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中医诊断学考点解析

病因辨证-中医诊断学考点解析
1.(2014X136)寒淫证可见的表现有()
A.腹痛腹泻
B.畏寒肢冷
C.咳嗽气喘
D.鼻流清涕
2.(2013X135)下列各项中,属于暑淫证表现的有()
A.恶寒发热
B.渴喜冷饮
C.神疲气短
D.脉虚数
3.(2012A2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风淫证候表现的是()
A.恶风汗出
B.眩晕欲仆
C.皮肤瘙痒
D.口眼歪斜
4,(2010A2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外风证表现的是()
A.皮肤瘙痒
B.颜面麻木
C.头摇不定
D.游走性关节疼痛
5.(2009X137)热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外感阳热之邪
B.五志过极
C.饮食积滞
D.过食辛辣
6.(2008X137)风淫证候的表现有()
A.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B.皮肤瘙痒,瘾疹
C.口眼歪斜,四肢抽搐
D.关节疼痛,部位游走不定
7.(2006A28)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见于风淫证候()
A.发热恶风
B.皮肤瘙痒
C.半身不遂
D.四肢抽搐
E.咳嗽
8.(2005A23)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甚则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属于()
A.悲则气消
B.思则气结
C.惊则气乱
D.恐则气下
E.喜则气缓
9.(2005A24)腹痛肠鸣,呕吐泄泻可见于()
A.风淫证候
B.寒淫证候
C.暑淫证候
D.湿淫证候
E.火淫证候答案:
1.ABCD
2.BCD
3.B
4.C
5.ABCD
6.ABCD
7.C
8.E
9.B。
中医诊断学的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的病因辨证【文章摘要】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中国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B56【文章后源】医学美容教育网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医诊断学的病因辨证主要有哪些呢?一、六淫六淫属于外感病因,六淫指异常的引起人类疾病的风、寒、暑、湿、燥、火之气。
二、火证火与热同类,都为阳盛之象,故火热常常混称。
进一步比较,火与热仍有所区别。
一般说来,热轻而火重。
温为热之渐,火是热之极。
由于温邪也是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温热又常并称。
火、热、温邪致病,常有易伤阴津,动风、动血等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不眠,神昏谵语,甚则躁扰发狂。
或生疮疡疗毒,或吐血,衄血,发斑疹。
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
病机分析火、热、温邪入气分则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火热入营血,则烦躁不眠,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疹;热扰心神则神昏谵语,甚至躁扰发狂;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则生疮疡疗毒;舌红绛,脉细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候。
三、燥证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由口鼻而入,肺为娇脏,最易伤肺。
燥邪致病常有凉燥、温燥之分。
主要临床表现温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干咳少痰,心烦,舌干苦黄,脉浮数。
凉燥: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干燥,舌白而干,脉弦涩。
病机分析温燥多因初秋气候炎热、干燥,燥与热相合迫于肺卫,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证。
燥伤津液,则见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心烦;燥伤肺系,可见干咳少痰;舌干苦黄,脉浮数,都为燥热之象。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整理课件
6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 表现的症状、体征对照六淫的 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 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 淫证候。
整理课件
7
一、风淫证
1、基本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风为阳邪、轻扬升散、善行数 变,而为百病(外感病)之长
(2)显症来去迅速、游连不定、动 摇多变,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3)传变多易卒感即发,内外相引, 错杂相兼。
整理课件
8
2.概念: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所出现的符合 “风”性特征的证候。
3.病因:六淫之“风”(包括某些生物性致病因 素,即风毒。
4.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脉浮(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丘疹(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麻木不仁(风中经络);
肢体抽搐,关节游走作痛(风痹)等
5. 常见证名:风邪袭表证、风客肌肤证、风邪
整理课件
36
气陷证一般是指中焦脾胃下陷, 故临床往往称中气下陷证、脾 虚气陷证。但亦有肺气(大气) 下陷者。
整理课件
37
3、气虚不固证
(1)概念:指气虚而失去固摄之能所表现 的虚弱证候。
(2)病因:气虚发展而致。 (3)临床表现:自汗、出血、二便失禁、
遗精、滑精、滑胎等兼气虚表现。 (4)辨证要点:液态物质外泄是其主要
基本概念是,以气血津液 为纲,对病症进行证候分类的 方法。基本意义是,突出病机 诊断 显示了内伤杂病虚实变 化的基本内容
整理课件
29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类证
【概念】
因元气不足,以致推动、温煦、 固摄、气化、防御功能减退所致 病症。具体反映为多种脏腑组织 机能活动的衰退现象 。
病因辩证

第四章辨证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
所谓“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
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
“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
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
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
由此可见,症是疾病的现象,证则反映疾病的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概括。
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而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则称为辨病。
综上所述,“病”与“证”的确定,都是以症状为依据的。
一病可以出现多证,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
因此,临床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
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是各种辩证的基础。
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怀病。
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
第一节病因辩证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中医辨证论治从病因到治疗的综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从病因到治疗的综合分析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侧重于从病因入手,综合分析疾病的发病机理,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调节整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病因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病因被认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中医强调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因此,准确把握疾病的病因对于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至关重要。
病因的多样性使得中医着重于辨证,即通过观察症状、问诊和望诊等方法,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
二、辨证的精髓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它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信息来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
中医辨证着重于总结和归纳疾病的共性表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病机、病位和病情。
通过辨证,中医医师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确定治疗的方向。
中医辨证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搏等来判断体内阴阳的平衡状况;闻诊则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疾病的信息;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疾病的病机、病位。
三、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治疗的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刺激人体自身调节功能等。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病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来治疗。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的流动,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中药熏蒸则是通过将药物熏蒸在患者周围的空气中,让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进入患者体内,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总结:通过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辨证论治是一门复杂而又精细的学问。
中医诊断之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
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
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
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什么是中医诊断中的症、证、病、辨证。
症即症状,是病人感到的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
症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主要包括症状(如头痛、咳嗽、胸闷)和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
或
可认为证是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划分。
病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
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即确定属于何证的过程。
它是一种
将周围环境、正气强弱与疾病特点加以综合考虑的诊断方法。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试卷1-2(总分:12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热者寒之”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C.阴阳俱盛D.阴阳俱虚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病因辨证概述(一)病因:病因是中医病证的起因和发生之原因。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
在病因中,“外感”、“内伤”、“情志”和“饮食”是中医辨证的四大基本病因范畴。
其中,“外感”是指外邪侵袭所致的疾病,“内伤”是指内伤情志所致的疾病,“情志”是指情感所致的疾病,“饮食”是指饮食不节所致的疾病。
(二)病机:病因导致体内的生理功能失常、组织结构损伤、内环境紊乱,从而形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称为病机。
病机包括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津液精微的生成运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病因辩证:病因辩证是指通过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因与病机的关系,辨别出疾病的病因,从而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确定病因特点的诊断方法。
病因辩证主要包括四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饮食病因。
二、外感病因辩证(一)概述:外感病因是指因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外邪包括寒邪、暑邪、湿邪、燥邪、风邪等。
外感病因主要表现为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寒邪:多因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穿着不合适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重、发热轻、疼痛缓解等。
2. 暑邪:多因在炎热环境中暴晒或剧烈运动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轻、发热重、疼痛明显等。
3. 湿邪:多因潮湿环境居住或淋雨受湿引起。
辨证要点为身重困倦、头晕目眩、胸闷痰多等。
4. 燥邪:多因气候干燥、居室干燥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喘咳干燥、嗓子疼痛、便秘尿短等。
5. 风邪:多因气候风大、吹风受凉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头痛脖子疼、四肢酸痛、恶风怕冷等。
(三)治疗原则:外感病因辩证的治疗原则为解表祛邪,根据病情寻找治疗方法。
三、内伤病因辩证(一)概述:内伤病因是指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引起的疾病。
内伤病因主要表现为里证,如消瘦、气短、倦怠、食欲不振、口干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情志失调:多因郁怒伤肝、喜乐伤心、思虑伤脾、恐惧伤肾等引起。
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病例

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病例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医诊断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具体病例,详细解析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
病例一:患者王某,男,35岁,主诉发热、咳嗽、咽痛。
以下是中医诊断的辩证思维过程:1.收集病情资料:询问病史、症状、体征等。
2.分析病因病机: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为风热感冒。
- 发热: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正邪相争,出现发热。
- 咳嗽: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导致咳嗽。
- 咽痛:风热侵袭咽喉,热毒蕴结,引起咽痛。
3.辨证论治:结合病因病机,辨证为风热感冒,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处方用药:银翘散加减。
病例二:患者李某,女,45岁,主诉胃痛、胀满、食欲不振。
以下是中医诊断的辩证思维过程:1.收集病情资料:询问病史、症状、体征等。
2.分析病因病机: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判断为脾胃虚弱。
- 胃痛: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胃气郁滞,产生胃痛。
- 胀满: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引起胀满。
- 食欲不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导致食欲不振。
3.辨证论治:结合病因病机,辨证为脾胃虚弱,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4.处方用药:四君子汤加减。
通过以上病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的特点:1.病因病机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分析病因病机,找出疾病的本质。
2.辨证论治:在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实现个体化治疗。
4.系统性: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中医学的系统性。
总之,中医诊断辩证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通过病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情志内伤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2、致病特点:
(1)以气机紊乱为特征。 (2)不同情志过激所引起的气血失调的倾向不同。 (3)引起精神症状及身心失调性疾病。 (4)病证的发作、轻重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3、临床表现:不同情志的过激所引起的病机和证候不同。
伤暑 病机:暑热内盛,耗气伤津。 冒暑 病机:暑热湿邪侵袭肺卫。 中暑 病机:暑热内闭心神,引动
肝风。 4、辨证要点: 夏暑当令,气候火热热盛气阴 两伤并重。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四)湿淫证候
1、含义:
湿邪包括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一种呈弥漫状态的病理性 物质,由湿邪所致的证候,即为湿证,其中感受外界湿邪者为外湿证或称湿淫证, 而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者为内湿证。
外燥证: 多发于秋季,以皮肤、孔窍干燥或干咳为辨证要点。 内燥证:多见于温热病后期,以全身津液亏损为主。
精选ppt课件最新
7
(六)火<热>淫证候
1、含义:凡外感火(热)邪所引起的证候称火(热)淫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热邪内盛充斥于外→壮热喜冷。 (2)火热上炎——面红目赤。 (3)热扰心神——烦躁,神昏瞻语。 (4)热盛伤津——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精积与虫积辨证
—、食积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食积的病因与病机。 2、致病特点:
①导致胃的通降失和 ②食积不化产生异常气味 ③饮食久停,可进而损伤脾等
3、临床表现: 食滞胃脘证和食滞肠道证的症状表现。
4、辨证要点: 以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纳呆厌食,排便臭
中医诊断学辨证概述

辨证概述
(三)各种辨证方法及其特点
(1)八纲辨证——基本纲领(各类辨证的共性总结)。 本教材将其 表里——病位;寒热、虚实——病因、病性; 阴阳——证候归类。是病因、病性辨证的深入。 综合为 (2)病因辨证(各种病因)——是病因辨证的深入。 八纲辨证 (3)病性辨证(气血津液)——是病性辨证的深入。
【证候鉴别】
伤暑即暑邪伤表证,
中暑为暑邪伤表证严重者,属里证。若暑性酷烈, 则传变极速而易入里。即患者在夏令烈日之下劳作 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伤灼神明,内陷心包, 因而出现壮热,无汗,呕恶,气促,神昏,甚则卒 然昏倒等中暑症状。
4、湿 邪 遏 表 证
湿邪遏表证即湿邪外侵,郁遏于肌腠的证候。
【辨证要点】 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证候鉴别】
风证有外风、内风的不同。 内风是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热盛、阳亢、 血虚、阴虚)所形成的以头晕、肢麻、瘙痒、震颤、 抽搐等表现的证候。是继发于热盛、阳亢、血虚、 阴虚等病理基础之上,是病情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 称之为“动风”。 外风为病,最常见者为风邪袭表证、风邪袭肺证, 古称“伤风证”,
辨证概述
(一)基本概念 1、证——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等所作的病 理性概括。例如:
证名 风热犯肺证 心脉痹阻证 病 位 肺系、皮毛 心、脉 病 因 外感风热 阳虚/血瘀 病 性 实热 虚实挟杂
* 注意: ①证是在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证代表着该病所处某一阶段致病因素和机体反映两方面情况综合。 ③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认识。 ④由于中医的病因亦可反映疾病的病理性质,有时与病性难于区分,故 有将病因病性合称为“病性”者。
八纲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八纲——疾病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互 相矛盾的八个辨证纲领。 2.八纲辨证——根据诊法资料,运用八纲理论进行 分析,并与病因和气血津液辨证相综合,从而辨 别疾病部位的浅深(表、里)、病情的性质 (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及病证类别的 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 方法。 二、意义 1.八纲是对辨证提出的基本原则性要求。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医学模式。
与西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诊断-治疗模式不同,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影响。
下面将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病因分析、辨证施治和预防保健等方面介绍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一、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关系密切相关。
中医学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多个系统,强调人体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病因分析、辨证施治和预防保健的各个方面。
二、病因分析中医学的病因分析注重从整体出发,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所导致的,病因可以是外感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中医学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等表象,辅以详细的病史询问,从而找到疾病的病因所在。
在病因分析的过程中,还要考虑疾病的发展过程、病程轻重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三、辨证施治中医学的辨证施治是根据病因分析的结果,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表现,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断。
中医学将辨证分为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多种类型。
辨证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手段,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四、预防保健中医学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中医学认为,通过调节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的预防保健方法包括调理养生、食疗、运动养生、药膳等多种手段。
中医学还强调个体差异,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方案。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病因分析、辨证施治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实现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治疗。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寒客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临
床
痛、脉浮紧
表 寒客脉经络气血─冷痛,得温痛减
现 寒客脏腑─腹痛、呕吐或腹痛泻泄,腹
胀,纳呆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辨证要点 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
治则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有何关系?
• 疲劳是身体发给你的求救 信号,“过劳死” 是在疲 劳综合征的基础上发展、 恶化的结果。
• “过劳死”主要“青睐” 三种人:有事业心的人— —特别是“工作狂”;有 钱人——特别是只知消费 不知保养的人;有遗传早 亡血统又自以为健康的 人——特别是男性。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病因辨证
根据来源和发病部位
外感 内伤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刺痛或发痒、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头 部重压感等; • 3)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丧失、说话困难、注意 力不集中、理解力差及睡眠障碍等。 • 前提是排除其他疾病,具备这样3条基本特征。
那么这就是——
• “最好的运筹学家偏 偏没筹划好自己的 人生”
• 浙大36岁博导因过 度疲劳病逝
哪些人易患疲劳综合征?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 秋多,干燥,津枯液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 喜则气缓: 伤心
床
悲(忧)则气消: 伤肺 恐则气下: 伤肾
表 思则气结:伤脾
现
惊则气乱:伤胆
忧则气闭:伤肺脾
病因辨证
辨证要点
1.询问病史 2.临床有精神失常的症状和体征 3.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4.以心、肝、脾三脏临床表现为主
病因辨证
概念
劳伤证候
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劳伤的具体原因
劳力过度
临 床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病因和发病部位的关系
三部之气
外感
风雨-----伤上部 伤 于
表
现 温燥─干(唇、舌咽)、干咳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 秋多,干燥,津枯液少
病因辨证
火淫证候
概念 外感火热病邪引起的证候
热盛─壮热、口渴、面目红赤、烦燥、
临
谵妄、 狂越、脉洪数。
床 津伤─口渴冷饮、便秘、尿黄。
表 动风─抽搐、角可反张。
现 动血─咳血、吐血、衄血、斑疹
火邪壅滞局部─疮痈红肿高凸。
病因辨证
湿淫证候
概念 外感湿邪引起的证候
伤湿—发热、头胀痛、胸闷、身重
临
痛,舌苔白滑,脉濡缓。
床 冒湿─头胀痛如裹,遍体不舒,身
表
重,脉濡弱。
现 湿痹─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辨证要点 重困,分泌物多而秽浊,迁延难愈
病因辨证
燥淫证候
概念 外感燥邪引起的证候
临 凉燥─干(唇、舌咽)、干咳
床
恶寒发热,鼻流清涕,无汗。
清湿-----伤下部 外
起 于 阳
内伤七情 伤脏
伤 中 伤 内
起 于 阴
病因辨证
根据来源和发病部位
外感 内伤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疫疠邪气 七情内伤 劳逸失度 饮食失调 遗传因素
其它 中毒、 外伤等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疫疠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共性是发病急,病程短,初起多见 表证,与季节、气候、地域相关, 可兼夹,可转化。
表 现
“蛔厥”,兼见气血暗耗,营养
不良等征象。
病因辨证
外伤证候
概念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具体的外伤病因,损 伤程度和病机。
临 1.有明显的外伤史
床 2.伤处有疼痛,压痛,活动受限,或见
表 现
青紫,肿胀,或见伤口,流血
3.脏腑内伤,功能障碍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临 床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
(轻) 舌红、苔黄、脉虚数。
表
现 中暑─卒然昏倒或昏厥,舌绛干燥,
(重) 脉濡数。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治则
伤暑—清暑益气
中暑—开窍醒神
辨证要点
夏季,发热恶热,烦渴冷饮,尿赤灼 热,舌红脉数,神疲气短,汗多尿少, 食少乏力。
辨证要点 高热,神昏谵语,烦渴,汗出,抽
搐,出血
病因辨证
疫疠证候
辨证要点
传染性强、症状相似、发病急、 病情重、传变快
“因缘相合则为果” 科赫三原则
SARS
H5N1
黄 疸
黄 疸
传 播 途 径
第二节 情志内伤辨证
病因辨证
概念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情志内伤 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怒则气上: 伤肝
第七章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教 学 目 1.掌握病因辨证的含义,风、寒、 的 暑、湿、燥、火等证含义及临床表现
2.熟悉病因辨证的意义 3.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指在病因学的指导下,对四诊所收集到的病 情资料(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 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具体病因的辨证 方法。
劳神过度
表
房劳过度
现
过逸少动
病因辨证
食积证候
概念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食积病因及病位
临 床
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 纳呆厌
概念
虫积证候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寄生虫种类和虫积性质
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腹部可触及
临 索状虫团,胃脘嘈杂,大便失调,
床 或吐虫便虫,或面目虫斑,或发
注:内风禁用发散剂,应治其治病之因,或
平熄内风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寒客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临
床
痛、脉浮紧
表 寒客脉经络气血─冷痛,得温痛减
现 寒客脏腑─腹痛、呕吐或腹痛泻泄,腹
胀,纳呆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辨证要点 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
治则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病因辨证
风淫证候
概念 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风邪袭表: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
临
鼻塞流,喷嚏,咽喉干痒和不
床
适,舌苔薄白,脉浮缓
风客肌肤:皮肤瘙痒,瘾疹,局部麻木
表 风袭经络:口眼歪斜,颈项强直,口噤,
现
抽搐,角弓反张,振颤,蠕动
风历关节:游走性关节疼痛
病因辨证
风淫证候
治则
疏散风邪
辨证要点
恶风,汗出,喉痒,脉浮,瘙痒,瘾疹, 肢体异常运动,出没无常,变化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