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邦正义到个人正义
从正义城邦到和谐社会——柏拉图《理想国》的正义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启示
城邦的正义是通过对每一位公 民阶层 的划分来实现 的, 实 质就是 “ 每个人必须在 国家 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 的职
城邦正义在每个人身上 的具体化。城邦正 义的三个 阶层互不 干涉 ,各 司其职 ,与此相对应 ,个人正义 就是 自身 的三种 品 质在 自身 内互不 干扰 ,各起各 的作用。当人 的灵魂 内部 三个 部分互相协 调,能够做好各 自本分的事情 ,而且不做其他部
社 科纵横
Y0UNG 青年与社会
从正义城邦到和谐社会
柏拉 图 《 理想国》的正义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 的启示
盛 楠
( 郑 州 大 学 ,河 南 郑 州
摘
4 5 0 0 0 1 )
要 :古希腊著名哲学 家柏 拉 图在 《 理 想国》里设计 了一个充满理 想主义 色彩的美好社会 , 而这幅社会 画卷是 围绕 着 “ 正义”
分应该做 的事情 , 那么个人的正义就得到 了实现 。由此可见 , 柏拉 图有关个人正义 的实质就是个人灵魂 的和谐 。在灵魂 的
务。 ” 柏 拉图根据 腓尼基神话 中神在造人 的过程 中加入金 、 银、
铜 的成分的不同 , 相对应 的把城邦 的所有公 民分为统治者 、 护卫 者 、生 产者 三个 阶层 。他认为每个人 的天赋是不 同的 , 每位公 民应该根据 自己的天性来做 自己最适合 的工作 。因此 可 见城 邦正义的实质就是根据社会分工 ,三个阶层的公民应 按照严格 的秩序各 司其职 、恪守其责 、互不 干涉 ,统治者是 政策 的制定者 ,而护卫者和劳动者是政策 的执行者 ,他们 各 自担 当 自己在社会 中的角色 ,且不能逾越 自己的界限。 首先是统治者阶层。柏拉 图认为 ,城邦 的统治和治理是 项繁杂 的工作 , 因此需要具有超凡智 慧和能力 的人来担 当, 而在他眼里 ,哲学家是拥有超 高智慧和渊博知识 的精英 ,因
2023年帕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2023年帕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2023年帕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1《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阐述其政治哲学思想的一部巨著,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是西方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
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
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本书开篇就讨论何为正义,对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进行了讨论。
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等众多学者以对话形式就何为正义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苏格拉底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进行了反驳,从而提出正义的概念。
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
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同时他认为只有拥有正义的城邦才是理想的城邦,并提出建设理想城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生产者阶段;二是辅助者阶段;三是统治者阶段。
柏拉图还提出了“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理念。
他认为在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
柏拉图认为只有政治家是哲学家才能明白什么事真正的正义,而能够让国家秩序井井有条。
柏拉图通过阐述什么是不正义的城邦和不正义的人,并从历史和现实中对政治体制进行划分,他将政体分为五种,即王者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
详细讨论了后四种政制的更迭原因和形成过程,认为这四种政制都是不正义的,从而总结得出哲学王统治的政体才是正义的,因此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哲学王统治的政体。
伦理学相关书籍读后感
伦理学相关书籍读后感最近读了几本伦理学方面的书,感觉就像是在大脑里开了一场超级有趣又超级纠结的辩论会。
还有关于正义,亚里士多德讲得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他从城邦的正义说到个人的正义,感觉正义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把社会和个人都紧紧地罩在里面。
不过这也让我意识到,原来正义不是那种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东西。
就像我们平常生活里,和朋友分东西,怎么分才算是正义的呢?按照他的说法,那可得综合考虑好多因素,什么贡献大小啊,需求程度啊之类的。
我读完这本书,就感觉自己看身边的人和事都多了一层审视的眼光,看到有人吵架或者闹矛盾,就忍不住在心里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这里面的正义该怎么衡量呢?再说说康德的伦理学吧。
读康德就像是在和一个超级严谨的数学老师打交道,他的那些绝对命令,就像一道道数学公式。
“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袋都大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比说撒谎这件事,如果每个人都撒谎,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所以撒谎就是不道德的。
可是在生活里,有些善意的谎言呢?这时候康德就不管你善不善意了,在他的伦理学世界里,撒谎就是违背了那个绝对命令。
我当时就想,康德老爷子可真是个“铁面无私”的人啊。
这也让我开始反思,道德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严格的规则?如果没有这种严格性,那道德会不会就像一盘散沙,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了呢?这些伦理学书籍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道德这个东西啊,就像一团神秘的迷雾。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团迷雾里摸索,想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伦理学的书就像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手电筒,每个手电筒照出来的光线和角度都不一样。
有的让我们看到美德的轮廓,有的让我们聚焦在行为的规则上。
虽然读这些书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头疼,就像脑袋里有一群小蚂蚁在爬来爬去,但是读完之后又感觉自己像是升级了一样,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这些书还让我变得超级爱和人争论道德问题,就像个小斗士一样,总是想把自己从书里学到的那些伦理学知识拿出来和别人掰扯掰扯。
解读柏拉图关于法律的三个比喻
解读柏拉图关于法律的三个比喻西方法律思想起源于何时,并无定论,但是,西方法律理论以柏拉图的著作为起点,则是没有太多争议的事。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学科的划分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他的著作本身并不是某门学科的专门论著,其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法律思想溶为一体,这是阅读柏拉图的困难之一。
再者,就文体的华丽而言,柏拉图在哲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常常分不清他通过哪个人物和哪种方式在表达他的看法,哪是在嬉戏玩笑和哪是在一本正经,这是阅读柏拉图的又一困难.他批评说“比喻是油滑的”,而他自己却又从一个比喻滑进另外一个比喻;他说,“除了靠举例,阐述任何重大的思想都是困难的”,因为在梦中时,我们知道一切,而醒来时,我们又一无所知了。
因为这个缘故,要解释清楚柏拉图的理论并非容易,这里,就关于法律的三个比喻,我们来看看柏拉图的法律图画。
一、古各斯的宝石戒指吕底亚人古各斯的祖先原本是一个牧养人。
一天暴风雨和地震后,地壳裂开一道深渊。
他在深渊里见到一匹空心的铜马,马身上有小窗户。
马身体里有一具尸体,尸体手指上有一只金戒指。
他取下金戒指出深渊。
他戴着金戒指去开会,当戒指上的宝石转向自己时,别人看不见他,认为他已经走了,当宝石翻转过去时,他又出现了,别人又看得见他。
反复几次之后,他知道自己有了隐身的本领。
利用这个本领,他当上了国王的使臣,后勾引王后,同谋杀掉国王夺取王位。
假定有二枚这样的戒指,让正义之人和不正义之人各戴一枚,那么结果将会如何?从这个比喻出发,柏拉图分析了什么是正义。
在提出他自己的观点之前,柏拉图介绍和批驳了三种不同的正义观。
第一种正义观是将正义定义为“欠债还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的适如其份的报答,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第二种正义理论讲,“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
” 强者便是有权的政府,国家的统治者用强权将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制定为法律,让人民去遵守。
遵守政府法律的百姓就是正义的,不遵守政府法律的百姓就有违法之罪,有不正义之名。
柏拉图《理想国》之“正义论”
柏拉图《理想国》之“正义论”作者:朱静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出生于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城邦危机四伏。
贵族出生的他深深感觉到了当时政治上的危机及建立正义的政治体制的必要性,《理想国》也就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完成。
作为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书中柏拉图综合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社会、军事等各方面的问题,明确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然而不管他叙述哪方面的问题,其核心都是正义。
《理想国》以正义开头,又以对正义的憧憬结尾,“正义”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1 《理想国》之正义论“正义”自古以来便是人们所追求的,柏拉图却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正义”的哲学家。
此前,虽然正义思想也有所萌芽,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柏拉图就是在吸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正义理论。
1.1 何为“正义”在《理想国》开篇,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苏格拉底驳斥了“欠债还钱”等几个关于正义的错误解释,但也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为了进一步明确“正义”这个模糊的概念,苏格拉底等人先行探讨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等部分的正义。
1.城邦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正义只有在完整的城邦中才能显现。
完整城邦的构建又需三个阶段,即生产者、辅助者和统治者阶段。
对应这三个阶段有三种等级和三种生活,生产者自然而然的对应经济生活;辅助者对应军事生活;作为“哲学王”的统治者对应哲学生活。
城邦的正义就在这三个阶级各守其职、各安本分的基础上实现。
这里“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这也是社会最大的“正义”。
2.个人正义相对应于城邦的三个部分,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也有三个组成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
个人正义是一种灵魂的状态,需要人心中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职、各安其分,理智以智慧统帅心灵,激情以勇敢保护心灵,欲望以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三部分协调配合,使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
3.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用辩证的眼光看,两者是互为条件的。
《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上启苏格拉底,下承亚里士多德,为古希腊哲学乃至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以至于20世纪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不无感叹地说道:“两千年的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理想国》。
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正义”思想的哲学著作,柏拉图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相统一的社会政治理论。
现代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就曾在其著作《The City And Man》中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迄今为止关于“正义”理论的最负盛名的政治著作[1]。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关于正义问题的相关思考无论是对当时的雅典城邦,还是对于当今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观的背景任何有价值的哲学问题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柏拉图的正义观正是古希腊雅典时期思想智慧的结晶。
柏拉图所思考的正义问题有其特殊的时代和理论背景,一方面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导致公共生活秩序混乱,面对“苏格拉底之死”,他不得不把哲学思考的重心转向如何确保城邦制度的正义。
因为古希腊早期的自然正义观面临着被智者学派解构的危险,柏拉图只有深入探究何谓正义的问题,才有可能为道德价值的权威性重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时代背景柏拉图出身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其父母及亲戚均是雅典奴隶主贵族的后裔。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柏拉图从小就对平民政治心存疑虑。
特别是长达30年之久的希腊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使得希腊诸邦的居民彼此间充满了仇恨、猜忌与杀戮,持续不断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居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面对着物资匮乏、战争不断、政局动荡的现实生活,人们为了生存不惜互相算计乃至残殺,传统的道德习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正如修昔底德所言:“在和平繁荣的年代,人们都乐于遵循着更高原则的指导,但是当战争的激情带走了日常生活的富余之后,它最终使得大众丧失了理智。
论《理想国》中正义问题
关键词: 柏拉 图 理 想国 正 义观念 城邦 统治者 生产者 辅助 者 柏 拉 图在 《 想 国》 理 中借 由苏格 拉底 之 个 情 况 、 点下 保证普 遍正 确 。 观 口阐述 了他 的正义 观 。他 在论 证 自己的正 2 正 义是给 予恰如 其分 的报 答 、 义观 时, 本 的逻 辑结构 是将正 义分 为公 民 基 玻 勒马霍 斯接续 西蒙尼 得说正义 是” 适 正义和城 邦正义 , 中城 邦这个 整体 的正义 当 的报 偿 ” 意思 是 : 其 , 如果 他精 神正 常 , 就把 才 是最重 要 的 。公 民正义 的实 现要 以城 邦 武 器还 给 他, 是 如果他 发 了疯 , 不要还 但 就 正义 的实现 为基 础 。 首先 , 他把 个人 的灵 魂 给 他 。这 个定 义对 于外 在 的行 为 加上 适 当 分 为理 性 、 激情 、 望三部 分 。只有 当他 们 的 限制 , 即加上 个人 内在 的判 断 。 欲 亦 苏格拉 灵魂 中 , 理性 处于 统治 地位 , 情处 于辅 助 底 反驳 他 说, 适当” 激 ” 的判 断牵涉 到 能力 , 那 地位 , 望处 于从 属地 位 的时候 , 部分 各 么能力 不及 的 时候 , 会做 出不 正义 的事 ; 欲 三 就 司其职 , 互不 干涉 , 这个 人才 是 正义 的 。 他 而 用 不到这 种 能力 的地 方 , 就无 正义可 言 。 而城邦 也能从公 民身上 找到正义 的类 比, 统 其 次 , 能力行 正 义之事 的人 , 定也 有能 有 一 治者对应 个人灵 魂中 的理 性 , 卫者对应 灵 力行不义 之事 , 正义 岂容行 不义之 事 ?在 护 但 魂 中的激情 , 统治 者对应 欲 望 。 邦正 义 遇 到 了还 债对象和 时间 的困境下 , 拉图 引 被 城 柏 的实现 也需要这 三个 阶层 各 司其 职 、 不干 进 了新 的正 义 : 互 ” 正义 就是 给 每个 人 以适如 涉 , 治者 进行统 治 , 统 护卫 者进行 护卫 , 统 其 分 的报 答 ” 被 。柏拉 图举 例 说 明 适 当 的给 治者进 行 生产 。 予、 给予什 么 东西, 医术把药 品 、 ” 食物 、 饮料 根 据上述逻 辑结 构, 我们可 以将柏拉 图 给 予人 的 身体 。烹调术把 美 味给 予食物 。 ” 的正 义研 究归纳 为 以下几 个 问题 : 这 里 , 过具体解 释 , 通 回答 的是” 适如其 分 的 第一 、 什么 样 的城邦和 公 民是 正义 的 , 报 答” 的含 义 。但是 ,正义 怎么给 予适 当 的 什么样 的城邦和 公 民是不正义 的 , 也就 是说 人 呢 ?谁 是适 当的 人 ?从这个 定 义里 找不 正义 的 内涵是什 么 ; 二 、 第 为什 么要 实行 城 出来 , 以需要 确定 谁 是适 当的人 : 义给 所 正 邦和 公 民正义 , 也就 是说 正义 的意 义何 在 ; 予 的对 象 。 第三 、 既然 城邦 与公 民正 义是很 有 意义 的 , 3 正 义是善待 友人 、 、 恶对 敌人 那 么 我们 将如 何去 实现 它们 呢 ? 即正义 的 柏 拉 图指 出:正 义就是把 善给 予友人 , ” 实现途 径 。 把 恶给 予敌 人 。…把善 给予友 人” 典型是 。 的 医生把 医疗技术给 予病人 、 手对付 航海风 舵 正 义的 内涵 在 理想 国首卷 中, 拉 图就 借苏格 拉底 浪维 护 同船人 的平 安都 是 把善 给予 友人 ; 柏 ” 之 口引出 了” 正义 是什 么 ?” 问题 的讨论 。 在 把 恶 给予 敌 人” 在 战争 中联 友而 攻 敌 的 是” 接下来 的几卷 里, 苏格拉 底对五 种不 同的有 时候 。” 问题在 于 : 一 , 照上 面 的例 子 , 第 按 关正义狭 隘及不 确实 的定义进 行 了批 评 , 并 可能导致 医生在 没有病人 的时候 、 手在没 舵 且提 出 了他的 正义观 点 。 有航海 的时候 、 打仗 的时候 , 不 正义 成为无 有 带来” 以下五个 方面对 于正义 的认识 , 本上 用 的东 西 , 时有用 的但 不是 正义 的, 基 都来 自于 感觉 、 常识 。 拉 图分别给 予其 批 正义平 时 在满足什 么需要 , 什么 好处 上 柏 获得
《理想国》中的正义理论
理想国》中的正义理论正义的理念起初在古希腊是作为一种宇宙的原则,地位崇高。
但随着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例如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等)的关注重点从宇宙转向人类的社会,关于正义的理念也从注重天道转而面向人事,正义作为一种最高原则,能够很好地稳定社会秩序。
柏拉图的《理想国》描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城邦,从城邦和个体的角度提出了正义的要求和期许。
1 对正义观点的辩证法式的反驳在《理想国》的第一卷,苏格拉底讨论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他通过辩证法的方式驳斥了当时存在的几种关于正义的观点,让其表现出诸种定义的虚幻与矛盾。
当然,第一卷苏格拉底没有正面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但笔者认为,辩证法本身只是分析事物本身的一种哲学方法,但涉及事物本身时,辩证法也与未必能起到作用。
《理想国》中呈现了以下几种正义的观点:首先第一种是欠债还钱;其次正义即强者的利益;再次正义即助友损敌;最后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
因为助敌损友是在欠债还钱的结论下引申出来的,因此将两者合二为一进行讨论。
下文将详述之。
1.1 正义就是欠债还钱该定义的提出最先是源于克法洛斯关于对财富的好处的讨论。
苏格拉底指出,克法洛斯年老时俞感交谈的欢愉并不是因为天性,而是因为他是个富翁,“财产是一种很大的安慰”。
玻勒马霍斯引用西摩尼得斯的观点,“欠债还钱理所当然”,此即正义。
苏格拉底则指出,寄存作为一种债务,在叫我归还的人神志不清的时候,如果把金子归还给他,无疑是给他带来了伤害,这与西摩尼得斯的“对朋友永远应该善而不能恶”的思想矛盾。
进而玻勒马霍斯将正义定义为将善良给朋友、将恶毒给敌人的技艺即助友损敌。
苏格拉底却指出此种情形即正义在战争时候有用,在和平时期似乎是无用的。
他进一步指出,“在下棋时,正义的人与下棋高手”,下棋高手是更有用、更好的伙伴,引申出“所有的别的东西,当他们无用时正义有用,当他们有用时正义无用”;并且如果正?x 的人善于看守东西,那他也长于偷窃,这样正义作为一种盗窃的技艺反而受到了赞扬;再次,人们会常常在善恶的问题上犯错,敌友实则会判断失误。
2021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个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范文2
2021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个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范文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通篇都在论证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正义的城邦。
正义是理想国家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从国家正义到个人正义柏拉图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社会画卷,然而,对“正义”的探讨没有掩盖住柏拉图内心真正的追求———“和谐”。
无论是对城邦正义的追求,还是对实现个人正义的论证,柏拉图内心潜在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城邦正义的目标是和谐社会,个人正义的目标是和谐的个人以及由此促成的和谐社会。
一切的主旨都是和谐,和谐的指向是柏拉图所有理论的发源地。
作为一个整体主义者,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是要建立一个整体幸福、正义完善的城邦,于是他从国家正义入手,之后依照由大到小的原则,考察了个人正义。
他认为,城邦是个人的放大,个人是城邦的缩小,二者是同构的。
虽然柏拉图也重视个人正义,但是城邦正义却是他唯一的目的,个人正义是为城邦正义服务的。
我们暂且把个人和整体的关系放在一边,来探讨柏拉图在追求两种正义过程中渗透出的和谐思想。
出于整体主义的原则,柏拉图采用了从整体到个人的论证顺序,然而,如果没有个人和谐,何来社会和谐。
本文首先分析柏拉图如何打造个人的和谐,然后分析他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以及这两种相互关联的和谐理念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启示。
一、完善内在修养的个人和谐 “和谐”(harmony) 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音乐,原意是“一组听起来同步,或是此起彼伏的音符”( 见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5 Deluxe Edition,harmony 条) 。
古希腊音乐理论家亚里士多赛诺斯( Aristoxenus,约公元前 4 世纪后半叶) 把和谐的音乐描绘为“和谐、有秩序、自在的体系”。
毕达哥拉斯在其“数的和谐”理论中指出: “不能相互转化的对立面得到协调就是和谐。
”[1]34当“和谐”一词在古希腊广泛传播的时候,这一思想也深入到了柏拉图的心中,把正义作为其终极价值追求的《理想国》在字里行间就流露出了和谐的韵味。
浅析柏拉图的正义观
浅析柏拉图的正义观作者:胡梦蝶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5期摘要:正义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家所关注的焦点,而柏拉图则在《理想国》中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正义问题。
柏拉图基于对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三种正义观的反驳,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观,他把正义分为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就城邦而言,正义就是赋有智慧、勇敢、节制的人各司其职;而就个人而言,正义则意味着理性、激情、欲望的各尽其职。
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相互联系,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实现正义的手段,包括加强公共教育、实行公有制、把统治者变为哲学家等。
柏拉图的正义观虽然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和阶级色彩,但是这些对后来研究正义思想的哲学家都有很大的启发,对个人发展以及国家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城邦正义;个人正义;正义观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5-0045-0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探讨正义问题深受两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一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二为苏格拉底之死,他是通过驳斥“正义”得出自己关于正义的观点的。
一、柏拉图对其他三种正义观的驳斥一是对克法洛斯的正义观的反驳。
“克法洛斯”是“头”的意思,意味着首领、权威,它是早期单纯道德、传统、习俗与宗教的代表,克法洛斯曾说过,人们对肉体的欲望在不断地消失,随之增加的是人们对于与他人交流的欲望。
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死亡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控制的,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谁先来,每天都被恐惧笼罩着。
克法洛斯生活的时期,是诗歌与神话的时代,因此里面自然而然地也会有关于地狱的描绘,人们每天都活在心惊胆战中。
同时当人们老了以后,就开始怀念自己年轻的日子,想念年轻时的种种快乐,人们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所以就被社会抛弃,无法拥有这些美好的生活。
但是克法洛斯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正是因为上了年纪,所以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加能够摆脱物质、情欲对自己的束缚,他们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安稳地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在他看来,人們生活的意义并不是对物质和情欲的追求,它应该是对自己欲望的节制。
古希腊正义观概述
古希腊正义观概述摘要古希腊的正义观念已经涉及了正义理论中的主要问题。
文章从正义领域上的宇宙正义与属人正以、正义重点上的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正义性质上的自然正义与约定正义、正义境界上的理想正义与现实正义四个方面,概要地论述了古希腊正义观念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和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关键词:古希腊;正义;正义观西方正义观念的历史演变,是在古希腊思想家们奠定的基础上展开的。
可以说,古希腊思想家们已经提出了正义理论的主要问题。
创建了正义理论的研究框架。
一、正义的领域:天道与人事在古希腊,正义首先作为一种宇宙的原则而被提出来的。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曾对古希腊人的正义观作了描述:“在哲学开始以前,希腊人就对宇宙有了一种理论,活着说感情,这种理论或感情可以称之为宗教的或理论的。
按照这种理论,每个人或每件事物都有着他的或它的规定地位与规定职位。
但这并不是取决于宙斯的谕令,因为宙斯本人也要服从这种统御着万物的法令。
这种理论是运命或必然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它特别别人强调地运用于天体。
但是凡有生气的地方,便有一种趋势要突破正义的界限:因此就产生了斗争。
有一种非人世的、超奥林匹克的法则在惩罚者放肆,并且不断在恢复这侵犯者所要破坏的那种永恒的秩序。
”[1][P154]二、正义的重心:个人与城邦当古希腊正义观从“天道”转变为“人事”后,思想家们对正义问题的思考就产生了两种思路,一个是以个人为重点,一个是以城邦(社会)为重点。
古希腊主要的思想家们几乎都涉及到了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这两个方面,大不同的思想家们所强调的重点还是有所区别的。
柏拉图认为,正义与智慧、勇敢、节制一起构成了人的四种主要的美德,并且居于四主德之首。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正义之于个人是一种德性,即个人的公正或公平的心灵、行为和品性。
不过个人正义与城邦(社会)正义的区分还有第二个方面的含义,那就是正义目标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也是为了个人的正义与为了社会的正义。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理想国》读书笔记1柏拉图不仅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透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归纳,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本__________于“文秘114”!)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就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就应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就应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就应学以致用,去发奋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就应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我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
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应对这个看似很好明白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那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但是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中国孔子的《论语》能够与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比肩。
以前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
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必须也写得玄之又玄。
简评柏拉图基本政治思想
[学号:2008214344 序号:93 姓名:张华山班级:思政0801]简评柏拉图基本政治思想一、理念论和国家正义观柏拉图的“正义”观以其理念论为基础,在其伦理学和国家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国家正义观理论基础是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批驳所谓的三种“正义观”切入的。
正义的定义是什么?柏拉图提出了两种正义的观点,一是城邦的正义,二是个人的正义。
就一个城邦而言,每个人都有粮食、住房和衣服,这就需要有农夫、瓦匠和纺织工人,以及鞋匠或照料身体需要的人。
接下来,是让一个人从事四项事业合适,还是一个人专门从事一项事业合适?答案是一个人专门从事业更有效,因为人与人不同,因其性格不同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比如说,一个农夫为四个人准备粮食与其他人分享,一个瓦匠建造四所房屋供所有人居住。
每个人专做一行,放弃其它,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又多又好。
除了物质需求外,城邦的人们还需要有精神的享受,否则城邦无异于一个由猪构成的城邦。
柏拉图的"正义观"体现了鲜明的对立和谐的思想,它既是内在的德性也是外在的行为。
在人类的历史上恐怕是任何一个研究国家、法律与正义问题的人都无法不予以深刻的审视。
他对人类统一目标正义的探讨、对通过教育探求正义的努力、对知识的象征苏格拉底的传承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
从以上对柏拉图的国家正义观理论基础的概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感悟到:第一,正义观是一种价值判断。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对正义观的不同结论。
归根到底,正义观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水平决定的。
第二、正义观有绝对与相对之分。
就如真理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一样,正义观也存在着纯粹(绝对)正义观和现实(相对)正义观之说。
第三、不同的文化渊源同样可以导致不同的正义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其对正义的评价有很大的出入。
第四、学懂弄通正义观理论基础,对于我们做好各自该做好的事,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有序运转、善于协作、构建和谐、共创未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涵义的界定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涵义的界定柏拉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对正义从法律、政治、哲学、道德四个层面分别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欲构建一个新的城邦带领全体公民达到幸福,首要条件就是寻找什么是正义?在回答正义是什么之前,柏拉图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三种流行的正义观。
一、正义是什么(一)正义就是说真话,欠债还钱。
这种观点把正义当作:其一,是一种信用。
正义就是诚实守信,讲真话,不欺人,不自欺。
其二,是一种责任、义务。
即正义就是把欠某人的东西归还给某人。
当一个人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承担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就是正义。
柏拉图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有时是正义的,有时是不正义的。
比如将朋友头脑清醒时借的武器还给已成疯子的他,就是不正义的,将全部事情告知一个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理想国》中柏拉图对正义的界说就借鉴了这种观点。
他说,正义就是“每个人都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占有自己的东西。
”他对正义涵义的界定是以财产私有为前提的,区别了“我的”和“他的”财产,厘清了财产的界限。
(二)正义就是以善酬友,以恶对敌。
正义是善,不正义是恶。
这是从伦理道德层面探讨正义,将正义提到了善的地位。
朋友是好人,好人要待之以善;敌人是坏人,坏人要报之以恶,这就是一般人认定的正义。
但敌友如何区分呢?朋友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可靠,而是真正可靠的人。
敌人与之相反,但无论怎样伤害任何人都是不正义的。
(三)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这种观点揭示了正义的内涵是利益——强者的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强者就是统治者,强者的利益也就是统治者的利益,而弱者是社会上占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更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在任何地方,法律都是由强者(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就是正义。
柏拉图坚决反对这种强权正义观,因为统治者立法时也可能制定出对自身不利的法律,并命令人们去遵守,正义并非完全是强者的利益。
因而这是片面的、狭隘的、不正确的正义观。
《理想国》读书札记 ——一场关于正义的辩论 jinxiac
首先,苏格拉底用反诘法驳斥了四种正义观:1、正义是欠债还钱。
步入“老年之门”的克法洛斯与苏格拉底分享他晚年生活的感受。
克法洛斯认为年纪大并不是晚年生活的痛苦的根本原因,实际上都来源于人本身的性格。
性格好的人到了年老时,即便即便贫苦,也一样能乐天知命。
而钱财对于人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使人更加从容地去思考生活,平心静气地面对生活。
“不再故意或是被迫骗人,而当他去到另一个世界时,也不用担心会因欠了神的献祭或拖欠他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
”而这一段世俗智慧其实只是苏格拉底需要的楔子罢了。
苏格拉底话锋一转,便向克法洛斯扔出一个问题:“欠债还钱就能算是正义吗?以这样的标准定义正义是否准确。
”由此引出本书的一条重要主线的大讨论——正义是什么。
2、正义是损敌利友。
这时候,克法洛斯告退,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接过了这个话题。
玻勒马霍斯的观点一开始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经过苏格拉底的修正和概括之后,这个观点被明确成为了“正义本意应该是指给予不同的人不同分量的报答”。
随后,苏格拉底又开始驳斥这个观点——苏格拉底举了医术、烹饪术、舵手、战争中正义的人等例子,推出了假如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了。
问题就变成如何判断好人坏人?对于这一判断,很容易“把坏人当成好人,把好人当成坏人”。
然后进一步举例正义的人只做正义的事情,却做伤害别人的不正义的事情。
这样子推导出互相矛盾。
苏格拉底最后指出“不论伤害什么人都应该是一种不正义的做法。
”最后玻勒马霍斯倒向了苏格拉底这边,反对“正义就是助友害敌”这个提法。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听完苏格拉底的一番“诡辩”之后,此时的色拉叙马霍斯再也忍不住了!在对于苏格拉底的“诡辩把戏”作出了批评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义不是其他的什么,而是强者的利益。
”在任何国家里,所谓正义就是当时政府的利益。
政府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
柏拉图的正义
柏拉图的正义2010-12-05 16:45:29古往今来,许多人将正义作为他们的终极追求,古希腊的哲人柏拉图,作为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亦是如此。
作为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正是正义问题。
那么,在柏拉图看来,什么是正义,正义又应当怎样去追寻呢?1、有效善的推导柏拉图首先借克法洛斯之口,阐述了当时的人们对待正义的一般理解: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在柏拉图的引导下,玻勒马霍斯补充了对于对象的限定,于是,这一定义成了“以善报友,以恶报敌,给每个人恰如其分的报答”。
柏拉图对于这种观点并不满意。
他借苏格拉底之口作出了这样的反驳:我们可能将坏人当成朋友,那么正义也可能是在助恶损善?以恶报敌是在伤害某人,对他人的伤害也算是正义?这些反驳似乎很贴近生活,但它较之从哲学、逻辑上的论证似乎更能让人信服。
事实上,尽管柏拉图反驳的视角似乎有些生活化、功利化,但他反驳的正是用一种功利化的视角追寻正义观。
我们将这种追寻正义的方法称为有效善,即是“能达到某些目的的就是好的”。
柏拉图认为,从有效善出发无法论证正义即是善,也无法达成正义。
尽管我们对于上文所诉的“某些目的”有着诸多定义,但这并不妨碍有效善成为我们对待正义采取的常见态度,然而,有效善前置了目的,却未将过程框严,使得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变数。
于是,将有效善的某些方面推至极致,就可能出现一些看似荒谬的结论。
例如,色拉叙马霍斯的观念: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色拉叙马霍斯对“目的”下的定义是,遵守法律。
守法即是正义,但法由统治者制订,而统治者总是制订那些符合自己利益的法律。
于是,正义被代换为了强者的代表——统治者的利益。
柏拉图对此的反驳是,统治者可能会犯错而制定不利于自身的法律,那么出于守法角度,不利于强者也会是正义了。
并且,当一项技艺拥有独特作用或目的时,它才能被认为是某项独立的技艺,故技艺的利益应当是其所施加对象的利益。
人们可以通过很多手段利己,所以利己应当是一项独立的技艺而非统治者治国的目的,而治国的目的应当是利于被统治者。
《理想国》中正义问题论文
论《理想国》中正义问题摘要: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系统的论证了其正义观念。
柏拉图从城邦的分工起源出发得出了什么是城邦正义,而后推出个人的正义。
在城邦社会里,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各守其序、各尽其职,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由城邦推及个人,个人灵魂的三个要素达到和谐有序的最佳状态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观念城邦统治者生产者辅助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由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他的正义观。
他在论证自己的正义观时,基本的逻辑结构是将正义分为公民正义和城邦正义,其中城邦这个整体的正义才是最重要的。
公民正义的实现要以城邦正义的实现为基础。
首先,他把个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
只有当他们灵魂中,理性处于统治地位,激情处于辅助地位,欲望处于从属地位的时候,三部分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他这个人才是正义的。
而城邦也能从公民身上找到正义的类比,统治者对应个人灵魂中的理性,护卫者对应灵魂中的激情,被统治者对应欲望。
城邦正义的实现也需要这三个阶层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统治者进行统治,护卫者进行护卫,被统治者进行生产。
根据上述逻辑结构,我们可以将柏拉图的正义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城邦和公民是正义的,什么样的城邦和公民是不正义的,也就是说正义的内涵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实行城邦和公民正义,也就是说正义的意义何在;第三、既然城邦与公民正义是很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将如何去实现它们呢?即正义的实现途径。
一、正义的内涵在理想国首卷中,柏拉图就借苏格拉底之口引出了”正义是什么?”问题的讨论。
在接下来的几卷里, 苏格拉底对五种不同的有关正义狭隘及不确实的定义进行了批评,并且提出了他的正义观点。
以下五个方面对于正义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感觉、常识。
柏拉图分别给予其批评。
1、正义是”说话诚实,欠债偿还”西蒙尼得的观点是”说话诚实,欠债偿还。
”苏格拉底通过反问他说,如果一个朋友借借了武器给你,如今发了疯,要向你索讨他的武器在哪里,是否要诚实以告?从苏格拉底的反问来看,他并不认为正义是像”说话诚实,欠债偿还”这一类外在行为的表现。
柏拉图的正义观
柏拉图的正义观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
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渐被人淡忘了。
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柏拉图是第一个对正义问题做出系统思考的思想家,在《理想国》一书中,正义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理想国是一种正义的国家,正义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构建理想城邦的出发点与归宿。
柏拉图将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就个人而言,正义意味着理性、激情、欲望的各尽其责,而对于城邦,正义则意味着赋有智慧、勇敢、节制的人们各司其职。
另外,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柏拉图的正义观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拉图看来,每个人的天性不同,适合从事不同的工作。
他认为,理想国中存在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
神明在制造统治者时加入了黄金,在辅助者身上加入了白银,在生产者身上加入了铜和铁。
虽然每个人的天性不同,但是由于“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而每一个人又有多种需要,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三个等级就结合起来,组成了城邦。
这三个等级必须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城邦统治者,应是哲学家,是具有知识、有能力对国家事务进行谋划安排的人;统治者的辅助者,也就是城邦护卫者,他们是被选拔出来专门从事战争、保卫城邦的军人;生产者,如工匠、农夫、商人等。
当城邦里的这三种人各司其职,各当其分之时,城邦就被认为是正义的。
如果一个生产者企图爬升至护卫者等级,而护卫者想进入统治者的等级,或者这几种人相互交换位置,或者一个人同时执行所有的任务,这样必然就会给城邦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这些都是非正义之举。
当然,柏拉图考虑的不是城邦某一个等级的利益,而是城邦整体的利益,每个等级都是为了城邦利益而履行职责,是城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一、柏拉图生平介绍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哲学家, 同时是苏格拉底学生和亚里士多德老师。
柏拉图出身于名门望族, 其父是雅典最终一名君主克德鲁斯后代, 母亲则是雅典著名改革家梭伦后代。
柏拉图父亲早逝, 母亲改嫁于其叔父并育有一子——安提丰。
柏拉图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 常见与其对话篇之中。
长兄阿德曼托斯是柏拉图幼年时期监护人, 二哥格劳孔是一位早熟青年, 色诺芬在《回想录》中说她不满20岁就试图发表参政演说, 在《理想国》中则被描述为“见义勇为”、“好胜心强”、赋有“荣誉政体”性格青年。
其姐姐之子斯彪西波继承了其所创建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 刚刚结束伯利克里统治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雅典是全希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转而进入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旷日持久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 所以柏拉图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场长久、酷烈战争中度过, 并亲眼目睹了雅典和希腊各城邦危机与衰落。
20岁之前柏拉图是一个热爱诗歌文艺青年, 20岁以后八年与苏格拉底相识真正奠定了她哲学取向和政治志向。
在此期间雅典政体经历了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反复更迭, 最终伴随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处死而根本改变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见解。
“三十僭主”政体暴政统治和民主政体蜕化变质, 使柏拉图内心深受震撼并深深体察到希腊城邦制度危机。
随即28岁柏拉图开始了长达游历生涯。
她离开雅典, 周游地中海地域, 包含小亚细亚燕燕伊奥尼亚一带, 及意大利南部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 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等地。
曾因在西西里大肆批判当初僭主戴奥尼修统治而被卖为奴隶, 后在好友帮助下返回雅典。
返回雅典后, 在好友帮助下, 创办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阿卡德米学园。
同时也开启了柏拉图创作生涯。
《理想国》创作就完成于这一时期。
柏拉图受到导师苏格拉底启蒙, 并目睹了雅典政权不停更迭和民主政治弊端, 加之她在游历各国后对多种政治制度反思, 全部这些经历都成为她创作《理想国》智识之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城邦正义到个人正义摘要:《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其中的正义理论也开创了对正义问题讨论的先河。
柏拉图通过建立一个理想国,从城邦正义推论到个人正义,总结出城邦与个人正义的同构观,并用各种制度把这种正义稳固下来。
但是城邦正义是否可以推出个人正义?柏拉图的正义是否能够实现?这种正义理论又有哪些缺陷?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后人解决。
关键词:城邦;个人;正义;德性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24-03不同的学术范畴中都有涉及过正义这个概念。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了“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同构”这一观点,引起了后世人的热议,那么什么是城邦正义?什么是个人正义?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我们把眼光局限在《理想国》里,看一看柏拉图认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
《理想国》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它包含了诸如政治、哲学、教育、家庭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其核心话题是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
一、正义的四种批判首先,克洛法斯提出的正义观:“有话实说,欠债还钱”。
苏格拉底“着手从各种具体的个体在社会中所处不同情景中考察正义”[1]指出,如果一个人借了别人的武器,现在这个人疯了,如果照克洛法斯的观点还给他武器倒成了不正义的事。
其次,玻勒马霍斯认为的正义观:“正义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柏拉图对此指出:“正义的人会帮助正义的人而不是他的‘朋友’,而且他不会伤害任何人。
”[2]如果朋友是坏人,敌人是好人,那么帮助朋友就是不正义的事。
但是正义者要帮助正义者免受不义者的侵害,他就必须对不正义者有所伤害。
再次,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3]。
正义是强者制定出的统治人民的规定,谁不遵守,谁就是不正义的。
在这里,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看上去只是一个名词,而不是正义真正的内涵。
它变成了统治者的一个工具,虽然这种情况极其符合那个时代的现状,但是正义一词需要的是普遍价值。
柏拉图对此做出了回应,首先他认为强者的利益有时也可以是弱者的利益。
“像牛肉这样的美味对身体强壮的运动员有好处,所以是正义的,但对身体弱的人又有好处,难道就不正义了?”[3]但是这种反驳并不有力,他一样承认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只是有时对弱者有利罢了。
第二,柏拉图认为,“正义有时是不利于统治者的,即强者的,统治者无意之中也会规定出对自己有害的办法来的。
”[3]即强者也会犯错误,制定出对自己不利的法律来。
同样,这种观点也不够有力。
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而非“强者可以永远得到利益”。
即使强者犯错,也可以说是强者没能得到属于他自己的正义。
第三,柏拉图是从自己建构的正义上来反驳。
他认为:“统治是一门技艺,而技艺本身是完美无缺的,技艺除了寻求对象的利益外,不应该去寻求其他任何事物的利益。
”[3]这个对象就是荣誉。
如果荣誉是强者唯一的利益,那么他为之奋斗时就一定会考虑人民的利益。
这一反驳如果建立在柏拉图的思维逻辑上是正确的。
但是现实情况中,强者有更为重要的利益,荣誉反而被不弃之不顾。
因此,大众所持有的是一种功利主义正义观,而柏拉图持有的是一种以理念为根基的正义观。
二、城邦正义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正义就像大字,个人的正义就像小字。
于是他在二者之间作了一种类比,更准确点说,是等同[3]。
柏拉图认为个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所以要建立城邦。
城邦里有人做这,有人做那,就划分出了不同的阶层。
正义的出现要靠城邦的发展。
于是人口与需求的增长导致了对领土和物品的渴求、而对钱财和物品无止境的追求导致了战争。
由于战争和保护财产的需要,城邦又需要军队;根据专业化的原则,这些保卫者必须是专职的[4]。
保卫者进而产生出统治者。
最下层的农民、工匠、佣工等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这些人等级较低,但在社会当中却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因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供给都由其去完成。
中间阶层的护卫者是由“金、银”做成的,从事战争,保卫城邦,也属于统治阶层。
作为最上层的统治者是神用“金”做成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和统治国家,对国家的事务进行谋划安排,他们的利益是赢得美名。
为了保持城邦安定有序,就要使各个阶层处于稳定状态,柏拉图举出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木匠做鞋匠的事,或者一个鞋匠做木匠的事,假定他们相互交换地位和工具,甚至假定同一个人兼做这两种事,这种相互交换职业对国家不会有很大的危害。
但是一个军人企图爬上他们所不配的立国者或护国者的等级,这种交换和干涉会意味着国家的毁灭。
就此,正义走到了前台。
于是,柏拉图定义城邦正义为“城邦中的每个人都从事他本性上最适合的唯一的工作。
”[5]所以说,柏拉图的城邦正义是一种秩序的正义。
正义就是各做各的事,看似是对个人地位的固着,但其实是建立在对整体利益思考的基础上。
柏拉图一直强调,城邦大于个人,没有了整体利益,个体的利益也必定得不到保障。
而城邦正义就是要消除各个阶层的竞争与仇恨,要人们各安其职,达到城邦的最大幸福。
柏拉图深信,个人必须使得城邦完善,完善的城邦又可以使个人达到至善。
因为城邦的本性就在于促进个体之善的完善,而完善的手段就是针对个体心灵进行公民教育[6]。
当人们把国家与个人对立起来时,其实是双方都没有尽到各自的职责才导致的,而非单方面的过失。
当然,光有阶层的划分是不够的,城邦的各阶层必须具备与其身份相称的品质。
如果“各做各的事”就是正义,未免太苍白。
正义必须是一种美德。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了正义产生的过程。
第一,“我们的城邦,如果建立得合理的话,就应是善的”。
第二,“可想而知,它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
第三,“如果我们在城邦中找到其中的三个,那么剩下的便是我们还没找到的”[3]。
一个城邦是智慧的。
在这里,柏拉图重新定义了智慧,智慧不再是工作技巧,劳动艺术,也不是伟大的著作或艺术品,因为这些知识不是用来考虑整个国家大事的。
智慧应该是治国的艺术技巧,按照神的安排能拥有这种智慧的人是最少数,所以智慧只属于统治者。
一个城邦是勇敢的,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知事物并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之完全保持就是勇敢[5]。
这里的勇敢是一种理智的信念,不同于兽类的勇猛,因为它是需要经过教育才能形成的。
此处的勇敢应该包含了更多的意思,既然是一种信念那么还和坚定有关。
同时,不为情欲动摇的人必定是寡欲之人。
理想国中的勇敢比一般世界中的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勇敢只属于护卫者。
一个城邦是节制的,它不同于前两类品质,但却比前两者有更广的适用性。
生产者在城邦中似乎没有更多的品德,他们没有智慧,又不够勇敢,因此,他们可能理性不足,无法判断良莠,不够坚定,易被贪欲驱使,他们的躁动会导致上层的不稳,那么整个城邦就可能被底层大众颠覆。
所以要生产者安分守己地做自己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使其拥有节制。
当然节制不仅适用生产者,还适用于护卫者和统治者。
由此,具备了三种美德的城邦就成为正义的城邦,秩序中生出美德,美德辅助秩序的建立。
正义作为城邦的第四种美德出现,但是又“消失”了。
这是因为,正义既是三种美德的统一,又是独立的作为协调三种美德的第四种力量。
所以,柏拉图在此处仍然没有解释什么是正义,它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包含了很多要素,又似乎只是一种原动力。
三、个人正义柏拉图在建构起正义的城邦以后就开始着手寻找个人正义,也就是小写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一些拥有共同名称的事物,无论其在型制上是大还是小,它们在以该名称所指示的它们的那方面是相似的,因此‘一个正义的人与一个正义的城邦在正义的理型方面是完全相同的。
’”[4]在柏拉图一系列的追问以后提出了人的灵魂的“三分法”。
他首先发现的是欲望,然后是激情与理性。
在他看来,人的“欲望”和“理性”似乎是彼此相反对的。
欲望是人生来具有的本能,它包括爱,饥渴,主要是感官感受。
激情表面看来是欲望的一部分,但激情不同于欲望。
在激情中分化出一种感情叫做愤怒,而它有时是站在欲望的对立面的。
苏格拉底在这里讲了一个故事:阿哥莱翁之子勒翁提俄斯从比雷埃夫斯进城去,路过北城墙下,发现刑场上躺着几具尸体,他想要看又觉得害怕而嫌恶它们,他暂时耐住了,把头蒙起来,但最终屈服于欲望的力量,他长大眼睛冲到尸体跟前,骂自己的眼睛说:“瞧吧,坏家伙,把这美景瞧个够吧!”由此,柏拉图认为激情正在帮助理性谴责欲望。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激情”恰恰是站在欲望的一边而反对“理智”表示愤怒的[7]。
这里真正辅助理性抵制欲望的不是激情,而是一种自尊。
我们姑且认为在柏拉图的逻辑中激情是有作用的。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人应该是由理性作为领导,激情作为理性的辅助者,共同节制欲望。
个人正义正是灵魂中的这三个要素和谐有序的安排。
笔者认为,柏拉图的个人正义理论是为城邦的节制美德服务的。
显然一个正义的个人不一定智慧或勇敢,但一定是节制的。
这对于城邦的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柏拉图的个人正义更像是一种服从规范,是一种人的“灵魂状态”,它和人的具体作为无关。
柏拉图从城邦正义推论到个人正义。
从其中的一一对应关系阐释出二者具有同构性。
城邦中的智慧对应于人的理智,勇敢对应于激情,节制对应欲望。
柏拉图把城邦赋予了灵魂,因为它是由个人组成的。
柏拉图的正义推论对后世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当然也有诸多矛盾之处。
四、对柏拉图正义观的批判1.现实与理想差距甚远参照人类历史,柏拉图的“正义”从未实现过,个人可能会在某个瞬间达到,但是国家几乎不可能。
人类不得不面临“正义”操作难的问题。
就统治者而言:其一,统治者虽然非常优秀,但并非全知全能,绝大多数人与他素未谋面,他不可能了解所有人的特点,并为每个人做出选择。
其二,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天赋能力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它需要人们的自我分析和评价[8]。
这样说来统治者只能由神做出选择,否则国家就是不正义的。
个人正义也不可能时时达到,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城邦,他如果不是野兽,就是一个神。
”一个人时时由理性驾驭他已经是神了。
柏拉图的个人正义在普通人看来更像是一种压迫。
也许柏拉图认为,大众之所以认为是压迫,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习惯用理性驾驭自己。
2.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不具有完全的对应性城邦正义中的三者智慧、勇敢、节制之间并不存在对抗关系。
相反,三者是相互辅助,缺一不可的。
而个人正义中的三者却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城邦中三种品德不具有流通性,生产者不需要智慧和勇敢,而城邦中类似激情的东西似乎并不存在。
这也是城邦与个人本质上的区别。
个人的美德只靠理性成就,其他两者似乎没有也可以。
事实上,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说缘起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所提倡的人要过的“三种生活”。
在这里,似乎是为了与城邦对应而人为的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
城邦中的阶层不可能只有三种,那么只要再多出一个阶层,柏拉图的城邦与个人灵魂三分说很容易就会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