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1《病梅馆记》学案(3) 冀教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1《病梅馆记》学案(3) 冀教版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以梅议政的新颖立意和深邃思想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以”字的用法
重点: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
体会作者通过写“病梅”、“疗梅”所表现的反对当时统治者对人才束缚、压制的斗争精神
难点:文章的寓意。
学案一
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注释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查找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龚自珍的有关情况
二、自主学习
(一)参考学案,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
1、时代背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
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同学们很快就会反应到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
“清风”中的“清”与清朝中“清”是一个字)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
鸦片战争前将近半个世纪中,清朝的统治已腐败不堪,整个社会呈现出一副生产停滞、经济衰败、政治昏暗的万象萧败的景象。
这种政治腐败和经济衰落的现实,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一种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的局面。
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
作者以先觉者的敏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
他认为要使国家振作起来,靠的是一场变革,而变革则需要大批的人才。
龚自珍要疗救社会的病态,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然而,这些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群,并不能预见到中国的明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条件和他们本身的阶级地位,限制了其思想和眼界。
但是,他们的言论和行动,毕竟为这个了无生气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风,也对后世探求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病梅馆记》正是反映这种思想的代表作。
然而,作者在当时的社会又不能直言,于是他就巧妙地借用于梅,以梅喻人,托梅议政。
2、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sè)人,号定庵,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他出生于一个三世京官而又具有深厚文化造诣的官僚家庭。
祖父龚敬身对历史颇有研究,曾批注过《汉书》;父亲龚丽正也长于史学;母亲是小学名家段玉裁的女儿。
他三十八岁中进士,先后任国史馆校对、
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
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南归。
道光二十一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书院。
龚自珍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又是著名的思想家、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才华横溢。
他敏锐地感到封建统治阶级蕴藏着的危机,怀着热烈的希望,期待着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他主张改革内政,抵制外国侵略,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对以后的康梁维新运动有重要影响。
龚自珍的诗歌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热烈追求理想的精神,文辞清奇瑰丽,别开生面,并具有巨大的抒情力量。
他的散文则多抒发其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见解,辞文旨远,纵横奇诡,不拘一格,有的汪洋恣肆而立论严谨,有的条分缕析而构思奇特,又有寓言式杂文,短小精悍,锋芒逼人,《病梅馆记》即属此例。
作品在形式上一扫“桐城古文”和各种形式主义诗派积习,被奉为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龚自珍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柳亚子曾写诗赞他为“三百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里有“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等话评价他。
著有《龚定庵全集》。
(二)读课文(检测预习效果,强调字音字形)
三、检测反馈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恃无恐(shì) 万马齐喑(yíng)
B.斫直(zhuó)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zhù)
C.以梳为美(shū) 明告鬻梅者(yù)
D.以欹(qí)为美遏其生气(è)
2、文学常识要点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号——
③对作者的定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龚自珍全集》。
⑤题目——“记”标明文体是小品文或随笔。
学案二
一、复习导入
1、学生黑板展示生字和文学常识
2、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
(一)结合课下注释完成下列内容(预习反馈,看看谁最棒!)
(1)结合句子理解“以”、“则”、“之”、“其”四个虚词。
(2)结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顺”四个活用的实词。
(3)结合课文翻译以下九个句子:
①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斫其正,养其旁条
⑥既泣之三日
⑦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二)翻译课文
1、翻译第一段
“梅以曲为美,直
三、合作探究
各组在组长组织下,完善翻译内容
四、精彩展示
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翻译好的内容
五、检测反馈(翻译下列句子)
①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斫其正,养其旁条
⑥既泣之三日
⑦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学案三
一、读课文导入
二、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三、合作交流,分析课文,理解寓意。
1、作者为什么要辟“病梅馆”?(原文)
明确:
※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
2、梅花的病态表现是什么?(原文)
明确:
(象征着人格的扭曲和缺损。
)
3、致梅获病的手段有什么?(原文)
明确:
(象征着对人的精神的压迫、摧残和控制。
)
4、作者疗梅的方法是什么?(原文)
明确:
(寓含解放精神,还人格以独立和自由的思想)
5、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
(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对梅的态度,正是作者对人才的态度;作者对造成梅的病态的痛斥,正是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扼杀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态,正是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四、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分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出他坚定地追求个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完成表格内的有关内容,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
残梅的后果:
五、拓展延伸:
补充《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
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
十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
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
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九州生气恃风雷①,万马齐喑究可哀②。
我劝天公重抖擞③,不拘一格降人材④。
[注释]:
①恃(shì):依赖,倚仗。
②喑(yīn):哑。
③抖擞(dǒu sǒu):振作。
④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多种多样。
[分析]:
中国如果要焕发生气,就要靠惊天动地的风暴雷霆;现在这种死气沉沉的局面,实在让人感到无限悲哀。
我希望天公重新奋发,抖擞精神,打破常规,向祖国大地降下各种优秀杰出的人才。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确信未来时代的变化,并寄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
这首诗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他这样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雪”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这首诗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人才,呼唤着光明,呼唤着一个生气蓬勃的新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