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田园社区建设规范(2018.5.4)

合集下载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美丽田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衢政办发〔2018〕58号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美丽田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衢政办发〔2018〕58号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美丽田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美丽田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衢政办发〔2018〕5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衢州市美丽田园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8月5日衢州市美丽田园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进一步提升田园清洁化、生态化、景观化水平,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特制定衢州市美丽田园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紧扣市委“1433”发展战略体系,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重点、适度规模、产业融合、统筹推进的原则,全面开展美丽田园建设“123”攻坚行动,力争通过3年努力,在全市建立美丽田园长效管控机制,实现失管田园基本消除和田园垃圾基本清除“两个基本”,全面建成12条美丽农业经济带、100个美丽新田园、培育1000名美丽新农人“三个一”工程,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为美丽大花园建设增添亮丽底色。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规划引领。

以“多规合一”为指导,把美丽田园建设融入到大花园建设中,与城乡规划、国土规划、交通规划、旅游规划等充分衔接,高质量谋划方案。

(二)坚持突出重点。

以高铁、高速、国省道沿线、县乡主干道以及景区周边为重点区域,以失管桔园整治和美丽田园项目推进为重点,集中力量攻坚提升。

(三)坚持适度规模。

以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等农村改革为抓手,鼓励和引导失管桔园、弃耕农田的土地连片流转,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整体打造美丽田园。

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

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

目录一、新农村布局结构 (1)1.新农村社区基本单元结构 (1)2. 社区基本概念 (2)3. 社区布局 (2)3.1一般要求 (2)3.2地域特色 (3)3.3院落布局 (3)二、新农村规划控制 (6)1. 用地控制 (6)2. 住房建设标准 (6)2.1住宅类型 (6)2.2住宅组合形式 (7)2.3用地指标 (7)2.4日照标准 (8)2.5住宅层高 (8)2.6控制指标 (8)3. 建筑设计 (8)3.1概述 (8)3.2建筑平面 (9)3.3 建筑外观 (10)3.4 节能 (18)3.5 建筑色彩 (19)三、新农村住宅建设推广示范户型 (20)1.高层户型 (20)2.多层户型 (21)3.低层户型 (22)4.藏区户型 (25)5.商业农宅 (26)金色大道沿线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为按城乡融合的思路和办法指导全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乡村特点和地域特色,传承武威民居独特的建筑文化,最终实现武威市城乡融合、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特制定本导引。

一、新农村布局结构1.新农村社区基本单元结构新农村社区基本单元包括住宅建筑、社区中心(包括村委会、小学、幼儿园、活动中心及活动场地、卫生站、警务室等设施)、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住宅建筑社区中心金色大道图1-12.社区基本概念新型农村社区是本次规划的新农村基本单元,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相对集中、共享公共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聚居点。

社区中心是居民集中活动的地方,包括村委会、小学、幼儿园、活动中心及活动场地、卫生站、警务站、小型商业设施等设施。

3.社区布局3.1 一般要求1)地理位置相近、服务产业相同或相关的村庄应尽量集中布局形成社区,按聚集规模配套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形成整体统筹的新农村社区。

2)应充分考虑农业及产业特点,规划产业分区,预留产业发展用地。

3)应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增长因素,适当预留农房住房及配套用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首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注重提升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农村社区作为农村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明确规定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以确保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注重提升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社区作为农村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明确规定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要求,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以确保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够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注重提升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

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感。

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明确规定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方面,以确保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最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注重提升农村社区的管理水平。

农村社区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明确规定农村社区的管理要求,包括社区自治、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等方面,以确保农村社区的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该注重提升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实现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能够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和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为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导则》的通知-市政办函〔2018〕187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导则》的通知-市政办函〔2018〕187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导则》的通知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导则》的通知市政办函〔2018〕187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导则》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8月10日西安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导则第一条总则根据中共西安市委办公厅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办字〔2018〕94号)有关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纲领,围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积极探索推进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丽党建、美丽人家、美丽乡风建设,建成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追赶超越”和“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战略目标,特制订本导则。

第二条申报条件(一)功能定位准确。

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创建面积不低于3平方公里,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

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主体功能,具备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景,实现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

2024年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范本(三篇)

2024年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范本(三篇)

2024年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范本2030年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前言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进步,农村社区在保障农民生活需求、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活动场所的建设水平,满足农民日常活动、文化交流、社会互动等多样化需求,本方案旨在制定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建议。

一、总体规划本方案将按照“人本、可持续、实用、美观”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活动场所的建设,力求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促进农村社区的繁荣和发展。

1.1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应加大力度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改造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确保社区活动场所的正常运行。

1.2 构建多功能活动场所既有的农村文化站、活动中心等场所应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确保其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并加强对场所的管理和维护,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1.3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引进智能化设备,提高农村社区活动场所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二、建设内容2.1 室内设施建设为满足农民各类活动需求,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应包括多功能活动厅、图书馆、报告厅、多媒体展示区、儿童活动室等设施,并配备舞台、音响、投影仪等设备,以提供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和文化交流。

2.2 室外设施建设农村社区活动场所的室外设施建设应兼顾绿化、景观和活动功能,包括广场、运动场、休闲区、健身设施等。

同时,应注重生态环保,在设计上充分考虑节水、节能、环保等因素。

2.3 服务设施建设为方便农民参与社区活动,应建设便民服务设施,包括服务台、信息咨询区、卫生间、停车场等设施,并保证设施的良好维护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运营管理3.1 成立管理机构应成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负责农村社区活动场所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包括活动场所开放时间、活动安排、设备维护等,确保场所的正常运行。

3.2 引入专业人才为提升农村社区活动场所的管理水平,应引入专业人才,包括活动策划、文艺表演、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活动。

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

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

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社区规范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区居民共同利益的体现。

为了营造一个和谐、安全、有序的社区环境,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以引导和规范居民的行为举止,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首先,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应当包括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两方面的内容。

在公共秩序方面,我们需要规定居民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

这些规范旨在提醒居民注意自身行为,尊重他人,共同维护社区的公共秩序。

而在环境卫生方面,我们需要规定居民对社区环境的保护和整洁。

比如,不随地乱扔垃圾、不私自破坏公共设施、不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等。

这些规范旨在引导居民爱护环境,共同打造一个整洁美丽的社区环境。

其次,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还应当包括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相处是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规定居民之间的交往规范,如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等。

这些规范旨在引导居民之间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增进社区凝聚力,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社区环境。

最后,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还应当包括社区治安和安全保障方面的规范。

社区治安和安全是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社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需要规定居民在社区治安和安全方面的行为规范,如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散布谣言、不传播不良信息等。

这些规范旨在提醒居民注意社区治安和安全,共同维护社区的稳定和安宁。

总之,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制定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区居民共同利益的体现。

只有通过规范化建设,我们才能引导和规范居民的行为举止,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希望社区居民能够自觉遵守规范,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有序的社区环境。

居住区设计标准2018年5分钟生活圈

居住区设计标准2018年5分钟生活圈

居住区设计标准2018年5分钟生活圈Living area design standards in 2018 focus on creating a living environment that is convenient, sustainable, and accessible to residents within a 5-minute walking distance. The concept of the 5-minute living circle has gained prominence in urban planning as a way to promote walkability, reduce car dependence, and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for residents.2018年的居住区设计标准注重创建一个便利、可持续、和方便居民徒步5分钟即可到达的生活环境。

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在城市规划中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促进步行性、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以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方法。

The 5-minute living circle aims to provide residents with easy access to essential services, facilities, and public spaces within a short walking distance from their homes. This includes amenities such as grocery stores, schools, parks,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hubs, which are all integral to creating a vibrant and livable neighborhood.5分钟生活圈旨在让居民能够更加方便地步行到达他们家附近的基本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区自治、法治、民主和廉洁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参与度和治理效能。

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1. 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组织体系。

确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设立居民理事会或居民议事会作为执行机构,推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2. 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决策和监督,通过选举、投票等方式推动居民自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

3. 加强社区法治建设。

完善社区法律服务网点和法律顾问团队,提供多样化的法律咨询和服务,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社区内部和谐、稳定发展。

4. 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建立健全居民议事、居民提案、居民监督等民主制度,推动社区决策的公平公正,加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和监督。

5. 加强社区法规制定和执行。

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社区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区居民遵纪守法意识,强化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效果。

6. 加强社区反腐败建设。

建立健全社区防腐倡廉机制,推进廉洁社区建设,严厉打击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腐败行为,保障社区治理的廉洁和公正。

7. 加强社区民主监督。

建立健全社区居民监督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监督和举报,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推动社区治理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度。

通过遵循和落实这些标准,社区能够在自治、法治、民主和廉洁方面不断提升,为居民提供更加公正、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同时,这些标准也为其他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促进了社区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区自治、法治、民主和廉洁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参与度和治理效能。

下面将继续探讨该标准的相关内容。

8. 加强社区居民参与和管理能力。

市级示范美丽田园体验区建设标准

市级示范美丽田园体验区建设标准
市级示范美丽田园体验区建设标准
指标
序号
标准
权重
得分
一、田园环境整洁化(15)
1
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有序、宣传标牌醒目。
5
2
农业投入品集中存放,生产场所(田间)无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三年内未发生农业面源污染事件。
5
3
管理用房美观、休闲办公场所整洁卫生,园区无违章建筑。
5
二、生产过程清洁化(15)
8
七、综合管理科学化(10)
17
建立美丽农业建设行动方案,落实工作机制。园区制度科学规范、责任落实到位,经营管理有序,台账资料齐全清楚。
3
18
原则上一年内投入80万元以上。
3
19
经济效益良好,农业单位面积产出比全县平均高出10%以上,经营模式可看可学可推广。
4
注:综合得分85分以合格,近两年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安全、农业旅游安全事故一票否决。
5
9
有一定的基础休闲体验设施和场所,设施安全卫生。
5
四、农业生态循环化(15)
10
建立园区生态循环长效机制,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5
11
落实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废弃包装和废旧农膜全面回收。
5
12
采用生态循环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5
五、产业布局区域化(15)
13
产业特色明显,符合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布局合理,品种结构优化。
4
农业投入品使用科学合理。全面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品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制度。
5
5
加工处理环节清洁化。加工场所(车间)整洁卫生,仪器设备干净清洁。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标准(试行)一、新型农村社区定义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建设目标: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三、建设要求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大力推行“多村整合”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同一县(区)域内农村社区达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五、建设规模及住宅建设标准1、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新型农村社区根据各村人口、产业、文化等情况按600户、2000人左右确定规模;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0-140平方米。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可预留0.5平方公里左右的产业发展用地。

2、设区规划①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和农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乡镇合并、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

②规划编制要按照《延安市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暂行)》,充分考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3、住宅建设标准社区内住宅与生产用地、用房间距不小于100米;人均不低于28平方米;清除危旧房屋,危旧房改造率达到100%;住宅立面及色彩应体现地域风貌特色。

建筑材料应立足于就地取材。

五、道路交通1、社区道路社区道路应全面硬化。

社区道路网应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置建设,社区主干道不应低于7米,次干道不低于5米。

2、公共停车设施社区应设有客运车辆停车站点。

根据人口规模,应考虑公共停车面积,结合村民住宅形式,考虑私家停车位。

3、社区广场社区广场面积为1000-2000平方米,根据人口规模确定。

(广场配置绿地、文化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器材等)六、市政公用设施1、供水水源应充足,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完备。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排水生活污水70﹪以上应经处理达标排放。

一、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第1部分-总则(2018.5.4).

一、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第1部分-总则(2018.5.4).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 XXXXX —2018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第1部分 总则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plexPart 1:General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工作组讨论稿)2018年4月9号2018 - XX - XX 发布 2018 - XX - XX 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要求 (2)5 建设原则 (3)6 运行管理原则 (4)前言DB37/T XXXX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系列标准分为以下7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规划编制指南;——第3部分:基础设施与环境(制定中);——第4部分:产业发展(制定中);——第5部分:运营管理(制定中);——第6部分:公共服务(制定中);——第7部分:等级划分与评定(制定中)。

本部分为DB37/T XXXX的第1 部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村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第1部分:总则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建设原则、运营管理原则等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工作。

其他农业园区建设时,可参照本部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32339-2015 创意农业园区通用要求NY/T 2857-2015 休闲农业术语、符号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

山东省地方标准-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山东省地方标准-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东省地⽅标准-⽥园综合体建设规范DB37/T3177.1-20185.3.2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节约化、农业投⼊品减量化和农业⽣产残余废弃物资源化再利⽤,实现农业清洁⽣产,⼆三产业清洁运⾏,有效保护⽔环境、⼟壤环境及⼤⽓环境。

5.3.3遵循“海绵乡村”建设理念,借助⾃然⼒量排⽔,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开发乡村⽣态“海绵”功能。

5.3.4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产与⽣态并重的理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加⼤⽣态环境保护⼒度,实现经济、⽣态、社会效益全⾯可持续发展。

6运⾏管理原则6.1基本原则6.1.1健全优化运⾏体系建设,确定合理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

6.1.2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实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

6.2组织机构6.2.1成⽴⽥园综合体建设领导⼩组,统筹项⽬实施⼯作。

6.2.2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企业、创客及其他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和实体运营中的作⽤。

6.2.3建⽴健全党组织、居民⾃治组织、群众团体组织、产业组织、服务组织等组织机构。

6.3管理机制6.3.1县级⼈民政府统筹规划,引导建设主体因地制宜选择⽥园综合体建设模式,建⽴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园综合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6.3.2建⽴科学健全的市场化运⾏机制和共享共建机制,明确建设主体定位,实现共享共建⼴泛受益。

6.3.3建⽴健全政府、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民、企业、创客等多⽅参与并互相⽀持配合的⼯作机制。

6.3.4构建建设主体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

6.3.5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资⾦投⼊机制,统筹整合各级财政资⾦,吸引⾦融资本、社会资本投⼊,保障资⾦筹集渠道合规、明确、可靠。

6.3.6建⽴专业⼈才统筹使⽤制度,完善⼈才服务机制,落实⼈才引进⽀持政策,增强⼈才吸引⼒,创新⼈才培养模式,优化⼈才成长环境。

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样本(2篇)

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样本(2篇)

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样本农村社区是农村居民生活的重要地方,是农村文化交流、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

为了提升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感,我们制定了____年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

本方案旨在改善农村社区的基本设施,扩大社区活动场所的规模和功能,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活动和服务。

一、基础设施改善1. 社区活动场所和公共设施修缮:对现有的社区活动场所和公共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其基本功能完好,并对老旧设施进行更新换代,提升使用体验。

2. 道路、停车场建设:规划社区内的道路和停车场,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修建硬化道路,铺设人行道,设置交通标志和信号设备,规划合理的停车位。

3. 环境整治: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工作,清除垃圾、污水和污染源,改善社区的环境品质。

增加绿化面积,修剪草坪和花草,打造一个美丽、整洁的社区环境。

4. 水、电、气设施配套:完善社区的水、电、气设施配套,确保供水供电供气的可靠性和充足性。

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检修。

5. 安全设施建设:安装监控摄像头、消防设施等安全设施,提高社区的安全防范能力,创造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

二、社区活动场所规划和建设1.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农村社区内修建一座综合性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多功能会议厅、展览馆、图书馆、阅览室等,为居民提供举办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的场所。

活动中心的设计要符合农村特色,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具有现代化的功能和设施。

2. 儿童活动室和青少年活动室: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专门的活动空间,设置益智玩具、游戏设施、图书和学习用具等。

配备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和志愿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咨询和活动。

3. 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健身、娱乐等活动场所和设施,例如健身房、茶艺室、棋牌室、舞蹈教室等。

定期组织老年人体检、咨询和健康讲座,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4. 游乐场和运动场:修建适合儿童和青少年游玩的户外游乐设施,例如秋千、溜滑梯、蹦床等。

社区田园乡村实施方案

社区田园乡村实施方案

社区田园乡村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人口外流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社区田园乡村实施方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方案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实施目标。

社区田园乡村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社区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措施。

为了实现社区田园乡村实施方案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其次,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保障。

为了保障社区田园乡村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当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乡村振兴意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总结。

社区田园乡村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只有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社区田园乡村实施方案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切实制定好社区田园乡村实施方案,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田园社区建设规范(2018.5.4)

三、田园社区建设规范(2018.5.4)

ICS01B 0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T XXXXX—2018田园社区建设规范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for rural community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本稿完成日期:2018年3月28日)2018-XX-XX发布2018-XX-XX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原则 (2)5 社区建设 (2)6 田园生活 (3)7 田园文化 (3)8 田园风光 (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村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园社区建设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田园社区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社区建设、田园生活、田园文化、田园风光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田园社区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2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T 32000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JGJ 203 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DB37/ 599 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T 2737.2 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第2部分:基础设施与村容环境DB37/T 2737.4 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第4部分:公共服务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13_T2682-2018社区建设管理规范

DB13_T2682-2018社区建设管理规范

ICS01.040.03A 00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DB 13/T 2682—2018社区建设管理规范2018-03-13发布2018-04-13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承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承德市民政局、承德市标准化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建民、何文靖、王丹丽、李利、常鑫。

社区建设管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社区建设管理的术语和定义、组织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投入、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制度、社区管理和社区志愿者服务。

本标准适用于城镇社区建设管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 13495.1 消防安全标志第1部分:标志GB/T 15565.2 图形符号术语第2部分:标志及导向系统GB/T 20647.1 社区服务指南第1部分:总则DB13/T 1199 社区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指南3 术语和定义GB/T 20647.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社区建设管理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社区建设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3.2社区社会组织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s由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辖区内的自然人、法人和社会力量自愿组成的,在街道或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为本地区居民提供不同需求服务的非营利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休闲农庄建设规范

休闲农庄建设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休闲农庄建设规范Code fo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n Leisure FarmXX-XX-XX发布XX-XX-XX实施国家农业部发布休闲农庄是农业生产为基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企业形态,合理引导农庄发展是拓展农业多功能、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为了确保休闲农庄健康发展,实施对休闲农业企业的管理,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本规范批准单位:国家农业部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柱孙雪1总则1.1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休闲农庄的规划建设。

1.2休闲农庄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园区(5h㎡以下)、中型园区(5h㎡至100 h㎡)、大型园区(100 h㎡至200 h㎡)、特大型园区(200 h㎡以上)。

1.3休闲农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2术语2.1休闲农庄是指以山林、田园、湖泊、溪流、水库等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为基础,以乡土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引线,集生产、加工、经营、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企业形态。

2.2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

2.3休闲活动在休闲农庄内开展的观光采摘、休闲垂钓、节事节庆等休闲旅游活动。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9664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T 15971-1995导游服务质量GB 1615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T10001.1-2006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0001.2-2006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 15566-2007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18406.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18406.2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GB18407.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GB18407.2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4总体布局要求休闲农庄布局必须全面贯彻遵循有关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01B 0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T XXXXX—2018田园社区建设规范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for rural community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本稿完成日期:2018年3月28日)2018-XX-XX发布2018-XX-XX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原则 (2)5 社区建设 (2)6 田园生活 (3)7 田园文化 (3)8 田园风光 (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村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园社区建设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田园社区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社区建设、田园生活、田园文化、田园风光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田园社区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2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T 32000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JGJ 203 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DB37/ 599 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T 2737.2 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第2部分:基础设施与村容环境DB37/T 2737.4 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第4部分:公共服务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田园社区 rural community依托乡土文化、自然基底和田园生态,从基础设施、建筑形态、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社区文化、社区环境及社区管理等方面,塑造的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

4 基本原则4.1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和保障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合法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权益。

满足居民的全面需求,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

4.2 宜居宜业,三生统筹突出生态理念,把生态作为田园社区的根本点,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保持田园生态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留住乡愁。

4.3 因地制宜,特色创意统筹考虑各地农村田园社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人口状况及变动趋势、自然地理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合理规划社区建设,突出创新理念,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

4.4 共享共建,广泛受益突出共享理念,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建设主体的作用,建立科学健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和共享共建机制。

5 社区建设5.1 房屋建设5.1.1 田园社区应以改建房屋为主,改建房屋应符合整体特色,宜与当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相协调,可适当按照美学原理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建筑美感。

5.1.2 建筑材料应符合绿色、节能、环保要求,充分利用当地传统建筑技艺。

5.1.3 建筑质量应符合GB 50011、GB 50016、GB 50034、GB 50140、GB 50222、GB 50223、GB 50352等标准的要求。

5.1.4 建筑设计中可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鼓励采用被动房技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2 基础设施5.2.1 道路应具有田园特色,并能满足会车需求。

路面宜使用透水铺装,可选用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嵌草砖、嵌砂砖、胶筑透水石、砾石、透水自然石块等材料,避免过度硬化。

5.2.2 饮用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5.2.3 污水处理设施应稳定达标运行,生产生活污水全面净化处理。

5.2.4 应配备垃圾分类收集及转运设施。

5.2.5 消防、防盗、防自然灾害等安全设施应齐全,标识明确。

消防设施应符合GB 50039的要求。

5.2.6 太阳能集热器或光伏组件等新能源设施,应与建筑协调一致,保持统一和谐的外观。

光伏安装应符合JGJ 203的规定。

5.2.7 应安装燃气设施,并符合GB 50028的要求。

5.2.8 应安装供暖设施,满足供暖需求。

5.2.9 宜选用新能源灯具且造型美观,在不干扰居民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创造舒适和谐的夜间光环境,并兼顾白天的视觉效果。

5.2.10 应合理规划社区居民生态停车空间或设施。

5.2.11 生活设施应与产业设施衔接配套,其他基础设施应符合DB37/T 2737.2的要求。

6 田园生活6.1 公共服务6.1.1 应规划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并应符合GB/T 32000、DB37/T 2737.4的要求。

6.1.2 应配套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

有条件的宜设置田园生态休闲区,结合休闲农场、农耕劳作等活动,实现田园养老。

6.1.3 应建设停车场、公厕、分类垃圾箱、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等游客服务设施,提升特色田园乡村品牌形象。

6.1.4 宜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引导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到社区开展服务。

6.1.5 宜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社区信息资源交互共享。

6.2 社区治理6.2.1 建立健全社区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等制度,落实资金保障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实施主体。

6.2.2 建立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协调议事机制。

6.2.3 壮大“村庄利益相关者”群体,建立原住民、新住民、游客连接纽带。

健全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机制,采取会议表决、代表议事、远程咨询等决策方式,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咨询活动。

6.2.4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建立覆盖社区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

6.2.5 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机构和制度,调解社区居民矛盾纠纷。

6.2.6 建立火灾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防范与处理机制,组织居民开展应急演练,保障居民安全。

7 田园文化7.1 基本要求7.1.1 传承保持乡村民俗,移风易俗,倡导树立民俗新风。

7.1.2 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开展各具特色的田园社区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7.2 文化建设7.2.1 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各类文化人才。

7.2.2 组建业余文化队伍,开展邻里文化节、庙会歌会、花会灯会、文艺演出、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7.2.3 举办创意年集、农产品博览会、民俗博览会等田园特色文化活动。

7.2.4 设置文体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

7.3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7.3.1 应建立乡村传统文化管护制度,编制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清单,制定科学的保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7.3.2 应对传统村落、古遗址、古树名木及祠堂、牌坊、书院等单体传统建筑遗存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修缮。

7.3.3 应对民间或民族表演艺术、传统戏剧和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族服饰、民俗活动、农业文化、口头语言等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7.3.4 编制村史,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展示社区发展历程、生活变迁、历史名人、祖训家规、典故传说、农耕活动、生产用具、乡村土物等。

7.4 居民素养7.4.1 应采取举办讲座、入户宣传等形式开展乡村记忆、和谐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健康向上、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风尚。

7.4.2 应广泛动员社区组织和居民群众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对内(社区)和对外(游客)的志愿服务活动。

8 田园风光8.1 环境绿化8.1.1 绿化覆盖率应≥35%。

8.1.2 应建设1处以上涵盖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山水风光等自然景观的公共绿地或社区公园,每处最小面积≥200㎡,累计面积≥1000㎡。

8.1.3 房前屋后应合理绿化美化。

以乡土树种为主,应做到树种丰富、乔灌草合理搭配。

8.1.4 主要街道、河道两侧及住宅之间应合理布局绿化,绿化应有层次。

8.1.5 宜林山地绿化率≥95%,宜林山地绿化应采用近自然的理念,优化树种结构,多树种混交,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

8.2 环境卫生8.2.1 应建立生活垃圾、生产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促进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循环利用。

8.2.2 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应达到100%,并应符合GB 19379的要求。

8.2.3 应定期对鼠、蝇、蚊、蟑螂等病媒生物进行综合防治,宜使用生态物理措施开展防治。

8.2.4 宣传栏、广告牌等设置规范,展示内容符合社区特色、整洁有序。

8.3 环境保护8.3.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化肥、农(兽)药、抗生素等投入品用量,宜使用可降解地膜。

8.3.2 废气排放应符合GB l6297要求,废水排放应符合DB37/ 599要求,噪声应符合GB 12523的要求。

8.3.3 应减少木、草、秸秆等传统燃料的直接使用,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8.3.4 应对山体、森林、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进行生态保育,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

8.3.5 应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

8.4 景观要求8.4.1 基本要求应考虑地域特色、景观特色,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8.4.2 公共空间8.4.2.1 应最大限度保持自然景观的原真性,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8.4.2.2 应保护基本农田和水域,不得随意占用或改变其性质。

8.4.2.3 应统筹考虑生产性、生态性和美学性。

8.4.2.4 宜设置喷泉、涌泉、假山、回廊、亭台等人造景观。

8.4.2.5 墙角、路边等宜栽植灌木,水边、边坡地段等宜栽植特型乔木。

8.4.2.6 阳台、窗台、棚架、墙壁等处宜栽种绿化植物,改善环境景观。

8.4.3 庭院8.4.3.1 地面宜采用铺装与种植相结合的方式。

8.4.3.2 铺装宜采用地方天然材料、地方传统材料,以及透水、透气的环保铺地材料。

8.4.3.3 种植宜选用乡土植物,可选择瓜果蔬菜或药用植物,也可选择具有传统美好寓意的植物。

8.4.3.4 院墙宜具有美观和安全双重作用,可分为砌筑的实墙和通透的栅栏,实墙宜采用体现田园特色的地方材料,如土坯、毛石等,也可采用青砖、红砖等清水墙或涂刷色彩淡雅的外墙材料;栅栏宜采用地方天然材料,如竹、木、藤等,也可采用铁艺等现代工艺和材料,色彩宜符合地域风俗、气候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