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黄酮测定方法
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1、对照法1)①对照品制备:精密称取芦丁对照品20.8mg,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70%乙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②样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样品0.50g,精密加入70%乙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分钟,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重量,即得。
③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对照品溶液0.0、1.0、2.0、3.0、4.0、5.0ml,分别置于25ml比色管中,加70%乙醇10ml,加5%亚硝酸钠溶液1ml,摇匀,放置6分钟,加1mol/L 氢氧化钠溶液10ml,加70%乙醇置刻度,摇匀,放置15分钟。
各取10ml 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70%乙醇稀释至刻度。
在510nm的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2)①样品溶液的制备:分别精确称取80℃恒温干燥的样品用50%甲醇回流提取,料液比1:15,提取两次,每次30min,将两次提取液合并浓缩至一定体积,用30%甲醇定容至50ml 容量瓶中。
从其中取出12ml溶液放入1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再从100ml 容量瓶中取出1.5ml溶液,放至10ml容量瓶中,定容,为待测样品液Ⅰa和Ⅱa。
②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分别作样品液Ⅰa、Ⅱa及芦丁标准品的吸收曲线,均在350 nm 处有一强吸收,因此选择350 nm为测定波长。
③标准曲线的制定:精密称取芦丁对照品10.3mg,用少量30%乙醇溶解后,转移至50ml容量瓶,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分别精密量取2ml、3ml、4ml、5ml、6ml芦丁溶液置于100ml 容量瓶中,于350 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值,以芦丁空白为参比,以芦丁浓度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提示在4.12~12.36mg/103ml浓度之间,吸光度值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④含量测定结果:分别吸取2.2.1中Ⅰa和Ⅱa待测样品液各适量于石英比色池中,按标准芦丁一吸光度测定法,以样液空白参比,于350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值,计算各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
黄酮常用的鉴定方法

黄酮常用的鉴定方法黄酮是一类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物、保健品和食品等领域。
为了确保黄酮的质量和纯度,在鉴定黄酮时需要使用一系列常用的分析方法。
本文将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鉴定方法。
首先,色谱分析是一种常见的鉴定黄酮的方法。
色谱分析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的差异,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和定量的方法。
在黄酮的鉴定中,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等。
高效液相色谱通过将样品溶解在流动相中,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黄酮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则是将样品蒸发成气体,通过在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和描记质谱数据的基础上,确定黄酮的组成。
其次,质谱分析是鉴定黄酮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质谱分析是利用化合物在质谱仪中的质量和荷电量差异,通过质量光谱图谱进行鉴定的方法。
在黄酮的鉴定中,常用的质谱分析方法有质谱仪和质谱联用仪等。
质谱仪是通过将样品蒸发成气态,然后在电场中进行加速和扫描,最后通过检测离子流来测定黄酮的质量。
而质谱联用仪则将质谱和色谱等分离方法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复杂样品中黄酮含量和成分的高效分析。
此外,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辅助鉴定黄酮的重要方法。
红外光谱分析利用化合物分子的振动和旋转引起的能级差异,通过对样品吸收、散射和透射红外光的测定,来确定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信息。
在黄酮的鉴定中,红外光谱分析可以通过检测黄酮所特有的红外光吸收峰,来确定黄酮的存在和结构。
最后,核磁共振谱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鉴定黄酮的方法。
核磁共振谱分析是利用核自旋和外磁场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进行的。
在黄酮的鉴定中,核磁共振谱分析可以通过检测黄酮分子中特定原子核的信号,来确定黄酮的结构和组成。
综上所述,黄酮的鉴定方法包括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谱分析等。
这些方法在鉴定黄酮的结构、组成和纯度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鉴定方法,可以提高黄酮的质量和纯度,确保其在医药和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效果。
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文综述了近年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时常见的方法,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介绍了一些应用比较少的方法。
标签: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化合物,生活中常见的食品茶叶、豆类、蔬菜、蜂蜜等都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是许多植物成分的活性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该文综述了近年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中主要应用的方法,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1 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主要适用于总黄酮的测定,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及精密度较好的特点。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测定法有直接测定法和比色法。
直接测定法直接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对照物测定样品中的此成分的含量,比色法是将化合物加入显色剂后测定吸光度再进行换算测定,其中常用的显色剂有Al(NO3)3和AlCl3。
直接测定法和比色法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样品中成分是否会与显色剂发生沉淀反应、样品成分的复杂性等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在NaNO2-Al(NO3)3-NaOH 体系中,碱性条件经常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只有物质中含有邻二酚羟基,并且邻二酚羟基的邻位没有取代时,Al(NO3)3比色法才在510 nm 左右有最大吸收[1]。
王东升等[2]、李春红等[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淫羊藿、黄芪中总黄酮的含量。
吕凛等[4]比较了直接测定法和NaNO2-Al(NO3)3-NaOH显色法测定桔皮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显色法检测,会出现浑浊现象;直接法检测,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
时维静等[5]研究直接测定法和NaNO2-Al(NO3)3-NaOH法测定中药复方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NaNO2-Al(NO3)3-NaOH法测定中药复方总黄酮含量稳定可靠,快速准确。
徐灵源等[6]采用AlCl3-HAc-NaAc (pH 5.5)为显色剂,建立一种青天葵药材中总黄酮检测的方法,并考察14批青天葵药材中总黄酮的含量。
黄酮检测方法

310 nm 紫外分光光度法
【原理】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肉桂酰环和苯甲酰环具有特定的紫外吸收带,因此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原料经一定的提取纯化后,可直接于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以芦丁为对照品计算其含量。
【吸收波长的选择】
用紫外可见光度吸收扫描仪对芦丁对照品溶液和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液进行190~360 nm
范围的吸光值扫描,寻找最佳吸收峰。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120 ℃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纯度为95%)0.1117 g,用无水乙醇定容至100 m L,再稀释至5 倍备用,浓度为212.2 mg/L。
【标准曲线的制作】
准确吸取芦丁对照品溶液1.00 m L、2.00 m L、3.00 m L、4.00 m L、5.00 m L、6.00 m L,分别置25 m L 容量瓶中,加无水乙醇定容,,以空白溶液为参比在波长310 nm 处测吸光度A,得回归方程。
参考文献:
[1]吕凛,陶宁萍.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桔皮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9,25(2):217-219。
天然药物化学-黄酮类鉴定

羟基橙酮的UV谱 例:4'-羟基橙酮的 谱 羟基橙酮的
255, 338(sh), 397, 405(sh) ,
O C H O OH
二 ,诊断试剂在黄酮类化合物取代方式推断中的作用
1, 甲醇钠:甲醇钠碱性较强,可使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所有酚羟基解 , 甲醇钠:甲醇钠碱性较强, 离,导致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 导致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 (1) 如带 向红位移40~65nm,强度不变或增强,则示有 如带I向红位移 向红位移 ,强度不变或增强,则示有4'-OH. . (2) 如带I向红位移 如带 向红位移50~60nm,强度减弱,则示有3-OH,但无4'-OH. 强度减弱,则示有 ,但无 . 向红位移 强度减弱 (3) 7-OH如果游离,则一般应在320~330nm处有吸收.如果结合成 如果游离,则一般应在 处有吸收. 如果游离 处有吸收 苷,则该吸收即消失. 则该吸收即消失. (4) 含有 含有3,4'二羟基或 二羟基或3,3',4',-三羟基黄酮醇类,在甲醇钠碱性下容易 三羟基黄酮醇类, 二羟基或 三羟基黄酮醇类 被氧化分解,故吸收带随测定时间延长而衰退.此外,含有 被氧化分解,故吸收带随测定时间延长而衰退.此外,含有5,6,7三羟基黄酮也对甲醇钠敏感. 或5,7,8-或5,3',4'—三羟基黄酮也对甲醇钠敏感. 或 三羟基黄酮也对甲醇钠敏感
3-或5-位引入羟基,因能与 位C=O形成氢键缔合,前 或 位引入羟基 因能与4 位引入羟基, 形成氢键缔合, = 形成氢键缔合 者使带I向红位移 后者使带I, 向红位移, 者使带 向红位移,后者使带 ,带II均向红位移. 均向红位移
黄酮
5-羟基黄酮 羟基黄酮
B环上的含氧取代基逐渐增加时 带I向红位移值 环上的渐增加时 向红位移值 增加,但不能使带II产生位移.(书192页表 增加,但不能使带 产生位移. 书 页表5-7) 产生位移 页表
植物类黄酮(Flavonoid)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MS1506 规格:100管/96样植物类黄酮(Flavonoid)试剂盒说明书微量法注意:正式测定之前选择2-3个预期差异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类黄酮是一类多苯化合物,属于植物次生代谢物,对人体具有消炎,抗菌,降血脂,清除体内羟自由基,预防癌症等作用。
测定原理:在碱性亚硝酸盐溶液中,类黄酮与铝离子形成在510nm处有特征吸收峰的红色络合物,测定样品提取液在510nm处的吸光值,即可计算样品类黄酮含量。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天平、烘箱、粉碎仪、筛子、超声破碎仪、60%乙醇、离心机、可见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微量石英比色皿/96孔板、蒸馏水。
试剂组成和配制:提取液:60%乙醇,自备。
试剂一:液体1mL×1管,4℃保存。
试剂二:液体1mL×1管,4℃保存。
试剂三:液体10mL×1瓶,4℃保存。
类黄酮提取:将样本烘干至恒重,粉碎,过40目筛之后,称取约0.02g,加入2mL提取液,60℃振荡提取2h,10000g,25℃,离心10min,取上清待测。
测定操作表:1、分光光度计/酶标仪预热30min,调节波长至510nm,蒸馏水调零。
类黄酮含量计算公式:a.用微量石英比色皿测定的计算公式如下标准曲线:y = 5.02x+0.0007,R2 = 0.9996类黄酮含量(mg/g 干重)=(ΔA -0.0007)÷5.02×V样÷(V样÷V样总×W)第1页,共2页= 0.398×(ΔA -0.0007)÷WV样总:加入提取液体积,2.5mL; V样:反应中样品体积,0.108mL; W:样品质量,g b.用96孔板测定的计算公式如下标准曲线:y = 2.51x+0.0007,R2 = 0.9996类黄酮含量(mg/g 干重)=(ΔA -0.0007)÷2.51×V样÷(V样÷V样总×W)= 0.797×(ΔA -0.0007)÷WV样总:加入提取液体积,2mL;V样:反应中样品体积,0.108mL;W:样品质量,g最低检出限为10µg/g。
黄酮类含量测定方法

黄酮类含量测定方法
黄酮类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因此,测定黄酮类的含量对于研究植物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测定植物中黄酮类含量的常用方法:
1. 酸水解法
通过酸水解将黄酮骨架中的糖部分裂解,然后用紫外光谱法(UV)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测定莽草中黄酮类的总含量。
但是,该方法会破坏一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消耗大量的试剂和时间。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复杂,所以HPLC法是测定黄酮类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将样品在特定条件下分离、纯化,利用紫外或荧光探测器分析检测出样品中的黄酮类含量并计算。
该法具有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可靠度高等优点。
3. 毛细管电泳法(CE)法
毛细管电泳法是利用毛细管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将混合物分离为单独的组分的方法,实现其含量分析。
该方法抗干扰性强、检测速度快,适用于对样品含量分析较低且复杂的情况。
综上所述,不同的样品或应用领域需要不同的黄酮类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者可以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植物类黄酮检测试剂盒(比色法)

植物类黄酮检测试剂盒(比色法)简介:类黄酮(Flavonoids)是植物重要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它以结合态(黄酮苷)或自由态(黄酮苷元)形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等许多食源性植物中。
Leagene 植物类黄酮检测试剂盒(比色法)检测原理是类黄酮溶于有机溶剂,以有机溶剂粗提类黄酮,根据提取液的吸收光谱特性,可利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325nm)处测定其吸光度,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计算出类黄酮含量,主要用于植物组织或果实中类黄酮的提取以及定量检测类黄酮含量。
该试盒仅用于科研领域,不宜用于临床诊断或其他用途。
组成:自备材料:1、 实验材料:桃子、李子、苹果、杏等果实或其他植物组织2、 研钵或匀浆器3、 离心管4、 滤纸或纱布5、 比色杯6、 分光光度计操作步骤(仅供参考):1、 类黄酮提取:①取果实或其他植物组织,洗净,擦干,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置于4℃预冷的研钵或匀浆器。
②加入4℃预冷的 Flavonoids Assay buffer ,充分研磨或匀浆后转入10ml 离心管中。
用Flavonoids Assay buffer 冲洗研钵或匀浆器并转移至离心管中,补加Flavonoids Assay buffer 至。
③4℃避光静置,期间摇动2~3次,然后过滤至离心管中,滤液即为类黄酮粗提液。
2、 稀释Flavonoids 标准溶液:取适量的Flavonoids 标准(1mg/ml),按下表进行稀释:编号 名称TP1113 50T Storage试剂(A): Flavonoids 标准(1mg/ml) 5ml 4℃ 避光 试剂(B): Flavonoids Assay buffer 500mlRT 避光 使用说明书1份加入物(ml) 1 2 3 4 5 6 Flavonoids标准(1mg/ml) 0.1 0.2 0.3 0.4 0.5 1蒸馏水0.9 0.8 0.6 0.6 0.50 Flavonoids浓度(mg/ml) 0.1 0.2 0.3 0.4 0.5 1 3、加样:按照下表设置空白管、对照管、测定管,溶液应按照顺序依次加入,并注意避免产生气泡,小心混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