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亚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热病人血清抗体调查: 发热病人血清抗体调查:
– 西双版纳发热病人 西双版纳发热病人ELISA IgG抗体的阳性率为 抗体的阳性率为3.33% 抗体的阳性率为 % (4/120)。 )。 – 1981年云南河口县一例久居农民血清中检查出 年云南河口县一例久居农民血清中检查出CHIK病毒中 年云南河口县一例久居农民血清中检查出 病毒中 和抗体。 和抗体。
• 东南亚地区的流行: 东南亚地区的流行:
– 2005-2006年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 年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 年斯里兰卡 亚国家也发生本病流行。 亚国家也发生本病流行。
• 输入性病例: 输入性病例:
– 法国本土也检测到 法国本土也检测到807例输入性病例,英国116例,美国 例输入性病例,英国 例输入性病例 例 美国100多 多 例, – 2008-2009年我国广东(3例)、香港(1例) 年我国广东( 例)、香港 香港( 例 年我国广东
我国基孔肯雅病调查研究现状
云南省的调查研究( ) 云南省的调查研究(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1986~1988年云南西双版纳 ~ 年云南西双版纳
棕果蝙蝠脑组织中分离出2株 病毒, 棕果蝙蝠脑组织中分离出 株CHIK病毒, 病毒 从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3株类似 病毒。 从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 株类似CHIK病毒。 株类似 病毒
基孔肯雅热
佛山市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孔肯雅热
• 基孔肯雅热病(简称CHIK)是由 基孔肯雅热病(简称 )是由CHIK病毒引起经伊蚊叮 病毒引起经伊蚊叮 咬吸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咬吸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1952年,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 年 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以 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到了二十世纪 年代以 基孔肯雅热东移至东南亚地区。 后, 基孔肯雅热东移至东南亚地区。基孔肯雅热也慢慢逼 近我国, 年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基孔肯雅病人, 近我国 1 987 年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基孔肯雅病人 并从其 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 “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 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 土语, 意思是“屈肢痛” 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蜷缩 着身体的特征体态。属再肆虐的传染病, 着身体的特征体态。属再肆虐的传染病,为典型的自然 疫源性疾病。 疫源性疾病。 • 临床上以发热、关节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为特征。 临床上以发热、关节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为特征。 • 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该病毒高度易感 。
wk.baidu.com
流行的基本环节
• 人群易感性 • 人对CHIK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 病毒普遍易感, 人对 病毒普遍易感 人发病,有的为隐性感染。 人发病,有的为隐性感染。
诊断治疗原则- 诊断治疗原则-1
•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 依据:流行病学史、 判断,确诊需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判断,确诊需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 流行病学史:在本病流行季节或发病前 周内有旅居疫区史。 流行病学史:在本病流行季节或发病前2周内有旅居疫区史 周内有旅居疫区史。 –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 • • 起病急, 起病急,发热 并伴有四肢和脊椎剧烈关节疼痛,致身体呈弯曲如折叠姿势; 并伴有四肢和脊椎剧烈关节疼痛,致身体呈弯曲如折叠姿势; 皮疹,主要在身体躯干及四肢,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皮疹,主要在身体躯干及四肢,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有轻度出血倾向,并有头痛、肌肉痛以及恶心、 有轻度出血倾向,并有头痛、肌肉痛以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 状。
• 留尼旺岛及非洲的流行: 留尼旺岛及非洲的流行:
),死亡 (占当地人口占34%),死亡 占当地人口占 ),死亡238人,病死率 人 病死率0.09%。 %。 – 在留尼旺岛附近的马约特岛、塞舌尔、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加相 在留尼旺岛附近的马约特岛、塞舌尔、 继发生本病流行,病例已达数万例。 继发生本病流行,病例已达数万例。
Group:
Group IV ((+)ssRNA) Togaviridae Alphavirus Chikungunya virus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1
Genus:
Family:
• 基本特性
Species:
• 病原体:为CHIK病毒为 病原体: 病毒为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病毒, 病毒为 病毒 中的成员。 中的成员。
• 雏鸡实验感染 雏鸡实验感染CHIK病毒的研究: 病毒的研究: 病毒的研究
– 认为雏鸡对 认为雏鸡对CHIK病毒易感。 病毒易感。 病毒易感
我国基孔肯雅病调查研究现状
海南等省的调查研究
•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
– 董必军(1992)从儋县蝙蝠和致倦库蚊中各分离到 株 董必军( )从儋县蝙蝠和致倦库蚊中各分离到1株 CHIK病毒。 病毒。 病毒
我国基孔肯雅病调查研究现状
云南省的调查研究( ) 云南省的调查研究(1)
健康人血清抗体调查
云南11个地州健康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 个地州健康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23%(321/3477) 云南 个地州健康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 ( )
蝙蝠和鸟类血清抗体调查: 蝙蝠和鸟类血清抗体调查:
迁徙候鸟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9.30%(140/1284)和36.84%(91/347)。 ( 迁徙候鸟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 ( )。
• 树鼩实验感染CHIK病毒的研究: 树鼩实验感染CHIK病毒的研究: 病毒的研究
– 感染树鼩能产生 -6天的病毒血症,第6天产生 感染树鼩能产生2- 天的病毒血症 天的病毒血症, 天产生IgM抗体,第14-21 抗体, 天产生 抗体 - 天为高峰; 抗体开始出现, 天为高峰,。 天为高峰;第12天IgG抗体开始出现,第30-60天为高峰,。在感染 天 抗体开始出现 - 天为高峰,。在感染 天能在其脑、 后8-12天能在其脑、肺、肝、脾和肾等组织查到病毒 - 天能在其脑
2005-2006年欧洲 年欧洲CHIK输入性病例和白纹伊蚊 年欧洲 输入性病例和白纹伊蚊 分布
1
12 116 17 1 807 11
4
流行的基本环节- 流行的基本环节-1
• 传染源 • 病人:在城市型 病毒感染循环中, 病人:在城市型CHIK病毒感染循环中,病 病毒感染循环中 人是主要传染源。 人是主要传染源。 • 隐性感染者:CHIK病毒的重要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 病毒的重要传染源。 病毒的重要传染源 • 低等灵长类等野生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 低等灵长类等野生动物: 内,低等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和宿主。蝙蝠也是本病的宿主。 和宿主。蝙蝠也是本病的宿主。
– 1966-1976年10年中在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和 - 年中在缅甸、 年 年中在缅甸 越南、泰国、柬埔寨、 马来西亚等国均有发生。 马来西亚等国均有发生。
• 近20年,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均有局部地区的流行和散发。 年 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均有局部地区的流行和散发。
流行概况- 流行概况-2
– CHIK病毒与马雅罗(Mayaro)、阿尼昂尼昂(O‘nyong-nyong)、 病毒与马雅罗( )、阿尼昂尼昂 病毒与马雅罗 )、阿尼昂尼昂( )、 盖塔( 盖塔(Gatah)和西门利克森林病毒(Semlik forest disease)共同 )和西门利克森林病毒( ) 组成甲病毒的一个亚组, 组成甲病毒的一个亚组,它们在血清学试验中存在有交叉反应 – 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 不耐酸、不耐热, ℃以上即可灭活, %乙醇、 %次氯酸钠、 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溶剂、
其它动物血清抗体调查: 其它动物血清抗体调查:
臭鼩鼱、 臭鼩鼱、猪、黄胸鼠、恒河猴和狗血清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8.18%、4.06%、 黄胸鼠、恒河猴和狗血清抗体阳性率依次为 、 、 2.59%、2.45%和1.80%。 、 和 。
我国基孔肯雅病调查研究现状
云南省的调查研究( ) 云南省的调查研究(2)
• 部分病例出现脑炎表现
诊断治疗原则- 诊断治疗原则-2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轻度减少或正常,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轻度减少或正常, 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偏低或正常。 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偏低或正常。 • 特异性检测:急性期 特异性检测:急性期IgM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血 抗体阳性, 抗体阳性 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清IgG抗体比急性期有 倍及以上增高,或急性期 抗体比急性期有 倍及以上增高, 血液中分离到CHIK病毒或核酸检测阳性可作为确 血液中分离到 病毒或核酸检测阳性可作为确 证依据。 证依据。 • 鉴别诊断:本病的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要注 鉴别诊断:本病的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 意鉴别,用特异性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可以区分。 意鉴别,用特异性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可以区分。 • 治疗: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和支 治疗: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持疗法为主。 持疗法为主。
– 印度洋的法属留尼旺岛2005年3月至 月至2006年7月发病数高达 月发病数高达26.6万 年 月至 年 月发病数高达 万
• 印度的流行: 印度的流行:
– 2006年2月至 年 月至 月至2006年10月10日,印度的 个邦 省中的 个邦/省中的 个县。 年 月 日 印度的8个邦 省中的151个县。 个县 报告的疑似病例数超过125万 报告的疑似病例数超过 万
流行的基本环节- 流行的基本环节-2
• 传播途径
– 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而传播, 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而传播, – 在实验室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在实验室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 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导。 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导。
• 传播媒介
– – – –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埃及伊蚊 、 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 白纹伊蚊 、 非洲伊蚊( 非洲伊蚊(Ae. africana) ) 带叉-泰氏伊蚊( 带叉-泰氏伊蚊(Ae. fuycifer-taylori)。 )。
• 细胞敏感性:C6/36、BHK21和Vero细胞较为敏感 细胞敏感性: 、 和 细胞较为敏感 • 动物致病性:乳小白鼠对该病毒敏感,潜伏期2-4天。 动物致病性:乳小白鼠对该病毒敏感,潜伏期 - 天
流行概况-1 流行概况-
•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由于患者剧烈关节疼 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 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 被迫采取弯曲体位,当地人形容这种姿势的土语为“ 痛,被迫采取弯曲体位,当地人形容这种姿势的土语为“基 孔肯雅( 故以此命名。 孔肯雅(Chikungunya)”,故以此命名。 ) • 1956年从病人的血液及捕获的蚊虫中分离出 年从病人的血液及捕获的蚊虫中分离出CHIK病毒。 病毒。 年从病人的血液及捕获的蚊虫中分离出 病毒 • 1956-1970代整个非洲都发生过流行。 代整个非洲都发生过流行。 代整个非洲都发生过流行 • 自1958年在东南亚和印度很广泛, 年在东南亚和印度很广泛, 年在东南亚和印度很广泛
• 血清学调查: 血清学调查:
– 陈文州(1991)从健康人(3/105)、猪(1/20)和山羊 陈文州( )、猪 )从健康人( )、 和山羊 (1/5)血清中检测出该病毒血凝抑制抗体, 血清中检测出该病毒血凝抑制抗体, 血清中检测出该病毒血凝抑制抗体 – 从20份猴血清检出 份中和抗体 份猴血清检出4份中和抗体 份猴血清检出 – 陈伯权等(1983)用血凝抑制试验在河北省的人及猪 陈伯权等( ) 血清中各检测出1份 病毒抗体。 血清中各检测出 份CHIK病毒抗体。 病毒抗体
•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实验感染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实验感染CHIK病毒的研究: 病毒的研究: 病毒的研究
– 我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 我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CHIK病毒高度易感, 病毒高度易感, 病毒高度易感 – 雌蚊经叮咬吸食小白鼠血可传播该病毒 – 雌蚊还具有将 雌蚊还具有将CHIK病毒垂直传播 病毒垂直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