨思想:分析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修辞手法:解读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作者和文学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回答相关问题。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旨思想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讲解: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文本。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评论等参考资料。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材料。

3.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相关文言文阅读教材或课文辅导书籍。

学习工具:词典、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错误并指导改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其他韩非的辞赋。

历史文化: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文章背景和作者孟子。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翻译: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对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2.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写作背景。

3. 重要概念解析:解析文中的“王道”、“仁政”、“民为贵”等概念。

4. 课文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论点。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重要概念和课文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案例分析法: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运用课文中的观点。

2.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发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语气。

3. 课文翻译:对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4. 课文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论点。

5.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翻译。

2. 掌握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对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点的把握。

3. 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翻译和分析的作业完成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文本。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章:寡人的治国理念1.1 寡人的治国目标:分析孟子在文中提出的寡人的治国目标,理解其背后的仁政思想。

1.2 寡人的治国方法:探讨寡人提出的治国方法,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等,分析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第二章:孟子对寡人治国理念的质疑2.1 孟子对寡人治国目标的质疑:分析孟子对寡人治国目标的质疑,如“民不加多”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民生的关系。

2.2 孟子对寡人治国方法的质疑:探讨孟子对寡人治国方法的质疑,如“不违农时”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农业的关系。

第三章:寡人对于百姓的关怀3.1 寡人关心百姓的疾苦:分析寡人在文中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的仁爱之心。

3.2 寡人关注百姓的生活需求:探讨寡人在文中对百姓生活需求的关注,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与百姓福祉的关系。

第四章:寡人对于国家的责任4.1 寡人维护国家的安定: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视,如“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的治国责任。

4.2 寡人保障国家的富强:探讨寡人在文中对于国家富强的关注,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等,引导学生思考治国经济与国家富强的关系。

第五章:寡人对于仁政的实践5.1 寡人落实仁政的措施:分析寡人在文中提出的落实仁政的措施,如“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等,引导学生思考仁政的具体实践。

5.2 寡人追求仁政的理想:探讨寡人在文中对于仁政的追求,如“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仁政的理想与追求。

第六章:寡人对于教育的影响6.1 寡人注重教育的推广: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教育的重视,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教育的推广和重视。

6.2 寡人强调教育的内容:探讨寡人在文中强调的教育内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七章:寡人对于人才的重视7.1 寡人识别和使用人才:分析寡人在文中对于人才的识别和使用的重视,如“谨选天下之豪杰,与之共事”等,引导学生理解寡人对于人才的重视和运用。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孟子。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介《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

3. 分析文章的开篇和结构。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开头,感受孟子的语言风格。

2. 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第二章:理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2.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理解其寓意。

2. 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三章: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文章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第四章: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文章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运用文章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2.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运用文章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2.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总结【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收获。

2.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总结学习过程。

2.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六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孟子关于仁政的治国理念。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讨孟子仁政理念的实际意义。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关爱民生、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孟子关于仁政的治国理念。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文章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深入理解孟子仁政理念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诸子百家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引出孟子及其仁政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仁政理念的具体内容。

4.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理念。

5.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强调仁政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四、课后作业1.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

2.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孟子仁政理念的心得体会。

3.阅读其他诸子百家的相关著作,比较孟子仁政理念与其他治国理念的区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孟子仁政理念的理解是否深入?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发言?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巩固所学知识?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进行改进?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文章中心思想: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王如施仁政于民,则足以保民而王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

情感与价值目标: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或教案中的“五十步笑一百步”的名言导入)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曾游历各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2、孟子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男女授受不亲。

3、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1)弃甲曳(yè)兵
(2)涂(tú,同“途” )有饿莩 (piǎo )
(3) 鸡豚(tún)狗彘(zhì )之畜(xù )
(4) 数(cù )罟(gǔ)不入洿( wū)池
(5) 无(wù,通“勿”)失其时
(6) 谨庠(xiáng )序之教
(7) 颁( 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四、详细解读第一段:
(一)重点字词
于:对于凶:荒年,收成不好然:这样
河内:黄河以北河东:黄河以东
无如:比不上加:更
(二)问题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结果:民不加少
五、详细讲解第二、三、四段:
(一)重点字词
填:形容鼓声鼓:动词既:已经
曳(yè):拖着兵:兵器走:逃跑
或:有的人直:只是,不过无:通“毋”
(二)问题:
.1、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2、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梁惠王又是怎样的认识?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战场上,弃甲之兵,不论是逃跑五十步还是一百步,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是逃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深入讲解第五、六段:
1、提问: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如何实行王道?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何结果呢?
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斧斤以时
效果:谷不可胜食
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结果: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2、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三、精细讲解第六段
(一)重点字词
树:种植衣:yì,动词,穿畜:xù,畜养
谨:认真从事庠xiáng序:学校
申:反复陈述悌:tì敬爱兄长
义:道理颁:同“斑”王:wàng,为王
(二)问题:
1、实行王道以后又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结果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数口)
不负戴(颁白者)
结果
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四、精细讲解第七段:
(一)重点字词
食人食:前“食”,动词,吃后“食”,名词,食物检:约束莩:pi ǎo ,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罪,动词,归罪
(二)问题:
1、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君王的态度
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2、本段是如何说明君王的态度的?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对比、比喻。

五、总结:
(一)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
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二)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三)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四)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

(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三、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