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改良与革命练习doc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1、相关定义1.1、基本概念(一)舆论舆论一词并非古来有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形成过程。

”舆” 字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的含义是一种”车子”,后来,舆字与人连用表示造车的人,称为”舆人”。

到春秋末期,舆人这个词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取得”下等人”的含义。

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谤”、”舆人之谋”这些表达下层意见的概念,并广泛应用起来。

舆论一词的出现是在三国时代,《三国志,王郎传》中写道:”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4)虽然”舆论”一词早在三国时就己出现,但它与我们今天舆论的概念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关于舆论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者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下面仅列举我国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我国舆论学研究者刘建明教授的《基础舆论学》一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本舆论学专著,在这本书中,刘教授对舆论的概念的形成与观点作了一番考察,他在总结和批判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舆论这一概念做了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舆论思想研究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

(5) 从事舆论调查研究的喻国明教授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6) 孟小平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

(7) 舆论学研究领域著述颇丰的陈力丹教授在考察当代学者的论述后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8)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舆论概念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学者对舆论概念的逐步完善过程。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近代史专题四 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的探索

近代史专题四  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的探索
■一致:都是为了中国的独立与自强,将中国引上 资本主发展道路上去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 素,广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 家、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少 年时期受过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七岁就能写文章, 是个神童,可是他考试非常不顺利,考了三四次才考 了一个秀才,从1876年-1889年六考六败,33岁还是个 秀才。在他祖父留下的云衢书屋讲学为生,后从早期 改良主义者和外国传教士的译著中接受了西方一些资 产阶级政治思想。光绪廿一年(1895年)考取进士, 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辛亥 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 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 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 任孔教会会长。1927年3月31日去世。
康有为虽然饱读经书,但政治上是一个缺 乏经验的“素人”,不知分寸,狂妄躁进, 缺乏政治智慧和策略,有意挑起皇帝和太后 之间的对立。执意从最艰难的政治制度变革 下手,进退太骤太猛,使改革与反改革处于 尖锐的对抗态势。
“轻举妄动,遇事不周,上负其君,下负其友”---严 复
(六)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898年第七次 1898年第六次 1897年第五次
公车上书——历史上最著名一次上书
•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电至京师, 举国哗然”。时各省举人云集北京 “会试” ,闻之大
为震惊。5月1日,康有为邀各省举人集会于松筠庵,宣 读了由康有为起草的长达14000多字的上皇帝书,共有
1300人签名,次日康有为将联名上书递呈都察院。
其缺陷:书读的多写的东西太深 奥人们看不懂,思想不能普及,社 会影响力不够。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摘要:⾰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命只是近代中国⼈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都是不容抹煞的。

⾰命是“⽤暴⼒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产关系发⽣⽭盾⽽到⼀定的时机就要⽡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争⽅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命1895年4⽉,甲午战争战败,⽇本逼迫中国在⽇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活⽅⾯推⾏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上⽽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社会制度的运动,⽽且是近百年来⼀系列改造和变⾰社会的伟⼤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切爱国的中国⼈、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发的时刻做出⾃⼰的抉择,投⼊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图存的壮烈场⾯。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他们的争端与论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他们的矛盾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改良派否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推翻清政府的必要。

康有为狂热地歌颂清朝统治者的“功德”,称颂康熙的“薄税”不仅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

”梁启超则声称攻击革命派推翻清王朝为“复仇主义”,要杀尽满人等。

他进一步推论:“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

”革命派针对上述谬论,进行了批驳,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

他们指出:秦始皇时,中国虽已废除封建,置郡县,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废除,一直延续至近代。

他们强调指出要“救亡”,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改良派的立场。

康有为则继续鼓吹其“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相演的庸俗进化论,即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而后方可进入民主共和。

革命派指出,梁氏所言实际上是“朕即国家”的翻版,而人民在这样国家之中只是统治的客体而已。

革命派坚持资产阶级民权学说,批判上述观点,并认为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推翻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指出:民主共和乃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三)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改良派攻击革命派关于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不存在贫富悬殊现象,不必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土地国有必将阻碍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革命派则发表大量文章,充分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中国虽不像欧美贫富悬隔,但贫富依然存在,“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亦不可不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 第二,是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改良派认为
• 第三,是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还是维护封 建土地制度。改良派认为进行社会改良就行了,说革命会危
及政体之基础,是“黄帝之逆子,中国之罪人”;革命派驳斥社 会革命会促进社会之进步,“一国之地当散之一国之民”。
•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 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 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 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 面的弱点,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 与革命纲领的不彻底性。
Hale Waihona Puke 当时论点的中心在日本,革命派的阵地是章太炎 主编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而改良派的阵地 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双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论战: • 第一,是革命还是改良。改良派认为清王朝的“盛德仁
政”“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革命“必招瓜 分”、“中国之亡益速”;革命派则指出要救国必先推翻清政府,“革 命者,救人救世之圣药也!” 共和会引起社会大混乱,且民智未开不宜行共和,只有经过君主立宪阶 段才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革命派认为民权的兴起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 流,不是民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说民智未开实质是要中国人民永远 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百日维新后的中国更加外忧内乱,伴随着资本主 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在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推动下,一股民主主义革命思潮涌起,他 们激烈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对此,康梁等维新派人 士在海外各地组织了一个“保驾大清皇帝会”,仍 然坚守君主立宪的主张,拥戴光绪帝,并抵毁革命, 由此拉开了一场革命与改良派两大阵营之间的思想 大交锋、大论战。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MicrosoftWord文档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MicrosoftWord文档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MicrosoftWord文档第三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A.陈天华B.邹容C.章炳麟D.梁启超2.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著作A.《猛回头》B.《警世钟》C.《革命军》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3.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强学会B.兴中会C.同盟会D.国民党4. 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5.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6.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A.广州起义B.萍浏醴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试训政纲领》8.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A.推翻了封建帝制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9.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表现为()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有效B.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C.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财产D.主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10. 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B.国民党力量涣散C.袁世凯军队强大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11.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A.黄兴B.段祺瑞C.蔡锷D.孙中山12.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C.袁世凯解散国会D.袁世凯复辟帝制13.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B.承认外蒙自治C.“二十一条”D.出让川汉、粤汉铁路14.1917年孙中山针对()指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并举起“护法”旗帜A.黎元洪B.张勋C.张作霖D.段祺瑞15.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A.二次革命的失败B.护国运动的失败C.护法运动的失败D.保路风潮的失败16.20世纪初主张“实业救国”的著名实业家楷模是( )A.张謇B.周学熙C.荣宗敬D.荣德生二、多项选择题1.《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中国近代改良革命

中国近代改良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班级: 100006 姓名:仲倩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始终充斥着改良与革命,商鞅变法到近代的维新运动,都是中国社会的改良的尝试,然而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都是外国入侵的产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到底如何?对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运动来说,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改良是常态,改良是经常存在的。

而革命则不然,社会革命不能经常存在,一个社会不能经常处在革命的状态中。

如果是那样,这个社会就会是病态的。

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能推动历史发展产生质的变化;改良是在社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是在体制内进行。

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改良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往往就可能爆发革命。

从这个角度说,改良为革命准备着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改良的人和实行革命的人一般不是同一批人。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很多年。

在这段历史过程中,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开始积极救亡图存;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进。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始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趋成熟之际,中国该如何选择,究竟该走改良这条道路还是革命这条道路,改良派和革命派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改良派认为不要废除皇权,提出君主专制,革命派认为要废除皇权,主张民主共和。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单项选择题1.B2.C3.C4.C5.A6.C7.C8.D9.D 10.C11.B 12.B 13.C 14.A 15.B16.B 17.B 18.B 19.D 20.C21.D 22. A 23. C 24. A 25.C26.D 27. D 28.C 29. A 30. B 31. A二、多项选择题1. ABCD2. ABCD3. AB4. ABD5.BCD6. ABCD7. ABD8.ABC9.CD 10. ABD11. ABC 12.BCD 13.BCD 14.ABC 15.ABCD16.ABCD 17.ABC 18.AC三、简答题1.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参考答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答:历史进入20 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 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邹容创作了《革命军》,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创作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从1904 年开始,出现了10 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

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漳州师范学院学年、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班级:学号:姓名:瑾成绩: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瑾[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为此,他们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派;改良派;争论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因此,他们进行不懈的争论。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1]50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

他们主张把学习的内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的阶层,不断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近年来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讨论颇多,一直都存在贬抑改良、赞扬革命的倾向。

但自90年代初李泽厚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出台后、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使改良与革命关系的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史“热点”中的“热点”。

本文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为例,论述了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一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联系十九世纪末,清政府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最终清廷认识到必须改变现状,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

改革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然而改革在进行中却不断对清政府的支持,所以改革的瓶颈充分彰显。

清末新政的结果不但引发和加剧了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而且还造就了自己的对立面――在改革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集团,既立宪派和革命派,以及政府中的异己分子――北洋派。

立宪派主要由旧的绅士转化而来,他们不是现代资产阶级,是新政和预备立宪促成了他们的转化,新兴的商人及新式企业家阶层也与他们结合在一起。

他们不信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尤其不信任宣统年间控制中央政权的满族少壮亲贵。

同时,他们强烈要求在政权中给他们一席之地(即开国会)。

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倒向革命。

革命派产生于新学堂和留学教育,他们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在新学堂或留学当中学到了一定的新知识。

他们也不是现代资产阶级,但他们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势将取代由于科举制废除而没落的绅士阶级。

列强的严酷压迫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认为中国遭受的侵略、压迫和苦难全是清政府的无能造成的,而这政府又是异族的,因此必须打倒这异族的政府,中国才有出路,才能摆脱列强的欺辱。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记录中国历史变迁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 (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 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 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 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 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 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 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 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 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 础。
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 和为目标的彻底的革新运动,是对当时 制度,文化,思想的解放。革命是自下 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革命,是彻底的 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 文化。但正因为此,我们丧失了很多优 良的文化传统。革命虽然彻底,但它的 破坏力大。
改良与革命的联系
早起的改良运动客观上为革命运动提供 了物质基础,思想解放。革命则是改良 的进一步发展,是改良的质的前进。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 改良来压制革命。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革 新。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 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 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 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戊戌年)以康有为为 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 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 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 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 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 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 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 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认为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不仅是中国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百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制度下的国家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各种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而在这些试探的前行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的问题。

关于中国改良与革命,我认为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当时社会客观实在的要求,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因为当时的国家面临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否则后果就是像印度一样的沦为殖民地被残忍的压迫和剥削。

而除了忍受之外的措施就只有改良和革命两条路,不管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改革者和革命者在争取民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的上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这当然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事者的对国情的认识程度受教育程度有关系,也正因为这样这两种不同的尝试才会呈现不同的结果。

第二,我要强调的是我是一个正宗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坚信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对立一样,资产阶级代替封建制度也是历史之必然。

它是不能用如果来假设的,历史不同于理工学科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的不可逆性和不可假设性,历史不是由无数个如果组成的。

我们不能假设改良或者革命过程中,某一阶段是这样或者那样,因为假设本身就是对史实的一种不忠。

面对当时的国情,改变确实是当时的历史要求但是采取什么方式并不是历史的必然,先辈们所做的只是尽自己做大的努力去尝试和探索,我相信这两种方式都是有可能成功的,而这两种方式唯一的判定就是结果如何,无疑革命者是被历史大潮选中的一方。

第三,改良和革命只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同时而发起的从上而下的改变,而后者则是被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而发起的自下而上的改变;前者的优点在于方式和缓尽量不流血,而后者则更注重改变的彻底性。

观察中国近代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改良和革命在百年历史中是交替出现的,这并不是一种无意义的循环而是阶梯式的进步。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作者:贺加贝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5期摘要: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属于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

所以,称其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丝毫不为过,因为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已不再是过去王朝更迭的翻版。

而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革命与改良相互交织且相互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与改良这一深刻主题,至今依旧是史学界不断讨论思考的对象。

基于此,本文将以革命与改良的简述为切入点,进而围绕着其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革命;改良中国近代史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意一个时期,这是因为,往日王朝更迭式的历史发展,已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近代国家的成型。

基于这样的历史路口,革命同改良便成为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

实际上,革命与改良之间的界限并非明显,两者之间有交集的存在。

而区分两者间不同的关键,便在于性质层面而非手段。

所以,若要谈及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区别。

而后在以此为基础,洞悉历史的深邃之处。

一、革命与改良的简述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在西方国家的武力胁迫下被迫打开了国门。

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内部民生艰难外部四方扰攘。

以至于,李鸿章亦称此“未有之变局”面对这样情况,清王朝无奈之下只得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亦即后世所提及的“洋务运动”但在甲午之战结束后,天朝上国的迷梦则再次被现实所粉碎。

而在甲午之战失败后,人们则开始探索新的图强之路[1]。

在甲午之战结束后,“戊戌变法”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其代表人物则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但因这场改革触及到了制度层面,所以仅维持了百日便土崩瓦解。

这之后不久,中国爆发了庚子国难,以至于京师沦陷皇室西遁。

自这之后,清王朝则打算以君主立宪的方式推动改良,可在1911年公布的内阁成员中,13个成员中皇族占据了7个。

至此,清朝的改良运动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取而代之的则是革命道路。

由此可见,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路程之中,改良在最开始的时候属于一个首选。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练习题2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练习题2

一、选择题1、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着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一问题,革命派和改良派进行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的主要舆论阵地是:A.《民报》B.《湖北学生界》C.《国风报》D.《新民丛报》正确答案:A2、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发布的变法上谕中写道:“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这段话表明清政府:A.被迫实行的改革依然是不可能彻底的B.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C.被迫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D.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正确答案:A3、“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这段话出自:A.陈天华的《猛回头》B.陈天华的《警世钟》C..邹容的《革命军》D.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正确答案:C4、公开痛斥光绪皇帝是“载潴小丑,未辨菽麦”,着力宣扬革命不但可以作为“天雄大黄之猛剂”,还能成为“补泻兼备之良药”,指出了“合众共和”、“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家是:A.章太炎B.邹容C.陈天华D.宋教仁正确答案:A5、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是:A.孙中山B.黄兴C.宋教仁D.袁世凯正确答案:A6、下列描述与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不相符的是:A.自上而下解决土地问题B.农民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杀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C.通过进行“有秩序的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D.通过“定地价的法子”实行“文明”革命正确答案:B7、第一个在中国比较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作者和作品是A.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B.杨匏安的《马克思主义》C.杨达的翻译著作《唯物史观解说》D.陈独秀的《谈政治》正确答案:A8、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B.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C.爱国学生不满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正确答案:A9、最能说明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废除二十一条”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正确答案:C10、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是A.农民阶级B.小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正确答案:C1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

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

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

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

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

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

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

(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

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

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近代中国史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中国史的改良与革命

近代社会客观地本能地同时存在两种需要、两种发展趋向,即“激进”与“改良”,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是可以统一的。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古代的东西与近代的东西杂混蜕变,本来就不好清理。

思想文化范畴的理念与政治范畴的理念并用于救国斗争,越发显得头绪多多。

用“激进”与“改良”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思想派别或人物,情况就大为复杂了。

梁启超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反复,已经隐约感悟到上述的两种需要;但他更偏重于改良,对两种历史需要的理解有失偏颇。

民初他主张在共和制下实行开明专制,无意间,已经找到了中国近代史两种需要的统一方式:先革命,在先进国体的外壳下,进行改良,实行符合社会历史条件的制度。

在改良与革命的两难之间,梁启超已隐约参悟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雷颐指出,“辛亥革命”这些年来几乎成为“激进”的代名词,其实,被尊为“辛亥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设法、最后通过王韬上书李鸿章,想走“改良”路线的。

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的。

有人对清政府的“新政”“立宪”被辛亥革命“打断”而深感遗撼。

不经革命的大动荡大破坏而收革命之实效,当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更是无可指责。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于民众之影响者几希,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屈居一隅的少数人信念,不足为意。

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以缓危机,民众忍无可忍最后抱定与汝偕亡之心,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此时此刻,惟最激进者最有吸引力,暴力肯定不断升级,愈演愈烈,最终火焱昆岗,玉石俱焚。

我们搞历史的总是养成一个习惯,从事实中看它是怎么样造成的,或者说我们对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也可能很不喜欢它,也可能是从价值上否定它,但是这么巨大的社会运动来了,那么多人走进去,那么多人支持它,恐怕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它,造成这个社会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得仅从主观上说这个过激,那过激,我们对巨大的社会运动和历史思潮,我们就是要分析它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4)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4)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题目一:清末的民主改革尝试与失败清末的民主改革尝试主要集中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个阶段。

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清朝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采用西方技术和制度以加强国力,主要是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洋务运动开始于道光朝,由魏源等人发起,成为洋务派。

洋务派致力于引进先进技术和制度,修建近代化设施,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体系。

然而,洋务运动的结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洋务派在引进技术和制度时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系统思维,大多数洋务设施其实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洋务派与守旧派之间的矛盾激化,清朝政府对洋务运动的支持逐渐减弱,导致洋务运动的衰落。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庚子赔款结束后,清朝政府为了挽救危局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的改革尝试,目的是要实现政治体制的变革,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以抵御列强的侵略。

然而,戊戌变法的改革被保守派力量所阻挠,事实上只持续了103天。

变法派所进行的改革措施被保守派解除,变法派遭到清政府的迫害和镇压,其中包括光绪帝的软禁和戊戌六君子的处决。

综上所述,清末的民主改革尝试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洋务派对技术和制度的盲目引进;清政府对改革的支持力度不足;保守派势力的阻挠和迫害。

题目二: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1. 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标志性事件。

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外国列强的侵略:19世纪中后期,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列强侵略,不仅领土被侵占,还割让了大片领土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国家主权造成了严重威胁。

•经济落后和社会矛盾:清朝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导致了国力衰退、商业落后、社会矛盾激化。

广义上,中国的社会矛盾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另一是封建统治和民族矛盾。

•改良与革命思潮的兴起:自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一支反对清政府的新兴力量,他们或获得过西方学问,对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有所了解。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九 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九 改良与革命

(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
• 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 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 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 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 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 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投资的场所 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 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 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
• 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 有丝毫反抗的能力。谭嗣同慷慨就义前 的临终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正 反映了这一点。“回天之力”存在于亿 万民众之中,这就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 没有认识到的。
谭嗣同图
•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暴露了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 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 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 ,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 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 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 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抗战前期西方列强牢牢控制了中国的 经济命脉
• 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煤产 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铁 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 77.1%。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 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外国银行资产也 要比华商银行多1/3。外国资本不仅垄断 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 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 业。
• 改革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 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 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 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搞君 主立宪或开明专制。只有“兴民权改民 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 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 力。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的状况。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尤其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而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分别成为这两方面的代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虽然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最终导致变法失败,但他却朦胧地意识到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两项历史任务,这是其积极的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

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能彻底地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且缺乏坚决的反帝精神,其胜利果实最终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攫取了,终不免失败的命运。

如此看来,究竟谁才能拯救中国,改良还是革命?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虽然近代历史上改良派指出了革命的一系列弊端,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赞成革命。

一,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与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

而我认为,革命,本就是通过天下大乱,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革命本身就要引起下层社会暴乱,动员一切受压迫的下层社会群众去推翻剥削反动的阶级统治,就现代的观点来看,这叫做建立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

至于革命会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我看不然。

革命的强硬手段和列强的镇压更能激起中国强大的民族反抗性和伟大的爱国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洋务派的主张是A
A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D
A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B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
C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D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材料二: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

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材料三: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开办后,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2)材料二、三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答案(1)认为清朝是“天朝大国”,对世界一无所知。

这是一种虚骄自大,闭目塞听(闭关自守)的愚昧思想。

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2)洋务派。

作用: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4、洋务派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5、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出洋务运动是:()C
A.一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B.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6、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
A、公车上书
B、成立强学会
C、成立保国会
D、《中外纪闻》的发行
7、名词:戊戌变法(百日维新)P196
8、戊戌变法的性质。

P197
9、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0、支持维新派进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C
A.咸丰皇帝B.同治帝C.光绪帝D.宣统帝
11、戊戌变法唯一保留的的是()。

12、名词:公车上书p195
13、有人说,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就不会有戊戌变法的失败。

这种观点对吗?你是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
这种观点不对。

袁世凯告密仅仅是变法失败的偶然因素。

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而维新派的力量比较薄弱。

当时维新派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他们也没有得到下层群众的支持,脱离了人民群众。

加上策略不够稳妥,触犯顽固派利益较多,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了变法。

14、下列对辛亥革命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B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15、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C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6、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是B
A兴中会B同盟会C华兴会D光复会
17、三民主义是指()、()、()P199 民族民权民生
18、名词:辛亥革命P200第二段划线部分
19、()年()月()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成立,采用()为国旗,以()纪元。

P201
20、()年()月()清帝退位,第二天,()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3月10日,()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p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