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湖之鱼》林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湖之鱼》林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湖之鱼》是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的一篇散文,创作年代于清代,出自《畏庐文集》。
作品原文湖之鱼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
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之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
鱼图食而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作品注释1、林子:林纾自称。
2、啜:喝。
3、茗:茶。
4、肆:指茶馆。
5、黯碧:黯,深黑。
黯碧指深青绿色。
6、豆脯:豆鼓之类佐餐小食品,这指干肉。
7、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8、葑草:水生植物,一名茭白。
9、寻:八尺。
10、薮: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胡泽。
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11、如:好像12、会:汇聚13、方:才作品译文我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我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
鱼儿纷纷争着抢食。
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
我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
我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我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
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
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作品点评提起林纾,知道的人不少,那是因为他翻译了一百多种欧美小说。
他不懂英语等西方语言,却凭别人的口述用汉语记录下来。
林纾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
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
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载。
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翻译特色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
如所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
《孝女耐儿传》中,写胖妇劝主妇之母为主妇出气以重罚其夫一段,不仅原作情调未改,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
他的译笔一般轻快明爽。
翻译速度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评价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 林纾
译界之王——林纾一、走近林纾1.简介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于是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
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
复肆力於画。
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
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
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2.生平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
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
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
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
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翻译奇才-林纾
有可与我国的太史公相比肩的作家;
提高了小说在中国文学文体中的地位,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翻译
世界文学作品之风气。林纾的许多翻译理论观点至今仍有很大
的参考价值。
谢谢观赏
增减,改写。
①选择文言文作为翻译的语言
对先秦的词法、句法、语序等进行模仿,灵活运用。
有时他的文言文翻译会比原作更胜一筹,具有通顺的文法 。 例如:林纾往往会使用一些中国古代的习惯表达,如 向人问候曰:“晨来纳福”,谦称自己丈夫为”拙夫“; 年长者自称”老朽“等。
②原文进行保留
例如:在《黑奴吁天录》直接涉及到“上 帝”“天主”的内容被保留。以及那些被认为 琐碎无意义的人物内心的呐喊,也绝大多数被 译出来。举个例子,:“天主啊怜悯我们! “永不惧怕,可怜的女人们,相信天主吧!” 这些都被全盘译出。
Shop”f翻译为《孝女耐尔传》,把可怜耐尔的形象转化
成了一个伟大孝女的化身,而孝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所大力倡导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美德。
3.采用独特的翻译方式---合译
林纾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由两部分成员共同担任,各司其职:一为精通
外文的口译者,如王守昌、魏易等人,由他们负责理解原作;二为具有较
林纾不懂外文,会出现一些误译,漏译(例如:把儿童读物
当做名著原作,把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译成德国
等。)
五、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林译小说-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和视野,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
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真切地了解了西方社会内部的情况;
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不仅了解西方文学,而且知道西方,亦
译作品数量多哦,质量高,好评如潮。例如:《块肉余生
述》、《滑稽外史》、《鲁滨逊漂游记》等。
第三个时期为低谷时期(1910-1915):产出数量非常之少, 翻译速度下降,翻译质量逊色于山歌时期。译作有:《离恨天》、 《黑楼情孽》、《鱼海泪波》等。 第四个时期为退潮时期(1916-1924):林译的风光不再,此 前的追捧已杳无踪影。此时的林译无精打采,灵光不再,翻译质 量差强人意。
林纾
(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补柳翁、践卓翁、长安卖画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1900年任北京五城,其后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林纾博学强记,能诗能文兼能绘画。政治上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辛亥革命后由保守转向反动,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他标榜桐城派古文,善于叙事抒情,生动感人,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其诗学唐宋诸家,但林纤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他的“林译小说”,其译作影响远远超过其诗文和画。他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两年后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后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共译作品180余种,介绍了美、英、法、俄、希腊、德、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等国的作品,其中许多是世界文学名著。林译小说颇能保持原文情调,小说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林纾不懂外文,他的翻译是通过与人合作完成的,别人口译,他笔录。林译小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积极影响,为打开中国读者眼界,促进文化引进和交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林纾的翻译生涯近30年,后期译笔逐渐褪色。
林纾
五、林纾作品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 《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 《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 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 《金陵秋》等,
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 《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 《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
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 《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译家
目录
一、生平简介 二、学术主张 三、青年林纾 四、中年林纾 五、林纾作品 六、林纾评价 七、林纾绘画
一、生平简介
林纾 (一)
一览表 姓名:林纾 生辰:1852年11月8日 民族:汉 籍贯:福建福州莲宅人 职业:文学家 翻译家 国画家
林纾生平(二)
林纾(1852—1924),是我国最早翻译西 方文艺作品的人。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 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 人。
六、林纾评价
译界之王、译坛泰斗 译界之王、
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 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
七、林纾绘画
山水扇画
四季山水
非常感谢你的听讲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 观”。
学术主张(二)
“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 辙”。
学术主张(三)
桐城派。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 的义法为核心 。 啥叫义法主张? 啥叫义法主张
义 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意思是说文章要有内 容; “法”即“言有序”,意思是说文章要有 条理跟 形式技巧。
林纾生平(三)
清光绪七年(1882年)中 举人。 他能诗善画,喜史记,用力颇勤。 文章擅叙事抒情,崇尚韩柳,文笔婉约动 人。
林纾生平(四)
林纾:不懂外语的“译界之王”
林纾:不懂外语的“译界之王”林纾,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号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系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小说翻译家,以依照他人口述又不失原著风貌翻译西方名著而著称于世。
林纾自青年时代起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若要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
进入中年后,他“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1897年,当时恰逢他的母亲和妻子接连去世。
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助他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与留法回国的船政学堂毕业生王寿昌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所著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林纾在翻译时,并非是机械地记下王寿昌的口译,而是运笔写出“信、达、雅”的文言。
这本妙语连珠,富于情感的译著于1899年1月在福州刊行,为中国首部西洋小说译著,一时风行全国,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之誉。
《巴黎茶花女遗事》使中国人的耳目为之一新,它适应了当时西方开启民智的时代潮流,划破闭关自守的厚雾,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的瑰宝。
据林纾后人统计,他一生共译著西方文学作品206种,被外国人誉为“不懂外文的最佳翻译家”,名扬中外。
由于林纾并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因此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并且常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他翻译得很快,“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口译者话音才落,他的译文也写完了。
《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后来,他接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外国小说,其中以英国小说为最多,此外包括美国、法国、俄国、日本、西班牙、希腊等十多个国家的文学作品。
世界许多著名作家,如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等,都是林纾第一次介绍到中国来的。
翻译家林纾
(二) 文化观---以中化西,遵儒家纲常
以《黑奴吁天录》开篇为例,比较林纾、刘重德以及 肖静芳、王红婴等人中译本中的话语修辞特点。 原文:Late in the afternoon of a chilly day in
February,two gentlemen were sitting alone over their wine, in a well-furnished dining parlor(会客室), in the town of P...,in Kentucky. There were no servants present, and the gentlemen, with chairs closely approaching, seemed to be discussing some subject with great earnestness.
好当 郭 的时 沫 一是 若 种很 : 读流 “ 物行 林 。的 琴 ”, 南 那先 也生 是的 我小 所说 嗜在
人胡 ,适 林: 纾“ 则严 是复 介是 绍介 西绍 洋西 近洋 世近 文世 学思 第想 一的 人第 。一 ”
钱钟书 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名为 林纾的翻译,“接触了林译,我 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 人。”“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 译才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 的。”“最近,偶尔翻开一本林 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没 有丧失吸引力”
一
古 为
二
又 快三 不 懂 外 文洋用又
好
林纾与翻译
一
林纾翻
古为洋用
译的文字优美,有着传统古
文的流风余韵,译文的整体风格有传统古文 的一些特点,林纾本身是古文家,所以多用 古文来翻译外国小说。
林纾坚持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是个文化保守主义者。
翻译家 林纾
林纾不懂外语,不能读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著, 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 来他与魏易、王庆通等人合作,翻 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 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 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一生著译甚 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 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 界之王”。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 他自己曾经形容“耳受手追,声已 笔止”,当然也有不少误译,评价 毁誉参半,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 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 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10],林纾、魏易合译。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魏易合译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 译 《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 《拿破仑本纪》,洛加德。林纾、魏易合译。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
《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 曾宗巩译。(1905年) 《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5年) 《肉券》,林纾著。与魏易合译。(1905) 《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著。(1905) 《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雾中人》,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 《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1906) 《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 易合译《拊掌录》,即《见闻札记》,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 林纾、魏易合译 《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 《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 易合译《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著,魏易口译。(1907)
林纾
纪念林纾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
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
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而功德纪念网为了纪念他,建立了林纾纪念馆。
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林纾的翻译亦被认为有不足之处。
钱钟书在收录于《七缀集》中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评论道:“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是他翻译生涯最大的缺陷。
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期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到外国文学。
1924年10月9日,林纾逝世。
许多网友通过网上祭拜、网上悼念的方式,来表达对其的尊敬与追思。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
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
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
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
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
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
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
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
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
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
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
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
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
林纾《与蔡孑民书》原文赏析
林纾《与蔡孑民书》原文赏析【作者小传】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举人,考进士不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着,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
【题目解析】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文取代文言,当时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此前,林纾就写过《论古文之不当废》、《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二文,反对废除古文。
此后,又特地致函给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公开表示对以北大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的强烈不满和责难。
此信最先刊于1919年3月18日的《公言报》,后遍登于京沪诸报,反响甚大。
【原文欣赏】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与公别十余年,壬子始一把晤,匆匆八年,未通音问,至以为歉。
属辱赐书,以遗民刘应秋先生遗着瞩为题词。
书未梓行,无从拜读,能否乞赵君作一短简事略见示,当谨撰跋尾归之。
呜呼!明室敦气节,故亡国时殉烈者众;而夏峰、梨洲、亭林、杨园、二曲诸老,均脱身斧钺,其不死,幸也!我公崇尚新学,乃亦垂念逋播之臣,足见名教之孤悬,不绝如缕,实望我公为之保全而护惜之,至慰!至慰!虽然,犹有望于公者。
大学为全国师表,五常之所系属。
近者外间谣诼纷集,我公必有所闻,即弟亦不无疑信。
或且有恶乎阘茸之徒,因生过激之论,不知救世之道,必度人所能行;补偏之言,必使人以可信。
若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谈,则毒粥既陈,旁有烂肠之鼠,明燎宵举,下有聚死之虫。
何者?趋甘就熟,不中其度,未有不毙者。
方今人心丧敝,已在无可救挽之时,更多奇创之谈,用以哗众,少年多半失学,利其便己,未有不糜沸腐至而附和之者。
而中国之命,如属丝矣!晚清之末造,慨世之论者,恒曰:“去科举,停资格,废八股,斩豚尾,复天足,逐满人,扑专制,整军备,则中国必强。
林纾简介与翻译理论
代表作
1.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 科波菲尔德》
2.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
3.俄国托尔斯泰的《恨缕情丝》 4.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 5.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 6.英国司哥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7.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8.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
林纾(1852---1924)
翻译观点Hale Waihona Puke 1.忠实于原著
2.投入主观情感,译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的 人物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3.主张信、达、雅。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使 译文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译 文符合汉语的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字句通顺, 没有语病;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使译文生动 形象。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福 州市)人
“七上春官,屡试屡败” 绝意于仕途,走上文 学创作的道路
翻译特色
1.在翻译时,别人口述,他自己作笔录,因此严 格说来,他做的不是语际翻译,而是语内翻译, 即将汉语白话翻译成文言文。
2.使用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文 3.翻译小说时,采用意译的增饰、删减、撮译, 主要转达小说情节,无关宏旨的枝枝叶叶往往 不惜删去 4.以政治为灵魂,翻译为实业 5.在译作中添加了序、跋、识语等,多次论述中 西文体的异同问题,缩小作者、读者间距离
近代文学家林纾生平简介
近代文学家林纾生平简介林纾少孤家贫,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旁听,感动过私塾教师。
自言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二千馀卷。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自言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但却又能看清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
林纾性情急躁,思想属保守派,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胡适等人意见相左。
其实林纾并不反对白话,他还写过白话诗,他只是反对尽废古文。
林纾称胡适是左右校长而出的秦二世。
不过胡适对林纾的成绩仍有正面的评价,《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
古文里有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因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周作人指出:他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
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
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夸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
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
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琴南不谙外语,不能读外国原着,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来他与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
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他自己曾经形容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当然也有不少误译,评价毁誉参半,林纾自己也把责任推掉: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达,即有讹错,均出不知。
甚至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郑振铎曾指出: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
林纾《湖之鱼》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林纾《湖之鱼》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课外文言文湖之鱼(清)林纾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其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
鱼图食而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①肆:指茶馆。
①会:汇聚。
①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
①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
①葑(fēng)草:水生植物。
①寻:长度单位,八尺。
①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①盛:多,频频。
1.请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啜( )故( )乃( )2.用“/”为下面的句子准确断句。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3.文章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案】1.饮,喝先前,原来于是,就,便2.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3.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
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
(意近即可)【解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啜”是饮、喝的意思,“故”是先前,原来的意思。
2.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林纾《湖之鱼》原文及翻译
林纾《湖之鱼》原文及翻译林纾原文: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其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
鱼图食而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②肆:指茶馆。
③会:汇聚。
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
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
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
⑦寻:长度单位,八尺。
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⑨盛:多,频频。
译文: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他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
鱼儿纷纷争着抢食。
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
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
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
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
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林纾,别署冷红生。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
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举人,官教论。
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
复肆力於画。
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
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
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属冷红生,1852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
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
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
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
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
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
《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著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
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
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
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
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
后由博览转为精读。
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妖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
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
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
同时林纾也看到了桐城派的种种弊病,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
并提醒人们,“盖姚文最严净。
吾人喜其严净,一沉溺其中,便成薄弱”;专于桐城派古文中揣摩声调,“亦必无精气神味”。
他认为学桐城不如学左、庄、班、马,韩、柳、欧、曾。
并以为在学习中应知变化,做到能入能出。
“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
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
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
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
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
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
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
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
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
《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法国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著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
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戊戌维新前,林纾在福建每天和友人谈新政,作《闽中新乐府》50首,反映了他当时的进步思想。
像《村先生》、《兴女学》等,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兴办女子教育,宣传爱国思想:"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
"(《村先生》)这种宣传爱国的精神,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更有发扬,像他所作《徐景颜传》,就表扬海军的为国牺牲。
林纾后来思想转向保守,跟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场有关。
辛亥革命后,他在《畏庐诗存·自序》里说,"革命军起,皇帝让政。
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惟所恋恋者故君耳"。
他虽然没有在清朝做官,却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
如所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
《孝女耐儿传》中,写胖妇劝主妇之母为主妇出气以重罚其夫一段,不仅原作情调未改,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
他的译笔一般轻快明爽。
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他赞美狄更斯"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善于"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善叙"家常平淡之事"(《孝女耐儿传自序》),而用《史记·外戚传》写窦长君的话作比,认为《史记》中此等笔墨亦不多见。
又说《红楼梦》虽亦"善于体物,终竟雅多俗寡"。
通过用《史记》、《红楼梦》作比,赏识狄更斯的笔墨,为中国读者打开了眼界。
他在《不如归序》里,称德富健次郎"夹叙甲午战事甚详。
余译既,若不胜有冤抑之情,必欲附此一伸"。
又说:"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
"这说明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