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词类
研究报告文言文中的虚词
研究报告文言文中的虚词引言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者关注。
虚词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词类,起着连接、修饰句子成分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报告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情况和功能,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言文的特点。
虚词的定义虚词是一种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补充句子成分等功能的词类。
在文言文中,虚词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词性,例如助词、虚词、介词等。
虚词的使用广泛而重要,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虚词的种类和功能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类虚词,它们通常位于实义词之后,起连接、调整句子结构和语义的作用。
例如,虚词「之」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具有多种功能。
它可以用作名词的限定词,表示所属关系,也可以用作动词的宾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等。
另外,「乎」是一个疑问助词,在研究报告文言文中,它常出现在疑问句的句尾,起强调、加重语气的作用。
虚词虚词是文言文中除助词外的另一类重要虚词。
它们多数是单音节的常用词,具有连接、修饰句子成分的功能。
例如,「而」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在句子中常起连接并转折的作用。
除此之外,虚词「者」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它多用来引出主张、插入说明,加强语气等功能。
介词介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种虚词,它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诸多关系。
例如,「于」是一个常见的介词,用来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另外,「自」是一个表示动作主体由自己进行的介词,它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主动意义。
虚词的具体例子与分析为了更好地阐述研究报告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情况和功能,以下将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助词例子1.「之」的用法示例: > 「是故本经之中,所为者四一曰采用,二曰守藏,三曰饮食,四曰出处。
」(《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该句中的「之」用作名词的限定词,表示所属关系。
2.「乎」的用法示例: > 「何者有物而生,生而知之,知之而好之,好之而乐之。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桃花源记》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古今异义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
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常用的实词:
1. 行:走。
2. 走:跑。
3. 语:说。
4. 故:所以,因此。
5. 顾:回头看。
6. 以为:认为。
7. 是:这,这个。
8. 亦:也。
9. 乃:才,仅仅。
10. 至:到达。
常用的虚词:
1. 之:的,它,他们,这,此。
2. 于:在,对于,到,给,向。
3. 以:用,把,因为,在...之前,通过,除了。
4. 与:和,同,跟,给。
5. 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这个。
6. 焉:于是,在哪里,怎么。
7. 然:这样,然则(然而)。
8. 则:那么,就是,却。
9. 乃:才,仅仅。
10. 乎:呢,吗。
这些词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但文言文词汇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和虚词需要学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文言文词汇,建议查阅专业的文言文词典或相关教材。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六国论 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句式 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 (优势)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人教版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汇总
180个文言实词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虚词全解析,包含古汉语常用18个虚词
虚词全解析(含古今常见虚词例析)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1虚词的共同特点读音1释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118个文言文虚词11、而12、何13、乎14、乃15、其16、且17、若18、所19、为110、焉111、也112、以113、因114、于115、与116、则117、者118、之虚词的共同特点一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不能单独成名,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叠。
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音义读音xūcí释义基本解释1. [function word,empty word;form word]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象声词。
2. [boastful words]∶虚夸不实的言辞这都是狗儿一片虚词,老爷千万莫信。
——《三侠五义》详细解释1. 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参见“虚字”。
“副词,这一术语译自英语的adverb,即附于动词、形容词及其他副词的词类。
马建忠仿效西洋语法所写的《马氏文通》,立‘状字’一类,‘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相当于英语的adverb。
《马氏文通》以后的语法著作里,改状字为副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张静《论现代汉语副词的范围》商务1983,第10页) 词在汉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副词的运用。
2. 空话;假话。
《商君书·慎法》:“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於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
”唐蒋防《霍小玉传》:“玉自生逾期,数访音信。
虚词诡说,日日不同。
”《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赃银,次日回堂,只说张华无赖,因拖欠了贾府银两,妄捏虚词,诬赖良人。
”孙犁《秀露集·读<蒲柳人家>》:“历史最正直公平,不需要虚词,更厌弃伪词。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实词和虚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实词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需要依附于实词来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
一、实词
1. 爱:喜爱、珍惜、吝啬
2. 安:安定、安全、舒适
3. 被:覆盖、遭受、穿着
4. 倍:加倍、背向、违背
5. 本:根基、原本、本原
6. 鄙:低微、轻视、边疆
7. 兵:军队、武器、战争
8. 病:疾病、困苦、弊病
9. 察:观察、考察、审查
10. 朝:朝廷、朝代、早晨
二、虚词
1. 之:代词,代替名词,如“之子于归”
2.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递进,如“人而不知”
3. 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标准等,如“以诗会友”
4.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肯定、停顿,如“孔子者也”
5. 其:代词,代替名词,如“其人虽已没”
6. 者:助词,用于名词后,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学者”
7. 于:介词,表示在、比、从、向,如“于归”
8. 与:连词,表并列、参与,如“与民同乐”
9.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被动、位置、范围,如“所见”
10. 则:连词,表条件、假设、推论,如“一则以喜”
这些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词汇,掌握它们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词的具体用法和语境,以及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功能。
文言文实词虚词
一、词类(一)1.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的词。
2.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二)实词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
比如:桌子、早晨、秋天、广东。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
比如:跑、挑、爱、恨。
3.形容词。
表示形状、性质、状态。
比如:大、小、美丽、善良、雪白、墨绿。
4.数词。
表示数目或次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比如:六、第七。
5.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
比如:个、颗、条、捆。
6.副词。
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比如:很、都、全。
7.代词。
起代替和指示作用。
比如:你、我、他、这、那。
(三)虚词1.介词。
主要用于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标明跟动作、状态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
比如:自从、依据、靠、因为、由于、为了、对于。
2.连词。
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等。
比如:和、跟、同、或、或者、并且、但、但是。
3.助词。
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
比如:的、地、得、着、了、过。
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意义:词的意思。
用法:词在句中的作用。
1.之代词:(1)他、它、她、他们。
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2)这。
之二虫又何知。
助词: (1)的。
羔羊之皮。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时可不译。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3)宾语前置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到、、、、去。
沛公引兵之薛。
(5)时间+之顷之。
2.以(1)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宫之奇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4)原因。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因为。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6)介词,用。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7)介词,凭借、、、身份,按照。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8)介词,在、、、时候。
(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9)连词。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文言虚词考查的范围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考点透析】(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文言虚词,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
它们一般不具备独立的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写作特点。
一、表示推测和疑问的文言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有一类常见的文言虚词用于表示推测和疑问的意思。
比如,“豫”、“或”、“何”等词,在句子中起到了推测或者疑问的作用,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猜测。
这些虚词使得文言文显得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思考的余地。
二、表示程度和语气的文言虚词古代文言文中还有一类文言虚词用于表示程度和语气的变化。
比如,“甚”、“可”、“而已”等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夸张或者克制,增强语气的表达效果。
这些虚词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享受。
三、表示假设和条件的文言虚词文言虚词还常常用于表示假设和条件。
比如,“若”、“如”、“倘若”等词,在句子中起到了引导假设和条件的作用,使得句子更具逻辑性和权威性。
这些虚词使得作者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判断和推断,增强了句子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四、表示程度变化的文言虚词古代文言文中还有一类文言虚词在表示程度变化时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稍微”、“适可而止”、“不敢”等词,用于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使得句子表达更加细腻和含蓄。
这些虚词在表达中体现了作者的自谦和谦虚之心,给人一种温和而有礼的感觉。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样的,它们不仅能够帮助作者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古典而优雅的阅读体验。
熟悉并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对于学习古代文言文以及欣赏文言文的魅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的重要地位。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幸
①而君幸舎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 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 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 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表选择关系
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 而延
农历每月的第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一天
词语
古义
哪怕;怕什 么;怎怕。 有德行的人
今义
不值得做,犯不 着。 年长的人 因结婚而产生的 夫妻关系
例句
何苦而不平 以公子为长者
何苦 长者
婚姻
姻亲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一词多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 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 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
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仔细。
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通“向” )
公子与侯生决(通“诀”)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 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1 文言课文虚词用法
•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 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 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
• • • •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4.相与枕藉乎舟中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在 比
对,一说引出宾语 • 17.异乎寻常 跟
• • • • • • • • •
四乃 (一)副词 1于是,就。 2才,这才。 3甚至 4竟然,却。 (二)表判断,是 (三)代词,你的,你 (四)无乃:复合词,表推测
•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 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 致不厚?
•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是
•代词,你,你的
•恐怕
• • • • • • • • • • •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方其破荆州 他 •它的 3必固其根本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其声呜呜然 那,那些 其中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祈使 8汝其善抚之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推测 10其皆出于此乎 11其可怪也欤1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反问 商量 13吾其还也 1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选择 助词 1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系列归类复习
中考文言实词、虚词分类复习东至县洋湖中学周群英整理中考文言文复习系列之一:文字通假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论语〉十则》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论语〉十则》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论语〉十则》4、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回避。
《鱼我所欲也》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鱼我所欲也》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
《鱼我所欲也》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鱼我所欲也》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鱼我所欲也》9、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孟子〉二章》10、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孟子〉二章》11、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
《〈孟子〉二章》1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孟子〉二章》1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
《曹刿论战》14、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出师表》15、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16、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
《三峡》1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露。
《马说》18、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本领。
《马说》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马说》20、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马说》2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马说》22、百废具兴。
具通俱,都。
《岳阳楼记》23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托咐。
《岳阳楼记》24、通假字:可爱者甚蕃蕃通繁,繁盛众多。
《爱莲说》25、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送东阳马生序》26、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隆中对》27、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表时间。
《隆中对》28、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复习系列之二:古今异义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论语》2、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和实词相比,虚词数量要少得多,它有以下四个特点:(一)用法比实词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多种解释,乃至分属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比实词高。
有些常用虚词,在一篇文章甚至一个句子中会出现多次。
(三)语法功能比实词强。
实词通常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在汉语的发展史上,虚词的变化比实词大。
迄今只有少数虚词在普通话的某些特定语句里继续使用,其余大多数已经不用或被另一种说法代替,或者虽仍在使用,但是意义变了。
因此,确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特别是一些常用的一些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一)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余、予、我等。
例: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冯婉贞》②第二人称:汝(女)、而、尔、若、乃等。
例: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ju é等。
例:王甚任之.。
《屈原列传》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④谦词:称自己的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寡人”。
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肃,鲁肃自称)《赤壁之战》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并序》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远指代词:彼、夫、其等。
译为“那”、“那个”。
例: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柳子厚墓志铭》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③ 旁指代词:他。
译为“别的”、“其它的”。
例: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④ 不定代词:或(有的人)、某(某人)、莫(没有人、没有谁)、无(没有哪一样东西)等。
例: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
”《报刘一丈书》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论积贮疏》(三)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等。
可译为“谁”等。
例:王曰:“孰.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y ì》 ②代事物:何、胡、奚、曷等。
可译为“什么”等。
例: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③代处所:安、恶(w ū)、焉等。
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等。
例:沛公安.在?《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以下几个词作状语,一般是表反问,译为“怎么”、“哪里”。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它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
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①轻微度:少、稍、略等。
可以为“稍”、“稍微”、“略微”、“丝毫”。
例: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五人墓碑记》夫妻心稍.慰。
《促织》②加深度:愈、益、弥、尤、更等。
可译为“更加”、“尤其”“越”等。
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③极高度:最、极、甚、殊、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十分”“分外”“特别”等。
例: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触龙说赵太后》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
修饰动词,作状语。
①表总括:悉、皆、尽、咸、胜、俱、举、毕、凡。
可译为“全部”、“都”等。
例: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②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只是”“只有”“仅仅”“单独”等。
例: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记王忠肃公翱事》 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见孟子》 ③表共同:共、同、并、相等。
可译为“一起”“一同”“共同”等。
例: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张衡传》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也。
《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①过去、向来时: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
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例:人道寄奴曾.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吾尝.终日而思也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表示“以前、起先、当初、过去、原来”意思的有“向”、“初”、“曩n ǎng”、“始”、“昔”等。
例: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赤壁之战》表示“常常、经常、一向、向来”意思的有“常、素、雅、恒”等。
例: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②正在、变化时: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示“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例: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察今》会.征促织。
《促织》表示“一会儿、片刻、不久、不一会儿”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须臾”、“未几”、“斯须”、“无何”、“既而”等。
例:未几..,成归。
《促织》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词有“急”、“遽”、“猝”、“立”、“即”等。
例:遽.扑之,入石穴中。
《促织》猝.然边境有急,国胡以馈之。
《论积贮疏》表示“将、将要、接近”意思的有“行”、“将”、“行将”、“且”等。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表示“终于、最终、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等。
例: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语气副词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词。
①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等。
可译“一定”、“确实”、“实在”、“果真”、“的确”等。
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鸿门宴》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否定,禁止:表示否定的语气副词有“弗、不、未、非、靡、亡、否”等。
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
可译为“不”、“没有”等。
例: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表示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无、毋、莫”等。
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可译为“不要”、“别”等。
例: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赤壁之战》毋.从俱死矣。
《鸿门宴》③推测、估量:殆、盖、庶、或、其、得无、无乃、庶几等。
可译为“大概”、“也许”、“几乎”、“可能”等。
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④表示反诘:岂、宁、庸、其。
可译为“哪里”、“难道”等。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劝学》 (五)频率副词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屡次、总是”等意思的有“屡”、“数shu ò”、“辄”、“累”等词。
例: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促织》 大将军邓骘zh ì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传》 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等。
例:再.拜还入户。
《孔雀东南飞》 (六)谦敬副词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对方恭敬的副词。
无实际意义。
表示谦卑的有“窃、辱、伏惟”等。
例:窃.为陛下惜之。
《论积贮疏》 府史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孔雀东南飞》 表示恭敬的有“幸、敢、请、谨、敬”等。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