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俗之瑶族篇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的风俗习惯(一)瑶族服饰丰富多采,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
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一般束腰带,南丹县“白裤瑶”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以带束腰,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
妇女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常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乘上彩色丝带,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重量达1斤左右,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并作为待客上品,有的则腌制熏猪肉、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瑶族的风俗习惯(二)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
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
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瑶族的风俗习惯(三)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
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
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盘旋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
瑶族的民俗民风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大家都开始忙活起来了。
妈妈和奶奶先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然后开始清洗干净粽子叶,便准备开始做粽子了。
“妈,我还不会包粽子呢,您能不能教我包粽子啊?”我恳求道。
“行,反正包粽子还是蛮简单的,我就教你吧!”妈妈爽快的答应了我的请求。
“不过,刚开始包很困难,你必须耐心点儿。
诺,首先把粽子叶捆成一个圆锥形;记住,一定要捆的很紧,这样才不会漏出米来。
再把糯米放下去,如果你喜欢吃红枣粽子,也可以在里面放几颗小红枣进去一起煮。
然后再用一片粽子叶把装糯米的口盖住;接着用一条细绳或割叶青把粽子绑紧来,就完成了!”妈妈仔细地对我说。
不知道为什么,在妈妈面前的“乖乖女”粽子,在我面前又变成“调皮蛋”了,不管怎么弄,它都不听我的话,气得我真想大骂它一顿。
最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妈妈的帮助下,“不成功则成仁”地包了一个粽子,虽然看起来并不雅观,不过,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个了。
到了端午节这一天,妈妈给我带上了五线绳,并嘱咐我一定不要折掉或坏掉,只有在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下了,才可以摘下来。
据说五彩绳代表五色龙,可以降伏妖魔,驱走疾病。
早上忙完之后,今天的主角登场了——白嫩嫩的粽子蘸上白糖,又甜又黏,又白又香,好吃极了!五月五,端午节,吃粽子,龙舟戏水喜气洋洋······我爱家乡的端午节!瑶族的民风民俗学生:管闽鹏班级:中小六(1)班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
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总结范文]瑶族的习俗
[总结范文]瑶族的习俗瑶族的习俗瑶族的习俗(一):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思考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我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
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持续各种不一样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
“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
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
瑶族风俗 瑶族传统节日里的民族风俗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瑶族风俗瑶族传统节日里的民族风俗有哪些
导语:山歌节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
山歌节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
每逢节日。
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
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
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
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歌堂节
“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的隆重节日“耍歌堂”是瑶语译音,意为庆丰收。
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的节日。
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节,十月十六日左右,历时三天、九天不等。
晒衣节
每年旧历六月六,广西桂平县的盘瑶要隆重地欢庆一年一度的晒衣节。
节日的早上,各家各户的老者指挥年轻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晒谷坪,摊开在竹垫上或挂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晒,整个寨子色彩斑斓,成了衣物的“海洋”。
晒到三四个小时后再把衣物等放回原处。
到了傍晚,全寨人站在晒谷坪上,对着西沉的太阳频频招手,表示对太阳的感激和崇敬。
“晒衣节”家家户户要宰鸡杀
生活常识分享。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瑶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服饰与婚俗瑶族的服饰在颜色与样式上非常独特。
男性一般着装为短衣和乌裙,而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裙子,头上戴着花环或发簪。
婚礼是瑶族人生中重要的仪式,瑶族人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及其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婚俗仪式,如拜堂、献茶和拜祖先等。
祭祀和宗教信仰瑶族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瑶山神和红帽神等。
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瑶族的黄粱大祭。
在这个祭祀仪式中,瑶族人会用黄粱米、猪肉和酒等物品,向神明献祭并祈求丰收和幸福。
舞蹈与音乐瑶族人喜欢跳舞和音乐表演,他们在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都会进行舞蹈和音乐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而闻名,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颂扬和感激之情。
瑶族音乐多以民族乐器如三弦和锣鼓等为伴奏,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茶文化瑶族人喜欢饮茶,茶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瑶族有自己的茶叶制作技艺,他们以手工采摘的鲜叶晒干,然后进行发酵和炒制,制成独特的瑶族茶。
在瑶族人的家庭和社交聚会中,茶常常被用作款待客人的象征,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与庆典瑶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有名的是瑶族新年,也被称为花山节。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会打扮得漂亮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赛马和花车游行等。
此外,瑶族人还有其他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节日,如龙船节和鼓舞节等。
瑶族的婚姻制度瑶族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在瑶族社会中是被允许的。
此外,瑶族人也有着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仪式,婚姻问题往往需要家族和长辈的介入与决策。
瑶族人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在婚姻中也有着注重家族间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传统。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以下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
1.语言和文字: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主要分为北瑶语和
南瑶语两个方言群体。
而瑶族目前没有统一的文字,一些地区使用中文,一些地区采用拉丁字母拼写瑶语。
2.家族制度:瑶族有较为严格的家族制度和亲属关系,崇尚
家族的团结和互助。
家族是瑶族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婚姻、继承和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
3.丰富的传统文化:瑶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
舞蹈、织锦、刺绣等艺术形式。
瑶族以其多彩的服饰、精湛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音乐舞蹈而闻名。
4.瑶家大院:瑶族传统的居住形式是瑶家大院,即多户人家
共同居住在一个院落中,共同劳动和共享资源。
这种居住形式体现了互助、合作和社区精神。
5.婚姻习俗:瑶族的婚姻习俗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妇女在
结婚时需要经过酒仪,新郎会提前准备好帮助新娘完成各种劳动和家务的工具,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照顾。
6.瑶族节日:瑶族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吃新节、哨山
节、黄秧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伴有盛大的仪式、祭祀和舞蹈,人们穿着传统服饰,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感谢神灵的保佑和祈求好运。
以上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它们展示了瑶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方式。
虽然在不同的地区和社群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瑶族独特的民族特色。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的民风民俗导读: 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以及越南等地。
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其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充满了独特的风情和魅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瑶族的传统节日。
一、东山寨石板节东山寨石板节是瑶族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在广西阳朔举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节日以石板为主要特色,石板被用来扛在头上,体现着瑶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民会穿着传统的服装,头戴鲜花编织的发饰。
他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跳起石板舞,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整个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莲花山清明节莲花山清明节是瑶族人民祭祖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他们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怀念的传统方式。
每年农历清明节,瑶族人民会前往莲花山寻找先人的墓地,并进行祭拜和纪念活动。
在节日当天,瑶族人民会提前准备祭品,如水果、食物和酒水等,放置在祖先的墓地上。
他们会烧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同时,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舞狮、竹竿舞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三、白篦节白篦节是瑶族人民在丰收季节举行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举行,为期三天,以庆祝农作物丰收和感恩大地的慷慨馈赠。
在白篦节当天,人们会穿着瑶族特色的服装,戴上装饰华丽的饰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瑶族人民会集体跳舞、歌唱,并进行一些传统的竞技活动,如踩篦子、丢球等。
这些活动既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也增强了族群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四、瑶族三山三寨节瑶族三山三寨节是瑶族人民举行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瑶族人民感恩祈福、庆贺丰收的盛大活动。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举行,为期三天。
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拜、舞狮、花车巡游等。
在瑶族三山三寨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瑶族的三大山寨,即广西的“凤凰寨”、湖南的“姑婆山寨”和贵州的“雾灵山寨”,进行祭祀和朝拜。
中国民族民俗 第八章 瑶族(PPT)
该族被称为“登山唯恐不高,入林为恐不密”的民族。有冷食习惯, 竹筒饭是他们喜爱的食物,还喜欢吃虫蛹。该族妇女的透视异彩多姿, 极为讲究,有戴帽、缠头、包帕、椎髻、顶板、戴银钗等等。盘王节、 达努节是该族的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该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和道教, 其宗教活动主要由师公、道公执事,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主宰着村 寨中的生产祭、社祭、丧祭等一切活动。请问这是我国的那个少数民 族?
•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 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 红薯糖、蜂糖等。 • 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 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 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 做染色花饭吃。 • 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 鹰肉;绝大部分瑶人禁食猫肉和蛇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 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必须先祭奠 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知识链接: 瑶族“打三朝”
• 瑶族小孩生下满三天,要为他们举办诞辰礼“打三朝”。 参加瑶族人家“打三朝”,按瑶族人家的理解,要送给婴 儿一顶小花帽活一件花衣服,要送给产妇红糖、鸡和鸡蛋。 如果小孩体弱多病或日夜啼哭,瑶族人为还需要再找一个 你母来“保”,使小孩健康成长,瑶族称“拜寄”。拜寄 有两种方法:一是你母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为孩子选择 好拜寄父母,然后带着孩子到拜寄父母家要一根红线栓在 孩子手上即可。二是在门口插春棒,三天之内进来的第一 个人即为拜寄父母。一般被选为拜寄父母的人都不得推辞, 应愉快接收主人家的要求,在孩子的腕上或脖子上栓一根 红线,并说些祝福的话。
文学艺术
• 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 秦古籍《山海经》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 盘瓠神话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 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 • 其中的《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 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 •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 与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 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 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 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
瑶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风俗讨念拜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
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
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
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链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
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
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
讨伐寮皈节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
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
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
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
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
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
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
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
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存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崭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做达努节或瑶年)就是最小的节日。
瑶族人民钟爱唱歌,适逢节日或喜庆,都必须唱出高亢动人的歌谣。
成人礼度戒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
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梳釵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
以花巾包裹。
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
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
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
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
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
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
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
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民族风情:瑶族习俗;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
上盖杉皮或茅草。
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
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
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
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
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
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
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
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
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
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
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
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
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
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
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
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
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
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
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
瑶族传统民俗特色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瑶族是个迁徙民族,历史上其迁徙的范围极为广泛,正是因为不断迁徙,才形成了瑶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它的分布地域十分广阔,广西桂东北各地基本上都有分布。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
通用汉语或壮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1982年国务院讨论通过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设计字母的五项原则》,设计了一套瑶族勉语的文字方案(草案)。
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等有不少瑶族会使用统一的瑶文互相通信往来,进行文化交流。
于是瑶文已成为世界性的瑶族(勉语)文字了。
但瑶文还处于试验阶段,还有待于普及和推广。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
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区域分布?1.位于恭城西岭乡西部的新合,分为瓮塘源、大源、小源及芹源四源,是过山瑶的聚居地, 2. 富川境内瑶族从何时何地迁入,说法不一。
清乾隆、光绪《富川县志[/B]》载:瑶族来自黔中五溪,散居富川,而县内瑶族后裔流传自述是来自灌阳、道州“千家洞”。
3. 龙胜的瑶族有红瑶、盘瑶、过山瑶等支系,各地瑶族迁徙情况较为复杂。
4. 阳朔瑶族主要是蓝靛瑶和红头瑶,据嘉靖元年(1522年)平乐府垦印照记载,阳朔瑶族有赵、邓、李、盘、蓝、唐、蒋七姓,其中赵、李、邓三姓瑶于明代来自湖南千家峒。
5. 灵川县瑶族流传的《桃源洞歌》:“祖在湖南妹在州,祖在湖南桃源洞。
妹在贵州双水沟。
桃源洞里有田洞。
”可见他们认为自己是从湖南千家洞而来。
6. 全州、灌阳、兴安瑶族迁徙情况较为复杂,迁来的时间难以弄清,路线也只是传说。
综上所述,明清时桂东北地区瑶族迁徙从原因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受统治者残酷压迫,被迫迁徙。
二是受饥荒威胁,为逃避灾荒而主动迁徙。
三是因戍守而发生的迁徙。
从迁徙路线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邻省湖南迁来居多,兼有江西、广东等地迁来,形成圆弧形向心迁徙。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的民风民俗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
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
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拓展:瑶族的饮食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瑶族的建筑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少数民族瑶族民俗文化介绍课件PPT
喜色日久瑶年的分老
爱各益耐山代龙生少
样增磨的中头活皆
的多的瑶青鞋较跣
皮,解族年和富足
鞋打放人人青裕不
和赤鞋民逐布的履
运脚。喜渐做男。
动的时穿穿的性新
鞋现至适胶布和中
为象今于鞋鞋妇国
,。
第三部分
瑶族饮食建筑
瑶族饮食建筑。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泡开的茶 叶后煎成浓汤,再加食盐调味,然后用以冲泡炒米花及 炒黄豆等物,具有特殊的风味,有的以此代替午餐。
瑶族发展历史。
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资江中下游,
瑶
以及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仍 有较多的瑶族居住。宋代:瑶族 虽然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内,但已
族 发
有一定数量向两广北部深入。元
展
代: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不得
历
不大量南迁,不断地深入两广腹 地。明代: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
史
分布区。
瑶族发展历史。
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从两广向云贵迁徙,这时,瑶族遍 及南方六省(区),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具有 “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后往湖 北、湖南方向迁徙。瑶族先民以长沙、 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在汉文史料 中,与其他少数民族合称“武陵蛮”、 “五溪蛮”。
部分瑶族被称为“莫徭”,以衡阳、零陵等 郡为居住中心瑶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南 大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所谓 “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语大体上概括了瑶 民当时山居的特点。
明中叶以后:部分瑶族由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 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瑶族人民踊跃参加辛亥革命运动, 参与了孙中山亲自布署发起的“上思战役”、“河口战役”。
瑶族传统节日
瑶族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江西等地,是一个人口比较多,自身民族特别保留比较完整的民族。
那么关于瑶族的传统节日,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瑶族传统节日,希望大家喜欢!瑶族传统节日赶鸟节农历二月初一为赶鸟节,县内各族都有此习惯,但瑶族更为突出。
相传过去鸟害严重,成群结对的鸟儿啄食田地上的种子、秧苗,影响了庄稼生长。
铺天盖地的各种鸟儿到处飞,赶都赶不走。
有个瑶族姑娘叫赵妹姑,嗓音甜脆,她带领村中男女青年,于农历二月初一这一天放声歌唱,她们边唱边向森林跑,将鸟儿引到了深山密林里,鸟儿被优美的歌声迷住了,半月都没有醒过来。
这样田地上的种子才得以破土成苗,茁壮成长,这年粮食也得到了丰收。
从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瑶族青年男女,便相邀到山上对歌,纪念歌仙赵妹姑,驱鸟祈求丰收。
借此机会,瑶家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形式,相互表达爱慕之情。
歌毕,青年男女通过“拿篮子”、“送篮子”的方式,确定爱情关系,而且爱情在竹篮子的一拿一送中,逐步成熟。
现在,赶鸟节仍是瑶族青年最主要、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倒稿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
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
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
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盘王节“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但根据各地瑶族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
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
除此以外,瑶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
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不吃青菜,有些还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
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门。
瑶族习俗
瑶族习俗饮食旧时一日三餐均食玉米、粟米、红薯等杂粮,早晚为正餐,中餐大多在工地就餐,谓之“吃野餐”。
菜肴:除逢年过节或办喜事吃点新鲜肉外,平时很难吃上鲜肉,偶尔杀猪,亦少买卖,都是互相借肉分食。
多食野菜,有带叶菜、笋、菌、薯瓜果类等几十种之多,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野菜供食。
大多会做蘑芋、苦株及绿叶豆腐,以绿叶豆腐(又叫神仙豆腐)最有特色,制作简单。
将鸭屎木叶摘回家洗净,加少许火炉灰,浸泡于凉水中,一天后,经揉搓、过滤、去掉枝叶、留汁水、煮沸后倒入盆内冷却,便凝固成团块,放食盐、辣椒灰凉拌而吃。
他们视野味为佳肴,常年有人捕捉禽兽,秋冬两季最多。
储菜是瑶家最普遍的习惯,无论宰杀牲猪家禽(包括猪血)或猎获的鸟兽,采摘的笋、菌、蕨等野菜,将其晒干或用火烟烘干,挂在灶壁上,以备亲朋来客食用,故有吃腊味之俗。
喝浓菜、淡酒是他们的嗜好,喜将茶叶放在鼎锅内煮沸后再喝;酒是用杂粮酿制的家酒,度数低,大多连酒带糟掺水煮沸后再饮,饮时用瓜箪舀酒,故称“瓜箪酒”。
自土地改革后,瑶族过上定居生活,饮食逐渐改善,基本上以食大米为主,杂粮成了补充食品。
一般家庭每月可吃上一、两次鲜肉,春节每家宰猪,大块吃肉,每块肉约50克左右。
亲朋之间,轮流杀猪,相互邀请。
种蔬菜的习惯在瑶家亦逐渐形成,但不愿多种,野味、腊味仍是瑶家的最美佳肴。
服饰普遍喜用宝蓝、靛青布做衣服。
男人素以镶红边的青布包头,上衣无领,对襟布扣,口袋无盖,外套花边背褡,束青布腰带,胸部袒露,下穿齐膝宽筒裤,裹绑腿。
遇节日喜庆穿花边布袜,着“双梁鸡公”式布鞋。
瑶族妇女服饰更为复杂,色彩鲜艳斑斓,内穿对襟无领长衫,袖口用红、白、蓝、黄各色布料镶边,衣襟用彩色丝线绣成各式图案,绣工十分精致,色调鲜明,斑斓耀目,外套多层绣花背褡,腹部挂一块各种颜色拼缝的棱形围裙,再系一条红腰带。
下穿大筒齐膝裤,裹绑腿,穿花边筒袜,红、蓝方勾“鸡公”鞋胸前佩戴各色银牌,行走时叮铛有声。
耳戴大银环,直径约一寸,双手戴银镯、银戒指。
介绍瑶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我们的少数民族中,不管是什么民族都有⾃⼰的民风民俗,⽐如瑶族,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关于它的⼀些民风民俗。
瑶族的婚礼是这样的:瑶家青年男⼥⾃由恋爱,⾃由选择对象,⽗母不加⼲涉。
“赶歌圩”“坐歌坛”是瑶家姑娘、⼩伙恋爱的独特⽅式,男⼥双⽅通过对歌,把爱慕之情都流露于歌声之中。
“拿篮⼦”是瑶族青年选择对象的⼜⼀重要⽅式,双⽅在“拿篮⼦”“送篮⼦”中互相接触、了解,确定双⽅的爱情关系,再通过双⽅⽗母同意,正式订亲。
瑶家最主要的婚姻形式有“招郎”“两不辟宗”“男从⼥姓”三种。
瑶族⼥⼦在社会中享有较⾼的地位,⼀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
她们主要是招本民族的男⼦,有的也招汉族或其他民族的男⼦为“郎”。
“两不辟宗”俗称“两边⾛”,即婚后男⽅仍⽤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母,所⽣⼦⼥,第⼀个随母姓,第⼆个随⽗姓,依此类推。
“男从⼥姓”即男⼦到⼥家后改从⼥家姓。
⽽瑶族的礼服瑶族男⼥服装主要⽤青、蓝⼟布制作。
瑶族妇⼥善于刺绣,在⾐襟、袖⼝、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细珠,⾐襟的颈部⾄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喜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和长衫之分。
瑶族的节庆活动也很有意思⽐如每年农历的⼗⽉⼗六是瑶族隆重的“盘王节”。
节⽇⾥最热烈的场⾯要数跳黄泥⿎舞,据说这是为了纪念⾃⼰的祖先——瑶王。
⼀只母⿎相配四只公⿎组成舞群。
母⿎斜挎胸前,⽤双⼿拍击,公⿎则是竖着拿在⼿中,⽤左⼿敲击,动作随着⾳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
跳黄泥舞母⿎的⿎点最重要,它指挥和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是合着母⿎的⿎点变化的。
因此担负打母⿎的常常是寨⼦⾥的⽼⿎⼿。
黄泥⿎敲响之后,⼏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持花⼱,踩着⿎点穿插其中,边歌边舞,⾼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禁地加⼊歌舞的⾏列。
公⿎和歌队把母⿎紧紧围在当中,犹如群星拱⽉,母⿎⼜不时和公⿎对应敲打,整个舞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你们看瑶族的民风民俗有意思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排瑶“耍歌堂”是最大的节 日,相传是为了纪念祖先盘 古王逝世的日子,一说是将 丰收的盛事告慰祖先,祈求 先人神灵保佑族人人丁兴旺, 六畜平安。耍歌堂,每3―5 年举行一次,一般选在农历 十月十六之后,秋收完毕。 历时3-5天不等。
“耍歌堂”是瑶语音译,意为庆丰收。 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 的节日。
• 指导老师 熊尚辉老师 组员:李智鹏 李妹 成美琼 张欣 刘影 成美琼 赵晓慧 余晓露
“瑶族药浴”是瑶族民间用以抵御风寒、消除疲劳、防治 疾病的传统文化知识。它是瑶族祖先独创,族内独有, 传内不传外的保健良方。被专家称之为人类健康的古老 传承。“瑶族药浴”它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 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液渗 透五脏六腑、全身经络,达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排 汗排毒的功效。瑶民生活,过去十分艰苦,不但缺吃少 穿,缺医少药,而且长期居无定所,人们称他为“过山 瑶”。他们游耕于高寒山区,深山老林之中,长年与瘴 气、寒气打交道,加上气候多变,毒蛇、毒虫侵袭,防 不胜防。生活环境十分艰难,为适应如此恶劣环境,他 们祖先终于发明创造了“药浴”。这神奇的养生文化,经 过数百年历史,几十代人的不断完善,使其成为瑶民苦 斗的盔甲。它记录着该民族艰难的历史足迹,闪耀着瑶 民群体智慧的光华。
【二】语言
•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 系瑶族瑶语支, 但情况比较复杂, 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 语 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 ” 语,属苗 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 珈”语,属壮侗 语族。多通汉语、壮 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 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广东瑶族之建筑
干栏式的吊脚楼,一般在林区盛行。下围木板,上盖瓦。分上、 中、下三层:上一层放杂物,中一层住人,下一层畜牲口、家禽 之类。在中一层檐下,设干栏和长板凳,供人乘凉及活动等。又 分半边楼和全楼两种。半边楼“半边楼”为一半在平地上,另一 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住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 吊脚楼”,即干栏式“半边楼
舞火狗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瑶族, 一年一度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隆重举办“舞火狗” 活动。这种活动源于狗图腾崇拜,演化为当地瑶族少女 的成年礼仪。传说当地瑶族先祖峒爷年幼丧母,是用狗 奶养育成人的,因此世代沿袭教育后人勿忘“狗恩”。
盘王节
也称“还盘王愿”,是过山瑶传统的祭祀民族始祖 盘王的活动。盘王节以祭祀先人盘王为主要内容,后来 发展为纪念祖先,庆贺丰收的民间节日。
民族饮食文化
瑶族居民在饮食上, 除与汉族有共同的 习惯外,还有自己 特有的食品
在瑶族饮食中,“十八酿” 是比较特别的烹饪方法
瑶族人民还爱炸粑粑吃
多彩多姿的头饰
• 瑶族头饰颇具有特色,她们创造 了多姿多彩的头饰:有“龙盘”形 、 "A"字形、"月牙"形、"飞燕"形等; 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有的 戴尖帽,有的戴竹壳。广西贺县 的瑶族妇女戴十馀层的塔形帽子, 颇为壮观。
耍歌堂是连南八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 农历十月十六以后进行, 时间的长短各地不一, 约为3~9天。 主要仪式有:“游神”大典、讴歌跳舞、 过州过府
人们来到“歌堂坪”,进行“讴歌跳舞”。男瑶胞腰挂 长鼓,特别会跳粗犷、刚健的长鼓舞,女瑶胞喜带高脚 太阳伞,头上的银牌、铝钗、金耳环、银项圈,手上的 银手镯,伴随着姑娘的舞蹈,金光闪烁,叮铛作响,非 常动听。他们边舞边唱,一般从催请歌唱起,然后唱盘 歌。男女青年互相对歌问答,形象生动的比拟,幽默诙 谐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横生。未 婚男女更是倾吐衷肠,借机会选择佳偶,场面热闹非常。
围篱式的叉叉房,又称“茅寮”,是瑶族保留的最原始的住居。下围 竹篱笆或小木条。上覆茅草(或杉皮)。其中,又有坐地式和楼房式 两种。坐地式,是挨着地基建筑;楼房式,是四个柱子落地,楼 板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 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
瑶族礼仪及禁忌
湖南瑶族简介
1.瑶族入湘约在北宋初年或稍前的 五代时期。
2.瑶族主要从湖南、广西、福建等 地迁入,其次是融合部分徒入瑶区 的汉族,再有是通过收养、婚姻等 途径融入瑶族的其他民族的成员。 3. 瑶族主要分“过山瑶”和“排 瑶”两个支系。大部分瑶族入山后 仍过着流移不定的游耕生活,“吃 尽一山,则移一山”,被称为“过 山瑶”。一部分则逐渐定居下来, 被称为“排瑶”或“八排瑶”。
• 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 礼貌。 • 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 • 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 • 忌讳衣裤当户晒。 • 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
总
结
•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山区。 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 “黑尤蒙”、“拉珈”等。瑶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 汉文。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以26个拉丁字 母形式,设计了(勉语)文字。历史上,瑶族和苗族 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 瑶族人的长寿、美容与医术均有极高造诣水准,已是 世界公认的事实。瑶医治疗癌症、红斑狼疮、妇科病、 跌打骨折、风湿病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 广大患者的公认。瑶族多信奉道教和巫教,少数山区 的极少部分瑶民还擅长茅山巫术。
砖瓦式的结构是下为砖,上为瓦。并有飞檐和无飞檐之别。注重门楼、 天井、飞檐、雕刻的建筑群。建筑精美、注重外观。 飞檐式的结构,主要分布在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瑶民村落。目 前尚保存的比较好的这一类型的瑶族建筑代表有:江永县沟兰溪瑶寨,恭城 莲花镇的朗山村古建筑和广东连山县南排岗,此类型建筑多为明清建筑遗存。
泥瓦式房屋,以泥、 竹、木为主要材料。又 以夯土墙居多。 “一明两暗”型,即 三间堂平列式的房屋,正 中的一个大间是厅屋,东 侧一间住儿女,西侧的那 间用杉木板壁一分为二, 里面是父母的卧室,外面 是厨房。多为两层。 楼面用杉木板铺设, 可住人也可放东西。为 了防潮,一般人家的谷黍 瓜豆大都堆放在楼上。
精湛的蓝靛印染
她们将自己种植的蓝草经过浸泡加工后,提取蓝靛,加入 白酒,经草木灰过滤、发酵呈黄色后便可染布。在染布过 程中经过数次浸染、晾干,直到布料呈深蓝带暗红色为止。
多种多样的服饰
妇女身穿镶边领的绣花衫,下 着花边长裤,腰间围上短围裙, 穿勾头花鞋。盛装时围上梯形 花围裙挂方形花袋,胸前挂一 长串银牌。脚裹绑腿,盛装时 男女身上披一大块方形红绒刺 绣附有银饰的披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