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第一节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

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系

统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

动。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

1.1国外古代高等教育

①国外最早的高等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甚至更早;

②柏拉图在雅典开办的学园(公元前387年)是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

校,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学园开设的课程有算数,几何学,天文

学,音乐,文学,历史,法律,哲学等。

1.2中世纪大学

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的应该是十二、十三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被称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最早产生且延续不

断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

剑桥大学等。

1.3近代国外高等教育

①意大利于1088年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

②威廉.冯.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1.4 二战后国外的高等教育

20世纪初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于1904年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它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世界高等教育的职能从教学、科研扩

展到社会服务,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

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等农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步得到强化。

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①商代的“右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右学”是集教育、习射、

养老于一体的官办教育机构;

②稷下学宫(战国齐桓公),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

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

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

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③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④鸿都门学(汉代),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

太学相抗衡的产物。;

⑤唐代六学二馆;

⑥宋代的书院制度--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四大书院

⑦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

⑧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盛宣怀)---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学堂。1903年

改名为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前身);

⑨盛宣怀的上海建立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⑩198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我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发展成现在的北京大学; 1902年建立的山西学

堂是山西大学的前身。

二、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学概念: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

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提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4、有助于高校教师有专业化发展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动地作用于政治。高

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实现其政治理想。

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

政治的发展

育与经济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着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间

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

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

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

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发知识的创新,

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而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

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

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

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

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18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第二个职能——发展科学始于柏林大学的建立。1810年德

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四)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目的概述

一、高等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把

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

1、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总目标,是一个国

家的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

2、从本质属性上讲,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

3、同时高等教育目的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又具有客观性。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

(一)高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的概念:

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

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是教育

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和法令性的

特点。

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目

的以

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概念: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并结

合自身的特点对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统一标准于总体要

求。相对于各级各类的高等教育来说,它是共同的总目标。

2、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各级种类高等院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的有关人

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特殊质量标准、不同的高等院校因性质不同、涉及学

科领域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

(三)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

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

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

(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为高校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每

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这种结果应该是可以用“特定的可观察的

学生行为来标识”的,课程目标是落实专业目标的手段。

三、高等教育目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订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

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二)调控作用:宏观方面,对高等教育的规划、政策、改革、结构调整都有支

配控制作用;微观方面,对高等教育实际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

各要素的组合,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

(三)评价作用

(四)激励作用

(五)选择作用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

(一)高等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

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二)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

1、1995年3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

的教育方针做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

教育方针。

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略有变化,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没

有发生变化。

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概念: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

制定

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符合高

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此外,需处理好:

1.德与才的关系

2.身与心的关系

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其理论要点如下:

1、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

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看人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

德和美

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

的发

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只有在社会主义

制度

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全面发展教育

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除在思想上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外,还要在行

动中注意以下三个途径。

1、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

本途径。尽管高等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教学的主阵地不可放弃。

2、科学研究

3、社会实践

第四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

(一)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主要观点

社会本位主义: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社

会本位

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个人本位价值观:则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

性发展,

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

梭、

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二)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

1、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教育目标观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

深学

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具有三个明显特

征:

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

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

一学

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它也具

有三个明显特征:

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

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

偏重于应用。

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近代以来主要是专业教

育的口径之争。

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高等教育发展观

(一)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标准

两者在理论上的区别,是认为对于国家和民族而重要的是使少数人享受充分的

教育、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英才,还是使大多数人接受必要的教育,培养具有

良好素质的过敏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就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四、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一)高等教育平等

1、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

(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

政治、

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3)对教育平等概念

的不同

解释往往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2、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

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

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

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二)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范畴

2、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

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

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

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

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

利于资

源优化配置。

最后,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

助,

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三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