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山行的教案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4篇
《山行》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了让您对于山行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4篇《山行》教案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山行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
3、尝试用熟悉的旋律来唱诗句。
活动准备:画有与古诗内容相一致的图片、钢琴曲《春江花月夜》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请幼儿欣赏老师画的《山行》一图。
教师朗诵《山行》(配音乐)二、基本部分:1、组织幼儿来欣赏画中的内容结合古诗逐行的来欣赏有关诗句,请幼儿从图中找一找诗文所描述的景色。
2、引导幼儿逐句的来朗诵诗文,并向幼儿介绍我国故事的有关知识,从每句的。
词、字中来了解古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3、配乐朗诵《山行》引导幼儿用原有的学习经验来尝试唱一唱古诗。
教师根据幼儿要求弹琴,请幼儿有节奏的来唱诗句。
活动结束:教师弹琴请幼儿用分唱的方法来演唱古诗,加深对古诗内容的了解。
远目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示:沿着不平的石路登上带有寒意的山间,白云飘出的地方有人家。
因为深深喜爱傍晚枫林的美景而停车欣赏,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注释]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8鲁山山行导学案
鲁山山行
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1、熟诵和默写全诗。
2、学会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导学实践:
一、自主学习(必须独立进行,时限15分钟)
1、大声诵读全诗,注意读准音调和划分节奏: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再次大声诵读,解决词义障碍。
适惬径何许
3、三次诵读品味,然后把这首诗译成一段话。
例:
二、合作探究:(时限13分钟)
1、本诗以时空推移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山行”中所见
所感?请你具体分析一下。
2、品味“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中“改”和“迷”的妙处。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时限5分钟)
最后两句比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更耐人寻味。
试说说它们的异同
○。
四、当堂检测(10分)(时限7分钟)
1、《鲁山山行》的作者是代。
3、诗中写出诗人情趣以及群山高低起伏的句子是
,。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表现出的意境,用本诗中句说就是
,
五、评价一下自己本节课的表现。
(时限5分钟)。
鲁山山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鲁山山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山峦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2.掌握写山水作品的基本技巧。
3.获取快乐学习的经验。
二.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感受。
2.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作山水作品。
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六年级《语文》上册鲁山山行的课本和教案。
2.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观看一张山水画,并向学生介绍中国山峦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鲁山山行。
3.引导学生感知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分组读课文1.按照班级分组,每组四人。
2.给每组发放鲁山山行的课文,并要求学生自觉地认真阅读课文。
3.让学生讨论问题,并归纳出每段内容的主要意思。
第三步朗读课文1.先听一遍录音,让学生听懂鲁山山行课文的语调和节奏。
2.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并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起伏和节奏的协调。
第四步课文讲解1.边读边讲,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情感表达方式,掌握创作山水作品的基本技巧。
第五步创作山水作品1.要求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进行绘画、写作等形式的创作。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六步展示和点评作品1.学生志愿展示自己创作的山水作品。
2.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并点评作品,讨论每件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予指导意见。
五. 总结通过鲁山山行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山水的热爱和表达方式的兴趣,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训练了学生的感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愉快的学习体验。
鲁山山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鲁山山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课程概述《鲁山山行》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经典课文之一。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愿意助人的小女孩在去鲁山的途中遇到了困难,而这些困难被勇敢的小女孩克服了。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困难乃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需要勇气和毅力去克服,而且在这场旅行中,小女孩还学习了许多珍贵的道德和人生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鲁山山行》的背景,理解主题2.掌握本文的基本词汇和词语3.学会运用本文的语言表达想法和情感4.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5.培养学生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学策略该课程是以阅读和写作为重点的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老师将给学生提供全面的背景和历史和文化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
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读、写、听和说,同时鼓励学生介入到课程的所有方面。
3.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思考和辩论来细化学习主题。
教学步骤课前准备1.老师准备幻灯片。
幻灯片将主要包括需要的背景信息和文化知识,形象化的图片和其他互动元素。
2.老师准备练习活动和作业,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要求和口头表达要求。
步骤1:导入老师将介绍课文《鲁山山行》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2:阅读及分析1.学生将阅读《鲁山山行》课文。
2.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将鼓励学生自己想象故事发生的情景和情感,并要求学生对细节和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步骤3:学习词语和语法1.学生将学习文中的生僻词和固定短语,如“火树银花”和“蔚蓝天空”等等。
2.教师将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学生将学习如何将这些词语和语法用于自身的作文和口头表达中。
步骤4:口头表达和写作活动1.学生将分享他们的阅读感受,并描述他们的印象和情感。
2.学生将写一个关于《鲁山山行》的短文,并就一些主要观点提出他们的看法。
3.在写作活动过程中,老师将提供指导和设定评估标准。
初中鲁山山行教案
初中鲁山山行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词语和句式。
2. 感受诗中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中的词语和句式。
2. 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准备:1. 课文:鲁山山行2. 参考资料:关于鲁山山行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题目:“鲁山山行”。
2. 提问:你们对鲁山有什么了解?你们想象中的鲁山是什么样子的?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 提问:课文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色?诗人为什么会选择在山中行走?三、词语解析(15分钟)1. 讲解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如“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等。
2.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四、意境与情感(15分钟)1. 提问:诗中的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诗人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如诗中的“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欣赏和陶醉。
五、表达与创作(15分钟)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色和情感。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如写一首以“山行”为主题的诗歌。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 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美?你们自己的创作中有哪些亮点?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梅尧臣的生平和创作,了解宋代诗歌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山行的乐趣。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词语解析、意境与情感体会、表达与创作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并欣赏梅尧臣的《鲁山山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诗歌的美。
六年级语文上册《鲁山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4.家长互动:与家长一起探讨《鲁山山行》中的诗句,分享你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增进亲子关系。
5.课后调研:分组进行课后调研,了解同学们对大自然风光的喜爱程度,以及他们喜欢的自然景点。将调研结果整理成报告,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课文基本内容、生字词、古代诗歌韵律美和修辞手法等。然后,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复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提醒学生关注大自然,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b.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在课后主动拓展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c.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鲁山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通过展示一幅幅壮丽的山川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可能仍有一定难度。此外,古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也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主动发现课文中的美,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鲁山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1.熟读并背诵《鲁山山行》,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结合本课所学的修辞手法,选择一个自然景色进行描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练笔。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3.收集一首你喜欢的中古诗文名篇,了解其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分析其艺术特色,下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3.运用比较阅读法,将《鲁山山行》与其他文言文作品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鲁山山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从诗中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6.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鲁山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鲁山吗?对鲁山的美景有什么印象?”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4.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撰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短文,字数在400左右:
a.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关注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
b.请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c.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5.与家长共同参与一次户外活动,例如:登山、徒步、观鸟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进亲子关系,并将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
八年级鲁山山行教学设计
八年级鲁山山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适”“幽径”“人家”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诗人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鲁山的美丽风景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鲁山的壮美。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们用文字来描绘,会怎么写?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梅尧臣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写作动机。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理解诗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答疑解惑。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疑难字词和句子。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千山”“好峰”“幽径”“霜落”“林空”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2)提问: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让学生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感受其表达效果。
鲁山山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鲁山山行教案导语:山行是一项非常有益且受欢迎的户外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山行不仅能够增强体质,培养勇敢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本文档介绍了一份针对初中生的鲁山山行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或领队组织一次安全、有意义的山行活动。
I. 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敢的态度;2. 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3. 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
II. 教学准备:1. 确定山行地点和线路,提前做好地理调查和安全评估;2. 组织一次前期训练,包括体能锻炼和团队合作训练;3. 准备足够的饮食和饮水,以及急救药品和紧急联系方式;4. 确保每名学生都有适合的装备,如运动鞋、雨衣等。
III. 教学步骤:1. 导入(约10分钟):- 介绍山行的意义和好处;-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讨论。
2. 山行前的准备工作(约20分钟):- 讲解山行地点和线路,介绍地理特点和景点;- 强调安全第一,讲解应急情况处理和紧急联系方式;- 检查学生的装备,确保每个人都有适合的装备;- 提醒学生带上足够的饮食和饮水。
3. 山行过程(约3-4小时):- 分组出发,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成人领队;- 沿途观察自然景观,介绍山的特点和动植物知识;- 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建立团队意识;- 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培养勇敢和自信心; - 定期休息,补充能量和水分。
4. 山顶活动(约30分钟):- 到达山顶后,进行简短的集体活动,如合影留念;- 观察山顶的地形和风景,介绍相关知识。
5. 下山归来(约2-3小时):- 沿途回溯,体验不同的景观和路况;- 引导学生总结山行的收获和感受;- 领队检查队员是否有体力、饮食或其他方面的问题;- 安全抵达终点,教师或领队解散活动。
IV. 活动总结:1. 组织学生写一份简短的活动总结,包括对山行的感受和收获;2.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鼓励互相倾听和交流;3. 教师或领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表现。
八年级鲁山山行导学案
八年级鲁山山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鲁山山行》这首诗。
2、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和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鲁山景色,感受其意境美。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难点(1)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等。
(2)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心境和人生态度。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词句进行赏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联想想象法: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梅尧臣(1002 年 5 月 31 日—1060 年 5 月 27 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
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后世留下了《宛陵先生集》 60 卷、《梅氏诗评》一卷等文学作品。
他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梅尧臣在鲁山游玩时所作。
当时诗人身处大自然之中,被鲁山的美景所吸引,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鲁山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诗歌原文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首联写诗人出游恰逢心与山野情趣相投,看到千山万岭,峰峦起伏,高低不一。
“适”字表明诗人出游的时机恰到好处,“野情惬”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
这一联为全诗奠定了愉悦、闲适的基调。
2、“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颔联写诗人沿着幽静的小路独行,发现美丽的山峰随着自己的前行而不断变换姿态。
一个“改”字,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变化多端,给人以新鲜感。
而“独行迷”则表现了诗人沉醉于美景之中,以至于迷失了方向,侧面烘托出鲁山景色的迷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鲁山山行》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鲁山山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鲁山山行》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阅读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鲁迅在山上行走的经历,展示了大自然壮丽景色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篇文章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自然的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阅读《鲁山山行》,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力,让他们能准确地描述景物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他们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景物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对《鲁山山行》的标题进行解读,引起学生对山行的好奇和兴趣。
并询问学生是否有过在山上行走的经历,发散学生的思维。
2. 阅读《鲁山山行》(10分钟)让学生阅读《鲁山山行》,鼓励他们快速浏览全文,获取整体了解。
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读文章,引导全班一起朗读。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班级分成小组,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鲁迅在山上看到了什么场景?•鲁迅为什么说“感动在尘世”?•文章的主题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指导他们理清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4. 文章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捕捉到文章中的亮点。
通过以下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文章是如何描述山的美丽?•鲁迅的行走动作如何让读者感受到他的累与乐?•鲁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5. 情感渗透(10分钟)分享一些关于大自然美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或诗词,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6. 情感表达(15分钟)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在自然中的一次经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鲁山山行》 讲义
《鲁山山行》讲义梅尧臣的《鲁山山行》是一首描绘山林景色与诗人游兴的佳作。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清幽,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林秋景图。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诗的开篇,诗人便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喜爱山野风光,而眼前的鲁山重峦叠嶂,峰岭起伏,正合他的心意。
一个“惬”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鲁山的美景。
山峰千姿百态,随着诗人的行进不断变换着姿态,令人目不暇接。
而那幽深的小径,诗人独自穿行其间,竟沉醉其中,迷失了方向。
这里既写出了山景的迷人,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痴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这是诗中极富生机的画面。
秋霜降落,山林显得空旷,熊爬上树,鹿在溪边饮水。
这一静一动的场景,展现出山林的静谧与动物的悠然自得,充满了自然的野趣。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诗人在沉醉于山林美景之时,不禁心生疑问:人家在哪里呢?就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鸣。
这一声鸡鸣,不仅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或许在那白云缭绕之处,有着一处宁静的村落。
整首诗以诗人的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将鲁山的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诗中既有对山峦、小径的描写,又有对动物、人家的点缀,使得画面丰富而生动。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诗人随着自己的脚步不断变换视角,让读者仿佛跟随他一同游览鲁山,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同时,诗人还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如“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使诗歌更具韵味。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对鲁山美景的描绘,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他在山林中独自漫步,沉醉于自然的怀抱,忘却了尘世的纷扰。
这种情感是真挚而深沉的,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宁静带来的心灵慰藉。
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欣赏这首诗不仅能领略到鲁山的美丽风光,还能从诗人的情感中得到启发。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压抑,而这首诗提醒我们,要时常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它的美好与宁静,让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
鲁山山行教案
鲁山山行教案教案标题:鲁山山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鲁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3. 提高学生的户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鲁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了解鲁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
3. 学习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
4. 培养学生的户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鲁山地图和相关图片。
3. 与鲁山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源。
4. 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鲁山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鲁山有了解吗?它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PT介绍鲁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
2. 引导学生了解鲁山山脉、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
3. 介绍鲁山的传统文化、习俗和节日。
三、讨论与交流(15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鲁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保护环境与文化(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鲁山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
2.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份保护环境和文化的宣传海报或口号,并进行展示。
五、户外实践(3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鲁山山行活动,提前准备好所需的装备和食物。
2. 强调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分享他们在鲁山山行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保护环境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邀请当地居民或专家来校进行鲁山的文化讲座。
2. 组织学生参观鲁山的自然景点和文化遗址。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的海报或口号评分。
2. 学生在鲁山山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
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山山行 教案
鲁山山行教案教案标题:鲁山山行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参与鲁山山行活动,学生将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3. 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入鲁山山行活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鲁山山行活动的背景和目的,让学生明白参与活动的意义。
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日期、地点和路线,并向学生介绍相关信息。
2. 分组安排:根据学生人数和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领队负责组织和指导。
3. 配备必要的装备和食品:包括水、食物、背包、登山鞋等。
活动实施:1. 出发前的准备:向学生介绍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如何正确行走、攀爬和下山等。
2. 活动中的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山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和地理特点等。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任务,如制定路线、寻找指定植物等。
3. 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安全,包括提醒学生注意山上的危险、提供急救知识和装备等。
4.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验,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评估与反馈:1. 通过观察和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案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报告,深入了解鲁山山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
2.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清理山区垃圾、植树造林等。
教案资源:1. 图片、视频和故事等材料,用于引入活动。
2. 登山装备和食品等必要物品。
3. 相关的地图和指南,用于活动中的导航和路线规划。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的安全,提前做好活动的安全准备工作。
2. 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能训练,确保他们具备完成活动所需的体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鲁山山行上课PPT学习教案
第9页/共10页
第5页/共10页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 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
第6页/共10页
主题 本诗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 在鲁山所见的种种景象。情因景生,景 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写诗人的“野 情”,表现诗人陶醉大自然之情。
第7页/共10页
1、“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描绘了 ___鲁_山__层_峦__叠_嶂__,__千_峰__竞_秀__,_壮__丽_秀__美的景象, “惬”字写出了_诗__人__满_足__、_喜__爱_的__心_情_____, 表达了_诗_人__陶_醉__于__自_然__之_中__的_喜__悦_之__情_____ 2、赏析“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改字写出了随着诗人观赏角度的转移, 景色也在不断变化; 迷字写出了曲径幽深,且独自行走容易 迷路的特点。 二字真切地描绘了山中独行的感受。
第8页/共10页
3、描绘“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的画面。
霜雪融落,才看得见熊在爬树,林野空 旷,鹿儿才敢悠闲地喝着溪水。画动意 静,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林熊鹿图。 4、赏析“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称心,适 意
正好与我爱好自然的情趣相合, 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 十分壮观
第3页/共10页
变幻好峰Βιβλιοθήκη 处改,幽径独行迷。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 独自行走在幽静小路上,不觉竟迷了路。
第4页/共10页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
霜雪融落,才看见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 ,林野空旷,有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溪水 。
教学设计1:鲁山山行
诗词诵读《鲁山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背诵默写全诗。
过程和方法:学会抓住诗歌的线索来理解诗的内容、情感、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内容、情感、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练过程】一、指导朗读(配乐)二、相关背景:知人论世。
三、理解与解读:⑴全诗的线索:山行(山中行走,所见所闻)⑵山行原因: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按常理,应该是“千山复高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
⑶山行情感:惬、野情(惬:心意满足。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⑷山行所见: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⑸山行时间: 霜落、林空表明是深秋时节。
⑹山行所闻: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⑺山行的意境:幽、美、神秘。
⑻写景特色:动中有静。
熊在爬树,鹿在饮水,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四、作业:背诵与默写《鲁山山行》。
五、板书设计:山行原因:适与野情惬山行情感:惬、野情山行时间:霜落、林空(深秋)山行所闻:云外一声鸡山行意境:幽、美、神秘。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鲁山山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鲁山山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做到有感情,力争当堂成诵。
2、译通诗句,品味语言;想象画面,训练语言。
3、领悟诗人的“野情”,渗透热爱自然风光的情感。
2教学过程
2.1一课时
2.1.1导——情境导入,走近诗歌
(播放配乐的“鲁山风光”课件)河南省鲁山县因境内东北部的鲁山闻名古今。
鲁山山脉绵延百里,群山耸立,沟壑纵横,飞瀑流泉,山林茂密。
鲁山能广为人知,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屏显梅尧臣的简介)。
梅尧臣到鲁山旅行之后,文思涌动,提笔写下一首五言律诗——《鲁山山行》。
2.1.2吟——吟读引路,感知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后,从节奏、感情基调、语气语调等角度说一说老师的朗读处理。
2、朗读指导(屏显):
(1)五言诗句的节奏一般为二三。
(2)诗歌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悦。
(3)“适与野情惬”要读出轻松自如、心满意足的意味。
(4)“人家在何许”语调要上扬,读出疑问的意味;“云外一声鸡”的“云外”后停顿的时间要长一点,“一声鸡”要读得轻一些。
3、请一生朗读,大家评价,再全班齐读。
2.1.3译——译通诗句,品味语言。
教学设计2:鲁山山行
诗词诵读《鲁山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鉴赏诗人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
一、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宋诗开山祖师)。
字圣俞。
世称宛陵先生。
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等。
二、教学过程:学生初读诗歌,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小组内解决。
不懂的地方课上交流。
本诗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本诗首联描写了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俯仰生姿壮丽景观,抒发了诗人爱好大自然景色的生活情趣。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改”,“迷”妙在哪里?“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
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二是独行,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尾联抒写了诗人行走山中的什么感觉?诗人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小结: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
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qiè):心满意足。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
主题
这首 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鉴赏
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⑧云外:形容遥远。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