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11——12课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课程主题:《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难点)教学内容进门测试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课堂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互动精讲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背景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重点字音字形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例题精讲】例1.填空。
第12课《纪念白求恩》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文同步导学案《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3.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内容。
【预习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毛泽东(1892-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2.创作背景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
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时,曾随加拿大志愿军到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支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
1938年3月到延安,不久转到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终年49年。
(文中“50多岁”是当年毛泽东估计的,不准确)3. 诺尔曼·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
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字词积累二、文体知识1.议论文定义: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2.议论文的特点:①严密的逻辑性。
②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③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论语》十二章教案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第12课纪念白求恩(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纪念白求恩》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
2.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3.学习白求恩优秀品德,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
2.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派遣.( ) 殉.职( ) 狭隘.( ) 热忱.( ) 纯粹.( ) 鄙.薄( ) 拈.轻怕重( ) 漠.不关心( ) ()承担. )挑.剔 ( )重担. )挑.战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 )②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 )③热情。
忱,情意。
( )④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拈,抓、捏。
( )⑤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 )⑥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⑦(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益,更。
( )⑧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改变。
( )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初识文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诗词代表作主要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3.默读全文。
二、探究案★任务一:深入探究,勾画圈点析性格担1.默读全文,勾画文中关键语句,回答问题: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2.四个段落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于 1939年12 月21日,原文标题为《学习白求恩》,在编人《毛泽东选集》时题目改为《纪念白求恩》,你认为“学习与“纪念”哪个词更符合当时毛泽东写本文的初衷?★任务二:深入探究,再识精神学对比4.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相关情况及《论语》;2.积累文言词汇;3.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熟练背诵并翻译文章;4.批判吸收儒家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内容1.介绍孔子及《论语》;2.研读文章前六章内容。
三、学法指导朗读、默读、齐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四、导学过程(一)导学预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给生字词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四十二不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逾.矩()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3、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3)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5)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6)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 (8)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互动学习1.互动展示。
2.齐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
3.翻译课文前六章。
小组互译互评,在书上认真做批注,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学习小组内互相质疑,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先作好记录,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4.分句讲解。
(三)因材达标1.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_”。
七年级上册11——12课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11——12课导学案第11-12课导学案导学目标:1. 熟悉并掌握七年级上册第11-12课的重点知识和能力要求。
2. 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概念和方法解决相应问题。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1. 阅读并复习第11-12课的教材内容。
2. 准备笔记本和笔,方便记录重点。
导学过程: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我们先来预习一下。
请阅读教材第11-12课,记录下以下问题:1. 第11课的主题是什么?2. 第11课的重点知识有哪些?3. 第12课的主题是什么?4. 第12课的重点知识有哪些?5. 你对这两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需要重点复习的地方?(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问题,老师进行适当引导和补充)第二部分:课堂学习1. 第11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起讨论并总结第11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问题的选取可以涉及第11课的知识点,也可以是与第11课有关的拓展问题。
3. 第12课的学习内容同样地,教师引导学生针对第12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并解答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
4. 个人学习时间学生们在教师的帮助下,有一定时间进行个人学习,可以复习前两节课的知识,解决个人疑惑,并记录重点内容和难点。
第三部分:课后反思1. 知识梳理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对两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份课堂笔记供学生复习使用。
2. 自主学习计划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反思,制定下一步的自主学习计划,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3. 课堂评价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一些问题,如:- 你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如何?- 你在课堂上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你觉得本节课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学生自行回答,老师进行适当引导和点评)结束语: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11-12课的导学案。
七语上11、12课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十一端午日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虚、实)相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面。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
)2、我们家乡有哪些相关习俗?(吃粽子、挂香袋、系五色绳、抹雄黄酒、插艾叶)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二、预习检测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蘸()酒峒()族泅()水数()天前擂()鼓鹳()河呐()喊一律()shù( )军 jiǎng( )手泥jiāng()2、了解作者: 你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时代、作品及影响)三、自学提纲1、熟读课文,画出湘西地区过端午习俗,说一说作者以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请从文中找出表示根据的词语。
这些习俗哪些写得详细?习俗:顺序:标志性词语:2.课文中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作用是什么?3.读文后,你认为文中哪个场面描绘最精彩?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
三、合作探究(一)同学们在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提出来。
(二)深入探究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赛龙舟场面激烈的句子,从哪两个角度来具体描写这一场面的?并结合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绘)四、小结如何才能把一个场面描写好:①、围绕一个场面写②、要有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 ③、点面结合④、要有场面的相关气氛⑤、联想与想象(实写与虚写)相结合五、堂清检测1、填空(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落,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情感目标:大一统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法教学过程:1、提问:西汉建立的时间?2、导入:汉接秦之弊,经济困难。
3、新授:一、自主学习1、文景之治提问:“休养生息”的原因?内容?结果?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2、、汉武帝的大一统提问:汉武帝大一统的条件、措施、意义?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3、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文景之治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二。
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自己阅读,不展开讲述三、自主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3.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会评价汉武帝。
【重点难点】1.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自主学习】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西汉初, 势力强大,地方发展起来,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内容: 提出,规定诸侯王除以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3.影响: 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2.措施(1)接受董仲舒“ , ”,把儒家学说立为 ,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汉武帝在长安兴办 ,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3.影响: 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1.背景: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措施(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2)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 ,平抑物价;3.作用:使国家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四、北击匈奴1.汉初与匈奴关系(1)背景:匈奴首领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南下袭扰;汉初国力疲弱。
(2)关系:对匈奴实行“”。
2.汉武帝时北击匈奴(1)原因:西汉强盛起来, 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
(2)过程: 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取得战役的胜利。
(3)作用:沉重打击了匈奴,再无力与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时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11 《论语》十二章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2)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素材积累: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
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
”。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讲学稿反思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讲学稿反思《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讲学稿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感受美的熏陶。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讲学稿十二济南的冬天【学习目标】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文章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
3、体会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感受美的熏陶。
【学习难点】领略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老舍(1898-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老舍是满族人,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的家庭。
191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做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1924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文;1930年回国后,曾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进步文艺界的各项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老舍正在美国讲学,他接到了周恩来邀请他回国的信,便立即动身,于同年12月回国。
老舍自1924年开始创作,发表了很多极有影响的作品。
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在1966年被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迫害致死。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2、相关资料课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
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
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
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
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贮()蓄镶()边发髻()水藻()看()护济()南澄()清伦敦()2、解释下列词语:①安适:②慈善:③澄清:④贮蓄:⑤空灵:3、填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知识梳理】一:元谋、云南、元谋、170万、工具、天然火二:周口店、70-20万、天然火三:周口店、3万、人工取火、骨【自主检测】选择题:B.A.B.A.A.C.非选择题:1、元谋人—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约3万年—懂得人工取火和缝制衣服北京人—约70—20万年—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2、⑴A⑵北京人⑶C【拓展视野】 B C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梳理】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自主检测】选择题:B.D.D. D.D.非选择题: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2、A: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B: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拓展视野】1、C 2、D第3课华夏之祖【知识梳理】一:炎帝、黄帝、涿鹿、蚩尤、华夏族、黄帝二:尧、舜、禹、禅让制、2070、夏、奴隶制【自主检测】选择题:AABAB非选择题:尧、舜、禹;“禅让制”【拓展视野】 B D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二、材料题21、(1)图一: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2)河姆渡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2、1、启;2、世袭制;3、夏朝;4、奴隶社会,夏、商、周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知识梳理】一:启、世袭、家天下二:约公元前2070年、禹、约公元前1600年、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三:西周、周天子、诸侯、国人、公元前771年【自主检测】选择题:C.D. A.D. D.非选择题:⑴分封制;⑵巩固西周的统治;⑶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拓展视野】B A B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知识梳理】一:原始、商朝、司母戊鼎、三星堆、商朝、瓷器二:商周、禹、选种、施肥、治虫害、商周、牲畜圈栏三:奴隶主、奴隶、殉葬品、祭祀【自主检测】选择题:A.B.B. D. B.B.非选择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拓展视野】B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梳理】一:周平王、春秋、战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尊王攘夷、管仲、齐国二:韩、赵、魏、齐、秦、楚、燕、赵、魏、韩、桂陵、齐国、魏国、齐国、魏国、长平、四十多【自主检测】选择题:A.D.B.D. A.B.A.非选择题:见七上P33页【拓展视野】B D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春秋末年、战国时期二:战国、李冰、岷江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建、县制、土地、耕战、封建四、战国、地主、农民【自主检测】选择题:A.A.C.B.B.D.非选择题:(1)商鞅;秦国;(2)主张变法;法家(3)地主阶级;使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导学案课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习目标:1. 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意义;2. 掌握汉武帝在政治、农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举措;3. 理解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
学习重点:1.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举措;2. 汉武帝在政治、农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学习难点:1. 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2. 掌握汉武帝在政治、农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举措。
学习过程:一、导入(5分钟)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 你们知道汉武帝吗?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2. 你们知道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吗?请同学们先回答,然后老师进行回答和解析,为今天的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学习(30分钟)1. 大一统王朝的意义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他在位时间长达54年。
在他的统治下,中国实现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他巩固了汉朝的地位,使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能够实现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举措(1)改革行政制度汉武帝下令废黜了郡国的世袭制度,建立起郡国制度。
这一举措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更加集中,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2)加强农业生产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在各地兴修水利,加强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他还实行均田制,保护农民的权益,有效地调节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3)推行赋税制度改革汉武帝改革赋税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他减少了农民的赋税,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4)注重文化建设汉武帝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
他设立太学,提供教育机会给人民。
他还鼓励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小组合作,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汉武帝加强了农业生产?(2)汉武帝推行的赋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3)汉武帝的文化建设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2. 小组展示,进行探讨和交流。
七年级历史第12课导学案
七年级班组
出品人
贾晓峰
时间
2018年11月19日
学生
课题
第十二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汉朝
K
知
识
一、“推恩令”的实施(政治):
1、措施:
①
②
2、作用: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1、措施:
①
②
3、影响:
三、盐铁专卖(经济):
1、目的:
2、措施:
①
②
③
3、影响:
四、(小结)汉武帝巩固一统王朝的措施:
(1)政治;
————————————————————————————。
②思想:;
。
③经济:。
④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
⑤外交: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K
好
题
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3、公元前118年,汉武帝进行货币改革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铜钱B、五铢钱C、铲币D、刀币
4、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C、分封刘家子弟为王D、在长安兴办太学
5、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的措施有( )
(1)实施“推恩令”(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4)实行盐铁官营、专卖(5)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A、(1)(2)(3)B、(2)(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案
1、想一想: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七、训练案 (1)从修建骊山、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突出表现在(
)
2、讨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农民每年都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给国家,常年在外服役的人有二三百万。那时 候,所有壮年男子都去打仗或服劳役。 材料二:秦朝的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诛”和“连坐”等。人民动 不动就要受到刑法的处治。 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他讲这些话是为了什么?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_____年,外戚_________夺取政权,________灭亡。 2、东汉的建立 公元_______年,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_____称帝, 定都_____, 史称____, ____就是______。
探究案: 1、汉武帝如何实现大一统局面的?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大一统的含义:指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空前统一的局面, 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西汉国力最为强盛。 2、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⑴政治上: 为加强________, 汉武帝接受______的建议, 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_______, 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________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⑵ 思 想 文 化 上 : 汉 武 帝 接 受 _____ 的 建 议 ,“ _________ , ___________ ”, 就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帝还大力推行________, 在长安兴办_______。 ⑶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 ⑷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意义?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
A 繁重的徭役 B 残酷的刑法 C 沉重的赋税 D 可怕的殉葬 (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的地点是( ) A陈 B 沛县 C 大泽乡 D 渔阳 (3)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A 陈胜要争夺帝位 B 吴广和其他人的要求 C 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无法生活 D 到渔阳戍边的农民在途中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期到达 (4)哪两次战争决定着秦王朝的胜与败( ) ① 垓下之围 ② 长平之战 ③ 巨鹿之战 ④ 马陵之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5)见书 63 页图片,如果给人物配音,你会选择的台词是(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C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D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6)“伐无道,诛暴秦”,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A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7)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 A 公元前 209 年 B 公元前 207 年 C 公元前 206 年 D 公元前 202 年 (8)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大泽乡起义 ②农民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 ③楚汉之争 ④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 ⑤西汉建立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③⑤ C ⑤④③②① D ①⑤④②③ (9)建立汉朝的是( ) A 陈胜 B 刘邦 C 吴广 D 项羽 (10)与楚汉之争无关的成语是( ) A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B 围魏救赵、破釜沉舟 C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D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11)列举出秦末农民战争的四位领导人 (12)讲一讲和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破釜沉舟 约法 三章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楚河汉界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课题 第 11 课
一、情景导入: 二、学习目标:
主备:
审批:
审核:
班级:
组别:
姓名:
教师评价:
“伐无道,诛暴秦”
课型 自学验收
五、导学内容: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请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秦的暴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兵役、徭役繁重 每年服役的不下______人,___________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_______遭到严重破坏 (2)赋税沉重 农民要将收获的____________上缴国家 (3)刑法残酷 一人有罪,_____和_____都要受到牵连。单是死刑就有_______等十多种,肉刑也有斩脚、割鼻等许 多酷刑。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 (4)秦二世更加残暴 他和掌握大权的宦官_____狼狈为奸,任意屠杀他的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 2、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公元前_______年 (2)地点:__________ (3)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 (4)直接原因:陈胜、吴广等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在大泽乡遇雨误期,按秦法当斩, 农民被迫起义。 (5)经过:起义军接连攻下几座县城,在____建立了政权,______自立为王,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 义。一直打到咸阳附近,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 (6)结局:不到半年,起义军被镇压下去,_____、_____相继被部下杀害。 (7)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 )领导人:继陈胜、吴广之后领导秦末农民战争的是____和_____ (2)重要战役:公元前_____年,______以少胜多,在______大败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 势,奠定了反秦的胜利基础 (3)秦朝灭亡:公元前_____年,_____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______投降,秦朝灭亡。 4、楚汉之争 (1)时间:公元前______年至公元前_______年 (2)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4)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____年, _____建立汉朝, 定都_____, 历史上称为______, ____就是______
1、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 实。 2、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依据学案内容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3、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上备集体讨论、突破。 4、建议 25 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 四、学习程序: 1、独学(10 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 75%。 2、对学(5 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 85%。 3、组学(5 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学习效果,解决对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 90%。 4、展示(15 分钟)点评学习成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思维拓展: 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 答案: 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质相同,都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不同点: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进行极其粗暴野蛮的破 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汉 代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六、小结
(一)秦朝暴政民愤激,戍卒大泽揭竿起,势如破竹建政权,陈吴败后项刘继。 (二)项羽领兵创奇迹,巨鹿大败秦主力,刘邦率兵逼咸阳,短命秦朝就灭亡, 楚汉之争又四年,刘邦长安建政权。
八、检查学案 九、教与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课题 第 12 课
一、情景导入: 二、学习目标:
主备:
审批:
审核:
班级:
1、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了解 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 3、思考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依据学案内容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3、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上备集体讨论、突破。 4、建议 25 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 四、学习程序: 1、独学(10 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 75%。 2、对学(5 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 85%。 3、组学(5 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学习效果,解决对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 90%。 4、展示(15 分钟)点评学习成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知识拓展: 楚汉之争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部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不久,项羽也率兵入关, “西屠咸阳,杀秦降 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在汉中、巴蜀为汉王,又划地分封了十 七个王。待诸侯各就其国,刘邦也前往汉中,他便心满意足地引兵东归,到彭城去当他的霸王。刘 邦苦心经营巴蜀,后来乘项羽出击齐地的时机,平定三秦,并继续东进,攻占彭城。项羽在军事上 占绝对的优势,回师大败刘邦。刘邦采取以智取胜的方针,按照谋士张良的计策,收揽民心,分化 对方,争取同盟,孤立项羽,并尽可能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人才等各方面调动一切于己有 利的因素,与单纯迷信武力的项羽进行周旋,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呈现相持的势态。公元前 204 年,刘邦命韩信攻占赵、齐诸地,项羽因而两面受敌,逐渐陷于被动。次年八月,双方约定以鸿沟 为界,中分天下,东属楚,西属汉。九月,项羽依照协定引兵东归,刘邦也引兵西归。熟谙兵机的 张良和部将陈平建议说“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刘邦遂乘 机发动攻击,并约部将韩信、彭越率兵前来会战。项羽败退垓下,不久在乌江自杀。刘邦于是就帝 位,建立了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