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方法的四次演变
中国古代饮茶方式变迁
中国古代饮茶⽅式变迁中国古代的饮茶历史⼤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
各个时期饮茶⽅式、⽅法各有特点。
⼁汉魏六朝时期——煮茶法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
《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茗,煎饮令⼈不眠”。
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如栀⼦,冬⽣,叶可煮作羹饮。
” 唐朝⽪⽇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陆季疵⾔之详矣。
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啜者⽆异也。
” 茗粥即是⽤茶树⽣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休所⾔,“浑⽽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饮。
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釜中煮茶,⽤⾷碗饮茶。
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则岷⽅之注,挹彼清流。
器泽陶简,出⾃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 涉及择⽔、选器、酌茶。
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的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釜中煮茶。
⽤匏瓢舀到“出⾃东隅”(今浙江⼀带)的瓯或碗中饮⽤。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釜⽽煮,盛到碗内饮⽤。
⼁隋唐时期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建⽴了统⼀的帝国。
中国饮茶⾄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星之饮”,“始⾃中地,流于塞外”。
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
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茶。
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泡(淹)茶法 《茶经·七之事》引:“《⼴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者,饼成以⽶膏出这。
欲煮茗饮,先炙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葱、姜、桔⼦之,其饮醒酒,令⼈不眠。
’” 这段引⽂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带地⽅,采叶制成饼茶,叶⽼的,则要⽤⽶汤处理⽅能做成茶饼。
中国历代饮茶法
“茶道之源”九里沟
远古时代
人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叶,采集嫩梢,生嚼鲜叶。
后来加水煮成羹汤饮用,这就是最早的原始粥茶法。
南北朝
统治阶级嗜茶成风,皇帝多在皇宫举行茶宴,作为对群臣的一种恩施,气氛肃穆庄重,礼节严格。
丈人与僧侣则多选择在古柏参天的禅林寺院坐禅饮茶。
唐代
陆羽《茶经》之前,人们把茶饼研成细末,再加上葱、姜、橘等调料倒入罐中煎煮来饮。
后陆羽提倡自然煮茶法,去掉调料,人们开始对水品、火品、饮茶技艺非常讲究。
宋元时代
将团茶碾成细末,置入盏内,冲入少许沸水,搅拌调匀,再注入更多的沸水,并以茶筅搅打至稠滑状态即饮。
这是当时最受推崇的研膏团茶点茶法。
普及民间的另一大特色茶事,“斗茶”,这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包括水、具、火候、注汤时机和调汤动作
等系列内容。
明清时代
茶叶由紧压茶改为条形散茶,於是,人们不再将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将散茶加入壶或盏中沏泡饮用。
这种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推崇小壶缓啜的“工夫茶”冲泡方法标志着炒制散茶的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
信息来源:海峡茶学港。
茶文化之发展:历代饮茶法
茶文化之发展:历代饮茶法(一)三国张揖《广雅》饮茶法(转引自陆羽《茶经七之事》):“欲煮茗饮,先炙(茶饼)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有文字可查之饮茶法,当推《广雅》所载最早。
(二)唐代陆羽《茶经》饮茶法:1.炙茶(烤茶饼使干)。
2.末之(将茶饼碾碎成末)。
3.取火(煮茶以炭为上,柴次之)。
4.选水(山水最佳,次江水,次井水)。
5.煮茶。
(1)烧水①一沸:水沸“如鱼目,微有声”。
②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③三沸:“腾波鼓浪”。
再煮,则“水老不可食也”。
(2)煮茶“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
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
”6.酌茶(将茶舀进碗里)。
(1)第一次煮开的水,“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
(2)舀出的第一道水,谓之“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
(3)以后舀出的第一、二、三碗,味道略差些。
(4)第四、五碗之外,“非渴甚,莫之饮”。
(5) 酌茶时,应令沫饽均,以保持各碗茶味相同。
(6)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
(7)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美馨香;其次是五碗。
至多不能超过五碗。
(三)宋代蔡襄《茶录》饮茶法:1. 炙茶。
2.碾茶。
3.罗茶:“罗细则茶浮,粗则末浮”。
4. 候汤。
5.烧盏:“凡欲点茶,先须烤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6.点茶:“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
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
”7.茶具: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四)元代王祯《农书·茶》饮茶法:1.“茗茶”煎饮法--(1) 采摘:“择嫩芽”。
(2)水泡:“先以汤泡去熏气(草腥气味)”(3)煎饮:“以汤煎饮之”。
(随采随煎,实开“撮泡法”之先河。
)2.“末茶”煎饮法 --炙茶:“先焙芽令燥”。
(2)碾茶:“入磨细碾”。
(3)点茶:“凡点汤多茶少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饮茶方法的演变我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烹茶、点差、泡茶以及当代饮法等几个阶段。
唐代,饮茶渐渐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尤其在中唐之后,饮茶风俗日盛,成为国饮。
唐代饮茶以烹煎为主,将茶饼碾碎成末再饮。
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点茶技艺更加高超。
元末明初,饼茶生产渐趋衰退,散茶开始被人们接受,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唐代烹茶茶兴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
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
皇室的嗜茶导致王宫贵族们争相仿效。
当时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中都有嗜茶者,如白居易、颜真卿、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
这些文人雅士们不仅品茶评水,甚至参与培植名茶,还吟茶诗,做茶画,著茶书。
他们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成为唐代茶饮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朝以前,我国已经有了3000多年饮茶的历史。
六朝时,不但有固定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集散地,还有范围广阔的茶叶消费区域。
尽管那时茶叶生产仍以采制野生茶为主,技术比较落后,规模也不大,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采茶、制茶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已经对茶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喜爱上这种饮料。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茶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品质明显提高。
所有这些,都为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还与唐代社会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期,当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
国家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陆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同时发达的交通使南茶北运成为可能,造就了饮茶风尚得以不断传播的有利条件。
茶叶是一种社会消费品,茶叶的消费状况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饮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方式和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以下是历代饮茶方式的简述:1. 古代煮茶法:在古代,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
人们将茶叶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茶水倒入碗中饮用。
古代茶具以陶瓷器为主,如汝窑茶碗、钧窑茶壶等。
2. 唐代的搅茶法: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高峰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搅茶法。
搅茶法是将茶叶和水放入碗中,用竹筷子搅拌,直至茶叶均匀分布于水中。
唐代还发展出了使用茶船、茶筅等茶具。
3. 宋代的点茶法: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点茶法得以推广。
点茶法是将茶叶装入茶具,然后加入开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宋代的茶具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如建窑茶盏、青瓷茶壶等。
4. 明代的煎茶法:明代兴起了煎茶法。
煎茶法是将茶叶炒制煎熟后,再用热水冲泡饮用。
明代的茶具逐渐多样化,如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等。
5. 清代的泡茶法:清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泡茶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泡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具中,用热水冲泡,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清代的茶具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如宜兴壶、景德镇青花瓷等。
6. 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更倾向于便捷的饮茶方式。
例如,使用茶包、茶罐等方便泡茶的工具,或选择喝茶饮料、茶粉等现成的茶制品。
总体来说,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
从古代的煮茶法到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精细制茶工艺还是现代的便捷方式,茶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美的追求。
中国茶艺历史
中国茶艺历史茶艺也叫茶道,起源于中国,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
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茶道时期。
唐宋时期——煎茶道煎茶法不知从何时开始,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制茶工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陆羽的《茶经》形成初稿,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加上其后产生的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和卢仝的“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8世纪下半叶,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的思想确立,更注重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正式形成。
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
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煎茶道的茶叶沏泡方法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开始强调泡茶用具,提出泡茶用水的选择是煎茶的关键。
其沏茶过程主要有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程序。
依照客人多少来确定煎茶量,一次煎茶少则3碗,多不过5碗。
此时,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赏器、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
唐代煎茶道重视饮茶环境的选择,认为饮茶活动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
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
在室内饮茶时,在四壁悬挂写有《茶经》内容的挂轴,开后世悬挂书画条幅的先河。
《茶经》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认为饮茶利于“精行俭德”。
裴汶《茶述》更是强调:“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
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效和。
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中唐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品性和静心、致和、全真的功用。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早期:在先秦时期,人们多采用“浸荼”方法饮茶,即将研磨好的茶叶与水一起放入容器内,然后盖上容器,让茶叶在水里浸泡,浸泡过程中的茶叶水渐渐变成茶汤。
唐朝:到唐朝时期,“泡茶”的方法开始出现,这一方法是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杯中,然后用热水泡茶,将茶叶的滋味和香味通过热水的加热而得以释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煮茶”。
宋朝:到了宋朝,“蒸茶”的方法也开始出现了,这种方法是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特制的器皿内,然后用热水烧热,使茶叶得以释放出滋味和香味,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蒸茶”。
明清: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采用“沏茶”的方法饮茶,即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杯中,然后用热水沏茶,让茶叶释放出滋味和香味。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泡茶”。
今日:现在,人们除了传统的“泡茶”、“煮茶”和“蒸茶”之外,还采用“冲茶”、“冰茶”等方法来饮茶,这些方法都能让茶叶释放出滋味和香味,使人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茶饮新口感。
茗言茶语:煎饮、羹饮、研碎、泡饮,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飞跃
茗言茶语:煎饮、羹饮、研碎、泡饮,中国饮茶方法的四次飞跃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
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
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
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里,茶是药。
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
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
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
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出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
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里说的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
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
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
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
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
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
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
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
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
第二课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
第二课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
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到了现代,还出现了罐装茶、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浓缩茶等新的茶饮方式。
一、烹茶(唐代)烹茶即煮茶。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
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类似喝蔬茶汤,吴人称之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
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
清代周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
……其熬茶有火候”。
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二、煎茶法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
不同历史时期的饮茶方式
考考你
1.简述“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 2.饮茶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说明每个阶段饮茶发展的
变化? 3.请结合春秋时期的饮茶方式,试分析腌茶的形成与发展? 4.宋代斗茶有哪些称呼,其过程有几部分组成? 5.宋代如何对分茶的好坏进行评审? 6.唐代时研究泡茶用水有哪些要求? 7.能说出至少两句古代文人赞美茶的诗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正因为有散茶的兴起,并逐渐 与社会生活、民俗风尚以及人生礼仪等结合起来, 才为中华茶文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提 供了相应的条件,使得传统的“文士茶”对品茗境界 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知识小链接
清朝饮茶方式主要有盖碗式、茶娘式、功夫 式等三种形式,盖碗茶是清代黄帝最主要的饮茶 方式,上至朝廷,官府、下及百姓都以盖碗饮茶, 甚至招待外宾也不例外;茶娘式是指一把大茶壶, 配置数只茶杯,流行于居家生活及茶馆茶楼;功 夫茶法是流行于闽粤地区冲泡乌龙茶的精致茶艺, 讲究茶品、茶器、用水、火候、极尽茶具之精美, 闲情逸致之烹饮,玉书煨,潮汕风炉、孟臣罐、 若琛甄合称功夫茶四宝。
课堂讨论
1.阅读引导文后思考:茶叶最早的用途。 2.分析人类发现茶叶后的利用方式。 3.熟悉茶叶发展从兴盛到衰败的时期,人类利用
方式的转变。
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习者了解茶树最 早的发现和利用,掌握从鲜叶的咀嚼药用 到今天的饮用中每个阶段的进步变化,记 住对中国茶叶发展有贡献的人和书籍。
斗茶过程一般为:列具、炙茶、碾茶、罗茶、汤瓶 煮水至二沸、 盏、置茶、调膏、冲点击拂、观赏汤 花、闻香、尝味等。其中列具、炙茶、碾茶、罗茶 同唐代煮茶法,煮水则改用细小如茶壶的汤瓶, 盏 为用沸水把茶盏预热,调膏为冲入少许沸水调成膏 状,冲点击拂是一边冲沸水,一边用茶筅击出汤花。 所击出的汤花又称“饽沫”,要求“色白、行美、久而 不散”。斗茶技法要求一赏汤花,二闻茶香,三尝滋 味。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饮茶起源: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最早的饮茶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周代。
最初的饮
茶方式是将茶叶直接咀嚼,后来逐渐发展为用水煮开后饮用。
2.唐代煎茶:唐代开始,饮茶的方式逐渐成熟,形成了“煎茶”的方法。
煎茶是将茶饼碾碎成末,用沸水煎煮,
再加入盐、葱、姜等调料。
这种饮茶方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3.宋代点茶:宋代开始,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点茶是将茶叶研磨成粉,然后用沸水冲泡,搅拌成糊状
后再饮用。
这种饮茶方式在当时是非常讲究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工具。
4.明代泡茶:明代开始,泡茶逐渐取代了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泡茶是将茶叶用沸水冲泡,直接饮用
茶水,不需要像点茶那样搅拌成糊状。
泡茶的方法更加简便,适合于更多人饮用。
5.现代茶饮:现代的饮茶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泡茶方式外,还有各种花茶、果茶等混合茶饮。
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新型的饮茶器具和方式,如电热杯、保温杯等。
总之,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茶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历代以来饮茶方式解析
中国历代以来饮茶方式解析茶自最初发现到现如今风靡全球,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的过程。
对于茶究竟是药用先还是食用先,我们难以考证,但饮茶方式,最早始于西汉、盛于唐朝、极盛于宋朝、没落与元朝之后重盛于明清。
在这样阶段中,茶叶饮茶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总体上来说,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饮茶方式方法。
1、煮茶法煮茶法在唐朝以前就兴起,主要是人们将新鲜茶叶采摘下来,加入水中一起煮沸,这样喝茶方式茶水中往往带有叶子被煮熟的味道,茶汤口感很难下咽,知道唐朝时期,才采用干茶来煮茶。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2、煎茶法煎茶的方法,在陆羽《茶经》中均有记载这么一种创新性的饮茶方式,煎茶法所选用茶叶,主要是饼茶干茶,煎茶时先烘烤研磨成末,在水将开未开之时,投入茶叶,加以煎煮。
煎茶法从五代十国到宋朝逐渐没落,这其间出现了点茶的方式,据说点茶功夫高的茶博士,是可在浓稠的茶汤上拉线画出不同图案和字样。
3、点茶法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
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
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
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4、泡茶法泡茶法就是现如今我们所常见到的功夫茶、定点式泡茶法,以茶壶、盖碗冲泡饮用。
饮茶方法的变迁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品种繁多。
在众多茶叶种类中有一种茶独树一帜,名重天下,即产自云南大叶种之乡的普洱茶。
普洱茶以自身特有品质、严格的发酵加工工艺、深厚文化底蕴,健康保健功能和收藏价值而深得大众喜爱。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一、唐代及以前的饮茶方法在唐代及以前,人们饮茶的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直接煮饮。
具体来说,唐代以前无制茶法,人们是直接采生叶煮饮,茶汤类似现代的蔬茶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而到了唐代,虽然仍然有煮茶的方式,但开始流行陆羽式煎茶法。
煎茶前,团饼茶会经过灸、碾、罗等工序制成细微粒的茶末。
煎茶时,会根据水的煮沸程度来投放茶末,通常在水一沸时放盐,二沸时投茶末,三沸后酌茶。
此外,唐代煮茶时还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增加了茶汤的风味。
二、宋代的点茶法宋代点茶法比唐代的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炙茶、蹍茶、罗茶、候汤、咬盏、点茶等一系列规范的程序。
点茶时,先将团饼茶炙烤、碾碎、罗成细末,然后放入茶盏中。
接着,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并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这种点茶法不仅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形,还强调茶具的精美和茶艺的表演性,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明清时期的泡茶法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制茶法和饮茶法的简化,泡茶法开始盛行,并沿用至今。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团改散”,禁止末茶、鼓励散茶,使得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
泡茶时,人们开始使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瀹饮法”。
在泡茶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注重茶叶的品质、泡茶的水质、水温以及泡茶的时间等因素,使得茶汤的口感更加鲜醇、清香。
同时,泡茶法的普及也促进了茶壶的发展,尤其是紫砂壶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四、现代饮茶方法现代饮茶方法更加多元化,既有传统的泡茶法,也有创新的茶饮方式。
清饮是直接将茶叶用沸水冲泡的方法;调饮则是在清饮的茶汤中加入其他物品,如酒、果汁、果肉、牛奶等,制成各种口味的茶饮;袋泡茶则是将茶叶装在纸袋中连袋一起冲泡饮用的小包装茶;罐装茶则是成品茶经过萃取、过滤、添加保护剂、灭菌、装罐制成的再加工茶。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还出现了各种便捷的茶饮设备和茶饮品牌,如自动售茶机、茶饮连锁店等。
饮茶文化,历史饮茶四个阶段
饮茶最初起源干吃茶,饮茶文化在这演变中大概分为历史饮茶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生吃药用。
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偶尔发现了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便将之用于疗疾。
在暗天把鲜叶放在阳光下晒千.以便随时取用千吃.遇到下雨时节.鲜叶无法晒千,就把摊晾的茶叶压紧在瓦罐甩.日久便可直接食用。
第二个阶段是熟吃当菜。
因为茶叶干吃难以下咽.人们便想到了烹煮食用.至今.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很多少数民族像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都有把茶叶当菜吃的习惯.他们将新鲜的茶叶日晒后放在锅里蒸煮。
等叶子变软后,放在竹帘卜揉援做成.竹简茶.,当作蔬菜食用.
第三个阶段是烹煮饮用。
随青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发现茶叶经过加工后烹煮饮用不仅能够提神解渴.而且还能享受到茶叶的请香鲜爽,f是人们开始习惯干将茶叶烹煮后饮用。
第四个阶段是冲泡饮用。
在唐朝.盛行蒸青团饼茶,明代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随之由烹煮改为冲饱,成为饮茶历史上的飞跃.而这时期的各色茶技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花样繁多。
我国茶叶饮用的4个阶段及其特点_卓敏
我国茶叶饮用的4个阶段及其特点卓敏,李家贤,王秋霜,凌彩金,孙世利,潘顺顺,陈栋(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摘要:以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茶叶的特点为主线,以历史资料考证的结果为依据,把人类利用茶叶的过程大致划分为“吃茶”、“喝茶”、“饮(品)茶”和“艺茶”4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饮用特点及饮用程式作了简要地阐述;指出人类最初利用茶叶的目的和方式是“食用”而不是“药用”;同时对4个阶段的茶叶饮用的历史沿革、冲泡鉴赏技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而赋有新意的评述。
关键词:茶叶;饮用方式;艺茶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09)07-0039-04收稿日期:2009-04-20基金项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支撑项目(07-支撑-36)作者简介:卓敏(1982-),女,评茶师通讯作者:陈栋(1961-),男,博士,研究员,E-mail:chendong@饮茶,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生活习俗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精髓,发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成为惠及世界各族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日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将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及中国特色文明的“和谐文化”构建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饮茶习俗不同,不同茶类的冲泡与饮用要求也不同,因此,茶叶的饮用方法既丰富多彩,又不断发展变化。
随着人们对茶的认知逐渐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既特色鲜明又丰富多样的茶叶冲泡与饮用习俗、方法和技艺。
纵观中华民族对茶的发掘利用历史,如果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茶叶的特点作依据,我们把茶的饮用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吃茶”、“喝茶”、“饮(品)茶”和“艺茶”4个阶段。
1远古而悠久的“吃茶”与“喝茶”阶段我们的祖先在发现茶树的早期,最先是把野生茶树上嫩绿的叶子当作新鲜“蔬菜”或“食物”来嚼吃的,或是纯粹当作蔬菜,或是配以必要的佐料一起食用的,这是我们祖先利用茶叶最早、最原始的方式[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茶方法的四次演变
我国有数千年的茶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下面该娅小编就把茶叶史上这四次较大的演变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
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
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
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里,茶是药。
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
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
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
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他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
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
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
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
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
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
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
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
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
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
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
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
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
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
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
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
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目前开始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也许正是新兴茶饮法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