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苏教版 (共26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苏教版 (共26张PPT)

西




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塞山前白鹭飞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反复吟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 天还不回家呢?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 祖籍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 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 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 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guì
桃花流水鳜鱼肥。
ruò lì
suō
青箬 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 鹭
鳜 鱼
桃 花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5:18:36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32021/8/132021/8/13Aug-2113-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3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_苏教版(共46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 词两首_苏教版(共46张PPT)
27
整体感知
你觉得《渔歌子》这首词是对哪个 季节的描写?
春天
28
课堂演练
《渔歌子》前两句描写了哪些 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9
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的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肥。
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
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春天的景物。
30
31
32
描写了西塞山、白鹭、 桃花、流水、鳜鱼等景物。 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富 有动态的春景图,展现了 鸟飞鱼跃的生机景象。
24
课堂演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5
二、将下列词语和解释用线连起来。
日暮 藕花 沉醉
大醉 太阳落山的时候 荷花
26
第二课时
唐宋名家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 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接着品析唐 朝张志和的《渔歌子》,体会它的 意境。
常见词牌名有:沁园春、蝶恋花、采桑子、 满江红、浪淘沙、卜算子、水调歌头、虞美 人等。
44
课堂练习
一、填空 《如梦令》中“醉”表明了词人 ( 心情非常愉快 ),两个“争渡” 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
的路径的焦灼心情。
45
二、《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 牌名,我还知道其他的词牌名。
沁园春
13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日暮”和“沉醉” 为什么埋下伏笔?
为后面的“误入” 埋下伏笔,使“误入藕 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
体现词人心情的愉快。
14
想一想:让词人“沉醉”的仅仅是
酒吗? 让词人“醉”而忘路的不仅是酒,

6年级语文苏教(下)第3单元第9课 词两首

6年级语文苏教(下)第3单元第9课 词两首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①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⑤细雨不须⑥归。
①白鹭: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②鳜鱼:体侧扁,背部隆起,黄绿色,全身有黑色斑点,口大,
鳞片细小。 ③箬笠:箬竹的篾或叶子制成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⑤斜风:微风。 ⑥不须:不一定要。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 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 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 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 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前两句先以“常记”总领全词,导入回忆,引出事 件、时间、地点,再写状态。 “沉醉”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沉醉”反映了词人心情愉快。同时“日暮”与 “醉”为下文的“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描绘埋下了伏 笔,使“误入”显得合情合理。
《渔歌子》:在青翠的西塞山前,有一群白鹭在自 由地飞翔。而山边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水源丰富。正 值桃花落下的时节,粉红色的花瓣随风飘下,落入河水 中。经过河水的浸泡后,粉红的花瓣愈加红润。在河水 中不只有美丽的桃花,还有鳜鱼。鳜鱼在水中扭动着它 们肥胖的身躯努力前进着,正要和桃花比谁游得快,却 被一位渔翁设下的鱼饵迷住了。只见渔翁的钓绳一提, 鳜鱼就被提了起来。正当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这小 雨更衬托出了慢慢流动着的小河的美丽。虽然略有小雨,
2.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叙述了什么事情? 春__天__、__垂__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中什么地方藏着作者的影子?用“”画出来。模拟出那 个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因__春__色__美__,__词__人__不__愿__回__去__,__表__现__了__他__亲__近__自__然__的______ _悠__然__情__趣__和__对__自__由__生__活__的__渴__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9.词两首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9.词两首课件
江面上持竿垂钓不想回去。
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
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春雨垂钓
图”,塑造了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 渔家的生活情趣,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及自己淡泊情怀,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
课堂总结
《如梦令》和《渔歌子》两首词所表达的 感情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活泼明快,洋溢着青春的欢乐;
沉醉 大醉。
兴尽
游兴得到满 足。
词人写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吗?你是 怎么知道的?
不是。“常记”一次表明这首词是追忆往事之
作,同时表明这件事在词人脑海中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哪两个词为下文的“误”埋下了伏笔?
“日暮”与“醉”为“误”埋下了伏笔,
使“误入”显得自然合理。
词人一连用了两个“争渡”,表现
李清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
听录音,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 么事?
《如梦令》作者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夏天
“误入藕花深处” 可以看出。
精读领悟 常记 经常记起。 理解词 语意思 日暮 傍晚的时候。
了什么?一个“惊”字也用得非常
巧妙,妙在哪里?
词人一连用了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急
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一个
“惊”字写出了水鸟惊飞的场面,词人由惊慌至 惊喜的神情也跃然纸上。
表达作者早期 恬静的生活情趣和 愉快的心情。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课件

(3)你怎么知道是夏季的?
(4)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 事吗? (5)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6)词人当时的心情如何? (7)词人为何“不知归 路”? (8)词人为什么会“误 入藕花深处”? (9)词人在误入后又有何 表现?
(10)词人为什么词会常 想起这件事呢?
• 这是件有趣且值 得回味的事情, 难怪词人把它记 录下来了。你能 用语言来描绘一 下吗?想象一下 画面,然后说一 说。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沉醉”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词人 和几个 女友在溪亭开怀畅饮,兴奋 异常,到日暮之时还兴犹未尽,留 恋忘返。
这两句主要交代了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及起因,同时既写出了她们郊外游玩的欢娱心 情,又为下边的波澜曲折作了必要的铺垫。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在沉醉未醉、意态朦胧之中,“回 舟”荡漾,不知不觉又误入了一个新天 地:斜阳映照的湖面,藕花亭亭,荷叶 田田,夜风袭来,清香飘溢。
李清照工诗能文,所作词尤为宋朝一 大家。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多写其悠 闲的闺中生活。南渡后,深厚的故乡之思, 凄哭的身世之感,都在她的作品中抒发出 来,情调伤感,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 大了。她精于谴词造句,善于创意出奇, 还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 语言清丽,在语言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 候,沉醉在这风景中, 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 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 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 处。赶快划呀,赶快划 呀。不小心,惊动了在 这里栖息的水鸟,成群 的从水面飞起。
这么美的画面, 你能读好它吗?
•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 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
李 清 照
作为一位杰 出词人,李清照 对美化和丰富祖 国语言做出了巨 大贡献。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9词两首

小学语文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 • • • • • •
•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学语文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 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或“词牌”。
【词简介】
【词牌简介】
◆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它规定某一 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渔歌子》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渔歌子》只有词 牌没有题目。 ◆常见的词牌有:如梦令、忆江南、卜算子、浣溪沙、采桑子
思考:从本词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的 什么乐趣?
小学语文
【词句赏析】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 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同时也 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小学语文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学语文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
■桃花盛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
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色的蓑衣,
■江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
■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
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夏日
郊游的欢乐图画。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3)你怎么知道是夏季的? (4)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5)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课⽂《词两⾸》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张志和的《渔歌⼦》,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课⽂原⽂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滩鸥鹭。

《渔歌⼦》 唐·张志和 西塞⼭前⽩鹭飞, 桃花流⽔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 斜风细⾬不须归。

苏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词两⾸》课后习题 ⼀、看拼⾳写词语。

⼆、请给下列字注⾳。

鳜鱼( ) 箬( ) 笠( ) 蓑( )⾐ 三、课内外知识链接。

1.《词两⾸》《如梦令》是宋代词⼈李清照所作。

词⼈回忆了_______。

表现了作者_______。

《渔歌⼦》是唐代词⼈张志和所作,描绘了_______,朔造了_______,赞美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

2.《如梦令》和《渔歌⼦》都是词牌,我还知道的词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梦令》中“醉”表明词⼈_______。

“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也可能是_______。

两个“争渡”表现了词⼈ _______。

4.李清照另外⼀⾸《如梦令》:_______。

5.《渔歌⼦》描写的⾃然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幅美丽的_______。

6.《渔歌⼦》中张志和说“斜风细⾬不须归”,表⾯看“不须归”的原因是_______,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_______。

7.《渔歌⼦》勾勒了⼀幅_______,塑造了⼀位_______。

8.部分词的意思及全词的意思。

《如梦令》 常:_______。

沉醉:_______。

兴尽: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词两首

主旨概括: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 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 美了渔家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热爱。
写作指导:
白描手法,即文字简练单纯,不加 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1.运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紧紧抓住 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 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 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 别林斯基
课后题参考答案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如梦令》中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 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 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朗读基调是轻快、陶醉的。《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 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
3.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参考答案:(1)兴尽:游兴得到满足。这两句词的 意思是:尽情地游玩之后,天黑乘船往回赶,却误入荷 花池深处。 (2)不须:不一定要。这三句词的意思是:一位头
精读课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诗意: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玩,直 到日薄西山,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尽情地游乐 过后,天黑往回划船,却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群地从 水面飞起。
思考:“沉醉”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 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
字词学习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 太阳落山的时候。
荷花。 藕花:微风。 斜风: 不一定要。
不须:
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笔顺学习吧!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两首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繁花似锦。实践园:1、都给人一种冷 落暗淡的气氛,又显出一种清幽。枯 藤、老树给人孤凄冷寂的感觉。2、断 肠人在天涯。游子羁旅之思,思念家 乡和亲人。3、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 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 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 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 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
练功房:1、后者2、后者3、后者 后者 二、宋 李清照 //早期恬静的生活情趣 和愉快的心情//《声声慢》《一剪梅》。 2、唐 张志和//春雨垂钓的//对大自然的 热爱及自己淡泊的情怀。三、1、本是 同根生,相见何太急。-同室操戈2、碧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亭 亭玉立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巧夺天工4、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水平如镜
《如》词意:前:我常常想起那次在溪 边的亭子游赏,一直到了太阳落山的 时候,因为喝得大醉而不知道回家的 路。中:尽情地游玩之后,天黑乘船 往回赶,却误入荷花池深处。后:赶 紧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 成群的从水面飞起。 词解:日暮:傍晚的时候。沉醉:大醉。 归路:回家的路。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回舟:乘船而回。藕花:荷花。
《配》:9、词两首 一、1.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2.常记(溪 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二、1.√2.√3.×4.√5.× 三、常记 误入藕花 兴尽 晚回舟 诗人强烈爱美景的思想 感情
四、一次郊游之后的黄昏,太阳已经 落山了,河面上,一女子划着船, 带着醉意而归,却不知道回家的路 了,直到荷塘深处才发觉。尽管周 围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在荷花从中 找到正确的路径。她快速地划动小 船,惊动了已经栖息的水鸟。此时, 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 成了一幅情趣横生的画面。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精美课件:第9课 词两首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精美课件:第9课 词两首

么作用?
这两句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兴尽” 一词,高度概括了一天的游乐活动,并把其中的细微 之处全留给读者去想象。一个“误”字在词义上把人 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回味无穷。
2.词中的渔翁在这样的雨天里为什么不回家呢?
江南的春雨是“斜风细雨”,是柔和的,充满情调的,
不影响人们的野外活动,词中的渔翁已经陶醉在这如诗如 画的美景中了,所以在这样的雨天里还不回家。
环境: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人物:青箬笠、绿蓑衣 心境:不须归
秀丽春景 怡然自得
《如梦令》中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醉酒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
了,表现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 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词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 思考核心问题。 同时认准字音, 理解词语意思。
如 梦 令 常①记②溪亭③日暮④,沉醉⑤不知归路。
兴尽⑥晚回舟⑦,误入藕花⑧深处。
争渡,争渡,惊⑨起一滩鸥鹭⑩。 ①常:经常,常常。 ②记:记起。 ③溪亭:溪边的亭子。 ④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⑤沉醉:大醉。
如 梦 令 常①记②溪亭③日暮④,沉醉⑤不知归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水面飞起。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
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 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 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
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实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实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只得 尽力地划, 不想,惊 起了在这 里栖息的 水鸟。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怎 样的心情?
连用两个“争渡”,表 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 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lù 白 鹭

sài
shān
西


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guì 鳜鱼
桃 花
ruò lì
箬 笠
suō


【自由读词】
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景 物呢?请在相应的词语下 面画上“——”。
九种景物: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
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构成了 一幅美丽的春雨垂钓图。
同学们齐读这首词,说 说它的意思。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 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 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 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 水鸟,都飞起来了。
【思考问题】 :
1、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往 事难忘?
答: “常记”一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一个“常” 字说明这件往事难以忘怀。
词人回忆了? 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 悦的心情。 抒发了?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 活的无限热爱。
【小结】∶
往事: 沉 醉 不 知 归 路 误 入 藕 花 争 渡 惊 起 鸥 鹭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词两首】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和《渔歌子》,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课文原文《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之《如梦令》赏析《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渔歌子课件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词两首——渔歌子课件1

下课!
2020
感谢 观看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岑 参《渔父》 李 贺《钓鱼诗》 储光羲《钓渔湾》 杜 牧《渔父》 司空曙《江村即事》 ……
渔歌子
西塞山 白鹭 鳜鱼 青箬笠 绿像牛 毛,像花针,像细 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 丝,密密地斜织着, 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 大地全笼着一层薄 着青草味儿、花香,都 烟…… 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 酿……
细雨桃花水, 轻鸥逆浪飞。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

争:怎么;如何。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
指水鸟 。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 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 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 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 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 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 的情趣和心境。
词人回忆了? 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 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 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 心情。 抒发了?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 无限热爱。
试着读一读, 看看你有什么 发现?
默写这两首词。并把想 象出来的景象写下来。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思考: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ǒu
藕花 兴尽
溪亭 误入
沉醉 争渡
惊起
一滩
鸥鹭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经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 子游玩直到 太阳落山的 时候,喝得 大醉不知道 回来的路。
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直接 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词中,让 这不须归的美景在他的笔下百 年千载地悠悠回荡。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一千多年, 是唐词的宗祖,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推崇至极, 争先填写唱和。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
渔歌子塑造了一位戴青箬 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 乐而忘归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 象。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 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 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 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 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 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 腔圆。 (2)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 这 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哪 里看出来的?
朗读要求:读这首词,每个人最少读三次。
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口齿清楚; 第二次,要读得流利,字正腔圆; 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词的味道来,那 你很了不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 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 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 急。)
“试 昨 知问 夜 《 否卷 雨 如 ?帘 疏 梦 知人 风 令 否, 骤 》 ?却 , ( 应道 浓 昨 是“ 睡 夜 绿海 不 雨 肥棠 消 疏 红依 残 风 瘦旧 酒 骤 。” 。 ) ”。 此词蕴藉了对春 光一瞬,好花不 常的惋惜之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描述这 首词所描写的景象。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江南水 乡二月的春色,白色的鹭和红色的 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 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 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渔歌子塑造了一位戴青箬笠, 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 归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 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 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 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 说他写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 词。
凄凉寂寞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此词抒写伉俪深情,倾吐相思之 苦,感情真挚深笃,态度坦率大 方,后之论词者,无不为之折服。
南渡不久的作品。当时词人正处于国破夫亡、颠沛 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
730年~810年), 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 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自号“烟波钓徒”,又号 “玄真子”。唐代著名道 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 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 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 肃宗赐名为“志和”。因 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 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 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猜测一下,词人能钓到鱼吗? 为什么?
边读边想象这首词所描 绘的画面,说说渔翁为什么 “不须归”?
因为渔翁已经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
说说词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桃花盛 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 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上一位老 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 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 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试着读 一读,看看 你有什么发 现?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 哪座山?
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 《渔歌子》 诵一首词?
请同学们课后,正确、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 两首词,背诵这两首词。 并把想象出来的景象写 下来。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 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 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 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 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 又称词牌,词牌是填词时用的 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 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如梦令》是词牌名。
【词简介】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 种文学体裁。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 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 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 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 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 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人回忆了一
次愉快的郊游情 景,因醉在归途 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 吓飞了。表现了 作者早期生活的 情趣和心境。
词人回忆了? 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 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 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现了? 表现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 悦的心情。 抒发了?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 活的无限热爱。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白 鹭


桃 花
蓑衣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既是这首词的题 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
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 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发现了 哪些景物?
西塞山
鳜鱼
白鹭
青箬笠
桃花
流水
绿蓑衣
斜风
细雨
gùi
ruò lì
鳜 鱼 青箬 笠
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其父李 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夫赵明诚,是 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他 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 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金兵入据 中原后,流离南方。不久,其夫赵明诚病 死,她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宋高宗建 炎3年(1129年),金兵南下,她又在浙江 亲历变乱,生活颠沛流离。此后即在孤寂 中度过晚年。
作者简介
• 张志和:唐代诗人。 本名张龟龄,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 通音律。他从小便才华过人, 16岁的时候, 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 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 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 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 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 生活,自称“烟波钓徒”。
这两句主要交代了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及起因,同时既写出了她们郊外游玩的欢娱心 情,又为下边的波澜曲折作了必要的铺垫。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 出来不行吗?
李清照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既然 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浓 密之处的失误。
这么美的画面, 你能读好它吗?
•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 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
• 那么在这首词中,词人描绘了这么 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 思想感情?
•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 写照,全词文字不多,到叙述却十 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夏日 郊游的欢乐图画。
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 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
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直接 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词中,让这 不须归的美景在他的笔下百年千 载地悠悠回荡。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是 唐词的宗祖,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推崇至极, 争先填写唱和。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 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 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京华之忆、家国之愁
下面我们 再来学习一首 词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下面,我们一起 来观赏一幅画。
你 看 到 了 什 么 ?
仔 细 看 一 看
《如梦令》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 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委 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 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由于 她过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 后期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 诗词多表现哀伤,也寄托了强烈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独特艺术风格, 是北宋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 中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她的作品被 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③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 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④鳜(guì )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 肉质鲜美。 ⑤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⑦不须:不一定要。 斜风:微风
争渡,争渡,
惊起 /一滩/鸥鹭。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词牌名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说明所叙的是往事的回忆。 “溪亭”指明了饮酒作兴的处所, “日暮”是指时间,
沉醉不知归路。
“沉醉”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词人和 几个 女友在溪亭开怀畅饮,兴奋异 常,到日暮之时还兴犹未尽,留恋 忘返。
争:怎么;如何。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泛指水鸟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经常记起 在溪边的亭子 游玩直到太阳 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 道回来的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玩得尽兴 了,已不知道 回家的路,天 色已晚,只好 往回划船,不 小心闯入了荷 花池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工诗能文,所作词尤为宋朝一大 家。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多写其悠闲 的闺中生活。南渡后,深厚的故乡之思, 凄哭的身世之感,都在她的作品中抒发出 来,情调伤感,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 大了。她精于谴词造句,善于创意出奇, 还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 语言清丽,在语言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