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亚热

合集下载

基孔肯雅热健康教育

基孔肯雅热健康教育
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谢谢观看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特效药物,主要以 对症治疗为主。
如使用镇痛药缓解疼痛和退烧药降低体温。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 足够休息
确保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
这对于康复非常重要,帮助身体恢复。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 定期随访
对慢性症状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访。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蚊虫控制
消灭蚊虫滋生地,清理积水。
定期检查家中和周围环境,减少蚊虫栖息场 所。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个人防护
出门时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和驱蚊剂。
特别是在蚊虫活跃的季节和地区。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疫苗研究
目前尚无特效疫苗,但疫苗研发正在进行中 。
关注相关研究进展,获取最新信息。
所有人群均可感染,但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 弱的人风险更高。
孕妇感染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需特别 关注。
谁会受到影响? 传播方式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在蚊虫繁殖季节,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谁会受到影响? 地理分布
流行区域包括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随着气候变化,基孔肯雅热的传播范围可能 会扩展。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特别是在非洲、亚洲和美洲的某些地区,疫情时 有发生。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症状
感染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严重关节疼痛、肌肉疼 痛和皮疹。
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天到数周,部分患者可能发 展为慢性关节疼痛。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人群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出现
如出现高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尽早就医。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
引起。 1 病 原 学
毒 株 在 生 物 学 特 性 上 存 在 差 异 , 对 不 同来 源病 毒 株 的 易感 蚊
性 和传 播 性 不 同 。 埃及伊蚊是基孔肯雅 热城市型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 , 广 泛 分 布 于热 带 、 热 带 城 市 , 家 栖 蚊 种 , 吸 人 畜 血 液 , 亚 属 嗜 主 要孳生在居 民区小型容器积水 内。
基 孔 肯雅 热
马素 霞 , 晓燕 , 郑 阴桢宏
中 图 分 类号 : 5 1 文 献 标 识 码 : y 。 C iu g n acHI 热 是 由 基 孔 肯 雅 病 毒 K) ( hk n u y i sC KV) 起 , 蚊 虫 吸 血 传 播 的 一 种 C iu g n avr , HI u 引 经 自然 疫 源 性 疾 病 。 “ 孔 肯 雅 ”是 坦 桑 尼 亚 南 部 土 语 基
般人患病后 2 5 ~ d即可 产 生 高滴 度 的病 毒 血症 , 染 性 很 传
在 丛 林 型 疫 源 地 中 。 染 的 猴 、 猩 、 狒 等 灵 长 目和 野 感 猩 狒
症 状 , 后 弯 腰 曲 背 , 本 病 可 意 译 为 “ 曲 病 ” 其 主 要 临 最 故 屈 ,
床 表现 为 发热 、 节 剧 烈 疼 痛 和皮 疹 。 关 15 9 2年 , 孔 肯 雅 热 首 次 爆 发 于 坦 桑 尼 亚 南 部 尼 瓦 拉 基 州 ,9 3 首 次 由 R s 在 坦 桑 尼 亚 地 区 分 离 获 得 C KV, 15 年 os HI 称 这 株 病 毒 为 c KV 的 R s 株 , 时 也 从 伊 蚊 中分 离 到 HI os 同 该 病 毒 。继 之数 十年 间 , 洲 、 洲 和 南 美 洲 相 继 报 道 本 病 。 非 亚 20 0 4年 7月 至 20 0 7年 该 病 在 印 度 洋 上 发 生 大 流 行 , 先 爆 首 发 于 肯 亚 , 20 年 初 科 摩 罗 和 塞 舌 尔 群 岛 也 发 现 此 病 , 于 05 继

新发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研究概况课件

新发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研究概况课件

技术发展与创新
新检测技术的研发
疫苗与药物生产技术创新
利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手段,开 发快速、准确的新型检测方法,提高 疫情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疫苗和药物的生 产效率,降低成本,使更多人能够获 得及时有效的防护。
智能化数据分析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疫情 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防控策 略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持。
中医治疗
可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缓解症状。
疫苗研发
80%
疫苗需求
基孔肯雅热疫苗的研发对于控制 疫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00%
疫苗研究进展
目前已有多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阶段,但尚未有疫苗获得上市批 准。
80%
疫苗研发挑战
疫苗需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和 人群的免疫需求。
影响
基孔肯雅热可引起严重的关节疼痛,导致患者活动受限,甚至丧失劳动能力。该 病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可能更为严重,需要特殊关注和治 疗。
02
基孔肯雅热研究历史
起源与发现
02
01
03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 传染病,最早在非洲坦桑尼亚发现。
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引起患者 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
Gavi支持疫苗研发和接种项目,为基孔肯雅热等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资金支持。
学术交流与合作
国际学术会议
全球各地的学术会议是交流基 孔肯雅热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研究者可以在会议上分享最 新研究成果、交流经验和技术 。
合作研究项目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有助于整合 全球资源,加强各国间的合作 与交流,共同攻克基孔肯雅热 等新发传染病难题。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基孔肯雅热(Kyasanur Forest disease,KFD)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热病毒(Kyasanur Forest disease virus,KFDV)引起的急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病,主要存在于印度半岛的卡纳塔克邦和克里奥拉邦等地。

该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不传播,主要通过蜱虫等媒介进行传播,因此控制蜱虫的繁殖和预防叮咬是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介绍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一、蜱虫控制1.消灭蜱虫栖息地:定期清理栖息地周围的枯枝落叶,清除灌木丛和阻碍日光下达到地面的树枝,降低蜱虫的繁殖环境。

2.使用驱虫剂:在户外活动时,涂抹含有DEET成分的驱虫剂,可有效抵挡蜱虫叮咬。

每隔2-3小时重新涂抹一次。

3.穿长袖衣物和长裤:穿戴可以覆盖身体大部分皮肤的衣物,降低蜱虫叮咬的机会。

4.检查身体:户外活动后,及时检查全身是否有蜱虫叮咬,如有发现蜱虫应立即用细钳将其从皮肤上拔出。

5.防止室内蜱虫感染:在室内进行杀虫处理,如使用杀虫剂、安装蚊帐等,以防止蜱虫进入室内。

二、人群防控1.接种疫苗:对于高发地区的人群,特别是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应接种基孔肯雅热疫苗,提高免疫力。

2.教育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基孔肯雅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引导公众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三、医疗防控1.提高就医机构的诊断能力: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提高对基孔肯雅热的诊断能力,加强病例报告和信息收集工作,提高病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生对基孔肯雅热的早期诊断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对怀疑病例应及早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后及时进行治疗。

3.隔离治疗:对于确诊的基孔肯雅热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传播给他人。

四、动物防控1.对动物进行监测:定期监测野生动物中是否存在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毒的扩散。

2.动物隔离和疫苗接种:对于发现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的动物,及时进行隔离,并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和治疗,以防止动物成为蜱虫的媒介。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

流行病学-----易感人群
人对CHIKV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 人对CHIKV 普遍易感, 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性感染或隐性感染。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 但新老疫区有差异。 病,但新老疫区有差异。在新疫区或输入 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 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在非洲 和东南亚等长期流行地区, 和东南亚等长期流行地区,儿童发病较多 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 。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 本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热带地区 本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 秋季, 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 的活动有关。 的活动有关。
病原学
CHIKV 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Semliki 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Semliki forest(SF) forest(SF)抗原复合群 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 个结构蛋白 病毒直径约70nm 有包膜,含有3 70nm, 衣壳蛋白C 包膜蛋白E1 E2) (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 和E2)和4 个非结 构蛋白(nsP1、nsP2、 nsP4) 构蛋白(nsP1、nsP2、nsP3 和nsP4) 基因组为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 kb。 基因组为正链RNA,长度约为11 正链RNA 11~ kb。 CHIK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 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 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 70% 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酚、70%酒精和甲 醛敏感


鉴别诊断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 登革热: 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 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 临床表现亦 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 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基孔肯雅热 发热期较短, 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 较长,出血倾向较轻。 较长,出血倾向较轻。鉴别有赖于实验 室特异性检测。 室特异性检测。

基孔肯雅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基孔肯雅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基孔肯雅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二病因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

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人群易感性:人对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

对血细胞如原代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不敏感。

CHIKV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三临床表现本病的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

1.急性期(1)发热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

一般发热1~7天即可退热,有的病人约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

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

(2)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

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

(3)关节疼痛发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

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

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

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

关节积液少见。

X线检查正常。

(4)其他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

2.恢复期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

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临床医师——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医友天下]所有,请勿非法复制转载!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一、病原学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Semlikiforest(SF)抗原复合群。

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

CHIK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NS1-NS2-NS3-NS4-C-E3-E2-E1-3’。

通过病毒部分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CHIKV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

对血细胞如原代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不敏感。

CHIKV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CHIK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酚、70%酒精和甲醛敏感。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

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1.患者: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人患该病时,在发病后2~5天内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有较强的传染性。

2.隐性感染者:是CHIKV的重要传染源。

3.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内,亦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已证实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黑猩猩、长臂猿、猕猴和蝙蝠可自然或实验感染CHIKV,并能产生病毒血症。

基孔肯雅热的科普知识课件

基孔肯雅热的科普知识课件
基孔肯雅热的 科普知识课件
目录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与控制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与支持 基孔肯雅热的全球防控
什么是基孔肯 雅热?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简介:基孔肯雅热,又称为埃博拉 出血热,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 的急性出血热疾病。 病毒传播:基孔肯雅热是通过接触 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血液、体液或 被感染动物的体液而传播的。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基孔肯雅热的 全球防控
基孔肯雅热的全球防控
国际合作: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通过信 息共享、资源调配等方式展开合作,共 同应对基孔肯雅热的蔓延。 应急预案:各国建立基孔肯雅热的应急 预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疫情应 对能力。
基孔肯雅热的全球防控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教育,提 高基孔肯雅热防控意识,减少 疫情的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与控制
疫苗研发: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发基孔 肯雅热的疫苗,以提供更大的防控手段 。
基孔肯雅热的 治疗与支持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与支持
医疗治疗:目前,基孔肯雅热的治 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支持治 疗,如清洁伤口、补液等,而没有 特效药物。
心理支持:基孔肯雅热患者往往会 面临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家人和社 会的关怀和支持。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症状:基孔肯雅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 痛、肌肉疼痛、喉咙痛、乏力等,严重 时可导致内出血、器官功能障碍肯雅热的预防与控制
戴口罩:在疫情期间,建议戴 口罩以减少接触病毒颗粒的风 险。 良好卫生习惯:经常洗手,保 持室内环境清洁,避免与感染 者接触等,可有效预防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科普知识PPT

基孔肯雅热的科普知识PPT

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
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蚊子的叮 咬。
感染该病毒的蚊子在叮咬健康人时会将病毒 传播给他们。
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
潜伏期
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2到12天,平均约为7天 。
在潜伏期内,患者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但 依然可以传播病毒。
基孔肯雅热是如何传播的?
全球合作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基孔肯雅热及其 它蚊媒疾病的挑战。
通过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可以更有效地防控 类疾病。
谢谢观看
尤其在蚊子活跃的时段,如黄昏和黎明,需特别 注意防护。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公众教育
提高公众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了解 ,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社区组织可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防蚊知识 。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对症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基孔肯雅热,主要是 对症治疗。
患者可使用镇痛药和解热药来缓解症状,如 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休息与水分
感染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并保持充足的水分 摄入。
这有助于身体恢复和缓解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医疗咨询
如出现严重症状或有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 医。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基孔肯雅热的未来展望
基孔肯雅热的未来展望 疫苗研发
目前正在研究基孔肯雅热疫苗,但尚未进入广泛 应用阶段。
疫苗的成功研发将有助于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未来展望
公共卫生措施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疾病监测,将有助 于降低基孔肯雅热的发病率。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控制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控制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该病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一、疾病概述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基因型,即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

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1.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

2.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

3.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

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

5.传染期。

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

二、主要临床表现。

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

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

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

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

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持续性关节疼痛。

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三、治疗与管理。

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基孔肯雅热病百科

基孔肯雅热病百科

基孔肯雅热病开放分类:传染病医学卫生基孔肯雅热病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12天,病死率约为0.09%。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

该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2008年上半年,中国首次发现两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检验检疫部门及时高效地进行了处置,防止了新型传染病输入中国境内。

基孔肯雅热病-简介基孔肯雅热病世界分布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天至4天,也可长达7天至12天,病死率约为0.09%。

主要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躯干部皮疹、严重关节痛和头痛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预防疫苗,与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相似。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

该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基孔肯雅热病-语源及病状“基孔肯雅”是斯瓦西里语,意为“弯曲”,因为得病的人出现关节炎症状,最后弯腰曲背。

感染者的典型症状是肌肉酸痛,尤其是脚部疼痛,一周后会自愈,但是期间病情较重,严重影响劳动能力。

除了关节和肌肉疼痛外,发病者有时还发热,恶心呕吐,可能并发脑膜炎而丧命。

本病潜伏期3~12天。

发热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

一般发热1~7天即可退热,约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

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结膜炎表现。

关节疼痛与发热同时,患者全身的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十分剧烈的疼痛,且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

基孔肯雅病本身不会致命,但它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人死于其他致命疾病。

基孔肯雅热的意思-基孔肯雅热是什么意思

基孔肯雅热的意思-基孔肯雅热是什么意思

基孔肯雅热的意思|基孔肯雅热是什么意思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

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该病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类似,容易误诊。

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中国曾于80年代报道在云南人群中发现存在基孔肯雅病毒感染,近期检疫部门又在赴斯里兰卡务工回国人员中检出输入性病例。

为指导临床医生和传染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的监控,做好蚊媒密度监测和控制,有效防范和处置疾病的本地传播和流行,制定本技术指南。

基孔肯雅热- 病原学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Semlikiforest(SF)抗原复合群。

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含有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包膜蛋白E1和E2)和4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

CHIKV的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

病毒基因组编码顺序为5’-NS1-NS2-NS3-NS4-C-E3-E2-E1-3’。

通过病毒部分E1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将CHIKV分为3个组:第1组包含了全部西非的分离株,第2组是亚洲分离株,东、中、南部非洲的分离株构成了第3组。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

对血细胞如原代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等不敏感。

CHIKV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CHIK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酚、70%酒精和甲醛敏感。

基孔肯雅热- 传染源法国2005年3月暴发基孔肯雅传染病以来,迄今已有18.6万人受到感染。

基孔肯雅热病百科

基孔肯雅热病百科

基孔肯雅热病百科基孔肯雅热病(Korean Hemorrhagic Fever),又称流泪热,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疾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尤其是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

基孔肯雅热病的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热病毒属于Bunyaviridae科中的Hantavirus属。

本文将全面介绍基孔肯雅热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一、病因基孔肯雅热病的病原体为基孔肯雅热病毒,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如田鼠)传播给人类。

当感染的啮齿动物排泄出带有病毒的尿液、粪便或唾液时,人类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破损皮肤接触后易受感染。

此外,人与人之间也可通过直接接触病毒感染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传播病毒。

二、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呼吸时,病毒可通过空气悬浮粒子传播给他人。

2. 食物和水源污染: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污染的水也会感染病毒。

3. 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尿液、粪便或唾液与健康人的皮肤接触,或眼睛、鼻子、口腔等黏膜接触均可传播病毒。

三、临床表现基孔肯雅热病通常具有以下临床特征:高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出血等。

病程分为发热期、高热期、恢复期三个阶段。

1. 发热期:持续3-5天,体温逐渐升高,伴有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状。

2. 高热期:持续2-8天,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有出血现象如皮肤瘀点、黏膜出血、鼻出血等。

3. 恢复期:持续数天至数周,病情逐渐好转,体温回归正常。

四、治疗方法目前,基孔肯雅热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支持性治疗为主。

患者需要严密监测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对于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以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和氧疗等辅助治疗。

五、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基孔肯雅热病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措施应得到广泛应用:1. 防止啮齿动物叮咬:减少与啮齿动物接触的机会,避免被其咬伤或抓伤。

2. 加强卫生与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避免密闭环境。

基孔肯雅热健康教育课件

基孔肯雅热健康教育课件
基孔肯雅热健康教育课 件
目录 导言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饮食建议 生活注意事项 前往医院就诊 注意事项
导言
导言
基孔肯雅热(JKS)简介:基孔肯雅热 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感染病,常 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通过埃及 伊蚊传播。
JKS的症状:JFS的潜伏期通常为3-15天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 节痛、寒战、乏力、皮疹等。
避免接触他人体液:尽量避免直接接触 他人的血液、唾液、汗液等体液。 避免性接触:在疫情期间,避免性接触 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生活注意事项
做好个人防护:使用口罩、洗手液等个 人防护用品,助力防止病毒传播。
前往医院就诊
前往医院就诊
如出现基孔肯雅热的症状,及时就医并 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以便得到及时 诊断和治疗。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预防蚊虫叮咬: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 长裤、使用蚊帐等。
环境清洁:清除积水和蚊子繁殖地,保 持环境清洁卫生。
痰等。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症状缓解:休息、合理饮食、多喝水。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适当的药 物缓解疼痛和其他相关症状。
遵循医生的嘱咐: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 方案进行治疗,避免自行使用药物。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蚊虫 叮咬和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等,因此 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 如果症状出现或加重,应立即就医,并 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治疗方法
预防并发症:对于感染较重的病例,可 能需要住院治疗以预防并发症。
饮食建议
饮食建议
补充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 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戒烟戒酒:避免吸烟和饮酒,这些会损 害身体免疫系统。

基孔肯雅热健康宣教

基孔肯雅热健康宣教

04
基孔肯雅热可能引发公共卫生危机,如大规模疫情爆发、医疗系统崩溃等
经济影响
医疗支出:基孔肯雅热可能导致医疗支出增加,影响家庭和政府财政
旅游业影响:基孔肯雅热可能导致旅游业收入下降,影响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
劳动力损失:患病可能导致劳动力损失,影响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影响:基孔肯雅热可能导致国际贸易受阻,影响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可以有效防止蚊虫叮咬。
避免在蚊虫活跃时间外出:避免在黄昏、黎明等蚊虫活跃时间外出,减少被蚊虫叮咬的风险。
卫生习惯
01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刷牙等
03
避免蚊虫叮咬:使用蚊帐、驱蚊剂等防蚊措施
02
保持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整洁,定期清理垃圾
04
减少接触感染源:避免与疑似感染者接触,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病情恢复
基孔肯雅热的社会影响
4
公共卫生问题
01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02
基孔肯雅热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关节疼痛、发热、皮疹等
03
基孔肯雅热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如医疗资源紧张、劳动力损失等
谢谢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基孔肯雅热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接触传播: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如握手、拥抱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血液传播:通过输血、器官移植等方式传播
症状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通常在38℃以上
关节疼痛: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2〕128号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该病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为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在我部2008年印发的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基础上;制定本技术指南..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6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基因型;即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病毒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2.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3.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4.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5.传染期..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6.地理分布..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2006年;马尔代夫、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法属留尼旺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曾报道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其中;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27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40%;印度当年报告的疑似病例超过139万;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超过45%..2008-2009年;泰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疫情;2010年;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均有基孔肯雅热疫情报告..法国和美国等非流行国家不断发现输入性病例..7.发病季节特点..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基孔肯雅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三主要临床表现..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至7天..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持续性关节疼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二、疫情分类与防控区域划定一输入性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到过有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二本地感染病例..指发病前12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三疫点..疫点是指基孔肯雅热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活动区域中;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区域范围..通常以感染者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感染者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根据蚊媒活动范围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通常作为疫情处置的核心区..一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疫点..四预警区..预警区是指当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时;根据基孔肯雅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等传染源或媒介活动情况;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的可能存在疫情扩散风险的区域..通常以核心区周围的半径500米区域作为疫情处置的预警区..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必要时或以行政村甚至乡、镇划为预警区..在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预警区..三、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关节痛和/或皮疹的患者;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旅游史或周围人群发病情况;考虑本病的诊断;及时采样送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时;要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如为输入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建立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及时掌握当地口岸输入病例的相关信息;防止发生因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四、实验室检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发现可疑病例时;要认真按照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1进行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当地实验室无条件检测时;应及时送上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五、病例管理与职业防护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感染..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和防蚊防护等措施..六、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专业人员按照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2开展调查;明确感染地点;搜索可疑病例;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发现本地感染疫情时;必须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和评估;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所有散发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按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件2之附表1进行详细个案调查..疫情性质确定后发生的病例可使用“基孔肯雅热入户调查登记表”附件2之附表2收集简要流行病学信息..七、预防控制措施目前尚没有基孔肯雅热疫苗..控制伊蚊媒介密度、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一预防性措施..1.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1指导群众防蚊灭蚊..在有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的地区;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要点包括: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基孔肯雅热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可涂蚊虫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2提示旅游者预防境外感染..各地卫生机构协助旅游部门做好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游者及导游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前往东南亚、南亚和非洲流行区的旅游者;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告知游客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2.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开展一次基层医务人员基孔肯雅热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3.加强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落实灭蚊措施..疾控部门应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蚊媒密度监测或调查;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发现蚊媒密度偏高时;及时提请相关单位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及预防性灭蚊工作..4.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蚊虫孳生地..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积极做好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等工作..5.加强信息沟通;做好联防联控..卫生部门与检验检疫、旅游等部门建立联防机制;及时通报信息和协调疫情处置工作..二疫情控制措施..疫情控制措施包括:病例管理、个案调查、病例搜索、宣传教育、蚊媒密度调查、灭蚊及效果评价等内容..1.输入性病例的控制措施输入性病例的防控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的活动地点;根据蚊媒密度与传播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后;应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患者感染来源地以及发病前后活动情况;开展病例搜索和疫点蚊媒密度调查;评估传播风险..2疫点现场的组织协调与沟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与传播风险评估划定疫点后;应尽快通知疫情发生地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做好组织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治的协调工作;落实防蚊灭蚊药物和物资的储备与调拨;采取杀灭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以及开展公众宣传教育等措施..3开展病例搜索..发现输入病例后;应追踪有共同暴露史人群的健康状况;对可能共同暴露者应尽可能采血送检..4疫情通报;强化部门协作..发现输入病例时;应尽快通报相关地区或由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有关地区进行通报;通报内容应包括:病人姓名、发病和诊断情况、主要行程、旅行团或接待单位名称以及相关的联系方式等..病例途经地区的疾控机构接报后;应根据病例停留日期和传染期;评估当地传播风险;并开展相应的防控工作..2.本地感染疫情的控制措施..发现本地感染疫情时;应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疫情所在地人民政府尽快成立基孔肯雅热疫情控制领导小组;组织落实各项防控工作..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划定核心区和预警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在核心区开展以杀灭成蚊、清理蚊虫孳生地为重点的综合防控措施..对预警区的人群;主动开展发热伴关节痛等症状的应急监测工作..3媒介监测与效果评价..在核心区要求每3天开展1次布雷图指数调查工作;每4天开展1次成蚊密度调查;要求尽快将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在预警区要求每周1次蚊媒幼虫和成蚊密度调查;力求将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4开展流行因素调查;评估疫情扩散风险..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详细收集疫点及预警区的自然生态、人口与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环境与卫生设施、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与疾病发生和传播相关的信息;分析当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评估疫情扩散风险..根据疫情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5做好风险沟通..依法依规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三疫情终止判定..最后一例病例发生后39天7天病毒血症期+20天蚊媒寿命+12天内潜伏期没有新发病例;并且核心区布雷图指数连续两周低于5;可认为本次疫情终止..附件:1.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2.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1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一、标本的采集一患者标本的采集..急性期血清:发病1周内;无菌静脉采集非抗凝血5ml..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至3周或以上;无菌静脉采集非抗凝血5ml..二伊蚊标本的采集..在本病暴发或流行期间;采集疫点的伊蚊成蚊和幼虫;用于病原学检测..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血液标本采集后;在4℃条件下尽快运送至实验室进行血清分离并保存..血清标本可置于-20℃冰箱短期保存;长期保存须置-70℃以下..标本运输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执行..三、检测方法常用检测方法主要有3种: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一般情况下;病毒分离与核酸检测宜采用发病后1周内的血清;IgM抗体检测宜采用发病4天后的血清;IgG抗体的检测宜采用发病1周后的血清..一血清学检测方法..1.特异性IgM检测..采用的方法有:捕获ELISA法MacELISA、间接ELISA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2.特异性IgG检测..采用的方法有:间接ELISA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3.意义1IgM阳性结果;表明患者新近CHIKV感染;用于基孔肯雅热早期诊断..2IgG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CHIKV感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二病原学检测方法..1.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7日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冻存伊蚊标本也可进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RT-PCR和Real-time RT-PCR等核酸扩增的方法检测..2.病毒分离鉴定..常用Vero、C6/36等敏感细胞系开展病毒分离;分离物可以免疫荧光法或核酸检测进行鉴定..3.意义..患者血清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热病毒和/或检测到病毒核酸后;可确诊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附件2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制定本方案..一、调查目的一追溯可能的传染源和感染地点;掌握病例在病毒血症期的活动情况;二掌握疫情三间分布;确定波及的范围;三了解周围环境的媒介伊蚊密度;评估传播风险..二、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一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前旅行史和暴露史、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发病后逗留地点、共同暴露者情况等;详见“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1..1.临床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医生及病人、病人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核实与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是否相符..2.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调查病例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7天内的活动情况..确定感染地点;判断该病例为输入性还是本地感染;明确疫情可能扩散的范围..二病例搜索..1.输入性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在与其共同出境的人员中搜索可疑病例..若病例病毒血症期在境内活动;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所有可疑病例均需采血送实验室检测..2.本地感染:在核心区开展入户调查;搜索病例;通过查找当地医疗机构处方、门诊日志等方式;调查近期发热病例情况..三环境因素调查..详细收集疫点及预警区的自然生态、人口与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环境与卫生设施、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与疾病发生和传播相关的信息;分析当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四蚊媒调查与评估..发生疫情时;在核心区和预警区开展蚊媒密度调查..调查100户居民;检查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核心区每3天一次;预警区每周一次;以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媒介控制效果..三、资料的分析和报告一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评估传播风险;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蚊媒控制措施的建议..二疫情结束后;应将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汇总分析结果及调查报告及时进行整理归档;并录入数据库..三及时上报结案报告;内容包括:疫情概况、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暴发原因、流行趋势分析、病例分类及病原学检测结果、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及防控建议等..在疫情终止后7天内完成结案报告..附表:1.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2.基孔肯雅热入户调查登记表附表1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一、基本情况一患者姓名: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二性别:1男 2女三年龄:_____岁四家庭住址: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市____县市/区____乡镇/街道_____村居委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工作单位:六职业: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 4教师 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 7商业服务 8医务人员9工人 10民工11农民 12牧民 13渔船民 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 16家务待业 17其他七若是输入性病例;请填写以下内容:1. 国籍________2. 从何处入境本地:;;3. 入境口岸_____ _ _ _;入境时间:年月日4. 入境原因:1旅游 2商贸往来 3导游工作 4留学 5探亲访友 6其他__________5. 入境后到经地区及停留时间:地点1: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地点2: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二、发病与临床症状一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日二首发症状:三相关症状体征:1. 发热38℃以上: 1有 2无 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日;最高体温____℃;或未检测..2. 关节痛: 1有 2无 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日;主要累及的关节为可多选:①手腕②脚踝③脚趾④手指⑤膝⑥肘⑦肩关节⑧脊柱⑨其他3. 皮疹: 1有 2无 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月____日至_____月____日;皮疹为:______①斑丘疹②麻疹样皮疹条/线状③猩红热样皮疹簇状④红斑疹⑤其他皮疹部位可多选: _ ①全身②躯干③四肢④面部⑤其他4. 头痛: 1有 2无 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月____日至_____月____日5.结膜充血: 1有 2无 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日6.颜面潮红: 1有 2无 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日7.胸红: 1有 2无 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月_____日至_____月_____日8. 出血症状: 1有 2无 3不详如有;则出血部位为多选: ___①结膜出血②鼻出血③牙龈出血④呕血⑤便血⑥血尿⑦其他9. 皮肤出血点: 1有 2无 3不详如有;则出血点为:①散在②条/线状③簇状④其他_________三、就诊情况四、住所病家环境相关因素:一使用的防蚊设备可多选:____________1蚊帐 2蚊香 3纱门 4灭蚊剂 5其他:二积水容器类型可多选:____________1花瓶2瓦盆 3铁罐 4碗碟缸 5池塘 6树洞7竹桩 8假山9盆景 10其他________五、发病前后活动情况一外出史:1.发病前12天内是否有外出离开本市县及出境旅游史:__1是2否如果否;跳至“二发病前后在本地活动情况”如是;地点1: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地点2: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地点3: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返回时间或入境时间:__ __年____月____日同行团队名称或旅行社名称:同行人员姓名1:电话:健康状况:同行人员姓名2:电话:健康状况:同行人员姓名3:电话:健康状况:同行人员姓名4:电话:健康状况:同行人员姓名5:电话:健康状况:2. 外出期间是否明确有蚊虫叮咬史: 1是 2否如是;则叮咬地点为:地点1:___________;地点2:___________;地点3:___________;二发病前后在本地的主要活动情况:备注栏填写具体地点六、共同暴露者健康状况一有无家庭其他成员/接触者出现过类似症状: 1有 2无 3 不详二家中人口数:__ _人;出现类似症状者:___人;三工作单位所在部门人数:__ _人;出现类似症状者:___人;请将出现类似症状的家庭成员或同事的相关情况填入下表:八、备注一血常规检查二病原学诊断检测三病例诊断分类:本病例属于输入性病例、本地病例调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调查者:附表2:基孔肯雅热入户调查登记表调查点名称:调查人:联系电话:调查日期:填写说明:1、症状:如有相应症状;则填写出现日期;2、外出史:如有外出;则填地址;3、如有联系方式请填在备注..。

基孔肯雅热科普宣传PPT

基孔肯雅热科普宣传PPT

什么是基孔肯 雅热?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 起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基孔肯雅热的 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症状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人们可能 会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症状。 一些人可能还会感到乏力和肌 肉疼痛。
基孔肯雅热的 预防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
基孔肯雅热在 全球的分布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的分布
基孔肯雅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流行。 这些地区的高的预防措施
除了避免蚊子叮咬,还可以预防基孔肯 雅热的传播。 清除積水、打击蚊子滋生地是重要的预 防措施。
总结
总结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 热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 通过了解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措 施和传播途径,我们可以有效 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传播。
基孔肯雅热科普宣传PPT
目录 引言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的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的分布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措施 总结
引言
引言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 热病毒引起的热带病毒性传染 病,它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 区流行。
这个PPT将为您介绍基孔肯雅热 的基本知识,如病毒来源、传 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预防基孔肯雅热最重要的措施是避免被 蚊子叮咬。 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可以有效预 防蚊子叮咬。
基孔肯雅热的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 传播给人类。 一些传播途径还包括输血和器 官移植等。
基孔肯雅热的 治疗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定的针对基孔肯雅热的治 疗方法。 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支持性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孔肯雅热
佛山市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孔肯雅热
• 基孔肯雅热病(简称CHIK)是由 基孔肯雅热病(简称 )是由CHIK病毒引起经伊蚊叮 病毒引起经伊蚊叮 咬吸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咬吸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1952年,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 年 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以 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到了二十世纪 年代以 基孔肯雅热东移至东南亚地区。 后, 基孔肯雅热东移至东南亚地区。基孔肯雅热也慢慢逼 近我国, 年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基孔肯雅病人, 近我国 1 987 年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基孔肯雅病人 并从其 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 “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 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 土语, 意思是“屈肢痛” 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蜷缩 着身体的特征体态。属再肆虐的传染病, 着身体的特征体态。属再肆虐的传染病,为典型的自然 疫源性疾病。 疫源性疾病。 • 临床上以发热、关节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为特征。 临床上以发热、关节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为特征。 • 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 1966-1976年10年中在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和 - 年中在缅甸、 年 年中在缅甸 越南、泰国、柬埔寨、 马来西亚等国均有发生。 马来西亚等国均有发生。
• 近20年,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均有局部地区的流行和散发。 年 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均有局部地区的流行和散发。
流行概况- 流行概况-2
2005-2006年欧洲 年欧洲CHIK输入性病例和白纹伊蚊 年欧洲 输入性病例和白纹伊蚊 分布
1
12 116 17 1 807 11
4
流行的基本环节- 流行的基本环节-1
• 传染源 • 病人:在城市型 病毒感染循环中, 病人:在城市型CHIK病毒感染循环中,病 病毒感染循环中 人是主要传染源。 人是主要传染源。 • 隐性感染者:CHIK病毒的重要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 病毒的重要传染源。 病毒的重要传染源 • 低等灵长类等野生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 低等灵长类等野生动物: 内,低等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和宿主。蝙蝠也是本病的宿主。 和宿主。蝙蝠也是本病的宿主。
• 树鼩实验感染CHIK病毒的研究: 树鼩实验感染CHIK病毒的研究: 病毒的研究
– 感染树鼩能产生 -6天的病毒血症,第6天产生 感染树鼩能产生2- 天的病毒血症 天的病毒血症, 天产生IgM抗体,第14-21 抗体, 天产生 抗体 - 天为高峰; 抗体开始出现, 天为高峰,。 天为高峰;第12天IgG抗体开始出现,第30-60天为高峰,。在感染 天 抗体开始出现 - 天为高峰,。在感染 天能在其脑、 后8-12天能在其脑、肺、肝、脾和肾等组织查到病毒 - 天能在其脑
Group:
Group IV ((+)ssRNA) Togaviridae Alphavirus Chikungunya virus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1
Genus:
Family:
• 基本特性
Species:
• 病原体:为CHIK病毒为 病原体: 病毒为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病毒, 病毒为 病毒 中的成员。 中的成员。
– 流行病学史:在本病流行季节或发病前 周内有旅居疫区史。 流行病学史:在本病流行季节或发病前2周内有旅居疫区史 周内有旅居疫区史。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 • • 起病急, 起病急,发热 并伴有四肢和脊椎剧烈关节疼痛,致身体呈弯曲如折叠姿势; 并伴有四肢和脊椎剧烈关节疼痛,致身体呈弯曲如折叠姿势; 皮疹,主要在身体躯干及四肢,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皮疹,主要在身体躯干及四肢,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有轻度出血倾向,并有头痛、肌肉痛以及恶心、 有轻度出血倾向,并有头痛、肌肉痛以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 状。
• 发热病人血清抗体调查: 发热病人血清抗体调查:
– 西双版纳发热病人 西双版纳发热病人ELISA IgG抗体的阳性率为 抗体的阳性率为3.33% 抗体的阳性率为 % (4/120)。 )。 – 1981年云南河口县一例久居农民血清中检查出 年云南河口县一例久居农民血清中检查出CHIK病毒中 年云南河口县一例久居农民血清中检查出 病毒中 和抗体。 和抗体。
• 东南亚地区的流行: 东南亚地区的流行:
– 2005-2006年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 年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 年斯里兰卡 亚国家也发生本病流行。 亚国家也发生本病流行。
• 输入性病例: 输入性病例:
– 法国本土也检测到 法国本土也检测到807例输入性病例,英国116例,美国 例输入性病例,英国 例输入性病例 例 美国100多 多 例, – 2008-2009年我国广东(3例)、香港(1例) 年我国广东( 例)、香港 香港( 例 年我国广东
• 部分病例出现脑炎表现
诊断治疗原则- 诊断治疗原则-2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轻度减少或正常,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轻度减少或正常, 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偏低或正常。 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偏低或正常。 • 特异性检测:急性期 特异性检测:急性期IgM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血 抗体阳性, 抗体阳性 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清IgG抗体比急性期有 倍及以上增高,或急性期 抗体比急性期有 倍及以上增高, 血液中分离到CHIK病毒或核酸检测阳性可作为确 血液中分离到 病毒或核酸检测阳性可作为确 证依据。 证依据。 • 鉴别诊断:本病的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要注 鉴别诊断:本病的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 意鉴别,用特异性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可以区分。 意鉴别,用特异性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可以区分。 • 治疗: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和支 治疗: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持疗法为主。 持疗法为主。
我国基孔肯雅病调查研究现状
云南省的调查研究( ) 云南省的调查研究(1)
健康人血清抗体调查
云南11个地州健康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 个地州健康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23%(321/3477) 云南 个地州健康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 ( )
蝙蝠和鸟类血清抗体调查: 蝙蝠和鸟类血清抗体调查:
迁徙候鸟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9.30%(140/1284)和36.84%(91/347)。 ( 迁徙候鸟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 ( )。
我国基孔肯雅病调查研究现状
云南省的调查研究( ) 云南省的调查研究(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1986~1988年云南西双版纳 ~ 年云南西双版纳
棕果蝙蝠脑组织中分离出2株 病毒, 棕果蝙蝠脑组织中分离出 株CHIK病毒, 病毒 从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3株类似 病毒。 从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 株类似CHIK病毒。 株类似 病毒
流行的基本环节- 流行的基本环节-2
• 传播途径
– 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而传播, 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而传播, – 在实验室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在实验室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 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导。 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导。
• 传播媒介
– – – –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埃及伊蚊 、 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 白纹伊蚊 、 非洲伊蚊( 非洲伊蚊(Ae. africana) ) 带叉-泰氏伊蚊( 带叉-泰氏伊蚊(Ae. fuycifer-taylori)。 )。
•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该病毒高度易感 。
流行的基本环节
• 人群易感性 • 人对CHIK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 病毒普遍易感, 人对 病毒普遍易感 人发病,有的为隐性感染。 人发病,有的为隐性感染。
诊断治疗原则- 诊断治疗原则-1
•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 依据:流行病学史、 判断,确诊需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判断,确诊需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实验感染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实验感染CHIK病毒的研究: 病毒的研究: 病毒的研究
– 我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 我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CHIK病毒高度易感, 病毒高度易感, 病毒高度易感 – 雌蚊经叮咬吸食小白鼠血可传播该病毒 – 雌蚊还具有将 雌蚊还具有将CHIK病毒垂直传播 病毒垂直传播
• 雏鸡实验感染 雏鸡实验感染CHIK病毒的研究: 病毒的研究: 病毒的研究
– 认为雏鸡对 认为雏鸡对CHIK病毒易感。 病毒易感。 病毒易感
我国基孔肯雅病调查研究现状
海南等省的调查研究
•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
– 董必军(1992)从儋县蝙蝠和致倦库蚊中各分离到 株 董必军( )从儋县蝙蝠和致倦库蚊中各分离到1株 CHIK病毒。 病毒。 病毒
• 细胞敏感性:C6/36、BHK21和Vero细胞较为敏感 细胞敏感性: 、 和 细胞较为敏感 • 动物致病性:乳小白鼠对该病毒敏感,潜伏期2-4天。 动物致病性:乳小白鼠对该病毒敏感,潜伏期 - 天
流行概况-1 流行概况-
•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由于患者剧烈关节疼 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 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 被迫采取弯曲体位,当地人形容这种姿势的土语为“ 痛,被迫采取弯曲体位,当地人形容这种姿势的土语为“基 孔肯雅( 故以此命名。 孔肯雅(Chikungunya)”,故以此命名。 ) • 1956年从病人的血液及捕获的蚊虫中分离出 年从病人的血液及捕获的蚊虫中分离出CHIK病毒。 病毒。 年从病人的血液及捕获的蚊虫中分离出 病毒 • 1956-1970代整个非洲都发生过流行。 代整个非洲都发生过流行。 代整个非洲都发生过流行 • 自1958年在东南亚和印度很广泛, 年在东南亚和印度很广泛, 年在东南亚和印度很广泛
– CHIK病毒与马雅罗(Mayaro)、阿尼昂尼昂(O‘nyong-nyong)、 病毒与马雅罗( )、阿尼昂尼昂 病毒与马雅罗 )、阿尼昂尼昂( )、 盖塔( 盖塔(Gatah)和西门利克森林病毒(Semlik forest disease)共同 )和西门利克森林病毒( ) 组成甲病毒的一个亚组, 组成甲病毒的一个亚组,它们在血清学试验中存在有交叉反应 – 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 不耐酸、不耐热, ℃以上即可灭活, %乙醇、 %次氯酸钠、 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