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7.4《数学归纳法》教案(沪教版高二上)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上册第七章7.4数学归纳法课件 _2
用“有限”的手段来解决“无限”的问题.
14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上册第七章7.4七章7.4数 学归纳 法课件 _2【精品】
小结: (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严密的数学证明方法 (基础正确;可传递) ,它适用于证明与正整数 有关的数学命题; (2)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否则结论不能成 立; (3)在证明n=k+1时命题成立,必须利用归 纳假设的结论(即假设n=k时命题成立),必 须进行恒等变形.
6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上册第七章7.4数 学归纳 法课件 _2【精品】
请思考: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使
骨牌全部倒下呢?
▪ 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所有多米诺 骨牌就能全部倒下:
▪ (1)第一块骨牌倒下;
▪ (2)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前一块倒 下一定导致后一块倒下.
事实上,条件(2)给出了一个递 推关系:当第k块倒下时,相邻的第k+1 块也倒下.
7.4 数学归纳法
1
回顾:我们是怎样求出首项为a1,公差 为d的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a1 a1 0d a2 a1 d a1 1d a3 a2 d a1 2d
a4 a3 d a1 3d
归纳:由此得到,等差数列{an}的通项 公式是
an a1 (n 1)d (n N ) .
已知数列{an}通项公式为an=(n2-5n+5)2 验证可知:a1=1, a2=1, a3=1, a4=1,
由此推知对任何n∈N*都有an=1,对吗? 答:不对,因为a5 =25 .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上册第七章7.4数 学归纳 法课件 _2【精品】
4
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教案优秀数学归纳法教案设计意图
数学归纳法教案优秀数学归纳法教案设计意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七章第四节《数学归纳法》。
详细内容包括:1. 数学归纳法的概念与基本步骤;2. 数学归纳法在数列、不等式中的应用;3. 数学归纳法在函数、方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2.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不等式、函数、方程等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基本步骤及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与数学归纳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1+2+3++n的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数列求和的例题,讲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基本步骤,分析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数学归纳法解决几个类似的数列求和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归纳法在证明不等式、函数、方程等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数学归纳法2. 内容:(1)数学归纳法的概念与基本步骤;(2)数学归纳法在数列、不等式中的应用;(3)数学归纳法在函数、方程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 = n(n+1)/2;(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有2^n > n;2. 答案:(1)略;(2)略;(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基本步骤及其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2. 拓展延伸:(1)探索数学归纳法在其他数学领域(如组合数学、数论等)中的应用;(2)研究数学归纳法的推广形式,如“第二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等。
2016-2017学年沪教版高二数学上学期7.4、数学归纳法教案4
数学归纳法教学目标1.了解归纳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发现的能力.2.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以递推思想作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3.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师: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数学归纳法.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呢?应该从认识什么是归纳法 开始.(板书课题.数学归纳法)(二)什么是归纳法(板书)师:请看下面几个问题,并由此思考什么是归纳法,归纳法有什么特点.问题1:这里有一袋球共十二个,我们要判断这一袋球是白球,还是黑球,请问怎么办? (可准备一袋白球.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事先准备好)生:把它例出来看一看就可以了.师:方法是正确的,但操作上缺乏顺序性.顺序操作怎么做?生:一个一个拿,拿一个看一个.师:对.问题的结果是什么呢?(演示操作过程)第一个白球,第二个白球,第三个白球,……,第十二个白球,由此得到:这一袋球都是白 球. 问题2:在数列{a n }中,a 1=1,a n+1=nn a a 1(n ∈N+),先计算a 2,a 3,a 4的值,再推测通项an 的公式.(问题由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给出)生:a 2=21,a 3=31,a 4=41.由此得到:a n =n1(n ∈N+). 师:同学们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用的都是归纳法,你能说说什么是归纳法,归纳法有什么特点 吗?生:归纳法是由一些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特点是由特殊 一般(板书).师:很好!其实在中学数学中,归纳法我们早就接触到了.例如,给出数列的前四项,求它 的一个通项公式用的是归纳法,确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项公式用的也是归纳法,今后的学 习还会看到归纳法的运用. 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归纳法也有广泛应用.例如气象工作者、水文工作者依据积累的历史 资料作气象预测,水文预报,用的就是归纳法.还应该指出,问题1和问题2运用的归纳法还是有区别的.问题1中,一共12个球,全看了, 由此而得了结论.这种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对于问题2,由于自然有无数个,用完全归纳法去推出结论就不可能,它是由前4项体现的规律,进行推测,得出结论的,这种归纳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三)归纳法的认识(板书)归纳法分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板书).师;用不完全归纳法既然要推测,推测是要有点勇气的,请大家鼓起勇气研究问题3.问题3:对于任意自然数n,比较7n-3与6(7n+9)的大小.(问题由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给出)(给学生一定的计算、思考时间)生:经过计算,我的结论是:对任意n∈N+,7n-3<6(7n+9).师:你计算了几个数得到的结论?生:4个.师:你算了n=1,n=2,n=3,n=4这4个数,而得到的结论,是吧?生:对.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验了n=8,这时有7n-3>6(7n+9),而不是7n-3<6(7n+9).他的结论不对吧!师:那你的结论是什么呢?(动员大家思考,纠正)生:我的结论是:当n=1,2,3,4,5时,7n-3<6(7n+9);当n=6,7,8,…时,7n-3>6(7n+9).师:由以上的研究过程,我们应该总结什么经验呢?首先要仔细地占有准确的材料,不能随便算几个数,就作推测.请把你们计算结果填入下表内:师:依据数据作推测,决不是乱猜.要注意对数据作出谨慎地分析.由上表可看到,当n依1,2,3,4,…变动时,相应的7n-3的值以后一个是前一个的7倍的速度在增加,而6(7n+9)相应值的增长速度还不到2倍.完全有理由确认,当n取较大值时,7n-3>6(7n+9)会成立的.师:对问题3推测有误的同学完全不必过于自责,接受教训就可以了.其实在数学史上,一些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在运用归纳法时,也曾有过失误.资料1(事先准备好,由学生阅读)费马(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是对微积分的创立作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是概率论的的创始者之一,他对数论也有许多贡献.但是,费马曾认为,当n∈N+时,n22 +1一定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0,1,2,3,4作了验证后得到的.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却证明了522+1=4 294 967 297=6 700 417×641 ,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师:有的同学说,费马为什么不再多算一个数呢?今天我们是无法回答的.但是要告诉同学们,失误的关键不在于多算一个上!再请看数学史上的另一个资料(仍由学生阅读):资料2f(n)=n2+n+41,当n∈N+时,f(n)是否都为质数?f(0)=41,f(1)=43,f(2)=47,f(3)=53,f(4)=61,f(5)=71,f(6)=83,f(7)=97,f(8)=113,f(9)=131,f(10)=151,… f(39)=1 601.但f(40)=1 681=412是合数.师:算了39个数不算少了吧,但还不行!我们介绍以上两个资料,不是说世界级大师还出错,我们有错就可以原谅,也不是说归纳法不行,不去学了,而是要找出运用归纳法出错的原因,并研究出对策来.师:归纳法为什么会出错呢?生:完全归纳法不会出错.师:对!但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是不可避免的,它为什么会出错呢?生:由于用不完全归纳法时,一般结论的得出带有猜测的成份.师:完全同意.那么怎么办呢?生:应该予以证明.师:大家同意吧?对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应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数学问题,应寻求数学证明.(四)归纳与证明(板书)师:怎么证明呢?请结合以下问题1思考.生:问题1共12个球,都看了,它的正确性不用证明了.师:也可以换个角度看,12个球,一一验看了,这一一验看就可以看作证明.数学上称这种证法为穷举法.它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师:如果这里不是12个球,而是无数个球,我们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这袋球全是白球,那么怎么证明呢? (稍作酝酿,使学生把注意力更集中起来)师:这类问题的证明确不是一个容易的课题,在数学史上也经历了多年的酝酿.第一个正式研究此课题的是意大利科学家莫罗利科.他运用递推的思想予以证明.结合问题1来说,他首先确定第一次拿出来的是白球.然后再构造一个命题予以证明.命题的条件是:“设某一次拿出来的是白球”,结论是“下一次拿出来的也是白球”.这个命题不是孤立地研究“某一次”,“下一次”取的到底是不是白球,而是研究若某一次是白球这个条件能保证下一次也是白球的逻辑必然性.大家看,是否证明了上述两条,就使问题得到解决了呢?生:是.第一次拿出的是白球已确认,反复运用上述构造的命题,可得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拿出的都是白球.师:对.它使一个原来无法作出一一验证的命题,用一个推一个的递推思想得到了证明.生活上,体现这种递推思想的例子也是不少的,你能举出例子来吗?生:一排排放很近的自行车,只要碰倒一辆,就会倒下一排.生:再例如多米诺骨牌游戏.(有条件可放一段此种游戏的录相)师:多米诺骨牌游戏要取得成功,必须靠两条:(1)骨牌的排列,保证前一张牌倒则后一张牌也必定倒;(2)第一张牌被推倒.用这种思想设计出来的,用于证明不完全归纳法推测所得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就是数学 归纳法.(五)数学归纳法(板书)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以上推测问题而得的命题,应该证明什么呢?生:先证n =1时,公式成立(第一步);再证明:若对某个自然数(n =k )公式成立,则对下一个自然数(n =k+1)公式也成立(第 二步).师:这两步的证明自己会进行吗?请先证明第一步.生:当n =1时,左式=a 1=1,右式=11=1.此时公式成立.(应追问各步计算推理的依据)师:再证明第二步.先明确要证明什么?生:设n =k 时,公式成立,即a k =k 1.以此为条件来证明n =k+1时,公式也成立,即a k+1=11+k 也成立. 师:应注意,这里是证明递推关系成立,证明a k+1=11+k 成立时,必须用到ak =k 1这个条件 生:依已知条件,a k+1=111111+=+=+k k k a a k k . 师:于是由上述两步,命题得到了证明.这就是用数学归纳法进行的证明的基本要求. 师:请小结一下用数学归纳法作证明应有的基本步骤. 生:共两步(学生说,教师板书):(1)n =1时,命题成立;(2)设n =k 时命题成立,则当n =k+1时,命题也成立.师:其实第一步一般来说,是证明开头者命题成立.例如,对于问题3推测得的命题:当n=6,7,8,…时,7n-3>6(7n+9).第一步应证明n =6时,不等式成立.(若有时间还可讨论此不等关系证明的第二步,若无时间可布置学生课下思考)(六)小结师:把本节课内容归纳一下:(1)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2)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分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二种.(3)由于不完全归纳法中推测所得结论可能不正确,因而必须作出证明,证明可用数学归 纳法进行.(4)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递推(递归)思想,它的操作步骤必 须是二步.数学归纳法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将从下节课开始学习.(七)课外作业(1)阅读课本(2)书面作业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对方法作简单的灌输,学生必然疑虑重重.为什么必须是二步呢?于是教师反复举例,说明二步缺一不可.你怎么知道n =k 时命题成立呢?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解释,可学生仍未完全接受.学完了数学归纳法的学生又往往有应该用时但想不起来的问题,等等.为此,我们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过程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 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直到怎么办结束.第二阶段是对策酝酿,从介绍递 推思想开始,到认识递推思想,运用递推思想,直到归纳出二个步骤结束.把递推思想的介绍、理解、运用放在主要位置,必然对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带来指导意义 ,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渗透隐含于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思想的一种尝试.2.在教学方法上,这里运用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讨论、探索的方法.目的是在于加强 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为了使这种参与有一定的智能度,教师应做好发动、组织、引 导和点拨.学生的思维参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尽快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提出思维要求, 让学生尽快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把每节课的课题作出层次分 明的分解,并选择适当的问题,把课题的研究内容落于问题中,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 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新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想在这方面作些研究.3.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还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 =k+1命题成立时必须用到n =k 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 例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n ⎪⎭⎫ ⎝⎛-=++++21121.....21212132(n ∈N+)时,其中第二步采用下面证法: 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k n ⎪⎭⎫ ⎝⎛-=++++21121.....21212132,则当n =k+1时, 1112211211211212121.....2121+++⎪⎭⎫ ⎝⎛-=-⎥⎥⎦⎤⎢⎢⎣⎡⎪⎭⎫ ⎝⎛-=+++k k k k , 即n =k+1时等式也成立.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递推思想要求的不是n =k ,n =k+1时命题到底成立不成立,而是n =k 时命题成立作为条件能否保证n =k+1时命题成立这个结论正确,即要求的这种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证明的主要部分应改为1112211212112121.....2121+++⎪⎭⎫ ⎝⎛-=+⎪⎭⎫ ⎝⎛-=++++k k k k k以下理解不仅是正确认识数学归纳法的需要,也为第二步证明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正确的思维 方向.。
高二数学:7.4《数学归纳法》教案(沪教版上)
7.4 数学归纳法一、教学内容分析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对方法作简单的灌输,学生必然疑虑重重.为什么必须是二步呢?于是教师反复举例,说明二步缺一不可.你怎么知道n=k时命题成立呢?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解释,可学生仍未完全接受.学完了数学归纳法的学生又往往有应该用时但想不起来的问题,等等.为此,我们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过程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直到怎么办结束.第二阶段是对策酝酿,从介绍递推思想开始,到认识递推思想,运用递推思想,直到归纳出二个步骤结束.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还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k+1命题成立时必须用到n=k 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二、教学目标设计1. 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再到数学归纳法的科学性的认识;2.对数学归纳法的表达数学步骤地掌握;3.形成观察、归纳、推广的意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讨论、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四、教学用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五、教学流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问题1:这里有一袋球共十二个,我们要判断这一袋球是白球,还是黑球,请问怎么办? 方法一:把它倒出来看一看就可以了.特点:方法是正确的,但操作上缺乏顺序性.方法二:一个一个拿,拿一个看一个.比如结果为:第一个白球,第二个白球,第三个白球,……,第十二个白球,由此得到:这一袋球都是白球.特点:有顺序,有过程.问题2:在数列{}n a 中,*111,,()1n n na a a n N a +==∈+,先算出234,,a a a 的值,再推测通项n a 的公式.过程:212a =,313a =,414a =,由此得到:*1,()n a n N n=∈,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用的都是归纳法.二、讲解新课:1. 归纳法:由一些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特点:由特殊→一般.2. 不完全归纳法: 根据事物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特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如我们在推导涉及所有正整数的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在考察了n=1,2,3,4几种特殊情形后得出的一般公式,就是作的一种不完全归纳.我们已经知道,不完全归纳法所得到的命题并不能保证它成立,所以这种方法并不能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同时也应看到,不完全归纳法是研究数学的一把钥匙,是发现数学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问题探索中,为了寻求一般规律,往往先考察一些特例,通过对这些特例的不完全归纳形成猜想,然后再试图去证明或否定这种猜想.因而学会用不完全归纳法对问题进行探索,对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十分重要.3. 完全归纳法: 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一种在研究了事物的所有(有限种)特殊情况后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又叫做枚举法.与不完全归纳法不同,用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通常在事物包括的特殊情况数不多时,采用完全归纳法.4.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些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常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先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k ∈N *,k ≥n 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叫做数学归纳法.5.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即先验证使结论有意义的最小的正整数n 0,如果当n= n 0时,命题成立,再假设当n=k(k ≥n 0,k ∈N *)时,命题成立.(这时命题是否成立不是确定的),根据这个假设,如能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n 0的正整数n 0+1,n 0+2,…,命题都成立.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结论正确;(2)假设当n=k(k ∈N *,且k ≥n 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正确.三、例题分析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果{a n }是一个等差数列,那么a n =a 1+(n -1)d 对一切n ∈N *都成立.证明:(1)当n=1时,左边=a 1,右边=a 1+0·d=a 1,等式成立.(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就是a k =a 1+(k -1)d.那么a k +1=a k +d=[a 1+(k -1)d ]+d=a 1+[(k+1)-1]d ,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由(1)和(2)可以判定,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 -1)=n 2.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等式成立.(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就是1+3+5+…+(2k -1)=k2,那么1+3+5+…+(2k -1)+[2(k+1)-1]=k 2+[2(k+1)-1]=k 2+2k+1=(k+1)2.∴n=k+1时也成立.由(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四、课堂练习: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1)2n n +. 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11)2⨯+=1.∴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1+2+3+…+k=(1)2k k +. 那么当n=k+1时,11123(1)(1)(1)(1)(11)22k k k k k k k +++⋅⋅⋅+++=+++=+++ ∴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2.首项为a 1,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 n =a 1q n-1.证明:(1)n=1时,左边=a 1,右边=a 1·q 1-1=a 1q 0=a 1.∴左边=右边.(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a k =a 1q k -1.那么当n=k+1时.a k +1=a k q=a 1q k -1·q=a 1q (k+1)-1.∴n=k+1时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等式对一切n∈N*都成立.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提炼)(1)中心内容是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2)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分类是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二种,完全归纳法只局限于有限个元素,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具有可靠性,必须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证明;(3)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递推(递归)思想,它的证明步骤必须是两步,最后还要总结;(4)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递推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六、作业七、教学设计说明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不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所以要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尤其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k+1命题成立时必须要用到n=k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这些内容都将放在下一课时完成,这种理解不仅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本质,也为证明过程中第二步的设计指明了思维方向.相关数学史资料介绍资料1: 费马〔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是对微积分的创立作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是概率论的创始者之一,他对数论也有许多贡献.但n 一定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0,1,2,3,4时的值分别是,费马曾认为,当n∈N时,221为3,5,17,257,65537作了验证后得到的.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却证明了当n=5时,52=4 294 967 297=6 700 417×641,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21有人说,费马为什么不再多算一个数呢?今天我们是无法回答的.但是要告诉同学们,失误的关键不在于多算一个上!资料2:f〔n〕=n2+n+41,当n∈N时,f〔n〕是否都为质数?f〔0〕=41,f〔1〕=43,f〔2〕=47,f〔3〕=53,f〔4〕=61,f〔5〕=71,f〔6〕=83,f〔7〕=97,f〔8〕=113,f〔9〕=131,f〔10〕=151,… f〔39〕=1 601.但是f〔40〕=1 681=412是合数.算了39个数不算少了吧,但还不行!我们介绍以上两个资料,说明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对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应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数学问题,应寻求数学证明.。
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高二数学学案:7-4数学归纳法
7.4 数学归纳法一、概念1、由_________到_________的推理方法,叫做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是用来回答与______________有关的命题。
3、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是<1>、证明当n 取______________时,命题成立。
<2> 、假设当____________时,命题成立,证明当________________时,命题也成立。
根据10,20两步可知,这个命题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成立。
4、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骤是递推的_______________;第二步是递推的_____________;两步缺一不可。
5、第二步骤证明当1+=k n 时命题也成立,必需要利用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举例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12(531n n =-++++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1(613212222++=++++n n n n三、课堂练习1、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成立的过程中,第<1>步中验证了n = 1 时命题成立,第<2>步中假设n = k 时命题成立,这里k 取的最小值是多少?,并说明理由2、有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32)1(12)1(8421111nn n n ----+=-++-+- 的第<2>步中,假设n = k 时,原等式成立,证明n = k+1时原等式也成立,请写出n = k +1时需要证明的等式。
3、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成立的第<2> 步中,假设n = k 时,命题成立,这种假设不没有根据?如果有,根据是什么?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21+=++++n n n (2)以1a 为首项、以q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11-=n n q a a四、作业练习册12页7.4数学归纳法 A 组1、2、3、4题。
沪教版(上海)数学高二上册-7.4 数学归纳法 课件 _3教学课件
5.数学归纳法问题剖析1
• 思考: • (1) 体育课排队:每一位同学与排在他/她后面的人性别
相同,能保证这一排都是女生么? • (2) COPY不走样的游戏:第一个参与者的动作示范正确,
“COPY”为什么又常常会走样?
5.数学归纳法问题剖析2
• AA同学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2 4 6 2n n2 n 1, n N *
• (2)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 (归纳奠基 + 归纳递推),两个结论缺一不可, 论证过程出现“四次成立”;
• (3)在证明从 n=k n=k+1 的正确性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 • (4)完成 (i),(ii) 步骤的证明后,要对命题成立进行总结.
7.课堂小结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 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
•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 胡适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 证明:当 n=k 时,假设等式 2+4+6+……+2k = k2+k+1 = k(k+1)+1成立, • 则当 n=k+1 时,2+4+6+……+2k+2(k+1) = k(k+1)+1+2(k+1) = (k+1)(k+2)+1
高二数学上册《数学归纳法》教案沪教版
7.4 数学归纳法一、教学内容分析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对方法作简单的灌输,学生必然疑虑重重.为什么必须是二步呢?于是教师反复举例,说明二步缺一不可.你怎么知道n=k时命题成立呢?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解释,可学生仍未完全接受.学完了数学归纳法的学生又往往有应该用时但想不起来的问题,等等.为此,我们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过程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直到怎么办结束.第二阶段是对策酝酿,从介绍递推思想开始,到认识递推思想,运用递推思想,直到归纳出二个步骤结束.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还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k+1命题成立时必须用到n=k 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二、教学目标设计1. 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再到数学归纳法的科学性的认识;2.对数学归纳法的叙述数学步骤地掌握;3.形成观察、归纳、推广的意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讨论、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四、教学用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五、教学流程设计一、复习引入:这里有一袋球共十二个,我们要判断这一袋球是白球,还是黑球,请问怎么办?特点:有顺序,有过程.问题2:在数列{}n a 中,*111,,()1n n n a a a n N a +==∈+,先算出234,,a a a 的值,再推测通项n a 的公式.过程:212a =,313a =,414a =,由此得到:*1,()n a n N n=∈,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用的都是归纳法.二、讲解新课:1. 归纳法:由一些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特点:由特殊→一般.2. 不完全归纳法: 根据事物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特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如我们在推导涉及所有正整数的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在考察了n=1,2,3,4几种特殊情形后得出的一般公式,就是作的一种不完全归纳.我们已经知道,不完全归纳法所得到的命题并不能保证它成立,所以这种方法并不能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同时也应看到,不完全归纳法是研究数学的一把钥匙,是发现数学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问题探索中,为了寻求一般规律,往往先考察一些特例,通过对这些特例的不完全归纳形成猜想,然后再试图去证明或否定这种猜想.因而学会用不完全归纳法对问题进行探索,对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十分重要.3. 完全归纳法: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一种在研究了事物的所有(有限种)特殊情况后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又叫做枚举法.与不完全归纳法不同,用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通常在事物包括的特殊情况数不多时,采用完全归纳法.4.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些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常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先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k N*,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叫做数学归纳法.5.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即先验证使结论有意义的最小的正整数n0,如果当n= n0时,命题成立,再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这时命题是否成立不是确定的),根据这个假设,如能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n0的正整数n0+1,n0+2,…,命题都成立.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结论正确;(2)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三、例题分析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果{a n}是一个等差数列,那么a n=a1+(n-1)d对一切n∈N*都成立.证明:(1)当n=1时,左边=a1,右边=a1+0·d=a1,等式成立.(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就是a k=a1+(k-1)d.那么a k+1=a k+d=[a1+(k-1)d]+d=a1+[(k+1)-1]d,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由(1)和(2)可以判定,等式对任何n∈N*都成立.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1)=n2.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等式成立.(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就是1+3+5+…+(2k-1)=k2,那么1+3+5+…+(2k -1)+[2(k+1)-1]=k 2+[2(k+1)-1]=k 2+2k+1=(k+1)2.∴n=k+1时也成立.由(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四、课堂练习: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1)2n n +. 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11)2⨯+=1.∴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1+2+3+…+k=(1)2k k +. 那么当n=k+1时,11123(1)(1)(1)(1)(11)22k k k k k k k +++⋅⋅⋅+++=+++=+++ ∴n =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2.首项为a 1,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 n =a 1q n-1.证明:(1)n=1时,左边=a 1,右边=a 1·q 1-1=a 1q 0=a 1.∴左边=右边.(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a k =a 1q k -1.那么当n=k+1时.a k +1=a k q=a 1q k -1·q=a 1q (k+1)-1.∴n=k+1时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提炼)(1)中心内容是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2)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分类是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二种,完全归纳法只局限于有限个元素,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具有可靠性,必须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证明;(3)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递推(递归)思想,它的证明步骤必须是两步,最后还要总结;(4)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递推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六、作业七、教学设计说明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不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所以要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尤其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k+1命题成立时必须要用到n=k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这些内容都将放在下一课时完成,这种理解不仅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本质,也为证明过程中第二步的设计指明了思维方向.相关数学史资料介绍资料1: 费马(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是对微积分的创立作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是概率论的创始者之一,他对数论也有许多贡献.但n+一定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0,1,2,3,4时的值分别是,费马曾认为,当n∈N时,221为3,5,17,257,65537作了验证后得到的.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却证明了当n=5时,52+ =4 294 967 297=6 700 417×641,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21有人说,费马为什么不再多算一个数呢?今天我们是无法回答的.但是要告诉同学们,失误的关键不在于多算一个上!资料2:f(n)=n2+n+41,当n∈N时,f(n)是否都为质数?f(0)=41,f(1)=43,f(2)=47,f(3)=53,f(4)=61,f(5)=71,f(6)=83,f(7)=97,f(8)=113,f(9)=131,f(10)=151,… f(39)=1 601.但是f(40)=1 681=412是合数.算了39个数不算少了吧,但还不行!我们介绍以上两个资料,说明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对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应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数学问题,应寻求数学证明.。
沪教版(上海)数学高二上册-7.4 数学归纳法 课件 _2教学课件
高二上册数学《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封面)高二上册数学《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教材分析:“数学归纳法”既是高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它贯通了高中数学的几大知识点: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解决的内容是: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特别要注意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运用和恒等变换的运用)。
只有真正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掌握了证题步骤,学生才能信之不疑,才能用它灵活证明相关问题。
本节课是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节课,有两大难点: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有效性;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利用。
不突破以上难点,学生往往会怀疑数学归纳法的可靠性,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模仿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极大的阻碍。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法”和“讲练结合法”。
通过课件的动画模拟展示,引发和开启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师生”和“生生”的交流合作,掌握概念的深层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数学推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2)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使用范围。
(3)初步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和一个结论。
(4)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等式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米诺骨牌实验加深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的理解,使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辨证关系。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学会用总结、归纳、演绎类比探求新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体验探索中挫折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的治学精神。
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2)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尤其是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和恒等变换的运用。
数学归纳法高中教案
数学归纳法高中教案
课题:数学归纳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三条基本步骤;
3.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般性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难点: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归纳法的三条基本步骤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道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学归纳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介绍数学归纳法的三条基本步骤:基础情况、归纳假设、归纳步骤。
三、例题演练(20分钟)
1. 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具体运用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例题,并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讨论解题过程。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归纳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也发现在运用数学归纳
法解决问题时,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加强逻辑推理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
需要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对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能力。
沪教版(上海)数学高二上册-7.4 数学归纳法 学案
7.4 数学归纳法【学习目标】1 、了解“归纳法” 的含意,能区分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2、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并能以递推思想作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3、掌握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两个步骤,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恒等式。
【课前导学】1、请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从一个袋子里摸出来的第一个东西是红球,第二个也是红球,第三个,第四个都是红球,此时能判断袋子里的东西是红球吗?②从袋子里的第一次摸出的是一个红球,如果同时提供这样一个保证:“若你这一次摸出的是红球,则下一次摸出的一定也是红球”,那么能否判断袋子里的东西全是红球呢?③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若你这一次摸出的是红球,则下一次摸出的一定也是红球?”2、观看“多米诺骨牌视频”请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假设从教室到操场立摆着许多砖块,我们当然可以一块一块地把它们全部推倒.现在只允许推倒一块,你能保证外面的砖块都倒下吗?你有办法做到使它们都倒下吗?②如果不推任何一块砖,这些砖能全部倒下吗?③如果在砖列的某一段上拿走几块,那么你推第一块还能保证全部都倒下吗?【课堂学习】一、归纳法叫做归纳法。
[点拨]①归纳法分为 和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根据事物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特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做② 由 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如:对于数列{}n a 22(55)n a n n =-+,易验证:12341,1,1,1a a a a ====,如果由此得出结论——“对任意*n N ∈,都有1n a =”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5251a =≠。
二、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①证明 结论正确;②假设当 时结论正确,证明当 时结论也正确。
由①②可知,命题对于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正确。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 。
[点拨]①数学归纳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有关自然数(N 或*N )的命题。
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性在于运用了有限的两个步骤,就解决了有关自然数的无限的命题的证明。
沪教版(上海)高中数学高二上册第七章7.4数学归纳法课件
引例1:
不完全 归纳法
观察:6=3+3,8=5+3,10=3+7,12=5+7,
14=3+11,···78=67+11,···
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
两个奇质数之和. 引例2:
哥德巴赫 猜想
已知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n2-5n+5)2,
容易验证:a1=1, a2=1, a3=1, a4=1,完全归纳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 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三、问题情境
多 米 诺 骨 牌 演 示
三、问题情境
如何保证骨牌一一倒下?需要几个步骤才能做到? (1)保证第一个骨牌倒下;(相当于推倒第一块骨牌)
(2)验证前一个骨牌与后个骨牌有递推关系; (相当于前牌推倒后牌)
仿照这个原理,我们得到数学中一个正确 有效的归纳法“数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常用下面的方法证明: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例如n0=1) 时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k∈N* ,k≥ n0)时命题成立
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 数学归纳法
三、问题情境
多 米 诺 骨 牌 与 数 学 归 纳 法
五、例题举隅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3 5 (2n 1) n2
现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 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哥德巴赫猜想, 因此常被称为“1+1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 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 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 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
数学归纳法教案
数学归纳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 使学生能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步骤。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2. 如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多米诺骨牌游戏,引出数学归纳法的概念。
2. 数学归纳法原理的讲解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先证明当 n=1 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 n=k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 n=k+1 时命题也成立,从而得出对于任意正整数 n,命题都成立。
3.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证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让学生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步骤。
4. 课堂练习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加深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
5. 小结
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总结,强调数学归纳法在数学证明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演示法
3. 练习法
六、教学资源
1. 数学教材
2. 教学课件
3. 练习题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数学归纳法上海市建平中学李坚一、教学内容分析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对方法作简单的灌输,学生必然疑虑重重.为什么必须是二步呢?于是教师反复举例,说明二步缺一不可.你怎么知道n=k时命题成立呢?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解释,可学生仍未完全接受.学完了数学归纳法的学生又往往有应该用时但想不起来的问题,等等.为此,我们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过程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直到怎么办结束.第二阶段是对策酝酿,从介绍递推思想开始,到认识递推思想,运用递推思想,直到归纳出二个步骤结束.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还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k+1命题成立时必须用到n=k 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二、教学目标设计1. 从对归纳法的认识开始,到对不完全归纳法的认识,再到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再到数学归纳法的科学性的认识;2.对数学归纳法的叙述数学步骤地掌握;3.形成观察、归纳、推广的意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讨论、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归纳法意义的认识和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四、教学用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五、教学流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问题1:这里有一袋球共十二个,我们要判断这一袋球是白球,还是黑球,请问怎么办? 方法一:把它倒出来看一看就可以了.特点:方法是正确的,但操作上缺乏顺序性.方法二:一个一个拿,拿一个看一个.比如结果为:第一个白球,第二个白球,第三个白球,……,第十二个白球,由此得到:这一袋球都是白球.特点:有顺序,有过程.问题2:在数列{}n a 中,*111,,()1n n na a a n N a +==∈+,先算出234,,a a a 的值,再推测通项n a 的公式.过程:212a =,313a =,414a =,由此得到:*1,()n a n N n=∈,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用的都是归纳法.二、讲解新课:1. 归纳法:由一些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特点:由特殊→一般.2. 不完全归纳法: 根据事物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特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如我们在推导涉及所有正整数的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在考察了n=1,2,3,4几种特殊情形后得出的一般公式,就是作的一种不完全归纳.我们已经知道,不完全归纳法所得到的命题并不能保证它成立,所以这种方法并不能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同时也应看到,不完全归纳法是研究数学的一把钥匙,是发现数学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问题探索中,为了寻求一般规律,往往先考察一些特例,通过对这些特例的不完全归纳形成猜想,然后再试图去证明或否定这种猜想.因而学会用不完全归纳法对问题进行探索,对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十分重要.3. 完全归纳法: 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一种在研究了事物的所有(有限种)特殊情况后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又叫做枚举法.与不完全归纳法不同,用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通常在事物包括的特殊情况数不多时,采用完全归纳法.4.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些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常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先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n=k(k ∈N *,k ≥n 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叫做数学归纳法.5.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即先验证使结论有意义的最小的正整数n 0,如果当n= n 0时,命题成立,再假设当n=k(k ≥n 0,k ∈N *)时,命题成立.(这时命题是否成立不是确定的),根据这个假设,如能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n 0的正整数n 0+1,n 0+2,…,命题都成立.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结论正确;(2)假设当n=k(k ∈N *,且k ≥n 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正确.三、例题分析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果{a n }是一个等差数列,那么a n =a 1+(n -1)d 对一切n ∈N *都成立.证明:(1)当n=1时,左边=a 1,右边=a 1+0·d=a 1,等式成立.(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就是a k =a 1+(k -1)d.那么a k +1=a k +d=[a 1+(k -1)d ]+d=a 1+[(k+1)-1]d ,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也成立.由(1)和(2)可以判定,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 -1)=n 2.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等式成立.(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就是1+3+5+…+(2k -1)=k2,那么1+3+5+…+(2k -1)+[2(k+1)-1]=k 2+[2(k+1)-1]=k 2+2k+1=(k+1)2.∴n=k+1时也成立.由(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四、课堂练习: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1)2n n +. 证明:(1)当n=1时,左边=1,右边=1(11)2⨯+=1.∴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1+2+3+…+k=(1)2k k +. 那么当n=k+1时,11123(1)(1)(1)(1)(11)22k k k k k k k +++⋅⋅⋅+++=+++=+++ ∴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2.首项为a 1,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 n =a 1q n-1.证明:(1)n=1时,左边=a 1,右边=a 1·q 1-1=a 1q 0=a 1.∴左边=右边.(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a k =a 1q k -1.那么当n=k+1时.a k +1=a k q=a 1q k -1·q=a 1q (k+1)-1.∴n=k+1时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等式对一切n∈N*都成立.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提炼)(1)中心内容是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2)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分类是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二种,完全归纳法只局限于有限个元素,而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具有可靠性,必须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证明;(3)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递推(递归)思想,它的证明步骤必须是两步,最后还要总结;(4)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递推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六、作业七、教学设计说明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不应该是方法的应用,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所以要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理解数学归纳法中的递推思想,尤其要注意其中第二步,证明n=k+1命题成立时必须要用到n=k时命题成立这个条件.这些内容都将放在下一课时完成,这种理解不仅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本质,也为证明过程中第二步的设计指明了思维方向.相关数学史资料介绍资料1: 费马(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之一,是对微积分的创立作出贡献最多的人之一,是概率论的创始者之一,他对数论也有许多贡献.但n 一定都是质数,这是他对n=0,1,2,3,4时的值分别是,费马曾认为,当n∈N时,221为3,5,17,257,65537作了验证后得到的.18世纪伟大的瑞士科学家欧拉(Euler)却证明了当n=5时,52=4 294 967 297=6 700 417×641,从而否定了费马的推测.21有人说,费马为什么不再多算一个数呢?今天我们是无法回答的.但是要告诉同学们,失误的关键不在于多算一个上!资料2:f(n)=n2+n+41,当n∈N时,f(n)是否都为质数?f(0)=41,f(1)=43,f(2)=47,f(3)=53,f(4)=61,f(5)=71,f(6)=83,f(7)=97,f(8)=113,f(9)=131,f(10)=151,… f(39)=1 601.但是f(40)=1 681=412是合数.算了39个数不算少了吧,但还不行!我们介绍以上两个资料,说明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对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应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数学问题,应寻求数学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