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春典:应予保护的“另类弱势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技春典:应予保护的“另类弱势语言”

摘要:从民俗语言学视点来考察,杂技春典是一种属于非主流语言文化的特定

民俗语言现象,属于“弱势语言现象”。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江湖”已

经不复存在,春典使用的范围和人数都在逐渐减少。但是,杂技春典作为杂技行

业的反映形式,承载着历史、地域、民生民风、思想理念等多元文化价值。所以,我们要科学地认识杂技春典、增强对杂技艺人保护意识、以民间生态文化机构为

依托、尝试建立杂技艺术数据库等有效措施,发掘、记录、保存和保护杂技春典

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化遗产。

关键词:杂技春典特征历史背景思想理念保护措施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世界上许多语言都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不同时代、不同群体

的民间秘密语,印有时代和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河北吴桥

杂技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吴桥杂技春典跟吴桥杂技

艺术一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色,并形成

了一套完整、丰富的语言系统。杂技春典同杂技艺术一起被誉为杂技文化上的“双子星座”。

从民俗语言学视点来考察,杂技春典是一种属于非主流语言文化的特定民俗

语言现象,属于“弱势语言现象”。尤其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江湖”已经不复存在,吴桥杂技艺人的生存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的保障,

春典不再成为艺人生存的必需,使用的范围和人数都在逐渐减少。但是,杂技春

典作为杂技行业的反映形式,承载着历史、地域、民生民风、思想理念等多元文

化价值,再加上一些行话由于特殊的需要还在使用,我们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

发掘、记录、保存和保护杂技春典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化遗产。

一、杂技春典的特征

春典,简称“春”,也叫“隐语”、“行话”、“切口”、“调侃儿”、“黑话”。乃旧时

江湖人彼此间相互联系交流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中国流民社会群体出于不同文

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造的遁辞隐义的特殊隐语。从其性质来讲,它是全民共

同语的一种变体,是某一个社会团体在特殊背景下为了特定的需要而创立的一些

特别的交际符号,这些交际符号只限于某个团体内部使用,具有极强的秘密性。

从春典的定义和本质交际功能出发,我们归纳春典特征如下:

1、隐秘性。春典最重要和本质的特征。这种隐秘性体现为一种人为的秘密性。其目的是借助于特殊的语言构造方式表现出来。这里抄录一段艺人说的春典

对话:

甲:辛苦辛苦。(是行里人吗?)

乙:彼此彼此。(大家都一样。)

甲:元辰什么蔓?(先生贵姓?)

乙:灯笼蔓,老元辰什么蔓?(我姓赵,老先生贵姓?)

甲:千斤蔓,贵包口?(我姓陈,干哪一行的?)

乙:不起包口,干粒子的,你贵包口?(称不上一行,变戏法的,你干哪行的?)

甲:不起包口,老格家的(跑马戏的)。

这段对话中有江湖通用的行话,也有杂技行的行话“挑厨供”、“切地”、“老格家”等。杂技行的节目种类多,特别是魔术节目,保密要求高,艺人都把一些技巧、

门子看得如同命根子一样,即便是徒弟,都不随意传授,所以隐语也就用得很多。比如,“粘、摆、合、过、月、别、捧、开”等春典语,是属传统戏法“落活”的道

具和手法的隐语。这是杂技在传承时,为了免于跑了门子而进行的保护行为。“能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

2、封闭性。春典是一种对语言的特殊使用现象,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群体

成员有意违背交际的会话合作原则,对集团或群体意外成员予以封闭、排斥。比如,艺人在外面演出,晚上住店的时候、沟通交流的时候都要用春典。问今天生

意怎么样,这个时候的谈话就可能被第三人听到,他们的钱就可能被偷,但是他

们之间用春典,外人就一句也听不懂了。

3、集团性。春典使用者往往体现一种“集团”分类特征。春典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行业认可的标志。传统社会中,杂技艺人闯江湖,人生地不熟,在别人的地

块上怎样寻求到自己的生存之地?怎样得到同行的帮助与认可?这就要与江湖人“盘道”,是“门里人”还是“空子”?师承何人?等等。几句春典一说,就认了同行,按江湖规矩,就要“相帮相”。

4、场合性。春典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即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有某

种特点的人互相交际的具体状况。杂技春典语用在艺人的生活中,以应对面临的

各种情况。过去,艺人都是私自外出,所到之地,经常遇到当地民兵来盘查,情

况紧急,容不得艺人们通气。此时,春典语就派上用场,谁去顶缸(出面顶事),谁去藏钱,谁赶紧溜走并在哪集合,在民兵的眼皮底下就把事全安排布置了。

二、吴桥杂技春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法国批评家、哲学家丹纳曾讨论艺术与种族、制度和时代的关系。在丹纳看来,这三种因素几乎决定了某种特定的带有强烈地域意味的艺术的类型、特征、

乃至生产模式。

吴桥位于古冀州南部,古黄河古道下游,属于退海地带,地势低洼,土地易

涝且多盐碱,寸草难生。“每遇秋涝,汪洋无际”。从县志记载可以看出,尽管人

民辛勤耕作,但在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再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土地瘠薄,到头

来人逃脱不了“隔邻含泣卖妻儿”的命运,过着朝不保夕的贫困生活。土地贫瘠及

收成没有保障,使得吴桥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减弱,寻求其他生存之计。而在

这些生存之计中,杂技活动成为这里百姓的首选。杂技之种,能够在这里生生不息,其地域环境和生存基础是重要因素。杂技在吴桥民间,在自然状态下传播和

传承,关乎民众生存所需是第一要素。

春典是艺人保护自己的工具。吴桥人在极艰难的生存条件下,春冬两闲时背

井离乡、漂泊卖艺、凶险环生,艺人们受尽官宦警匪、地痞流氓的欺凌。为了保

护自己,求得生存,艺人们对一些情况只好用外人听不懂的话来交流,这是人们

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而形成的语言智慧。

学习春典是拜师学艺的必修课。艺人要“咬春”(懂行话),艺人交谈要“搏春”(用行话交谈)、“吐春典”(讲行话),不然就是“方块”(犯忌讳、不用行话)、“没有住过生意下处”(不懂江湖规矩),严重的要赔偿对方的损失。春典不会,

即使技艺再好,也不被同行承认,只能是“海清腿儿”(没有师傅的人)、“门外”(外人)。为此,还要拜师学艺,补学春典。

由于春典几乎是杂技艺人生存的必需,长期以来春典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

了一套完整、丰富的系统。专门研究杂技历史的杨双印认为,“杂技的群体少了,用处少了,就不会形成一整套的行话,所以行话的形成,起码证明他有足够长的

时间,有足够多的需求,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