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复习导学案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内涵;2. 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3. 探讨百家争鸣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导学内容: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 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分裂导致了各种学术思想的激烈争辩;2. 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各种学派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3. 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都在这一时期活跃。

二、《百家争鸣》的内涵1. 儒家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传统伦理观念;2.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等思想;3.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观念;4. 法家倡导法治、重视权力和秩序。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1. 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元发展;2. 吸收了不同学派的优点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3. 为中国历史上和平统一提供了思想支持。

四、百家争鸣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1. 当代社会需要多元文化的包容和交流,在百家争鸣中可以找到启示;2.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理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可助力社会发展和进步;3. 引导人们思考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性,推动文化复兴与传承。

导学活动:1.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内涵;2. 分组讨论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特点,形成思想碰撞和思想交流;3.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分享个人的见解和感悟,探讨百家争鸣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4. 撰写读后感,总结对《百家争鸣》的认识和理解,展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导学作业:1. 要求每位学生针对《百家争鸣》撰写一篇个人感悟文章,包括对各家学派的理解和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看法;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建立多元思维和开放心态,提升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和活动,相信学生们会对《百家争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在当代社会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力量。

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发展其精髓,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百家争鸣》,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掌握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导学内容:一、《百家争鸣》简介《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多元、学派纷陈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学说互相交战辩论,形成了诸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每个学派都有其奇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二、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1. 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荀子等,主张仁爱、礼义、忠孝,强调人伦干系和道德修养。

2.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强调适应自然、追求自由。

3.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强调爱与和平。

4. 法家:代表人物为商鞅、韩非,主张法治、重刑罚、强调权力和秩序。

5.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况、荀子,主张名教、礼法、重视规范和传统。

三、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仁爱、礼义、忠孝,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由,主张适应自然、超出世俗。

3.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强调爱与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

4. 法家主张法治、重刑罚,强调权力和秩序,主张以法律约束人的行为。

5. 名家主张名教、礼法,重视规范和传统,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导学活动:一、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卖力钻研一个学派,并总结该学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然后进行展示和讨论。

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模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和对话,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思维导图: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整理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的文章,总结各家学说的主要观点和比照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这部经典文化作品的背景及意义。

2.精通《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3.理解不同砚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争辩,培育批判思维和多元化沉思能力。

二、导学内容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3.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4.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5.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6.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7.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8.纵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三、导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出本节课的进修内容。

2.进修:依次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让同砚了解各家学派的核心理念和思想特点。

3.谈论:组织同砚就各家学派的观点展开谈论,引导他们沉思学派之间的异同的地方,培育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沉思能力。

4.总结:总结各家学派的观点及其影响,强化同砚对于《百家争鸣》的理解和熟识。

5.拓展:引导同砚沉思《百家争鸣》对当代社会与个人的启迪,激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和保卫认识。

四、导学方式1.听课:老师讲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2.谈论:同砚分组谈论各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展开批判性沉思。

3.总结:同砚在小结时,归纳总结各家学派的观点及其影响。

4.拓展:同砚进行沉思与探讨,拓展对于《百家争鸣》的更深层次理解。

五、导学评判1.自评:同砚通过进修和谈论,自我评判是否精通了《百家争鸣》的核心内容。

2.互评:同砚之间互相评判合作效果,激发进修动力。

3.老师评判:老师进行综合评判,鼓舞同砚正确熟识和进修《百家争鸣》。

六、课后作业1.完成笔记:总结各家学派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2.沉思问题:沉思《百家争鸣》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迪。

3.阅读拓展:阅读《庄子》、《孟子》等相关文献,了解学术著作与各家学派的干系。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百家争鸣》导学案

《百家争鸣》导学案1重点问题:了解孟子、荀子、墨子的思想。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导论部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阅读第一目的前半部分,了解孟子的地位,并总结孟子的主张有哪些?1)地位:2)主张:政治主张:人性论:义利观:3.孟子思想的侧重点在政治,荀子的侧重点在哲学。

阅读本目剩余内容归纳荀子的主张及评价。

1)主张:哲学:人性论:政治:2)评价:做一做关于孟子的学说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B.主张舍生取义C.主张民为贵,君为轻D.主张先利后义二、墨子和墨家1.首先掌握墨子的历史地位:2.墨子出身于“贱人”,相传曾“学儒者之业“后来自创了墨家学派,阅读课本后,熟悉掌握墨子的主要思想。

3.墨家学派代表了谁的利益?产生了哪些影响?做一做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A.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的统治阶级的拥护C.墨子主张选举贤能深的士人支持D.新兴地主支持墨子的主张当堂达标训练1.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2.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3.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A.墨家的无为思想B.儒家的仁政思想C.法家的尚贤思想D.法家的法治思想4.下列思想家中,认为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5.提出“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孟子B.墨子C.庄子D.韩非子延伸阅读:仁义之师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

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

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

”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导学案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导学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①
3.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
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
4.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光彩……(连连看)
当今的行为观点 古代学派的主张
3、相关书籍:老子的学说集中在______一书,该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孔子和儒家学说:
1. 简介:春秋晚期__国人。中年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 成就: 思想:核心思想是“___”,主张______,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______”;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一、自主学习(一看二填三交流。自学教材,填出空格内容,在课本上用不同颜色签字笔勾画重点,然后师友简单交流结果,准备展示。10分钟。)
(一)春秋——思想的曙光
老子:
1. 简介:姓李,名耳。春秋后期___国人,____学派创始人。
2. 主张:万物运行皆有其 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皆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的;主张______,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资源……”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因材施教 B. 温故知新 C. 有教无类 D. 仁者爱人
2.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贵容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第一课时导言:《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它涵盖了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众多思想学派。

在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相互交锋,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火花,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学习我们将深入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派及其思想理论,以及《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1.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兴起的时期,诸子百家纷纭争鸣、各显神通。

在这个时期,社会秩序混乱,战乱频繁,各国相互争霸,人民疾苦。

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促使了各种思想观念的出现和碰撞。

2. 儒、道、法、名、墨等学派相继兴起,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互相较量、争鸣。

儒学强调仁爱礼乐,主张以仁治国;道家重视自然法则,主张无为而治;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反对战争;法家主张法制严明,重视法律的约束。

3. 《百家争鸣》正是在这种思想碰撞、火花四射的环境中形成,各种学说相互交锋,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学派及其思想理论1. 儒家: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提倡“仁爱”、“礼”、“孝”等伦理道德观念。

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其言行举止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2. 道家: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我超越和解脱,提倡“无为而治”、“反常无为”等思想,强调追求真我、大我和自然之道。

3. 墨家: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主张平等和伦理。

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爱人”、“非攻”等思想。

4. 法家:法家主张法制严明,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提倡“一切以法度为上”、“法术”、“尽其才能”等思想。

荀子、韩非等人为法家代表。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1. 《百家争鸣》催生了各种学派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 不同学派的辩论和争鸣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推动了哲学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3. 各种学说的争鸣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丰富的启迪和参考,对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理解《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3.掌握《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百家争鸣》的概念和起源;2.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3.《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你知道《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吗?2.你知道《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吗?3.你知道《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有何影响吗?第二步:学习1.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和起源:《百家争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现象,是一种思想多元并存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相互交锋、互相影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学习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主张仁爱之道,强调礼仪、仁爱、忠恕等传统道德观念。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法家:代表人物为荀子、韩非,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权威。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思想。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子、孟子,主张性恶论和性善论等不同观点。

第三步:讨论1.请同学们讨论《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2.同学们可以就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展开讨论,比较其异同之处。

第四步:总结1.请同学们总结《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和影响;2.同学们可以就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影响展开总结。

四、课堂作业:1.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的读后感;2.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写一篇关于该学派的介绍。

五、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自行搜索了解《百家争鸣》中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2.同学们可以就《百家争鸣》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展开思考和探讨。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3. 掌握《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7《百家争鸣》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7《百家争鸣》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1.如图为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收集的两张学习卡片。

据卡片中的内容,判断他们正在研究的主题是(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老子论道 B.韩非讲法 C.墨家学说 D.先师孔子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
A.儒家 B.法家 C.兵家 D.墨家
4.《中国焦点》评出十大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
A.主张“无为而治 B.主张“兼爱非攻
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D.提出“仁”的学说
5.孔子招生不分贫贱富贵,无品行高低之分;孔子的学生地域分布广,无明确国别划分。

这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意义;2. 理解《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3. 掌握《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百家争鸣》背景及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奇特现象,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争相兴起、交相辉映的局面。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各种思想学说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不仅极大地增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后世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二、《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 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德,提倡“仁者爱人,义者正心,礼者治身,智者明理,信者成德”,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适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3. 墨家:代表人物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共处。

4. 名家:代表人物为荀子,主张名实分明,反对夸夸其谈,强调踏踏实实,主张“名实分明”。

5. 法家:代表人物为商鞅、李斯,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严明执行,提倡“以法治国”,主张“法治”。

6. 兵家:代表人物为孙子,主张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主张“兵法”。

7. 阴阳家:代表人物为屈原、庄周,主张阴阳五行,强调阴阳平衡,提倡“阴阳五行”。

8. 纵横家:代表人物为张仪、苏秦,主张纵横家智谋,主张“纵横家智谋”。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出现,不仅增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后世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各家学派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遥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百家争鸣》的背景及意义,每组成员就《百家争鸣》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

2. 小组讨论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每位同砚选择一个学派进行深入钻研,并向小组成员分享所学内容。

百家争鸣复习导学案

百家争鸣复习导学案

课题1.1百家争鸣导学案【复习回顾】回顾必修一和必修二古代史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内容【激情导入】【基础知识过关】1、“百家争鸣”的概念: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从政治、经济上分析)?你从中有何认识?2.同一时期,另外哪一个地区也掀起了一场思想运动?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何联系?突出特点是什么?有哪些著名代表人物?3.孔子在哲学上主张“重人事,远鬼神”,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请简单概括孔子的历史地位。

4.孟子的“德治”与“民贵君轻”有什么积极作用?在战国时期,儒家的“仁政”能否实现?为什么?你认为当时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8.从哲学上看,荀子的天人关系反映了他的哪些思想?荀子主张“人定胜天”,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9.在处事方面,道家与儒家在态度上有何不同?从研究领域上看,道家与儒家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在治理国家方面,战国哪两家的观点相反?在冶国治世方面,对当今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两家学派是什么?10.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11.你认为墨家思想在当时应该反映了哪些社会阶层的利益?在当时哪些思想无法实现?墨家思想对今天有哪些值得发扬的观点?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2.7百家争鸣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7)

2.7百家争鸣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7)

第7课百家争鸣【学习课题】第二单元第7课【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知道一定时期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面貌的反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并对比诸子百家的思想理念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影响。

3.家国情怀: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不仅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而且对当今时代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中众多思想家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担当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

【学习重点】老子的思想孔子的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学习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春秋战国时期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2.百家争鸣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一思想繁荣局面史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合作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之间有何联系?三、核心素养巩固1.(2023·江苏徐州·16)“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从思想内容来看,此话出自()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2.(2023·福建·2)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

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

这体现了孔子注重()A.学而不厌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不耻下问3.(2023·广东茂名·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

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四、核心素养提升(一)基础过关1.(2023·广东韶关·10)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中提到:“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第7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7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7课百家争鸣内容导航素养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预习导学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探究提升探究问题,典例+ 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分层训练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历史解释)2.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影响;了解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掌握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自主学习任务一老子和《道德经》设问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道家学派的经典是什么?1·老子简介(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1),春秋后期①国人。

(2)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2.老子的思想主张(1)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②”(2)哲学: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3)处世: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主张“③”,追求“④”的理想社会。

3.老子的地位(1)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⑤》,是道家的经典,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自主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设问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1.孔子生平·孔子是⑥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

·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问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宜扬自已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

·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⑦,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⑧”。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⑨积极意义: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百家争鸣 导学案

百家争鸣 导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轮复习导学案高二历史组吴雪蓓【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1.掌握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比较各派主张及异同,分析其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

2.准确识记并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基础知识落实】【问题探究】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公田),以丰财也。

──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中涉及到什么土地制度?2、材料二中“初税亩”和材料三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有何共同意义?3、上述三段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什么变化?造成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何在?材料四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

──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4、“楚王问鼎”的典故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五(秦孝公)下令国中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5、材料中的“宾客群臣”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的一种什么社会现象?材料六古时,官府掌握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官府教化是合二为一的,受教育的对象只能是“国之贵族子弟”。

到周宣王时,周朝已经衰落了,周朝史官司马氏离开周地去晋国,因此王朝的典籍、图册有的散落在卫国,有的散落在赵国,有的散落在秦国。

所以孔子才说:天子失官,典籍图册失散在四夷,学术学问在四夷开展起来。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春秋战国的文化教育有何新变化?【总结】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探究二:诸子百家政治主张异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导学案课题:百家争鸣课型:讲授型教材版本: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学科分类:历史教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起源和发展;2.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重点:百家争鸣的起源和发展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教学准备:1.教材《世纪中学历史第一册》P22-25;2.多媒体课件;3.提前复印学生手册中的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2.向学生们提问:你们了解什么是百家争鸣吗?二、展示(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百家争鸣的起源和发展。

2.讲解百家争鸣的几个代表性学派: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并向学生们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物。

三、探究(15分钟)1.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结合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回答: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为什么?2.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们一些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四、总结(10分钟)1.请学生们进行课堂笔记和小组讨论的总结,记录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们一些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们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

五、拓展(10分钟)1.通过回答一些复习性的问题,巩固学生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提醒学生们多关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积极参与到学习历史的行列中来。

六、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教学重点。

2.帮助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学生们完成课堂笔记和习题,培养学生们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2.提醒学生们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导学案课题:百家争鸣课型:讲授型教材版本: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学科分类:历史教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起源和发展;2.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导学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导学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和意义。

2、理解“双百”方针在推动文化繁荣和学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3、探讨在当代社会如何贯彻“双百”方针,促进文化创新和思想交流。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2)“双百”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和发展。

2、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双百”方针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关系。

(2)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坚持和创新“双百”方针。

三、知识梳理(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党提出了“双百”方针。

2、提出1956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1、“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2、“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意义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的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

(四)“双百”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和发展1、 20 世纪 50 年代“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界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学、电影、戏剧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2、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

3、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得到重视和贯彻,文化领域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局面。

四、思考与讨论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双百”方针在推动文化繁荣方面的作用。

2、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五、巩固练习1、(选择题)“双百”方针提出的根本目的是()A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B 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C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D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简答题)简述“双百”方针的内涵,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作用;2. 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3. 探讨《百家争鸣》中各家思想的特点和主张;4. 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意义。

二、导学内容:1. 《百家争鸣》概述《百家争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文化现象,是各种学派思想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各种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等纷纷兴起,互相辩论,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2. 各家思想的主张- 儒家:主张仁爱、礼治、孝道,强调人伦干系和社会秩序。

-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强调自然和道的观念。

- 法家:主张法治、重法轻仁,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效率。

-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强调对等和和平。

- 名家:主张言辩、辩证,强调言论自由和辩论的重要性。

- 兵家:主张战争、军事,强调兵法和战略兵书。

3. 《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增进了各种思想学派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同时,各家思想的争鸣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三、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各家思想的主张及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3. 朗读文章: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想学派,进行朗读和讨论。

4. 作业安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导学反馈:1.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业,进行互相点评和交流。

2. 知识检测:出一份关于《百家争鸣》的知识测试,检验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百家争鸣》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提高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学生通过这次进修,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为未来的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百家争鸣》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理解《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3. 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
1.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a. 战国时期背景
b. 《百家争鸣》的形成和发展
c. 《百家争鸣》的意义
2. 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e. 兵家
f. 名家
g. 田舍
h. 阴阳家
3.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
a. 各家学派的思想传播和影响
b. 《百家争鸣》对后世思想的启迪
三、导学活动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并展示给全班同砚;
2.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阅读文献: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各家学派的思想;
4. 辩论赛:组织辩论赛,讨论《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影响。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次导学,同砚们对《百家争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意义。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今后的进修中不息探索中国古代思想,汲取智慧,为成为有思想、有品德的人而尽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课题1.1百家争鸣
导学案
【复习回顾】回顾必修一和必修二古代史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内容 【激情导入】
【基础知识过关】 1、“百家争鸣”的概念: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世界影响: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消极方面:(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的态度和仁爱的意识,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师生小结】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当堂练习】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杂家是其中一个哲学流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

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当时思想文化领域怎样的发展特色( )
A.相互诘难批驳B.相互融合借鉴C.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D.以法家思想为主流2.下列漫画是古代三位《思想家的话语》,对其解读不
正确的是( )
A.三人是儒家思想家
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
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与此引文最为接近
的观点是()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3、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
系的是( B )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子皆死于虎。

夫子问其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A.仁政,仁者爱人B.非攻,仁者先难而后C.仁,为政以德D.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
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节用而
爱人”④人贵贱有“序”⑤“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
6、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
背景是()
A.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社会长期动荡不安D.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高考链接】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布置作业】1、做完本课自主练习总结本课知识点1、预习第二节汉代儒学
【体验反思】
【自主训练】
1.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2.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

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3.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
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4.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
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1.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1《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9.(2013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
2
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
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
【答案】
(1)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3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