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
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今道友信,是当代日本美学思想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一直致力于寻找日本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共通性,提出了许多深远的美学理念和思想。
他不仅广泛涉猎中西文化,同时又深入挖掘日本特有的美学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体系。
今道友信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深刻、多层次的哲学系统,对于人类的文化传承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身体性美学思想今道友信提出的身体性美学思想是指,美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也是通过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身体感官的受感,为人们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
他认为,在感知的过程中,身体感觉比视觉与听觉更具有直接感受的因素和生命的力量。
他倡导通过身体感官去体验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美,使人们对自然和生活更加敏感和自觉,从而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二、危机美学思想危机美学思想是今道友信提出的概念之一,他在文化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了美术创作的现实与历史所面临的危机的关系。
他认为,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危机时期,才可能有进一步加深对一切文化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今道友信通过发挥艺术的独特力量,来发生思考、促进创新和形成新的文化。
三、普遍美学思想普遍美学思想指人们和自然物之间的共性,是一个超越地域和文化差异的普适现象。
今道友信提出了“旋转致异”的概念,认为万物皆有轮廓,而轮廓就是通过旋转产生的异态,是人类感知与思维的共通造型。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物之间的异同,达到深入的美学思辨。
四、落地美学思想落地美学思想主张跳出传统的美学范畴,将美的概念带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当中,更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
今道友信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美是一种生活艺术,需要我们去关注那些被人常常忽视和忽略的生活细节。
五、文化可变性美学思想文化可变性美学思想强调文化差异和多样性,认为每个社会、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美学文化特点,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由此,今道友信主张要珍惜文化传承和多样性文化的重要性。
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思索德勒兹美学的一个视角
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思索德勒兹美学的一个视角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思索德勒兹美学的一个视角引言:审美经验是每个人对美感的主观体验,而身体意象则是个体对自身身体形象的感知与评价。
这两个概念在人们的日常审美活动中交织和互动,对于我们对美的理解和感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思索德勒兹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审美经验和身体意象的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审美经验的主观性与情感体验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不同的人会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而对同一物体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感受。
例如,一个西方画家的绘画作品对于亚洲观众来说可能会产生深刻的震撼,而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可能只是普通的艺术作品。
这是因为审美经验是由主体的心理、情感与认知等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的。
在审美经验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审美经验常常与个体的情感状态有关。
一种美感的体验会引起愉悦、震撼或者其他的情感反应,而这些情感反应又会进一步影响个体对美的认知和评判。
例如,欣赏一幅富有饱满笔触的油画作品时,观众可能会感到作者的激情和生气,从而引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二、身体意象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身体意象指的是个体对自身身体形象的感知与评价。
身体意象不仅与个体的视觉感知有关,还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念相互作用。
个体对身体的感知和评价会对其审美经验产生直接影响。
在审美活动中,个体的身体意象可以通过自觉或潜意识的方式与审美对象进行对照和评价。
当个体对自己体态、面貌等方面的评价积极时,可能更容易对美感的体验产生正面的情感和评价;而当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消极评价时,则可能对美感体验产生负面的情感和评价。
此外,身体意象还可以通过审美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方式来影响审美经验。
较少参与审美活动的个体可能会更容易将自己排斥在审美主体的范畴之外,对美感的体验和认知也相对较少。
相反,较多参与审美活动的个体可能会更容易获得多方面的美感体验和认知。
三、思索德勒兹美学对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的思考思索德勒兹的美学观强调主体的身体感知和情感体验对审美经验的重要性。
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
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在你明白如何发展身体的至美和力量之前,你就在疏忽中虚度了一生,这是令人可耻的;而且,如果你疏忽,你就不能得到这种体验,因为这些事情都不会自动发生。
――苏格拉底,摘自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身体从第一次“认识你自己”开始,苏格拉底的哲学探索和灵感由此发端。
身体作为体验这个世界的敏感主体,作为这个世界中被感知到的客体,都表达出了人类的不确定性。
Soma(身体)这一术语源自于希腊表示“工具”的词汇,由于贵族化的倾向,身体被视为体力劳动的必需品。
但随着柏拉图及其后学的出现,身体被视为激情、桃色和扰乱心灵的牢笼。
身体成了灵魂的奴隶和工具,更被人鄙视为受控的服务阶级。
为了寻求真理,随之而来的推测:身体必须完全与使用它的自我不同,真正的自我必然是心灵或灵魂。
心灵的思考给灵魂带来了希冀、期盼、祈祷、抉择、磨练的德行,致使身体成了单纯的外在器械。
“身体”这个术语是一种活的生命和具有情感、灵敏感觉的身体,而不是被看做缺乏生命和感知的、单一的物质的肉体。
“传统哲学崇拜、专注心灵而贬低身体;而今,身体意识难以抑制的汹涌巨浪甚至正在感染着哲学这个领域。
”[1]双重审美性的身体美学强调知觉能力与自我欣赏和事物审美特性,身体的审美感觉由皮肤感知到的,它关心的身体部位互相关联定位感受身体的审美感觉。
探索锤炼或提高身体意识水平的方法是身体美学这一课题的目标,其目的为了更好的使用我们的身体,获得知识,认识自己,追求德行、幸福和正义。
“感知”是指感觉与知觉,德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明确的区分了两个定义,“在感知的语义因素内部,明显可见一个更进一步的区分。
因为感知可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感觉,另一方面为知觉。
感觉与快乐相联系,属情感性质;另一方面知觉与客体相联系,属认知性质。
主观的估量构成感觉的焦点,客观的确证构成知觉的范围。
”[2]经验的身体美学的目的是,“通过培育对身体功能和经验的集中注意,通过把我们从身体习惯和妨碍我们感觉执行能力的缺陷中解放出来”,[3]改善我们的执行力和感觉敏锐度。
当代中国社会的身体美学
个分支 。 斯特 曼提 出 , 舒 身体美 学具有
三个 基本维度 。 第一个是分析身体美 学维
度 ,这 是 一 个 描 述 性 的 理 论 化 的维 度 , 包
含有关传统本体论 和认识 论的身体 问题 , 主要探讨身体知 觉和实践 的基本性质 , 以
版的 《 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 》 可以说 是舒
学相对 的 ,是超 出纯粹思想 之上的分析 ,
主张有 不 同的方法 重塑 身体和社 会去 改
分为外观 的和经验 的两种。 第三个维 度是
即在 中国学术 界吹皱一池春水 , 关于身体 善某 种事实 , 并把 改善身体 的实践方法 区 身体 美学是什 么呢 ? 舒斯 特曼在 《 实 用主义美 学 》 中对身体 美学有 一个暂 时 性 的定义 : 对一个 人 的身体——作 为感 “
所 , 成 为 了 消 费 和 生 产 的 对 象 。 无 疑 而 这
个前沿课题 , 也是 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 是一个指 向人的问题的深广领 域 。 目前 身体 美学在 中国的发展 方兴 未 艾 。 其在 当代 消 费文化 语境 中 , 尤 大众传 媒迅速 崛起 , 使得 身体美学研究有 着得 天 独 厚 的土 壤 , 时 , 同 也增加 了身 体美学 在 当代 中国社会 中的复杂性。
一 一
“ 意识美学 ” 同 , 不 中国古代美 学是 一种 “ 唯身 主义”的 “ 身体美 学 ”。 但是 从 中 ③ 国古代 的历史 长河中我们可 以发 现 , 古人 般 都是轻视 身体 的价值 , 而赞扬 “ ” 神 即精神 的作用 。 身体一直处 于被压抑 的地 位。 当代 社会 和经济 的高速 发展 , 步步 一 推 动了身体 的解放 。 身体不再只是神 的寓
马克思身体理论探析
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身体理论探析张璟二O一一年五月分类号密级公开U D C 单位代码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身体理论探析Marx’s Theory of the Body研究生姓名张璟指导教师刘兴章教授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提交论文日期2011年5月20日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5月28日答辩委员会主席唐凯麟教授论文评阅人张登巧教授二0一一年五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导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1)一、国外研究现状 (1)二、国内研究现状 (2)三、研究意义 (3)四、研究方法 (3)第一章身体在传统哲学中的遭遇 (4)第一节柏拉图理念论中的身体观念 (4)第二节圣托马斯.阿奎那人论思想中的身体观念 (7)一、灵魂论中的身体观念 (8)二、感觉认识论中的身体观念 (8)三、意欲行为论中的身体观念 (9)第三节笛卡尔的身体观念 (10)一、“我思故我在”与作为观念的身体 (11)二、心物二元论与作为实物性的身体 (11)第二章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身体视点的确立 (14)第一节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与身体地位的凸现 (14)一、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要求恢复“现实的人”的感性世界 (14)二、通过对“无人身的理性”的批判,要求恢复身体感觉的权利 (15)三、费尔巴哈“感性哲学”提示的可能性出路 (17)第二节“感性活动”原则的提出与身体思想之开启 (18)一、感性活动原则对意识主体哲学的穿透 (18)二、感性活动原则与身体行为、身体经验 (18)三、感性意识与身体意识的意向性 (19)第三节“劳动的身体”与历史唯物主义 (20)一、“劳动的身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 (20)二、“劳动的身体”与整个唯物史观 (22)第三章马克思身体理论的批判维度和审美关怀 (25)第一节马克思身体理论的批判维度 (25)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蕴含的批判维度 (25)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与身体批判理论 (26)第二节马克思身体理论的审美之维 (28)一、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28)二、劳动的自由 (30)结语 (32)致谢 (36)参考文献 (37)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9)摘要随着“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根基处造成的哲学革命之发生,马克思哲学也决定性地实现了“身体”从传统“意识主体哲学”围剿中的成功突围。
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近现代哲学中的身体与意识关系
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近现代哲学中的身体与意识关系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身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感性知觉的概念,为近现代哲学中身体与意识关系的探讨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梅洛庞蒂的身体与意识观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与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身体是我们体验世界的媒介,意识则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身体不仅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基础,还通过感性知觉使我们能够直接与世界接触。
梅洛庞蒂认为,意识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并且身体和意识是统一的整体。
二、感性知觉的意义与特点感性知觉是梅洛庞蒂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我们通过身体的感知与世界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感性知觉使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超越理性思维和概念的局限。
感性知觉具有情感性、身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它使我们能够直接体验到事物的实在与真实,而不仅仅是通过思维和概念的间接表达。
三、身体与意识的互动与联系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和意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身体通过感性知觉使意识能够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意识通过思考和理性的活动也对身体产生影响。
身体和意识的互动使我们的存在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意识不仅是身体的附属物,也是身体的一部分。
四、身体与意识的界限与超越梅洛庞蒂的观点突破了传统哲学中身体和意识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身体和意识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而是一种动态的统一与交融。
身体和意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无法将两者完全分离或割裂。
梅洛庞蒂强调,意识的存在是通过身体来实现的,而身体也通过意识的参与才能完整地感知和理解世界。
综上所述,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理论深化了对身体与意识关系的理解。
他认为身体与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身体的感性知觉,我们能够直接与世界进行接触和交流。
感性知觉使我们超越了理性和概念的界限,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认识事物。
身体和意识的互动与联系使我们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而身体与意识之间的界限也被超越和打破。
知觉的理解性名词解释美学
知觉的理解性名词解释美学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探索的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知觉。
在美学领域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知觉的讨论,但是对于知觉的理解往往是个问题。
因此,本文将解释知觉在美学中的含义,并探讨知觉在审美体验中的作用。
知觉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加以理解的过程。
我们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通过这些感官,我们能够感知到世界的各种现象。
但是,仅仅感知到外界刺激还不足以构成知觉,我们还需要加以理解和加工这些感知信息。
知觉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涉及到感官、认知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在美学中,知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通过感官感知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电影等。
艺术作品往往通过形式、色彩、音乐、节奏等元素来唤起我们的感知能力,并通过这些感知信息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其次,知觉也是我们对于美的理解的基础。
美学学者认为,美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更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评价。
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感知能力。
通过感知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元素,我们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进而对于美的本质有更深入的认识。
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搭配、音乐节奏和形式结构等元素,通过我们的感知能力被理解为美,进而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与此同时,知觉也是我们对于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和赋予意义的重要手段。
艺术作品往往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和意象来传达出特定的主题和观念。
而我们通过感知这些符号和意象,并加以理解,才能够对作品有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知觉让我们能够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色彩、音乐等元素感知到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培养我们的艺术敏感性和理解力。
总之,知觉在美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感知艺术作品,我们能够获得美的感受和享受;通过感知艺术作品中的元素,我们能够对美的本质进行理解和认识;通过感知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意象,我们能够对作品进行解读和理解。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摘要】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是当代艺术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从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入手,探讨了身体意识对知觉美学的影响、身体感知与审美体验的关系、身体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身体运动与美学感知以及感官体验与身体意识的互动。
研究表明,身体作为知觉机制的主要载体,在美学体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身体意识的提升可以丰富审美体验。
在文章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探索人类审美体验的多样性及身体在艺术与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身体意识、知觉美学、身体感知、审美体验、艺术创作、身体运动、美学感知、感官体验、互动、结论。
1. 引言1.1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的重要性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的重要性在人类审美体验与艺术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身体意识是我们对自身身体状态、位置和运动的感知和认知,而知觉美学则是我们对外部世界所感知的审美体验。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通过对身体感知的提升和培养,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和体验美学。
身体意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通过对自身身体状态的觉察和控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和理念。
身体感知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身体在审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运动、触觉等感官经验,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体验到美学的魅力。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对身体感知的训练和意识的拓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水平。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的结合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体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
1.2 研究背景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是当代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过去,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特征,而忽略了观者的身体感知与体验。
随着认知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
身体美学的他者导向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从生命多样性谈起
身体美学的他者导向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从生命多样性谈起王晓华黄秋燕摘要:作为知行合一的学术流派,身体美学在诞生之初就重视学术的道德关怀功能,强调自己具有“对更好生活的伦理学追求”,通过倡导“他者导向的身体美学”,反思、解构“自然/文化”的二分法,呼吁人们欣赏“环境中的他者”乃至整个宇宙的丰富性。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重视生命多样性的概念框架已经成形。
当舒斯特曼将身体定义为感觉-审美活动的中心时,他已经开始重视人类(作为有机体)与其他生命形态(不同于人的有机体)的关系;通过强调对于环境的灵敏性,身体美学实际上发展出了体验生命多样性的实践方案;在提出“共生的身体”这个概念以后,身体美学已经生发出其“回报-感恩万物”的环境伦理学,开始引导人们参与守护生命多样性的实践。
关键词:身体美学;他者导向;环境伦理学;生命多样性;守护作者简介:王晓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秋燕,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4)03-0080-10当一种足够深刻的思想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必然发展出必要的伦理学维度。
如果不落实到道德关怀的层面,任何学术流派都难以充分影响现实生活。
作为重视实践维度的学科,身体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直面这个问题,强调自己将建构“追求更好生活的伦理学”。
①在阐释其相应学术规划的过程中,美国学者舒斯特曼提出了①Richard Shusterman,Somaesthetics:A Disciplinary Proposal,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 57,no.3,1999:303.80《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他者导向的身体美学”①的概念,认为应该超越有关“自然/文化之别”②的传统言说,呼吁人们“欣赏环境的他者(人类和非人类)”。
③为此,本文将从生命多样性④这个话题出发,探讨身体美学参与环境伦理学建构的具体路径和现实意义。
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一)
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一)引言:何为身体美学?二十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人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崛起之势跃升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各种有关人体美的文本(文字、影像、音乐、图画)大量涌现。
然而,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相应话语都仅仅把身体当作审美客体,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词组有以下可能意义:(1)以身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2)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3)以身体为审美主体且同时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
将身体当作众多审美客体之一并非新鲜的主张,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美学革命。
在身体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之际,有个问题也变得无法回避:究竟是谁在进行审美?是精神,还是身体?如果是精神,那么,独立的精神存在吗?精神何以会将身体当作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代的自然—人文研究越来越不支持精神独立存在的设想,所谓精神越来越被认作身体的功能/活动;倘若精神不过是身体的功能/活动,那么,审美的主体就只能是身体。
本文所说的身体美学首要地指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
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是美学的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回到了其根基的美学本身。
它的诞生意味着美学在漫长的迷途之后终于回归了身体之根。
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迟至十九世纪下半叶才由德国哲学家尼采冲创出来,并且在二十世纪仍未在西方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
呈现这个复杂的逻辑因缘有助于我们建构真正的身体美学。
一、精神美学的困境与身体美学诞生的逻辑必然性任何审美活动都涉及一个基本问题:谁在审美?西方哲学家中最早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者是巴门尼德,其名言“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1)的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既然只有思才与存在同一,那么,审美的主体只能是思即精神。
虽然巴门尼德对美学问题谈论甚少,但他的上述言说却推动着古希腊主流美走向了以精神为审美主体的道路。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美学的代表性人物都继承和发展了巴门尼德原则,因此,古希腊主流美学乃是以精神为言说主体的精神美学。
身体意识与身体表现:东西方的身体美学
中, 我们 恰能 说 明一 种有 些 吊诡 的所 谓无 意 识 的意
识 的 层 次 。我 们 睡 梦 中 出 现 的 模 糊 意 识 , 便 是 那 种 临界 处 的 意 识 。例 如 , 当 我们 故 意 ( 可 能 是 无 意 识 的) 移 动枕 头 , 同 时也 干 扰 了我 们 的呼 吸 。 在 这 一 层次 之上 , 当我 们 清 醒 时 , 清 楚 地 意 识 到 我 们 所 感 知 的对 象 , 指 向我 们 拿 着 并 喝 着 的 咖 啡 杯 , 然 而 我 们 却 没有 明确 意识 到作 为 独 特 对象 的意 识 本 身 , 就 好 像 我们茫 然地 喝着 咖 啡 或 者单 单 留意 于 咖 啡 的 滋 味 ,
表现进行 自觉 的反思 。对 身体意识的反思不仅能够提高 我们 身体 经验的质量 , 而且 可 以改善 和修正我们 不 良的身
体行为习惯 。与西方身体 意识 自我反思 略有不 同 , 儒 道的身体 美学 对身体 意识 的反 思更 多的是通 过 “ 内省 ” 、 “ 忘 己” 等 自我审视 的方式 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而 日本 “ 能剧” 艺术大 师世 阿弥 ・ 元 清则 主张演员通过对身体有意识
地强化训练与 自觉控制实 现 自我的身体意识 , 从 而达到 表演艺 术的理想 效果 。现 代神经 生理学基 本理 论 , 对 揭示 身体意识及身体表现 之间关 系及其 内在运行机理 的秘密 , 具有理论性探讨和科学上求证 的重要启发 。 [ 关键词 ]身体意识 ; 身体 美学 ; 自发性 ; 表现
Oc t . ,2 0 1 3
身体 意识 与 身体 表 现 : 东 西方 的身 体 美 学
理查德 ・ 舒斯 特曼
( 佛罗里达 一亚特兰大大学 人文 学院 , 美 国 博卡拉顿 3 9 0 1 )
读《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有感
读《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有感前段时间,无意间翻起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看到那句“我们可以极其忽视我们的身体,也可以用心地努力去引导其功能。
”从人文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作者独特的观点。
“通过在实践中练习各种反思性的身体审美意识学科,可以提高我们对身体意识的哲学理解”,又将身体美学与身体意识相结合。
当今世界新一代的实用主义哲学领军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身体美学的三个分支为实践的、实用的和分析的,提升意识则是通过身体的实践训练。
身为体育教师的我不禁反思,在小学的体育课程教授中,我们传授了学生运动的技能,带领学生们快乐的运动,却从未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运动中身体的美,运动中意识对运动的主导或者说影响。
“世界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加美丽的衣裳。
” 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这样说到。
体育,身体进行的各项运动,每项运动的独特运动方式与特点,都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小学体育目前只是一个辅助性的课程,在全民健身,健康第一的今天,我们更要有效地引导小学生的自身体育意识,增加课堂趣味性。
探析体育之美,与身体意识相结合,设计高效的快乐体育课堂,让孩子们爱上体育运动的同时,正确的进行体育锻炼,这是体育老师的本职。
自然的身体与人化之间的衔接,需要体育来作为桥梁,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与运动特点。
小学的体育课程,教授的运动项目种类很多,有田径、足球、篮球、武术、体操、啦啦操以及儿童舞步等,让孩子接触各类运动项目,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增加小学生体育课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锻炼意识。
在田径运动中,走、跑、跳、投的技术动作,能够锻炼到孩子的四肢速度与力量;在球类运动中,运球、垫球、传球和移动跑位等技术动作,能够加强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洞察力与反应能力;在操、舞类的运动中,站位、姿态、操化和成套等的技术动作,能够改善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提高学生气质,加强学生四肢的协调力和对操化动作、成套组合的记忆能力等等。
运动哲学知识:运动哲学——探寻身体的无尽智慧
运动哲学知识:运动哲学——探寻身体的无尽智慧身体是我们与世界联系的最直接途径,它不仅是我们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感知与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身体的智慧通过运动逐渐得以显露,而运动哲学是探寻身体的无尽智慧,把身体与哲学结合,让身体从捆绑与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身体是哲学体验的一部分众所周知,哲学是研究真理、存在、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学问。
但是,在传统的哲学研究中,身体并没有被赋予太多的重要性,被视为不重要的事物之一。
然而,在现代哲学中,身体却成为了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身体是人类唯一的直接体验和唯一的可能存在方式,它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语言。
身体通过感受、美学、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向我们传达着人类基本的本体体验和情感。
在身体哲学中,许多哲学家着眼于身体的知觉,将身体视为哲学体验的一部分,将身体与信仰、哲学、艺术和文化联系起来,探究身体对人类意义与存在的重要性。
二、运动发掘身体智慧运动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交互行为,是一种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的方式,也是身体智慧得以发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专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通过日常运动来发现自己身体的智慧。
首先,运动会增强我们的身体感知。
通过运动训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和发生的感觉,变得更敏感,意识到身体的细节和变化。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身体所含的各种信息,从而更好地利用身体智慧。
其次,运动可以让我们对身体的自我认知更加清晰。
通过不同强度、形式和方式的运动,我们可以更加多维而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身体的感知、表现、需求、局限和功能。
最后,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身体与心灵之间的联系,了解身体与心灵的状态。
通过不同形式的运动,我们可以观察身体与心灵之间的交互作用,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理解自己的心态,进而掌握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三、练习中探究身体哲学在运动哲学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可以展开思索,也可以通过实践探究身体智慧的本质与深层次意义。
首先,通过练习运动哲学,我们可以发现身体的智慧是多维的。
身体美学的概念
身体美学的概念身体美学的概念身体美学是关于身体美的研究和探讨,它涉及到人类对于身体美的认知、审美标准、身体形态、姿势、动作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身体美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对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身体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1 身体美学的起源身体美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关注人类身体之美,并将其与道德伦理联系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心灵之美”与“肉体之美”相辅相成的观点,认为只有肉体上的完美才能反映出心灵上的完善。
1.2 身体美学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认知也逐渐深入。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家开始将裸体作为艺术表现手段,并将其视为一种高尚而优雅的审美形式。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摄影技术和运动文化的兴起,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关注进一步加深。
二、身体美学的理论基础2.1 身体美学与哲学身体美学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伦理、形而上学、认识论等多个方面。
在伦理方面,身体美学研究人类对于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认知与表达;在形而上学方面,身体美学探讨身体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在认识论方面,身体美学研究人类对于自我和他者的认知过程。
2.2 身体美学与文化身体美学也与文化密切相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身体之美的认知和审美标准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肌肉发达、线条流畅、皮肤光滑等特征被视为健康和性感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更强调内外兼修、气质端庄等方面。
三、身体美学的研究内容3.1 身体形态与姿势身体形态与姿势是影响人类对于身体之美认知的重要因素。
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身材比例等方面;姿势则包括站立、坐卧、行走等方面。
在研究身体美学时,人们通常会对于不同类型的身体形态和姿势进行分类和比较,以寻找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标准。
3.2 身体动作与表情身体动作与表情也是影响人类对于身体之美认知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动作和表情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例如肌肉线条的流畅与紧张可以展现出力量和优美;微笑和眼神交流则可以传达出亲近和友好等情感。
美学、身体、意识形态
美学、身体、意识形态作为研究现代性不可规避的一个关键词,意识形态几乎出现在每一本关于现代性研究的学术专著中。
事实上,意识形态本身并不提供关于真理的知识,毋宁说,它更多的是向我们展露出一种关于现实的“症状”,这种症状暗示着知识本身与一种外在价值的隐性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意义之上,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才显示出它的精深之处。
在他看来,整个美学史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症状”,隐含地表达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角力,而这种争夺知识话语权的角逐背后隐藏的正是那种被称为实践的意识形态的东西,这种东西必须找到它最为稳固的位置,而这一位置就在于对“身体”的利用和盘剥上面。
没有对这一点的深刻洞察,我们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革命性力量对现实施加有效的影响的合理路径,而这一点为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整个后现代理论界的混乱状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是绪论,集中对《审美意识形态》的国内研究现状做一个初步的归纳,国内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多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而缺乏对“身体”的关注,但实际上,意识形态功能的有效发挥正是依托于“身体”而完成的。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第二章深入到文本内部厘清美学、身体以及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隐秘关系,并在这一关系的基础之上挖掘出文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回到马克思,它不光要求我们正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也要求我们重拾这一革命的利器,对后现代纷繁复杂的理论概念作出合理而有效的区分。
事实上,伊格尔顿并非在纯粹知识学立场上对美学文本进行分析,而是把美学知识形态上的演变作为文本来分析意识形态的生产问题。
在他看来,整个西方现代美学史是一部意识形态话语史和政治话语史,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美学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开拓的新的战场,书写着他们之间力量此消彼长的张力,这种张力更多的体现在美学对身体的借用所遇到的难题上。
而这难题——那种形式与内容的深度分裂可以作为一种“症状”,暴露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遇到的根本的困境——那种感性的、个体的、直接性的个体与抽象的、非自由的、寓言的、伦理的个体之间难以弥合的分裂。
意识与身体的哲学解析心灵与肉体的关系
意识与身体的哲学解析心灵与肉体的关系人类作为有思想和意识的生物,对于意识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一直充满了好奇和思考。
心灵与肉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是哲学和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意识与身体的关系,并探讨心灵与肉体的互动。
一、意识与身体的本质意识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核心,它包括思考、知觉、情感等心理活动。
身体是我们的物质基础,通过感官、神经和器官等实体结构来与外界交互。
意识和身体作为人类存在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传统的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是身体的产物,没有身体就没有意识。
但现代哲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物理主义与心灵哲学物理主义是一种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实体和物理规律的观点。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完全可以用神经活动来解释和解读。
心灵哲学则强调意识的独立性和非物质性,认为意识不能被完全解释为物理现象。
两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意识与身体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心灵与肉体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身体对意识的影响身体状态对意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的意识状态。
身体的疾病或不适会导致意识的受限或扭曲。
另一方面,身体感觉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外界的认知和感知。
例如,身体感觉的愉悦与痛苦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而影响到意识的内容和体验。
四、意识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对身体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和心理压力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紧张和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生理疾病。
同时,意识对身体行为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的动作和行为通常是由意识指挥和控制的,这种控制机制是心灵与肉体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心理与生理的统一性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是相互渗透和互为因果的。
心理状态可以影响到生理状态,而生理状态也可以影响到心理状态。
这种统一性使得心灵和肉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心理和生理的互动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等中介途径来实现。
从身体哲学到身体美学以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生成为例
从身体哲学到身体美学以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生成为例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身体哲学如何逐渐演进为身体美学,并以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生成为例,阐述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我们将首先回顾身体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其如何从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中解脱出来,开始强调身体在哲学思考中的本体论地位。
这种转变不仅标志着身体在哲学领域中的重新定位,也为身体美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身体美学如何在此基础上兴起,成为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向。
身体美学关注身体的审美体验、身体的文化建构以及身体的自我实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身体与美的关系。
这种视角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身体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身体的美。
理查德舒斯特曼作为当代知名的身体美学家,其理论在身体美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他的理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身体美学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身体与美的关系。
本文将重点分析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揭示其如何将身体哲学与美学相结合,从而推动身体美学的发展。
1. 身体哲学的兴起与发展背景身体哲学的兴起是20世纪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转向,它标志着哲学思考从传统的理性中心主义向身体经验的回归。
这一转向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动因。
身体哲学的兴起是对传统形而上学和理性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理性一直被视为人类本质的最高体现,而身体则被看作是理性的枷锁,是灵魂的囚笼。
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导致了身体的长期贬抑和忽视。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理性并非人类生活的全部,身体经验同样重要。
这种对身体的重新发现和重视,促使哲学家们开始从身体的角度重新思考人类存在和世界。
身体哲学的兴起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关于身体的新知识。
这些知识揭示了身体在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中的作用,挑战了传统的心身二元论。
身体感知通过身体感知活动提高幼儿大班的身体意识
身体感知通过身体感知活动提高幼儿大班的身体意识身体感知:通过身体感知活动提高幼儿大班的身体意识引言:幼儿早期的身体感知对于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整体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身体感知活动,幼儿可以增强身体协调性、空间意识和感觉觉察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身体感知活动提高幼儿大班的身体意识,并提供一些适合该年龄段的活动示例。
身体意识的重要性:幼儿大班时期,促进身体意识的培养对他们发展身体和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身体意识指的是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和理解,包括身体部位、动作和姿势的认知。
具备良好的身体意识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控身体,改善动作技巧和身体协调性。
此外,身体意识还与幼儿的空间认知和感觉觉察能力紧密相关。
通过身体感知活动提高幼儿大班的身体意识:1. 半身镜反馈:在幼儿大班提供一个适合尺寸的半身镜,让幼儿在镜前观察自己的身体动作。
他们可以透过镜子观察自己的体态姿势和动作,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模仿不同体态,并透过反馈指导他们调整动作方式,提高身体意识和协调性。
2. 身体游戏:通过身体游戏,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感受身体的不同部位和动作。
例如,可以进行“模仿动物动作”的游戏,让幼儿模仿动物的动作来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肌肉控制能力。
此外,还可以进行“感官探索”的游戏,让幼儿通过触摸、听觉等感官来感知自己的身体。
3. 身体表达艺术:通过身体表达艺术活动,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情感和想法。
例如,可以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模仿不同的情绪,或者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活动有助于幼儿意识到自己身体的表达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身体意识和表达能力。
4. 感觉觉察游戏:通过感觉觉察游戏,幼儿可以提高对身体各部位的感觉觉察能力。
例如,可以进行“盲人摸象”的游戏,让幼儿通过触摸和感受来辨认不同的身体部位。
此外,还可以进行“平衡训练”的游戏,让幼儿体验不同的平衡动作,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
总结:通过身体感知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感知和觉察来提高身体意识。
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之消解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pirit Aesthetics and Somaesthetics 作者: 杨春时[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页码: 54-57页
主题词: 意识美学;身体美学;后现代主义
摘要:早期现代美学是“意识美学”,它高扬精神性,排除了身体性,从而为精英文化和高雅艺术的独尊地位提供了论证。
后期现代美学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转向“身体美学”。
它肯定意识与身体的同一,同时也偏重于身体性.从而为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跃居主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应该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既承认审美的精神主导性,也承认审美的身体性,从而成为身心一体的现代美学。
方英敏:关于身体美学的三种定位|文学
方英敏:关于身体美学的三种定位|文学按:新世纪以来身体美学进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美学分析的核心,学者在共享身体美学的名号下对身体美学却有着歧出的理解与追求。
美学界关于身体美学的定位主要有三种:一是提议身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二是认为美学就是身体美学;三是将身体美学理解为身体的审美化,以之为一个美的形态学议题。
这三种关于身体美学的歧异定位,既有各自自洽的逻辑,均成一家之言,也反证出身体美学乃是有待建构的未定之域。
这种未定性表明,在一种完成状态的身体美学尚未建构出来之前,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各种关于身体美学的道说是必要的。
关于身体美学的三种定位撰文|方英敏(方英敏,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新世纪以来身体美学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的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兴趣和研究热情,一时间成为显学。
十余年来,国内学者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文、著作;与此同时,作为身体美学研究首倡者的舒斯特曼也多次被邀请到国内做学术访问、交流。
然而,不知舒斯特曼在与中国学者的交流过程中是否意识到:尽管中国学者的身体美学研究受到了他的启发,但在身体美学研究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对身体美学的理解、定位与他的本旨发生了位移。
大家在共享“身体美学”的名号下,有着歧出的理解与追求,这集中表现为对身体美学在美学学科中的位置有着不同的定位。
因为对身体美学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身体美学研究的爱好者或同情者来说,首先只有自明身体美学在美学学科中到底处于何种位置,它与美学学科是什么关系,我们才能明了自己从事身体美学研究到底要干什么。
分殊学者对身体美学的不同定位,对于显明身体美学研究的行进方向,以及发展和完善身体美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身体美学:一个学科提议提议身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这是舒斯特曼的定位。
在1999 年发表并尔后同名收入《实用主义美学》(再版)一书末章的长文《身体美学:一个学科提议》中,舒斯特曼开篇便说:“在对身体在审美经验中的关键和复杂作用的探讨中,我预先提议一个以身体为中心的学科概念,我称之为‘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20世纪的现象学思潮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以其严谨的哲学体系,和对问题的相当深入的探讨,成为一代现象学大师。
他对"身体"的现象学分析,对"现代艺术"的关注,使得他的理论延伸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今仍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
庞蒂的哲学是以"知觉"为其研究中心的。
知觉研究意味着知觉构成了一切知识的基本层次,对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它层次的研究。
知觉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相关,当知觉运用于社会领域,即言语和语言的时候,凝视和言说就必得面对整个社会形式的关联结构。
换言之,在交往以及交往的变态关联中进行考察,这种关联势必包含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言语和语言"的文化现象。
庞蒂对现代社会寄予希望,相信社会改造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感性或知觉的改造。
这一看法使他相当重视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因为只有美学和艺术才可以重新煅打人的知觉,而使人以全新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
一主体身体与自我自由在《知觉现象学》的结尾部分,梅洛-庞蒂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解放"和人在历史行动中"发展"等一系列的思想。
这一思想到了他的中后期,尤其是他的《辩证法的历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他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隐藏在人类意识的能力中,个人建立起来的意义领域是自由世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自由与主体性密不可分。
"主体性"观念是与"时间性"紧密相联的。
主体具有一种"出神性质",而时间的出神性质和禀有时间性的主体的出神性质具有内在同质性,因而主体不仅是在时间中,而且承受着时间并经历着时间。
他被时间所渗透,他也是时间的意义过程本身。
世界与主体构成相关的语境,主客体相互依赖,使人可以走出现代性困境。
梅洛-庞蒂强调主体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那种所谓世界中的"纯粹主体"和"观念主体"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作为"我思"的个体难以承担的。
要建立关于现世社会和时间性中的主体,只有去阐明主体和身体,同时阐明主体之间的性质,因为,主体只有在主体之间才能具有自己的完满性和现实合法性。
对"身体"的重视,梅洛-庞蒂尤其关注在现世中人体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中介性质,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总是通过躯体,通过触摸或凝视,通过姿态,通过言说等多种方式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使人由客体成为主体,并由主体成为主体之间的"真正主体"。
人可以获得自由,然而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是主体与世界彼此作用互相规定后的结果。
也就是说,不仅是我们选择世界,世界也选择我们。
自由是在这种独特的意义领域背景中突显出来的。
人不可能获取完全的自由,人的行动不可能用宗教式的因果律来加以说明。
同样,也不能将人看成是绝对自由的,人不可能有了自由就可以决定自己,决定世界的某种进程(萨特)。
梅洛-庞蒂反对这两种看法,认为自由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自由,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和在一定的社会语境的的自由。
自由有两个限制因素,一方面,它是从自我存在的形式开始的,而自我对这种形式却难以加以控制;另一方面,自我的选择实际上并不是自觉的选择,而是潜自觉的或实际已存在的选择。
或许是,一切选择都是被选择。
[!--empirenews.page--] 人类主体通过不断的辩证秩序过程在一个主体间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物质作为联系人和世界的纽带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同时把人引向了自由。
也就是说,在梅洛-庞蒂看来,人既非是生而自由的,也不是具有绝对自由的,相反,人存在于一个既定的社会思想结构和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是一定经济活动实践的产物,遭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总体结构的制约。
所以,科学、艺术、宗教、哲学观念都是这种经济方式的延伸,人只可能通过这种文化客体的传播和理解去获取自由和对自由的理解。
对现象学而言,这些文化客体是通过主体与经验世界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人的自由只能从中产生出来。
梅洛-庞蒂强调现实的主体间性,认为人类主体在一个通过它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的世界中发现了自我,它自己也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了。
梅洛-庞蒂在《人道主义与恐怖》以及《符号》这两本书中,对自由和自由王国加以阐释。
他的阐释已经脱离了纯粹现象学的观念阐释,而进入到民主制度、现实环境、意识形态和专政机构等社会政治的分析中。
他认为,"一种名义上自由的政权,实际上可能是压制自由的政权。
" 他通过人的自由已经看到了人的不自由,甚至是对人的威胁和暴力的状况。
因此,他不再像萨特那样去追求纯粹绝对的自由,而是强调在社会中只有有限的自由,不可能将自由永恒标准化和空洞抽象化。
他对自由的呼唤,对自由标准的厘定,使他总是把憎恶暴力、拒绝混乱、呼唤博爱自由和维护人类的尊严作为自己的政治哲学。
只是他认为,处于当今世界这种自由博爱和人类的尊严,似乎尚未找到自己依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土壤,所以,它是一种飘泊不定的、有限的、待定的自由。
从以上对主体观和自由观的分析可以看出,梅洛-庞蒂不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现象学家,而是走出了现象学的逻辑思辩而进入社会文化领域的现实存在的理论家。
他的著作呼唤着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吁求人道与自由、贫穷与饥饿、博爱与自由、尊严与正义,要求人类在现实可能性的世界中去实现人的自由。
梅洛-庞蒂呼唤过人类的自由和人类的理想,他对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和丑恶现象加以揭露,实现了他"呈现事情本来面目"的承诺。
梅洛-庞蒂对现代社会寄予希望,相信社会改造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感性或知觉的改造。
这一点,使他进入了关于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的论述,因为只有美学和艺术才可以重新煅打人的知觉,使人以新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和自我。
二艺术知觉与艺术真理梅洛-庞蒂反对任何永恒绝对的真理,拒斥任何超越生命的现成真理。
在他看来,在现实中,人最迫切地感觉到的真实状况是人总是要死的。
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艺术的感觉悟性来完成人生的超越。
只有通过艺术使人升华到哲学和自我反思的高度,才可以使人面对真理问题本身。
对意识和知觉化的解释,使梅洛-庞蒂终于走向了超越性的审美问题,进而集中分析诗的魅力、艺术形态、人生实现等问题。
他对文艺表现出相当的热情,认为哲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深刻的艺术,而文学和艺术是对各种事物真象有深度的揭示。
只有通过知觉感觉到的,才能体验到;而只有知觉到的,才能被把握到。
如果人处于知觉、感觉和体验之外,那么他就与真理和真理的认识无缘。
事物的真象或者是现象的本质直观,永远是因其隐蔽而葆有其神圣的状态,只有人的知觉才能赋予人的灵魂以光辉。
肉体不是观念,也不是事物,而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围绕着它的各种事物间的相互度量,形成感性的新阐释话语。
观念不是虚无,是一种"不可见的"之物,而正是它使观念成为"可见的"世界,因为它是存在之物的存在。
在关于艺术和审美的本体论界定以后,梅洛-庞蒂在他的最后的一部书《眼睛和心灵》中全面阐释了"自由"的艺术观念。
因此,这部书又被称为他的"哲学遗言"。
[!--empirenews.page--] 事实上,梅洛-庞蒂关于艺术、关于审美的思想,在他的《意义与非意义》一书中已经较为全面而深刻地触及到了。
他通过论述画家塞尚而阐明自己的现象学美学观念。
在他看来,画家是用画笔进行创造的人,他总是对世界增添一些新意义和新形象。
艺术家透过现实对象所揭示的事物,恰到好处地将一些"不可见之物"转化为"可见之物"。
艺术家永远处于抒情和感觉的再造中,因为,没有艺术家,人类将脱离原初意识的生命摇篮,而对不可见之物无从把握。
艺术家是这样[1][2][3]下一页的人,他决定场景或语境,让场景能为大家所理解。
在真正的艺术家那里,并不存在所谓"消遣的艺术",甚至真正的艺术家不满足做一个"文化动物",他在文化中承担着文化创建和文化重建的责任。
他言说,就像第一次对世界加以言说;他画画,好象世界上从来没有画过,即以全新的生命、感觉和知觉去画心灵中的那个新我,而为世界增添一些新的艺术或对艺术的新的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感觉并不先于他的画笔,在表现以前,这一切都不存在。
只有当他作品完成并被理解的时候,他才找到了某种神秘之物,这就是"艺术真理"。
一切艺术文化和思想交流,就建立在这种全新的创造之中。
艺术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说出全新话语的困难,他不是上帝,却企图创造世界,并要通过世界的改变来感动人们。
一个艺术家或哲学家应该不仅创造和表现一种思想,还要唤醒那些把思想植根于他人意识中的体验,而艺术品就是将那些散开的生命结合起来,而不是存在于这些生命中的一个。
换言之,作品只能与真实的心灵共存。
艺术家的创造总是赋予艺术材料以一种有形的意义,并使我们透视到生命的含义。
而作品使得生命变成了一种"审美历险"。
它只针对我们的感觉和知觉并包容我们,使艺术品像实际经验那样充盈着我们的心灵。
艺术家用感官来接近世界,并用独特的语言来谈论这个时代,揭示那个不可言的世界。
所以,每个时代都通过自己的艺术幻想,为自己寻找自己的历史之根,寻找人类家园的原初意象。
三现代艺术的变形梅洛-庞蒂对"现代艺术"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在他看来,一切文化都延续着过去,现代作品不会使传统作品成为无用之物,新作品并不明显地拒斥老作品,而只是与其竞争市场。
现代作品断然否定过去,以致自己不能够真正从过去解放出来。
现代绘画、现代艺术只能在享用历史中遗忘历史,它狂热地追求新奇,其带来的后果是它之前的艺术像是一种过时的图景。
而这种追新的艺术,又将使今日的新奇变成一种明日失败过时的状况。
就真正意义上而言,文学的写作和艺术的创作,需要向我们展示其最持久的意义和永恒的魅力。
独立不倚的写作者,敢于破坏板滞的公共语言而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击穿了这个世界的真象,语言在向我们提供真实的同时,并不满足于让自己置身世界之中去改塑日常语言的含义。
而绘画则将它的魅力置于梦幻之中,它所产生出来的持续的时间感悟给人一种直接的冲击。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是说出来的语言,而绘画是沉默的声音。
艺术正在于它以有限之物(形象和画面)去表现那种无限之物,它所抵达的意义不是意义的顶点,而是意义的起源。
因此,语言并不以符号的意蕴为终点,而以呈现"事情本身"为旨归。
当然,这种呈现是朦胧暧昧的,如果把一个事情说穿而达到语言的直接性,其结果则是整个艺术符号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